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创业指南的双重解放是指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中国农民解放的历史
我的图书馆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中国农民解放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中国农民解放的历史——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王鸿善(上)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国农民曾经创造出了在世界领先的灿烂的农业文明。但是,中国农民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不仅农民在呻吟,历代有良知的文人也在哀叹农民之苦。宋代词人王炎的一首《南柯子》词可以说是既道出了农民辛勤劳作之苦,又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一句“人间最苦是三农”更是替农民发出的悲苦凄厉的震撼人心的呼喊: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最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农民问题始终都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和核心问题。自秦末陈胜吴广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直至清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生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农民起义,两千多年来虽然一顶又一顶的皇冠落地,但是,农民依然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历代农民起义虽然不乏农民出身的领袖人物,如朱元璋等,但最终这些农民出身的领袖人物无不背叛了广大农民。正如明史专家吴晗所指出的:最终农民起义的领袖“公开地声明他对农民起义的背叛,明确维护旧的封建地主阶级秩序,保证官僚、地主、庶民以和平安定的生活。”(见吴晗《朱元璋传》)从农民起义领袖变为地主阶级的总代表,这是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领袖”逃脱不了的一条规律。即使是辛亥革命,也因为最后被资产阶级、军阀和大地主大资本家阶级的代表掌握了国家政权,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扶助农工”的纲领和政策也付诸东流。中国的历史证明,从秦代到清代,在以中原和两河(黄河、长江)流域为主的疆土上,经过了30&余个朝代和无数政权的更迭,大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计其数,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并不能解放农民。这是因为,以有一定志向的游民为骨干的农民起义不具有代表全体农民利益的理性目标、而是以起义领导集团自己的特殊利益和希图为目的;更是因为农民起义缺乏先进阶级意识形态的支撑,因而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的“运动”;还因为,农民起义往往为士大夫和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所利用,使农民起义“成果”异化为农民自己的对立面。中国历史还证明,自辛亥革命以来的100多年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我国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才得到了真正的关注,我国农民才真正逐步走上解放的道路。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纲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个“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包括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根本利益!一、“农民问题”的地位是由中国革命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九十五年,与中国的存亡兴盛息息相关,也同中国农民的命运息息相关。90多年里,中国共产党基本理论和纲领与中国农民始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大国,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就提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把农民问题当作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或首要问题,这是由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我党对农民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在建党初期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在毛泽东同志一系列早期著作和党的文献中就已经有充分的反映。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承担着全社会的粮农产品的生产任务,同时又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封建主义最大的剥削和掠夺对象,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解决中国农民的问题,是中国社会革命要解决中国社会所有问题的基础。中国革命离开了农民,离开了对农民问题的解决,或缺少了农民的参加就将一事无成。第二,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使耕者有其田,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农民既是受剥削者,又是反对封建主义剥削制度、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主要力量。除了无产阶级是最彻底的革命力量以外,农民是最大的和最主要的革命依靠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第三,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共产党要在农村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就必须依靠农民,就必须首先解放农民。中国的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农民是人民军队的主要来源。第四,中国农民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来源,中国农民与中国工人阶级血脉相连,农民得不到解放,工人阶级也就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第五,在当代中国,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社会稳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现实问题。农民问题也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因而,农民问题也就成为关系中国现代化方向的根本问题。第六,中国现代化的前提和难点首先实现是农村现代化。在当代,中国农民在经济上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不解决,必然影响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高价值观和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必然要求我们党把农民在经济上的解放和富裕作为改革和发展要解决的首要和核心问题。不解决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不彻底在经济上解放农民,必然延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农民问题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至关重要的问题。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始终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诸方面的综合交错性问题。它将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过程,并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不解决中国农民问题,或者说,农民不得到彻底的解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始终把农民问题放在了革命和建设的核心位置。&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实施解放农民的方针政策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问题的中心是土地问题。“耕者有其田”是农民获得解放的前提条件。工人阶级要实现对农民阶级的领导,要最充分地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必须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发展和农民解放的桎梏,是造成农民贫困、农业生产力落后和农村衰败的根源,也是整个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因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解决农民的最根本利益必须消灭封建土地制度,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在土地革命时期,尤其是大革命失败以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形成“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对中国国情和革命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刻认识,始终抓住了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将中国革命与农民问题、土地改革结合在一起。早在192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指出:“农民问题的中心就是土地问题,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农民将不能拥护革命到胜利。”毛泽东同志1936年在延安回答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关于革命、农民及土地等问题的提问时又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斯诺眼中的中国》,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论断,极其精辟地概括了土地问题、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位置,以及解放农民的着眼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战争时期,我党实施了一系列解放农民的方针政策:从井冈山斗争开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地致力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把土地革命作为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把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作为党的中心任务,并将土地革命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始终。1928年12月,毛泽东同志总结井冈山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在此后的实践中进行了重大的原则修改和完善;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兴国县土地法》,以“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代替以前“没收一切土地”的原则;1930年又确立了农民土地私有权和土地买卖两项原则。到1931年,基本形成了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这就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从抗日的民族大局出发,在建立了基层民主政权的地方普遍开展了减租减息和退押运动,通过减租减息和退押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所受的经济剥削,70%的农户增加了收入,遭受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也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又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调整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符合中国当时实际的土地纲领。