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指”战略布局

如何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政治意蕴
学者访谈录
本期《新论》邀请了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久红,就“如何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政治意蕴”展开讨论。
记者:“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它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政治思想内涵及意义。其重要性体现在哪?
袁久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解决治国理政主要矛盾的总体谋划。“四个全面”总方略和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严整体系。“四个全面”既指明了当前“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的战略重点与战略路径,也指明了实现总任务的战略推手与基本遵循,在党中央治国理政科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关键的统领作用。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人民群众现实期待之间的特殊、紧密联系?
袁久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构成了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焦点难点问题,也就是当前治国理政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为了顺应人民群众期待、有效回应和解决这些重大矛盾和问题而提出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它要求缓解城乡、区域、群体间的贫富差距,实现全面发展、更高水平的小康,从而为化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与既有的物质文化产品供给不相适应的矛盾奠定物质基础。
现阶段,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的制度安排上仍然有许多不合理之处,这就要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但在社会主义法治实施的过程中,人民正当法律权益得不到保障、司法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全面依法治国就是为了使人民的主体意志在法律中得到更好彰显,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尽管主流是好的,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陷入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危险之中,全面从严治党,就是为了更好地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升党和政府的执政公信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
记者: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其内在逻辑是什么?
袁久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遵循。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处在由大变强、勇攀中华民族发展新高点的历史节点上,立身这样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70多年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到了中国梦的崭新高度。“四个全面”总方略是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而提出来的,其中的每一个都以让国家更加富强、民族更加振兴、人民更加幸福为依归,都有助于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理顺和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制度,有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和激活社会活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通过全面依法治国,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方式的法治化转型,从而为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如果管党治党不严,这个最本质特征就会淡化,这个最大优势就会被销蚀。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不断改进党的工作作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记者:目前看来,只要国际国内不发生大的波折,经过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可以如期实现。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袁久红:中国共产党能否长期执政?中国能否摆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这不只是为海内外知识界所关注,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孜孜求索的问题。“四个全面”的提出,为打破和走出“历史周期率”的魔咒提供了战略指引。
要跳出“历史周期率”,就需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真正正地“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跳出“历史周期率”,需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特别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现代化与制度化。
当前制度建设面临着诸多重大改革任务,需要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对制度进行优化设计,解决制度短板难题,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协同、有效的制度体系。跳出“历史周期率”,还需要民主和法治的双轮驱动,如果说改革主要负责“破”,那么法治的作用就在于“立”,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法治的方式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务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跳出“历史周期率”,同样需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实施“全面从严治党”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通过从严管党治党,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完善党领导人民依靠法治管理国家的能力,从而不断引领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最终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领导力的支撑。本报记者 陈立民
集团数字报刊 :查看: 2404|回复: 1
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和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和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去年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陆续的提出和论证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来的,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的战略布局。这是统领中国发展的总纲,对于我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长远的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今天着重就如何认真学习和准确理解“四个全面”的内涵讲两个问题:第一个大问题关于“四个全面”的定位,也就说我们如何认识这“四个全面”。一、如何认识“四个全面”“四个全面”本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布局中的重要任务,但是“四个全面”整体来讲,它是一个什么?我们可以用以下四句话来明确它的定位,从整体来认识“四个全面”的意义所在。定位一:“四个全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新成果。我们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期,每次提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部署,都是依据党所处的历史条件、面对的历史任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出的正确判断。那么这“四个全面”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总体部署提出来,我们想它也是把“四个全面”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的部署、总的布局,是来源于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分析当代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国情特点,分析我们党面临的历史任务得出的科学认识。