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货币和杭州市货币金融体系系的作用?

股票/基金&
央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是否包容
作者:文眼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个重要抓手。其中,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金融活动的影响更为敏感。有鉴于此,的角色就显得特别重要。除此之外,央行在金融监管方面又能做什么呢?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亚夫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冲突,根本在于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金融监管存在显著顺周期性,这与货币政策沿用相机抉择进行天然存在矛盾。同时,两者在作用实体经济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一是对实体经济作用的方式不同。货币政策主要是调节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和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强调的是总量调节。而金融监管则从微观资金配置效率出发,保障社会资金正常供应,侧重于结构与效率配置。
  二是对实体经济作用的环境不同。货币政策操作同经济周期反向变化,以扩张性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周期下行,以紧缩性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周期过度景气。
  三是对实体经济作用的机制不同。中央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影响金融机构和微观经济主体,使实际经济增长率接近于潜在增长率,其作用机理在益导向,引导微观经济主体顺应货币政策方向行事。
  央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存在包容可能性:一是在金融稳定新框架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可以相互包容;二是中央银行包含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职能可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三是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有助于降低整体金融运行的风险;四是中央银行拥有金融监管职能可降低政策协调成本;五是中央银行拥有金融监管职能不会削弱金融监管专业性。
  2003年,剥离银行业监管职能,专司货币政策,而银行业监管职能则由分立后的承担,标志着我国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的最终完成。
  当时将金融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剥离的主要考虑,是认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均由中央银行负责,内含冲突可能性,即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性与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控,有引发中央银行政策目标不清晰、行事不统一,并造成货币政策目标与金融监管目标均未达预期的可能性。
  但经过10多年金融管理实践,这个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央银行维护系统性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得到全球主要经济体和决策层高度重视,形成了金融监管回归中央银行的新趋势。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以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凸显,维护系统性金融稳定的责任加重,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央银行同时负责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职能的可能性。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天然内含冲突
  金融体系存在顺周期性,其根源在于金融市场参与者随时间变化对风险的不恰当反应。这些不当反应主要是由于风险时间维度的衡量困难所造成,同时也源于市场参与者对风险的个体理性反应可能导致集体非理性反应。
  不仅如此,金融体系内广泛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经济上升期,获取贷款越易,资产价格越高,以这些高价资产作为抵押品再获取更多贷款;反之则相反。金融系统周期性特征在金融市场上表现为信贷和资产价格的“高涨―萧条周期”。在现行银行资本监管体系下,规定了银行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关系,金融体系顺周期性不可避免导致资本监管顺周期性。
  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冲突,根本在于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金融监管存在显著顺周期性,这与货币政策沿用相机抉择进行逆周期调控天然存在矛盾。同时,两者在作用实体经济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一是对实体经济作用的方式不同。货币政策主要是调节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和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强调的是总量调节。而金融监管则从微观资金配置效率出发,保障社会资金正常供应,侧重于结构与效率配置。
  虽然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均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方式,但因为作用方式不同,总量调节与结构配置在实践中往往会存在冲突,即期望中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因为结构配置效率过低而大打折扣。这在经济下行周期表现更为明显,即出于金融风险顾虑加大金融监管力度的做法往往会降低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与货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放贷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存在现实冲突。
  二是对实体经济作用的环境不同。货币政策操作同经济周期反向变化,以扩张性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周期下行,以紧缩性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周期过度景气。
  但金融监管存在顺周期性,由于监管指标预先设置并以形式进行规范,在经济上行周期,金融机构监管指标往往会表现良好,流动性充裕,金融监管力度相对宽松。而在经济下行周期,金融机构监管指标往往自然恶化,金融风险加快释放,金融监管则趋于严厉。
  三是对实体经济作用的机制不同。货币政策着眼于宏观经济,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影响金融机构和微观经济主体,使实际经济增长率接近于潜在增长率,其作用机理在于利益导向,引导微观经济主体顺应货币政策方向行事。
  而金融监管基础在于微观经济治理,主要依靠带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金融机构行为,明确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服务的标准与要求,进而影响到微观经济主体经济行为。可见货币政策侧重于引导社会预期,而金融监管重在法律规范性。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作用实体经济的差异性,使得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目标很难在时间上与空间上达到完全统一,内含冲突可能性。
