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规定的到1957年应达到的指标,在什么时候提前达到

& & & & & & 正文
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几点说明
  第一个五年计划[1],从一九五一年到现在,共编制了五次。前三次都是由中财委编的,第四次是由国家计委编的。这一次又由我接手,从今年三月开始工作直到现在。  这个计划,有比较准确的部分,即国营经济部分。也有很不准确的部分,如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都只能做间接计划,而这些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又占很大比重。我们编制计划的经验很少,资料也不足,所以计划带有控制数字的性质,需要边做边改。  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执行了一年半。现在我作几点说明。    对五年计划执行结果的估计  工业生产方面。工业总产值(包括手工业,下同)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五点五,估计是可以完成的,并且可能超过。但有些主要产品,如钢材、棉纱等则很难超过。有些产品,不一定能达到计划指标的要求。五年内,工业生产的增长,主要靠原有的工厂及自己设计的工厂。苏联帮助设计和建设的一百四十一个项目,在五年内投入生产的很少,只占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四到六。一百四十一项主要是在第二个五年投入生产,有些要到第三个五年才能起作用。包括一百四十一项在内,全部新建工业厂矿,五年内能投入生产的,在整个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百分之二十五,约百分之七十五的产值要靠解放前的老厂。  工业基本建设方面。五年内新建和改建的六百一十五个(可能还要多些)限额以上的项目中,有些项目(包括一百四十一项)可能要推迟。其主要原因为:我国技术力量弱,提供的资料不准确,又常改变,翻译资料也需要耗费时间,加上我国与苏联在交接中有许多不便,苏方提供的许多成套设备可能不及时,常常会发生停工现象。同时,如鞍钢和长春汽车厂等大项目的建设,现在是以全国力量来支持的。一百四十一项的建设全面铺开之后,全国支持的力量也会更加分散。基本建设的大规模铺开,还在一九五六和一九五七年,真正紧张的时期还在后头,将来必然会遇到见多困难,特别是下级干部和基层干部会严重不足。干部在基本建设方面取得经验,也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此外,对六百一十五个建设项目,内部工作布置必须按现定时间争取完成,但要准备有些可能完不成。因此在公开宣布时应讲清楚,哪些项目会推迟。  农业生产方面。五年内农业总产值每年要求递增百分之五,一九五七年较一九五二年要提高百分之二十八。这主要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靠开荒增产的不多。应该估计到,谷物增产是缓慢的。苏联从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五0年这三十八年中,单位面积产量仅提高了百分之四十一。我们要完成农业计划是很吃力的,主要靠合作化。  铁路运输方面。这无疑是紧张的。如果有些工业产品的生产超过了计划,则铁路有些区段的运输就承担不了。因此,在年度计划内,应准备对铁路增加新的投资,解决某些区段扩建改建的要求。  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计划,可以完成,也可能超过。  总的来说,计划中最薄弱的部分是农业生产,能否按计划完成,很难说。工业生产计划可以完成,基本建设可能差一点,铁路运输很紧张,社会主义改造的进度可以按期实现。  按比例发展问题  一、农业与工业的比例。  农业生产同工业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相比,即使完成计划,也是很紧张的。粮食生产如按计划完成,五年内能增加的库存,也只有二百五十五亿斤。如加上一九五三年六月底的库存一百九十五亿斤,到一九五七年底库存粮总共也只有四百五十亿斤。这还是包括周转粮在内的。今年五月份一个月就卖了八十亿斤,按此计算,如果遇到灾荒,库存粮只能应付五六个月。  食油五年内增加不了多少。如果每人每年的供应增加一斤,全国就要六亿斤,需要增加二千万亩的油料作物,这是很难办到的。  棉花平均亩产必须达到三十八斤,才能完成计划所规定的任务。现在全国平均亩产仅二十斤,要提高到三十八斤是不容易的。华北地区提高到三十八斤虽然不很困难,但棉田如再扩大,就会减少高粱、玉米和谷子的种植面积,使燃料和饲料发生很大困难。如果棉花的生产不能按计划完成,则棉花供应就会发生更大问题。  农业增产有三个办法:开荒,修水利,合作化。这些办法都要采用,但见效最快的,在目前,还是合作化。  以开荒来说。新开垦五亿亩土地,可以收粮食八百亿到一千亿斤。但这甚至在十年内都难以做到,因为没有机器。要开垦五亿亩地约需二十五万台拖拉机,据说要有一千多万吨原油来炼柴油,但我们要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才可以有十万台拖拉机,原油的开采也快不了。大规模开荒只能在地广人稀的地方,没有机器是不行的。要是开垦新疆的荒地,还要修铁路(约四千公里),修水利(每亩约一百万元),这些在目前都是没有力量来做的。那末,是否可以比计划再多开垦五千万亩荒地呢?我看也有困难。因为,一要增加二十五万亿元的投资来搞国营农场,二要进口三万台拖拉机,三要组织相当大量的技术力量进行勘察设计。此外,还要修筑公路、铁路,建筑房屋,组织七十万劳动力移民,而花费了这样大的力量以后,每年所能增产的粮食也只有八十到一百亿斤。因此,五年内,开荒和建设机耕农场,实际上只能起积累经验和培养干部的作用。  以修水利来说。大型水利工程首先在北方。要是把淮河以北的水都蓄起来,可以灌溉两亿亩地,即可以增加二百多亿斤粮食。这个工程是很大的,没有十年完成不了。而所增的粮食,就全国来看,数量并不多。  搞合作化,根据以往的经验,平均产量可以提高百分之十五到三十。增产百分之三十,就有一千亿斤粮食。并且只有在农业合作化以后,各种增产措施才更容易见效。所以合作化是花钱少、收效快的增产办法。国家在财力上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  农业投资是否太少,能否增加?五年内对农业(包括林业和水利)投资为四十九万亿元,占经济建设支出的百分之九点五。这里应指出,五年内直接或间接的对农业的投资还有下列各项:地方农业水利投资五万亿元,军垦费用五万亿元,农村救济费十五万亿元,治理黄河可能将有五万亿元,银行长期农贷十万亿元,以上共计四十万亿元。如果把这些费用加上原计划中对农业的投资,就决不止仅占经济建设总支出的百分之九点五,而是在百分之十五以上,并不算低。对农业,可以准备几个后备计划,争取在年度中增加投资。  二、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  五年计划规定,轻工业投资与重工业投资的比例为一比七点二,即百分之十二比百分之八十八。但目前轻工业的增产,主要还不是增加投资的问题,而是原料问题。轻工业的原料,一方面来自农业,如棉花、油料、甜菜、甘蔗等;一方面来自重工业,如薄钢板、铝、化学产品等。在这些原料还不能大量增产以前,增加轻工业的投资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因为原料供不上,工厂开了也是白开。轻工业现在还有很大后备力量,生产设备利用率很低,只要稍加调整,就可以增产很多。  不仅就生产能力来说,轻工业有很大的潜力,而且就资金来说,也有很大后备力量。因为除去国家预算拨款外,可以投资于轻工业的,还有公私合营及私营企业的公积金,有地方工业的投资,还有社会游资可吸收。如果迫切感到轻工业产品需要时,建立工厂也较容易,短时间内就可以搞起来。一个五万锭的纱厂,只要一年半的时间就可以建成。  因此,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以维持现有的比例为好。  三、重工业各部门之间的比例,  按照五年计划,国防工业是很突出的。为了实现发展国防工业的计划,很多民用工业就必需跟上,而且跟得很吃力。有些民用工业,实际上也是为了配合国防工业而建立的,比如有些特殊钢厂、化工厂等。这种情况的存在,是由于外国是在已经发展了的工业水平上搞国防工业,而我国工业落后,基础太差,但又必须迅速地发展国防工业。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目前的办法。迅速发展国防工业,用力赶一赶,对提高我国工业技术水平是有好处的。  石油工业的发展赶不上需要。石油的供应,不仅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第二个五年计划也是不够的。现在主要是寻找石油资源的问题。只要发现了新的丰富的资源,就必须大力开发。  总之,重工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防工业突出,石油工业落后,煤、电紧张。这种状况,目前还无法改变。  四、工业发展与铁路运输之间的比例。  今后铁路运输是紧张的。铁路方面的投资也还不够。在制订铁路修建计划过程中,原设想的新干线越来越短,而用在旧线上的投资则越来越增加。一九五二年拟议五年内新建干线一万公里,以后改为六千公里,现在只有三千公里。原因是新设的厂矿多在旧线附近,旧线运输负担将随着工业的发展而日益加重。同时,对修筑铁路的估价也过低,原定每公里为三十九亿元,现实际已达六十二亿元,不得不减少铁路修筑的里程。  目前铁路的修建,应首先保证一百四十一项建设和扩大旧线运输量的需要,同时要为修新线做好准备。为了保证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运输任务的完成,必要时将在年度计划内增加投资。铁道部应在所拟定的计划投资外,准备十万亿元以上的工作量,什么时候有钱就什么时候搞。  五、技术力量的需要和供应是不平衡的。  初步计算,五年内工业和交通运输两项需增加技术人员三十九万五千人,但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仅为二十八万六千人,相差近十一万人。技术力量不足,当然会影响到建设的进度,并会使产量提不高,质量不好。这个问题在十年内很难完全解决。我们决不能等培养好了技术干部以后,再从事建设。而且就目前来说,技术力量不足的状况,也不是依靠增加投资就可以改变的。还有教授不足,在校学生不足等问题。补救的办法,是靠工厂多办技术学校和训练班,培养技工。总之,干部培养不及,是第一个五年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说,五年计划各部门的比例,是有缺点的。但目前只能按照已拟定的方案来做。  按比例发展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但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具体比例,在各个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各个时期,都不会是相同的。一个国家,应根据自己当时的经济状况,来规定计划中应有的比例。究竟几比几才是对的,很难说。唯一的办法只有看是否平衡。合比例就是平衡的;平衡了,大体上也会是合比例的。  我国因为经济落后,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因此,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计划中要有带头的东西。就近期来说,就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工业发展了,其他部门就一定得跟上。