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上工作岗位祝福语铁路岗位应做好哪些安全事项

会战湘黔铁路
会战湘黔铁路
——修建“湘黔”铁路主题回忆录
政协石阡县第七届委员会
《石阡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
【编委会】
政协石阡县第七届委员会
《石阡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
主 &任: 付贵兰(女)
副主任: 陈登寿
委& 员: 谭玉君& 张成国& 陈世荣
郑黔平& 钟月霞(女)
责任编辑:张成国
付贵兰(县政协主席)
1970年9月,我县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父送子、妻送郎,近万名基干民兵队伍徒步开赴玉屏参加湘黔铁路建设大会战的动人场景,是我县建设史上一件值得书写的历史。
湘黔铁路建设是1970年8月在毛泽东同志“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学人民”的号召下,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湘黔、枝柳铁路建设会议纪要》的批示开展的一次军民联合大会战。
湘黔铁路横跨湘黔两省,途经22个县市,线路全长902公里,东起湖南株洲,西至贵州贵定。参加铁路建设的除铁道部和有关铁路局共调集9万多人的设计施工队伍外,还动员了80多万民兵参加会战,参加会战的民兵按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置设置。石阡县组建了民兵团,一切行动军事化。
在当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参战的民兵们历时两年,在条件差、待遇低的工作环境下,顶烈日、冒酷暑、战风雪、斗淫雨,硬是用肩挑、背扛、手拉,以昂扬的斗志、奋进的作风、朴实的干劲,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为共和国的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县政协编辑这本小册的目的在于记叙这段历史,弘扬这种精神,怀念那些为祖国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甚至鲜血、生命的同志们。激励我们在建设美丽石阡的征程上不懈奋斗。
目录(暂用表格式,排版时取消表格)
湘黔铁路大会战
吃一堑& 长一智
为民兵放电影
杜云富得救
两包向阳花香烟
俺当过“娘子军”班长
老兵走上领奖台
我的心在铁轨上奔跑
天连五岭....
难忘得一段人生旅程
修路两年悄悄回过一次家
湘黔铁路献青春
忘不掉的一段记忆
人民铁路人民修
湘黔铁路建设解读
湘黔铁路大会战
记得是1970年的9月24日,县革委、武装部在国荣饭店召开县、区、社三级干部会议(我也参加这个会议),传达贯彻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的《湘黔、枝柳铁路建设会战纪要》及省革委、省军区、地革委、军分区《关于积极完成湘黔铁路会战的意见》和县革委、武装部《关于动员民兵参加湘黔铁路会战的命令》,部署、动员全县广大民兵参加湘黔铁路大会战。根据铜仁地革委、军分区(简称分指挥部,省为总指挥部)分配给石阡民兵团的任务,县革委、武装部决定在全县动员、组织8800名民兵,其中常备民兵2300名,季节性突击民兵6500名,分别组建,分期分批上马。在全县组织的8800名民兵中,龙塘区1840名,花桥区1360名,五德区900名,中坝区900名,白沙区1560名,本庄区1340名,城关区900名。根据铜仁分指挥部,安排的石阡民兵团是配合铁二局五处的专业施工队伍。大桥、隧道、铺轨、通讯信号给水等工程的施工任务,由民兵团派人配合,专业队伍负责组织施工。路基、土石方、中小桥、涵洞、档墙、护坡、房屋建筑以及运输便道、道碴、砂石用料等施工任务。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民兵团负责组织施工。石阡民兵团担负着从玉屏的宋寨溪至镇远洋平的太平桥,全长10.3公里,有4个隧道,大、中、小桥4座,大、小涵洞30个,车站一个,全线土石方95万多立方米。在时间紧、任务重、资金不足、原材料严重缺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完成了这一伟大而又光荣艰巨的历史任务,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湘黔铁路大会战既修了路,又育了人,会战期间,锻炼了一大批干部,并为广大农村培育了数以百计的能工巧匠,会战后期还向贵州省土石方机械化施工公司、和县内各条战线输送了七八十名优秀民兵,团党委还推荐了6名优秀知识青年上大学,这些就读大学的知识青年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有的成长为副厅级领导干部、教授和高级工程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了级其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通过回忆,把这些片段记录下来,既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宣传修建湘黔铁路建设的重大意义
县三级干部会后,各区、社立即召开干部会、民兵会、群众会进行传达贯彻、宣传动员,层层举办学习班,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广泛深入地向基层干部、全体民兵、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发动,大讲修建湘黔铁路是贯彻党的九届二中全会精神,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要准备打仗”的伟大战略部署的重要措施,使人人明白,做到家喻户晓;大讲修建湘黔铁路的重大意义,使大家都懂得湘黔铁路是通往毛主席家乡的幸福路,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跃进路,是支援世界革命的解放路,是埋葬帝、修、反的战备路,达到每个人都把参加修建和支援湘黔铁路建设当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光荣职责,看成是忠于毛主席的实际行动。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以生产队为单位,采取自报公议的办法进行会战民兵的审定。当时,由于各级革委和武装部重视宣传教育和思想发动工作,在广大群众中已形成人人都知道修建湘黔铁路的重大意义,争取参加湘黔铁路会战的浓厚气氛。广大民兵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热爱的无产阶级感情,积极报名,勇跃参加湘黔铁路大会战,到处出现姊妹相争报名,父送子、妻送郎,延长和更改婚期,参加修建湘黔铁路大会战的动人事例和生动场面。
二、以解放军为榜样,组建湘黔铁路会战石阡民兵团
按照解放军的编制序列,组建团、营、连、排、班,县建民兵团、区建民兵营,43个公社。组建39个民兵连队,其中龙塘区为一营,组建9个连队;花桥区为二营,组建6个连队;五德区为三营,组建4个连队;中坝区为四营,组建4个连队;白沙区为五营,组建6个连队;本庄区为六营,组建6个连队;城关区为七营,组建4个连队。民兵团的领导是县革委、武装部任命的,团长是人武部的副部长樊同生,政委是人武部的副政委洪心章,副团长是钟辑祥、周祥,副政委是徐佃法和我。各营的领导班子由区、社武装干部和区革委的干部中抽调配备的,各连的领导班子是由公社干部、民兵干部和个别优秀的复员退伍军人中挑选配备的。团部根据精兵简政的原则,从县机关选调配备,组成了司、政、后机关,还组织了医疗卫生队、电影放映队和文艺宣传队,营机关的工作人员由区级机关抽调配备,还建有卫生室。
三、学习解放军,大兴“三八”作风
1970年国庆节的第二天,全县第一批会战民兵,在县城集中,县革委、武装部召开欢送大会,于10月3日从石阡出发,徒步行军,由我带队,打着红旗,背起背包,浩浩荡荡地开往玉屏会战工地。第一天宿营五德;第二天宿营岑巩的龙田;第三天宿营岑巩县城,第四天到达玉屏会战工地。每到一处当地都写有大幅标语欢迎和热情接待,住的地方是学校的教室和大礼堂,我们到岑巩县城时,县革委、武装部还举行了欢迎晚会,热烈欢迎湘黔铁路会战石阡民兵团。民兵进入会战工地后,大部分住的是民房,睡的是地铺,条件非常艰苦,广大民兵怀着对毛主席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迎着困难上,以艰苦为荣,就地取材,自己动手,筑土墙,割茅草,搭工棚,解决住房困难。沿线广大群众也千方百计为会战民兵腾房、让屋、支援稻草、床板等,改善会战民兵的住房条件。
四、以临战姿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争时间,抢速度
