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背离现代文明

404 -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404 -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您要查找的资源可能已被删除,已更改名称或者暂时不可用。方克立、林安梧:&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
(方克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研究员)
(林安梧:台湾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方:很高兴来到华中科技大学。早就听说这是一所人文氛围很浓的学校,今 天亲身感受到了 。我和林安梧教授今天讲的内容涉及到20世纪中国的文化思潮。现在大家正在学习江总书记 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想这个题目可能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点关系。要 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说明它的文化方针、方向是正确的 ,就必须总结、回顾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整个历程,通过与其他文化思潮、文化方针的比 较才能做出这个结论。所以我今天就想粗略地谈一下对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以及各种文化思 潮的看法。
先讲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格局。
我们知道,欧洲在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三大思想派别: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 中国到“五四”时期,也形成了大致类似的三种思潮。以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西 化派,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一套政治、文化观念,他们激烈地批判中国传统,主张中国要 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道路。保守主义则是指固守中国传统、反对或者抵制西化的思想 派别。保守主义通常又分为社会政治的保守主义和文化的保守主义。前者竭力维护社会政治 现状,反对社会革命;后者不见得反对革命,有的在政治上还很进步,主张革命,甚至亲身 参加革命,如章太炎、熊十力。熊十力先生当年在武昌参加了辛亥革命,后来又参加护法运 动。就是说,他们在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在对待民族文 化传统问题上,他们却显得很谨慎,很保守,主张立足传统文化,有选择地学习西方,走一 条“ 中体西用”的道路。20世纪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派别,有国粹派、学衡派、“本位文化 ”派等,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所谓“现代新儒家”。这个学派从“五四”时期梁漱溟先生到北 大去讲“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开始,至今已有三代人薪火相传,在今天,它在港台地区仍然 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思想派别。我们知道,“五四”时期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派别就是马克思 主义。由于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革命,要埋葬资本主义制度,西方资产阶级对它非常 仇视,所以把它称为“激进主义”。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首先 是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到马克思主义,成立了 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中国人民革命才取得了伟大胜利。
在“五四”时期有一场著名的东西文化论战,辩论到底是东方文化优越还是西方文化优越。 当时胡适、陈序经等人主张全盘西化,梁漱溟、杜亚泉等人持东方精神文明优越论。在这两 派争论时,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就企图超越偏于“肉”(物质)的西方文明和偏于“灵”( 精神)的东方文明,表示了对“第三新文明”的向往,他认为这种理想的文明是一种“灵肉 一致的文明”。瞿秋白同志到苏联去考察后,也是既超越东方文化派,又超越全盘西化派, 指出社会主义的新文明是一种“艺术文明”,认为它是自由、正义和真善美的统一。
中国在“五四”时期形成的这种“三分”的思想格局,将近一个世纪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可以说一直到今天,我们分析今天的各种思潮,仍然是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 义三派并峙。它们之间既有对立紧张,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甚至互动和互补,是一种 对立统一的关系。“五四”以来,中国发生过多次思想文化论战,这些论战基本上都是在这 三派之间展开的。比较早的“问题与主义”论战,是在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和自由主义者胡 适 之间展开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是在文化保守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之间展开的,当时 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介入了这场论战;我刚才提到过的东西文化论战,也是在这三派之间展开 。40年代,新儒学在抗战时期有较大的发展,冯友兰先生提出了“新理学”,贺麟先生提出 了“新心学”,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写了一些与他们进行讨论的文章,包括我们社科院刚 去世的老院长胡绳同志,还有杜国庠、陈家康等先生。到了50年代,中国内地批判梁漱溟和 胡 适,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同文化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想论战。60年代,在台湾也发生 过一场中西文化论战,站在自由主义方面的是很有名的柏杨、李敖,他们批评的对象主要是 传统派胡秋原和新儒家徐复观。就是说,80年代以前,不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思想 文化论战都基本上是在这三派之间展开的。80年代以后,文化讨论把大陆和台港学界已连成 一个整体。1988年我们到新加坡去参加“儒学发展的问题及前景”学术研讨会,与会的40位 学者都是华裔,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当时我 们的一些 学者还是初次出国,大家还在想,海峡两岸学者长期隔离,难免会有思想观念上的对峙和紧 张。而实际情况却是大陆的自由派学者和台港、海外的自由主义者站在一条阵线,同新儒家 ,也与大陆的马列派学者发生了激烈的辩论和思想交锋。
