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主要国家股市2015牛熊之变之间牛熊有什么关系?

股市走到牛熊关 经济学家激辩“救市”-全景网-证券专题
在线小调查
  去年,当A股市场从“5?30”印花税上调的阵痛中恢复过来、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此轮牛市最激动人心的一轮冲锋之时,全景网全面回顾了此前两年以来十几位国内知名的经济学家对股市的看法(详见专题策划《》)。如今,10个月过去了,大盘已从6124的巅峰回落到了“5?30”之后的起点位置,一批股改后上市和回归的大蓝筹股票价格跌破发行价或接近“破发”,上下不定,人心惶惶,流言纷飞,市场已然走到了牛熊关口。在这个关键时刻,各界对于“救市”的讨论正如火如荼进行着;而与此同时,在民间“救市”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势下,管理层和政府近乎缄默的态度,则更是耐人寻味。
  如果说,2007年的“5?30”还仅仅是一次一般意义上的具体政策和市场反馈的事件节点,那如今仍未被确认的、还在市场观念中的“救市”政策措施,从更高层面的视角来看,则可以认为已经成为今天“后股改时代”各个市场主体对于中国股市如何发展的某种思路和实践指标。不仅仅是“印花税”调整方案,包括其他更广泛和具有深远影响的政策措施,如果在近期得以落实,那必将成为今以后一段时间A股市场新一轮大行情的启始点。于是,作为舆论导向重要标杆的“经济学家言论”,再度成为观察市场重要动向的上佳切片素材。在去年对过去大总结的基础上,现在正是着眼聚焦于未来的时机――在此,重点选取了诸位经济学家最近两个月来对“救市”和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的观点。
大盘处于牛熊关口 救市讨论进入高潮
  跌破4000点、下探3500点、跌破3500点,跌破3400点,这就是上证指数在短短两周中的表现,在没有任何救市政策出台的情况下,没有人相信这个市场能自己打住跌势。
  3月27日,3500点终于被无情洞穿!当日,沪深两市大幅低开,随即低开低走,全天暴跌195点,直逼3400点。而3400点,正是2007年“5?30”之后至今的“大底”之所在(日上证指数最低3404.15点)。市场一时风声鹤唳!
  3月28日,市场传闻称,周末监管层将会出利好,股指期货时间表将会推出。受此利好刺激,市场一改前日暴跌之势,以中石油为代表的权重股强劲上涨,拉动大盘频频反弹。沪指最终收复3400点、3500点关口,暴涨168点,直逼3600点。
  结果,没有任何实质性消息出台。由于全部救市预期悉数落空,3月31日,大盘再度报复性大跌开盘,盘中行情诸多反复,最终仍大跌107点收3473点。明眼人不难看出:市场已经走入牛熊分界点!
  此时此刻,所有人都在关注着的只有一件事情:救市,还是不救?由于政策的暧昧,股市传言甚嚣尘上。政府要不要救市,应不应该救市,救市是否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形成了尖锐对立的两派观点。[][]
市场行情动荡不安 网友热议政府救市
我要发表评论  []
 参与论坛讨论:
 点击进入: 
经济学家再度现身 救市观点大讨论!
