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临谭县羊沙乡秋欲村的人,我是个残疾人,可是为什么就没有

&&&&人生必读书--繁星·春水(彩图)&冰心,张琪著&9
邀请好友参加吧
版 次:1页 数:180字 数:10印刷时间: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包 装:平装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9所属分类:&&&
下载免费当当读书APP
品味海量优质电子书,尊享优雅的阅读体验,只差手机下载一个当当读书APP
本商品暂无详情。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积分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划线价:划线价格可能是图书封底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化和市场行情波动,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折扣指在划线价(图书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厂商指导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客服咨询。
异常问题:如您发现活动商品销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请立即联系我们补正,以便您能顺利购物。
当当购物客户端手机端1元秒
当当读书客户端万本电子书免费读  下午和小舅公闲谈很久。从他年少记忆中的西白山中的奇闻异事。那些寡妇野汉土匪流兵。到我大学所学的环境学是个什么学问。再到最近在放的岳飞如何的篡改他记忆中引以为豪的历史学识。  直到班车回村。烈日西斜。小舅公拎着一小袋肉和饺子皮(存放在我家的冰箱里)回家去。  “今天玄外甥女回来。包饺子吃。”小舅公开心的很。      
  -----------------------------  @zht楼
10:46:01  看到这种落漠的神情,极其心疼  -----------------------------  悠长人世。有艰难有欢欣。山里城里。概莫如是。自己的冷暖要自知。他人的冷暖。亦不可无视。  和你共勉。
  @自由的风8 884楼
09:29:26  其实中国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那段时光,是最幸福的时候,大部分老百姓都能吃的饱,恩想道德比现在高尚。  现在人的思想一切都是向钱看,虽然比那时有钱,但压力更大了,吃得全是有毒食品,这样的状态只能是个过渡。  中国人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楼主现在所拥有的生活状态。现在人们在金钱至上的道得体系中,人心都很浮躁,需要时间的长河慢慢的打磨,最终理性而平静。  -----------------------------  “中国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那段时光,是最幸福的时候。”这话我包括我的母亲都认同。因为那时正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我们全家生活在小镇上。其乐融融。至今全家怀念。  但是当然是回不去的。  怨天尤人于事无补。还是那句话吧。没有最好的时代。也没有最坏的时代。
  -----------------------------  @zht09085
10:46:01  看到这种落漠的神情,极其心疼  -----------------------------  @辛七师 896楼
16:45:39  悠长人世。有艰难有欢欣。山里城里。概莫如是。自己的冷暖要自知。他人的冷暖。亦不可无视。  和你共勉。  -----------------------------  好想休假邀几个好友去你那住几天。不知可行否?
  楼主辛苦了。
  这边夕阳西下。  
  那边明月东升。    
  小山村宁静而又壮美。  
  教小舅公用手机拍下月亮。再教他怎么用短信把照片发给他的孙子。  七师娘还附言一句:今天是月半。你可想起故乡。    
  不晓得小舅公的孙子收到这个短信。内心会是什么感受。哈哈。  反正。坐到电脑前转出这些照片。在我和七师娘的眼里。再美的风景。都比不上小舅公的这个背影:八十几岁的老人。在山村的明月下。思念远方的亲人。    
  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那个不知道厕所现在是怎么样的,我想要搞农家乐什么的,这方面应该注意吧,  
  @ss888ss 908楼
21:33:27  那个不知道厕所现在是怎么样的,我想要搞农家乐什么的,这方面应该注意吧,  -----------------------------  我们倒没有搞农家乐的意思。  不过江浙一带的农村。并不会太穷太脏。就算是大山深处的我们村。也有一半的房子如今也是水泥新房。厕所和山下城镇人家的一样。瓷砖。抽水马桶。等等。  当然。农户就是农户。有些是生活习惯的因素。有的是生产劳作的需要。家里凌乱倒是有的。
  也许是因为今晚的月亮太大太亮。难免让人思念故人。也许是因为山居的夜晚太过幽静。容易让人想起往事。也许是因为进山居住的选择造成的各方面压力开始慢慢显现。  今晚如水月华之下的我。时而幽怨悱恻如妇人。时而踌躇满志如少年。时而又荒凉沧桑如老年。  自从十年以前辞职后。我和这个社会是有脱节的。这让原本就不善言谈的我更加木讷寡言。在天涯开贴写这个日志前前后后也有三个月。从最初的展示到如今开始慢慢的变得有倾述的欲望。  是的。我用了倾述了这个词。似乎对面就坐了一个知己老友。愿意倾听我这小半人生一路过来的故事。有脆弱有坚忍。有失败有欢欣。  开贴最初。时有质疑我能否坚持的声音。我无意辩驳。因为我知道答案在日后的时光里。  但是坦率的说。有时候我自己也怀疑自己。对于我自己的怀疑而言。也许答案在逝去的前尘往事里。
  刚才有点沉迷在矫情的情绪里。下去冲了个澡。好多了。  让我开始用倾述这个词来继续这个帖子吧。倾述我的前尘往事。也倾述我的生活梦想。  最近看的一本书《沙乡的沉思》。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其中《好橡树》一文。作者借用在他壁炉里燃烧的一棵橡树的年轮。讲述了八十年的历史。文中最后一段如下:  在我默想这一切时,水壶在歌唱着,那棵好橡树已在白灰上烧成了红色的炭块。这些灰,当春天来到的时候,将被我运回到沙丘下的果园里。它们大概会作为红色的苹果,或者可能作为一种在某只硕壮的十月份的松鼠身上所表现的干事业的精神,返回到我这里来。这只松鼠,出于许多它自己并不知道的原因,正聚精会神地种植着橡实。  同样的。我想如果站在远处或者高处以长镜头看人生。很多的人生可能会是一种轮回。  是的。我们的人生很大程度上和我们的家庭或者家族有关。而我们的家庭或者家族。很大程度上又和故乡这片土地有关。  所以。我该用那些前尘往事。说说我和故乡这片土地的故事了。
  @辛七师 记号
  早上好!
