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大咖在职员工医疗期创业 姿势会有什么不同

实践派 投资派 十四位业内大咖对移动医疗的再解读
编者按:6月11日,第五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与并购大会在上海举办,会上众多从业者和投资大咖分享了他们对移动医疗的看法。现整理分享如下。腾讯投资穆亦飞在第五届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与并购大会上,腾讯首度开腔向外界传递他们所理解的互联网医疗行业。腾讯说:“互联网不会颠覆医疗,腾讯只是修路者。医生永远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对于互联网医疗,腾讯还是比较冷静的,我们投得并不多,去年投了一些优秀的公司,今天这个场合应该是腾讯第一次向外界传递我们所有理解的互联网医疗行业。为什么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没有对外出声,没有把我们的观点呈现出来呢?坦率讲,是觉得我们不懂,我们是个外行。互联网革命可能对于传统产业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帮助,但腾讯一直不认为互联网是要颠覆医疗的,颠覆者我们是不会做的,因为腾讯是个修路的,把路修好了之后,路上跑的车还是各位去开,我们只是帮助大家能开得更快一点而已。互联网革命的到来,医疗健康领域是我们一个重点的修路方向,因为这个领域足够大。中国医疗卫生产业的总开支到2020年大约有5~8万亿市场,非常大的市场。腾讯是靠游戏起家的公司,游戏整个市场连这个零头都不到,但足以支撑起这么大的上市公司,所以说医疗这个市场更大。即便如此,中国的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相比其它国家还很低,这个市场还会增加。我们认为,在医疗领域有四个角色:医生、医院、患者、药品公司,这四个角色可以组成多种关系,任何一个关系都可以变成互联网的切入口。比如病人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医生和医生之间的交互,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互动怎么做?当然现在有非常多的创业公司也在切入这个领域,所以这里面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成为大家的突破口。我们说这么多组关系、四个角色,可是大家都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总结大概五条:1.我们不能管这事,也管不了;2.不信任成本;3.信息孤岛,每个医院的数据和其它医院是不能打通的;4.低效,挂号和付费的窗口要去两到三次,路线设计的是上楼下楼,最简单的一件事是整个就医流程没有人想过用户体验优化,当然很多地方也很低效。5.缺少有机的层级。我们医院虽然有一级、二级、三级医院,但彼此之间没有层级的,我们的小医生、中医生、大医生和专家,在本院还好,跨医院是没有层级结构。所以这些都导致了不满意。那么,移动互联网能改变什么?我们觉得有一些地方是可以去帮助降低不满意的比例。互联网其实可以降低信息获取或者是对接的成本。我们可以提高效率,具体的表现方式是用重购的方式。还有异步化,最后是结构化和标准化,从而去中心化。这里面有几个案例,滴滴打车其实最直接的就是降低了出租车和乘客之间的撮合成本。例如丁香园的移动APP,可以让一个对医疗毫无所知的普通病人,他获得的信息量太大了,怎么样在最短的时间从那么多信息中找到精准的信息,可以找到附近的药店或者专业的医师咨询,这个就为患者提供很好的入口。但医疗是一个特殊的领域,专业的服务信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确越好。在当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做一些减法,有时候找到的信息是带有“推广”两个字的,这些信息需要减掉。我们需要一些专业的对接平台去找医生,让他推荐医生是更加靠谱的,因为他有专业的筛选。这两个都是符合医疗特色领域的。再看一下重构,我们知道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帮你预约餐厅、排队的这么一类公司,其实餐厅的痛点是要提高翻台率。我们知道,去就餐坐下来才看菜谱、点菜、下单、买单、结帐、开发票,这里面真正就餐的时间只有二分之一,剩下的二分之一是做点菜这类的事情。如果我们把点菜这类事情在路上就解决了,快到餐厅的时候发一个信息,比如我离餐厅还要50米,餐厅就把菜放上来,吃完就可以走,就可以节约顾客一半的时间,餐厅也可以节约一半时间,这就是一个流程的重构。