  救市必须打出政策组合拳。第一,创业板的设立必须推迟,红筹股回归必须缓行,海外企业A股上市必须停止,内地企业的IPO上市必须暂停。
  第二,必须停止一切形式的股权再融资,把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方式转到债权再融资上来。
  在IPO以后,如果上市公司还需要融资,就只能采取债权融资方式,以彻底改变中国股市沉疴已久的“圈钱”模式,促使上市公司最有效地运用好货币和资本这种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最稀缺资源。
  第三,印花税必须尽快调整,首先是恢复到“5?30”以前的水平,然后在恰当的时机彻底取消印花税,以真正体现政府对股市发展的促进和呵护态度。
  第四,尽快推出股指期货,以改变权重股已成为市场弃儿的状况,同时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必要的避险工具。[]
  政府对的调控不应该被认为是认可某一点位,而是在表现不理性时稳定者信心。
  西方资本市场出现不理性时,政府也会出手救市。中国目前面临内外经济挑战,外部经济不稳定,内部股市,严重影响投资者信心,政府该出手时就应出手。[]
  牛市行情不仅尚未结束,还可能再延续2-3年,其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是中国政府最终可能放松对信贷增长的控制。牛市的基础依然健康,但是随着一系列条件的变化已经进入下半场;未来信贷控制的压力和持续时间构成市场中期走势的最大压力和不确定性。[]
  从泡沫破灭和市场调整的内在逻辑看,持续熊市的基础并未形成。尽管越来越多的人私下里认为熊市已经开始,但我们仍然认为这只是一次调整,并强调牛市的基础依然健康。[]
  为防止股市振荡过大,影响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政府可以出台有利于股市稳定发展的政策。我们不希望政府干预,但是政府应当出台使股市正常发展的政策。[]
  现在基本上可以断定慢性股灾的势头已经显露,两个季度下跌超过45%,这种情况按照规律推论,如果再不从根源上解决的话,可能持续的时间会很久,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就跟2001年到2004年一样,四年的漫漫熊市。有人说,没有危机何来“救市”?但是我要说,中国的经济是没有出现危机,但是中国股市的危机非常严重,股市危机可以连带中国经济危机,不看到这一点就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中国股市的危机如果解决起来,恢复信心,解铃仍须系铃人。[]
  现在股市下跌很厉害,已经到3400多点了。当前的问题是要恢复股市现金,因为中国的股市现在从经济面,从各方面来看,包括这次公布企业的业绩和各方面,没有理由大家这么恐慌,但是为什么这么恐慌?主要是信心全都给打没了。尤其我们散户投资者,去年赚了一大笔,今年赚的全回去了,把本也搭进去了。“大小非”的解禁问题,再融资要控制节奏,发行要控制节奏,要不要做?要做,但这都是权宜之计。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还是那句话,是缺少信心而不是缺少资金。[]
  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政府应该推出救市措施。风险必须制止,而不能愈演愈烈,无法通过市场手段制止的话,就通过政策手段制止,不能出单个措施了,要出综合措施。[]
  稳定市场已不是某单一部门的事,能够改变目前A股市场下跌走势的有三个方法:第一个是调整印花税,第二个是减少供给,第三个是允许上市公司回购。[]
  我们整个的信心,也不仅股市的信心,而且整个消费投资的心理都有可能受到影响,特别是在美国经济掉头向下的情况下。那么这个市场有变化也要从信心开始。我们最能影响市场信心,给市场一个好的信心影响就是重新调整印花税,解铃还需系铃人。一个政策不在乎你大,不在乎你小,而在于这个政策对市场信心影响的大小。[]
  因为各种内部与外部的不确定性,中国股市今年之内必然会是一个大起大落的行情,如果不尽快推出避险工具,可能会继续对整个资本市场乃至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
  目前股指期货已经迎来推出的好时机。作为市场的“减震器”和“稳定器”,股指期货有利于平滑市场风险,有效防止市场大起大落。现阶段,推出股指期货有助推动蓝筹行情和恢复市场信心,长远来看,对股市健康发展也会产生积极作用。[]
  现在市场趋势变了,市场预期也变了,投资者信心动摇了,政府会很快出台利好。比如推出融资融券业务,出台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政策等。[]
  中国企业的盈利增长不会大幅放缓,因为A股市场中和出口相关的企业并不占绝大多数。目前股市的情绪受到全球资本周期的影响,但经过调整之后前景依然乐观。