会战民兵首批进入会战工地的,首先是抢修便道,改移公路,架设通讯线路,备砂、备石为正线施工作准备。10月底,省指挥部党委召开扩大会,发出了“紧急动员起来,加大油门,开足马力,大战50天,以首战告捷的优异成绩,迎接四届人大的召开,向毛主席老人家七十七寿辰献厚礼”的号召,全团广大指战员,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临战的姿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迅速掀起了正线施工高潮,会战中,以“愚公移山”精神为动力,天天鼓劲,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天天学、赶,战斗口号是:“争时间,抢速度,拼命抢修战备路,不怕肩磨烂,不怕腿跑断,滚一身泥,出一身汗,铁路修不通,死也不下战”。会战中,坚持大搞技术革新运动,实行土洋结合,创造地发明了手推车,滑板车,斗车,打夯机、高空滑板运石机,土轨道等十多种革新项目,不断提高工效,加快了施工进度,施工中,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骨干作用和民兵队伍主力军作用,实行专业队伍与广大民兵相结合,会战民兵与沿线广大群众相结合,大打铁路会战的人民战争。坚持向解放军学习,大兴“三八”作风,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位,普遍开展“四好”连队,“五好”民兵运动。开展赛革命、赛团结、赛进步的“三赛”运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发挥广大民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抓典型、树标兵、表扬好人好事。全团树立一营二连为榜样,开展比、学、赶、超活动,团部召开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总结表彰先进,号召全团向二连学习,向二连指导员唐先易同志学习,不断把会战推向高潮。
五、县革委把支援修建湘黔铁路会战当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湘黔铁路建设,是国务院、中央军委交给湖南、贵州两省军民的一项光荣任务,是湘黔两省数十万军民参加修建的一项巨大工程,后方把支援湘黔铁路的建设当作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摆上县革委的议事日程,成立以县革委副主任崔怀信为组长的支铁领导小组,抽调专人组成精干的办事机构,负责支铁工作,保证铁路会战所需的物资、器材和生活日用品的供给,做到想前方之所想,急前方之所急,支前方之所需,保证会战民兵施工和生活的需要,促进石阡民兵团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铁路修建任务,会战初期,县革委各办事机构还带头将电话机、办公桌、椅、木床等生活用品和施工所需的锄头、钉耙、十字撬、八磅锤、五把一杠等无偿支援会战工地,会战高潮期间,县革委、武装部还组织慰问团,带着慰问品到铁路施工工地进行慰问。对有困难的职工和民兵,各区、社、县直有关部门还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使他们安心会战工地,集中精力参加湘黔铁路大会战,圆满完成铁路建设的光荣任务。
为了互相鼓励,1971年春天,民兵团还组织汇报团,派我带着民兵团的文艺宣传队,返县参加县革委、武装部召开的四级干部大会,汇报湘黔铁路建设的进展情况,介绍会战民兵在会战工地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革命加拼命,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和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争光,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争光的好人好事,鼓舞后方的士气,做到铁路会战和农业跨“纲要”,相互促进,争取两个会战的全面胜利而共同奋斗。
会战民兵以解放军为榜样,在农忙季节里,积极开展支农活动,帮助住地群众抢收粮食,维修房屋,挑水等,充分展现了会战民兵和沿线广大群众齐心协力、团结奋战的动人场面,达到了相互支援、相互促进的目的。
吃一堑 长一智
1970年,我们连队接受了修大涵洞的任务,在李柿坪背面河对门山上开石备涵洞料。开的石头要用人工抬到河边,再由河边抬到涵洞工地。由河边到涵洞工地相距2公里半,用人工抬要花大量的劳动力,耗时间。连队讨论用船运路程要近一些,可节约劳力和时间。连队向团部汇报后,团部同意我们的意见,给我们买了一只大木船。我们在连队抽调了几个会撑船的水手,由朱荣华同志负责运石料。
为了保护木船不致被石头砸坏,便用木料铺放在船舱上面,石头放木料上。
一个有霜的早上,天气很冷,把石头装好后,我亲自参加运送。鉴于怕出问题,第一船装的不太重,大约3吨左右。船开走约1公里处,有一小滩,下面是个深潭,从滩上下去,船一歪,哗的一声船就翻了。撑船的4个水手见船一翻都跳河了,只有我不会撑船,但我很清楚,刚沉到河底,用脚使劲向上一腾就冒出水面了,朱荣华他们把我拉上了岸。第一船失败了,幸好没有人损伤,只是丢掉一船石头。
早上翻了船,下午全连总结教训,分析了翻船的原因。原来,护船木料铺在船舱上面,石头再放木料之上,船舱里是空的,上重下轻,稍开快一些,船身颠簸摇晃,难以平衡,尤其下滩更危险,因此翻船。后来,我们改把护船木料铺放舱底,再放石料,改变了放石方法。果然,第二次起以后成功了,再没有出现任何事故,顺利运完了全部石料,提前完成了备料任务。
1970年,上级下文调我到回隆公社当主任,我还没有到任又通知我参加湘黔铁路大会战,任三十一连指导员,许廷元任副指导员,蒋兴才任连长,邓宗信、黎朝刚任副连长,董仕禄任文书,江隆华任事务长,任永才任一排排长,张羽邦任二排排长,冯继成任三排排长,陈子英任四排排长,后来又调梁应朝同志来我连任副指导员。全连108人,全体人员在本庄镇集中,整训学习三天,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由本庄到玉屏全程步行,自带行李。副连长扛红旗在前面开路,一排接一排,排长在前,副排长在后;一班接一班,班长在前,副班长在后。一路敲锣打鼓,一边走一边唱革命歌曲,又边呼口号,完全是军事化行动,食宿由团部安排。
全连出发,第一天到狮柳的荆竹园,第二天到石阡县城,第三天到五德,第四天到龙田,第五天到注溪,第六天到玉屏,一路浩浩荡荡,热热闹闹,没有一个掉队,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到玉屏后,住玉屏粮食局。我们是第一批第一个到达湘黔铁路会战地的民兵连。当时铁路的工作还没安排好,在玉屏等待了半个月。这段时间,每天上午学习,下午到沙坝检石头备料,在一碗水修了几天便道。
任务下达了,我们连编为团部直属连,驻在李柿坪,负责七里冲一带涵洞的修建。铁路总指挥部安排铁路二局五处的许洪义技术员进驻我们连队负责技术指挥。
玉屏沿铁路线一带全是盐灰石,没有石灰岩。我和技术人员找遍了周围许多地方,最后在李柿坪背后1.5公里处,距工地2.5公里的河对面山上找到可以用的岩石。经连队商量,女民兵负责备沙子,在连队抽出会开石头的男民兵组成一个排,由张羽邦同志负责带队,朱荣华同志组建一个排负责运石头,由山上运到河边,再上船由水路运到工地,其余的人,由任永才同志带队负责挖基脚。
第一个建造的是一个大涵洞,长30米,宽20米,高7米。团部命令我们必须5个月完成任务。经过我们全体人员的努力奋战,只用了三个月就完成了。经铁路指挥部验收,完全合格,旗开得胜,我们连队获得团部和分指的表彰,被评为先进连队,我个人评为先进生产者。
接着,团部又分配另建造三个小涵洞,并把大小几个涵洞两头的填方填好,七个月完成。我们进行了合理安排,备料的备料,运石的运石,清基础的清基础,白天干,夜晚战,轮班作业,提前一个月完成了任务。这次又得到上级的好评,团部把我们连命名为“标兵连”,对工作积极,表现良好的张羽邦、朱荣华、冯继成、任永才、陈子英等同志进行表彰。
七里冲的任务完成后,团部安排我们搬到黑凼,到一碗水搞旁山开挖,定七个月完成任务。
新店过去约1000米就是我们连队旁山开挖的工地,有500米长的地段,从30米高的山上直切下来,作为铁路的路基。任务十分艰巨,时间又紧迫。我们作了认真研究,具体分工。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先在山上以人工用钢钎打几个炮眼,每个炮眼7米深,1米直径,底部再分几个岔眼,每个炮眼用千多斤炸药。打炮眼用两个月的时间,放炮的时候,我们民兵分别到附近群众家中去负责安全工作。一声巨响,山上的石头、泥土、沙子炸飞。爆破成功了,周围的人畜没受一点损失,农作物都没有受到丝毫影响。爆破后,民兵们用胶轮车拉、用筐挑、用绳抬,把石头、沙子、泥土全部运走,然后把路基整平。七个月的任务提前一个月胜利完成。
我们住在黑凼,到一碗水工地施工,每天要坐六次船,往返很不方便,又只有一只小船。团部就安排我们连队搬到一碗水,搭住工棚,工棚离工地只有50米。
搬到一碗水后,团部安排我们的任务是修挡土墙,六个月的任务,并提醒我们,特别要注意安全,上面是松山,防止石头掉下来。此项工作十分艰巨,外面用料石浆砌,里面回填充实,挡住上面的泥土下滑。最困难又最危险的是清基,下面在清,上面在滑,随时都有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我们采取先备料,后清基,基础一清好就立马浆砌的抢修方式。领导不离开工地,在关键时刻,吃饭时间虽到,还必须把险情处理好了方才回去吃饭。在此地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战斗在工地。民兵轮班工作,我们领导却不轮班,日夜坚持在岗,经常是一连几天都在工地没有休息。挡土墙约150米长,高4米左右不等,里面全部回填充实。为此艰巨危险的工程,大家齐心努力又提前了一个月全面完成任务。团部又表扬了我们连队,并安排我们连队休息一个星期。
铁路的主体工程完成了,大部分连队都回石阡,我们连队被留了下来,做一些扫尾工作,主要是清边沟、打碎石、铺碎石等,直到铁路全线通车,我们才回家。我们是石阡民兵团最后回家的一个连队。
三年的大会战,既修好了战备路,又育了人,有二十个同志在铁路上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个转为国家职工,安排了工作。