这样就不能不显得很吃力,很紧张。样样宽裕的平衡是不会有的,齐头并进是进不快的。但紧张决不能搞到平衡破裂的程度。目前我们的计划是紧张的,但可以过得去,不至于破裂。  财政收支方案  五年内财政收入可否再增加?我看会有某些增加,企业利润和税收可能超收一些,但大量增加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税收再增加四五十万亿元,将会使物价大涨,实际工资降低,所以是办不到的。  军政费用能不能再减?今后三年,政费难减,因为不能大量裁员。要减军费,也只有减人员,降低现代化程度。我以为,五年计划草案不能这样制定。  工业投资可否减少?既然一百四十一项定了,不能推迟,工业上的钱也是少不了的。除属于一百四十一项的以外,第一机械工业部和第二机械工业部其他方面的投资,是很少的。化学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的情况,也是如此。关于工业投资,过去曾经研究过三个方案。一个是二百六十五万亿元,按照这个方案,一百四十一个项目要推迟很多。另一个是二百二十八万亿元,这样就要求财政收入再增加几十万亿元,如前面所说,这很难做到。因此,较适当的是现在的二百九十二万亿元的方案。  预备费能不能再减少?现列的预备费是不能再少的。今后三年只有三十八万亿元,只占总支出的百分之四,是很少的。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某些临时的支出一定会有。而且根据过去经验,工业的项目及其造价往往比原计划增加。这些都要求财政上有一定的后备力量。  财政收入超过的部分,不能列入预算。如列到预算里面,而且马上分掉,则会使财政毫无周转余地。所以,宁可在年度计划中,再对某些项目的支出作必要的增加。但这种增加,也必须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在财政上必须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冒进,即将财政收入全部分出去,搞到中途预算破裂。一种是保守,即有钱不用,妨碍建设。为了在财政上避免这两种错误,就必须一方面保有一定数目的预备费,另一方面又准备在年度计划中增加可能增加的投资。  今后二年保有三十八万亿元的预备费,大体可以不致犯冒进的错误。农业、铁路方面准备好后备计划,在年度计划中准备增加新的投资,就不致犯保守的错误。  按照计划,五年内现金收支是平衡的。将来要出毛病的话,可能出在商业各部,关键在于商业各部的贷款是否已打足。  对苏外汇的支付是很紧张的。为了偿还欠款,为了进口成套设备及其他物资,五年内将对苏支付外汇一百二十六亿卢布。我们必须力求不借外债。为了保持外汇的收支平衡,应压缩不必要的进口。  保持购买力与商品供应之间的平衡  一九五七年生活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总额,可达四百六十万亿元,那时社会购买力将增至五百万亿元,供应与需要之间差四十万亿元,占供应总额的百分之八。这种差额,城市与乡村都有,但多少在城市,多少在乡村,现在还划不清楚。差额发生的原因有二:一是投资于重工业的基本建设吸收了大量的资金,但不可能很快生产出东西,将来生产出来的,大部分也不是消费品。二是为了保证供应,不得不实行农产品计划收购,这样农民就保有很多货币,而不能保存很多实物。  在短期内要完全消灭商品供应与社会购买力之间的差额是不可能的。但这种差额不能过大,过大了就可能发生市场上的抢购现象,或农民不出卖农产品。应该说,四十万亿元这个差额是不算小的。解决这个差额的办法:一是农业、工业和手工业的增产,这是最根本的;二是努力在农村中推销工业品;三是增加农产品出口,进口轻工业原料,如毛条、人造丝、橡胶等,经过加工向农村推销,这对回笼货币的作用很大;四是发行公债和提倡储蓄;五是适当调整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如烟、酒,糖等消费品可以涨点价,而某些农产品可以降点价。我们的原则是,人民虽多出一些钱但不影响基本生活,并要使生活水平微微上升。采用这些措施,虽不能完全解决四十万亿元的差额,但一定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市场的平稳。  解决商品供应量与社会购买力之间的差额,应该采取各式各样的、适合各地具体情况的不同的办法,并且分开在几年内解决,不要挤在一年里面来搞。我看,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工业品价格,提高工资,这三条应该说都是好事,都应该做,但是,都不能做得太早,要极其慎重,要量力而行。  最后,再讲几点意见。  第一,现在所拟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各种数字的小变动是一定会有的,但大体轮廓已定,不能再变。  第二,今后还须继续搞好各年度的财政收支平衡,避免出现抛物线。同时,要搞好电、煤、木材等若干种主要产品的供需平衡。  第三,由于间接计划部分很大,因此这个计划应经过地方党委在更大范围内加以讨论。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根据《陈云文选(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刊印  * 这是陈云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情况向中共中央汇报的一部分。&&&&注释  [1]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到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简称。这一计划,从1951年开始准备,经过五次编制在1955年7月召开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已收入本书第六册。
责任编辑:孟庆闯校对:总编室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项目的完成标志着A.我国的工业终于摆脱了您好,您目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比较旧,无法使用学优题库的新功能,建议您更换firefox或chrome浏览器学优网,成就我的梦想。 |
| 题文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项目的完成标志着A.我国的工业终于摆脱了落后的面貌B.全面且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C.国家对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可以将本题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发送给同学或老师寻求帮助。纠错难度评价:做题心得:官方解析&&我要解析巩固1958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规定:在工业品价格方面,除棉纱、棉布、呢绒、食盐、食糖、煤炭、石油等7种商品外,其他一切工业品现在所定的市场价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这一规定有利于A.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B.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C.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D.减少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1956年底,毛泽东说:&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这叫新经济政策。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了两年退却就转为进攻,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这表明毛泽东认为A.要加大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B.列宁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是错误的C.保存私营经济,利于形成竞争机制D.发展自由市场,限制国营经济发展&&1954年毛泽东曾讲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针对当时的这种现状,中央人民政府采取的对策是A.重视军事工业的发展B.重点发展农业C.重视经济的协调发展&&&D.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_优秀范文十篇
第一个五年计划
范文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到1957年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建立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改造。性质: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造结合起来的总路线。目的:为了贯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容: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694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影响: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背景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这一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市场物价,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确立了国营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领导地位,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折叠编辑本段计划内容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国家规定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财政、信贷、市场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按照这个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前后共修改五次。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1957年农村入社户数达到总户数的1/3左右,钢产量412万吨,粮食产量1.9亿吨等。这些指标既符合实际,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制订计划的方法是重视各部门各主要产品比例关系的协调,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平衡。