  美国政府是应该救市的,但中国政府没有必要救市,两个市场下跌的原因和对应的经济体不一样。那些动辄谈论“救市”的分析师和经济学家不应该有感情色彩,股市跌了,就很负面,就呼吁救市,那怎么行呢。应该自己承担责任,自己有所担待。
  A股已经进入“熊市”,生产成本提高,今年上市公司的盈利肯定有问题;通胀高、货币政策收紧、大小非解禁,以及巨额IPO,都对市场构成了影响。[]
  从原则上来说,政府不应该救市,因为是市场经济,我们改革的方向就是市场化、国际化,就是政府逐步从市场当中脱离出来,改变中国市场的政策市,所以原则上来说政府不应该干涉这个市场,不应该救市。但中国的情况,包括特殊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那么在经济出现大幅度波动的时候,市场人心不稳定的时候,政府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这个在西方也有。
  实际上公正地说,政府已经在干预了。市场火爆的时候,天天提示投资风险,现在没提示了。市场火爆时候,不批新基金,现在在不断的批,所以说政府什么事都没干,这个不客观,他已经做了一些事情,只是说可能做的还不够。[]
  指数下跌时,发社论、出政策、压供给、救机构,上涨时则查违规、加税率,殊不知所有这些意在稳定市场的措施,恰恰成为市场剧烈波动的根源。
   这次从6100点下跌至3500点,原因和以前一样,都是价格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持。股价炒得这么高,并不是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而是制度环境的非理性。在深圳碰到一个炒股的企业家告诉我,他从来不看公司报表,不是看不懂,而是看了没用。他每天晚上看电视新闻,早上仔细读报,体会领导讲话的精神,琢磨政策风向,然后决定怎么操作。
  救市?救什么市?我们的金融体系出了大问题吗?经济要进入萧条了吗?美联储近期的一些政策是针对实体经济的。国内股市从不正常的高位回落,没有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也看不出经济萧条的迹象,救什么市呢?就像感冒的病人开始退烧,难道不是好事么?为什么要在这时给他打强心针?美国是万不得已时才行动,我们把救市当成家常便饭,不仅常规化,而且几乎制度化了,股民的预期也固化了,市场一跌,就千万双眼睛看着政府。这会儿来托市,过几天又狂涨,再打压,接着暴跌,不又陷进了政策市的循环?受伤的永远是普通投资者。
  管理层不需要有强烈的指数情结,别把当成了选票。保护投资者利益并不意味着保证投资回报。充分的信息披露,严格的市场规则,平等的投资机会,透明和稳定的政策,这些是对投资者利益最好的保护,这些事情做好了,投资者赔钱也没有怨言。
  我们仍然认为通胀才是当前最大的威胁。无论国际与国内经济环境如何变幻,央行今年将坚持从紧货币政策不动摇。2008年将坚持2007年底中央确定的从紧货币政策,不会因美国次级债危机深化和国内雨雪冰冻灾害而改变。[]
 更多相关报道:
各界名嘴乱战 财经评论人士后方应援
  2008年是股改的关键年,大小非解禁是对全流通的重大考验,供求关系出现重大逆转。毫无疑问,在一个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市场,任何所谓的估值都是苍白无力的。上证指数从6124点调整到3500点,动态市盈率从60倍调整到25倍,这个市场就有价值了吗?不一定。如果股票供给远大于市场需求,即便是动态市盈率下降到10倍,这个市场依然没有任何投资价值。因为股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这就是真正的系统性风险,这种风险在美国是不存在的,只有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加转轨市场才有,在这样的市场预期中,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输家,散户是输家,机构也是输家,政府当然输的更多,基金连生存得可能都没有,还练狗屁内功。[]
  一年的牛市成果付诸东流。不要以市场自然调整作掩饰,这是刻意打压下市场信心彻底崩溃的表现。一个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以远超过次贷危机诞生地美国的速度直线下挫,当所有的股票无论市场表现如何,不管赢利如何都一起下挫,绝非“挤泡沫”三个字可以轻易了结。
  面对资本市场的危机,政府不必拘泥于本本主义者所谓的成熟市场估值体系,不能再把股市当做经济降温的工具,而应顺应民情,尽快推出实质性的利好措施,以及市场化的交易举措,降低印花税,试行融资融券制度,将股市保持在平衡状态,为中国经济转型保驾护航。
  救市,就是挽救中国经济![]