我们连108人参加大会战,完工后108人安全回家,没有发生事故。我们修建的工程,直至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完好无损,分配的任务都是提前完成。我们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
为民兵放电影
1970年国庆节前,在湘黔铁路会战石阡民兵团筹建期间,县电影管理站苏代桥、杨春生和我三名电影放映技术人员被抽调组成石阡民兵团电影队,隶属民兵团政治处。后来杨昌奎、雷光乾先后也到电影队工作。我们所使用的十六毫米电影放映机器设备是管理站配备的。电影队组建以后,当时没有随团工作,在原单位听候通知。十一月二十五日接到石阡县支援湘黔铁路会战办公室通知:“原建民兵团电影队在下月五日前到达玉屏团部报到工作”。于是电影队于十二月一日奉命赴玉屏工地,当日到达团部(皂角坪)报到。电影队的主要任务是以电影这一宣传武器在本团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扬好人好事,改善与当地群众、铁五处专业工程队的关系,争取他们对本团工作的配合和支持。放映范围是玉屏三家桥至镇远羊坪十多公里的石阡民兵团工地和驻地。服务对象是全团民兵、铁五处专业工程队工人和当地农民。
报到后,根据民兵营、连和铁五处的工程队驻地分布现状以及当地自然村寨状况制定放映时间、放映路线、放映地点的“三定规划”,实行按时、沿线、逐点轮回规划放映。
当时处于“文革”后期,影片节目十分匮乏,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铜仁地区电影公司仅仅配置给我们电影队三十七部节目拷贝(正片),其中又以“三战一板”(《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革命现代样板戏)为主。尽管如此,广大民兵对看电影还是相当热心的。每当电影队到达放映点后,当地广大民兵下午下班后不顾及一天劳作的疲劳,甚至有的顾不上吃晚饭就争先恐后地赶到放映场地看电影。有的民兵连整队入场,整齐地列坐(无凳椅坐在地上)。在等候放映时连与连之间相互拉歌(合唱比赛),整个放映场地呈现一派欢腾景象。当地营连领导利用这种人员集中的良好机会在放映前简短地小结近期施工进展情况,布置下步任务,表扬好人好事。工地上都是露天看电影,有时放映中途突然下小雨,全场上千甚至数千观众自始至终坚持看下去,直到银幕上显现醒目的“再见”二字时,民兵们才依依不舍地有序退场。电影队所到之处,有不少民兵积极主动地帮助我们搬运、架设、收拾放映设备。
电影队在做好影片自身宣传的同时 还需要运用其他形式进行宣传。当时没有录像放映,只能运用幻灯片在映前放映宣传。我们制作了几套标语口号式的字幕幻灯片,诸如“提前修通湘黔线,彻底埋葬帝修反”、“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安全为了施工,施工必须安全”等等;一营二连是全“分指”的先进民兵连,五营医务室牛惠林医生到二连工地现场绘制了一套施工景象幻灯片;政治处宣传组陈守容制作了一套表彰许凤莲等先进个人的干片(照相幻灯片)。这些字幕、绘画、干片幻灯片随同电影片广泛放映后深受观众好评。
与电影队同时组建的还有石阡民兵团文艺宣传队。凡外出演出,这两支宣传队伍都是一同前往,在工作中互相帮助。为了使上级和家乡人民群众了解石阡民兵团修建湘黔铁路情况,由电影队和宣传队组成汇报团,民兵团副政委徐殿法任团长,于一九七二年元月到湘黔铁路会战铜仁分指挥部和回到石阡在中坝、河坝、本庄、白沙、黑滩河、龙塘、农场、万安和县城等地进行汇报演出。每场演出前由徐殿法团长致汇报词。所到之处都要举行湘黔铁路会战工作汇报座谈会。在县城汇报期间,汇报团得到贵州省赴石阡工作队的接见,石阡民兵团及其汇报团的工作得到省工作队负责人(省领导)申云浦的肯定和好评。为了感谢相关单位对石阡民兵团的支持,1972年2月,民兵团参谋长余兴廷带领电影队和宣传队到大龙汽修厂、三穗铁五处汽车运输三营和岑巩县进行慰问演出。在汇报和慰问演出时所放映的是抗美援朝战斗故事片《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等影片节目,所演出的是宣传队自编的《铁路修到苗家寨》、《赤脚医生采药忙》等文艺节目,放映和演出效果好,所到之处深受欢迎。
电影队在做电影放映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为会议现场扩音、团部固定广播和工地流动广播等工作。放映人员白天搬运、检修机器设备,晚上放映到十二点前后,往往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电影放映工作没有节假日,越是节假日,工作越忙、越累,尽管如此,队员们从不叫苦怕累,任劳任怨地工作。
1972年下半年,湘黔铁路会战进入扫尾阶段。根据工作需要,大多数民兵陆续撤回,电影队于9月11日撤回县。民兵团电影队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放映电影三百二十五场次(正场),同时放映新闻纪录片(专场)六百五十场次(专场),观众达六十五万多人次。我们在政治宣传,鼓舞民兵奋战,丰富民兵文化生活和改善民兵团与当地群众、铁路工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为三线建设出了力。因而,我们电影队在“创四争五”(创建四好连队,争当五好民兵)运动中荣获湘黔枝柳铁路会战贵州省指挥部授予的“四好电影队”光荣称号。
杜云富得救
(杨大华口述、杨昌雄整理)
1970年国庆节前,我们县对修建湘黔铁路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广大男女青年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争相报名,踊跃参战。我欣然地报了名,当时我只有十七岁。于10月2日,我们先遣队到达玉屏皂角坪。不几天,我们连转移到新店,移房时,我们徒步沿舞阳河而上,一边走一边在河里摸鱼,摸得了许多鱼,晚餐时,我们聚在一起喝着玉屏白酒,吃着自己摸的舞阳鱼,乐在其中。
石阡民兵团下属七个营三十九个连,我所在的单位是七营三十六连四排。连长是席佳兴,副连长张羽洪、熊天英,指导员谭光建,我任四排排长,副排长是刘玉伦。我们七营九百多民兵编成四个连,主要任务是新店路段的路基开挖。
开挖路基需要大量的爆破材料,当时爆破物资十分紧缺,起爆材料是用纸雷管和缓燃导火线。炸药缺乏,我们用硝酸铵和锯木面制造。
1971年8月份,七营的新店地段大爆破成功后,我们排在一处挖一个直径一米多,深度十多米,安装炸药一百多公斤的中炮眼。炮眼主体基本完工,正在挖井底部的药室。由于施工任务紧迫,有一天(星期天)我带一个班(班长是陈兴)到工地加班。我和蔡绍军在井旁六米处打炮眼。杜云富在中炮眼井下药室处打炮眼、装炮、点炮,有两位民兵在井上操作摇架,运出泥土石块。井底两个药室处各打一个小炮眼,每个炮眼安装三节硝铵炸药。杜云富打好炮眼,装好炮,点燃这两炮后,站在提桶里抓住吊绳,井上民兵将提桶往上摇。当摇到井深度的一半处,杜云富心爱的新军帽掉在井下,于是井上的人将提桶往下放,待杜云富捡起帽子后又往上摇,当摇升到三分之二处时,井下第一炮响了,当时我们惊呆了。由于爆破冲击波的强烈震动,杜云富随着提桶落到井底,更危险的是井下第二炮即将爆炸,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和蔡绍军不约而同地迅急跑到井口,听到杜云富的声音,我们大声叫他在提桶里站稳,牢牢地抓住吊绳。我和蔡绍军紧紧抓住摇架把手拼命地往上摇,当快摇升到井口时,井下第二炮响了。当时我们正面朝井下操作摇架,瞬间,带石砂的冲击波迎面冲来,致使我们的面部、胸部和手部多处受伤。那冲出井口的石砂像下冰雹似的落到地上。我们受伤后丝毫没有松劲,仍然用尽最大的力气把杜云富摇出了井面。杜云富得救了,他遍体鳞伤,特别是臀部更严重。我们立即送他到营部医务室。医生见状,叫赶快送卫生队。于是陈兴等人马上送他到团部卫生队治疗。杜云富在卫生队治疗一个多月基本痊愈出院回队上班。我和蔡绍军的脸上、胸部和手上都受了伤,在营部医务室进行清创、上药、包扎处理后开了一些消炎药物带回连队。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没有请假养伤,而是带伤坚持上班。那次负伤后,我满脸伤点,简直像麻子。四十年过去了,留下的伤痕,每当气候变化时,右手肘部骨节要疼痛。当时连部慰问我们伤员还每人送给20个鸡蛋,两斤白糖。
安装这两个炮眼的导火线长度是按照缓燃导火线的标准燃速结合我们操作和避险需用的时间计算确定的,有足够的保险系数。出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杜云富倒回井下捡军帽来回延误了十来分钟的操作和避险时间,不然,当井下第一炮响时,杜云富早就出井面了。幸好炮眼是砂石,其石质松软,否则,其后果难以想象;当井下第一炮响后,第二炮即将爆炸时,杜云富已回落到井底,在这如此紧急的关头,如果我和蔡绍军不及时施救的话,当井下第二炮爆炸时,杜云富恰好处在爆炸点位置,其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在湘黔铁路两年的紧张而艰苦的大汇战中,我们经历过许许多多的风险,这仅仅是其中之一次。尽管如此,我们全连二百多人甚至七营上千人无一人伤亡。当年,我们遵循毛主席的教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
两包向阳花香烟
湘黔铁路会战石阡民兵团八千八百多民兵在将近两年的艰苦奋战中有极少数民兵难免因工负伤致残或积劳成疾。民兵在工伤中多为外伤,且容易治愈。在民兵所患的疾病中,一般是一些常见病,也容易治愈,但其中患有一种特殊病即癔病就难于治愈了。癔病是一种精神病,是由心理上剧烈矛盾所引起的,患病后平时喜怒无常,感觉过敏,发作时手足痉挛,知觉丧失,流口水,说胡话。据我所知,石阡民兵团的民兵患的癔病,开始是在七营发现的,随之扩散到其他营连,最后发展到数十例之多,患者大多数为女青年。