折叠编辑本段执行结果相关图片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 相关图片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1957年生产钢 535万吨,原煤 1.3亿吨,粮食1.95亿吨。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工业为 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五年中,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52.1%,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11.9%,工业物质消耗降低2.3%,每百元产值提供利润17.1元;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2%,其中,农民3.2%,职工4.9%。同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折叠编辑本段主要经验①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②注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③注意做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④为适应多种经济成份的存在和发展,采取了一些灵活政策。但是,由于某些方面要求过急,农、轻、重比例不协调的苗头已经出现,造成市场供应紧张,在这个时期内实行了对粮、棉、油的统购统销。“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以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和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占60%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折叠目标效果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1957年农村入社户数达到总户数的1/3左右,钢产量412万吨,粮食产量1.9亿吨等。这些指标既符合实际,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制订计划的方法是重视各部门各主要产品比例关系的协调,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平衡。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后,中国的工业化建议和社会主义改造蓬勃发展。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折叠编辑本段经济影响折叠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折叠基本建设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折叠工业发展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糖86万吨,比1952年增长92%。折叠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相当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折叠交通运输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范文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建议》明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1966年到1970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三五”计划是从1964年初开始研究和编制的。“三五”计划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年-1975年)“四五”计划于1970年开始进行编制。2月15日至3月2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制定1970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会上研究、讨论、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年-1985年)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年-1985年)“六五”计划的编制时间较长,1980年2月,国务院决定重新制定中长期计划,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六五”计划。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年-1990年)1983年,国务院着手组织“七五”计划的起草工作,l985年上半年拟订“七五”。1986年3月审定完毕,将“七五”提交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年-1995年)年是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1990年l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年-2000年)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规划。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年-2005年)日,国家计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十五”规划工作。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在会议上说,做好“十五”规划工作,要把握好六个重要原则和四个思想方法。
范文三:第一个五年计划(年)“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二个“五年计划”。具体如下:一、二、三、四、五、六、七、 八、九、十、十一、十二、
范文四: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所有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 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泽东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那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因此“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周恩来、陈云主持,从1951年开始着手先后历时4年,五易定稿,到1954年9月基本定案。自1953年至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First Five-Year Plan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历史背景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这一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市场物价,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确立了国营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领导地位,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计划内容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国家规定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财政、信贷、市场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按照这个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前后共修改五次。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1957年农村入社户数达到总户数的1/3左右,钢产量412万吨,粮食产量1.9亿吨等。这些指标既符合实际,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制订计划的方法是重视各部门各主要产品比例关系的协调,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平衡。执行结果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共生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1957年生产钢 535万吨,原煤 1.3亿吨,粮食1.95亿吨。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工业为 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五年中,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52.1%,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11.9%,工业物质消耗降低2.3%,每百元产值提供利润17.1元;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2%,其中,农民3.2%,职工4.9%。同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主要经验①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②注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③注意做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④为适应多种经济成份的存在和发展,采取了一些灵活政策。但是,由于某些方面要求过急,农、轻、重比例不协调的苗头已经出现,造成市场供应紧张,在这个时期内实行了对粮、棉、油的统购统销。“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以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和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占60%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范文五: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是苏联于 1928 年至 1932 年推行的经济计划, 其主要目标是发 展农业集体化。斯大林认识到工业的进步必须由农业基础的发展上加以支持。故 此,斯大林将全国的农业发展纳入计划之中,通过小农庄的合并成大型“集体农 场”以推动现代化耕作方法,包括机械化生产及采用化肥;以及达至规模经济, 共同享有土地、农产品及生产设备。集体农场的生产目标由国家根据全国或地区 需要加以规定。由 1929 年开始,集体农场的数目有 57000 个,至翌年则增加至 8 万多个,此后自 1931 年开始,国营集体农场数一直维持至 20 万个以上。而每 个农场的平均面积也在 1929 至 32 年期间扩大了二十倍之多(参看表一)。但农 业集体化却深受农民,特别是富农的反对,农民不愿将土地及农产品交予政府, 以及不愿在政府的控制计划下进行生产。于是大批农民宰屠家畜、烧毁农作物, 以免被政府充公,引致农产产量的急剧下降(参看表二)。唯政府无视农民的反 抗,继续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对反抗者加以镇压。除农业外,工业也有一定 的发展, 如于乌拉尔山脉, 西伯利亚, 中亚开探新地区, 以便发掘煤矿及矿石矿, 为重工业发展打下基础。而另一方面,此计划也有着重在电力的发展,大力推行 电气化,而政府也加强对煤及油等燃料的独裁控制。 表一:1929 年至 1940 年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发展(单位:百万亩) 年份 国营农场数目 平均农场面积 4.2 38.1 79 91.5 93.6 98.6 104.5 110.5 116 117.2 114.9 117.61929 年