我们可以把跟诊断、治疗、手术无关是事情放到院外进行,这也是流程重构。当然还有成本的重构,比如电商的重构,把原来的人员成本变成仓卒重构。另一个是异步化,大家知道中国只有300万的医生,其实这300万医生还是有水分的,但中国的病患是超过16.7亿的,加上农村可能更多。因为以前是同步化,我来这是要跟他发生交互的,这个大量的耗用专业人士的时间,但互联网可以异步化,所有的方案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或者互联网平台进行周转,这个是一对多的异步化工具。最后是一个结构化和标准化。以前的数据信息都是孤岛,数据无法打通。例如,把中国各个医院的HIS系统经过编译变成大家都能读懂的数据,病人把自己完整的病例进行归档进行汇总。去中心化,现状是无论医生还医院,只有在医院的医生才是所有的医疗业务核心,未来我们希望去中心化和多中心,无论社区医院和药店都发生多中心的联系,这样会更有效的提升效率。最后总结一下腾讯的观点:1.相较前沿理念,现阶段更重要的是利用互联网对现有体系改造。2.互联网医疗是服务而不是简单商品,不能脱离线下和专业人群。所以我们一直认为医生是不会失业的,我们认为医生永远是医疗服务的核心。3.数据是服务的核心。腾讯是希望做一个大的数据平台来支撑各个创业公司,或者生态环境的数据整合。主持人:王晖弘晖资本管理及创始合伙人参与嘉宾:毕磊&春雨移动健康副总裁陈华&壹药网CEO李天天&丁香园创始人李志&趣医网董事长申波&咕咚网CEO王航&好大夫在线创始人范瑜&杏树林创始人兼CEO。弘晖资本王晖作为本场论坛的主持人,提出了如下问题:医生时间匮乏与移动应用碎片化特征之间的矛盾问题移动医疗最终是要把医生和患者绑在一块的,但因为中国的医生因为资源有限,医生这些年的待遇也不好,上院的学生越来越少,医生转行的也很多。另一方面,好的医生时间很少,很忙,丁香园也好、好大夫也好,让他们用碎片化的时间服务客户,会不会把他们弄疯掉了,最后怎么能更好的服务客户呢?线上与线下平衡问题我们看到一个现象,最近春雨医生和丁香园,和一些原先在网上做平台的机构,拿到大钱之后开始开线下诊所,一旦开线下诊所,不知道你们现在资源怎么样?我是一个特别传统的投资人,我特别很多特别传统的医院,当我投资的时间点和做汉庭酒店的时间一样,五年以后汉庭酒店发展到五百多家,我们医院才建立了五家,就那个速度是发展很慢的。你们这种一旦进入线下怎么应对这个矛盾呢?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因为我自己也是学药出身的,但我走进医院的时候,医生说你感冒了吃抗生素吧,我还是特别听话的吃。这个事不知道你们怎么改变信息不对称,一旦我碰到一个医生,我原先也知道抗生素不好,但医生一说吃吧,我就乖乖吃了,所以医疗发生的地点可能还是在实际的既定发展空间。但的产品和其它产品不一样,决策者和消费者不是一个人,很多情况下决策者是医生,消费者是病人。一旦涉及到药,可能你卖隐形眼镜还好,但涉及到药,决策者和消费者不是一拨人,这个怎么解决?运动健康应用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了吗?我的合伙人赵刚就爱吃,我给他买十个手环,他也不动,就是吃,吃完就睡。还有一种是不戴这些东西,他也天天去跑步的,是不是咱们因为这个东西的存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了呢?弘晖资本王晖:移动医疗仍存在若干问题,线上线下平衡、医患信息不对称等毕磊&春雨移动健康副总裁春雨医生是一个问诊加分诊的客户端,做了大概四年时间,平台上大概将近5800万医生,10万名医生,这是我们的基本情况。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是资源的匹配,春雨没有发展线下医疗的计划,作为医疗互联网企业介入到线下的发展,一是没有这个经验,二是的确是很慢。所以我们采用的模式很清晰,我认为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是资源的匹配,刚才说碎片化时间,其实春雨医生做的就是碎片化时间的匹配,如果大家下一个春雨客户端提一个问题,平均回答时间是1分半。举个例子,从汽车的限行、限行、摇号、车位,无论怎么做车辆的增长是越来越高的,但滴滴专车的出现确实让社会资源得到很好的匹配。移动互联网给了我们一个工具,我们做线下医院也是这样的,很多需求在线上确实不能解决,这时候加了第三个维度,医生可以在线下看病,病人可以在线下治疗,我们从这三个维度匹配整个社会的资源。如何界定咨询和医疗的诊断?如果严格从定义上来说确实很难区分,最重要依靠线下的医嘱。因为现实当中资源完全倾向医生这一块的,用户是完全没有话语权的,所以通过线上的医疗服务让用户在线下的时候有更多的知情权。线上和线下是引导需求的关系现有的情况下不可能和协和、301医院竞争的,你建一个线下的初级医院确实是很难做的,所以我们要搭建一个线上的品牌。