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省吃俭用大半生也要买房子还是租房子,租房子不一样可以住吗,而且可以随意换地方?

┊┊┊┊┊┊┊┊┊┊┊┊┊┊┊┊┊┊┊┊┊┊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内容
快捷导航:
2015年政法干警考试申论每日一练(8月12日)
来源:233网校&&日&&&【233网校: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第1页:练习试题
在线测试本批《每日一练》试题,可查看答案及解析,并保留做题记录 >>
简答题1、给定资料
1.一个问题总横在他们的脑子里,是在“北上广”被挤得像沙丁鱼,还是在老家当死咸鱼?& 在他们对城市作出选择的背后,是城市对他们的选择:“北上广”抑或是小城市,都拒绝这些经济上以及心灵上均处于无根状态的人。&
这些年轻人左右为难的旅程背后,是几乎一代普通青年难以安放的前途与希望。
刘寅租住在北京东六环,每次在国贸打车,黑车司机在嚷嚷,20块,通县走不走?他非得纠正,是去通州吗?说的是一个地方,但他帕那个“县”字,一下子把他打回原形。
刘寅生在江苏一个县城,来北京工作了5年,月收入过万,2年没加过薪。他密切留意房市消长,观望了几年的结果是,手里的存款一路贬值,时至今日,他买不起北京五环内一套两居室的房子。
无车无房无根,撤离的念头连同妻子肚子里的孩子,越来越茁壮。他变得像罹患产前忧郁症的“卡夫卡”,买房、挤地铁、喝水,甚至呼吸空气,日常生活的一纤一毫,都让这个80后男人疲惫不堪,“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在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里,刘寅是北京市704.5万外省市来京人员之一,数字仍在往上走。这近千万人里,有许多像刘寅这样勉强的中下产,抵达了人生的某个瓶颈,幸福指数开始往下走。
还有“蚁族”,大学扩招后数量迅速膨胀的毕业生们,他们生活在郊区的聚集群落,月收入2000元左右,可以没有独立的厨房和厕所,但绝不能没有网络。如果在大城市打拼5年,没有实现梦想,他们大部分会选择离开,往往“三十而离”。据估计,北京地区至少还有这样的l5万“蚁族”。
北京市政府尚未完成由“管理”流动人口到“服务”外省人的华丽转身,而这管控的态势,随着1800万人口上限提前10年到来愈发严峻了。2011年年初,一连串的新政又抬高了外地人的生存门槛:清理群租和人防地下室、房市限购令、车市限购令,以“纳税满五年”为条件,摇号另算。&&&
有专家呼吁年轻人不要扎堆“北上广”,像是冥冥中40多年前一个声音在感召,“去农村吧,去基层吧,广阔天地,大有所为”。
很多次,刘寅假设人生三种曲径分岔的可能性:
其一,滞留北京,继续苦哈哈地生活,能认识更多人,获得更多学习机会;
其二,回归南京准一线的市井,买车买房,吃吃喝喝,心宽体胖;
其三,回县城找块地,养鸭子喂猪,彻底地田园牧歌。刘寅的下一站在哪里呢?
上个月,刘寅看了部叫《白蛇传说》的片子,里边的一个角色最能诠释他对京城的感触,那是一个小和尚,叫“能忍”,忍到最后,结果还是变蝙蝠妖了。
相比小城市而言,大城市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更廉洁高效的政务部门,更现代、更有质感的生涪细节。这也是念叨了几年,刘寅始终没有离开北京的原因。关于人生假想种种,始终停昭在浮着白沫的自来水、挤不上去的地铁、买不起的房子和无限虚掷的时间成本里。眼看着孩子就要出生,他还在艰难地为去留做决定。ll月4日,他做了个梦,他出国了,天上有一条金灿灿的中国龙在飞,正欢喜呢厂一泡尿把他给憋醒了。一醒来就看见窗外灰蒙蒙的,没有阳光,他的心忽然沉了沉。
2.2010年年底,曾静离开了广州,前往广东东莞常平镇一家外企做企划投资。谈起这段经历,曾静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当初“逃离”广州的原因虽然很多,但真正吸引她离开的却是东莞这家企业“提供食宿”的福利。
“广州当时进行‘城中村’改造,我住了2年的农民房不能再续租了,而且要立即搬离。”曾静说,“你不知道在广州租房子有多难!租金与按价一样急剧飙升,在公司5公里范围内根本找不到2000元以下一室一厅的房子,光房租就要占月收入的一大部分。”加上工作时间不固定,吃饭成了曾静面临的另一大问题:自己做太累,出去吃小店又不放心,所以她经常靠方便面、饼干、面包填肚子。
在大城市,房子贵、交通难、生活烦、票子不够花成为很多身处“北上广”的人逃离的理由。那么,节奏缓慢、房价相对低廉的二、三线城市,真的就是“世外桃源”吗?
“当时我想,东莞虽然小,但企业提供食宿、工作时间固定,收入低点也无所谓。”曾静说,但真正到了东莞,她却感到诸多不适应:企业提供4人一间的集体宿舍,跟大学宿舍差不多,有些室友经常带小伙子来玩,深夜才走,这让她无法忍受;食堂还算令人满意,厂里每月还把补贴打到饭卡上,但晚饭后走出厂区,根本没有休闲去处,连看个电视也要待在食堂”
这还不是最难以忍受的。对26岁的曾静来说,现在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厂里生活圈子太窄,那些经常试着约她出去吃烧烤的小伙子,无论学识还是眼界都与曾静的要求相去甚远。这不由让她怀念在广州星海音乐厅听音乐会的日子,留恋在珠江边与友人聚会的时光。几经考虑,2011年10月,曾静又回到了广州,继续她辛苦的打拼。但和一年前离开广州时的心态完全不同,现在的曾静多了几分稳重与成熟:“工作虽然辛苦,但不会像以前一样心烦意乱。相反,我更加珍惜今天的一切。”
人生处处是“围城”。原以为在小地方生存,压力会更小、过得会更舒服,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有了大城市生活的经历,重新回到二、三线城市的“都市人”,感觉又跳进了另一个“围城”。
3.促使李涵最终逃离上海的导火线是房东,“当时房东非要涨房租,一间房就要涨500元,谈判了几次,根本压不下价来,突然就有一种要露宿街头的感觉。恰好当时有个高中同学在邮件中告诉她,郑州的一个事业单位正在招人,让她赶紧报名。
“离开时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我记得特别清楚,在上海火车站的候车室,我拉着个行李箱,周围都是说着河南话的人。”李涵说,当时她心中只有一句话:“我就这样回去了,真的就这样回去了。”
一开始,父母并不知道李涵已经辞掉了上海的工作。当李涵告诉父母自己已在郑州一个事业单位上班时,父母才恍然大悟:“闺女回来了,郑州也行啊,也是个省城啊。”
朝九晚五,李涵的郑州生活就这样开始了,她也以为自己的一生就交给郑州这个城市了。她甚至开始去相亲,“高中同学好多在郑州,不少结婚了,有的还有了孩子,我算比较落后的了,同学们很热心,介绍了几个,我都去见了。”然而接下来在这个事业单位中,李涵遇到了一些她很不能接受的事情:“每个月会发一些补贴,虽然不多,但是在郑州也算可以的了,我一个新人刚去没有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无意中却得知和我一起进单位的另一个女孩有,同事说,因为那女孩的老爸是另一家事业单位的领导。”