  相片很美,求相机型号
  一直都梦想这能生活在山里,真美
  昨天睡的挺晚。早上五点起来。坐上班车去了山下的石璜镇。  天气预报说今天的全国高温排名。我们嵊州市是第一高温。在山下一日。确实热。以至于傍晚回山后。感觉有点累。  不知道现在入夜后。山下是否依然高温难耐。但是我们村里。大概九点以后。已经很凉爽宜人了。  昨天是月半。我们总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会最舒服的就是躺在门前躺椅上。看月亮在云中穿行了。  因此。石璜的事咱明天再说。这会儿我得陪七师娘看月亮去了。      
  这是我们对门的阿姆。坐在我家门前的凉风里。拖着脑袋舒舒服服的睡着了。她是至今我认识熟悉的村民里最经常让我开怀大笑的一个。  阿姆60多了。丈夫在杭州打工。子女也在山外。她一个人住在村里。每日走东家串西家的忙的很。  今天村里有个老人过世。阿姆去念了一整天的佛。  “念佛念累了。坐在这里又热闹又凉快又舒服。不想回家了。”阿姆挺喜欢对我絮絮叨叨的。  
  大家正闲坐着聊天。卖肉的进村了。图图使劲的手指着猪肉。邻居大娘抱着图图去称了一点猪肉。“WA 图图就喜欢吃肉饼子!”WA这个字在方言里意思是我的或者我们的。  “ WA 骏骏就喜欢吃田鸡!”三十年前。外公牵着我的手去镇上的菜场。逢人也是这么说话。满满的自豪和宠爱。    
  我种下第一盆花的时候。岳父在旁边说了句招蚊子。  这两天我种下了七八盆花。早上。有泥瓦工在村里干活。岳父讨了点水泥。不声不响的给我搭了个花架子。  所谓的日久生情。就是寻常生活中的这些细节吧。  
  不知怎么的。当我打算从石璜小镇开始倾述我和故乡的故事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格格不入四个字。  它是一个书名。重量级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萨义德的回忆录。流亡者。是我眼中的萨义德最重要的一个标签。  书中导读部分有一段关于原书设计的话:  原书设计除了封面一张萨义德少年时的照片之外,书脊从上到下是六张由小到大的照片,在时间上貌似连贯,在空间上却是一连串的流离、错置。书名“Out of Place”及书中多次出现的相同说法,强调了在语言、文化、社会、空间、个性上“流离失所”、“人地不宜”的错置、失落及矛盾之感,看似简单,却不易迻译,译者采用的“格格不入”,很好地强调了这种错置与扞格。  又:本书封面的萨义德肖像。让我内心有很多种感受。尊重、亲近、膜拜、畅想、怅惘、荒凉。总之难以言喻。  
  以及。上楼引用的文中。好几次提到流离两个字。  叶流离。是我大概在04年到10年之间用的网名。那是我在杭州流离迷惘的时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好难做到,但这有山有水的好地方或多或少的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吧。
  想到格格不入四个字之后。思绪把我带回到一九九四年的九月的一个场景。这个场景。是我记忆中最刻骨铭心的场景之一。  我站在讲台上。一边的班主任老师向下面就坐的同学们介绍我这个新同学。我穿着雪白的短袖衬衫。整洁的西装短裤。脚上是一双过大的风凉皮鞋。以及干净的白袜子。  啊。这也许是我至今的人生里面最难耐最想逃离的一刻。  那年我初三。父亲从石璜小镇上的中学调到县城里的教师进修学校。我也跟着父亲转学到城关中学。全县最好的一个中学。  母亲调到县城是这之后第二年的事情。也就是说开学那天她并不在我身边。也就是说那天的装扮是我自己搞的。  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这之前的那个夜晚或者甚至很多天里。我是否以及如何的设计过自己在那么多同龄陌生人前的第一次亮相。我想我肯定想象过城里的孩子应该穿成什么样什么样。甚至偷来了父亲的凉鞋。那是一双真正的风凉皮鞋。  于是。那个在家乡小镇的伙伴中调皮捣蛋的少年。以那么正儿八经的装扮和心态。站在了五十六个新同学面前。  接下来同学的反应也许大家可以想象了。我想当然的那身装扮事实上在那个年代的小城里也已经过时。尤其是有人看到我不停扭动以致出丑的鞋子是那般的大之后。全场哄笑。正是这哄笑。也让那个少年永远的站在了我记忆的时光里。  甚至在多年以后的大学时期所写的一个文中。我还痛心疾首的这样写到:那是我对外面的世界第一次友好的表示。结果以被哄笑告终。  坦率的讲。以我现在的年龄和心态看来。这样的一个小事情纠结多年。说明我是个多么脆弱甚至矫情的人。但是可能。事后。以及外人。是很难真正理解一个人在一个具体环境中的真实感受的。
  从联系的疏密程度上讲。也许从那天之后。以下的这些画面。永远的不再真正属于我了。  以下照片就是昨天去石璜拍的。
