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大多数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人都在山里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禁忌
下载积分:0
内容提示: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禁忌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40|
上传日期: 21:23:18|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此文档不支持下载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禁忌
官方公共微信材料一 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11名.接近代表总数的百分之十四.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至少都有一名代表.在西藏.世代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珞巴族.人口不足三千人.也拥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 材料二 从2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材料一& 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11名,接近代表总数的百分之十四。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至少都有一名代表。在西藏,世代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珞巴族,人口不足三千人,也拥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  材料二&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对口支援,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年,15个对口支援省和中央各部委无偿援建西部地区716个项目,资金投入31、6亿元人民币。除中央政府投资外,2011年,19个省市对口援疆资金总规模将超过100亿元。  材料三& 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6年来,西部地区陆续新开工60个重大建设工程,投资总规模约8500亿元人民币。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哪些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是怎样体现的?(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上述基本原则内在联系的认识。&
【答案】(1)①反映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②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各民族人民都能平等地享有政治方面的权利,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亲密无间、和睦相处,体现了民族团结原则;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政府积极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2)①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我国各民族人民平等地享有政治方面的权利有利于发扬和壮大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②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充分享有政治上的权利,和发达地区友好合作,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把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统一起来。【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第一问考查考查基本原则的内容,考生要注意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第二问具体考查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考点: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点评:该题考查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要求考生要重点掌握三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以及各原则之间的关系,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2010年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期末考试
题型:综合题
材料一&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11名,接近代表总数的百分之十四。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至少都有一名代表。在西藏,世代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珞巴族,人口不足三千人,也拥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材料二&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对口支援,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年,15个对口支援省和中央各部委无偿援建西部地区716个项目,资金投入31、6亿元人民币,除中央政府投资外,“十五”时期,全国各地支援西藏建设项目71个,无偿投入资金10、62亿元人民币。材料三&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6年来,西部地区陆续新开工60个重大建设工程,投资总规模约8500亿元人民币。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6分)(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上述基本原则内在联系的认识。(6分)&
科目:高中政治
题型:阅读理解
材料一& 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11名,接近代表总数的百分之十四。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至少都有一名代表。在西藏,世代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珞巴族,人口不足三千人,也拥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 材料二&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对口支援,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年,15个对口支援省和中央各部委无偿援建西部地区716个项目,资金投入31、6亿元人民币,除中央政府投资外,“十五”时期,全国各地支援西藏建设项目71个,无偿投入资金10、62亿元人民币。 材料三& 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6年来,西部地区陆续新开工60个重大建设工程,投资总规模约8500亿元人民币。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上述基本原则内在联系的认识。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2012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练习题(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材料一&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11名,接近代表总数的百分之十四。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至少都有一名代表。在西藏,世代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珞巴族,人口不足三千人,也拥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  材料二&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对口支援,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年,15个对口支援省和中央各部委无偿援建西部地区716个项目,资金投入31、6亿元人民币。除中央政府投资外,2011年,19个省市对口援疆资金总规模将超过100亿元。  材料三&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6年来,西部地区陆续新开工60个重大建设工程,投资总规模约8500亿元人民币。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哪些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是怎样体现的?(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上述基本原则内在联系的认识。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广东东莞第七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材料一&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11名,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接近代表总数的百分之十四。材料二&建国60年来,国务院先后召开了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了56个民族的4000多名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全社会唱响了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材料三&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陆续新开工60个重大建设工程,投资总规模约8500亿元人民币。【小题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哪些基本原则?(6分)【小题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上述基本原则内在联系的认识。(9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您所在的位置:
中国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干部比例高
日10:59  