同事张大姐劝李涵这些都要看得开,毕竟在中小城市,一切都要看关系,“有人罩着·,那自然好办事,大树底下好乘凉嘛。”李涵也才明白,当时她选择“逃离”上海的时候,就有人说:“小地方,要靠爹!”张大姐还告诉她,每到年底的时候,大家都会排着队到领导家送礼呢,“不送礼,有时候工作都会保不住的,这叫怎么回事啊。”
来自河南农村的李涵明白,自己的父亲不过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在郑州不能给她构建什么关系网,“这种感觉很不一样,上海是累,但是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公司的薪酬奖励很明确,多劳就会多得,不会有这些弯弯绕,这些弯弯绕,我还真玩不好。”
从那开始,李涵就思考,自己到底回郑州来干什么?“其实不止那一件事情,我觉得周围人的思维和我也不一样,一到周末去参加同学聚会,感觉和他们谈不到一块儿,就是不在一个圈子里的感觉。另外我大学读的是传播学,做广告策划是最自然不过的,但是做了一个办事员,不能说低就了,就是有点使不上劲的感觉。”李涵也试图努力过,在单位有文化活动的时候,她总想露上一手,写出个漂亮的策划案,“但根本行不通,领导才不管你什么策划案呢,就是追求那种庸俗的热闹。”
夜深人静,李涵心中的两个“人”总是在打架,一方是上海,一方是郑州。几番回合下来,李涵还是决定离开郑州,重返上海。
回到上海,并不像李涵想得那么容易,老东家已经没有空缺职位,“先回来就是胜利嘛,我战胜了自己,我觉得自己不会再选择逃避,在上海,我相信什么都会有的。”
4.别人看来,北京的这些年里,外省青年们学会了大城市的傲慢;而在他们眼里,也许是小城市变得更加世故了。他们和北京出租车大叔聊人民币升值、突尼斯的城管和利比亚独裁者,那时候他们觉得地球是平的。回到小城市,年轻人忙着老去,城市忙着建新城,忙着变“堵”,忙着让房价跟一线城市看齐。
刘沛因为姥姥身体不好,在北京待了七八年后,回到老家成都。爸妈都是下岗工人,给不了什么便利,他找回老本行,就职成都某家电视台。结果,他名牌大学的学历和流利的英文,都成了负累,同事看不惯他的高调,背地里说:“北广毕业的又咋样,还不是跟初中生一样在扛摄影机。”地方电视台禁忌多多,连2009年那起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也被禁止报道,倒是各种婆媳矛盾、老婆和小三掐架的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
身边人踊跃买房买车,这是成功人士的象征,哪怕最便宜的QQ车,也得先补缺再说。有时他们抱怨,唉,又堵车了,话语里带几分家乡经济蒸蒸日上、迈入“堵城,,的自豪感。刘沛骑自行车上班,别人纳闷:“你咋不买车呢?”逍遥惯了的刘浦说:“骑-T 15分钟就到,买车干吗?” “装了,windows7的系统,就用不惯windowS98的了。”刘沛很是水土不服。
为了增强他的归属感,有人给他介绍了二桩亲事,对象是某税务局局长的女儿。媒婆激励他:“娶了这姑娘,你的人生少奋斗20年!”刘沛许多女性朋友便如是,回老家找个科级以上中青年干部结婚,从此安下心来。刘沛鼓着勇气出门了,结果实在没看上。
刘沛在成都的生活维持了一年。生活高度同质化、模式化,出门跑现场,看来看去都是那几个人;总是去九眼桥的苏荷泡吧,每次都坐同一张桌子,隔壁桌的也都是同样的面孔.到了后半年,刘沛脑子都有点钝了,每天上班就止不住地想,晚上吃什么玩什么。
5.“逃离”广州对刘梅来说,无奈的成分小一些,更多的是不被认同,“当时经济压力其实也有,但更多的是寻求一种平衡,我在广州能得到什么,耳边是听不太懂的粤语,亲人又那么遥远,照顾不过来;而回到重庆这些似乎都能得到解决。
仔细盘算了一下,刘梅一年前从广州回到重庆万州身为重庆人,总觉得回到家应该大有用武之地。”在广州的时候,刘梅在一家大公司的大客户部工作,主要服务一些重要客户,“给他们做活动,写文案。”
然而在重庆万州工作了不到一年,刘梅感到种种不适应,“在广州给客户服务的时候,就是谈案子,在重庆万州这边客户并没有那么国际化,拼的全是酒桌上的功夫,喝酒喝好了,文案写得不行,这单子咱也能签下来。还有一次,我和另一家公司比文案,我的案子应该是一流的,但是没想到,那客户还是签了那家公司,后来才知道对手有熟人关系,并送了礼。”
回到重庆万州的刘梅深刻感觉到“人生地不熟”,“这是我的家乡吗?我为什么一点优势都没有呢?”更让刘梅痛苦的是这样一次经历――有一次她好不容易签下一国际客户,当时要给这家公司做一个酒会,邀请函上写着“请着正装”。但是隆重出场身着晚礼服的她发现,“就我一个人身着晚礼服,像个什么似的,其他人穿什么的都有,还有人穿着拖鞋就过来了,有的人带了孩子,孩子在现场大呼小叫,让客户很不满意。”
刘梅一直在思考,是不是自已要求过高?“从广州回重庆,真的是怀着抱负的,要做点事情给家乡的,但是没想到是这个样子。”就这样,刘梅挥一挥衣袖,没带走任何东西,又回了广州,“现在想开了,广州虽然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但是我应该适应这里,应该把这里当成我的第二故乡,也许我还会回到重庆的,但不是现在。”
6.2011年10月,某报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内容如下:
“逃离”一直在继续,就如涌人从未停止。“北上广”的繁华与耀眼之下,各色人物有着异样的命运。成功者如鱼得水,享受着城市文明的不尽福祉;失败者穷困潦倒,品尝着冰冷都市的残酷无情。更多的人居于二者之间,谈不上失败,亦难言成功;虽不算困窘,但也不见腾达之希望。他们,对于大城市有着复杂的情感,留下无望、弃之不甘。最终,这群人开始分化,有的周执坚守,有的识趣逃离。之于前者,往往难逃蚁族、房奴、孩奴的宿命;之于后者,仿佛不远处有了可期的美好前景。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从来不是温情脉脉之所。它与钢铁丛林相契合,其间多奉行优胜劣汰的法则。若要立足,一番打拼在所难免。这个时代,大城市生存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一方面,随着数十年的城市化扩张,“北上广”发展空间日趋饱和,人才吸纳能力并没有预期中那么强大;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大量毕业生滞留“北上广”,无沦是人才结构,还是绝对数量,高校毕业生都与产业需要不甚合拍。
没有哪个城市可以无限扩张,从世界经验看,一定时期逆城市化进程必将出现。今天的“北上广”,已经处于饱和边缘。恰如一辆拥挤不堪的公交车,虽仍在蹒跚前行,却早已载不起更多人的寻梦旅程。继续涌入,或许并非最优选择。除非你有足够的能力与机会,自信能在一场惨烈的淘汰赛中笑到最后。
如今,我们把目光投诸“逃离北上广”的那群人。其动因显而易见,合理性也毋庸置疑。无论专家还是市民,都对这种趋向表示认可。言语间,“选择离开”大有化身为理性回归、民智成熟的同义词之势。在公众的朴素期待中,“逃离”不失为个人与大城市的双赢之举。就这样,“无奈放弃”被美其名El“理性选择”―― “逃离”不再是失败,而是审时度势的观念升华。
此等说辞固然冠冕堂皇,实际上却陷入了预设的陷阱。对大城市的迷恋,真的只是基于观念?甚至,“北上广”的拥挤效应,真的可以归因于“大城市崇拜”?须知,从来没有人天然偏爱冷酷、杂乱与拥挤。所谓年轻一代的大城市情结,不过是个伪命题。考虑到资源分配倾斜到无以复加之地步,谁不想留下分羹一杯呢?
