修心养性,来源于佛家讲因果道家讲还是道家。高人如何通俗解析?

《人生三修: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人生三修: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超值白金版)
  《人生三修: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超值白金版)》囊括了道家、儒家、佛家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的思想精华,同时阐述了沉得住气、低的下头、才能立得住身的道理,并佐以大量事例加以思想启迪,能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学到人生智慧,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从容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上篇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第一章 道家做人
第一节 见素抱朴,追求本真
质朴做人,本分做事
务求平实胜过标榜仁义
简单如一张白纸
保持天然本色,做真正的自己
贤孝世界未必清明
老实做人,规矩做事
第二节 人生如水,游刃有余
水中感悟做人道
守柔如雁过无痕
欲认识世界,先认识自己
定住本心,不为外物侵扰
先忘我,才能技通乎神
淡看人生浮沉
曲到好处方为上
灵活应变,游刃有余
第三节 先无为,再作为
无用之中有大用
善争者以不争取胜
无言的教育更胜耳提面命
无为而为才是最高明的管理
无为不等于没主见
与其费力不讨好,不如晓之以利害
谨言慎行方无尤
老子有三宝,慈俭不为先
第四节 虚怀若谷,得失不挂心
月盈自有亏,心满须归零__
心中无我,才能超越自我
虚怀若谷,谦恭自守
人在圈内,心在圈外
不要落入自命不凡的陷阱
适时放弃,得失无碍
放下,才能看到溪头风景
第五节 以出世心入世行走
不让外在世界成为心的桎梏
简简单单,跳脱纷繁
公而忘私故能成其私
咸有咸的滋味,淡有淡的意境
红尘过往客,何必斤斤计较
清心寡欲,适可而止
素描人生最美
出世入世间,做个半路人
关注内心,参悟人生
第六节 平凡心是智,逍遥心是福
身心的自由最可贵
悲哀与幸运,不过是心念的选择
看破因由,发现生活的美
福祸一如,平常以待
无待的境界
幸福没有特权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智慧就在最平常的事物中
把生活当做一门艺术
第二章 儒家做事
第一节 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
推己及人,换位思考
言必信,行必果
德行比才能更重要
修一颗赤子之心
不做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做人坦荡,远离忧惧
实践出真知,有行才有悟
大爱者爱国爱天下
第二节 和而不流,中庸为道
和而不流,中庸为妙
要方圆有度而不是圆滑世故
做到一半刚刚好
危行言逊,不落祸患
正直做人,聪明讲话
有勇无谋不是真勇
第三节 进退自如,在藏露中求稳
屈伸自如,进退得宜
君子不器,左右逢源
君子求善贾,有张有弛
预留退路,后事无忧
循序渐进,稳中求胜
第四节 对人圆融,行事和气
一味耿介未必是件好事
低眉顺目比金刚怒目更具威严
婉拒,不可不修的一门技术
万事和为贵
大度宽容得人心
第五节 安家智慧:有敬有爱
有爱有敬才是孝
对父母的爱随时可以表达
孝悌是人的一种本能
游必有方,带着孝心去游荡
爱父母先要爱自己
照顾父母须要竭尽全力
孝是向下传递的教育
第六节 为学既要好学,又要善学
谦虚是最高深的学问
学问的“毛毛虫”越抓越多
不做学问的两脚书橱
学无止境,不进则退
慧眼识我“一字师”
举一反三,方是学问
“不知道”的智慧
学、问、思,为学的三驾马车
第三章 佛家修心
第一节 心宽,路就宽
把心腾空,才能包纳万物
悦纳自己,善待残缺
不要被迁怒的病毒感染
狭路相逢各让一步
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求同存异,不必强求一致
嗔言碎语随风去
被遗忘与被铭记的
心旷为福门,心狭为祸根
身处泥泞,遥看满山花开
第二节 以舍医贪,放下一颗尘心
摊开手掌,才不致财富压身
尘世有因才有果,有耕耘才有收获
莫让贪毒入膏肓
钱也要能进能出
真诚布施者得吉祥
有钱是福报,花钱是智慧
求财有止有度
在名利旋涡中寻回自己
欲望是毒,放下是唯一的解药
第三节 满怀一颗好心,满手都是慈悲事
慈悲是最大的爱
本是仙佛种,随处可开花
怀一颗平等心待人待己
慈悲无处不在
生是一连串的责任累积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慈悲没有形式
满怀好心,多行善事
做一辈子善事才是觉悟
第四节 耐得住烦恼,心安才能身安
心身不定时,烦恼不招自来
屋宽不如心宽,身安不如心安
脱去抱怨的心灵枷锁
修行先修一颗韧心
勤勉认真,充实人生
心性专一,有始有终
安心精进,永不停息
学佛在自心,成佛在净心
第五节 福来不容易,惜福看本心
相爱是缘分,用心去经营
不留恋过去,不执著未来