  “只打不扶”,本质上就是一方面把资本市场看成投机市场,把投资者都当成投机者,另一方面,自己却用投机的心理来对待资本市场和投资者。中国股市“重融资轻回报”的政策定位就是这样形成的,这显然是对资本市场功能的严重误解所导致的严重错误定位。这个错误纠正不过来,中国资本市场就只会离市场化的道路越来越远,中国的投资者也就永远也别想有好日子过。在某种意义上,中国股市现在的局面与其说是自己跌倒的,不如说是政策市打倒的。
  从目前中国股市的情形来看,已经不是支持不支持政策市的问题,而是跟美国股市一样,对跌倒在十字路口的残疾病弱孩子扶不扶的问题。“跌倒不扶”不得人心,对股市对股民,对国家对人民,都是不负责任的。[]
  时下的股市,救市与创业板成了两个最令人关注的焦点话题。作为投资者来说,似乎更加关注救市的话题,面对股市的持续下跌,面对投资者所付出的巨大损失,投资者对管理层的救市更加充满了期盼。而作为管理层来说,似乎更加热衷于创业板的推出。
  其实,这是两件并不矛盾的事情。只要妥善处理,两件事情完全可以融为一体。当然,如果硬要把二者对立起来,投资者与管理层是各唱各的腔,各唱各的调,投资者唱着救市的腔,管理层哼着创业板的调,那么,这对当前的股市来说,甚至对于创业板的推出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情。因此,在处理救市与创业板的问题上,需要管理层拿出智慧来。而以笔者拙见,两件事情当有轻重缓急之分,救市在前,创业板推出在后。并且,为了创业板的顺利推出,更要先行救市。[]
  中国股市的“政策市”特点及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与崛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决定了股市遇到危难时政府不能撂挑子。股市从产生到现在,虽然经过多次改革,市场化有所进步,但从企业申请上市开始,一直到再融资,哪个环节不要经过审核?既然股市的涨跌都是政策干预的结果,管理层又岂能置身事外?况且,像印花税,本就极不合理,为什么不能下调甚至取消?另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要抓住国际经济发展的机遇,深化国资体制改革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巩固商业银行改革成果,推动资本市场金融制度创新等等,都非有一个强健的股市不可。
  当然,我主张政府救市不是要求政府非要像美联储一样,降息或给股市大规模注资,政府只要对目前的股市发展态势清晰地表明救市之决心,以给市场明确的预期即可。
  借用一句俗话,政府救不救市是一个态度问题,救市效果如何是一个水平问题。水平问题当然要考虑,但态度问题更关系到政府的信用。事实上,只要监管层清楚地表明救市的决心,股市的很多问题市场自身会解决。[]
  市场的非理性暴跌凸显了投资者对A股市场脆弱的信心,一方面源于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双重考验;另一方面源于对未来股市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这已不是简单的靠增加资金供应来解决。在非理性下跌的过程中,政府既未像美联储一样高调“救市”,亦未向投资者释放充分的正面信息。这会使投资者误读政府对市场化调控的善意,反以为政府对此听之任之,甚至是刻意为之。这是投资者信心逐渐崩溃的关键。因此,政府紧急启动危机应对预案,采取有力的“反恐”措施安抚市场的恐慌情绪,为市场重新注入信心,恢复市场理性,已迫在眉睫。[]
  固然,有偏爱“市场市”的学者以避免重蹈“政策市”覆辙为由而反对救市,一个叫许小年的经济学家就罔顾事实地嚷嚷道:“救市?救什么市?出现危机了吗?我们的金融体系出了大问题吗?经济要进入萧条了吗?国内股市从不正常的高位回落……就像感冒病人开始退烧,难道不是好事吗?”但管理层也没想过,“大小非”本身是生于“政策”还是“市场”?
  事实是什么?事实是,“大小非”的存在就是历史遗留的,它们的减持就是政策产物。它们套现,成本几乎可忽略不计,管理层如果不亡羊补牢地出台配套政策钳制,它们足以把股市杀得体无完肤、甚至“推倒重来”DD如此“退烧”,不仅将是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股民、基民的灾难和股权分置改革、资本市场发展的噩梦,而且将威胁到金融体系、国民经济的安全。
  所以,救市之必须,实质是管理层必须填补自己从前失察留下的漏洞DD严格讲,漏洞现在已是可能吞噬股市本身的“黑洞”。[]
博客名家“救市”论点精华
  正如我在3月5日写的《留言飞舞是新牛序曲还是危机前奏》中所言:“社会不安是流言的温床,危机是股市流言的策源地”,如今,当股指跌破3400点,当一切所谓“终极大底”都被一一击穿的时候,我们看到,流言的确又开始泛滥了。
  急于“救市”的主力们,只要有“传闻”,他们便不惜一切策动了周五的“绝地反击”,尽管高盛终于“承认”了笔者早先的断言,高调宣布“A股熊市已定”!此前也许国内机构在看过今年一二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后,也早已把“熊”字刻在了心间――牛,还用救么?