另一层面,需要反思大城市存在着怎样的淘汰机制。是基于能力的遴选,还是基于家世的纳斥?现实中,上述两者并存,且很多时候后者重于前者。正因为如此,“逃离北上广”并不那么令人欣喜。要知道,离开的可能恰是事实上的精英。首先要有公平的竞争,其后才有“合理的离开”。若竞争不公平,则“逃离者”必会带走创造力。最终,一个城市的运转效率将被拖累。&&&
7.“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蚁族”现象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就“年轻人是否应该‘逃离北上广’”问题,一些专家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党国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不需要逃离。但国家应该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应该在中小城市部署一些国家重点建项目,不能把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搞成“大而全”的经济体。“蜗居”现象和“蚁族”群体出现的原因是大学生工资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劳动力市场不均衡。中国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太强、劳动时间太长,出现了马克思讲过的那种“恶性循环”,加剧了失业问题。政府应严格实行有关劳动保护的法律,坚决处罚过度盘剥劳动者的不法商人。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我认为逃离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大学生“蚁族”的出现,一是由于我们的大学教育不仅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且还无目的地扩招。二是因为当下中国经济的增长,还是靠简单加工行业,服务业不够发达。现在的“蚁族”,大部分都是地方院校毕业生。他们所受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无效的,因此只能从事低工资的工作。他们之所以集中在“北上广”这样的大都市,是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才能找到一份工作。如果在其他地方,连这样的工作都难找。越是不发达地区,工作机会越少,市场性的工作工资越低,而“铁饭碗”则被权势家族垄断。&&&
秋风(知名独立学者):谁有资格让他们离开?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喜欢生活、工作、定居的地方的自由。再者说了,逃到哪儿?如果“北上广”都找不到机会,那其他地方就更没有机会。大学生们之所以在毕业之后聚集在“北上广”,是因为这里的机会相对来说还多一些,因为在这里,蛮横的权力似乎被庞大的人口稀释了,而到了地方上,那里的权力更为霸道,权力和财富在极少数寡头内部世袭,庶民子弟基本上没有任何上升空间。
高尚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在哪里发展是个人的选择,年轻人喜欢在大城市接受挑战也无可置疑。不过,他们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这个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目前一些资源过于集中在个别城市,现在中央提出了新的城镇化路线,要发展中小城镇,我想这会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
张千帆(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这也是一个自愿选择,但是制度还是会影响选择。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如果想留在“北上广”,就要做好长期当“房奴”的准备。不只是在中国如此,在发达国家也是一样,纽约、东京、首尔的房价要比目前京沪还高许多倍,所以青年应该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方面,我也希望中国的资源不要过分集中在京沪等大城市,尤其不要通过国家控制农产品价格、控制农业地区的工商业建设、控制民营企业信贷、区别对待城乡福利和医保等强制性措施人为加大地区差异。让中国各地通过自由和自主的发展产生更多的北京、上海、广州,为不同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平等的资源、机会、希望乃至梦想,才能分散“北上广”的人口和就业压力,延缓这些中心地区房价上涨的趋势。
刘瑜:剑桥大学讲师、哈佛大学博士后):我觉得那些已经在“北上广”有稳定工作、住房的人轻轻松松地说“年轻人应该‘逃离北上广’”,好像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真的很不容易,他们唯一的过错就是出生晚了几年,结果位子、机会都被“50后”“60后”“70后”给占了,哪怕他们在才智方面并不比这些人差。不过另一方面,一个社会的机会和位子并不是恒定的,转型社会更是如此,年轻人慢慢来也能干好。如果我现在大学毕业,是不会为了留在北京而留在北京的,假如在北京待了几年,事业毫无起色,不妨考虑去外地。以中国的规模与人口,“小型版”的“北上广”完全可能或者说正在“北上广”之外出现。按照中国城市化的进度,目前中国不到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离发达国家80%、90%以上人口城市化的比例还很远,二线或三线城市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三、作答要求&&&
(一)请根据给定资料,概括总结大量外来人口集体“逃离北上广”,却又最终重新“逃回北上广”的原因。(20分)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300字。
(二)“给定资料2”画线部分提到:“人生处处是‘围城。……有了大城市生活的经历,重新回到二、三线城市的‘都市人’,感觉又跳进了另一个‘围城’。”请结合全部给定资料解释“围城”的含义,并简要谈谈你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15分)
要求:准确、简明。250字左右。
(三)“给定资料l”中画线部分提到当代许多年轻人的生存困境:“‘北上广’抑或是小城市,都拒绝这些经济上以及心灵上均处于无根状态的人。”请根据全部给定资料提出突破这一困境的应对之策。(25分)&&&
要求:条理清楚,所提对策具体、有针对性。不超过500字。
(四)结合你对给定资料的理解,以“‘北上广’,逃离还是逃回”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观点鲜明,论述深刻;
(2)联系实际;
(3)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 1000字。2、给定资料
1.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农民工有近两亿,其中早期来到城市打工的一批人已近老年,他们的养老问题,成了很多农民工的“烦心事”。
目前,绝大部分企业都没有为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在浙江打工的阜阳市颍州区大许村的许文超对记者说:“我们在外打工只有能按时拿到钱才是最现实的,什么合同啊、养老啊我们也想,可人家不给你办。”安徽省劳动保障厅劳动监察处处长汪杰说,目前多数企业主在使用农民工时都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更别说为农民工买养老保险了。
按照现行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连续缴费15年以上才能享受。但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很难保证参保的连续性,这造成农民工难以享受到城市的养老保障。在北京务工的张亨和说,他“现在最头疼的是养老保险”,因为农民工很难在一个城市工作l5年,如果在一个地方缴纳了养老保险,到下一个城市打工时,由个人缴纳的养老金账户可以随人流动,而由单位缴纳的养老金基本账户是不能转移的,这对农民工和企业来说,都不划算。
张亨和去年为其建筑队的1000多名职工缴纳了30多万元的养老金,可是一旦他和建筑队到另外一个城市打工,这30多万元就打了“水漂”。他认为,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没有考虑到农民工群体的需求,不太合理,应当改革。
许文超说,现在农村人多地少,人均顶多一两亩地,即使是壮劳力完全靠土地也难养活自己,更何况老人呢。而对于靠子女,不少农民工也显得信心不足。
不少农民工告诉记者,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农村家庭的子女也较以往大大减少,这些年轻人成家立业后往往要赡养三四个老人,再加上自己抚养子女,负担也很重,所以靠子女养老也很困难。
在不少农民工看来,趁着“干得动”多攒钱才是解决养老的现实办法。在南京种菜的安徽怀远县村民李琴说:“没钱靠什么养老?即使将来有保险,没有钞票也入不了。”不过,她对靠积蓄养老也不无担忧,“靠打工能攒下几个钱?要是有个大病小灾,这点钱也就搭进去了!”李琴认为,对于她们这样因为打工而举家过着“人户分离”生活的农民工家庭,无论是户口所在地还是打工所在地推行农村养老保险政策,都很难使他们顺利地获益,“钱还是自己留着花,心里才踏实”。“有交保险的钱自己存起来养老不一样吗?”她表示,要为一份不了解、没看过它究竟有什么好处的保险而把手中的现钱交上去,她“不能接受”。
和李琴同样不相信养老保险政策的农民工还有很多。在南京打工的安徽省来安县相官镇高明村村民张阵鸿说,对农民工来说,看不到现行的养老保险有什么好处,而农村其他的养老院、敬老院等社会养老场所也很落后,因此,他们“普遍感到靠不住”。他认为,农民工养老意识淡漠和农村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是造成农民工普遍不相信社会化养老模式的主要原因。另外,农村关于养老保险知识宣传少,覆盖面窄,也是造成农民工普遍不信任的原因。
来安县相官镇劳动服务站站长孙世厚说,由于缺乏养老保障,一些“老无所养”的农民工不愿意回到农村,而是滞留在城市乞讨、流浪,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稳定也危害了社会的和谐。孙世厚认为,在农民工的意识里将自己的养老与儿女绑在了一起,而不会想到依赖政府和社会寻求养老保障。“但农民不会想并不代表政府部门就可以不管,反而更应该为.他们做好养老打算。否则,这些在青壮年时期为城市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将不可避免地在老年时期成“为社会最贫穷的群体。”
2.一个老旧的小院,七八位老人在晒太阳,还有些老人在房里聊天,陪伴他们的是属于自己的一张床、一个床头柜和一个小衣柜。这是很多乡村敬老院里的典型场景。老人们依靠子女每月交的“托老费”在这里养老,排遣寂寞的方式不多,只能看电视、聊天、打牌。虽然没有亲情,但让老人们知足的是,吃穿不愁,生病时还能有人照顾。
据民政部统计,2011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l8499万人,占总人口的l3.7%,其中大约60%以上的老年人口在农村,农村养老需求强烈而迫切。
家庭养老和集体养老,是我国农村现行的主要养老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这两种养老模式都受到了挑战。
养儿防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子女是否具备供养能力等。若是子女无心赡养或无力赡养,都有可能造成老年人晚景凄凉。近年来,农村家庭规模也在逐渐缩小,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这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难题之外,还要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等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敬老院制度”。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五保供养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集中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不小的改善,但目前分散供养对象的供养经费主要由县、乡、村承担,保障标准低、资金缺口大、地方财政兜底难等仍是比较普遍的问题。而且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只有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人,才能享受五保供养,这使得那些子女不愿尽赡养义务、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处境愈发困窘。
乡镇敬老院正日益成为部分农村老人向往的最后归宿。但是,据民政部统计,2011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0868个,拥有床位353.2万张,相当于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19.1张。养老机构数量不足,服务设施较差等原因,会让部分农村老人入住敬老院的向往也成为“奢望”。
如何以普惠方式让所有农村老人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成为各方关注热点。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009年8月,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开始。按照新农保时间表,2009年,新农保在全国10%左右的县(市、区)开展试点,2010年覆盖全国23%的县(市、区),到2020年将实现“新农保”全覆盖。