我们在线上进行医疗之后当他有一些需求不能满足的时候会引导到线下,0+0通过线下合作的方式来实现。你说腾讯的品牌好还是协和的品牌好这样对比是没有价值的,只是一个线上一个线下的,我们把一些需求引导到线下,是这样的关系。壹药网CEO陈华:线上转化率低,源于需求在于增值服务壹药网是2010年5月份创立的,是目前关注医疗领域的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有两块业务,一块是医药电商,一块移动医疗。经过不断挣扎和奋斗,我们终于销售额能在五年时间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去年完成了3亿3百万的数字,移动医疗发展还不错。有一个转化率的问题,平常一去药店,一进门就有店员很客气的问你有什么问题,根据你的情况推荐药品。所以在药店里转化率是非常高。当然跟用户也有关系,一般没事不会逛药店的。但在网上转化率就不行了,一开始只有2%,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自己都非常痛苦和纠结。为什么转化率低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用户希望这个产品做一个帮助他的分析和引导增值服务。他的起点很简单,他来了之后看到这么多东西,我该吃什么呢?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再往前走我们找到医生做轻问诊的服务,从而做到一些引导,到目前为止这个努力取了一些成绩,最近已经到八点多了,对我们来讲是很开心的事。长线来看,我觉得未来这一块,年轻人对移动设备的依赖越来越多,他们习惯在网上买所有的东西,习惯在网上得到所有的服务,我相信所有的企业未来在移动端使用的黏性、信用越来越多,大家如果涉及到药品方面的对接可以找我。现场提问:你们又拿了A证,又在天猫开药房,也在京东开了。你又属于参与方,又是竞争方,怎么平衡?会不会觉得很尴尬呢?陈华:倒没有觉得很尴尬,之前的确犹豫过,最开始做网站时想过到底要不要加入第三方平台,一开始的想法是不加入,因为第三方平台很多时候价格是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让我觉得很别扭。我们发现有的客户价格敏感度太高,生意很难持下去。对于药品来讲。更重要的是这个用户,会发现他不是你的用户,比如淘宝。我跟很多的非电商圈朋友聊的时候,问你们网上买东西吗,买,在淘宝买。很少有人可以准确的说在淘宝哪个店,所以你会发现在淘宝上买标品是很悲催的事,他都不知道你的店。甚至有的人都不知道天猫,就是淘宝,他们认为淘宝就是天猫。所以一开始药品我们选择了做自己的网站,做自己的品牌、会员,这一条路上付出了比较惨重的代价,很长一段时间生意量没有我们的同行快,他们第三方平台更快一些。但后来在融资估值的时候我们还是占便宜了。后来为什么又上天猫平台了呢?我们对消费者接触比较慢,属于比较落后的部分,所以很多的行业我们关注的一些品牌,他们对电商唯一的理解就是淘宝或者天猫,他们认为在天猫上的排名就是在中国的排名。后来认为在天猫上还是要有一点点自己的形象。第二在天猫和淘宝上有非常多的用户,我们要去甄选。第三个就是我们和天猫关系还不错,合作一下也是合理的。丁香园李天天:医疗是高管制行业,收购不如自建诊所丁香园是专门针对医生的专业网站,2000年成立。我们注意到医生和患者都在往移动端跑,所以大概2011年进入到移动医疗领域,目前丁香园在移动医疗领域也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绩。我们注意到无论医生端的流量,其实已经远远超过来自PC的流量。患者这一块我们之前一直没有去碰,因为我们觉得医疗是非常严谨和认真的行业,对患者这一块一直在观察。在一年前我们也开始了对患者端一些服务的尝试,包括在医疗服务本身。丁香园的第一个线下诊所在今年的9月份开出来,所以我们也想通过这种医疗服务试一试线上跟线下的结合新模式。好医生碎片时间很少,如何解决?医生的碎片化时间永远组合不起来,医生也只有24个小时,我自己原来做过医生,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真正像你想的把碎片化的时间集中起来,回答问题或者简单和病患交流几句,也许能做到几句,但交流太浅,带来的效果更低。所以我们做线下,把医生真正大块的时间提供有安全保障的医疗服务,并且能把诊前、诊中、诊后的服务流程结合起来。很多时候很难从患者的几句话来挖掘到信息,还要配合一些诊疗手段。诊疗之后,出院之后有一些随访、跟踪,甚至是家庭其它成员的健康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利用现有存量的量来进行优化而是新的增量。这样会带来三个挑战。第一个挑战是你要雇这些医生,要足够信任这些医生;第二,患者当中要有足够好的平台;第三,要在这个诊所里有一套真正的管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信息管理手段,可以把这个诊所的某些业务做到某种程度的放大。