  小镇的学校在镇边上的溪流边上。需要穿过大片的自留地。二十多年以前。每天清晨沿着这条小路走向学校。走向远处飘扬的那面国旗。当然。那也是离开家乡走向远方的预备和前奏。  
  穿过菜地也穿过竹林。  
  晨曦中总有已经在自家自留地上忙乎的人们。每个人都认识。都会对我喊上一句“二狒孙。读书去啊。”然后我会响亮的应一声“哎”。  狒孙是我们这里对小孩子的一种爱称。我还有个哥哥。因此哥哥是大狒孙。我是二狒孙。    
  调皮捣蛋的时候。会把向日葵摘下来塞进书包里带去学校。  
  农村孩子。各种植物和作物。不用专门教也是认识的。  
  @辛七师 925楼
10:19:08  从联系的疏密程度上讲。也许从那天之后。以下的这些画面。永远的不再真正属于我了。  以下照片就是昨天去石璜拍的。  ----------------------------------------------------------   “事后。以及外人。是很难真正理解一个人在一个具体环境中的真实感受的。”
  这条小路边的果树。只要够得上的树上的水果。都是等不到成熟的。  
  当然。一路上还有鸟儿同行。  
    嫩姜切片后放上黄豆酱。放在饭锅里一蒸。这是初夏时节剡地饭桌上的一道家常菜。“毒生姜”?我不怕!因为我知道它的来处。西白山脚下的朱村。是远近闻名的生姜种植村。我的奶妈我的小哥哥的村庄。也是我童年的村庄。这些嫩姜就是我奶妈种着自己家人吃的。
              
  @辛七师 记号
  很清晰的记得。小学时候写过一个作文《我的童年乐园》。描写的就是上楼照片里的小溪。  那个作文中。应该有清凉纯净这样的字眼。也应该有对于柳树和芦苇荡的赞美。以及钓鱼游泳捉螃蟹抓知了采桑葚这样的童年趣事。  但是如今。当我再次赤着双脚踏进这条溪流。口中唯有不停的默念:谁人故乡不沦陷。    
  @辛七师 49楼
23:28:25  回国以后。事实上我们对于新生活该是什么样子还并没有设想。  3月初。我跟随七师娘回到她的老家小住。西白山中的三王堂村。  尽管在多年的旅行中。各种美景见过无数。但是这一次不一样。因为这里是七师娘的家。这种感觉把这片山野和我的距离无限拉近。以致于我在村里到处逛的时候。总想着能否常住此间。      /p/l/.jpg......  -----------------------------  LZ以前在国外工作还只是旅行啊
  -----------------------------  @长溪之巅 939楼
16:15:14  LZ以前在国外工作还只是旅行啊  -----------------------------  只是旅行。只不过今年一月的那次柬埔寨之行和之后的进山居住有些关系。
  LZ啊,你们说的香榧树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红豆杉,可以治癌的
  谁人故乡不沦陷!  的确是这样的,我年纪也和楼主差不多,我从10多岁开始求学,离开了故乡,现在每次回去时候总觉得有些失望,时间的迁移,生活态度的转变,有时候让我觉得陌生,但一离开就会去怀念。  去过的地方多了,见的也多了,最终还是觉得平淡简单才是最真实的。很羡慕你的生活,还有桐庐的那个帖子,觉得这种生活很美好,我也一直在为这样的生活做准备,不出意外我估计35岁的时候可以实现财务自由,到时候也来天涯开一个帖子,从建房子开始---。
  @长溪之巅 941楼
16:23:44  LZ啊,你们说的香榧树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红豆杉,可以治癌的  -----------------------------  不是的。只不过叶子挺像。香榧树属于红豆杉科。      另外。截图产地分布中所说的几个地方。基本上是交界的。交界的地域属于会稽山脉。东白山和西白山是会稽山脉最高的两个山峰。  因此有的介绍中会说。香榧树原产于浙东会稽山脉。
  @长溪之巅
16:23:44  LZ啊,你们说的香榧树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红豆杉,可以治癌的  -----------------------------  @辛七师 943楼
16:30:52  不是的。只不过叶子挺像。香榧树属于红豆杉科。      另外。截图产地分布中所说的几个地方。基本上是交界的。交界的地域属于会稽山脉。东白山和西白山是会稽山脉最高的两个山峰。  因此有的介绍中会说。香榧树原产于浙东会稽山脉。  -----------------------------  这种树我在老家有见过,说实在的,我看你拍的图片甚好,估计我是拍不出这种效果来,其实,我也是个乡居迷,或许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心系山里。