  “救市便是救经济”的论断成立么?有哪个国家的经济出了问题后能由股市来拯救?到底股市是国民经济晴雨表,还是国民经济是股市的晴雨表?更何况,我们的股市离真正的晴雨表尚有很大的距离。如此,连起码的逻辑都不顾,又如何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在流言再度飞舞的时候我送给投资者还是那句老话:“在这样人心惶惶、各求自保的情况下,就算不考虑美国衰退等现实因素,股市还能艳阳高照,掀起新一轮行情么?‘善庄’冒险抬高轿子让散户突出重围?可能么?”
  最后,我想再和那些期盼“救市”的朋友说,不是侯宁不想救市,是我判断现在救不了市,而且政府也不会在目前救市(继续加息,落实从紧政策等措施出台倒是大有可能),因为经验告诉他们,市道逆转后最好的救市就是加快基础建设,夯实市场基础,而盲目救市只能导致“愈救愈熊”的严重后果。而靠“传闻”救市便更是一种圈套,因为制造传闻的人也知道,这样的忽悠最终只能忽悠出更泄气的皮球。
  许小年说股市今日如此剧烈动荡,谁之过?管制之过。因此当下不应该救市。许先生所讲的前半句或许是对的,中国股市的最大痼疾之一的确就是行政管制,使得中国股市经常处于超涨和超跌状态。
  资本市场本该是企业和投资者开展博弈的场所,管理层只是博弈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但是,当管理层剥夺了企业资本自主权之后,企业退化为观望者而把管理层推向了前台,管理层和投资者成为长期以来的博弈双方,这也是所谓“政策市”的制度根源,如此,风险自负的投资活动就演变成为当下管理层承担无限责任的危险游戏。
  为什么说许先生只说对了一半呢,在管理层存在过度行政管制同时,中国股市也存在另一面,那就是管理层应该做好的,一个好的博弈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者。[]
  要政府出面拉股市一把,这也说得过去。因为既然股市暴涨之时,政府动辄出利空消息“教育”投资者注意风险,那么现在股市暴跌,政府没理由袖手旁观不闻不问。要说监管层不呵护股市,也不是实情。原先控制得紧紧的股票基金发行,从今年2月份开始差不多是一路绿灯。印花税下调政策据说也在研究中。两会期间,证监会高官一听说政府不救市传闻就勃然变脸……诸如此类的信息都显示,政府其实明里暗里都不希望股市暴跌。
  现在的问题是,就算政府大手笔救市,那又如何?下一轮股市暴涨,是不是还要等政府出面将股价打压下去?有人戏言,证监会主席是中国最难干的职业,因为股价上涨也有不满意的:这么涨上去,跌下来有人跳楼怎么收拾啊?股价跌下来,股民不满意了:凭什么打压股市让我赔钱?要是不涨不跌,大家都不高兴了:不涨不跌,这叫股市吗?这样的政策市究竟何时才是个头?
   人性不变,市场就始终都会有暴涨暴跌,无论政府管不管都是这样。但如果政府对股市“父爱精神”泛滥,导致无所不管、无所不问的政策市结局,那最后就是市场与政府博弈,而不是落脚在资本估值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判断上,这可以称得上是社会精力的无谓消耗。[]
  市场对于印花税政策变化的预期和传言,指向的目标其实是当下羸弱的A股市场行情。不少投资者热盼印花税的“单边”或者“减半”征收,是希望它能够成为让牛市行情得以继续的政策利好。其实,这样的思维理念很容易陷入对政策调控的误区之中。记得当初“5.30”时,多数投资者对管理部门通过提高印花税“挤压泡沫”的做法表示反对,认为这一做法属于人为干预市场。但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如今部分投资者寄希望于印花税调降来“救市”,转而忽视或者忘却政策干预市场的诸多弊病,显然同样是不足取的。[]
  市场连续跳水,将大部分投资者通过股市获得财产性收入的希望变成噩梦。美国股市的再次下跌,又为大盘的走势蒙上了阴影,中石油的接近破发套牢了所有投资者的预期。不断有媒体人、业内人士通过不同的方式呼吁救市,甚至提出了救市就是救中国经济的呐喊。A股市场的砸盘、国外机构的频繁唱空、投资者的哀怨、经济学家和媒体人的鼓噪,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搞得人无所适从。一系列疑似“逼宫”的举动,在4300点年线位置出现,在3500点分水岭出现,甚至还可能会在3000点采取自戕的手段。
  对于是否要救市?以什么样的方式救市?本人提出过个人看法,即政府要帮助市场在新的环境下建立新的投资价值标准。但是对于救市就是救中国经济的说法,本人不能苟同,政府自有大智慧来处理当前的问题。经济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道理很浅显,不是股票市场,而是越演越烈的通货膨胀和热钱涌入。股票市场的问题追本溯源,是原先机制和市场参与者(特别是机构参与者)利益失衡的问题。救市简单,搞几个政策应急即可,顺应一下所谓民意,也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这些政策对于整个宏观经济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又有谁能说得清。热钱的流入是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大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就会陷入困境。[]