医疗是高管制行业,发展线下会遇到很多阻碍首先医疗行业是一个高管制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的行业。其他行业,无论餐饮、电商、团购、旅游基本上三到五年内一定会看到一个革新,这种革新要不出现在技术层面,要不出现在商业模式上,但在医疗行业可能要十年。医疗行业确实发展很慢,特别是在政策的开放程度上,包括我们去申办诊所的时候,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是你的牌照、资质的审核,不像开酒店那么容易,这个是做这个行业之前的心理准备。但怎么样让这种线下的模式能变得更快一些呢?我的感觉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是能不能在互联网上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先去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一块丁香园已经在做尝试,跟微信、手机QQ通过丁香医生的帐号解决问药的问题、科普的问题等等。第二种方式是我们建立一套诊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这套服务质量的控制系统,我的打算是要开源出来,让中国的医生都可以用。我觉得这两种方式能让医疗服务更快一点。收购不如自建诊所目前中国绝大部分的诊所太脏,质量太差,品牌太差,坑蒙拐骗谋财害命的事太多,看了一圈收购的成本还不如自己建。这种品牌建设是针对互联网的应用手段,流量的控制上在文章的内容控制上有密切的相关,所以我们线下的诊所和线上的微信公众号APP都是用的同一个名字,丁香医生。我们希望线下的形象,给大家这种健康的、权威的、可靠的健康科普信息员的形象,这种品牌可以同时移植到线下。否则我家旁边突然出一个诊所,我确实不敢去看病。其次是服务错位,协和,301他们看的是大病。在患者在这里面得到便利性体验,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患者的安全。丁香医生诊所的定位和服务会跟传统的诊所有不同,但现在来讲,从医疗角度其实我看到更多的是相同的部分,就是怎么样确保服务的流程标准化,怎么确保服务是高质量的,有安全保证的。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再回头去谈移动互联网、信息化,可穿戴设备这些东西能给我的诊所带来哪些锦上添花的事情,我现在需要解决的是雪中送炭的问题,能不能保证用户体验是最佳的,能不能保证安全问题。我们在诊所的选址上一定是离公立医院最近的地方,两个好处。第一,公立医院的医生方便出来多点执业,第二,搞不定的可以立马转院。所以和资质优秀的公立医院是合作的关系而不是竞争。跟民营医院会不是合作呢?我心里有问号的,其实我是不会合作的,大部分的民营医院他们提供的服务比较差,质量也比较差,最后是需要清晰民营医院市场,才会有比较好的民营医院留下,那么到最后我们才会考虑和他们合作。趣医网李志:院内移动医疗仍是蓝海,未来三五年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趣医网成立于去年,只有短短一年时间。所有的医疗互联网企业做三种关系,医院关系、医医关系,院患关系。从我的角度解读一下为什么做线下这么重的事情。趣医网是做院患关系,基于几个点,第一所有的医疗交易一定发生在执业点,同时也是医疗风险规避的点。原来有一些非常优秀的,有了非常多的医生资源或者医患资源之后需要变现。变现是存量的公立医院或者私立医院来变现,创造增量的方式解决执业点的问题。很多人认为院内移动医疗现在是一片红海,我认为其实还是蓝海,竞争的企业很多,但远远还没有到大家所想像的。最近几年有几个变化,资本越来越关注医疗IT,投入越来越高。导致了第二个现象,集中度越来越高,所以现在院内移动医疗在分化,最后集中度会越来越高,不会像早期的发展那样,一千家企业百花齐放。总而言之未来这是个趋势,就是在医疗IT的细分领域集中度会越来越高,从这几点来看院内的移动医疗远远没有到饱和的状态,现在大家看做的企业很多了,上的APP也很多了,其实从数据来看远远没有到,未来三五年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但里面优秀的玩家会越来越少。咕咚网申波:运动是反人性的事,需要用游戏进行激励咕咚网专注运动健康的,属于运动体育行业。但一转眼想其实运动和医疗又是强关联的,医疗是生病之后的事,运动健康是生病之前的事,是两个时间点的差异。咕咚网现在是国内最大的运动社交平台,因为我们做一系列的运动、分享,我们讲好玩有趣的方法就是鼓励大家运动。咕咚也是国内最早做可穿戴式设备的公司,我们在2010年开始做可穿戴式的研发和设计,到2013年发布第一款咕咚手环。