年 2 年 3 年 4 年 5 年 6 年 7 年 8 年 9 年 0 年 236300表二:1928 年和 1933 年苏联牲畜总数之比较(单位:万头) 年份 牛 猪 羊1928 年 670 1933 年 20
范文六: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1)历史上主要的金融、经济危机:年大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从泰铢贬值开始,席卷亚洲蔓延至世界)(2)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拉动经济增长(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出口)(3)宏观调控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思考:我国现在实行的相关政策是什么)3、有力应对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知识补充】(1)地震的成因(大陆板块漂移学说、海地扩张学说);近年国内外的主要地震(汶川、玉树、海地、智利);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地震(邢台、唐山);地震的相关概念(震源、震中、震级、烈度)(2)泥石流:突然爆发的饱含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山洪;特点是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和巨大的破坏力;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4、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知识补充】第一届世博会(1851年英国伦敦);上海世博会会期5月1日-10月31日,中国国家馆日(10月1日);吉祥物(海宝)5、“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知识补充】“三步走”的战略目标(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分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关键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现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6、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知识补充】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橄榄型社会建设(“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的方针)7、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知识补充】改革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大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消费倾向。转变消费观念,完善信贷政策,大力发展信用消费。规范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解决消费瓶颈问题。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培育不同消费群体,满足市场需求。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形成便捷高效的流通网络,方便居民消费。8、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知识补充】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家电下乡工程9、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知识补充】(1)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启动,至2010年整10年,西部省份包括全部少数民族自治区,重庆直辖市的设立)(2)区域发展规划(2003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3)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的设立10、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知识补充】(1)人口数量(中国第一,印度第二),现在进行的是第6次人口普查(2)人口老龄化问题(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即进入老龄化,中国在2004年底进入老龄化社会)11、今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知识补充】(1)国内今年发生的自然灾害: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海南洪灾(2)水利工程:葛洲坝、三峡、小浪底、南水北调2011国考行测辅导之数字推理等差数列及其变式数列题型特点及考试预测等差数列及其变式是国家公务员常考题型,专家通过多年对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的分析,发现在国家公务员考试数字推理部分对等差数列及其变式考查力度越来越大。预计在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对等差数列及其变式的考查力度仍然会很大,难度也会有所增加。那么等差数列及其变式有哪些特点?我们又该如何来应对?专家结合多年的公考培训经验和典型例题为你解读。
A.185B.225
C.273D.329【答案】C。解析:二级等差数列变式。例题2. 5,12,21,34,53,80,(
)A.121 B.115
D.117【答案】D。解析:三级等差数列。例3. 7,7,9,17,43,(
)A.119 B.117
D.121102.【答案】C。解析:三级等差数列变式。例题3:
6,22,39,60,90,( )A.136
D.112【解析】数列递增,变化增幅不大,首先考虑邻项相减,得到一级差为:16,17,21,30。再进行邻项相减得到:1,4,9。这是标准平方数列,下一个数是16,所以结果为16+30+90=136。故正确答案为A例题4:
33,37,42,49,59,( )A.71
D.74【解析】观察数列,数列递增,变化幅度不大,邻项相减得到一级差为:4,5,7,10。再次相减得到:1,2,3,下一个数应该是4,所以最后结果为4+10+59=73。正确答案为C。传统的题型特点是数列逐次递增或递减,变化幅度较小,较容易判断,但是随着国家
公务员考试难度的加深,中公专家预测在以后的公务员考试中,这类题目会逐渐呈现新特点,数列的变化幅度逐渐变大,而且极其不像等差数列,数列呈现一高一低现象,模糊性变强。同时,三级等差数列层次复杂,也有可能成为考察的重点。例题:-1.5,2,1,9,-1,( )A.10
D.8【解析】三级等差数列变式一、下面通过一道例题来对一些常用的计算方法和技巧进行讲解和分析,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通过该例题能够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的计算方法。2007年,该企业经营利润总额约为(
)万元A. 3102B. 4652C. 4916D. 6422首先利用尾数法得到尾数为2,排除D选项,因为最少1月为267, 12月和全部按267计算,一定大于3202,因为最多12月为535,12月和全部按535计算共计6600,一定小于6422.所以答案为4652.材料二: 全国2007年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共计220868项,同比增长7%,总成交金额2226亿元,同比增长22.44%;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突破百万元大关,达到100.78万元。1、2007年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同比增长率为多少?(
)A. 25.05%B. 35.25%C. 8.15%D. 14.43%设2006年技术合同共计a项,总成交金额为b亿元则:2007年技术合同共计a(1+7%)项,总成交金额为b(1+22.44%)亿元例题:某地劳动部门租用甲、乙两个教室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两教室均有5排座位,甲教室每排可坐10人,乙教室每排可坐9人。两教室当月共举办该培训27次,每次培训均座无虚席,当月共培训1290人次。问甲教室当月共举办了多少次这项培训?A.8
D.152、如果数字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明显,两两做商;如果数字呈相对缓慢的单增(单减)样式或者数列成震荡样式且项数较少,首先两两做差,不行就两两做和、做积。例题1:7,7,9,17,43,( )A.119
D.121例题7.227,238,251,259,()A.263
D.299解析:227+2+2+7=238,238+2+3+8=251,251+2+5+1=259,259+2+5+9=(275)。