为什么这种“三分”的思想文化格局在近一个世纪里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我想,从根本上 说,这三派思潮正是代表了当今世界上三种现代化模式的不同选择和冲突。文化问题不是孤 立的,而是和社会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或模 式不外乎三种选择:一种是“全盘西化”,一种是所谓“儒家资本主义”,还有一种就是我 们讲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想,在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之前,三大 思潮对立互动的格局大概还会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不能无视和回避这一现实。文化问 题不可能完全摆脱意识形态的纠缠,企图摆脱或超越意识形态,结果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掉 到某一种意识形态的陷阱中去。
以上是从总体上讲一下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格局。下面再分别对三大文化思潮在20世 纪的发展,特别是通过它们在80年代、90年代的一些最新表现,来看它们之间的对立互动关 系.首先看自由主义在当今中国的发展和表现。
自由主义在西方有深厚的传统,是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典型表现。它的代表人物有洛克 、亚当?斯密、斯宾塞、穆勒、杜威,还有当代的海耶克、波普尔、罗尔斯等人。近代中国 的自由主义思潮,从严复起,经过胡适、丁文江等人,到40年代主张走中间道路的“民主个 人主义者”,再到台湾的柏杨、李敖,也形成了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就是呼唤人的个性解放 ,鼓吹人权,崇尚理性,追求西方模式的民主和自由。这一派在近代中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 展,李泽厚说,“自由主义在中国始终未能创造出自己真正独立的哲学”,应该说这是事实 。自由主义是一种社会政治理念,但它也有文化意义,有其哲学基础。按照自由主义理念提 出的政治理想和社会改革方案,在中国总是和“西化”联系在一起的,
实质上就是要求实行 西方那样的民主政治制度。在这方面,胡适先生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他一生的学术道路和政 治实践,都可以为自由主义的理念做一个诠释。1949年以后,自由主义在台湾除了胡适之外 ,还有殷海光等代表人物,这一思潮直到今天仍有很大影响。许多台港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都 是信奉自由主义的,包括新儒家中的一些人,在文化上持保守主义立场,但在政治上信奉自 由 主义。比如徐复观先生,他去世后有人写文章纪念他,题目叫做《以传统主义卫道,以自由 主义论政》,就是说在他身上体现了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二者的结合。
1949年以后,自由主义在大陆不可能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但也有一股潜流。1957年的 反右斗争扩大化了,但其中有些代表人物就是从40年代的民主个人主义者演变而来的。80年 代后期在中国泛滥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它所继承的就是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有些人的 思维方式和“五四”时期的自由主义西化派是非常相似的,他们打出的口号也是“彻底反传 统”,宣称“反传统是永远不悔的旗帜”;有人还再次提出了“全盘西化”的口号,要“让 先进的西方文明全面冲击中国”。自由主义在当今中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思潮,有了一定的 气候就要表现出来。大家注意到,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三年,自由主义在中国又有一次兴起, 其标志就是1998年的北大百年校庆。当时大家热烈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北大传统?有 的说是科学和民主,有的说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有的说是爱国主义,有的说是与时俱 进。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北大传统是自由主义。他们编了一本书,书名叫 做《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副标题是“自由主义的先声”。一位知名学者为它作序,认为 “自由主义是最好的、最具普遍性的价值”,呼唤“发轫于北大的自由主义传统在今天的复 兴”。在这之后,中国思想界出了一批宣扬自由主义的论著,当然也有不赞成这种观点的人 ,在世纪末展开了一场新的思想论战,其影响至今犹存。为什么在世纪之交会出现这么一场 思想论战,恐怕与今天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直接相关。我只是把问题提出来,希望大 家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
其次,再来看现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文化保守主义是在传统和现代化的对立紧张中,代表维护传统的一种力量,主张认同和回归 传统文化。它在形式上是反现代化的,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排拒现代的普遍价值,而是主张在 传统的基础上渐进的改良。它不承认突变和飞跃,反对断裂传统。所谓维护传统就是维护历 史上形成的、代表着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事物。在保守主义者看来,长期连续成长的、历史积 淀下来的人类理性和智慧,要远胜于个人瞬间的偶然创造。所以,他们不相信没有经过试验 的改革或革新,更反对革命性的变革。
我们说自由主义是从西方传进来的,那么文化保守主义也不是中国的特产,它也是一种国际 文化现象。在西方,文化保守主义是伴随着西方的现代化运动而出现的。它的代表人物有德 国的哈曼、谢林、赫尔德,英国的柏克、卡莱尔等人。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向非西方地区的扩 展,这种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也在非西方地区活跃起来。非西方地区的文化保守主义往往与民 族主义结合在一起,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典型代表有印度文学家泰戈尔、日本学者西 田几多郎等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也出现了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主要有以章太炎、刘师培为 代表的国粹派,再早一点的有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孔教派;还有上个世纪20年
代的学衡派,以 章士钊等人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30年代的“本位文化”派等。而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 主义主流派的则是至今仍有一定影响的现代新儒家学派,因时间关系这里不能作详细介绍。