在国内大家的运动习惯并不好,因为一方面缺乏运动场所,导致大家不喜欢运动。所以咕咚的做法非常像纯互联网公司,我们通过一些好玩有趣的方法,通过社交化的方法鼓励大家持续运动和锻炼。在这方面我们会和一些医疗相关的,比如体检去整合合作,其实体检基本上一个公司一年最多两次,而且体检之后出的报告是告诉你脂肪肝了,多运动、少吃之类的,完了之后就没人管了。因此,咕咚这样的运动平台通过硬件,搜集你的运动习惯、生活方式,持续在日常对你做监控。这样对一些专家来说,基于我们的数据给用户提供很好的增值服务你的运动习惯、生活方式是怎么样,通过生活方式来解决行为习惯,这样减少大家可能未来生病的概率,甚至去医院的概率,所以我认为如果咕咚越来越大,运动产业越来越大,相对来说对医疗产业是有影响的。有一句话说运动是反人性的事,人生来是想躺着不动的,正是因为运动要在实体的空间里运动,需要一些刺激的因素鼓励大家去运动,我们做的事情是通过好玩有趣的事刺激大家,运动是你自己的,你真的不想动我也没办法,现在我们是通过好友之间比赛PK,你不想跑步,我找个美女陪你跑步,是不是更有动力一点,甚至可以组队,公司两个团队集体比赛,有集体荣誉感的时候,这个荣誉感刺激你的时候,你才有持续的动力去做。最近运动产业这么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社交网络兴趣,我跑步之后一圈人点赞,自信心爆棚,我们只是一个辅助的作用。好大夫王航:医生把碎片时间都贡献给微信了,需要利用其大块时间好大夫在线和丁香园相比是年轻一些,但跟现在很多新的医疗互联网公司相比还是比较早一点的,我们纪念已经到了第九年时间,我们一直希望在医院之外建立一个院外的医疗服务的平台,那么也就是说希望通过院外的互联网手段、高效率手段提升医生工作的效率,因为在我们看来整个中国的老龄化在未来十几年之后,二十年之后将会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局面,而医疗资源的生产效率是非常低的,我们只能通过现在的一些新技术手段去提升整个行业的运作效率,这样来应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未来所面对的严峻医疗服务、资源不够用的问题。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推进医生和患者在互联网的互动,客观来说我们是偏严肃的平台,这个平台上活跃的差不多90%以上都是三甲医院的医生,大家讨论的疾病都是像癌症这样的重大疾病。非常希望能跟大家多交流,谢谢。我们前段时间说发现医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和患者的互动在增加,但其实后来我们发现医生真正的碎片化时间都贡献在微信,他们在碎片时间还是更愿意娱乐一下。如果你认为这件事非常重要,就不会拿碎片时间对付他,应该攒足了精神认认真真的来处理。客观地我们看医生在线时间分布,其实每个医生,更多的医生是每周安排自己的时间的,比如周一晚上干一个什么事,周三接几个患者的电话,真正拿碎片时间来做的,现在来看其实解决不了太大的问题。如果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话,医生贡献的不仅仅是碎片时间,而是大块时间和大块精力。杏树林范瑜:为医生提供提高行医效率的移动工具杏树林是&2011年成立的移动医疗公司,我们聚焦在为医生提供提高行医效率的移动工具,所以我们这四年来开发了三个产品,一个是医学文献医口袋和病例夹。我们在今年有一个新的战略举措,第一个是深耕医生服务,开始同时介入到患者,用我们的工具帮医生更好地管理患者。第二个战略是开始启动商业化,我们和整个行业进行整合,和我们的药企,医疗客户共同的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服务。第三个策略是国际化,这是我们今年的三大策略。主持人:NEA全球合伙人、中国董事总经理蒋晓冬参与嘉宾:红杉资本合伙人陈鹏辉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颖宇天津海达创投执行总经理刘杰IDG资本合伙人章苏阳蒋晓冬:创业生态至少发生两点变化&什么类型的人、什么样的公司我们现场嘉宾都是做微观工作的,每天干的事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参加这样的会,是看各种企业,接触各种的企业家,所以我想第一个话题,我们从宏观着眼,但从微观入手讲点具体,从具体当中看看对今天这个主题,新医改,对微观从业者的角度,能给大家做一些什么样的分享。第一个话题,我想请几位嘉宾,我们是不是谈一谈,既然讲到新医改,她说2013年是深水区,好像2014年也是深水区,一直是深水区,但实际上新医改应该是2009年开始,从2010年到现在已经快五年时间了,在座的几位嘉宾这五年都一直在做医疗投资。