  -----------------------------  @长溪之巅 944楼
16:39:26  这种树我在老家有见过,说实在的,我看你拍的图片甚好,估计我是拍不出这种效果来,其实,我也是个乡居迷,或许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心系山里。  -----------------------------  香榧树确实挺入画也挺入照的。
  看了好几天终于追到了楼主,尽在不言中。好文,好景。浙江的山水总觉得有股灵气,青山绿水宛如仙境。
  美  
  昨天在镇上买了两只鹅和两只鸭子。我给它们在菜园子里挖个小水塘。就算是高温如这些天。这山泉水可还是清凉透骨呢。一边挖一边想自己也整天泡在这山泉里该有多爽。  
  静静地看楼主这个图文皆优美无比的贴,希望这里不再有硝烟弥漫,能成为我们炎炎酷暑最能消暑的清凉佳品。
  菜园里摘了两个南瓜。晚上打算做个南瓜丝炒榨面。这是我们本地的一个经典吃法。天气炎热的夏日。一盘炒榨面一碗粥。是我从儿时起就喜欢的吃法。  两个邻居说给他们也炒上。晚饭就在我家吃了。一个说家里有鸡蛋一个说家里有肉丝。  没错。我很享受村里这样的邻里关系。守望相助。其乐融融。    这个圣女果也是我自己种的。中午摘的。这会儿从冰箱里拿出来吃。暑气全消呢。
  @辛七师 926楼
10:23:24  小镇的学校在镇边上的溪流边上。需要穿过大片的自留地。二十多年以前。每天清晨沿着这条小路走向学校。走向远处飘扬的那面国旗。当然。那也是离开家乡走向远方的预备和前奏。    -----------------------------  越来越象一部大片,喜欢,支持。
    这个就是南瓜丝炒榨面了。但是今天做的有点失败。等着下回做再细说吧。
  乡居的风景真漂亮!
  昨天村里有个老人过世。今天晚上他们家在做通宵道场。十二点了。还不时能听到那边传来的弹唱声。  做道场已经是在城市里绝迹的一个仪式吧。从拍照的角度。其实应该能拍到很多不错的纪实片子。  但是。我要是跑去拍照。终究是不合适的。  那位老人我没有印象了。七师娘说我肯定见过。不管怎样。他现在是我的乡亲。一路走好。
  @辛七师 记号
  @辛七师 954楼
23:59:12  昨天村里有个老人过世。今天晚上他们家在做通宵道场。十二点了。还不时能听到那边传来的弹唱声。  做道场已经是在城市里绝迹的一个仪式吧。从拍照的角度。其实应该能拍到很多不错的纪实片子。  但是。我要是跑去拍照。终究是不合适的。  那位老人我没有印象了。七师娘说我肯定见过。不管怎样。他现在是我的乡亲。一路走好。  -----------------------------  在我们老家也有,农村人,红白喜事最热闹
  前日过世的老人今日出门上路。上路前有一套仪式。就在我家门前的空地上。  
  吹打班子早早就等着了。出门的时间是经过专人掐指计算的。不能早也不能晚。  因为有吹唢呐和打鼓。这种农村红白喜事上的乐队。称为吹打班。    
  一个猪头(猪嘴里咬着猪尾巴。脑门上顶着一块猪血)。一只鹅。祭天祭地祭祖宗。  
  整副的吹打班子还包括唱的和哭的。  
  出门了。炮仗开道。所谓买山买水买条路。敬告山神土地神。让逝去的人一路好走。  
  出门的时间和上路的时间都是定好的。中间就要举行仪式。吹拉唱哭的声音响彻西白山。        
  演奏的音乐很杂乱。流行歌曲革命歌曲什么都有。但是唯一不能缺少的是越剧。嵊州是越剧的发源地嘛。今天他们演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然后家属要撒钱。一毛五毛一块的硬币。围观的人都争抢这种硬币。称之为“长命铜板”。小时候老人就告诉我们说这种钱要收好藏好。能保佑长命呢。  
  时辰到。上路。比出门时候的炮仗更大。吹打班子也演奏的更加起劲。  
  @辛七师 挺隆重的
  一路放炮一路走。一般点炮的人嘴里还得念叨。诸如:山神爷爷、土地公公。今天我家某某某上路了。买条路。以后在你们那边。多多照料些。    
  当然还有全村人的目送。    
  我也相信老人的魂魄。已经化成青烟。弥漫进了村里的一草一木。  
  @辛七师 陋习
  从江南论坛追到天涯,一口气看完  佩服、羡慕楼主
  上午展示了逝去的人。下午。我来展示一下新的生命吧。            可爱吧。够萌吧。哈哈。
  @木头子楼
12:57:23  @辛七师
陋习  -----------------------------  何尝不是一种文化,在农村这种场合是最能体现人与人,人与宗族之间关系的
  不许说我萌。。。  
      
  还有呢。            