第一点,从“四个全面”的内容来看,“四个全面”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独具特色、勇于创新的系统思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的提出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里面每个“全面”的部署都是一整套继往开来、独具特色、勇于创新的系统思想,它不是一个单方面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全面依法治国的任务和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都没有一个单方面的任务要求,都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而且每个全方面的任务都是和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十多年改革的基础上,提出的独具特色的继往开来的任务。每个方面的任务,都和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这方面进行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相互衔接,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第二点,“四个全面”相互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每个“全面”相互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比如从改革的各项任务来看,改革是为了干什么?改革是为了让我们的社会主义各项制度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生机和活力是为了干什么?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各方面的目标任务。法治建设、党的建设也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法治建设,这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内容,把党建设好,把国家建成法治国家,把政府建成法治政府,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以规范的成熟的法治、坚强有力的党的领导来确保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所以,这“四个全面”相互之间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它们不是彼此孤立的,也不是说某一个“全面”有自己单独的独立的目标、独立的工作价值,不是这样的。这“四个全面”应该说是全面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全部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无论从内政外交,无论是从党的建设、军队和国防建设,乃至“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等所有任务,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的布局等,如何进行,“四个全面”都已经全面地回答了,并且是正确的回答。所以我们说“四个全面”是一个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以上就是我们关于“四个全面”的定位的认识的第一句话。定位二:“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首先,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得到了健康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回顾这三十多年,应该说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时期,我们都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伟大事业,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具体任务中,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五位一体”的每一个任务方面的具体内涵是不一样的。比如经济建设,我们在80年代初期,经济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好温饱问题。包括在发展工业主要是要“上项目”,要加大投入。我们现在的经济建设任务,显然如果还把过去的“上项目”作为重要任务,简单地把加大各项产能的投入、扩大产能作为重要任务,那就搞错了。改革也是这样。我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改革,我们最早国有企业的改革,那叫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因为过去国有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包括如何销售,都没有多少自主权,都要政府部门有关的局来掌控,所以改革初期的主要任务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后来改革的任务逐步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成,我们现在的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要不断地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成熟、更加规范、更加完善。所以,我们在发展方面,在改革方面,包括在法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方面,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下,这些任务具体内涵是不一样的。那么在我们现在的情况下,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要继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的具体任务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党根据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和党的建设的实践情况做出判断。那么,现在我们党做出全面地推进这四个方面的建设,这就是正确判断。而这个判断,就是符合我们党现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际情况的科学的判断。这个科学的判断,从它准确地反映了我们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任务的具体内容这个角度来看,它就是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个抓手、具体的工作载体。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一个具体的工程、一个具体的工作项目一样,推进这个伟大事业要有具体的抓手,要有具体的工作载体。这个抓手是什么?载体是什么?我们党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认识到就是这“四个全面”。其次,这“四个全面”作为一个抓手反映了,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以后,我们在发展、改革、整个社会生活、国家生活、经济生活的治理方面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因为我们改革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五位一体”的任务,经过这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我们现在各项任务的推进,包括改革任务的推进,包括党自身建设的推进,是在这些年工作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在这个更高的平台上进行,在面临的新的国内情况、国际背景下进行。那么,这些新的情况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任务的时候,要比以往更加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这“四个全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抓手,就反映了这样一个客观的要求。强调这“四个全面”,就是反映了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今后必须在发展方面、在改革方面、在治理方面要更加注重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不要单打独斗,不要顾此失彼,不要厚此薄彼,不要单兵突进,所以“四个全面”体现这样一个本质性的要求。“四个全面”定位三:“四个全面”是一个带有长远性意义的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不是一个短期的工作方针,不是暂时的工作格局的布置,不是一个工作项目的部署,它是一个带长远性的战略性布局。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带长远性的战略性布局?咱们首先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家都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我们党这些年一直坚持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的战略布局里面,它是战略布局的一个,但还不是全部。