民兵团有卫生队,各营有医务室,各连有卫生员。伤病员开初就地治疗一段时间后多数康复上班,少数伤、病情较重难治的转院治疗,短时间不能痊愈的在汇战后期随着民兵队伍缩减回到家中疗养。
1972年5月,湘黔铁路工程进入后期,这个时候,团部的工作议事日程是在抓紧抓好后期工程的同时还要处理一些善后事务。因此,团党委决定,组织人员在近期对民兵中的伤、病,残人员进行慰问。于是在政治处抽调七名干部组成石阡民兵团慰问组。由政治处主任何兴让同志带队到石阡对回家疗养的伤病员进行走访。要求逐个登门慰问,把慰问金送到伤病员或伤病员的亲属手里。如果全组成员统一行动对全县数十名伤病员逐家慰问的话,将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所以只能采取一人一路分头慰问的方法。慰问组七名成员,恰好一人负责一个区,何主任在县城坐镇指导。因为我是龙塘区晏明公社的人,对龙塘区情况比较熟悉,所以被分工负责慰问龙塘区的伤病员。
五月上旬,慰问组到达石阡的第二天一早分头行动。我由县城出发,徒步先后到龙洞、平寨,晏明、龙井等公社的伤病员家中进行慰问,往返三天,完成了任务。在龙塘区公所向区委汇报该区慰问工作后在区供销社饭店吃饭与同桌的几个村民摆谈起慰问伤病员的情况时,其中一位老农民说:“民国时期黄平修飞机场,由于监管官吃空(贪污伙食费)造成民工伙食太差,吃不饱饭;劳作时稍不投意就要挨打;负伤生病自己医。现在民兵修铁路负伤、生病国家医,民兵回家了上级还要派人来慰问。哪个不说共产党好?”听了这席话,我更加感觉到我们的慰问工作是多么重要,多么光荣啊!慰问过程中,所到之处,当我说明来意后,伤病员及其亲属都非常感动,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龙井慰问完一营九连回家疗养的女民兵梁友孟后,她的母亲送我到克麻场,分手时梁大妈特意到龙井公社分销店买了两包向阳花香烟送我,我再三推辞不收。一是因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明确规定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二是当时处于公社化时期,有的地方每个农业劳动日的报酬只值几分或者一角多钱,而这两包香烟的金额是二角六分(每包单价一角三分),相当于两三个农业劳动日的工钱,若收了这两包香烟实在于心不忍。老人家那拿着两包烟的手在轻微的颤抖,嘴唇在哆嗦,感激万分地说:“民兵团关心我的女儿,你们从玉屏那远天十八地的地方来到我家看望她,我感激不尽,送你两包纸烟表达我家的感谢心情,不嫌弃的话请你收下!”在一旁的村民们也在劝我收下这两包烟。
他们说:“这是老人家的一片心意,你若不收,她心里难过,你应当收下;”虽然这两包向阳花牌香烟只值二角六分钱,但是我深知它的分量。这仅仅是两包香烟吗?不是。这是一份厚礼,是盛情,盛情难却啊!此时此刻我处于左右为难,犹豫不决的境地。收下吗,其心何忍?不收吗,难以了结老人家的心愿。经过权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后最终还是收下了这两包向阳花。不觉距今四十年了,在这漫长的年月里,这件事情时常浮现在我的脑际,记忆犹新。&&
俺当过“娘子军”班长
(蔡家琼口述 杨昌雄整理)
一、 参战不易
1970年9月下旬,上级在广泛宣传动员民兵参加修建湘黔铁路,本地男女青年涌跃报名参战,但是要过两关:一是组织审批关;二是家庭意见关。有的民兵申报后因政审通不过或家庭不同意而不能如愿。对于我来说,在政治、身体各方面条件都合格,而且我是基干民兵,政审关非常容易过,申报就得到批准,可是家庭意见关就困难了。因为我是当年2月9日(农历正月初四日)结婚的,属军婚。婚后仅仅七个多月就要长期远离家乡修铁路,家庭自然不同意,特别是父亲和哥哥持反对意见
,而且态度非常坚决。父亲放出话;“如果她硬是要去的话,走到半路都要把她扯回来。”我的丈夫黄汝全对我参战行动非常支持,他耐心的劝说父亲和哥哥让我去参战。当地领导对我家庭也做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加之本人意志坚定,再三央求参战,最终家庭勉勉强强地同意。可见我能得到参加民兵团修建湘黔铁路的机会是来之不易的。
二、 苦战老铺
1970年国庆节刚过我们得到参战通知后立即到中坝集中编队,我被编入石阡民兵团四营二十连。本区的刘明菊、何秀龙、王守云、杜洪梅、李以琼,李昌芬、吴萍、鲜永芬、冯金芬、黄坤芬、王应绿、吴文芬和我共十三个女民兵编成一个女民兵班(属排级单位的独立班),我任班长。因为这个独立班的战士都是女性,所以被称为“娘子军班”。编好队后我们连队就整队出发。这支队伍前头的战士扛着五星红旗,民兵战士们背着背包,唱着革命歌曲浩浩荡荡的徒步长途行军。我们的队伍没有到石阡县城集中,而是从中坝直接开往坪贯,第一天夜宿坪贯,第二天到岑巩县的龙田宿营,第三天到达玉屏的皂角坪。我们女民兵班的战士同男民兵战士一样,不辞征程辛劳,三天行程近三百华里按时到达目的地。我们是石阡民兵团首批到达的队伍,在皂角坪住几天就转移到玉屏县城郊,具体任务修火车站。仅仅一个来月又转战老铺打隧道。在老铺住民房的楼上,当地风俗女人不能住楼上。经过上级领导联系而得到房东的支持,房东乐意将新木房让给我们住,而且破例同意我们女班住楼上。这间仅20多平方米的房间,只有天上盖了瓦,四周有柱头无墙壁,楼层有楼枕无楼板,需要装修才能住人。我们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自己装修。于是立即到山上砍来手拇指大的生水竹栏墙壁,铺楼板。我们十三姊妹铺七间床(每床2人)虽然是拥挤一点,但是常常满屋笑声和歌声,充满了乐观。这种竹墙壁竹楼板房屋既美观又通风还采光,人在楼板上走动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吱呀吱呀”的声响。比起在皂角坪和玉屏车站住打地铺,这种独特而优美的居住环境实在令人欣慰。
&&& 二百多米长的老铺隧道全是坚硬的岩石。开挖隧道全靠钢钎八磅锤,人工打炮眼,爆破出来的石碴,人工挑或抬,一箩筐一箩筐地运出洞外。我们女民兵照样能用八磅锤打炮眼。有的炮眼要打一米多深,不管多深的炮眼都是一锤一锤地硬打成的,而且我们有任务指标,当天的任务必须当天完成。打了一天炮眼下来,手膀子和手道拐酸痛难忍,不过青年人体力恢复快,第二天照常上班。人工打炮眼必须用甩锤,每打一锤是将锤向侧后方甩一道圆圈后又准又重地打在钢钎的顶端,吼一声“咳”发生“珰”声响。那女民兵舞剑似的打甩锤的优美姿势常常吸引男民兵注目。当许多人同时在一起打炮眼时,那有节奏的锤声和“咳”的展劲声交织在一起就像一曲动听的交响曲。
&&& 后来施工条件逐步改善,团部配发了两台手提式风钻机(风枪),运碴也用上了翻斗车。一台风枪约五六十斤重,开机后整个机身剧烈地抖动,简直要把人的骨节抖散架似的,其体力消耗量不压于人工打炮眼。根据炮眼的位置打炮眼有纵向、横向和斜向。操作时除了掌稳风枪外还要照眼位用力向下或向前推压。加之风枪“哒哒哒哒”的噪声使人难以承受。
&&& 隧道雏形一段后,一边往前开挖一边用水泥砂浆砌筑成拱形加固。砂浆的砂需要到舞阳河对岸采集。我们娘子军班承担这项采砂和运砂的艰巨任务。开采出不含泥的河砂后要用纲丝筛子筛过才能用。运砂的运输工具是打鱼用的鹭鸶船这种船容积小载重量少。我们班13人要分两次运送,每船次大约只能运一立方米河砂。这河面二三十米宽,水深流急,更困难的是河中间有一墩大石阻碍。十多个女民兵对此目瞪口呆,没有哪个敢撑船,只有我敢。我生长在大河边,祖父及父亲都是船舵手,我也从小就学会撑船,我家可算得上撑船世家。可是鹭鸶船小,不及大船好撑。我们在备河砂的几个月里,用这只鹭鸶船运人运砂,来来往往,不知撑过多少回从来没有发生事故。后来团部给我们买了大船运输,工效大大提高了。回想起我们娘子军班的姊妹们在上下班时站在鹭鸶船上观赏着青山绿水的美景,欢乐地唱着革命歌曲或本地山歌那种快乐的情景真令人留连忘返。
三、 参与急救
记得在1971年7月份的一天,驻扎在镇远清溪的“江万”民兵团(由印江县和万山特区的民兵合编的民兵团)发生爆炸事件。听说是因民兵不慎失火引起汽油燃烧进而导致炸药库爆炸,驻地民兵及当地农民伤亡极为惨重(伤亡人数不详)当时我们营迅急组成一个有营领导、医务人员和营部人员参加的临时急救站驻守在公路旁对清溪运往铜仁方向医治的伤员进行途中施救。我是急救站的成员之一,当时救护车、客车不多,是用东风牌的大货车运送伤员。从清溪到我们急救站大约三十来公里的路程。当运送伤员的车停在急救站时我们马上爬到车上逐个察看伤员,有的死了,有的还在呻吟,我们负责给水他们喝,做简单的清创,包扎,给他服急救药,医生给他们打急救针。急救站以最短的时间对伤员快速施救后运往医院救治。说实在的,在车箱内察看伤员时,那些已经死亡或即将死亡的人的形象十分可怕,特别是女民兵或胆小的人员对这种情况有恐惧感。我们当时是按照毛主席的教导“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鼓励自己,激励自己。
四、 苦中有乐
&&& 在湘黔铁路上的工作和生活都十分艰苦,但是苦中有乐,有劳有逸,劳逸结合。团部电影队大约每隔半个月要来我们连队放一次电影,虽然那时片子不多,但物以稀为贵,觉得什么电影都好看。如《智取威虎山》、《地道战》、《红色娘子军》等影片,观看后部分影片中的主题歌我们基本会唱。特别是对《红色娘子军》影片感受较深刻,我们把主题歌的歌词作了个别改动后,经常唱:“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修路为人民…”。原词为“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我们改成“修路为人民