  没错。它们就是我前天从镇上买的小鹅和小鸭。      
  老乡啊,呵呵。明天回来避暑几天,感受下嘉绍大桥,想上山探望神仙眷侣,是否方便啊,哈哈
  现在它们在我的菜园里呆的很惬意。挖了个清凉山泉水的水塘让它们戏水。大青石下的阴凉处纳凉。吃菜叶子和西瓜皮。  鸭子是麻鸭。七块五毛一只。鹅是大灰鹅。四十五元一只。可能卖的人看我眼生又好说话。有一点涨价。但也大体如此吧。  要等到它们生蛋或者可以宰杀。需要四个月。得吃掉多少菜叶和草啊。鸭子还得吃饭才能长大。  你说这样的鸭子。多少钱一只你会买呢。而在我这边。多少钱我都不会卖呢。村子里也有几户人家这样养着鸡鸭鹅。没人会肯卖的。  所以吧。别的地方我不了解情况。浙江地区。或者说绍兴地区吧。真正这样放养的土鸡土鸭土鹅。想买。不是钱能解决的事情哦。  这也包括土猪。像我们村。就一户人家有一头。养到过年。怎么排队论关系。都难买。  再比如我大姑父养的土蜂蜜。一百二十元一斤但是不出售。全是几年预订下来的亲戚朋友。
  @辛七师 983楼
15:49:11  现在它们在我的菜园里呆的很惬意。挖了个清凉山泉水的水塘让它们戏水。大青石下的阴凉处纳凉。吃菜叶子和西瓜皮。  鸭子是麻鸭。七块五毛一只。鹅是大灰鹅。四十五元一只。可能卖的人看我眼生又好说话。有一点涨价。但也大体如此吧。  要等到它们生蛋或者可以宰杀。需要四个月。得吃掉多少菜叶和草啊。鸭子还得吃饭才能长大。  你说这样的鸭子。多少钱一只你会买呢。而在我这边。多少钱我都不会卖呢。村子里也有......  -----------------------------  确实,去年山里亲戚拿来一个猪腿,那个香啊。不是钱的问题,有钱你买不到
  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终于看了帖子,很有感触啊~~
  @翠竹下的野餐 948楼
17:45:10  静静地看楼主这个图文皆优美无比的贴,希望这里不再有硝烟弥漫,能成为我们炎炎酷暑最能消暑的清凉佳品。  -----------------------------  翠竹姐姐也来了
  @木头子2012
12:57:23  @辛七师
陋习  -----------------------------  @89遗民 975楼
15:19:39  何尝不是一种文化,在农村这种场合是最能体现人与人,人与宗族之间关系的  -----------------------------  是种文化,本人有点偏见。
  杭妈桐庐的乡居帖被毁了,顺着找到这,冒个泡。图片很漂亮,勾起很多小时候农村生活的美好回忆···
  @春天花不开楼
20:18:09  杭妈桐庐的乡居帖被毁了,顺着找到这,冒个泡。图片很漂亮,勾起很多小时候农村生活的美好回忆···  -----------------------------  我也是来顶杭妈的。
  岳父和小舅公在月下谈三国。七师娘在阳台看书。我上来和大伙继续扯。  
  继续石璜的事儿。  先引一段话。萨义德《格格不入》里的第一章的开头。也就是全书的开始一段:  所有家庭都在创造其父母子女,给每个人一个故事,一种性格,一个命运,甚至一种语言。创造了我,并且要我在父母与四个妹妹的世界里找到位置的用意,总是有那么点错谬。是因为我不断误解我的角色,还是我身心里有个深深的缺陷,我早年大多时候都没法分辨。我时而顽强,引此为傲,时而又自觉全无性格、怯懦、优柔无定,缺乏意志。但凌驾一切的感觉是我的格格不入。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黄南军分区司令员谷其友践行“青藏高原精神”纪实
黄南&& 08:25
  心灵的高度&&青海省黄南军分区司令员谷其友践行&青藏高原精神&纪实
  青海新闻网讯
   雪山。河流。草原。
   这是一枚镌刻着青藏高原精神的奖章上闪现的诗意图案。奖章的设计者独具匠心,用贵金属特有的分量和穿透力,使得奖章掂起来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厚重而耐人寻味。
   谷其友大校抚摸这枚闪闪发光的奖章,思绪万千。从16岁穿着军装由陕南走上青藏高原,他在这里一干就是38年。在这38年里,他先后变换过10余个工作岗位,足迹几乎遍及青海所有的地方。他那曾经的满头青丝经高原风雪的浸染,所剩的华发让人一眼能数得清;曾经红润的面孔,如今早已是粗糙泛红的高原色。在省军区举办的弘扬青藏高原精神先进个人挂奖章活动中,他感慨地说:我把人生最辉煌的38个年华献给了青藏高原,但我无怨无悔;虽然我是个老高原了,但我这个老高原还不老,今天将是我人生新的起点。
   动力:源自英雄的感召
   谷其友在一本泛黄的日记里写着这样一段话:从理论上讲,人不吃饭可以活7天,不喝水则活不过3天。但志愿军战士在几天几夜喝不上水的情况下,咋就还能与强大的敌人殊死搏斗?