范文七: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日 04:52凤凰网里【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就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有计划地建设创造条件。1951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试编了全国国民经济年度计划。1952年,成立了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同时,加强了对国营企业和基本建设的管理。尽管如此,在既缺乏编制计划的经验,又无精确统计资料的当时,编制和实施全国性的经济计划难度很大。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通过,历时4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陈云具体主持了这项工作。最后一次修改是在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并吸收各省(市)和中央各部的意见和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计划草案由原来的12.7万字减少到10.4万字左右。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一五”计划。源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一五”计划是在实施两年半后才定案。“一五”计划的制定充分体现了计划工作认真、细致、谨慎、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注重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特点。具体来看,这个计划有5个突出特点:1.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共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这一选择是出于当时的国情。旧中国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长期落后,以致在国际交往中受制于人;在被国际资本严密封锁的环境中,农业、轻工业也难以发展。当时用于五年计划建设的有限财力,如果平均使用,百废待兴,可能一事无成。没有基础工业,也不可能大量供应化肥、农业机械、柴油、水利工程设备;不可能大量修建铁路, 供应机车、汽车、飞机、轮船、燃料和各种运输设备。为了应对战争威胁,也需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这一切都决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结构充分反映了优先发展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战略方针。在投资总额中,工业的比重占第一位,共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苏联帮助设计的主要是重工业的建设单位的投资占44.3%,加上直接配套的建设投资,则占51.5%。2.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具体体现在:(1)反映了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计划编制和计划作用的特点。它对于国营经济是直接计划、指令性计划,要求国营企业对于国家的计划必须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对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则是间接计划,即对个体经济通过合作的道路,对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并通过国家的价格政策和各种具体政策,对其起调节作用;对于集体经济则是指导性计划。(2)在建设投资规模上,既考虑需要,又考虑可能。“一五”计划开始编制时遇到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需要与可能的矛盾:计划安排的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的项目有近万个,基建投资占了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总支出的55.8%,规模很大。针对这种情况,陈云指出:建设规模能否扩大,不单根据需要,还必须根据是否可能。“一五”计划根据这一原则所安排的基本建设,尽管规模是巨大的,但大体上符合中国国情和国力,符合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从而进展比较顺利。(3)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在427.4亿元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各部门的分配比例为:工业占58.2%,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贸易银行和物资储备占3%,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城市公用事业建设占3.7%,其他占1.1%。这样的投资结构突出了重工业与基础设施的地位,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发展和国内外环境的要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要供应全国人民的口粮,而且要用农产品(爱股,行情,资讯)换取工业设备和建设器材所需的外汇,同时还为工业提供原料,农村经济发展更有利于扩大工业品的市场。为了促使农业增产,“一五”计划一方面以占基本建设总支出7.5%的资金用于农业投资(如果加上水利投资、军垦费、农村救济费、黄河治理费、长期农贷等,则为15%);另一方面,国家在财力上尽可能支持农业合作化。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9,轻工业比例较低。这是考虑到,当时轻工业还有些基础,增产的潜力较大,而且若干轻工业产品不能大幅度增产,除了战后人民购买力较低,销路不畅外,主要原因是原料不足,影响设备利用率(1950年设备利用率,棉纺工业只达到60%,面粉35%,卷烟40%,火柴48%,毛纺不到30%,丝织35%,只有造纸和棉布超过了60%)。在农业和重工业的投资不能大幅度增加时,即使增加轻工业部门的投资,提高其设备能力,也达不到增产的目的。因此,轻重工业的这种投资比例在“一五”时期是合理的。(4)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在最初试编五年计划概要时未经过严格的计算,对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要求过快,安排平均每年递增20%,其中国营工业平均年递增24%左右。后来经过反复测算,在五年工业总产值中,靠原有企业生产的比重占70%,只有30%靠新建企业。此后,在具体指标的计算上,计划安排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8.6%,其中工业产值每年递增14.7%,生产资料的生产每年递增17.8%。执行结果,工业发展速度达到平均每年递增18%,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平均年递增25.4%。农业的发展是保证工业发展和整个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增长,最初的草案也安排得比较高,要求平均每年递增7%,原因主要是对土改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及农村互助合作的有利条件估计过高,而对限制农业发展的许多不利条件估计不足。后来在修改计划过程中,考虑到农业生产1953年、1954年连续两年都没有完成年度计划的主要指标,又作了适当的调整。最后确定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3%。(5)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全国经济建设和文教建设的支出总额为766.4亿元。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曾有的。在解决资金和人材问题上,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一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共为1354.9亿元,国外贷款为36.4亿元,外债仅占总收入的2.7%。这个比例说明,主要依靠内部积累来取得经济建设所需资金。1952年8月制定的《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任务》草案中,明确提出资金积累的4个主要来源:①靠有计划地提高生产,降低成本,增加国营工商业的收入;②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工商税;③在增加农业生产条件下,增加农业税收入;④适当节约行政费用的支出。此外,国家还通过发行公债增加建设资金,从1954年到1957年共发行4次,实际发行额27.5亿元;同时,在城乡大力吸收储蓄存款,以补充建设资金的不足,1952年底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约为19亿元,到1957年底达到38亿元。坚持自力更生,并不排斥接受友好国家的援助。在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的困难条件下,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援助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一五”计划时期新建、改建的大中型建设项目,从选择厂址、供应设备、指导建筑安装和开工运转,一直到新产品、供给新产品的技术资料以及培训技术人员、接受留学生和实习生等多方面,苏东国家都给予了具体帮助。对于苏联和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各项援助、贷款,包括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用来购买军事装备、物资的贷款在内,中国从1955年开始用大量出口矿产品和农产品来偿还,到60年代初全部还清。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工业基本建设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起步,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其标志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以“156项”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它是中国工业化的基石与里程碑。年,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要时期。