我想问一个问题,从你们过去五年的经验和实践来看,2015年比起2010年有什么不同,这个行业从投资者的视角来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因为你们觉得发生了这些变化之后,你们自己投资的策略,年又有什么不同?当然也可以说没有不同,如果有的话,有什么不同。我觉得过去这几年一个最大的变化,是从一度有点绝望到现在好像看到希望了,虽然这个希望只是萤萤之火而且是隔岸观火这样看,主要的希望是来自不同的人开始有不同的手段,在做不同的事情,然后也有不同资本在进入到这样的行业。创业生态至少两点发生变化,第一点是什么类型的人在创业,我相信十年前哪怕七八年前,很多在医疗行业那时候接触的创业者从年龄上应该是40岁往上居多的,从经验上来讲应该已经在什么什么企业工作过很多年的,就是这样类型的创业者。但现在经常碰到90后要颠覆医疗,我相信各位都碰到了很多,创业者也都很不一样,当然人数也多了,类型也变了。第二个是什么样的公司在做,那时候主要医疗行业的企业,现在不光是传统医疗行业的企业,现在还有中医行业康美服务这样的也在转型,保险公司像平安这样的有非常大的工作,还有互联网巨头BAT,国外还有苹果这样的公司,这些对我们年轻的创业者在里面掘金找到合适的机会。红杉资本合伙人&陈鹏辉过去医疗没有看到很多质的变化,但量也是在不断的累计,包括医药分开带来的电子处方,医药电商的机会,包括民营资本、外资进入医院,带来的私立医院,也包括刚才说的因为国内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带来的一些全球创新新药和的机会。所以说在这些量变当中还是可以捕捉到一些很有意思的投资机会,也是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我们觉得一天天对这个行业更加有信心。如何用互联网+改变医疗呢?我个人认为互联网和医疗的结合,其实医疗是结合的本质,很多人说互联网是一个手段,但手段的改变可以改变很多就医的方式,就像互联网+出租车,出租车还是坐的出租车,大家用的滴滴、快的,不用还打不到车。前一阵参加了健康界在西安办的大会,有很多知名的院长、投资人都来参加,他们讲了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以后有没有可能我们想像一下很多的问诊是远程的方式发生,包括专家的面诊、远程医疗、网上挂号,包括医院里面不再需要排队,是可以直接在手机上查看你的报告单,支付你的诊疗费用,包括在上面买你想要买的药,包括离开这家医院之后还能跟看过病的医生保持互动,这一切听起来都是手段,改变不了医生和病人面对面交流的实质,但这些新的技术手段的出现会改变大家就医的方式,从而进一步的改变整个医疗体系的固有的像上一场嘉宾所说的医院、医生、患者、药厂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里面会有很多大的机会,既是行业的机会,也是我们投资的机会。我们确实有很多互联网医疗的创业企业在需求这一方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用户的体验怎么样能更快挂到号,怎么样让患者出院以后还能得到首诊医生或者主诊医生持续的管理等等。但我在想一个机会,从供给方新的商业模式能做什么,我看到一个文章,应该是英国曾经在几年前做了一个实验,英国一个心脏病协会找了几十个最顶尖的心脏科医生,给他们看病例,让他们出诊断意见。把诊断意见画到图上,这个分布是怎么样的,发现不是正态分布,是随机的,那个结论很随机。更有意思的是过了四个月以后,给同一批人又看了其实是同一组数据,具体怎么做忘了,可能是改了名字还是什么,居然有60%的医生和他4个月前的结论是相反的。我看了以后当时真的很震惊,怎么是这样的。回到刚才前面一位腾讯穆总讲的中国300万医生,我没记错的话不到三分之一有本科学历,真正像发达国家那样的那种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十万二十万可能最多了,现在领先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在讲争优质资源都是在千位级的,技术和互联网和其它的商业模式,能不能在供给上,能有实质性的改变和提高,这个我没有答案,只是一个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医疗行业我们投过医疗器械和医院领域见到成功的创业者,包括我们投资的公司,我觉得和五年、十年没有什么不同,比如你做一个创新药没有一个很好的工作经验,你现在出来做创新的产品,还是很难的。但在刚才讲到移动医疗互联网领域的确有很多年轻的创业者,他们带着和传统的医疗行业的创业者可能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想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行业,在这方面我们倒是非常愿意支持年轻的创业者,也许他们会带来以前看不到的方向和角度。