唱起来更贴切。铁五处和我们团部文艺宣传队也时常到我们驻地演出。他们演出水平比较高一些,我们不仅观看节目,更重要的是向他们学习表演技能。我参加了我们营的业余宣传队。我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每当演出后,战友们普遍反映较好。凡是营连整队集合开大会,看电影,看戏前各连、排、班要相互拉歌(歌咏比赛),互不相让,非要争过输赢不可。拉起歌来真是有趣,那集合场地的歌声、鼓劲声此起彼伏,呈现一派热气腾腾的场面,民兵战士个个高兴不已。时间虽过去了几十年有些歌至今我还能哼。
&&& 回想起我们那些好姐妹,俨然是部队的一个“娘子军”班,完成任务出色,经常受到表彰,有的同志入了党。我本人也曾三次受过奖励。
(徐祥文口述& 杨大国整理)
蹉跎岁月,时光消逝,懵然中无情的人生漫路将我推进了古稀之途。回想四十多年前参加湘黔铁路大会战,处处红旗飘扬,锣鼓喧天,在那歌声嘹亮的毛泽东年代,桩桩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修建湘黔铁路是祖国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是一项政治任务,各级领导非常重视。为按时按量高标准完成任务,确保湘黔铁路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各大队抽派去修铁路的民工必须是年富力强、政治思想好的人,有历史问题的一律不得参与。所以,我们五德公社抽派的民工大都是各大队的头等劳动力、基干民兵、积极分子和劳动模范。人民公社成立湘黔铁路政审领导小组,政审认为合格的方可通知去修湘黔铁路。生产队按上等劳动力评工记分另加半。我也被光荣的派去参加修湘黔铁路了,得到通知的我心情非常高兴,信心百倍积极整装待发。
1970年9月5日,我们五德公社派去修湘黔铁路的民工在公社集中,民工自带被条行李和锄头等修路工具。9月6日早上,东方破晓,我们奔赴湘黔铁路的民兵队伍朝着红日徐徐升起的方向,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里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扛起枪杆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的革命歌曲出发了。
9月6日到龙田,9月7日到岑巩县城,9月8日到达玉屏县城。通过三天的徒步行军,有的脚打起血泡,但大都有说有笑,精神振奋,笑语常开,歌声不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1970年9月9日,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唱着“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的嘹亮军歌,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会场,参加在玉屏召开的“湘黔铁路动工誓师大会”,会场周围挂了许多大幅标语,有的标语是:“自力更生,建设祖国”,有的是:“让高山低头,让沟谷让路”,“愚公移山,改造中国”,还有的是:“与美帝国主义争速度抢时间,深挖洞,广集粮、不称霸”等标语口号。政治空气非常浓,声势浩大,鼓舞人心。在当天的大会上还宣布了各班、排、连、营的组成人员名单,营长是罗贤喜,我被分到十六连二排四班,连长胡海堂,地印村人,副连长李茂兴,大鸡公村人,司务长谭光禄,七寸坎村人。我们二排排长杨政敏,枫乡公社人,我任四班班长。我们连分得修新店一段铁路,主要工程是砍割后按定桩线挖运土石方,整个工地人山人海,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时儿浓烟滚滚,时儿炮声隆隆,干得热火朝天,大有排山倒海,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气概。
1972年3月,我被营部调去参加“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承担男生独唱主角。白天在工地四周的山坡显眼处用白石子镶嵌标语,晚上有时参加排练文艺节目,有时要到其他连营去演出,有许多革命歌曲至今还能熟唱,由于本人表现好,两次受营部表彰。
古人曰:“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风送云”,如今回忆四十多年前的往事,能有幸参加修湘黔铁路,并作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员,是我一生中的骄傲。那些能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焕发革命意志的革命歌曲常在睡梦中唤醒,“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还在我的脑海中回荡。
老兵走上领奖台
(杨峰云口述 杨大国整理)
1970年冬,修湘黔铁路的宣传活动声势浩大、家喻户晓、喜讯频传。但就其条件而言,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除了地、富、反、坏、右及有历史问题的不许参加修湘黔铁路之外,凡是贫下中农符合条件的社员也得看他表现好不好,劳力强不强,由大队推荐,经公社政审认为合格的才有资格参加,而且年龄不得超过40岁(除领导之外,)杨峰云能否实现修湘黔铁路这个梦呢?一、被视为伪军人
杨峰云生于1923年,抗日战争暴发,被国民党抓去当兵,在湖南华中五省参加抗日战争。1944年日本进攻贵州,我们部队由山西来东夜以继日赶赴独山战场阻击日军的进攻,为赶走侵略者而浴血奋战,我认为我是合格的中国军人。1945年,我随部队从广西到广州,同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我们部队由香港九龙、海里行程7天8夜赶到秦皇岛,由山海关进入东北。
1948年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参加沈阳起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作为人民解放军战士亲自参加平津、宜昌、衡阳三大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我更认为是完全合格的人民子弟兵。1949年全国解放,我光荣地退伍回地方工作,曾任青阳乡乡长,在张景良同志的领导下从事土改工作,农会工作,土改结束后,因本人没文化要求回家以农为业,张景良亲自陪送,这一切的一切便构成了不合格去修湘黔铁路的条件被搁浅。其主要原因是把我视为伪军人。
二、超龄老兵,待后研究
事怕有心人,我到五德人民公社去找邹尧伦书记,邹书记满面笑容地对我说:“老同志,你主要是年龄大,快50岁了去修铁路,不是让你去坐办公室”。我不服,恳求书记说:“如果我杨峰云去修铁路挑抬抵不上一个甲等劳动力,任你怎样惩罚都可以。与日本人拼刺刀我都不怕,我还怕什么挑抬,请给我一次机会,恐怕在我人生中是最后一次为国家效力了”。书记听我决心大,有勇气,勉强回答道:“等我们领导小组成员再次研究后方可作决定”,我只好回家日盼夜想,等待通知。
三、实现愿望,干劲十足
没过几天,大队长杨浩斗给我送来了通知,一见面就高兴地说:“这回达到你高辈子的要求了,全大队共8个人,烂沟组有杨大发、龙洞湾有杨大勇、毛寨坡有李大春等,全区前去参加修湘黔铁路的民兵只有你一个人年龄大,去了以后如果承受不了,写封信给大队,我们随时调换年轻人来替你”。其实,我内心高兴地不得了,拍拍胸膛理直气壮地回答说:“不用担心,上岸才算打鱼郎,我敢下保证一定要以优良的成绩向贫下中农汇报,向党汇报”。
我们是第一批先遣民兵连,通过两三天就到达玉屏新店一带,首先是在上级领导的指挥下搭建工棚,购置餐具等公共食堂所需之物,备齐油、盐、柴米,为大兵团会战湘黔做好准备工作,迎接全县各区、社修湘黔铁路的民兵按时奔赴战场,大家干的热火朝天,气氛非常浓,政治空气非常高,人们的团结互相精神风格好,都处在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中。早晚休息时,同志们都要求我给大家讲故事,鼓动大家克服困难,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由于我的个头高大,穿的是一身解放军服装,同志们大都有趣的称我老首长,其实我还是一个普通民兵。
四、老兵走上领奖台
到湘黔铁路不多久,营部食堂有一项最简单的后勤白案师工作,在年轻人中找来找去谁都不敢承担,食堂白案师其实就是天天与面粉打交道的馒头师傅。70年代国家粮食不过关,不管是干部或是民工,都要按比例搭杂粮,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一日三餐,早餐只好吃馒头加稀饭,但馒头也不全是大麦面粉,有一部分是玉米粉,没有白案技术的人是无法使大家吃上好馒头,为了让大家能吃好,有强壮的身体建设祖国,吃的问题营部领导非常重视,整个营部有白案师技术的人只有我这个曾经在部队当过炊事员的老兵。于是,营部命令我到营部当厨师干炊事工作。
白案师不仅仅是用面粉办馒头,还有花卷、包子、刀削面等工艺。由于自己对工作认真负责,得到全营干部和民兵的好评,使我这个超年龄老兵在1971年5月,被湘黔枝柳铁路会战贵州省指挥部、政治部表彰“杨峰云同志在湘黔、枝柳铁路建设会战中,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成绩显著,荣获五好战士的光荣称号”。我光荣地走上了湘黔枝柳铁路会战表彰大会的领奖台。
我的心在铁轨上奔跑
(杨大勇口述& 杨大国整理)
1970年冬的一天,寒风飘烈,我与几个兄弟在坡上为集体犁土,放工回家刚一进屋母亲很不愉快地告诉我说:“眼看年下无期,公社派人送通知来要你去修湘黔铁路”,母亲一边哭一边把通知递给我。