在遭受全球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禁运的环境下,新中国通过等价交换的外贸方式,接受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建设了以“156项”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以“156项”为核心、以900余个大中型项目(限额以上项目)为重点的工业建设,使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地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从1950年第一个项目开始建设,到1969年“156项”实际实施的150项全部建成,历时19年。其中建设的高潮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至1957年底,“156项工程”中有一半以上的项目已按期全部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增的工业生产能力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以钢铁工业为例,仅1956年新增加的炼钢能力就达142.2万吨,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炼钢能力(最高年产量为1943年的92.37万吨)。发展速度也超过了历史上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钢产量从1952年的135万吨提高到1957年的535万吨,只花了5年时间;而美国钢产量从1880年的127万吨提高到1892年的501万吨花了12年时间;英国由1880年的131万吨提高到1903年的511万吨,经过了23年时间;法国从1897年的134万吨提高到1923年的530万吨,则经过了26年的时间。这就是说,“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5年所走过的路程相当于美国12年、英国23年、法国26年所走过的路程。工业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为我国工业进一步高速度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的近千个工业建设项目,也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旧中国工业设施的70%集中在沿海一带,有限的内地工业也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占全国土地面积1/3的大西北,1949年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2%弱,近百年来始终没有工业基点。微弱的工业过于集中于东部沿海一隅,不仅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国家的经济安全也极为不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第一个五个计划期间,中国政府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和其他限额以上项目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摆在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内地。考虑到资源等因素,将钢铁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化工企业等,选在矿产资源丰富及能源供应充足的中西部地区;将机械加工企业,布局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在投入施工的150个项目中,其中民用企业106个,除50个布置在东北地区外,其余绝大多数布在中西部地区,即中部地区29个,西部地区21个;44个国防企业,除部分造船厂摆在海边外,布置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有35个。150个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额的44.3%,其余资金大部分都投到了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占32.9%;西部地区占20%。106项民用企业在西部地区建设的21个项目中,能源项目有:铜川王石凹立井、西安热电站、乌鲁木齐热电站、酃县热电站、兰州热电站、成都热电站、重庆电站、个旧电站;有色金属项目有:云南锡业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东川矿务局、会泽铅锌矿;石油化工企业有:兰州炼油厂、兰州合成橡胶厂、兰州氮肥厂;机械制造企业有:兰州石油机械厂、兰州炼油化工机械厂、西安高压电瓷厂、西安开关整流器厂、西安绝缘材料厂、西安电力电窗容器厂等。由于每一个重点建设项目还需要安排配套项目,因此,“一五”时期对西部地区形成第一次大规模投资,极大地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156项”等重点建设项目也为中国工程设计、技术、施工人员和产业工人的成长创造了条件。“156项”重点项目的建设过程经历了苏联援助和自主建设两个阶段。整个50年代属第一个阶段,工程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建设的。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决定自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单方面撕毁了对华援助合同。这使“156项”进入自主建设阶段。截至1960年底,“156项”已建成133项,还有17项正在建设中。我国人民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攻克了建设过程中碰到的一个个技术难题,成功地完成了剩余项目的建设工作。“156项”建成以后,新建、改建、扩建的企业为中国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所生产的能源、原材料、机械设备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其所培养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成了一批又一批新工业基地的种子和骨干,他们使中国工业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集中财力、物力扩大工业规模,这些企业将全部利润上缴国家,固定资产折旧率很低、更新很慢,当它们把相当于国家投资十几倍、数十倍的利润上缴国家的同时,却没有权利与能力更新改造自己,以至迅速地衰老了。特别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下,对经济体制认识上的僵化,使我国于1956年、1965年和20世纪70年代多次与改革机遇失之交臂。以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考验,需要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充满活力的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企业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其中大部分经过改制、重组、转产、调整结构等艰难跋涉而重新崛起。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展,至“一五”时期结束的1957年,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显反映在产业结构与社会劳动者的行业构成。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范文八:●考点5: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八下P18-19
能力要求:识记17.9。A.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B.优先发展重工业C.优先发展运输交通业D.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读图我国“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基地主要集中在(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东南地区
D.西南地区3、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右图是西藏人民欢庆青藏公路通车的场面,青藏公路修建成功是在(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文化大革命时期4、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使“天堑变通途”,这直接反映了(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采用的是(
)A.鞍山大型轧钢厂
B.核潜艇待命出发C.长春一汽生产第一批解放牌汽车D.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7、某同学用以下图片制作了一块展板。如果为这块展板选一标题,最合适的应是(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
南通大生纱厂
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出厂A.中国工业的近(现)代化历程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C.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D.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历程8、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形成了以(
)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A.大庆油田
B.鞍山钢铁公司
C.沈阳第一机床厂
D.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9、为了便于记忆历史知识,我们常用简洁的词语来总结某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一桥”、“二铁”、“三藏”、“四厂”总结的是我国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A.年B.年C.年D.年10、邓小平说:“在经济政策上,,,,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下列举措不是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实行“包产到户”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1、新中国成立时工业十分落后。然而,短短几年间新中国就生产出了第一批自己的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这主要得益于(