  历史上,我国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1996年,我国在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过程中,身负金融监管职能的中央银行实际上起的是一个“消防队”的作用,四处救火。
  1997年我国经济步入通货紧缩,从反周期出发,中国人民银行转变适度从紧货币政策取向,连续多次降息、两次大幅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提供再贷款支持、鼓励再贴现、发布支持经济发展的信贷指导意见等等,货币政策工具使用力度之大、操作频率之强前所未有。
  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金融安全被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国人民银行基于金融风险的判断,提出了以金融监管为重点的工作指导方针,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进行严格监管,与宽松货币政策导向存在冲突,导致我国货币投放渠道效率下降,金融机构“惜贷”盛行,使得宽松货币政策意图并不能有效实现。
  金融监管职能从央行剥离未根本解决问题
  2003年,银监会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立,中国人民银行专司货币政策。但十年多金融管理实践表明,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冲突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而且还带来一些新问题。
  一是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依然存在冲突。
  中国人民银行专司货币政策与银监会负责银行业金融监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内在冲突。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对实体经济作用的差异性,并不因为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剥离而削弱。
  事实上,金融监管职能由单设部门负责后,虽然金融监管力度得到显著加强,但同时金融监管顺周期性与货币政策逆周期性之间的冲突也得到了强化。由于政策目标之间差异,以及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进展缓慢,两者冲突的协调与沟通成本反而会明显增加。
  今年以来,在中央银行通过中期借贷便利向金融机构注入数千亿元流动性后,社会融资规模并未如期出现增长。月,全国社会融资规模13.59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24万亿元;10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环比下降36%。这些情况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受阻,除了特定经济运行阶段的共性因素之外,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之间协调困难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监管指标影响到合意贷款投放。通常,中央银行基于宏观审慎管理的合意贷款与金融监管在方向上存在一致性,均要考虑金融机构微观经营稳健性。但在宏观经济下行期间,合意贷款所具备的逆周期调节功能与金融监管指标固化存在一定矛盾。尽管中央银行根据逆周期调节增加了合意贷款规模,却因为部分商业银行的存贷比触及红线而不能实现顺利投放。
  金融风险顺周期监管与中央银行逆周期调控依然冲突。金融风险监管存在顺周期性,特别是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导致金融风险大量释放期间,金融风险监管比以往更加严格,不可避免削弱到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积极性。这种冲突并不因为中央银行分离监管职能后得到弱化。
  货币政策总量调控与金融机构微观传导存在中梗阻。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依赖于金融机构在微观层面的传导与主动配合。但货币政策导向与金融机构微观经营目标存在冲突时,难免会形成中梗阻。当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合一时,“窗口指导”可以有效去处中间障碍物。而在中央银行失去对金融机构的金融监管权时,“道义劝说”能否奏效主要仍取决于被劝告方对事后收益与成本的计量。在宏观经济下行期间,中小企业经营风险更高,因而金融机构主动加大信贷投放的动机明显不足。
  二是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权威性受到影响。
  金融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行政控制力下降,使得中央银行传统“道义劝说”和“窗口指导”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为回收金融市场流动性,在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同时,2004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发定向票据,着力降低特定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冲动,成为中央银行“窗口指导”的有力配套措施。月,全国新增贷款达到全年计划的75%,在前期中央银行“窗口指导”并未取得明显效果情况下,带有惩罚意味的中央银行定向票据成为无奈之举。
  同时,为回收流动性的中央银行票据规模发行规模越来越大,明显提高了中央银行冲销外汇占款的成本。2010年,银监会负责信贷规模管理,对银行体系当年信贷投放规模进行控制与调节。这些情况表明,在中央银行权威性受到影响后,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货币政策执行与传导的成本。
  三是中央银行维护系统性金融稳定与工具欠缺之间存在矛盾。
  2003年新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虽然我国较早意识到中央银行在维护系统性金融稳定中的作用,但对维护金融稳定的认识还未得到深化,并未在法律上予以反映。新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没有明确法律条文,明示中央银行维护系统性金融稳定可以运用的工具与手段,使得中央银行在履行金融稳定职能方面遭遇工具与手段欠缺的现实难题。
  当然强化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当局之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有助于中央银行维护系统性金融稳定。事实上,这些年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2013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金融监管政策、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协调;交叉性金融产品、跨市场金融创新的协调;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的协调;以及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但仅仅从中央银行履行金融稳定职能出发,还需要从立法上进一步明确维护金融稳定的工具与手段。
  央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存在包容可能性
  一是在金融稳定新框架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可以相互包容。
  过去有研究认为,中央银行既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又负责金融监管,会造成较为严重的角色冲突。一些学者对24个国家年的通货膨胀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集于一身的国家,要比中央银行不负责金融监管的国家具有更高的通货膨胀,高出的幅度为50%以上。