  中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多年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和干部队伍建设,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比例远高于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内蒙古全区党政机关(含群团)中有少数民族干部5万余名,占机关干部总数的近32%;厅级、县处级少数民族干部占同职务干部总数的近38%和32%;在盟市、旗县党政领导班子一把手中少数民族干部分别占50%和47%。
  内蒙古自治区常务副主席任亚平说,内蒙古以蒙古族为主体,但蒙古族人口480万,只占全区总人口的18.1%,表明内蒙古少数民族干部的比例相当高。
  任亚平说,为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内蒙古十分重视民族教育,在财政政策上积极给予蒙文教育、出版、宣传方面的支持。蒙语授课的学生得到国家和自治区补助要远远高于其他中小学生。
(新华网)
更多关于“”的新闻
( 16:28:00)
( 22:58:13)
( 12:36:00)
( 16:22:00)
( 14:22:00)
( 10:35:28)
( 09:41:54)
( 09:09:17)
( 08:57:22)
( 08:48:00)
腾讯微博:
同时更新资讯所属地
暂无更新,休息一会儿
白羊座(03.21-04.19)
金牛座(04.20-05.20)
双子座(05.21-06.21)
巨蟹座(06.22-07.22)
狮子座(07.23-08.22)
处女座(08.23-09.22)
天秤座(09.23-10.23)
天蝎座(10.24-11.22)
射手座(11.23-12.21)
摩羯座(12.22-01.19)
水瓶座(01.20-02.18)
双鱼座(02.19-03.20)
今日运势:
本日可多参与公众事务,将自己的意见与兴趣结合,提供同好们做参考,让欢乐的气氛添加一些趣味性...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月,阙也张晓风 “月...”习题详情
164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0.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月,阙也&&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近两千年前的文字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阙?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鳖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地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背生活着。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芯在画图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也算圆,那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美?哪一刹那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1.请根据文章立意,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的寓意。( 6 分) ( 1 )月,阙也。答: &&&&&&&&( 2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答: &&&&2.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背生活着”?( 4 分)答: &&&&3.为什么说“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根据文章立意,简要回答。( 4 分)答: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 分)答:[&&][&&]A.这篇散文赋予“阙月”以象征意义,写出了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而辩证的思考,表达 了作者不爱圆月爱缺月的看法。 B.作者认为月亮从未真正圆过,现实中也没有真正完美的东西。这既表现了作者直面人生态度,也流露了一定的虚无思想。 C.文中多处使用疑问句式,这不但能够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思考,而且也起到贯通全文思路、强化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D.“女娲补天”等三个神话的选用,不但使文章弥漫着浪漫而神秘的色彩,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挺直脊骨生活的人生态度。E .文章通过月的圆缺、花的有无和镍币、葱油饼的不够圆等事例,说明一个美学思考。寓深刻于通俗,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0-现代文阅读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月,阙也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近两千年前的文字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阙?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2.3.4.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月,阙也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近两千年前的文字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阙?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月,阙也张晓风 “月...”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月,阙也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近两千年前的文字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阙?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鳖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地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背生活着。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芯在画图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也算圆,那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美?哪一刹那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1.请根据文章立意,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的寓意。( 6 分) ( 1 )月,阙也。答: ____( 2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答: ____2.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背生活着”?( 4 分)答: ____3.为什么说“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根据文章立意,简要回答。( 4 分)答: ____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 分)答:[][]A.这篇散文赋予“阙月”以象征意义,写出了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而辩证的思考,表达 了作者不爱圆月爱缺月的看法。 B.作者认为月亮从未真正圆过,现实中也没有真正完美的东西。这既表现了作者直面人生态度,也流露了一定的虚无思想。 C.文中多处使用疑问句式,这不但能够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思考,而且也起到贯通全文思路、强化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D.“女娲补天”等三个神话的选用,不但使文章弥漫着浪漫而神秘的色彩,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挺直脊骨生活的人生态度。E .文章通过月的圆缺、花的有无和镍币、葱油饼的不够圆等事例,说明一个美学思考。寓深刻于通俗,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月,阙也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近两千年前的文字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阙?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鳖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地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背生活着。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芯在画图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也算圆,那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美?哪一刹那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1.请根据文章立意,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的寓意。( 6 分) ( 1 )月,阙也。答: ____( 2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答: ____2.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背生活着”?( 4 分)答: ____3.为什么说“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根据文章立意,简要回答。( 4 分)答: ____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 分)答:[][]A.这篇散文赋予“阙月”以象征意义,写出了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而辩证的思考,表达 了作者不爱圆月爱缺月的看法。 B.作者认为月亮从未真正圆过,现实中也没有真正完美的东西。这既表现了作者直面人生态度,也流露了一定的虚无思想。 C.文中多处使用疑问句式,这不但能够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思考,而且也起到贯通全文思路、强化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D.“女娲补天”等三个神话的选用,不但使文章弥漫着浪漫而神秘的色彩,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挺直脊骨生活的人生态度。E .文章通过月的圆缺、花的有无和镍币、葱油饼的不够圆等事例,说明一个美学思考。寓深刻于通俗,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