我母亲姓刘,名菊香,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外祖母给娘包缠了一双小脚,加上年老体弱步履维艰,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代替,而且我是娘唯一的独苗,要出远门修铁路,娘心中自然产生许多疑虑,她坐在门前遥望连绵起伏的群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父亲是个有正气的人,见我娘不吃不喝大声吼道:“哭啥!现在不是旧社会,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1944年,抓我去黄坪修飞机场,是美国人持枪管制,动不动就打民工,但老子都不怕,如今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搞国家建设,大家都去修,一个大队有七八个人去,你哭啥!”。
父亲的斥责反而使母亲感动安慰似的,连夜为我补了几件换洗衣服,收拾行李,什么花生、葵花籽、煮鸡蛋各一包供路途吃。每当我回想起这段历史几十年的往事就会使我深深惦记娘的爱子心和母子情。
修湘黔铁路的民工是由生产队评工计分,集体卖基本口粮,通知要求自带行李,另加一把锄头。第三天,我背着行礼和大家一起踏上了修湘黔铁路的征途。石阡县民兵团几千人浩浩荡荡开往玉屏。由各区设民兵营,五德民兵营属三营800余人,罗贤喜任营长,金成轩任营教导员,五德公社属三营17连,连长杨大发,副连长孙继成,指导员董显富,副指导员彭登文,排长石光征,我任班长。
三天之后,团部召开紧急会议接受任务,我们三营被分担修羊坪新店一段铁路,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修筑队伍,人山人海,数十里山川沟谷中修路工人像一条长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有时炮声隆隆,有时浓烟滚滚,铿锵的打锤声,号子声使整个工地人声鼎沸,拉开了会战湘黔铁路的序幕。
战斗在工地上的民兵大都是各公社去的甲等劳动力,人人生龙活虎,吃苦耐劳,为按时完成任务,在施工中分三个工种,一是挖土方,二是打夯,三是打炮眼放炮,每人每天要挖运一方泥土,白天大家干的热火朝天,有说有笑,晚上还要到团部去看文艺演出,整个工程建设都处在一种紧张而有序的战斗中,不知不觉就到年关了,由于集体生活使部分同志不习惯,有的因水土不服体重开始下降,体力也逐渐减弱,加上快到春节,思念父母和妻室儿女的增多,民工思想有些不稳定,也有悄悄跑回家的。县民兵团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召开湘黔铁路会战工作整顿培训会,要求各班、排、连、营必须认真做好民工的思想工作,稳定民工队伍,确保湘黔铁路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团部文艺宣传队巡回到各连进行演出,宣传好人好事和在战斗中能吃苦耐劳的劳动模范,先进个人和集体,改善民工生活,关心慰问因工受伤和患病的民工,使整个参加湘黔铁路的民工真正体验到党的温暖和无微不至的关心。
1971年春节放假三天,大年30的天,由团部组织慰问团逐一走访各连排,检查食堂为民工准备过年吃些什么,想什么,有啥要求等……。
当营房四周老百姓除旧迎新的炮火响起时,我不由得想起在家的父母亲怎么过年,因为我是家里独苗,他们能忘记我?我又能忘记生我养的爹娘呢?但我是班长,在家是任大队团支部书记,我不能当着大家流泪,只好悄悄在工棚后面哭了一阵,抹干眼泪,转身回房满面笑容地向连长杨大发说:“大哥,你是领导,买圆炮火来放可以吗”?大哥笑着说:“买来放,咱们的工地在这里家就在这里,和当地老百姓一样过一个热闹的春节”。工棚的草坪上响起了除旧迎新的爆竹声。
1972年,我们连由新店撤回羊坪修火车站,主要任务是打夯,一个夯有100公斤重,是用石头做的,高约1米,用木棒交叉捆绑,四个人打一个夯,哪怕是烈日当空,大家也得一个劲的打,汗水顺着胸膛往下流,被太阳晒得像非洲人一样黑。为了突击,有时还要加晚班,如打的不紧还要翻工重打,要用钢钎插不进去才算合格。铺碎石打隧道是工程兵,我们作为民工,重要工程如铺轨,砌涵洞,架桥梁都是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承担,我们向他们学习,在工程兵的影响下,增添了民工苦干实干的信心和决心。为了减少国家开支,我班每天抽2人在15里之外的大山割红藤来编织挑泥的撮箕受团部表彰,我被评为优秀班干部。
1972年9月,整个工程基本竣工,工程队分批分期撤回。离开家已三个年头的我本想第一批走,但连部却要我走在最后一批。回来后被抽在五德公社搞征购工作,后因机构减员而退回农村任村组干部三十余年。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家乡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四通八达,但回想起三十多年前那曾经战斗在湘黔铁路会战中的桩桩往事不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一种幸福的回忆使我感到人生最有价值的年代莫过于修湘黔铁路的当年,一种亲历感有时会在睡梦中出现,我的心仿佛还在铁轨上奔跑,嗨哟…喂扎…的吆喝声还在耳边回旋。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山河铁臂摇”
——湘黔铁路建设纪实
湘黔铁路于1970年10月开工建设,1972年底通车。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参加铁路建设时至今日,足有40年了。当年,我被抽调上铁路参加建设时,年仅40岁,现已81岁了。古稀之年,往事犹新。
湘黔铁路(以下简称铁路)施工建设大会战,是1970年10月正式破土开工建设。在此之前,上级党委、政府发出了有关建设湘黔铁路的《重要指示》和印发了《湘黔铁路建设的宣传动员提纲》。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大力宣传,广泛动员,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我积极响应,很快加入到湘黔铁路建设队伍,先到石阡民兵团第一营任书记(龙塘两个连,城关一个连联合组成一的个营)。因铁路建设的需要,必须多上、大上、快上,石阡参加湘黔铁路建设的民兵总人数达上万人。
1972年,石阡民兵团又下文调我到团政治处办公室工作任秘书。后因民兵团党政办公室秘书李国恩因病请假,外出求医到遵义医学院诊断去了,我又接任李国恩同志的一切工作。随着铁路工程的施工进展,1972年、1973年对民兵采取分批分期陆续撤回,留下1500多名民兵,直到铁路工程全面完工才撤走。
为了把湘黔铁路建设好。遵照上级指示,必须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铁路建设队伍。在很短的时间内,湘黔两省组织了数十万民兵上马,犹如大兵团作战。
铁路会战这支队伍的组成,湖南、贵州两省各自组建“铁路建设指挥部”。铁路沿线各地专区、自治州组成
“铁路建设分指挥部”;县组建民兵团。县内以区、公社、大队设置营、连、排。按照部队“三三制”的编制组建。
铁路沿钱的各县、市、特区,还相应成立了支援铁路建设办事机构,简称“支铁办”,作好铁路建设的后勤支援服务。
国家铁道部第九局第二处的工程师、技术员,也投入了湘黔铁路贵州工段的建设中。
湘黔铁路工程项目,代号为“92032”。代号的含意是从湖南省株洲市到贵州省贵阳市的里程全长920.32公里。这个工程“代号”,还印制在许多物件上,包括民兵干部及其他投入施工的所有人员每人所穿戴的衣物和斗笠及雨衣上,都以此“工程代号”印发作纪念品。
战地黄花分外香,人民铁路人民修,修好铁路为人民。石阡民兵团修建铁路热情高涨,所承担的工段,从玉屏县城西门铁路大桥的桥头起,至镇远县的羊坪公社所在地,共十公里的工段。涉及工段中的皂角坪、七里冲、雷公井、新店、杉木岭、羊坪等处的大涵洞有8个。三家桥的隧道一号、二号、三号和老铺隧道,4处隧道,每个隧道大约500米至1000多米长。铁路的桥梁有三家桥铁路桥、新店地点铁路与公路交叉“立交桥”、羊坪火车站的双轨铁路桥共“三处大桥”和羊坪火车站(中站)一处。
湘黔铁路建设的当时,每个建设者,尤其是石阡民兵,人人都能鼓干劲,争上游,齐心协力修铁路,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他们主要有“四不怕”:不怕夏日炎炎的时节,顶烈日,汗流浃背;不怕狂风暴雨的滂沱降淋,沐风顶雨,戴斗笠、披雨衣,风雨无阻;不怕“火树银花不夜天”,深更半夜,轮流分班,通宵达旦,日夜作战,施工不停;不怕工地上各种机动车辆施工操作时的嘈杂声干扰。
湘黔铁路建设经常浮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的动人场面。
难忘的一段人生旅程
(黄启俊口述&
任光跃整理)
&积极报名参战
1970年初冬,满坝稻谷入仓了,漫山遍野桔红的枫叶,在天空飘落。田野里牧童吹着箫笛,山野格外寂静!村民们开始盘算冬天清闲的生活。
很快湘黔铁路会战号令传来,打破了初冬农家的沉寂。一个晚上,昏黄的灯光下,中坝公社双溪生产大队第七生产队召开群众会。队长说,“参加湘黔铁路会战只要有劳力,男女都可报名。只要自愿报名,参加湘黔铁路会战的,生产队还要给他卖基本口粮,在工地上还要给他记工分。”
村民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修铁路,没日没夜的战,吃住在山旮旯里,太艰苦了,不划算。”有的人说:“修铁路比在家里强多了,至少一日三餐不饿。”议论好一阵子,却没有人报名。突然,黄启俊站了起来大声说:“你们不去,我去!”他当时一家三口人,小孩不到两岁。在他的带动下,生产队44个壮劳动力中,有4个相继报了名。
黄启俊当时是怎样想的?“我是当过兵的人,在外面看过世景,至少晓得,国家建设需要大家积极参与,再说,出去了,吃在工地,还可以为家里屯点粮,家里粮食充裕些!”