好好活着,便是惜福
满怀爱心,常常感恩
日日是好日
梵音常在清净处
心情的颜色影响世界的颜色
第六节 忍苦忍辱是一生的修行
忍耐是人生必修课
成大事者要有忍辱的胸怀
心中无荣辱
退到悬崖,绝处逢生
躬行才能证得圆满
忍让是春风化雨般的善意
戒也是一种自由
低头看清脚下路
忍受磨砺才能变成珍珠
能屈能伸,能进能退
第七节 活在当下,解脱在当下
活在当下,过去事不追究
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
烦恼即菩提,解脱在当下
平实之间,处处都是净土
心中明亮,何须点灯
一念放下,即登彼岸
如何经营自己
人生犹如不系舟
中篇 悟·破·习
第一节 悟己:明心见性,自知者明
知人者赢一时,自知者赢一世
由识心而找心,由找心而明心,由明心而安心
待人须宏大,律己要细微
心旷为福门,心狭为祸根
平淡之心生出高人之境
莫以成败论英雄,毋从得失计输赢
不为名利所缚,怡然逍遥人间
融小我于大我,拓展生命的深度
第二节 悟人:一叶知秋,远近有度
观人重在言与行,识人重在德与能
其言不可信,唯行方是真
临之以利以观其心
识人不容易,识人禁忌要牢记
人际交往的明灯,便在于“久而敬之”
言必有防,不议人非
知己难求,必以诚相待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
适时投其所好,方能皆大欢喜
寡言则过少,巧言则路多
第三节 悟道:方圆有道,人生通达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身做入世事,心在尘缘外
点滴成江河,行远必自迩
入世时心怀天下,出世时不留一念
身轻失天下,自重方存身
能屈能伸,乃智者人生
看懂世态炎凉,熟谙人情冷暖
圆中预,方中立,古人处世之真理
“有心”是一切成功的因
大智若愚,学精明不如学糊涂
以低求高,外抑内扬
第一节 破局:胸藏万物,大格局成就大事业
解除紧抓不放的人生,重新设定人生格局
把积极心态放到最大,照亮我们的人生格局
扩大内心格局,摆出人生棋局的大阵势
用新眼光替换旧生命,把保守格局更新为大格局
以开放的胸襟打开未知的格局
人无远虑,格局有限
不顾大局,就会“出局”
没有跨越不了的事情,只有无法逾越的心
第二节 破杂:要空出所有,才能建设一切
去除烦躁与复杂,恢复生活的本真
剔除生命杂质,快乐自然盈心
以真诚和坦率赢得胜利
在触碰世界之前,心中先有“我”
生命是趟旅行,多余的行李要抛弃
保持自然的生活方式,生活可以很简单
放弃“第四个面包”,用减法清算人生
简单是快乐,放弃是拥有
第三节 破困:苦痛不入心,生命得升华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缘来不容易,良缘要珍惜
爱若成为固执,就摧毁了自由
两情相悦诚可贵,相敬如宾不可缺
你侬我侬有时尽,平平淡淡总是真
要想“人上人”,必先“人下人”
独木难撑大厦,众人拾柴火焰高
强中更有强中手,“亮剑”就有收获
磁场不对,“排挤”不可避免
礼贤下士,则“百川”汇集
第四节 破陋:执著处撒手,心静才能行远
悬崖处撒手得重生,缘散时何必再执著
久贪生灾厄,寡欲心自清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
繁华过后总是空,洗尽铅华方为真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为浮躁遮望眼,安静才能走得远
脚踏实地去浮躁,务实进取勿虚华
虎头不能蛇尾,善始就要善终
化浮躁为力量,追求健康的进取心
第一节 习新:不“创”则不立,机遇自“新”生
有新意,危机就能变良机
盲从乃是死,创造才是生
用“新”寻求突破,让特殊化成为招牌
抓住闪现的灵感,让创意照进现实
用无限创意打破生存的困境
创新要有几分“疯”,敢想敢破又敢做
撞南墙前就回头,创新要先会变通
第二节 习精:只要精一事,不必通万物
只需精一事,不必通万物
专精是你的安身立命之本
精进不断,提升技能无止境
将专业进行到底,临危受命仍游刃有余
精益求精,方可持续专精
精专一技,成为专家型员工
第三节 习业:学而时习,事建功成
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早入林
一勤天下无难事
勤奋不是一刻不停地干
比他人多坚持一分钟
主动找事做,比他人多做一点
不要半途而废,分步实现大目标
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
抓住问题的根源,在危机中找转机
习定:心静如行云流水,心定度一世浮生
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济
耐住寂寞,在寂寞中守望成功
蛰伏时养精蓄锐,争取更好地飞翔
忍耐以适应变化,获得真的成功
在忍耐中坚强,在坚强中成长
学会自制,化险为夷
退隐心灵,保持精神世界的宁静
给自己冷静的时间,保持内心的淡定
在静时积蓄,在动中发挥
第五节 习福:心有善念,贫富皆福
人生一善念,吉神已随之
慈心善行,先从尊重做起
关爱别人,先要了解别人的需要
心安理得,贫富皆福
幸福,只需要一点知足达观
珍惜拥有,活在当下
心怀感恩,念动幸福的咒语
为自己的欲望打折,让幸福有更多空间
下篇 &沉得住气 低得下头
第一章 沉得住气
第一节 沉住气,从最低处走向成功
从简单做起