“新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中央财政将对地方进行补助,且会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在支付结构上,新农保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前者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这意味着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目前是每人每月55元。我国农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居民已超过l亿,按现在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即每人每月55元,如果2020年实现全国覆盖,国家财政每年将支付近700亿元资金。农村养老是亿万农民自身面临的现实需求,已成一个社会焦点问题,也是国家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尚没有一种单一的养老方式能全部解决包括物质提供、精神慰藉、日常护理等内容的养老需求。加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这也决定了家庭居家养老仍会在相当长时间内作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因此,专家认为,养老制度设计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应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以实现农村养老的全面覆盖、标准多层次、模式多元化为目标,建立起人性化、制度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体系。
专家建议,在养老事业上,政府、社会、社区、家庭都应真正重视起来,释放更多的人情温暖。公共财政应增加对农民养老保障的投入,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把符合条件的老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同时要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整个社会要营造尊老爱老的氛围,农村社区要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服务,子女也要切实尽到赡养义务。
事实上,实现“老有所养”还有很重要的配套内容,就是“病有所医”。农民老了最怕得病。要解决农民养老问题,还必须加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完善农民的医疗保险尤其是重大疾病保险。专家提出,政府可以通过适当加大大病统筹的比例、提高专门针对大病的统筹补贴、加大重大疾病的报销比例等举措,让农村的老年人能看得起病,真正拥有一个幸福健康的晚年。3.“F县敬老院的老人精神普遍好,大家可以看到个个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容光焕发。我认为这主要得益于该县敬老院建设规模大、档次高、环境美、服务好,管理规范。毫不夸张地说,F县敬老院已成为我市一道亮丽风景线。”日前,市长周以忠在F县召开的全市农村敬老院经验交流会上如是说。
大胆探索创新。F县大部分敬老院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长期实施“一乡一院”的敬老养老模式,敬老院面积小,房屋破旧,同时敬老院的服务员多是乡镇干部兼任,吃财政,服务好坏一个样,造成服务水平低下。为彻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2006年,该县民政局局长李新军带领工作人员对各乡镇敬老院进行走访、调查,提出建设中心敬老院的初步方案。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无论是财力、物力,还是政策都给予倾斜。目前,该县已建成八里湾和城关两所中心敬老院,杜良中心敬老院即将竣工并将于2008年7月份投入使用,范村中心敬老院正在筹建之中。建成后的中心敬老院由县民政局统一管理,达到了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相统一,有效地解决了管理“断层”问题。
注重建管并举。该县把敬老院建设和管理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确保敬老院建设水平l0年不落后。目前,该县l6所敬老院中,省级敬老院5所,市级敬老院7所。为多方筹措资金,该县以县、乡政府投入为主,辅之以上级部门资助和社会力量捐助。2008年年初,县政府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130万元作为改扩建敬老院的启动资金。该县成立了中心敬老院管理办公室,下设服务站。为让老人在幽雅的环境中欢度晚年,各敬老院实施管理规范化、医疗专业化、服务人性化,健全完善了生活护理、卫生保健、膳食营养、安全防护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对敬老院的每一位老人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设置医疗室、医药柜,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为老人定期例行体检,特别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重点看护,使老人小病不出院,大病早预防、早发现。
完善服务功能。该县十分重视丰富提高老人的精神生活,经常开展一些适宜老人的健身比赛、联欢会,既增强老人体质、提高免疫力,又活跃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强化了“两个服务”。一是该县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一些中小学校经常组织人员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洗衣、晒被,帮老人们打扫卫生。县民政局文艺队定期到各乡镇敬老院进行巡回表演。县乡卫生部门定期为老人开展送药义诊活动。二是各中心敬老院工作人员对“五保”老人以“待似父母、情同亲生”的工作理念,真心实意地为“五保”老人搞好服务,使他们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安度晚年。
4.上世纪80年代,国家将独生子女政策定为基本国策。30多年过去了,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迈人老年或者即将迈人老年,养老压力正在一步一步逼近他们的生活。他们被形象地称为中年“夹心层”。张玲是典型的“夹心层”,孩子的养育和教育、长辈的养老和医疗已经将她和丈夫压得喘不过气来,到哪里去节省养老的投资呢?
“等我老了,就去养老院。”“老人病倒了,让孩子请假不上班照顾,这样可取吗?”每谈到养老问题,在医院工作的55岁的张志峰就反问老伴。和同事一块探讨养老时,张志峰总想起一则报道:有个独生子,在北京一国企工作,父亲生病住院,母亲在给父亲送饭时摔伤,无奈之下,孝顺的儿子辞职回家照顾父母。妻子不太理解他,和他离婚了。多年后,父亲去世,他和生病的母亲一直艰难度日。
同事也感慨,如果他雇人照顾父母,如果他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如果有更完善的养老机制,也许这样的事儿可以避免。
父母生病时,80后独生子女白天忙工作,晚上忙陪护。张志峰深感80后独生子女的压力。他只有一个20多岁的女儿,正在读大学。女儿将来想在哪个城市工作,他打算顺着她的心意。可当他老了,他真要去养老院吗?没法把养老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不是他们没孝心,实在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养老观念。但如今到了21世纪,这种养老模式已经不再现实。在“只生一个好”的政策鼓励下,孩子从小是父母和祖父母“手心里的宝”。中国的父母特别心疼孩子,从怀孕开始,到吃奶粉,上托儿所,上小学、初中、高中,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请昂贵的各类家庭教师时,从不“手软”,全都是倾尽全力。对于一般工薪家庭而言,除了按揭住房还款,孩子就是最大的开支,每月家庭基本开销中一半以上花在孩子身上。
中国夫妇把大半生积累的财富都贡献给了孩子。把孩子养到结婚(25岁至30岁者居多)后,夫妻双方也离退休时间不远。同时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大大延长,社会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如今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膝下都只有一个孩子,靠子女保障自己退休以后的生活,让成年后的子女分担自己的养老压力,可能性已经越来越低。5.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存在,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农民子女扶养与农民个人自养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随着社会变革进一步加剧,传统养老方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农村很多地区的老年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障曾经世代以土地为中心。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民拥有土地的数量因此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减。
人口流动性增强和社会价值观转变,使得更多的农村年轻人到外地独立谋生,以至于不能够切实地承担起扶养老人的责任。越来越多的农民独生子女将形成“四二一”的家庭格局,一对夫妇可能赡养4个老人。农民子女的养老负担逐渐演变成突出的社会问题。目前,农村老年人自养比例逐渐上升。他们年老体衰,生产经营能力很低,导致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已经沦为农民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我国农村已经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民老年人队伍数量庞大,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生存质量,而且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大人口因素。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大量的农村人口,特别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搞基础建设。而城镇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松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家庭养老提供了经济支持。但是,长期的聚少离多所带来的“空巢家庭”和“代际”分化,造成了农村人口结构老化,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失去了依托。在此情景下,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好转,而是面I|缶着更多的新困境。
在我国农村,赡养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多年来实行的是以五保户和养老院为主要形式的集体养老制度。集体养老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物质丰富和管理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的整体负担,但也削弱了县乡两级的财政实力。村级集体经济趋于瓦解,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又相当有限,致使原来由乡镇统筹和村级集体经济负担的部分五保户和其他一些农村贫困对象失去了救济保障。
从总体上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人口覆盖范围有限,保障水平低。已有的保障措施具有应急性,缺乏制度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相比,与农村居民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在很多地区,多数农民缺少社会保障。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生产生活、子女就学等得不到政策扶持。失地农民大量转化为城市贫民,已经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
以2000年为例,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占中央财政的总支出,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我国只有10%左右,而这l0%也主要用于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仅占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总数的ll%;占全国人口20%的城镇居民,却占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总数的89%。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率达到91%,而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只有2%。
6.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养老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其他养老方式并存。
5.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存在,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农民子女扶养与农民个人自养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随着社会变革进一步加剧,传统养老方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农村很多地区的老年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障曾经世代以土地为中心。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民拥有土地的数量因此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减。