黄启俊从小受苦惯了,退伍前,他曾在都匀军分区荔波县中队服兵役,任团支部书记。退伍后,他在生产队处处以集体大局为重,组织纪律性很强。
三天后,中坝片区参加湘黔铁路会战的民兵统一在梨树坳集中,然后沿五德方向赴玉屏工地。
超额完成任务
在镇远羊坪铁路工段,所有参战民兵实行军事化管理,实行团、营、连、排、班分配。主要任务是开挖土方。
为了不给当地百姓增加负担,会战的工友们遍地扎工棚、四处搭炉灶,形成了白天人山人海,晚上灯火通明的景观。
为了抢修铁路,为了超额完成定额,一般都是凌晨4点起床,军哨一吹,民兵们齐刷刷地站成队列,集队出发赶到工地!
土方开挖考核以排为单位。为了抢进度,每个人使出最大的力气,完成最大的定额!可是,一个人完成定额开挖任务后,还不算真正意义上完成!还需要彼此团结互助,强的帮助弱的,快的帮慢的,排的定额任务全面完成了才能收工!
开挖土方的定额任务分配从来就是不固定的。连部要将土方任务根据实际完成的最大定额动态分到排,排再分到每一班,然后分到每一个人。黄启俊劳动十分诚实,在工地挖土方,起初他1个人一天挖1方,也就是一个民兵一天的基本定额任务。后来,每天挖1.5方。再后来每天开挖土方高达2.5方。
尽到最大责任
&1971年1月,他被团部任命为4营军事参谋。
在任军事参谋职务期间,有一次搭建一个大涵洞,可是团部钢材物资不够用。为不影响施工,营部就出去向外单位借。这年6月的一天,天气格外的炎热。由于电话不通,加上施工紧,他先安排一位姓杨的工人白天赶到芩巩县物资局借用钢管。他去后,找到该县物资局局长,这个局长却没有答复。得知这个情况后,当天傍晚,黄启俊一个人徒步翻山越岭十多公里跑到县物资局找领导协调,物资局的领导被他这种精神感动,事情搞定,他又深夜返回营部,第二天一早带着车辆前去拉运钢管。
在营部,黄启俊还要负责安全、维稳、作风建设、矛盾纠纷处理等工作。工地上,施工险情多。要时时刻刻将群众生命安全放在心上,特别要做好安全事故的防范和矛盾纠纷处理。”
一天晚上,月空朗照,一群工人在坝子上看电影。突然一个工人得了急病。当时,如不及时医治,就会有生命危险。得知这个情况,他马上安排看电影的几个民兵护送病人到羊坪卫生院,病人转危为安。
修路两年悄悄回过一次家
(肖寿高口述& 钱昌智整理)
我刚刚小学毕业,生产队就安排我和王昌高、杨光和、闵中学四人一起,于1970年农历9月18日步行到玉屏修建铁路。他们3人在修建铁路的中途相继回家,只有我一人坚持到最后,直止1972年10月铁路修好我才坐车回家,修路时间历时两年多。
当时,没有车我们四人徒步行走,早上一大早就出发,晚上才走到龙田,第二天走到岑巩,第三天傍晚我们四人走到玉屏七里冲,当时在七里冲滞留了10余天,只是做一些搭建工棚等杂活,还没有正式参加修路,后来到古楼参加修公路,大概修了1个月。
1970年11月,我们才到玉屏的新店,在新店月湾桥路段挖基础和填土方,规定任务每天必须完成2立方土,一干就是大半年。
经过一段时间土、石等材料的筹备,相继就是碎石工作,就是把原来开采的堆放在沿线的石头用小锤敲碎,每人每天必须完成0.5立方。
任务完成后,1972年3月,我们辗转羊坪车站参加劳动,主要也是从事采运石料和挖运土方工作,不过这时我们已经用上了胶轮车,每天没有规定任务,这样我们又干了一段时间。
1972年7月,修建工作已基本完成,此时已经出现了汽车操作,随后我们又用了约2个月的时间对所修路面杂物进行了清理。
我们五德片区从原来的1000余人到最后的230人,在我们修路的两年时间里,我们修路里程约1华里。在这两年时间里,我曾于1971年3月,悄悄地回家过一次,那时确实太想家了,在家呆了3天后,我又返回工地继续参加劳动,直至湘黔铁路建成通车后。
在修路这两年多时间里,我们每人每月可享受到36元钱的补助,其中生活费每月15元,上交生产队15元,自己可支配6元钱。劳动期间,每月有50斤大米,每顿都能吃饱而且大约10天左右就要杀一头猪改善生活,生活水平相对稳定。劳动闲暇之余我们一起打打篮球,适逢邻近乡镇赶集我们结伴闲逛。。
湘黔铁路献青春
(唐胜芝口述&
蔡正国整理)
&&&&&&&&&&&&&&&&&&&&&&&&&&&&&&&&&&
40多年前,我参加过抢修湘黔铁路火热战斗,经受过锻炼,至今记忆犹新。
(一)报名应征
1970年8月的一天,我们河坝场乡召开抢修湘黔铁路动员大会。我当时16岁,刚从本庄“农中”毕业回家,便要求去参加修铁路。但是我父母都不同意,说一个姑娘家,从来没出过远门,简直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我的班主任王以寿老师也来到河坝场,见我在家里哭,对我父亲说:“唐胜芝是棵好苗,让她出去经风雨、见世面,也是好事。”生产队的干部也说:“留她在家里也做不到什么活路,不如让她出去还可以顶个劳动力。”我的满叔唐昌进(18岁)已经报名了,我父亲认为有他作个照应,这才勉强同意。受我的影响,同乡的七八个姐妹都报名去修路,我当时是多么的高兴啊!
(二)艰苦行军
我们河坝场乡组织了一个女民兵班,安排我当班长,还兼任卫生保健员。记得农历9月12日,我们河坝连的男女民兵整队出发了。大家载着大红花,背着铺盖行李,喊着口号,唱语录歌,像奔赴战场的革命战士一样格外精神。我背着保健箱和随身行李,举着一面大旗,走在队伍的前排。我们喊着“三线建设要抓紧,要和帝、修、反争时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口号。
当时虽然有公路,但汽车很少,我们实行长途拉练,艰苦行军。第一天走到狮柳,在农家住宿。第二天经白沙、龙井、狗湾坝蒙子坳出来槽溪沟,一眼看见到北塔和龙川河,我们兴奋起来,指导员安廷富对大家说:“马上就要进入石阡县城了,大家都要注意行军纪律和仪表,不要东张西望,不要单独行动,晚上集体到温泉洗澡,以解除疲劳”。几句话说得我们心头热呼呼的。我们驻进了县委招待所,房屋很宽,但是晚上没有电灯,一间屋只用一支蜡烛照明,由于泡了温塘,大家身心放松,很快就入睡了。
第三天到了五德,第四天到了龙田住宿,有几个姑娘忍耐不住了,坐下来就哭。我帮她们刺破脚上的水泡,按揉腿部。指导员来检查时鼓励大家:“要学习老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精神,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战胜一切困难。”
第七天下午,我们终于到达玉屏县的老普寨,分住在老乡的家里。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体会了长途拉练行军中的甘苦。
(三)誓师大会。
我们到达工地的第二天,就召开誓师大会,当时政治气氛非常热烈,呼口号、唱语录歌此起彼伏。团领导分别讲话,要求我们要做出显著的成绩,争取入团、入党;要戴着大红花来,还要戴着大红花回去。还有民兵代表表决心,表示要早日修好湘黔铁路。我每一个星期天都要帮助不会洗衣的老人,特别是我们连叫任明星的老人,他已是近50岁了,我就帮他洗、补衣裳,还有的同志说我,你一个姑娘家,给那个很脏的老人洗衣服,你不怕臭吗?我回答道:做一点小事不生关系的,大家都走到一起了,应该相互关心。我们女同志去打饭,都要排长队,炊事班的杨伯伯他是个老红军,叫杨昌星,对那些男同志说:“你们要让妹妹们一点,她们没出过门”我当时听了很感动。
我们女民兵班只有我和副班长杨正莲识字,我俩忙着帮姐妹们写信回家报平安,不仅要平安到达目的地,还要分别将誓师大会上领导的要求、我们的战斗任务等告诉家里人,希望他们不要担心我们。
我们早晚都要背诵毛主席语录,学习和背诵“老三篇”。营干事陈治英还来教我们唱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等,要像李铁梅一样“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虚心学习,追求进步。
(四)工地会战
我们连、排、班里经常开展“会战”,即“两天一个小会战”、“三天一个大会战”,比抢时间,超额完成任务。我们班的姐妹们,为了抢时间打夜战,自己凑钱买了三支手电筒,三个人一支照着去到工地加夜班,超额完成任务。有一次被营统计员林洋仁发现了,他说:“你们昨天的土方我已丈量记录了,怎么今天一早又多了8方?”有一天晚上下着毛毛雨,我们拖填方干得正起劲,一辆小车开过来,方政委从车里走出来,问我们是哪个连的?大家笑而不回答。他们又问你们为什么不说话?姐妹们突然一起回答:“我们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男同志办得到的,我们女同志也能办得到”,一下子把领导逗乐了。第二天,团里徐干事来调查,才知道我们是六营(本庄营)32连女二班的民兵,于是他写了一分《简报》,对我们夜以继日会战行动进行表彰。不久,团里开大会,文书廖国义给我写了一个发言稿,我在大会上作了发言。
1972年4月,我们连调驻七里冲工棚,配合四川铁五处七连打隧洞,这样我们就不必走夜路了。我们的任务主要是除渣,将洞里用风钻机钻出的炮眼填上炸药,炸出的乱石运出洞外去。晚上下班回来,在路上还唱革命歌曲:“我为人民来修路,日日夜夜在山沟,立下愚公移山志,不达目的誓不休”。我们女同志配合铁务处学打风钻,我一不小心,拿得不稳,被风钻弹伤了食指和小指。虽然作了包扎处理,但至今食指还有伤疤,小指已变形伸不直了。