我觉得其实在医疗每一个细分行业,都会有很多巨头慢慢地出来,像刚才蒋总说的过去五年和十年可能医药企业多一些,但我们也看到国内很多的医疗器械企业包括IBD的企业包括做医院的,包括做移动医疗的,慢慢的他们也在成长,再往后看五到十年,我对于每个行业出现医疗行业巨无霸,三百亿甚至一千亿人民币的这个企业还是有很大的期望。从退出的资本市场来看今天这个时点大家都觉得A股、新三板创造了很多很好的退出机会在资本市场退出,我觉得很多时候是在那个时点上做了一个对价值的判断,但总体的趋势,我觉得国内的资本市场是越来越有利于医疗企业的退出,包括不盈利的做新药的企业,我们看到新三板也有好几家,说明一个新的资本通道已经打开。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颖宇其实我希望不是比较2010年到2015年投资医疗的变化,而是这十年的变化,我认识的几个朋友在医疗领域里面做超过10年了。其实我觉得10年前我们去CNAF,大概90%的都是彩超的公司,但现在在上海可能有点混乱了,其实也看到研发方面,我们中国的创业者其实越来越厉害,而且现在也陆陆续续可以研发一些产品,可以跟海外的公司去竞争,我觉得这个还是蛮不错的。这两年也会更容易的拿到钱去做投资。其实我十来年前也是家创业公司,那时候还是做销售、代理、生产的,这些年我们也投了接近45家医疗公司了,这些公司都是非常不错的,所以我觉得跟十年前已经差距太大的,当然BAT的团队,说90后怎么样,我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投过80后的医疗公司,所以希望今年有一个突破,但我相信往后几年还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创新,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服务模式的创新,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难得的。天津海达创投执行总经理&刘杰新医改2015年和2010年确实没有大的变化,因为从投资机构来说我们看的是机会,我觉得从基本上来讲,重要的这些细分的领域,没有变化。我觉得2010年和2015年从投资顾问来看一个重大的变化,其实是移动医疗的崛起,我觉得在这方面2010年可能很少有机构包括创业者在这方面做工作,但从2015年来看,这个领域我觉得是一个机会,包括对医疗服务,解决供需关系方面所做的贡献和对这个领域的冲击,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机会是明明白白摆在投资者面前的。我觉得互联网+,宏观层面可能会给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多的选项,比如解决供需矛盾,患者体验,提供一个新的选择。从微观层面来讲,比如对服务的提供方、医院可能会提高他们的效率,对医生来讲可能会改变他的服务方式,也可能会提高他的效率,其实同时也会某种程度上降低负担。当然对患者可能是改善他的体验,为什么说是可能呢?我觉得毕竟我们站在行业内部,我们从资本的角度,跟医院或者医生他们的角度不一样,比如打车软件其实对现在的从业者来说实际上是有保护的,但我觉得这个大趋势已经很明显了,谁也挡不住,所以互联网对医疗行业可能也是这样,这个趋势现在大家都不否认,所以关键是看怎么来用开放的态度来迎接这个趋势。创业者年轻化、巨头也进入这个领域,我觉得其实对投资机构来说是一个好事,现在的创业企业首先是不同背景的人越来越多,原来基本上是狭义的健康领域,都是行业代表。现在我觉得有IT背景、软件背景都可以在做这个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对我们投资机构是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是好事。但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讲也有一点问题,毕竟你的服务对象,可能是医疗机构也可能是患者,那么其实医疗服务也好,产品也好,他发挥价值不管技术怎么进步,不管有没有互联网,其实他的本质是不会变的,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讲你在健康领域的创业,还是要熟悉这个健康领域内部的产品生产,包括服务提供的规律,熟悉这个,所以我觉得可能降低你的成本,减少你创业的方向失误。从投资退出角度,我觉得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是健康领域的负荷成长率不输任何行业,尽管TMT行业可能会在某个年份集中爆发、高成长,但比如我们把投资期限拉到五年、十年,我觉得健康领域的负荷增长也是很好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健康领域还是很好的。