中国最近的一次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它表现为主张回归 传统,批判激进主义,有的学者还公开提出了“告别革命”的口号。有本《原道》辑刊,在 “编后”中公开声明其办刊宗旨就是“保守主义”。该刊第一辑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无 本者竭,有本者昌》,副标题是“湘军、太平军与文化传统”。它的基本观点是:曾国藩指 挥的湘军认同儒家文化,代表中国文化传统,所以它能够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而洪秀全领 导的太平军是以“拜上帝会”,也就是以基督教为旗帜来动员群众,背离了中国文化传统,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所以必然失败。它把曾国藩讲的“无本者竭,有本者昌”说成是 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用来说明、剪裁历史,完全不考虑这场战争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政治 、经济、军事等条件,仅以文化上是否“有本”来说明其“必胜”或“必败”的原因。这是 一种典型的文化决定论的唯心史观。
不要小看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我给大家念一段描述1993年的中国社 会文化氛围的文字:“在文学界,《白鹿原》和《废都》成为1993年最重要的文学现象,前 者创造了一个现代的儒教圣人朱先生,以及他的俗家弟子白嘉轩,拜倒在传统文化的脚下, 期冀着在理想化的儒家学说中栖息疲惫而脆弱的心灵;后者则是在历史转折、文化失落之际 ,放荡形骸,纵情女色,逃避现实,精神自戕,却也仍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从魏晋 的放荡名士到明清的无行文人的有意识地效仿。在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复古主义和传统文 化的回潮更是全方位和多元化的:从大众传媒中的评书艺人说《杨家将》、《岳家军》、《 三侠五义》、《小八义》,电视台连篇累牍地播放唐明皇、杨贵妃、康熙、雍正、乾隆、慈 禧等宫廷戏,到著名影星刘晓庆、巩俐等纷纷主演武则天,到久盛不衰的《易经》热,蜂拥 而上的白话今译经、史、子、集;从大量的仿古建筑,以‘皇家花园’、‘行宫’等命名住 宅区,到所谓宫廷秘传的占卜术、生男生女术??以整理古籍名义出版的明清艳情小说等 等,称本世纪以来,怀旧和复古思潮,于今为烈,大约不是妄断。从世纪初对传统文化的叛 逆和决裂,到世纪末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回归,岂不令人感慨系之!”(《文学评论》 1994年第6期)这段放大了的描述,难免有些夸张,但它所揭示的20世纪末的文化回归现象,确实值得深思,值得引起我们注意。
最后来看代表20世纪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潮。
前面讲了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一个主张全盘西化,一个主张回归传统,他们都说是为 了救中国,我们也不怀疑其中一些人的感情、动机是真挚的,不否定在这些思想学说中也包 含着一些合理因素。我们对现代新儒学和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研究都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分 析态度,有些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要有所肯定。但也必须指出,在处理古今中西文化关系问 题上,这两派确实都有所偏颇,在事实上也行不通,因此都不具有现实性。正确的文化心态 是既不崇洋媚外,也不是盲目的华夏优越感,而是应该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 吸取古今中西文化之长,为我所用。从16世纪末叶开始有中西文化交流以来,一些先进的中 国人都有这种比较健康的文化心态,提出过不少有价值的文化观点和文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简论梁漱溟的中国文化现代化模式【文库论文】——所有资料文档均为本人悉心收集,全部是文档中的精品,绝对值得下载收藏!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简论梁漱溟的中国文化现代化模式【文库论文】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
&|&来源:中人网-企业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必须解决好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问题。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它以无形的巨大力量,深深地积淀在我们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之中。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其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长达2000多年,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风俗习惯、道德伦理、价值观、人生观影响极其深远,这种深刻的影响发展至今必然渗透到现代企业的管理当中,并在企业文化中反映出来。立足于本民族文化,探析儒家思想对于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和启示,对于最终在中国企业内部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企业文化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关于儒家思想和企业文化
  儒家思想始创于先秦,孔子(公元前551---479)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汲取并继承了夏商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儒家学说。孟子承继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进一步完善了儒家所倡导的民本主义思想。后世称孔孟所创立的儒学学说为&原始儒学&。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是荀子。至西汉武帝时期历史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第一显学,但此时的儒家思想已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董氏儒学。经过五代十国几百年的分裂后,儒学又逐渐发展成为以程朱为代表人物的宋明理学。任何一种思想在传承过程中,都必然跟随传承者的意志而发生变迁,正如大江虽然日夜向东奔涌不息,流经路线却蜿蜒曲折。后期的儒学为了迎合政治的需要,早已背离了原来的要旨,彻底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其糟粕远多于精华。本文所探析的儒家思想主要是以孔孟学说为代表的先秦儒学。