拒绝浮躁,欲速则不达
今日事要今日毕
找准你的位置
切勿眼高手低
要实干不要虚名
在低调中积蓄前行的力量
第二节 沉住气,才能厚积薄发
命运不被别人掌握,而在自己脚下
空谈误事又误己,脚踏实地才是真
人生无大事,事事皆小事
一生只做一件事
梦想不受限制,无事不能成就
认清自己,成就自己
勇于突破“我不能”的自我限制
沉住气,方法总比问题多
提升自我才能成就卓越
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第三节 沉住气,深藏不露才能巧避锋芒
让心态归零
向平凡人学习
学会放低姿态
言多必失,寡言少过
风过笔而不留风
成败掩于心中
学会适度示弱
第四节 成败皆非终点,沉住气路会更宽
每一条成功之路都会有挫折
人生的挫折不能省略
惨败的局面是大捷的前奏
不要灰心,除非你达到目的
相信积极思想的力量
不要性急想跑在失败的前面
冬天里会有绿意,绝境中也会有生机
苦楚也可掩埋在微笑之下
将失败像蜘蛛网一样轻轻抹去
从失败中学得生活的智慧
第五节 沉住气,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
平淡的生活才是快乐的
抱怨生活不如改变生活
让自己充满热情,生活便多一分活力
多多欣赏日出日落
慷慨地“及时行乐”
每天都能看到希望
让歌声永不停止
第六节 学会放弃,有舍才有得
淡泊名利,心广志驰
金钱,不是成功的代名词
不为虚名所累
不要只为“面子”而活
舍弃眼前的利益才有最后的辉煌
舍得付出,用真心换真心
舍,烦恼的消除
得,幸福的开端
第二章 低得下头
第一节 地低则为海,人低品自高
地低成海,人低为王
韬光养晦,藏锋露拙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为人谦虚显修养
以弱示人,以智取胜
得饶人处且饶人
和气之间共成事
处高位时要低头
将内敛转化成力量
选择低调,你就是强者
第二节 低下头,成就自信人生
在逆境中潇洒走一回
把磨难当做一笔财富
不在意寒蝉的讥笑
不因耻辱而消沉
别让不如意破坏平和的心境
面对挫折,永不放弃
在逆境中抓住机会
化解压力,调节自己
用自信改变悲悯人生
第三节 放下“身段”才能提高“身价”
身在红尘,骄傲需要弯下腰来
敢于低头是魄力,更是能力
自满导致毁灭,谦虚打造未来
低调的人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最大的智慧是知道自己无知
用业绩证明自己而非锋芒毕露
春风得意时,别被胜利冲昏头脑
强势只会让你更受鄙视
让出手中的功劳,成就自己的前途
第四节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志当存高远
放低自己,抬高别人
不要把自己当做大人物
仰头走路势必被撞
敢“秀”才会赢
该出手时决不犹豫
主动做事,就是自我创造
行动决定一切
在不显不露中出头__
实在做事,畅达成功
第五节 懂得低头,更要懂得转弯
人生处处有死角,要懂得转弯
掬一捧清泉,原来只需换个地方打井
从没有一艘船可以永不调整航向
与时俱进,随时进行自我更新
执著与固执只有一步之遥
无意义的坚持会让你走更多弯路
不跟对手硬拼,绕个圈子寻其弱点
人生随时都可以重新开始
有一种坚强叫放弃
走到路尽头,就换条路走
第三章 立得住身
第一节 你的形象价值百万
这是一个两分钟决定命运的时代
你还不是比尔?盖茨
失败的穿着导致你不能成功
让你的声音增添你的魅力
幽默是一种智慧
不让舌头超越你的思想
不要在闲聊中失去魅力
像个成功者的样子
快乐心情是乐观形象的第一步
智慧使你形象永恒
你的笑容价值百万
第二节 与人为善,双赢长赢
帮别人成功,给自己铺路
让别人得意,让自己满意
找到双方的共同需求
唯有双赢才能长赢
厚道是一种人情的投资
给人留面子,是给自己留里子
别把人情做成一锤子买卖
手下留情,善恶只在一念间
第三节 做人要有气度,做事要有尺度
真正有本事的人没脾气
生气不如争气,翻脸不如翻身
敏感的神经割伤的是自己
小事不较劲,才有精力成大事
人生可以失意,心灵不可失控
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永远不要显得过于完美
第四节 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品读影响力
谁都需要影响力
好形象是影响力的潜在资本
优雅助你脱颖而出
让别人追随你的思想
卓越的品质绽放气质芳香
提升你的人气指数
如何赢得长久影响力
用“西施”效应提升你在爱人心中的影响力
危机中,学会做自己的公关人
打造威信的影响力
第五节 善驭时机,进退有道
做事要洞察“先机”
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希望
眼光长远成大事
在诱惑中坚守,在寂寞中坚持
铸就越挫越勇的坚强意志
该放手时就放手
丢弃旧我,接纳新我
第六节 步步为营,走向成功
眼睛盯着高处,行动从脚下开始
脚踏实地是最好的选择
恪守原则,能不乱方寸
做事情不能分散精力
一步一步登上珠峰顶
  第二节 和而不流,中庸为道
  自古以来,儒家所讲的中庸境界,一直备受推崇。儒家经典《中庸》说道:“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尤其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一句话可谓大有深意。其实这种所谓极高明的境界在平凡生活中就可达到,并不一定非得在很高的地位才能获得。境界高远,却立足于现实,体现了超越境界与现实态度的统一。