)A.推行了土地改革B.中共八大的召开C.实施了“一五”计划D.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贯彻12、从下列材料中,你认为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②长春汽车制造厂开始生产“解放”牌汽车
③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正式投产
④生产出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A.“大跃进”取得的伟大成果
B.改革开放新时期取得的伟大胜利C.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 D.“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结果13、毛泽东对于建国初我国工业的落后状态,做出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讲话:“我们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因此,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集中力量发展以下哪一产业(
)A.农业B.手工业C.轻工业D.重工业14、中国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
)A.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B.年“一五计划”的完成C.新中国的成立
D.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开展15、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下来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C.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D.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16、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中诞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B.张謇倡导“实业救国”,创办了大生纱厂C.“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实现了工业化
D.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17、11年是“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你知道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吗?(
)A.实行土地改革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集中力量发展轻工业
D.进行三大改造18、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是在(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B.三大改造完成后C.大跃进运动以后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下列建设成就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的有(
)①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②华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③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
④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A.①②③
D.①③④20、歌曲《翻农奴把歌唱》反映了西藏民主改革完成后,百万翻身农奴对毛主席和中国其产党的感澈之情。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下列建设和发展西藏的事例中,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A.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
B.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C.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D.青藏铁路建成21、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转型的关键一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东南沿海地区22、下列内容与西藏历史发展不相符的是(
)A.1951年以和平方式获得了解放B.60年代经过民主改革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C.70年代修建的川藏、青藏、新藏公路能到了“世界屋脊”D.今天已发展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23、下列各项不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的是(
)A.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C.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D.相应培养建设人才24、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是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A.实行土地改革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进行三大改造25、下列有关西藏历史发展史实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清朝设驻藏大臣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西藏和平解放
④青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④③26、毛泽东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是指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
)A.润扬长江大桥
B.南京长江大桥
C.武汉长江大桥
D.江阴长江大桥27、“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这幅春联描述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的两项建设成就。这两项成就是(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②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④大庆油田建成A.①②
D.①④28、直到“一五”计划实施之前,中国人民还不能自己制造汽车。而今天满大街都奔跑着中国人制造的汽车。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批汽车是(
)A.“解放”牌汽车
B.“长安牌汽车”
C.“吉利”牌汽车
D.“奇瑞QQ”牌汽车29、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取得的是(
)A.在长江上建造了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
B.大庆油田打出了第一口油井C.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
D.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建成30、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起步于(
)A.十年“文革”时期B.大跃进时期C.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D“一o五”计划时期31、当今我国汽车产销量和拥有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在(
)A1953年—1957年
B1958年—1965年C1966年—1976年
D1977年—1978年32、1957年,一座连接了南北交通的长江大桥在什么地方建成?(
)A.武汉B.沈阳C.长春D.鞍山33、“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史实中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②开展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③长春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重工业企业投产④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及宝成铁路修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考点6: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八下P20-21 能力要求:识记1、右图是为庆祝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而发行的特种邮票。它发行的时间是(
)A.1949年B.1954年C.1956年D.1966年2、右下图反映的是刘少奇在一次会议上作宪法草案的修改报告。以下各项中属于这次会议成就的是(
)A.通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通过了“863”计划C.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D.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右边的文献出自:(
)A.遵义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4、1954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反映出(
)A.新中国走上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道路B.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民主与法制建设C.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程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2009年“两会”期间,同学们看到右面的老照片,纷纷推算它的年龄,准确的是(