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到1948年秋,我党在有1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土地问题的解决并随着农村宗法制度的废除,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前,使抗日战争、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和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足以保证夺取胜利的人力、物力,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随后,人民政权的诞生,使农民获得政治上的彻底解放,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尤其是农民中的威望也得到空前的提高。三、新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曲折发展1.进行土地改革,彻底铲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农民在政治上成了国家的主人,但是新中国成立之时,(土改前)全国还有2/3的地区存在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了全国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农户总数57%以上的贫雇农仅占耕地总数的14%;他们耕种90%的耕地,但没有所有权,多为租种地主富农土地,在经济上依然受地主富农沉重的地租剥削。针对这种情况,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28日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农村土地改革。主要内容有:没收地主在农村中的多余财产(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和多余的房屋;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在划分农村阶级成分后,向全国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贫雇农分配没收和征收的地主富农的财产(土地、耕畜、农具等),免除了土改以前农民每年给地主缴纳的地租高达3000万吨以上的粮食,农民增加了收入,农民货币净收入比1949年增加了123.6%。获益农民占农业人口的70%。经过土地改革,我国农村在经济上实现了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从而能够自主生产经营,致力于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村生产力和农民获得空前的提高和解放。2.组织农民,实行农业合作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土地改革以后,我国农村依然处于分散的自然经济状态,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许多农民缺乏资金、耕畜、农具,或者劳动力不足,扩大农业再生产困难,也经不起自然灾害的侵袭,一些地区农民又出现了重新失地的情况,农民在经济上依然处于贫困状态。针对这个情况,党中央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在1951年12月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1953年12月又作出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他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等著名论断,并多次告诫全党要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民。“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中国这个国家,离开了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表明我党对农民以及农业、农村问题的认识是非常明晰和深刻的。我党及时提出解决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把这个重大问题提到了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议事日程上,使解决农民问题成为探索“建设中国自己社会主义”(毛泽东语)道路的重要和主要的组成部分。党中央把实现农业合作化,作为新形势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解放农民的根本道路。通过互助合作的途径,将大约1.1亿农户由个体经营改变为集体经营,逐步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并在此基础上以集体和国家的力量兴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扩大灌溉面积,完成农业工具的技术改革……毛泽东同志指出过:土地改革是打破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这是农民和农业生产力的第一步解放,“这是第一个革命”。社会主义的合作化运动是从个体经济转到集体经济的生产关系,是打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这是农业生产力的第二步解放,“第二个革命”。没有这第二个革命,生产力的大发展是不可能的。(见《毛泽东传》(下)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改造小农经济的理论同我国实际相结合的创举,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道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也是从经济上解放农民的探索,是符合当时农村实际情况的,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农业合作社建立以后,农民加入高级社的比例,1955年底入社农户仅占全国农户的4%,到1956年2月底,这一比例即上升为51%;到1956年9月底,达到72.7%。80%以上的合作社都可以增产10%~40%。据国家统计局1955年在各类农作物主要产区的调查,合作社的单位面积产量,显著地超过了个体农民,水稻多产10%,小麦多产7%,大豆多产19%,棉花多产26%。(国家统计局关于1955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公报)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党和各级政府从实际情况出发,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反对强迫命令,积极而又慎重地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又采取逐步过渡的方针,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避免了由于生产关系突然变化而引起生产力的不适应;实行了依靠贫农和下中农,团结中农,对富农经济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分子结合起来。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的路子。但是农村基本实现合作化以后,我党在探索进一步解放农民、发展农村的过程中,因为缺乏经验,加上急于求成的倾向,而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走了很长时间的弯路。尤其是大搞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不断调整政策,如否定“一大二公”和产品平调,坚持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等政策,但由于总体上违背了客观规律、脱离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结果使农业生产力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造成整个农村生产的大滑坡,主要农牧业产品大幅度减产,出现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供应危机,从而直接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实行“一大二公”的生产关系,农民个人发展多种经营等方面的要求也被视为“资本主义自发倾向”而受到压抑。尽管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纠偏,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户籍制度和人民公社近似军事化的管理制度,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失去了择业和流动的自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未完待续)&
TA的最新馆藏阅读材料:(20分)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节录《二一九法令》材料三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亚历山大二世在农民与土地问题所持的基本态度。(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态度产生的原因。(3分)(2)据材料二,说明法令条文中两种农民在权利规定方面的不同。(4分)(3)材料二中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自由的前提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令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并说明理由。(3分) (4)据材料三,指出“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的原因是什么?(2分)(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1861年俄国改革未能平稳社会秩序的关键所在。(2分) - 跟谁学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无锡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阅读材料:(20分)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节录《二一九法令》材料三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亚历山大二世在农民与土地问题所持的基本态度。(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态度产生的原因。(3分)(2)据材料二,说明法令条文中两种农民在权利规定方面的不同。(4分)(3)材料二中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自由的前提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令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并说明理由。(3分) (4)据材料三,指出“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的原因是什么?(2分)(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1861年俄国改革未能平稳社会秩序的关键所在。(2分)阅读材料:(20分)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节录《二一九法令》材料三&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亚历山大二世在农民与土地问题所持的基本态度。(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态度产生的原因。(3分)&&(2)据材料二,说明法令条文中两种农民在权利规定方面的不同。(4分)(3)材料二中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自由的前提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令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并说明理由。(3分) (4)据材料三,指出“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的原因是什么?(2分)(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1861年俄国改革未能平稳社会秩序的关键所在。