人口流动性增强和社会价值观转变,使得更多的农村年轻人到外地独立谋生,以至于不能够切实地承担起扶养老人的责任。越来越多的农民独生子女将形成“四二一”的家庭格局,一对夫妇可能赡养4个老人。农民子女的养老负担逐渐演变成突出的社会问题。目前,农村老年人自养比例逐渐上升。他们年老体衰,生产经营能力很低,导致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已经沦为农民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我国农村已经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民老年人队伍数量庞大,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生存质量,而且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大人口因素。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大量的农村人口,特别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搞基础建设。而城镇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松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家庭养老提供了经济支持。但是,长期的聚少离多所带来的“空巢家庭”和“代际”分化,造成了农村人口结构老化,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失去了依托。在此情景下,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好转,而是面临着更多的新困境。
在我国农村,赡养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多年来实行的是以五保户和养老院为主要形式的集体养老制度。集体养老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物质丰富和管理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的整体负担,但也削弱了县乡两级的财政实力。村级集体经济趋于瓦解,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又相当有限,致使原来由乡镇统筹和村级集体经济负担的部分五保户和其他一些农村贫困对象失去了救济保障。
从总体上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人口覆盖范围有限,保障水平低。已有的保障措施具有应急性,缺乏制度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相比,与农村居民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在很多地区,多数农民缺少社会保障。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生产生活、子女就学等得不到政策扶持。失地农民大量转化为城市贫民,已经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
以2000年为例,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占中央财政的总支出,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我国只有10%左右,而这l0%也主要用于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仅占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总数的ll%;占全国人口20%的城镇居民,却占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总数的89%。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率达到91%,而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只有2%。
6.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养老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其他养老方式并存。
家庭养老是当前我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据有关资料显示:子女供给占老年人经济来源的比重,城市为16.8%,乡镇为21.0%,农村地区则达到38.1%。农村家庭养老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由于农村地区间发展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时间内不可能在全农村范围内建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这决定了家庭养老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第二,农村家庭服务业不发达。即使部分老人拥有数目可观的养老金,但由于疾病缠身、自理能力较差,他们仍然难以安度晚年;第三,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对农村老人生活习惯的感染和影响。“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仍是他们所渴求、向往的,且随着年岁的增加,农村老人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有限,对家庭人员的物质、精神依赖亦会增加。
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是以集体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的养老方式。
尽管集体养老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现在看来,其作用仍然有限。第一,养老对象过窄,集体养老的范围事实上就是对五保户的供养。然而,五保户的供养条件非常苛刻,对于只有女儿的老人一般不予“五保”;第二,没有敬老院的农村地区主要由村组负责对五保户实行分散供养。集体养老保障也仅仅停留在维持其温饱;第三,对集体养老认识明显不足。在农村地区,许多符合条件的农民不愿享受五保户待遇,他们认为五保户这个词带有歧视。只要尚有一点点劳动能力,或者有亲人可以依靠,谁也不愿享受五保户的供养。
储蓄养老是一种最典型的自我养老方式,即老年人依靠日积月累、勤俭节约的积蓄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在农村越来越缺少实用价值。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有限,尽管辛苦劳作和省吃俭用,但盖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各项开支却很大。到了晚年,其积蓄难以保障养老的基本需求。
专家认为,建立新型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应是“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我国农村人口多,经济落后,基础薄弱,国家还没有能力完全包揽农民的养老问题。在农村社会的转型期,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障之路。
7.农村“空巢老人”增多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委员们呼吁,首先要提倡符合时代要求的“孝道”,其次要动员社会关注。但最重要的是政府要着力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政府要提倡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保障两种制度并行和尝试新型养老保障制度。A市某区政协委员郑宏生说:“政府应支持和鼓励社会性或个人出资举办不同层次的养老机构。”
农村“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表现为经济上的低收人、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空巢老人”的这种特殊性表明,要解决上述养老问题,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给予关爱。
A市某区民政局工作人员戴志安介绍,我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75389人,占总人口的15.58%。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农村青壮年劳力的大量外出务工,“空巢”化趋势非常明显。“为此,区民政局在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农村老人自治组织、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建立健全养老补助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戴志安说,我区现有农村敬老院4所,床位850张。2008年白龙桥敬老院扩建了l50张床位,2009年罗埠敬老院又计划扩建200张床位。另外依托老年协会、“星光老年之家”等,积极为独居老人提供文体活动场所,鼓励支持独居老人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相互关爱的小型组织。推行低龄健康老人和高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实行阶梯式“居家养老”服务。
“家庭养老是我们的传统养老模式,在国家还不能拿出更多的经费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之时,家庭养老仍然是老龄农民养老的首选模式。因此,我本人非常赞同这种养老方式。但是要把家庭养老纳入社会管理,区民政局最好能组织一些志愿者关注这些‘空巢老人’,加大对家庭养老的宣传力度,大力表彰养老敬老的先进典型。”听说区民政局一直着手开展这项工作,郑宏生满意地点点头。
据了解,近年来,该区已经为全区百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不低于200元的高龄补贴。“在全省民政会议上获悉,杭州、嘉兴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为70岁上的农村老年人,按照不同的档次发放老年人生活补助金。我区也将积极创造条件,筹措资金着手这一惠民工程,逐步改善农村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生活水平。”戴志安说。当郑宏生得知政府已经关注“空巢老人”问题时,他表示,适当的时候我们也会奉献自己的爱心。每个人都会老,善待老人,其实也是善待自己。
(一)“给定资料1”集中反映了农民工养老面临的问题。请根据这则材料,对农民工养老面临的问题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二)F县政府拟进一步扩大农村敬老院的入住率,以期更好地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民政局的名义草拟《给农村老年人的一封信》。(20分)
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3)不超过400字。
(三)假设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农村&养老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具体对策,供上级有关部门&参阅。(30分)
要求:(1)对问题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
(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400字;&(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四)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参考“给定资料”,结合你的思考,自拟题
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3、4、二、作答要求 1.根据给定资料。概述我国的驻京办制度存在哪些问题。(20分)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不超过200字。 2.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材料7中“如果一些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它还会以各种形式长期隐性存在”这句话的理解。(30分)要求:思路清晰,简明扼要,不超过300字。 3.请参考给定资料,围绕“驻京办”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50分)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有力,语言流畅,字数1000字左右。5、6、一、注意事项1.本卷总分100分,限时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 2.用黑色钢笔(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第一、三页)相应位置上:用28铅笔填涂答题卡第一页准考证号的信息点。 3.看清答题卡题号位置,每题都要用黑色钢笔(签字笔)作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上的一律无效。 4.请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内容,然后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5.答题结束后,将题本和答题卡一并交给监考人员。上交时,务必请他(她)在你的准考证上签收。否则,若题本和答题卡遗失,由你承担责任。 严禁折叠答题卡!二、给定资料三、作答要求7、&&& 资料&&& 申论要求8、一、注意事项1.本卷总分100分,限时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 2.用黑色钢笔(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第一、三页)相应位置上: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第一页准考证号的信息点。 3.看清答题卡题号位置。每题都要用黑色钢笔(签字笔)作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上的一律无效。 4.请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内容,然后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5.答题结束后,将题本和答题卡一并交给监考人员。上交时,务必请他(她)在你的准考证上签收。否则,若题本和答题卡遗失,由你承担责任。 严禁折叠答题卡!二、给定资料三、作答要求1.假设你是一名政府机关公务员欧阳XX,从日《XX日报》上看到了给定材料中第4-8段内容的报道,请将4-8段材料中反映的所有问题概括总结,提交本部门领导审阅。字数400字以内。(30分)2.用400字以内的篇幅分析造成给定材料中(除第4-8段材料以外)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原因。(20分)3.根据你在第二题中作出的原因分析,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论述文章。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结构完整;语言流畅,论述有力;提出的对策要有可行性。字数在字之间。(50分)9、给定资料