1972年12月8日,我们完成了抢修湘黔铁路的战斗任务,根据从那里来、回到那里去的原则,我和民兵们一道,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忘不掉的一段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但我人生旅程中的那段难忘的经历却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我人生中最为珍贵的镜头之一,那段岁月是耐人回味的、是值得骄傲的,同时也是新中国建设中的一个见证。
1970年9月根据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就是同帝国主义争时间,同修正主义争时间”的最高指示,我积极响应党中央支援铁路建设的号召,报名参加了石阡县民兵团,赴玉屏抢修湘黔铁路。10月3日,我们民兵团全体民兵在石阡县大礼堂整装待发,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加之民兵团几千人同时出发,也没有那么多交通工具,所以只能徒步前行,记得当时只有17岁的我,个子也很矮小,在民兵队伍中显得格格不入,于是我将行李委托一起的男民兵帮我拿,在临出发的那一刻,我抢先端着毛主席像,昂首阔步、兴高采烈地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心中溢满了兴奋和自豪。整个抢修队伍带着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一路前行,高唱着革命歌曲、喊着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口号,整个场面激动人心,让人热血沸腾,满心的骄傲和自豪使我们都忘记了征途的疲惫,经过整整五天的急行军,抢修队伍终于在10月8日平安到达了玉屏。
到达工地的第二天,团里就组织召开了誓师大会,当时政治气氛空前热烈,革命口号和毛主席语录歌声此起彼伏。誓师大会上团领导分别作了战前动员讲话:“我们要做出显著的成绩,争取入团、入党,早日完成任务”。还有民兵代表表决心:“我们一定要提前修好湘黔铁路,要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带着大红花来,还要带着大红花回去……”
湘黔铁路抢修工作任务重、条件差,机械设备几乎没有,仅有的几台拖拉机也是专门压路的,百分之九十靠的是人工。当时在工地上干活实在单调,就是上土、挑泥巴,打炮眼,后阶段还有“霸”砖,砌墙,那时人们干活积极性也真高,没有任何物质奖励,还经常加班搞突击,动力就是靠政治宣传鼓励,整天讲“支援世界革命”、“让毛主席放心、让毛主席睡好觉”,大家都是朝着同一个目标在奋斗。
为了尽快完成抢修工作,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国荣乡(国荣公社)组建了一个女子民兵排,组织上安排我当排长,我就寻思着要当好这个排长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我年纪小、个子又矮,必须做到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大家才能服从我的工作安排。我经常召集几个班长开会,总结工作情况、交流工作经验,带领姐妹们实干、巧干加拼命干。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大、小会战”,还经常和男民兵们比赛,为了比赢,我们女民兵通宵达旦加班施工。
1972年,我们完成了抢修任务,根据上面的安排,我们回到了石阡,从此湘黔铁路抢修工作宣告结束。
现在回想起那一段修路的历程,仔细品味起来,还有点酸甜酸甜的感觉。
人民铁路人民修 修好铁路为人民
我采访了当年参加修建湘黔铁路的老工人文德群,问他现在有何感想?他沉思片刻后发出感叹:“当年修建湘黔铁路,许多修路工人流下了辛酸的汗和泪,有的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后来铁路修通了,贵州人民享福了,真的是人民铁路人民修,修好铁路为人民!
文德群,生于1950年12月28日,彝族,中共党员,家住大沙坝乡龙洞村,现在大沙坝乡龙洞小学任教,小学高级教师,他向笔者介绍了当时修路的一些情况:我初中毕业后,在龙塘区中学才读几个月的高中,文化大革命就发生了,我便辍学回到生产队参加大集体的劳动。1970年10月我参加石阡民兵团第一批去修铁路,当时民兵团有39个连,我先后担任一营、四营的通讯员,三连、八连的文书,当时我们龙塘区去了1800多人,方再柏任团部政委。石阡民兵团负责修建距离玉屏二公里的皂角坪到羊坪车站路段,其中有三个隧道,最长的220米,有一座高架桥——太平桥,桥高50多米,长90多米。工人们上班时间八至九小时,工资每人每月36元,扣生活费15元,交生产队15元(生产队按每天10分计工分),还有6元钱就是零用钱,当时吃在食堂,睡在工棚,环境艰苦,物资紧缺,土方用锄头挖,肩挑背驮运泥土,石头用胶轮车推;修高架桥时用木板夹盒子,用钢筋混泥土浇注;打隧道先用钢钎、炮錾打炮眼,然后用雷管炸药放石炮,最后用錾子一锤一錾的打。打隧道和开岩山的石头大的用来砌堡坎,小的用大锤打碎后用来铺路,毛坯路修好后,先放乱石,然后撒厚厚的一层碎石,称为道碴,最后才放枕木,铺铁轨,验收合格后才能通车。我到工地后,除了参加劳动外,主要工作是写宣传报道,负责“三栏一榜”,三栏是指公布栏、宣传栏、批判栏;一榜是指光荣榜。有时还到田边路坎刷标语,有的写在石头上、墙上、红纸上;写得最多的标语是:“人民铁路人民修,修好铁路为人民!”其它标语有:“抓革命,促生产,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此外还有一些政治斗争标语:“批林批孔,斗私批修!”“以阶级斗争为纲,纲举目张!”当时的工人热情高涨,劳动积极,争当先进,都想提前完成建设任务。我们当时还编辑出版了《石阡民兵团诗歌集》,其中有我写的诗8首,我还写了一篇小小说《道碴锤》。1972年8月1日,湘黔铁路通车了,8月4日,我们坐火车,然后转客车回家。我回来后,当过大队团支书,公社团委宣传委员,出席过石阡县第九届团代会,地区第4次团代会,1973年9月开始在龙洞小学代课,后来到石阡进校进修,取得中师文凭。1995年转正,此后一直在龙洞小学教书,今年4月底才退休。
文老师,您辛苦了!愿您度过一个快乐的晚年。
湘黔铁路建设解读
湘黔铁路东起于湖南株洲,经湘潭、湘乡、娄底、涟源、冷水江、新化、溆浦、怀化、芷江、新晃进入贵州,再经玉屏、镇远、凯里、、龙里等市、县,西止于贵州贵阳,全长 902公里。其中贵定至贵阳段与黔桂线并轨,贵州境内大龙至贵定段长 276.3公里,设30个车站。
湘黔铁路蜿蜒于武陵山和苗岭的群峰深谷中,贵州境内大龙至贵定段有隧道及185座,总延长71800米,大中小桥梁183座,总延长28780米。
湘黔铁路是从1937年开始建设,当年的12月从田心站开始施工,到1939年4月,只修通了田心站至湘潭东站(原名板塘铺站)、湘潭站至涟源站(原名蓝田站)两段,因湘江大桥未建成,这两段未能接通。后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将钢轨拆除。抗日战争胜利后,田心至湘潭东恢复通车。1953年6月重新修建,1954年1月湘江大桥建成后,田心至湘潭站通车;1961年12月铺轨至金竹山站;1962年4月临时运营,1966年正式运营。其余各段于1962年停工。1970年9月从金竹山站往西恢复施工,期间,湘黔两省组织了大规模民兵抢修,也称“大会战”。1972年5月铺轨至大龙站。1973年6月正式运营。1974年11月自大龙站铺轨至贵定站与黔桂线接轨。至此,从株洲站至贵阳站全线通车,并于1975年1月正式运营,1999年1月实现全线电气化。
湘黔铁路东起湖南株洲,连接京广、京九、浙赣铁路,西接黔桂铁路,与贵昆铁路等相接,是联系西南、中南与华东的重要通道,它与浙赣铁路一起组成了长江以南横贯我国东西的交通运输大动脉。湘黔铁路对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石阡县政协文史资料《会战湘黔铁路》终于与大家见面了。
《会战湘黔铁路》录入了16篇文章,5万字,图片8幅。该专辑通过当事人亲历、亲见、亲闻撰写的文章,真实反应了石阡八千多民兵修建湘黔铁路时的劳动情结和做出的贡献。
虽然我们收集的文章比较少,但是也将编辑成册。当年的建设者们,健在的均已年逾花甲,难得动笔。我们也只能从收获中去感受“一叶知春”的景色!
该专辑在征稿和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县有关领导、县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以及各位作者的热心撰稿。
在此,对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编辑出版的领导、同仁、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在编辑出版过程中难免有疏漏、错误之处,诚望批评指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走上新工作岗位感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