(2分)科目:难易度:教材: 高中历史人教版最佳答案态度:解放农奴,但不将土地无偿地给予农民。(4分)原因:农奴起义严重威胁到沙皇统治;废除农奴制面临贵族的强大阻力;维护农奴主利益。(3分)(2)不同: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2分)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2分)(3)前提:赎买土地。(2分)不符合实际。(1分)理由: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存在,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2分)(4)原因:农民没能真正获得土地与自由。(2分)(5)关键所在:改革者没有满足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基本要求。(2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农奴制的理解。第(1)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4)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5)问,关键所在主要从改革有没有解决矛盾的角度来回答。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 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点 & “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沙皇亚历...”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于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俄史》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它们还有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请回答:(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有何矛盾之处?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4分)(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暂时义务农”与“完全自由的农民”权利有何区别?(2分)(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2分)(4)依据材料四推断农奴与地主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分)(5)材料四反映出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什么?(1分)&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陕西榆林实验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于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俄史...”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注意材料信息“我不愿农民过于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2)材料二说明暂时义务农民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材料三说明完全自由的农民可以通过赎买拥有私产。(3)结合农奴制改革的局限回答,农奴制的大量残余,使劳动人民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4) 注意材料信息“它们还有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5) 结合所学知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①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②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分析:
考点1: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
※背景:①根本原因: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最主要动因:俄国要摆脱落后状态。③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④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惟有变革才能自救。※目的: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改革措施:(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1.1861年颁布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①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②经济上:农民可以获得一半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③组织上,建立村社制度。(时间安排: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2.司法、军事、教育改革①废除旧的等级法庭。②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3.地方自治改革:①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 ②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农奴制改革的影响:①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市场,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②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④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对农奴制改革的总体评价: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进步性: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3.局限性:◎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掠夺性: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对农民的一次“合法”掠夺。※附:为什么俄国最终选择了改革方式变革社会?&1.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2.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3.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矛盾,巩固统治。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于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于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俄史...”主要考察你对“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
与“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于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俄史...”相似的题目:
体现俄国农奴在摆脱人身依附关系方面不彻底的是&&&&地主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给农民保留了农民对于地主所承担的劳役地租农民需付高额的现金才能真正获得土地地主控制的村社束缚农民的自由
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于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俄史》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它们还有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请回答:(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有何矛盾之处?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4分)(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暂时义务农”与“完全自由的农民”权利有何区别?(2分)(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2分)(4)依据材料四推断农奴与地主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分)(5)材料四反映出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什么?(1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材料二&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它需要修理,还需要喂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花费。”——《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材料三&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关于纪念日》请回答:(1)从材一中归纳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是什么。(不得抄录材料原文)(6分)(2)材料二反映的问题是什么?(3分)(3)根据所学知识改革后的俄国在经济、政治方面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6分)&&&&
“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沙皇亚历...”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于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俄史》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它们还有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请回答:(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有何矛盾之处?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4分)(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暂时义务农”与“完全自由的农民”权利有何区别?(2分)(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2分)(4)依据材料四推断农奴与地主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分)(5)材料四反映出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什么?(1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于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俄史》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它们还有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请回答:(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有何矛盾之处?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4分)(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暂时义务农”与“完全自由的农民”权利有何区别?(2分)(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2分)(4)依据材料四推断农奴与地主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分)(5)材料四反映出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什么?(1分)”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放后中国的农民皇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