  和而不流,中庸为妙。
  晚清名臣左宗棠曾在江苏无锡梅园题字:“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很简单,这二十四个字的意思就是:要有远大志向,却只求中等的缘分,对于享福则下等的就行;为人处世要站得高,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但是真正行动起来,却比较低调,不显山露水,做事情要有余地,为人宽容。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哲学。
  上古有三帝:曰尧,曰舜,曰禹。他们都是这种哲学的实践者。
  古书上说尧非常厉害:“其仁如天,共知(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虽然富贵但是不炫耀不骄傲。他即位之后,首先是任人唯贤,促使内部达成统一。
  他做起事情来也比较平淡和低调,他亲自考察百官的政绩,奖励高贤,惩罚贪佞,这种为万乘之尊、却依然事必躬亲的作风,正是他务实的一面。他当帝王时,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他在位时世风淳朴,人们相处和睦,也是得益于他的高瞻远瞩。
  第二个帝王舜则与尧不一样,他不像尧那么富有,而且母亲早逝,又遇到一个残酷的继母,最后被逼离家出走。尽管这样,他也不抱怨,他对父母不失子道,出走后依然想办法照顾他的继母,以尽孝道,对他那个傲慢的弟弟也给了极大的宽容。甚至到后来,继母和兄弟霸占他财产、要杀人灭口时,他都原谅了他们。他用他宽容但是朴实的行事作风感染了众人。人们从四面八方集中到他的周围,想和他同甘共苦。舜又努力进行管理和扩建城邦的工作。好事传千里,当时的天子尧知道舜的德行后,将自己的两个女儿配给了舜做妻子。并在最后,将天子之位禅让于舜。尧到底看中舜什么呢?实际上就是他“极高明而道中庸”。前面说到他的行事比较朴实低调,后来对“四凶族”的流放则可见其雄才伟略。尧把天子之位传于这种人是明智之举。
  大禹治水的故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帝尧时,中原常常有洪水,百姓愁苦不堪。
  鲧治水患九年,未果。他的儿子禹继任治水。禹亲自视察河道,改进治水方法。他翻山越岭,蹚河过川,规划水道,到了很多地方,根据地势高低设法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他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经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都咬着牙没有进家门,直接奔赴大水现场。一段时间过去了,当他第三次经过家门的时候,他的儿子已经懂得叫爸爸,而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并没有进去看看。这就是所谓“三过家门不入”。后来经舜赏识得天子之位,真正成了大人物。
  像尧、舜、禹这样的人其实都是心中有天地,但是却很低调。他们不吹牛,只做好自己的事情,立足高远却从现实出发。在现代也是一样,那些能够真正领会“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往往都能成功。
  自古以来,儒家所讲的中庸境界,一直备受推崇。儒家经典《中庸》说道,“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尤其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一句话可谓大有深意。其实这种所谓极高明的境界在平凡生活中就可达到,并不一定非得在很高的地位才能获得。境界高远,却立足于现实,体现了超越境界与现实态度的统一。
  李嘉诚也是这种哲学的实践者。他常常告诫他人做人要不骄不躁,切忌急功近利。李嘉诚还说“重要的是内心的安静,表面看来很忙,但内心其实没有波动,因为自知做着什么工作”。什么意思?其实就是不大喜也不大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就是中庸之道。由此观之,他能富甲一方,是有缘由的,正所谓人因梦想而伟大,因务实而成真。李嘉诚在他的儿子李泽楷进入商界时曾有过这样一句训话:树大招风,低调做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平实的一面来。正所谓极高明者当道中庸,成功者莫不如此,后人不妨仿效之。
  要方圆有度而不是圆滑世故
  《论语?雍也》中,孔子曾有这样一段话:“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在这里是说,中庸作为道德,是最高的境界了,人们很久没有达到了。庸指平常的行为,即有普遍妥当性的所能实现的行为;中庸即实用理性,着重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建立起人间正道和不朽理则。