小平同志当时规划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小康社会是第二步,第三步是要到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中等以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从我们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角度看,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即2020年的目标(也就是第一个“一百年”即建党一百年的目标)只是为第二个“一百年”目标服务的一个条件、一个前提,它本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是我们讲的第二个“一百年”的目标,是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对于这个来讲,现在2020年我们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是一个条件,只是一个前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是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奠定基础、准备条件,所以从准备条件奠定基础的角度讲,它确实是一个长远性的战略的目标。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个角度讲,大家看得更清楚。改革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法治建设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长远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战略目标的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党的建设从它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角度讲,它也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那么从手段的角度看,深化改革、法治建设,从严治党,都是需要长期努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都是长远的战略布局。我们说改革的目标要实现我们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的水平在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现在的现代化水平是在一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上达到一个目标,我们说就是现代化了,那到一百年以后,这个水平相对于那个时候来说又是落后的,所以要不断地推进改革。法治建设也是一样,党的建设也是一样,你不能说什么时候党的建设到了顶点,现在就达到了很好很满意的水平。在20年以后、50年以后党的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任务、新的任务的出现,又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这都是长远的战略布局,不是一个现在让它达到顶点,让它到什么时候划一个句号,不是一个这样的布局,而是一个长远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定位四:它是带有全局性的战略布局。首先是从总体上这“四个全面”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的战略抓手,它不是某一方面的任务,不是某一项的具体工作任务的一个布局,是带有全局性的战略布局。从“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角度来讲,它本身也带有全局性,是一个带全局意义的战略布局,是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考虑。我们说深化改革,我们说加强法治,我们说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后总书记讲的这些建设,都是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性来考虑的。党的建设每个任务的提出,法治建设每个任务的提出,改革的举措的提出,都是着眼于全局来提出,来明确锁定这个任务,而不是就事论事,不是见子打子,而是从全局来考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现的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布局我们党的建设有什么事情要做,我们法治建设有什么任务,我们改革有哪些需要改。所以,每一个“全面”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都是一次聚焦,每一个“全面”也都针对全局性的问题形成了系统解决方案。比如,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关于法治建设、关于改革的若干重要讲话精神,都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提出的要求、提出的解决方案。还有,“四个全面”每一个“全面”之间又都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不是独立的。我们搞党的建设,不是为了党建而党建,不是为了好看,而是要把党建设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能够领导全体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坚强核心,所以它和法治建设、和深化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的各项任务又是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以改革而论,改革的有些任务的成功实现,对我们党的建设,对于我们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建成,本身又会起到促进作用。换而言之,其他方面的某一项任务的实现,比如说我们党的建设伟大成就,党建设的坚强有力,对改革的顺利推进,对中国法治建设目标的实现,又起到一个推动和奠定基础、提供必要的前提、保障的作用。所以每一个“全面”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说“四个全面”是带有全局性意义的战略布局。以上是我们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关于“四个全面”的定位和认识。二、“四个全面”的基本要求与重点任务我们着重对“四个全面”分别地把它们的基本要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做一些理解。(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的基本要求或者说重点任务。全面建成小康,它是要解决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概念,应该说大家都比较熟悉,前些年在理论上、在实践中,为了让大家理解和记起来方便起见,也有把小康社会简单化地概括说就叫全面小康,小康就是人均到2020年达到3000美元。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理解它的基本要求,我讲的第二个含义就是一定要对基本要求要做全方位的理解,不能简单理解为就是3000美元。要讲3000美元,我们现在已经达到了,前两年中央电视台已经播了,我们2014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0多元人民币,大家知道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6.2左右,我们已经超过3000美金了,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简单的3000美元的问题。我们这里要讲的全面建成小康要理解它的全面性,理解它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概念。其次,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后的很多次讲话里面,对小康社会做了形象全面的论述。他说,我们讲的全面小康社会,包括更好的教育(我们现在全民义务教育是九年制,要在这方面做的更好)、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我们社会保障的任务还很艰巨)、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水平,现在还不够高)、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在人均3000美元的情况下,还住着危房,或者说是住着地下二层、地下三层,这不算小康)、还有更优美的生活环境(这更重要了,现在雾霾严重,在家里都要戴口罩,生活环境PM2.5超标的可怕,那不是我们党所讲的全面小康的指标我们党讲的全面小康指标要有更美的生活环境)。总之就是要,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全体人民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以上都是习总书记多次讲话讲过的一些重要观点,这些重要观点我想既是系统地也是很形象地勾勒出了我们全面小康社会的图景。第三,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性我们还要理解,它还有一个含义是全覆盖,要覆盖所有的人群。就是总书记多次讲话讲到的,所谓全面小康,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不分人群是包含全中国全体人民、各个群体、各个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农村、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包括一些居住在山区的少数民族。总书记讲,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山区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这是很重要的含义、概念,不能说单纯从经济指标的角度讲,那全国都够了,就是从住房、受教育和社会保障的角度讲有相当一些人群也够了;但是就全面的角度,特别是贫困山区,一些革命老区,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那还不够。