1.中年职工奔波在单位和家庭之间,担心抽不出时间接送孩子;青年自领穿行在拥挤的地铁里,发愁买不起房子;大学生害怕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甘愿接受“零工资”的试用;老人们念叨退休待遇不能兑现、看病难上加难;公务员抱怨钱包瘪、压力大;农民害怕化肥涨价,粮价偏低;私企老板唯恐政策变动,眼下的生意不可为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焦虑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而渐成一种普遍心态。在许多人看来,身边往往危机四伏,总有原因让人感到不安。
所谓社会焦虑,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当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现在,社会焦虑几乎覆盖了所有人群。无论是人数最多的工人群体、农民群体,还是处境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干部群体、企业家群体;无论是东部地区的居民,还是西部地区的居民,都有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的情绪。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大量社会调查显示,民众关注的主要问题多集中在同民众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的部分,如就业难问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社会保障滞后、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等等。而被人们比喻成“新的三座大山”亦即“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问题更是对工薪阶层和农民阶层的基本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造成了十分广泛的不利影响。
人们越来越富,但焦虑却越来越多,乃至成为一种社会普遍情绪。表面来看,这是种矛盾,其实不难理解。管理学中最基本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总是在低层次需求得以满意的基础上向高层次发展。当绝大部分人整天都为生计发愁时,他们对爱、对被尊重、对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自然无暇顾及。
渴望且能得之,则不成为焦虑;渴望而不可得或者很难得,才会成为焦虑。当焦虑成为普遍的社会心态,其折射出的实是社会保障的不足。为什么会有就业焦虑?并非我们都处在失业之中,但今天拥有工作并不代表我们可以长期拥有工作。如果我们失业,能否迅速再就业,我们不得而知。为什么会有财富焦虑?也并不是我们都食不果腹,但面对财富悬殊,那早已解决了温饱的财富却又似乎微不足道……
2.从心理学上说,适当的焦虑,不但不是坏事,还是一种发展动力。可当焦虑情绪成为普遍性、大范围、多行业的社会化情绪,甚至上升到了社会焦虑症的程度,就应该是“有尊严的发展”缺位了。
什么是“有尊严的发展”?温总理对尊严感进行过详细解释:“第一,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第二,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第三,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说自了,就是平等的权利、应有的物质和精神保障、良好的发展机会。
我国这些年的发展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可在“有尊严的发展”落实方面,仍有不足。比如,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引起不满,“我爸是李刚”之类的特权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某些人的“赢者通吃”“霸王情结”的思维达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剥夺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公平感和公平信仰。在特权面前,人人都是弱势群体,焦虑就会产生很多。
再如,社会保障不足,除了公务员能够享受丰厚的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障外,不仅普通民众,就连不少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问题也都被推向了社会。“看不起病”“养老钱不够体面”,甚至没有养老钱,仍是很多人面临的无奈现实。人们常有后顾之忧,自然就想多挣钱,多干活儿,年纪轻轻就不得不为退休的事情考虑,增加焦虑心理。
总之,长期以来,虽然注重均衡、注重公平的科学发展观一直是各级政府的基本指导思想,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经济建设“一手硬”、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一手软”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过分强化经济行为,政府应该承担的其他职能,如社会管理职能、精神发展等,所能占用的精力和时间就很有限,而政府应该坚守的人本职能、服务本位思想也渐渐被淡化和忽略。&&
3.在计划经济时期,城镇职工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单位”中,单位发放工资,提供住房、医疗、养老等保障,赋予人们基本的“安全感”。在转型期,社会结构剧烈变革,原先由单位提供的“保护壳”被打碎了,新的“安全阀”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心里埋下了焦虑的“种子”,面对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变得焦躁不安。
1998年至2000年,国有企业共产生下岗职工2100多万人,波及数千万家庭,且主要集中在煤炭、纺织、机械、军工等困难行业。其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有些问题至今仍在消化。&&&
与此同时,1994年起,我国逐步改变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由国家统分翻市场化就业转变,提倡“自主择业”“灵活就业”。进入新世纪,各地大学继续扩招,毕业生人数猛增,“就业难”从下岗职工向大学生群体迅速蔓延,就业焦虑从“40、50”人群向“80后”“90后”人群迅速扩散。市场经济充满了诱惑,也充满了风险。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完善,尚缺乏牢靠的“社会安全网”。比如,失业救助、医疗保险、社会养老等基本保障制度还未真正健全。在一定程度上讲,“灵活就业”也是“高风险就业”的代名词。一旦失去了“单位”的保护,人们难免出现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难免产生无法回避的焦虑。
4.户口一度是身份的直接标签:没有城镇户口,就没有粮票、布票、油票,就无法在城市生活。改革开放30余年,户口已不再承载粮油功能,但是户口的附加值依然存在。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没有户口,生活并不轻松:
住房――高房价下,很多地方出台了住房保障措施,但是,外地户口人员多被排除在外。而保障房与商品房的差别至少在数十万、百万元以上。再加上住房、汽车限购政策的出台。如果没有当地户口,兜里揣着钱,也难以买房、买车。
教育――尽管不少城市对非本市户籍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有所松动,但是户口仍承载着较大的教育功能。比如,在北京没有户口就难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不用说小学、中学,单清华、北大等在京的招生指标就只能让外地人羡慕。
社保――按照规定,用人单位要为员工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尽管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接制度已经建立,但由于社保待遇存在地域差异,不同户籍的社保待遇并没有实现均等化。&&&
改革开放打破了旧的城乡结构,人口快速向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表面看,原来的城乡分割、户籍分割不明显了,然而,由于缺乏完整的体制保障,改变城乡对立、户籍限制的任务依然艰巨。在同一座城市中,户口不同可能会造成用工壁垒、社保差异、待遇悬殊等诸多问题。由此带来的“人群排斥”,已经给社会留下深创剧痛,并在事实上形成了新的人群“隔离”。
应当承认,近年来,各地正采取措施,努力将公共服务覆盖到更多包括农民工群体的外来人口,可是,无论是蓝印户口,还是“绿卡”、居住证,都没有实现真正的同城待遇;无论是“新东莞人‘新深圳人”,还是“新苏州人”,这些称呼还是给不同人群贴上不同的标签,人群“排斥”现象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我国已有2亿多农民工进入了城市,其中1亿多人常年在城市生活,其人口规模几乎相当于两个法国的人口总和。今后,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还会有更多人口涌进城市,其二代子女以至三代、四代等都会长期在城市扎根。在一些大城市,外地人口也会越来越多,人口的跨城市、跨区域流动将更加频繁。不从根本上解决外地人(包括农民工)的同城待遇问题,就无法根除他们心中的焦虑。&&&
5.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秉承着劳动致富的信念,社会也给勤奋守法的人创造了致富机会。今天,财富积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从“劳动致富”向“财富致富”“资本致富”转变。其中,住房已经成为拉大财富差距的重要因素。
浙江大学日前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经过l0多年的住房市场化改革,住房已成为五成以上家庭最重要的财产组成。一些拥有较大住房或者多套住房的家庭,财富得到巨大增值,而住房较少或尚未购买自有住房的家庭,财富差距被持续拉大。这种差距根本无法通过工资收入增长得到弥补,由此一些人产生了强烈的失衡感、“被落下”感。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转型期社会财富分配机制尚不健全,财富分配向政府、垄断行业、发达地区倾斜的趋势未从根本上扭转,人们的工资收入水平也在拉大。
有分析测算,如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超过3倍,行业收入差距超过l0倍,地区之间的差距在2倍以上;基尼系数在2002年首次突破0.4的国际警戒线之后,目前已超过0.5的红线。&&&
高房价、高物价、高生活成本,短短l0余年,人们的财富差距就由万元级、几十万元级转向千万元级。在很多人看来,如果没有“背景”,缺少资本,生“错”地方,干“错”行业,抓不到机会,即使通过自我不断地努力,也无法实现个人的既定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心态怎么会平和?
6.正像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的: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中国的改革正处在一个不断深化的时期。这种不断深化的改革意味着以往的利益结构要发生全方位和大幅度的调整,我国要重构新的利益格局。换言之,许多群体和大量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要重新洗牌。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间,一方面一个暴富的高收人群体和一个生活状态相对比较舒适的中等收入群体迅速崛起,另一方面则形成了一个生活贫困的低收人群体。社会成员社会经济利益地位的急速变化,往往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双重示范效应,进而对许多人形成了大面积的压力。再者,改革开放以来,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民生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社会保障制度明显缺位。不少社会成员在失去了习以为常的单位福利和单位保障之后,却没有被纳入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中。这些人由于缺少基本生存保障的“兜底”,对未来可能形成的不利处境产生了更大程度的担忧甚至是恐慌。