D.606、右面的邮票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胜利召开而发行的。关于这次会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B.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C.会议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7、1954年,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里“换了人间”主要是指(
)A.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召开了中共八大C.完成了三大改造
D.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8、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里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B.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C.确定了国旗与国歌D.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9、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
)A.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0、刘少奇同志在一次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从l953年起,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这里“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指的是(
)A.“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推行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通过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1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A.制订了《中华民同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C.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D.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2、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民主法制建设。下列法律文件中,能够反映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成就的是(
)A.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④规定了人民享有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A.②③
D.③④14、与1954年《中人民共和国宪法》无关的是(
)A.由一届人大会议通过
B.规定以一国两制来解决香港问题C.规定我国的政治制度
D.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15、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
)A.通过了《共同纲领》B.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C.公布了“一五计划”D.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考点5:[参考答案] 1 -----5、B BABA
6-----10、BABAB
11-----15、CCDB C
16-----20C BAAD
21-----25、AC ABB 26-----30、CAAAD
31---35、AAC考点6:[参考答案] 1-----5、BDCAC
6-----10、CAB A B
11-----15、 CACBD
范文九:一、自我分析我最大的优点:1、有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2、有一定的领导、管理能力;
3、有认真、细心、谨慎、原则性较强的个性;
4、有大公小我的协作意识;
5、有一定的系统思维能力;我最大的不足:1、文字表达能力较差;2、演讲能力比较差, 词穷问题比较大;我急需突破的瓶颈:1、全面系统的思维能力;2、管理前沿知识; 3、学习能力。二、总体目标及思路未来五年,我将不断学习管理知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效的管理人员;通过努力、学习,与公司同步发展,做到与时俱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提高个人素养,提升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思想上要有一定的高度,但不能高估自己,要学会轻视自我;不能完全沉浸在理想当中,要从理想主义者向现实主义者过度,慧眼找到一位好媳妇,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再偏执、不再凡事追求完美,而是懂得关心人、有爱心、有体谅心、有包容心的成熟的会经营婚姻的好丈夫。我将通过以下的途径来完成:1、忠于自己的事业。热爱工作,尽自己所能,把工作做到最好,并且可以通过对工作的热情感染身边的每个人;2、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对公司各方面操作流程及规章制度更加了解和掌握,来提升自已的专业素质;3、通过向部门内的同事学习,拓宽工作幅度,积累多岗位的经验,培养管理****能力;4、加强时间管理的学习,并学以致用,努力提高工作效率;5、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身体锻炼,让自己远离疾病;6、多参加户外活动,多看净化心灵的书籍,保持身心愉悦,做到身体的放松和适当的减压;7、多认识一些朋友,转变被动的不良个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好人;8、逆流而上、另辟蹊径,绝不墨守成规。三、目标分解1、健康目标(1)加强身体锻炼。不定期的参加球类运动和户外运动,体重增到65公斤;(2)制订健康饮食指南。不暴馀暴食,多吃水果和蔬菜;(3)心理健康稳定,不大喜大悲,不压抑,不患抑郁症,睡眠改善;(4)精力充沛,能够很好应对工作和生活。2、思想修炼(1)多读、看励志和道德修养方面的书籍,以此拓宽知识面,提高思想和道德素养;(2)常抱一颗感恩之心,感谢公司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平台,感谢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空气、水以及万物;(3)练就平常心,以平和、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工作、生活;(4)尊重每一个人。3、工作目标(1)认真无误又快捷又轻松的完成本职工作;(2)必须超出领导的期望;(3)工作能力得到领导认可;(4)尽可能的多学习公司其他管理业务,争取成为一名复合型管理人员,拓宽自身的职业发展道路;(5)自己能够更加体面的生活。4、生活目标(1)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好人,幸福快乐的生活;(2)孝敬长辈,与爱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互相扶持;(3)有自己的住房。四、具体行动计划及措施1、健康目标行动计划: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健体魄。措施:(1)学习健康饮食知识,平衡膳食,确保营养的均衡摄入;(2)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3)加强锻炼,确保每周进行一次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4)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平衡压力,改善睡眠。2、思想修炼行动计划:读书明智,拓宽知识面,练就平和心态。措施:(1)涉猎《论语》、《老子》、《庄子》等古典人生哲理书籍,阅读现代的励志书籍,学习其中的为人处事之道;(2)看淡失意和挫折,培养一种永恒的积极思维;(3)多点给予,少点期盼,学会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多点包容。3、生活目标行动计划:将多角色的职责履行到位,和谐社会营造和谐家庭,提高生活品质。措施:(1)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换,建立两个人生活的家庭,并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2)履行男性职责,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比例,不忘个人发展的同时尽量照顾家庭,以家庭为重;(3)孝敬父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及养育我之不易;(4)懂得未雨绸缪之道理,量力消费不攀比,不铺张浪费,确保收支平衡,并略有盈余。4、工作目标行动计划:构建多元化的知识、技能结构,深化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技能,成为复合型管理人员。措施:(1)认真履行本职工作,并不断的总结,提高沟通、****与培训能力;(2)加强学习,建立系统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提升专业素养;(3)关注物流行业的动态,及时汲取新知识;(4)积极参与公司的各项活动,关注公司其他管理业务,并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5)多与领导、同事、市场人员沟通,学习他人成功方法和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管理能力。五, 短期计划
第一年:学习中1)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作业,每天坚持最少1个小时的编码习惯,每次做好课前预习,每次课后上网找1-3道相关题材题目做。2) 每个星期坚持一天时间看课外书籍,另外每个星期抽出半天时间去陪下姐姐。 3) 每天坚持早睡,早上坚持早起。 非特殊情况坚持走路上下课,每天坚持抽不超过半包烟。 4) 练习好口才能力,解决词穷,讲话停顿问题。 5) 6) 7) 8) 9)
10)第二年:初次入职IT1) 2) 3) 4) 5) 6) 7) 8) 9)
10)第三年:1) 2) 3) 4) 5) 6) 7) 8) 9)
10)第四年:2)
1)3) 4) 5) 6) 7) 8) 9)
10) 第五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