  随着中国股市的一轮深幅调整,关于政府是否应该救市的争论变得越来越火爆。主张救市的一派认为: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政府应该推出救市措施,否则市场将会因为信心崩塌而出现系统性风险。反对者则坚持捍卫市场的纯洁性,强调“中国式救市”与“美国式救市”并无可比之处,救市将导致市场对政府干预的路径依赖。前者受到深陷股市、急病乱投医的投资者的拥戴,后者更多地代表了知识界的声音,双方都颇有影响力。
  在笔者看来,这场争论表面上各执一端、针锋相对,实际上却是鸡同鸭讲、风马牛不相及。它延续了长期左右投资者思想的误导性舆论,遮蔽问题的本质,乃是传统的起哄文化的一种表现。
  明确资本市场的投资性质,承认中国股市与国际接轨的历史必然与渐进接轨的道义要求,是股市制度建设和完善的观念基础。由此,首当其冲就必须消除市场的增量泡沫,实现之道只能是新股发行定价与国际接轨,取消不合新兴加转轨市场现状的增发融资,恢复配股模式,并改变新股申购方法,将二级市场溢利保留在二级市场之中。没有这些完善和“补漏”措施,中国股市将难以摆脱“投机、圈钱”的恶性循环,我们也既看不到救市的道义,也看不到不救市的理性。[]
  从政策救市,到市场救市,再到金融机构自救,美国式救市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由多种力量、各个层面共同构筑的立体救市网络。这些救市之举,既有着眼全局的,也有偏于一隅的;既有治标的,也有治本的,他们对正在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我国无疑具有借鉴意义。毕竟,日益开放的中国正不断置身于风高浪急的全球金融市场。特别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美元本位制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困扰乃至灾难的风险急剧增加,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传递效应,这已是关系到我国金融战略和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的问题。面对纷纭复杂的世界形势,面对巨幅震荡的中国资本市场,我国必须如证监会前主席周正庆所说,“当前应该抓紧构建对股市的安全评估和应急处理机制。”[]
救市相关专题与综合报道回顾
政府高层近期对市场的表态
 温家宝:
  正在老挝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昨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政府要努力促进内地股市平稳健康发展,避免大起大落,集中力量解决经济发展引起的问题,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股市会好起来。
  对于内地股市,温家宝指出,政府是要努力促进股市平稳健康发展,因为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最终是有利的,政府的责任就是:第一,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二,就是要通过法制,建立一个公开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这样既能够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也保护股民的利益。[]
 成思危: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主席成思危近日表示,股市当前大幅震荡是在深度调整,但牛市并未结束,而是由快牛转入慢牛阶段。
  成思危认为,调整印花税对股市会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会太大,“规范税费是必需的,但靠降低印花税救市是不可能的,关键是靠投资者的信心”,要提高投资者信心,则需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股市基础制度建设。[]
 范福春:
  “我从没说过这话,是你们记者瞎写的。”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出席政协闭幕式当日,针对有媒体报道的“范福春认为政府不该救市”进行批驳,坚决否认自己曾说过“不救市”之类的言论。
  沪指击破4000点大关后,媒体对证监会是否“救市”颇为关注。国内某媒体报道称,范福春在出席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后对其表示,中国证监会并不会承担“救市”角色,不会重蹈“政策市”覆辙,但会研究股市下跌背后的情况。[]
 周小川:
  周小川认为,有一些政策,中国可以马上采取措施、作出应对,但有些政策则需要经过研究才能作出应对,适时适度的政策需要留有空间。“货币政策各项工具都有调整空间,但取舍时机应适度掌握。”[]
近期有关“救市”的要闻报道
专题制作:凌凌  全景网版权所有 严禁转载
Copyright@ Panorama Network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全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全景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股市牛熊时间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