   这是41年前的笔迹。那时,谷其友读初二。村子里每次来电影队,谷其友和他的伙伴们场场不落跟着看。《英雄儿女》、《上甘岭》等影片中英勇顽强的军人形象,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当时他们中的许多人最大的梦想就是穿上国防绿,成为真正的军人。一次看完《上甘岭》,老师让他们写观后感,谷其友认真地写下这些话。老师看后,加了这样的批注:饥寒和疼痛的感觉对谁都是难忍的,只是对战士来说,信念和精神的力量显得要坚韧强大一些。这在谷其友心中成了挥之不去的记忆。
   1969年2月,谷其友怀着对军营的无比憧憬,从陕南应征入伍,迈向全新的人生历程。
   运送新兵的军列从东向西,由低到高,行驶了几天几夜。列车上,接兵干部一边照顾着每一个新兵,一边挤时间给大家讲高原,讲军营,讲革命道理。门合这个英雄的名字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谷其友的耳朵,同时深入他内心的。细心的谷其友发现,每次提及门合时,接兵干部总是一脸的崇敬和兴奋。
   门合是谁?自己要去的英雄团队到底是怎样的集体?谷其友和他的战友带着这些问题,充满期待地踏上高原,来到青海省军区原独立师四团这个英雄团队。
   这个英雄团队当时驻守在地处青海湖滨的海晏县,这里因为丝绸之路、金银滩、原子弹和《在那遥远的地方》而饮誉省内外。谷其友初来军营,首先让他刻骨铭心的是&一冷一热&。气温零下20多度,自然环境的寒冷,让谷其友和他的战友几乎在入住兵营的第一个晚上全都冻感冒了。第二天晚上,班长弄来生姜熬汤给大家祛寒,还把自己的大衣和褥子分别盖在了感冒严重的两名战士身上。又过了一夜,谷其友发现那个睡在门口只盖了一床被子,又半夜多次起来给大家掖被子的班长居然没有感冒,就悄悄问班长有啥秘诀,班长只说了一句:习惯了就好了。后来他得知,班长还不到20岁,但已在高原当兵5年,连年荣获优秀骨干、学雷锋标兵。谷其友和他的新兵战友暗暗下定决心,向班长学习,一定要习惯严寒,习惯高原,做一名称职的战士。
   与严寒相比,门合则是一个暖流涌动的字眼。日,独立师四团奉命执行支左任务。因装置土火箭时炸药意外爆炸,二营副教导员门合为保护在场的27名阶级兄弟,猛扑到炸药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68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追授门合同志&无限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好干部&的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军指战员向门合学习。
   谷其友和他的战友庆幸自己能生活在崇尚英雄的时代,处在一个英雄团队。那时,他们话题里最多的字眼就是黄继光、邱少云还有门合。他们看得最多的情景就是身边那些亲身参加过战争的老军人,如同热爱自己的家乡一样热爱着风雪高原,并自觉克服种种困难,兢兢业业地干好每项工作。
   谷其友说,是身边的英雄和无数老高原军人身上处处闪现的高原精神给了他启示和力量。在英雄团队成长的11个春秋,谷其友在自己的履历表上写下了这样一串荣誉:在当战士的5年里,连续4年被评为&五好战士&、&训练标兵&和&优秀班长&;提干任排长后,所带的排被省军区独立师步兵4团评为学雷锋和学&硬骨头六连&先进排。
   使命:挑在肩头
   2006年初秋,海拔3500米的麦秀山在凛冽的寒风中显得更加冷峻巍峨。沿着崎岖的道路,一支步骑混编的野战分队时而隐蔽,时面急行,时而按进攻队形展开。帐篷搭建的指挥部内,身着迷彩的谷其友与其他党委班子成员俯视地图,聚精会神地关注部队的行动。一个又一个假想情况带着&命令&,通过指挥系统准确无误地传给一线指挥员。
   这是黄南军分区组织的军警民&山地反劫持、反爆炸&演练情景。担任这个军分区的司令员后,谷其友和其他常委每年都组织机关带分队和民兵应急分队的实兵演练,通过不同课目,不同任务,不同地域的演练,锤炼和提高部队和民兵的应急作战能力。
  &部队和民兵战斗力不是纸上名词。军事主官要时刻具备强烈的忧患意识,为肩负的神圣使命殚精竭虑、身体力行。&这是写在谷其友军事工作笔记本上的一句话。这并不是一句大话或空话,它渗透着一名军事主官的思考和责任。
  1997年,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在全省推行&十好&县级人武部达标活动。一时间,高原上好歌如潮,包括党管武装、组织建设、制度落实、基础设施等等在内的十条标准,成为高原县级人武部建设的强大引擎。时任海西军分区副司令员兼格尔木市人武部部长的谷其友认为这是借助军地合力促进人武部全面建设的好机会。于是,他反复研究&十好&要求,对照本部实际逐项分析,与党委&一班人&确立了&固强补弱、重点突破&的建设思路,把提高民兵应急分队战斗力作为突破口。
   就在这年春季,人武部集合100名民兵应急队员,带上帐篷和炊具,开赴距市区百里之外的昆仑山区进行实战化野营训练。在训练的3个月时间里,谷其友和人武部其他同志吃住在一起,亲自组织完成了体能、警棍术、盾牌术、射击、战术等课目训练。1998年,在他的提议下,格尔木开展&西部民兵&大练兵活动,通过民兵个人、班与班、排与排、连与连之间的&对手赛&、&擂台赛&和争当&三手&、&四会&教练员等训练竞赛活动,营造训练氛围,提升训练层次。
   &十好&人武部创建活动开展一年后,省委决定召开一次现场会,为全省树立一个样板。经过检查评比,格尔木被确定为现场会的召开地点。会上,该人武部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兵城&民兵的战斗技能演示,给与会代表留下深刻印象。
   谷其友任黄南军分区司令员时,正值牧区民兵组织建设调整改革全面展开。到任还没有安稳家,他就带领机关工作组,利用40多天,深入4县人武部和全州35个基层武装部进行调查研究,协调州委召开议军会议,制定下发了《黄南州民兵建设调整改革实施意见》,实现了编组重点由农村牧区向城镇郊区转移,编组对象由科技含量低、专业对口差的单位向科技含量较高、专业对口较强的单位转移的目标。