现代化的发展既给人类社会提供了无数的机会,但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制造了无数的社会风险。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能量的空前积累以及社会的日益复杂化,特别是全球化进程和信息化进程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不断扩散的不确定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共同体,其构成因素和变数之复杂,恐怕也是全世界之最。中国经济和社会在未来还会遇到哪些不可预期的风险因素,现在很难判定。显然,社会风险因素的增加,势必会给中国的发展和民众的基本生存状况带来危机,进而加重了社会焦虑。
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丢失了信仰。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现阶段许多社会成员的心灵或心宅往往缺少一种坚守和定力。进一步看,由于心灵或心宅缺少坚守和定力,不少社会成员在面对大量诱惑尤其是经济利益诱惑时,其行为往往缺少坚定的信念、长远的目标取向和执著的精神,难免随波逐流,飘忽不定,心里很不踏实,进而容易陷入某种焦虑不安的状态当中。更重要的是,由于心灵缺少坚守和定力,人们的行为一旦受挫,其抗挫折、抗打击能力必定十分有限,这就会不断加重人们的失落心理,进而深陷社会焦虑当中难以自拔。&&&
社会焦虑现象其实还反映了在中国现阶段,民众对基础民生问题、对于未来美好并且是否合意的生活表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视。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以及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深人人心,催生了社会成员个性意识、财产意识和维权意识的觉醒,同时又使人们十分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问题,于是,这就造成一种普遍的现实感,使社会成员注重现实的日常生活,注重现实生活的质量问题,而摒弃以往禁欲主义以及如乌托邦式过于理想化的行为取向。但是,民生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出现严重欠账的情形,而且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相关部门过于追求GDP,过于重视经济发展而轻视了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凡此种种,致使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
7.社会焦虑现象尽管从某个角度看会激发社会成员的某种动力,但从总体上看,其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社会焦虑现象会促成或加重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一,社会焦虑现象会使社会成员发生不同程度的非理性行为。比如,当社会焦虑现象盛行时,人们对于长期行为往往是不感兴趣的,相反却会热衷于短期行为,容易形成从众行为和越轨行为等。进一步看,这样一些非理性行为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其二,社会焦虑现象会不同程度地降低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客观来看,同改革开放以前相比,大多数社会成员目前的“绝对”生活水准已经高出一个数量级。但是,由于社会焦虑现象的存在,一部分社会成员往往无暇作出理性的判断,而热衷于同身边更高水准者相比,甚至同全社会当中那些公认的生活水准很高者相比,因而对自已的生活现状不够满意,并且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心理。其三,社会焦虑现象会加重人们对于社会矛盾的不满情绪。有些社会矛盾问题存在着,但可能没有那么严重,但如果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焦虑,同时再夹杂着一些不公平
的心理感受,就容易把本来不是很严重的矛盾问题看得十分严重,容易迁怒于他人他事,进而会加重某些社会矛盾。
8.尽管中国现阶段面临着诸多的社会矛盾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但也不必过于担忧,以至于失去信心。纵观现代化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在同等发展阶段都曾遇到过类似的矛盾问题,同时也都成功地解决了这些矛盾问题。
我们不能回避而是应当积极主动有效地应对并化解社会矛盾。从治本的角度看,应当特别注重从源头上着眼,也就是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的那样,“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比如,国务院加快了供地的进度,保证保障房用地;为了抑制通胀,央行加息、收紧贷款、上浮利率种种政策接踵而至……
总之,只有正视矛盾,解决矛盾,才能减少社会焦虑,才能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
9.中国应对社会矛盾问题有其独特优势。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使得民众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这就为社会安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支持;法治社会的逐渐形成,使得社会成员在解决社会矛盾问题时逐渐地能够有章可循;近年来,以人为本理念、和谐社会理论以及改善民生政策取向的形成和实践,更是直接有效地解决或缓解了许多社会矛盾问题。
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期发展阶段相比,中国社会也具有一些应对社会矛盾问题的独特优势。这些独特优势,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技术层面上的优势,但是如果得以充分开发,将会有助于不少社会矛盾问题的解决或至少是缓解。而这样一些独特的优势,却常常被人们忽略或重视不够。中国人期待稳定,甚至有外国人也发现,社会稳定几乎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情结;中国人有强大的举国动员能力,一些由自然灾难所引发的公共危机,往往会激化社会矛盾,并最终演变成为大规模社会冲突的导火索,:谳中国所具有的强大的举国动员体制和能力,恰恰能够有效地化解类似的公共危机,有效地防止其演化成大规模的社会冲突;中国人一直极为注重现实生活,具有一种明显的务实精神;中华民族源于多个民族,是多个民族融合而成的,这就使得中华民族含有多个民族的基因,具有一种平和宽容的精神;中国人对于家人几乎是负有无限责任,客观上这有利于社会矛盾问题的缓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社会矛盾问题的加剧。&&&
10.中国正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要想彻底消除社会焦虑现象是不现实的,但是,缓解社会焦虑现象则是能够做到的。就缓解社会焦虑现象而言,至少需要建立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我们现在提建立一个高级的或中级的民生保障体系还不够现实,但是提建立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是现实可行的。初级民生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低水准、广覆盖、有实效。其基本内容是:初步做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立初级民生保障体系,可以让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有一个基本的生存底线。对未来也可以有一个大致的预期。如是,则能够有效地缓解社会焦虑现象。
另外,还要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这是一个公认的道理。充分就业应当是社会的优先目标。充分就业,是指任何一位愿意参加工作、具有必要能力且年龄合适的社会成员都应当获得一个有经济报酬的职位。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一个职位,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就意味着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意味着拥有了一个可预期的发展平台,意味着能够进行一些必要的、平等的社会活动。可见,充分就业是缓解社会焦虑现象的必要条件。
(一)“给定资料1”画线部分写道:“为什么会有财富焦虑?也并不是我们都食不果腹,但面对财富悬殊,那早已解决了温饱的财富却又似乎微&&& 不足道……”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
(二)社会焦虑是由于社会矛盾导致的,总结给定资料中谈到的社会焦虑现象都有哪些,并分析指出它们背后折射出了什么样的社会矛盾,这些&&& 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0分)
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400字。
(三)请参考给定资料,围绕“社会焦虑”这个主题,目选角度,自写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
(2)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3)语言表达流畅,逻辑性强;&&&&&
(4)字数在1000字左右。10、阅读材料:&
1.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中写道:“生活之所以发生,乃因我翻动这些书页。”然而今天,这种笼罩在阅读上的神圣光辉正在日渐暗淡。我们有影视、有动漫、有网络,我们在忙碌地工作、浮躁地生活,我们追逐时尚、享受娱乐。时至今日,“阅读,,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今年年初出版的《读书》杂志刊载了某著名教育专家Z的论述:“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进行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每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这一重复,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一个不读书的人是一个缺少精神力量的人。然而,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阅读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只有8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2.北京的砚楠已经上初三了,在她的记忆中,认认真真从头读到尾的课外书,大概也就是小学时读过的《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了。“小学高年级时忙着小升初、上各种补习班,根本没时间看课外书,上了中学后有了手机,看书就都在网上了。”
上海针对99所小学和26所中学所进行的调查显示,小学生完成作业后,阅读课外书的比例不到50%,初中生的这一比例为42%,他们主要阅读的是作文书、教辅书和课本。
学者们还有另一层担心。“四年级前从未完完整整地读过二本书,那么这个孩子就有可能缺乏读完整本书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能力是可以迁移的,迁移为对整体事物的把握能力。因此,小时候缺少阅读完整图书的能力,长大后可能会缺乏对整体事物、整个团队的操控能力。“我们都说现在的孩子是聪明的一代,但是对于学业的过度关注,正在使他们丧失更多的能力,就有可能成为愚蠢的一代。”
日是第17个“世界读书日”,为了解大学生的阅读状况,某报对1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你平均每天花多少时间读书?”对于这个问题,43%的大学生选择了“1小时以内”,28%的大学生选择了“1~2小时”,18%的大学生选择了“2小时以上”,另外有11%的大学生选择了“几乎不读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个问题是,“你平均每天上课的时间大约多久?,,48%的大学生选择了“4小时以上”,32%的大学生选择了“3~4小时”,17%的大学生选择了“1~3小时”,仅有3%的大学生选择了“1小时以内”。
采访中不难发现,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15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天不上网就很难受,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每天都需要。”大学生小魏说出了大多数学生的心声。“如果一天不读书,你也会这样吗?’’听到这个问题,小魏笑了。她说,大家每天都在上课,但是课外连着几天不看书也挺常见的。
3.如今是信息时代,信息海量膨胀,生活节奏加快,这种阅读环境,促使人们要进行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甚至跳跃式阅读。
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常阅读的图书类型中,休闲娱乐性图书和考级考证书籍排在前两位,分别达到35%和30%;紧随其后的是时下畅销书,所占比例为24%;经典名著则鲜有人问津,仅为11%。采访中,不少学生表示喜欢轻松地阅读,比如看漫画、杂志,这些书籍一般配有大量图片,只需浏览,看起来不费劲,仅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示对自己比较偏爱的书籍会精读或重读。&&&
有专家指出,虽然当下已进入“超音速发展时代”,但在读书、修养身心等方面,仍需要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缓慢和淡定中,读者的智慧、情趣才能与书中的韵味更好地衔接,思考、质疑和沉淀等精神程序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然。