  企业文化发源于日本,形成于美国。1982年7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泰伦斯?狄尔(Terrence Deal)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爱伦?肯尼迪(Allan Kennedy)合著的《企业文化》一书正式出版,标志着企业文化这一新的管理理论诞生。企业文化是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兴起的管理学说,是管理科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强调了以人为本,重视企业的群体意识和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在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中特别突出了精神和文化的力量。
  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借鉴与启示
  1、 入世有为
  孔子一生中热心救世,到处奔走,自云:&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但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周王室衰微,政令不行,&礼崩乐坏&,中原各国不是政权落于卿大夫,就是&陪臣执国命&,要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根本是不可能的,时人评其&知其不可而为之&。但孔子终其一生没有停止奋斗,史称&席不暇暖&,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深为后世所敬仰。孟子也曾经说过:&夫天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和道家相比,孔、孟所代表的儒家是主张积极入世的,对国家、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这说是人们常说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上后来的许多名臣良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可以说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作为社会重要组织之一,企业的直接目的是赢利,但赢利绝不是唯一目的和准则,更高层次的目标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报效国家,奉献社会,以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作为企业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以其产品来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进而赢得利润,那么对于企业的经营方式、所经营的产品,就必须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企业经营的产品只有与社会进步相辅相成,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才会给企业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区带来更稳健的利润,最终使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在中国推进市场经济二十几年的时间里,至今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凭借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而发展壮大的。但凡享誉全球的知名企业,都是以其优质的产品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而走向成功的。微软公司在成功地为全世界推出window平台同时,也开创了自己的&未来之路&。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老人一生都在倡导:&企业要对国家、对社会要有明确的贡献。&
  &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社会、奋发有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已经深植于人民心中。无论是对于任何一种所有制的企业,努力营造&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社会,奋发有为&的企业精神,让企业员工和社会认同这种精神,鼓励员工以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荣,这既符合了民族文化传统,又遵循了企业成长的规律,必将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四川长虹集团以&产业报国&的文化理念凝聚员工的智慧与力量,赢得了公众的支持和信赖,成为当今企业界成功企业文化的典范,就是有力的例证。
  2、以人为本
  儒家思想最早把人们的视野从&天&转向了&人&,主张&仁&道,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等,孔子所分析的,是己与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精神。《论语?乡党篇》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不问马怎么样,首先问伤人没有。而&仁&并不是孔子所认为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圣&,&圣&的目标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已以安百姓&。孟子更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爱人&的思想,明确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他还特别强调了&人&和&人心&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深刻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原始的人本主义思想,已经具有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儒家的&仁&道思想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十分巨大,他对于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东方国家都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企业正是由于较早地意识到从本民族文化特点出发,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从而为企业注入了经久不衰的活力,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这一点特别值得今天中国所有的企业思索和借鉴。
  与传统的管理理论相比,企业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人为本,将&物&的管理和&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人&的管理为主,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人化&。企业文化所强调的人,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既是&经济人&又是&社会人&与&文化人&;既是生产主体,又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抓好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必须从&人&着手,重视人的价值和人格,即&民为贵&;正确把握人性的本质,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关心人、理解人、重视人、依靠人、尊重人、凝聚人、培育人,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得道多助,天下顺之&。著名管理学家威廉?大内在《Z理论》一书中指出:&企业的宗旨就是帮助雇员的成长。&全国模范企业青岛港的领导干部有一句座右铭:&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赢得了全体职工的拥护,职工们向领导保证:&港里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港口效益连续多年保持了增长的势头。