第二点,国内的资本,新三板、创业板很火爆的局面对投资机构来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退出机制。第三点是企业抱团的速度比较快,对投资机构来讲我们投资的步伐也在加快。IDG资本合伙人&章苏阳就今年来看,不包括明年,新医改2015年和2010年没有什么大不同。因为绝大部分重要的几个支点基本上没有变化,所以至少今年,明年不知道,今年还有半年,我估计也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基本上今年和2010年差不多,没有重大的变化。因为两年前大家都感觉到上一轮的医改是失败的,医改改变的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没有解决,而且这两个问题越来越厉害,至少这半年的还是如此。哪怕两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也是解决了,但这两个问题都没有解决。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信息越对称的东西,它越有价值,它的效率提高越多。医疗是什么?现在从全国的角度来讲,除了医疗以外其它都是过剩,当一个供不应求的产品出来的时候你要改造它都是极其难的。我们互联网的成功包括很多的成功都是基于一个过剩的思潮,互联网在里面是非常有效率的,因为互联网本身并不创造产品本身,它创造了一个效率。为什么在很多互联网有关的东西屡屡失效呢?因为首先医疗是一个非被动的东西,别说讲英文,讲中文都听不懂,你讲鼻窦炎,鼻窦上面有四个鼻窦,信息是很不对称的,哪怕对一般人来讲跟他讲甲肝、乙肝、丙肝之间的区别都不清楚。在一个很不对称的领域里面做一个大规模的互联网服务改造是很难的事情。第二点,你是在一个非常不过剩,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这样你要改善它的服务又变成一个很难的事情。跟原来互联网成功的东西并不完全一样,所以在这个里面找一些可能的话,相对医疗整个体系里面,有一些是对称的,比如挂号是属于对称的,但这个东西相对好一点。就是在所有的医疗里面如果假定相对信息能对称的东西,我感觉到是首先能够把它做,我们现在号称的互联网+的,有些东西要强相关的,属于信息结合类的。比如动手术前的前一个星期和后两个星期,这时候交互是特别频繁的,有可能医生这时候,因为是他做的手术,可能他和病人之间相对平衡一点,那么这些东西有可能会,包括将来药的放开等等这些东西,可能有机会。但我感觉在相当程度,在我们目前的情况下,相当程度上可能还是要围着目前的医疗转,我们现在也有很多大的企业想在医疗体系外面重建一个体系,但在前期是遭到了很大的阻力或者说他们非常非常辛苦,到现在来看是不是成功?目前还不能完全说是成功的。我感到和医疗有关的互联网企业还是非常依靠目前医疗的资源来进行,否则的话恐怕还是比较难的。当然有些东西可以弄得来,有些东西可以做,比如看这个人是不是容易当叛徒,这是基因决定的,测个基因看。还有人说测测到底能不能喝酒,这都是好玩的事情。现在最容易赚钱的,最容易大家接受的,一个是娱乐的东西,一个是玩具,特斯拉、Applewatch是玩具,越是玩具的东西大家越喜欢。和医疗有关的,和互联网有关的,从去年到现在基本上是几何级的增长,我碰到最小的是22岁,最大的是65岁的,各个层面都有,从挂号的,从信息的,远程诊断的,人和人之间对话,或者看片子阅读的,从病理的,传图象的,病理的医生全国的加在一起不到一万人,很多都有。所以在这方面创业,挖墙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挖墙的人越来越多,总会挖到几堵墙,只要人多这个墙肯定能挖到。尤其大角度来说,国家又那么支持互联网+,至少从当地的主管部门来讲,对跟互联网有关的东西,不会像原来那么负面,所以我感觉到明年应该有几堵墙能挖出来的。这是一个自然的情况,总是能挖一些,你说外科手术代替不了,看病代替不了,像规则的东西,原则上是可以挖的,但需要时间。因为这一块原来基本上是有点相对垄断的,医院和医院之间都不是通的,哪怕就是一个医学院之间都不是通的,是分割很严重的。但对有些通用性的东西,有可能能挖一两堵墙出来。
医谷,分享创业的艰辛与喜悦,如果您是创业者,期望被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请猛点这里&&
相关阅读:
扫一扫,关注医谷微信
每天下午 6 点,为您奉上有深度的医学资讯;同时,通过医谷微信,您还可以直接访问医谷手机版,随时随地,获取更多更全面新鲜医学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谷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职大额医疗救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