专家呼吁,教育者和家长在指导孩子读书时,应该提倡用慢阅读的方式,要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培养孩子们恬淡闲适、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阅读风格,从文字中寻觅高品质的乐趣和意义。
4.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常都在读什么书?调查中,54%的教师选择书籍的标准是“自己喜欢的书”,25%的教师选择“公认的经典、有思想内涵的书”,l9%的教师选择“对工作有用的书”,2%的教师选择“最畅销的书”。
从教师“读得最多的书’’的选项中,不难看出教师们在“喜好”和“现实”间的矛盾。60%的教师称平时读得最多的书是“跟教育工作相关的书”,41%的教师称读得最多的书是“教材和教辅资料”。这说明,一方面农村教师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但另一方面却因为工作实际或手中书籍较少等原因,“读得最多的书”仍显单一,大多跟“教育工作”相关。相对而言,语文教师的阅读面稍广一些,大多数人平时会看些小说和散文,也读些中外经典名著。但他们坦言,很多时候读这些书不纯粹是因为兴趣,而是上课需要。“每次到图书馆或者书店,都会不自觉地走到教辅教材的书架旁。”安岳县龙台镇一位小学教师有些无奈地向记者表达他内心的矛盾,“总觉得多看一本《怎样教学生写好作文》比看一套《家》《春》《秋》更有用。”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走进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等等。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而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这种风气只会导致社会大众的视野越来越狭窄,心态越来越浮躁,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一个专门经营图书的网站公布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父母认为读书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然而家长在图书的选择上却与孩子有较大不同:孩子最喜欢看的图书类型是“小说”和“人文社科”,而家长希望孩子看的是“科普”和“励志”类的图书。还有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父母去书店只给孩子购买与学习进度相关的教辅书或者作文集。访谈中,一些高年级学生表示,每逢新学期开学,老师推荐的一些“较好”的教辅书都会受到家长们的追捧。
5.读书问题历来有着较高的关注度,领导干部读书问题的讨论更引发了网友的热情参与。在“你觉得领导干部最管用的学习方式”的调查中,认同“读书自学,日积月累”是最管用学习方式的网友数量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占全部投票人数的66.1%,约2/3。网友“枵腹从公”认为,读书自学的动力源于自发,效果优于被动灌输。干部读书的表率作用有利于在党内和社会上形成崇尚知识的风气。热爱读书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民族核心价值的一部分。
而网友“吴东”留言说,作为一名在基层挂过职的干部,他感觉基层干部忙于日常事务和应酬,基本没时间读书。发动他们读书必须有价值观念上的引导,不然最广泛传阅的书籍可能会是官场小说。网友“米酥”认为,干部学习不是需不需要的问韪而是必须进行的问题。读书学习如逆水行舟,不学习,干部的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有障碍必须克服。对握有权力、肩负重托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读书学习从来不是个人的事情。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越是在关键时期,越要加强读书学习。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如果不能带头读书学习,不能坚持学以致用,不仅一个地方、单位的学>-j风气难以形成,工作也会因为思想贫乏而难有起色,甚至个人也会由于能力不足遭到淘汰。由此而言,学习也是一种重要的执政能力。
6.2011年7月,拥有l7年历史、曾被誉为“北京三大民营书店”之一的“风人松”书店关门停业,尽管经营者一再强调 “只是因房租问题等待搬迁”,但至今仍未重新营业。据《南方日报》报道,“风人松,,书店董事长王洪彬表示,因为书店房租价格已经达到每月5万元,超过承受能力,再加上网上书城对传统书店的冲击,“风入松”已经难以为继。
提到经营了8年的“时间简史大书坊”,其老板何方异常无奈:“房租到期了,有人开出更高价格,我们竞争不过,只好让出地方。”对当下民营实体书店遇到的困境,她明确表示:“最大的‘杀手’是网上书城的恶性压价竞争。他们可以做到6折进、5折卖,就是为了赚人气,赢点击率。面对这种不正常的市场竞争,实体书店,尤其是民营实体书店,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文艺青年们只去书店却不买单,回家后精打细算地比较几个网店后选择价格最低的下单。你让独立书店怎么活呀?”在众多关于民营书店的代表一一“光合作用”书店倒闭危机的议论中,博友“桂桥”这番话得到了“学而优”书店创始人陈定方在个人微博上的认同。这表明,由于当当、卓越等网络书店在搜索、价格等多方面都有显著优势,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构成了很大的冲击。事实上,人们还在看书,还在买书。不过,他们往往先在实体书店看书、挑书,再去网上书店买书。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景线:实体书店自付店租做网上书店的免费“展厅”。
“当网络书店越来越吸引读书人的目光时,消失的不仅仅是一些传统人文小书店,消失的& 其实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这句话引自一本描述中国各大城市人文书店的读物DD《独立书店,你好》。在“风入松”停业后,担忧书店发展的爱书人、豆瓣网友“瘦猪”表示:独立书店,现在“很不好”。&&
7.独立书店所面临的困境,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比起公营书店,民营书店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处在极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公营书店有着民营书店不敢奢望的优越的经营条件。”某书园总经理无奈地说,“公营书店无须担心房租压力,有政策性贷款和返税,在各地申请政府资金优先获得资格,有腾出物业的可供出租,有各类出版机构价格谈判的优势。”
在中国图书商报社社长孙月沐看来,制度的支持与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书店的生存现状。 “如果没有制度的支持,可能就会像大家呼吁的那样,独立书店一个个倒掉;如果有了制度层面的支持,我们就会拨云见日。”
孙月沐认为,独立书店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日新月异的技术因素。他认为,电子阅读器已经在无形中悄然改变着人们5000年来形成的传统阅读模式,网络商务的空前发达也使得网络销售、电子商务的大鳄们纷纷涉足图书销售,与实体书店展开恶性“价格战”。
8.“没时间看书”“生活节奏太快,静不下心来看书”已经不记得多久没有好好看过一本书了”,这些现象在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很普遍了。
2011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70周岁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4.25本,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6.78分钟。尽管新媒体带来了更多的阅读机会,但竞有50.7%的国民自感“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而同期的互联网使用调查则显示,国人平均每周上网时间长达19.8个小时,平均每天接近3小时。&&
国人阅读需求不高,尤其是纯粹的、非功利性的、富有精神营养的阅读需求低迷,这也许正是实体书店衰落的另一个“隐形杀手”。一位文化界人士表示,很难想象,在传统阅读方式日益让位给其他娱乐休闲方式的社会中,实体书店如何能获得兴旺发展?
某著名诗人L认为,公众并非没有阅读的愿望,但城市中缺少充满感染力和阅读氛围的公共空间,这恰恰可以成为城市实体书店的努力目标。“能否推动人们进行深度阅读,才是衡量一家书店生命力是否强大的最重要标准。一间好的书店,完全可以像知名的博物馆、美术馆一样,让国内外的游客慕名而来,成为折射出一个城市文化灵魂的重要场所。”
作为英国Saltaire书店的店主,戴维·福特认为:“民营书店想生存下去,不提供其他活动和服务,而仅靠售书是相当困难的。”他的书店在扩大图书种类和重新布置上架图书的同时,每周四举办一次作家活动,同时以每杯l英镑的价格出售葡萄酒。据悉,这种形式的售书吸引了大量顾客。
位于日本东京涉谷区的limArt艺术空间设计书店,其经营上注重专业性,并将经营和服务的多样性相结合。书店内有图书及杂货卖场的空间,同时还有为艺术家、摄影家、作家出版书籍的办公室及为顾客设计邀请信、明信片和网站的设计部门。书店在艺术设计类书籍上也分类齐全,还会定期举办一些艺术摄影展及艺术家个人作品展活动。
9.面对众多书店的消失,“救救书店”成为众多爱书人与从业者的呼吁。某文化学者在《新京报》撰文称,法国政府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加拿大政府为独立书店购置电脑设备支付一半的费用,德国政府不仅免征书店的所得税,还在增值税上给予书店优惠;日本和韩国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护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处于平等的竞争舞台。
“政府补贴其实是杯水车薪,政府不应该只进行简单的救命式输血,还应给书店提供一些造血‘干细胞’。”某市新闻出版局F局长深感实体书店危机是一个“世界图书业共同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实体书店的经营者不要失去信心,社会上的爱书人也不要失去信心。即使在网络时代,实体书店依然有不小的发展空间。”F认为。
“英美独立书店的份额从1974年的84%跌到2010年的l0%左右。”中国图书商报某记者提出,国外独立书店同样面临缩水的危局。但在目前书店数量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仍然有一批独立书店依靠独特的做法获得生存的机会。
在美国纽约,一名想开书店的人发动当地的社区居民一起集资7万美元,在当地社区开了一家名为“绿光”的书店,所有的过程都是大家一起来做的,从设计店面到开始装修,还有家长把这仑作为教育孩子理财的好机会。另一典型案例是美国的“朱莉亚”书店,该店店主每个月会在书店的网站上给读者写一封信,介绍书店的新书和活动,还在地铁站张贴一些书店的全年活动日历,顾客看到感兴趣的书就会到书店来买。
10.某网站曾组织网民就实体书店的生存与未来进行讨论,结果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阅读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书店的崛起,实体书店的衰落是必然的,不足为奇;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单纯地把实体书店视为普通的商业机构,任其没落和倒闭,政府应该加大对实体书店的帮扶力度。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灯塔,我还记得孩提时代父亲带着我一个周末可以一口气逛上十几家旧书店,书店是我文学人生的起点,可现在很多书店都消失了……”上海市政协委员李小林深情讲述了自己的“书店情结”。&&&
在独立书店遭遇寒潮之时,仍然有不少人心怀开办书店的理想。“我退休之后唯一的打算就是要办一个小书店,人与书俱老,书店永远是独特的,像文学作品,而不是复制品。”人心能如此,书店便永远不死。&&&
三、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1~5”,概括现今人们普遍面临的阅读困境。(15分)&&&
要求:准确、全面,字数不超过l50字。
(二)“给定资料10”提到,某网站曾组织网民就独立书店的生存与未来进行讨论,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0分)
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字数不超过250字。
(三)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某部门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全民读书月”活动,请根据给定资料,并注意结合自身经验和体会,为这次活动拟一条宣传语,并撰写一则宣传稿。(25分)
要求:(1)宣传语简短、有力,以l0字内为宜;
(2)宣传稿简明、通俗,富有鼓动性,不超过400字。
(四)“给定资料6”中画线部分提到,“当网络书店越来越吸引读书人的目光时,消失的不仅仅是一一些传统人文小书店,消失的其实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读书”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并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自身经验或感受;
(2)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字数在1000字左右。
来源:233网校-
责编:ldy&&&
在线测试本批《每日一练》试题,可查看答案及解析,并保留做题记录 >>
&233网校:
{News_Comment}
政法干警考试一周评论排行
1.&&评论467条
2.&&评论159条
主讲:孙昊等
0题 0题 2题 0题 0题
2411题 1413题
5题 6题 4题 6题 2题
108题 164题 190题 94题 115题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省吃俭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