  3、为政以德
  在《论语》一书中多处论及为政之道,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认为,&德&是领导者必备的修养,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孔子非常重视领导者的表率作用,提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明确指出,在上位的人一定要以身作则。如果身居领导位置的人不能行德政,百姓就会不服气,&举直措诸枉,则民服;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选用当政者,儒家认为&贤&是第一位的,如孟子所云:&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受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限制,儒家所论及的领导者当然都是指向君主和官吏,是当时社会的统治者,这些&为政之道&也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但是,如果抛开&阶级分析&的保守立场,就儒家所倡导的&为政以德&思想本身和其诞生的年代来看,都极其难能可贵,可谓儒家思想体系中又一极为耀眼的闪光点,与今天企业文化中的领导者文化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谁造就了企业文化?实践证明,企业的最高领导者造就了企业文化。最高领导者拥护什么,实施什么,奖励何种行为,反对何种作法,最直接有力地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定位与指向。伟大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水平,是企业文化成功的关键。从这一意义上说,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领导者首先必须&为政以德&。遍览古今中外有大成就的伟人,他们的事业的成功无不与其人格魅力有关,他们正是以此赢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才成就伟业的。无论是四川长虹还是青岛海尔,他们的成功都是与张瑞敏、倪润峰这些优秀的企业领导者自身所迸发出的强大的人格魅力分不开的。因为,当在运筹决策、组织管理、使用人才以及调节企业人际关系时,人们都乐于同那些人格高尚的交往,而领导者正是利用这一趋向,以调动本公司职员的内聚力,使他们能把公司看成自己的事,愿意付出。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他不是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某一具体的技能问题,他的职责在于如何把本公司的全部职员协调好,统一好,使他们能内聚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为政以德&的思想从两千年前延续至今,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传统,代表了中华民众的民心所向。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儒家这一思想精华对于我们制定企业文化战略时的基本定位问题有很好的启示。
  4、以礼治企
  &礼&是儒家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其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亲履亲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礼&所讲的行为准则,也具有教化性质,要义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修养,自觉地约束自己,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
  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之美誉,这与儒家&礼&的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深入人心有着直接的关系。儒家的这种以建立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来引导民众&克己复礼&,以礼治国的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企业同样需要建立自己的&礼&,现代企业中的&礼&可以内化为企业人际关系、精神风貌、风俗习惯、行为准则等,也可以外显为礼仪、品牌、服务、荣誉、公众形象等。《企业文化》一书的作者将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归纳为五个方面:(1)企业环境;(2)价值观;(3)英雄人物;(4)仪式和典礼;(5)文化网。两相对比,作为&礼&的这些要素与企业文化的主要构成恰恰不谋而合。由此不难想到,在中国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我们完全可以借重于民族文化优势,发扬中华民族重&礼&的思想,深入挖掘其合理内核,形成有本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如:儒家重视礼节仪式,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正规企业都有举行特定仪式的习惯,开业、庆功、表彰、竞赛等;如儒家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主张刑罚不是最合理的,要以德、以礼来管理百姓,这种管理思想已经为所有企业家认可。再如儒家倡导:&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见利思义&,强调要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这提醒我们在市场大潮中尤其要重视道德建设,避免误入歧途。
  纵览古今,许多华夏子孙以民族传统的儒家思想为人处事,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同样有很多企业家借助儒家思想建立起特有的企业文化,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企业奠定了深厚的企业文化基础。&日本企业家,只要稍有水准的,无不熟读《论语》,孔子的教导给他们的激励,影响甚巨。&(《圣贤经营理论》)。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在不断深入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过程中,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企业文化在中国企业的新的突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