   2005年,省军区提出高原牧区民兵组织&编得实、靠得住、拉得出、用得上、供得好&5条建设标准。怎样按这些标准建设民兵,基层单位普遍感到心中没谱。谷其友带领人员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胸闷、气喘、头痛、恶心等身体不适,深入到海拔3600米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5个基层武装部,蹲住了20多天,指导县乡人武部开展民兵基层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研究制定了民兵基层正规化建设达标细则。
   四月的泽曲草原依然冰封雪冻。但军分区依托河南县人武部在多松乡召开的民兵基层规范化建设现场观摩会还是如期进行。会上,乡民兵骑兵连骑术课目演练时娴熟的技能、出色的表演赢得各级领导和各族群众的一片喝彩。与会军地领导观摩后感叹:牧区民兵如何靠得住拉得出?来这里看看就能找到答案。
   2006年,他与机关的同志认真分析破解制约民兵队伍战斗力生成瓶颈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抓好民兵训练场地建设,解决人员集中难的问题;抓好基础性应用性训练,解决军事素质不强的问题;抓好实兵实弹演练,解决实战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一次性投资20余万元,在同仁县建起了一次能承训90人,融民兵训练和国防教育于一体的训练基地。在没有条件建立固定训练基地的河南、泽库两个纯牧业县,建立了4个民兵流动训练点,采取集中训练与流动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彻底解决了人员难集中、训练难落实的问题。
  爱心:洒向草原
   谷其友热爱高原,他的爱心,像点点露珠,滋润着土地。
   2007年7月,在无数人瞩目的央视《星光大道》演播大厅的巨型舞台上,藏族小姑娘李毛央宗落落大方地弹着曼陀铃,随着音乐节奏载歌载舞。表演完毕,父亲旦增尖措登台,向观众讲述了舞台背后的故事。这对藏族父女来自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家中条件不是很好,为了圆女儿一个梦想,父亲&想办法筹来5000元往返车费带女儿来北京参赛,终于圆了女儿一个梦想。&朴实的话语,让现场许多人眼圈红了。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黄南军分区,谷其友也端坐在电视机前收看这期节目。他的眼圈也是红的。他想:在黄南,还有多少个像李毛央宗这样胸怀梦想的孩子呢?他想到了拉毛措,一个与李毛央宗一样长着漂亮大眼睛的藏族小姑娘。那是2002年夏天,他到黄南任职不久。有一次,他在到军分区扶贫点泽库县的路上,碰见了拉毛措。拉毛措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较好,但由于父亲早年去世,母亲重病长期休养,家中无人放牧,小姑娘读到小学4年级时,不得不忍痛辍学。谷其友知情后十分心痛,掏出随身携带的400元递给拉毛措,让她转交给她的母亲,再三叮嘱她一定要继续上学。
   李毛央宗从北京回来后,谷其友又专门让人把父女俩接到部队,面对面地勉励,并将2200元钱交给父女俩,深情地对小央宗说:&不论环境如何艰苦,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梦想,有什么困难,你们随时都可以来找我。&
   谷其友长期在青海贫困地区工作,十分清楚治穷治愚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怎样让青南草原上许许多多像小拉毛一样需要帮助的贫困生重返校园呢?谷其友夜不能寐,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这年冬天,谷其友带领机关工作组到同仁县西卜沙乡检查工作。当车停在西卜沙村小学前时,他被眼前的情景深深震撼了:破烂不堪的土房子没有玻璃、四面通风,呼呼的北风吹得学生们的课本哗哗作响,一张张小脸蛋冻得又红又紫。回来后,这位在战争和艰巨任务中没流过一滴泪的老兵,在机关干部大会上提出援建希望小学的想法时竟流泪了。不久,他与其他常委一起,想方设法筹措了21万元启动资金。2003年底,黄南军分区希望小学在西卜沙乡建成,崭新的教学楼,新购的90套校服、1000余件学习用具,让40多名适龄儿童重返校园。看着孩子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听着耳边传来的读书声,谷其友和他的战友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为建立助学长效机制,在谷其友和其他领导的倡导下,黄南军分区连续5年开展&真情救助贫困生&活动,80多名官兵与5个扶贫点的贫困学生结成&一对一&助学对子,每人每年给每名贫困生捐助200元以上,一直帮到小学毕业。几年来,官兵先后为贫困生捐款共计8万余元,使200多名贫困生得到了救助,6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危难之际才能彰显军人本色,群众有困难时,我们要竭尽全力去帮助。&谷其友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2002年11月的一天深夜,藏族妇女卓玛措因难产失血过多,产妇和小孩生命危在旦夕,而此时驻地医院的AB型血已用完,母女生死就在眨眼之间。危急之际,医院领导给谷其友打电话请求援助,他立即跳下床穿上衣服,带领38名战士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献血,挽救了产妇的生命。卓玛措从昏迷中苏醒后,注视着谷其友和一群年轻的战士,感动的泪水抑制不住地流了下来:&我的血管里流淌着藏汉两个民族的血,子弟兵的救命之恩,今生今世永难忘!&