所以这些一个都不能少,总书记讲这是全覆盖的概念。第四,它的领域也是全覆盖的概念。关于小康社会的实现的领域,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五大领域,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要讲话给我们指明的。所谓全面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人均收入多少,吃是什么状况,住是什么状况。总书记讲还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能够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全面小康。我个人理解这是政治上的要求。二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城乡二元结构打破了,城乡一体化实现了这样的全面小康。三是“实现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这非常重要,我们的小康不能光是填饱肚子,不能光是很有钱,不能脑袋空空,全体人民都要有较高水平的、丰富的、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文化生活,具备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应有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精神文明素养,包括精神境界。一个社会如果大家很有钱,人均收入很高,但大家道德都很低下,灵魂都很肮脏,这个社会充满了坑蒙拐骗、无耻堕落,那不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小康。小平同志曾经讲过,如果我们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但是社会风气很坏,那不是我们社会主义要求的现代化,也不是我们社会主义要求的全面小康,所以这一条很重要,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四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小康还有公平正义的要求,司法案件是否公平正义,反映这个社会的法治化程度,也是人们幸福感程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如果我们一个社会里面,存在着大量的司法不公的案件,乃至像我们前一段内蒙古出现过一个错案,把一个见义勇为的人给枪毙了。像这样的事例如果要多,那不叫全面小康,所以全面小康应该包括司法案件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第五,在环境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全面小康的环境上的表述非常形象生动,也很深刻,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你不能把环境都破坏了,虽发展起来了,人均收入很高了,但山都搞平了,水都成了臭水沟了,过去美好的环境都不存在了,这也不是小康的标志。还有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要达到和我们的小康社会水平相适应,停留在现在这个水平还不够,我们的航空母舰还只有一个,所以这个水平也要相当,如此等等还有很多。总之,我们讲的全面小康一定是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步发展,绝不能是单兵突出。以上是我们关于全面小康基本要求的理解。(二)全面深化改革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它的基本要求,它的重点任务,究竟应该怎么做?党的十八大以后关于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非常深刻,为我们全面地准确地正确地推进中国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的指导思想。第一,明确我们整个中国改革的目标。因为中国改革从80年底初期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三中全会《决定》都已经明确我们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表达的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就是我们的改革,我们的制度建设整个目标的明确表述,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我们需要把握的第一个要点。第二,全面深化改革我们特别需要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的论述的精神,就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在2014年2月初,在中央党校一次讲话,包括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专门强调改革要坚定不移,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们也必须坚定不移。这非常关键。实际上我们大家都知道,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中国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最早的,我们的记忆犹新。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前苏联、前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就认识到它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一些问题,没有活力,就已经开始改革了。他们改革甚至比我们早,但是他们完全改到邪路上去了,他们把自己改没有了,把社会主义制度、把党的领导改没有了,整个国家、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他们由于改革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像前苏联戈尔巴乔夫以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全盘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来指导改革,把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改掉,导致整个国家都解体。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类似这种局面。结果是什么?他们的国家繁荣发展了吗?强大了吗?没有!二十多年过去里,到现在非常多的俄罗斯人后悔莫及,俄罗斯到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民收入水平还没有达到苏联解体前的状况。其他的东欧十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三个国家的GDP和人均收入与社会主义制度垮台之前持平,其他的八个都低于当时的水平。前车之鉴,教训惨痛,教训深刻。中国共产党人有幸,我们在改革开放最初小平同志就讲中国的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的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更有幸,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在中国要全面推进更深入的改革的时候,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再次明确强调,改革是坚定不移的,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也是坚定不移的。习近平总书记讲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动摇,我们绝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所以这是我们在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的时候特别需要把握的。第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十八大以后关于这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握好改革的正确的方针、原则,采取正确的改革举措。我们学习总书记在十八大以来对改革的各方面论述,除了前面讲的明确了目标,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以外,总书记还特别强调我们改革的推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针、原则,采取正确的举措。他这里有很多的论述,包括关于正确的方针,包括他强调首先要坚持宏观指导、顶层设计,这很重要。我个人理解为,这也是总结了我们过去这三十多年在一些具体的改革问题的经验包括教训得出的科学认识。因为改革已经走了三十多年的路,我们有时间可以总结了,我们不是从来没搞过,不是瞎摸瞎闯,我们需要根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改革这些年规律的认识,包括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的认识,来对下一步深化改革做好顶层设计、宏观指导,这是第一个原则。第二个原则,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就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宏观指导、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敢想敢闯敢试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第三个原则,举措要得当。什么叫得当?改什么,不改什么,怎么改,哪方面制度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内容,一定要正确、准确。总书记还提出要有序协调推进。