  中庸即为人处世之道,很多人将中庸与明哲保身、圆滑世故联系起来,为中庸之道贴上了一个不光彩的标签。其实,中庸之道体现在做人做事方面,可以用外圆内方的做人哲学来加以阐释。
  老子的理想道德是自然,是天地,天圆地方;孔子的理想道德是中庸,是适度,是不偏不倚,两者有着共通之处。中庸即在圆与方之间保持一种和谐。外圆内方、深浅有度是一门微妙的、高超的处世艺术,使人们在正义和生活的天平上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中庸,并非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者的处世哲学。人生就像大海,处处有风浪,时时有阻力。是与所有的阻力作正面较量,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生活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事事计较、处处摩擦者,哪怕壮志凌云,聪明绝顶,也往往落得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果。
  提及中庸智慧的运用,不由得让人想起许多历史人物,如人们一直推崇的五代的冯道。他曾事四姓、相六帝,在时事变乱的八十余年中,始终不倒,令人称奇。首先,此人品格行为炉火纯青,无懈可击,清廉、严肃、淳厚、宽宏;其次,其深谙中庸处世之道,深浅有度,中正平和,大智若愚。冯道有诗云:“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真正谙熟中庸之道的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威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对大喜悦与大悲哀泰然不惊。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中庸而非平庸,没有失败,只有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积蓄力量的沉默。在这个方面,曾国藩给后人提供了示范。
  清朝名臣曾国藩位高权重,趋炎附势的人很多,他对此总是淡然处之,既不因被人奉承而喜,也不因人谄谀献媚而恼。曾国藩的一个手下对那些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人非常反感,总想找机会教训他们一下,于是就在一次批阅文件时,将其中一位拍马的官员狠狠讽刺了一番。曾国藩看过该批阅后,对手下说,那些人本来就是靠这些来生存的,你这种做法无疑是夺了他们的生存之道,那么他们必然也将想尽办法置你于死地。曾国藩的一番话让手下恍然大悟、冷汗淋漓。
  人在社会中,不可能远离是非,因此行事必须深浅有度,适可而止。中庸的处世方式最好的诠释便是“知性好相处”。曾国藩深谙人情之道,倘若拒绝被人拍马,则必是孤家寡人无人可用,倘若沉醉在逢迎之中,则会让那些颇有见地的人才流失。因此他采用了淡然处之的方法,耳中美言,胸有丘壑。
  古语道:“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处在太平盛世,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处天下纷争的乱世,待人接物应随机应变、圆滑老练,处在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要方圆并济、交相使用;对待善良的人,态度应当宽厚,对待邪恶的人,态度应当严厉,对待一般平民百姓,态度应当宽厚和严厉并用。这才是中庸之道的注解。
  黄炎培先生有几句深刻的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如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保持中庸、深浅有度、恰如其分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过于锋芒毕露往往为世俗所不容,过于委曲求全又被视为软弱,只有外圆内方、刚柔相济,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周旋有术,游刃有余。
  中庸的处世方式,在不违反个人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像一道润滑剂,把人与人之间因棱角的摩擦而可能产生的矛盾及时化解。宽广的胸襟和“大智若愚”的智慧,能让人们在莫测的世事沧桑面前处变不惊,这便是中庸之妙!
  做到一半刚刚好
  在很多学者看来,中国人生活的最高典型应属中庸的生活。林语堂先生在《谁最会享受人生》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提出要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实行一种中庸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哲学。林语堂先生说:我相信主张无忧无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