   开拓:迎难而上
   1995年8月,谷其友从省军区后勤部供应处长岗位被调任玉树军分区副司令员。虽然以前曾多次到过玉树,但大都是以工作组成员的身份去检查或调研,最多没超过10天。而这次就不一样了,怀揣一纸命令去玉树任职,他的心中隐现一丝不安。省军区首长与他谈话时,反复强调要在保重身体的前提下,把军分区的农副业生产抓一抓。让他不安的并不是身体能否适应玉树,而是在高海拔的玉树,如何搞好农副业生产。
   军分区派来接他的车子行至巴颜喀拉山口时熄火了。透过车窗望去,车外风雪交加,漫山遍野玉树银花。远处是一辆农用车在山口挣扎。等农用车停在谷其友的车边,车上的人问需要不需要帮忙。原来他们是菜贩子。谷其友好奇地翻开农用车后车厢内一层层厚厚的麻袋片和牛毛毡,看见已经算不上新鲜的蔬菜。&玉树不产蔬菜,从西宁往玉树运菜至少得赶上3天路。&菜贩子的话让谷其友心里难以平静。
   上任第2天,谷其友就坐不住了。他带领后勤人员走进连队伙房,翻开厚厚的麻袋片和牛毛毡,他看到的是枯萎发黄的蔬菜。回来后,谷其友在崭新的笔记本上写道:一定要让官兵在玉树高原吃上自产的新鲜蔬菜。
   他开始连夜挑灯翻阅资料,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里渐渐清晰。接下来,他和官兵一道动手,打土坯,拉水泥,架铁杆,铺地膜,一把雪一把泥地盖起了日光温室。针对玉树的气候特征,先后4次到甘南、海西等地考查调研,引进耐寒的蔬菜品种,进行反复试验。平整菜畦、搅拌土肥、追浇墒水&&每一个细小环节他都亲自去做。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护理,第一批大棚蔬菜10多个品种新鲜出棚。官兵们沸腾了,玉树军分区沸腾了,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地方一些单位的领导了解此事后,纷纷前来参观,看到绿油油的蔬菜长满温室,一个个既惊讶又高兴,专程学习取经的人接踵而至。一时间,军分区官兵种植温棚蔬菜的事,成了当地群众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2002年春天,谷其友调任黄南军分区司令员。在任命大会上,他向大家交底说:&我到黄南来任职,是给大家办实事、解难题来的,希望同志们督促我的工作。&一句话说得官兵心里暖暖的。
   当时的军分区机关还没有完全告别&土房子、煤炉子、黑屋子、烂院子&的历史。因地方财政十分困难,军分区家底又薄,要彻底改善官兵工作生活条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他白天上下奔走,调查论证,晚上苦思冥想,筹划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蓝图,最后与一班人达成共识,确立了&以人为本抓建设、创造条件育人才、改善环境留人心&的思路。为筹措经费,他一方面找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工作,加强协调,另一方面全面推行开源节流的措施。3年内,他与班子成员先后10余次到总部、兰州军区和省政府、省军区汇报工作,争取经费。同时,倡导官兵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块煤等小事做起,广泛开展创建节约型军营活动,想方设法压缩水电费、电话费、接待费和车辆维修费等经费开支,先后节约经费50余万元,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经费10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如今,官兵和驻地群众对现在的军分区机关这样评价:最漂亮的营院、最平整的路面、最完善的餐厅、最高涨的人气。
   在军分区独立骑兵连,因训练场不规范,马术训练时每次都有人摔伤,轻的擦破皮肉,重的导致骨折。谷其友了解情况后,向分区党委提交建议,把原计划用于更换机关办公设施的30万元拿出来,用在了马术训练场改造上。他亲自带领机关人员,蹲在连队搞调查,与官兵一起做试验,创造性把骑术训练场的栏杆进行了包软处理。从此,骑术训练没有发生一起摔伤事故。
   军分区干部潘树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黄南军分区独立骑兵连任军马兽医。从思想动摇到安心高原,从连级到营级,小潘的高原牧马人生越走越精彩。有人曾问小潘,是什么力量让他离不开高原,离不开最后的骑兵。小潘回答说:&这里的环境拴人心。&小潘至今已在连队待了8年,内地长大的他学会了说藏语,喝奶茶,吃糌粑,成为青藏高原精神新传人。
   今年9月5日是青海解放58周年纪念日。这天,青海省军区隆重召开表彰会,为30位弘扬&青藏高原精神&先进个人挂奖章。在30位&老高原&先进个人中,谷其友算得上是老高原中的&老高原&,他入伍38年,从没离开过青海高原这片热土。他在高原坚实而从容地走上一个又一个高度,最终接近一个军人心灵的高度。(作者:田生宁 赵济潮)
  编辑:
评论 笔名:
发表标题:
?&& 07-11-15 09:11
?&& 07-11-15 09:04
?&& 07-11-15 09:07
?&& 07-11-15 09:47
?&& 07-11-15 09:42
?&& 07-11-15 11:10
?&& 07-11-15 11:11
?&& 07-11-15 11:12
?&& 07-11-15 11:13
?&& 07-11-15 11:15
|法律声明||
版权所有2005,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青B2-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沙群岛谭门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