要正确、要准确,包括在一些具体制度的改革创造上,要正确地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绝不能简单照搬,这些都是我们搞好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好的一些要求。(三)全面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任务。根据四中全会精神,根据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觉得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特别需要明确。第一点就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我们要明确什么,就是要在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第二,非常关键的是,要明确我们要建设的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以,中国的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落实总书记所讲的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讲话里面讲了五个方面的含义。其中,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重要的内容,是最核心的要求,一定要明确这是中国法治的特色,也是中国能够真正建成一个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前提和保障。没有这个前提和保证,不用忽悠,中国不能够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搞所谓的法治,一定会出现天下大乱、四分五裂的局面,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和前提保证。第三,在法治的若干环节中非常重要的是执法环节。有些同志讲,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的立法工作做得很好,现在国家生活、国家政权的组织、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法律都很多,全国人大常委会每两个月开一次会议要通过好多的法律。立法是法治社会的第一个环节,但是光这一个环节显然不够,其他的环节,尤其是执法、司法环节非常重要。执法、司法环节也有目标,它的目标就是一定要达到严格、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个国家执法水平是高还是低,能不能实现法治社会的要求,怎么衡量?就是看执法,第一是不是严格,第二是不是公正,第三是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我们在执法司法环节要努力追求这样的目标。第四,政府工作法治化,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又一个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在这方面我个人理解,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政府决策和全部行为的法治化。政府要履行职责,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治理社会,包括施政要实现法治化,还要认真地落实四中全会精神的要求。第二,还要对政府全部工作,从决策到施政各个环节进行有力有效的监督。没有监督,没有对政府过错的责任追究机制,那不叫法治政府,那说明我们的法治程度不高。真正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定是政府行为要受到人大常委会、全社会,包括法律的监督,对于一些“乱来”的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必须要受到相应的制裁,这样才是我们建成的法治政府。第五点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怎么样才能实现?十八届四中全会已经讲得很清楚,就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十六个字缺一不可。我们前面特别是讲了执法、司法要公正要严格,但立法也要科学。法是一个全社会公民、所有团体法人的行为准则、准绳。这准绳首先要准要好,要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引导各类团体和法人的行为,要有利于他人,有利于整个社会国家的目标的实现。法本身立得不好,肯定不行。所以,依法治国的前提是科学立法,要立善法、立良法。但最后一句话,任务十分艰巨。全民守法,这是法治社会、法治国家实现的关键。我们现在看到这些年来,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利益意识、权益意识、个人独立意识、个人主体意识大量地增强,有的甚至是非常强烈。与此协调的是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条件下的公民争取自己的利益、权益,应该是以符合法律承担法律义务、承担社会责任相一致,或者说为前提。但我们这方面宣传的还不够,现在动不动就维权,保护个人权益,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作为公民,维护个人权益、实现个人更多利益的同时,法治意识、守法观念、责任意识、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意识也是同等重要的。在这方面我们宣传得不够,实践来看问题更多。我觉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大力增强全民的法律义务意识、守法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以上是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是要建成一个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实现这样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看得很清楚,习近平总书记抓党的建设,为了实现以下这样的目标。第一,高度重视思想建设,重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总书记在日就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做了重要讲话,提出要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地位,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是在新的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在思想建设上第一个要求,我们要认真落实。第二,在作风建设上,我们全党都参与。全国人民也都看得见,十八大以后从中央政治局开始带头,实行“八项规定”,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这个为载体,克服“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两年左右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确实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从严治党、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方面做得非常认真、非常扎实、非常有效果的一次党的建设的实践。全面从严治党,我想今后应该是一个常态,而不是一次性的,没有划句号。第三,在组织建设上,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关于党的建设的一些论述,对党的组织建设也提出了很多非常重要的要求。要求全党、党员干部都要心中有党、心中有组织、心中有规矩,这是总书记在组织建设上对全党的要求。去年,在与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部分学员座谈的时候,总书记提出我们的干部要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要忠于党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责、心中有民、心中有戒”的“四有”要求。不能把个人凌驾于党的组织以上,不能自由放任,这是从严治党我们今后应该认真落实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后,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的事件更是全党全国人民看得清清楚楚。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方面,严格地按照党纪国法“打老虎”、“拍苍蝇”;另一方面,总结我们党的建设的经验,包括深化改革,对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进行完善,从制度上堵死漏洞,防患腐败。我想,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从严治党我们应该继续坚持的举措和工作部署。按照以上这些举措和部署,各方面都体现出严格、到位,不搞形式主义,使我们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整体推进。确实,党的十八大以后,党的建设的面貌可以说,严出了党风,严出了党的好的形象,严出了党的战斗力,严出了党在全体人民群众中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崇高威信,党的建设、党的组织面貌焕然一新,生机勃勃。这正在实现党十八大提出的这样的目标,使党成为一个在不断地保持纯洁性、先进性,在人民中有崇高的威信,有极大的号召力、吸引力,能够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坚强的领导核心。这样的一个党一定能够为我们“四个全面”的实现提供前提,提供保障。在这个前提和保障之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就一定会成为现实,谢谢大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