  孔子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各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才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同时感叹说:一般的人很少能够善于运用中和之道,大家走的多半都是偏锋。
  一个彻底的道家主义者理应隐居到山中,去竭力模仿樵夫和渔父的生活,无忧无虑,简单朴实如樵夫一般去做青山之王,如渔父一般去做绿水之王。不过要叫我们完全逃避人类社会的那种哲学,终究是拙劣的。此外还有一种比这自然主义更伟大的哲学,就是人性主义的哲学。自古以来,中国人最崇高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不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仍能保持本性和快乐的人。
  而中庸所标注的境界就是恰适的境界,其实就是做到一半刚刚好,好与坏,够与不够,都不必太满,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在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古今哲学中,至今还未发现有一种比中庸学说更深奥的真理。
  这种学说,就是指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有条不紊的生活。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与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所以理想的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穷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于富到完全不做工,或是可以称心如意地资助朋友;钢琴也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弹给知己的朋友听,而最大的用处还是给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只够摆满屋子的一角;书也读读,可是不会过于用功;学识颇广博,但并不是某方面的专家……总而言之,这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理想生活方式。
  中庸作为一种处理事情的法则,现在也被西方学术界所认可。中庸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将心态调适到平和之处。现实中,大多数人都没有理解中庸之道,所以选择了剑走偏锋。但是,天地岿然不动,富贵名利成空,既然已经明了生命的本质,人生又何必走偏锋呢?维护一份平和,有时候恰恰是守住了一种快乐。
  有一个女孩叫小茜,她上三年级时,学校组织排演戏剧,她被选来扮演剧中的公主。接连几周,母亲都煞费苦心地跟她一道练习台词。可是,无论她在家里表达得多么自如,一站到舞台上,她头脑里的词句便全都无影无踪了。最后,老师只好叫小茜靠边站。她解释说,她为这出戏补写了一个道白者的角色,请她调换一下角色。虽然她的话亲切婉转,但还是深深地刺痛了小茜——尤其是看到自己的角色让给另一个女孩的时候。那天回家吃午饭时,小茜没把发生的事情告诉母亲。然而,母亲却觉察到了她的不安,没有再提议她们练台词,而是问她是否想到院子里走走。
  那是一个明媚的春日,棚架上的蔷薇藤正泛出亮丽的新绿。小茜无意中瞥见母亲在一棵蒲公英前弯下腰。“我想我得把这些杂草统统拔掉。”她说着,用力将它连根拔起。“从
  现在起,咱们这庭园里就只有蔷薇了。”“可我喜欢蒲公英,”小茜抗议道,“所有的花儿都是美丽的,哪怕是蒲公英!”母亲表情严肃地打量着她。“对呀,每一朵花儿都以自己的风姿给人愉悦,不是吗?”她若有所思地说。小茜点点头,很高兴自己战胜了母亲。“对人来说也是如此。”母亲又补充道,“不可能人人都当公主,但那并不值得羞愧。”小茜想母亲猜到了自己的痛苦,她一边告诉母亲发生了什么事,一边失声哭泣起来。母亲听后释然一笑。
  “但是,你将成为一个出色的道白者。”母亲鼓励小茜说,“道白者的角色跟公主的角色一样重要。”小茜这才擦干眼泪,绽放了迷人的笑容。
  是的,生活中的很多角色,如果自己不去给予定位,那么对于我们来说,扮演什么角色又有什么差别呢?不能把公主的角色进行到底,那么中途变换身份来做一名念白者,同样也能做到优秀。如果我们心中存着不强求的快乐之心,如果心中本来就没有公主与道白的区别,又怎么会痛苦呢?或许,在这个的时候,人生就需要中庸的精神了。
  清代学者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就是中庸生活哲学的最佳写照: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这首诗气韵贯通,文笔流畅,颂田园、写人伦、叙情趣、论时弊,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它把那种中庸生活的理想很美妙地表达了出来。也许我们的生活中很难发现纯正的中庸思想,但是生活中的哲理大多相似,即使小小的生活片段,也能给人以深刻的领悟,说明深刻的道理。
  危行言逊,不落祸患
  做人危行言逊,方不落祸患。历史上以此道著称者其实不少。比如有一副对联说诸葛亮的戒慎:“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是宋代的一个宰相,小事马虎大事却从不糊涂,是个非常精明的人;而诸葛亮一生的事功在于谨慎。
  孔子曾说,社会、国家上了轨道,通常要正言正行;遇到国家社会动乱的时候,人们自己的行为要端正,说话要谦虚,不然则会引火上身。儒家强调为人处世要危行言逊,也就是行为举止要谨慎,如履薄冰一般。虽然我们也说谨小慎微,但也要注意将谨慎与小气区别开来。人谨慎可以,绝对不能器量窄小。
  郭子仪被唐德宗尊称为尚父,尚父这个称谓,只有周朝武王称过姜太公,在古代是一个十分尊崇的称呼。由唐玄宗开始,儿子唐肃宗,孙子唐代宗,乃至曾孙唐德宗,四朝都由郭子仪保驾。唐明皇时,安史之乱爆发,玄宗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命令他带领本军讨逆。
  郭子仪爵封汾阳王,王府建在首都长安的亲仁里。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进出出,而郭子仪不允许其府中的人对此进行干涉。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军官要调到外地任职,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
  恰巧,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正在梳妆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一边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毛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使唤王爷就好像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郭子仪,回家后,他禁不住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话来谈论。郭子仪听了倒没有说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却觉得大丢王爷的面子,决定对父亲提出建议。
  他们相约一齐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
  郭子仪听了哈哈一笑,几个儿子哭着跪下来求他,一个儿子说:“父王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却不尊重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进入内宅。孩儿们认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大臣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
  郭子仪听了这些话,收敛了笑容,对儿子们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的性命。”
  儿子们感到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的道理。郭子仪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而没有看到这声势有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块能容纳我郭府一千余口人的隐居地呀。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妒害贤能的小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郭子仪所以让府门敞开,是因为他深知官场的险恶,光明正大可以为自己澄清许多事情。他的政治眼光和德行修养,经过复杂的政治斗争修炼而成。郭子仪享年85岁,子孙皆为显贵。
  历史上的功臣,能够做到功成名就的不少,但是能做到像郭子仪这样的,功盖天下而君主不怀疑,位极人臣而不令其他人嫉妒,却又着实不多。谨慎坦荡,这是儒家交给我们的处世做事之大智慧。回过头再看郭子仪的为人处世,他的确深谙孔子所说的危行言逊之法。__
  这些儒家的处世做事哲学给予我们这样的启发,那就是我们要懂得尽量谨言慎行,低调做人,样才能较易明哲保身。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家讲因果道家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