  此外,由于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行动有可能会制约金融监管的专业化水平,且更受到外部政治压力与影响。由此,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国际上出现了将金融监管从中央银行分离的潮流,并以为代表,将监管职能从英格兰银行分离,成立金融市场统一的监管机构――金融服务监管局。
  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各国认识到中央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性。而金融稳定应包含两个层次,宏观方面涉及整个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微观层面涉及系统性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在微观方面,为维护金融稳定,中央银行必须要监测系统性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监管措施。
  在宏观方面,为维护系统性金融稳定,中央银行必须要监管整个金融体系,防范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传染。可见,无论是在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均需要赋予中央银行对金融体系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责。
  而这种在维护金融稳定新框架下的金融监管,与中央银行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的角色并不冲突。这主要是因为,金融稳定也是中央银行的天然职责。事实上,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只有具备最后贷款人职责和流动性供给能力的中央银行,才能真正肩负起系统性金融稳定职责。
  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在周期反映上并不冲突。金融稳定在本质上也是逆周期调节,即在经济上行周期,虽然金融监管指标表现良好,但潜在风险正在积聚,为维护金融稳定,需要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进行控制,进行逆周期监管。这与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并无实质差异。
  货币政策制定与执行有助于系统性金融稳定。而基于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的货币政策,限制经营不稳健的金融机构业务扩张,降低金融体系整体运行风险,促进金融体系运行稳定。
  二是中央银行包含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职能可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金融机构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载体。基于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与金融机构差异化经营存在一定矛盾,提高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成本。今年以来,中央银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但社会融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这主要是因为微观金融机构的利益决策机制与货币政策总量存在矛盾,中央银行降低金融市场利率的举动,往往会因为微观金融机构在终端提高融资利率而被部分抵消。如果中央银行拥有金融监管职能,那么可以通过微调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政策实币政策传导渠道畅通,提高货币政策执行效果。
  在没有金融监管职能的现实条件下,中央银行积极探索并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今年以来对部分银行采取了定向宽松政策,引导相关银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定向宽松工具频繁使用可能会削弱货币政策作为总量调节工具使用的效果。
  这么多年的金融实践已经表明,在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效果还难以根本性摆脱金融监管影响的背景下,中央银行分离金融监管职能已经一定程度损害到货币政策实施的微观基础。
  三是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有助于降低整体金融运行的风险。
  在金融混业经营日益强化,跨行业、跨市场金融业务规模迅速增长的今天,我国金融分业监管在适应全金融风险监管的挑战上存在难以解决的监管套利和监管真空难题,迫切需要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对现行金融分业监管进行有效补充与支撑。
  特别是在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监管上,目前以金融同业业务和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为代表,已经完全混业经营,且交易链条延长,风险更加隐蔽,监管套利与监管真空的问题更加突出,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在应对跨市场风险传染上面临巨大挑战,迫切需要中央银行以维护金融稳定的名义参与金融监管。
  今年上半年,在中央银行牵头下,“一行三会一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有效降低了金融同业业务整体运行风险,抑制部分银行金融同业业务非理性扩张。这种情况说明,中央银行对金融体系实施监管有助于降低整体金融运行风险。
  四是中央银行拥有金融监管职能可降低政策协调成本。
  政策协调也存在交易费用。由于政策主体目标与利益存在差异,不可避免产生协调成本。根据定理,因为交易费用存在,不同的权利界定和分配,则会带来不同效益的资源配置,所以产权制度的设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
  如果将政府职能界定为一种产权,那么公共部门的产权制度也就是政府职能的界定与分配。从降低交易费用的角度出发,当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内含冲突时,将其置身于中央银行一个部门之下,比职能分设具有更低的交易费用。
  五是中央银行拥有金融监管职能不会削弱金融监管专业性。
  金融监管专业化与单纯监管机构变动并不具备因果关系。机构组织是金融监管的载体,但金融监管专业化主要反映为金融监管理念、金融监管政策、金融监管队伍的专业化。这种金融监管专业化并不因为中央银行拥有金融监管职能而被削弱。从根本上说,金融监管专业化水平高低主要还是取决于人的因素。
  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维护金融稳定的
  政策选择
  综合来看,在过去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统一期间,我国也曾出现过货币政策传导受阻情况。但与过去不同,当前货币政策传导受阻,更多体现为金融体系内部中央银行、监管当局、金融机构三方之间的目标与激励不相容,影响因素与相互作用过程更为复杂,也更难以简单调节。
  无论从哪一点看,建立并强化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最高权威,是有效执行与传导货币政策的基础。但我国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最高权威性的建立,在金融分业监管和中央银行不负责金融监管的体制下,仍是任重而道远,将不可避免影响到货币政策执行与传导的实际效果。
  过去,将金融监管权从中央银行分离,主要是为了提高货币政策执行与传导的效果。但实践证明,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之间本身并无取舍关系,为提高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不需要以牺牲金融监管权为代价,提高监管能力也无需与货币政策泾渭分明。即使存在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之间内在的冲突,但同时也可以在单一部门实现两者之间的内在协调与配合。
  反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成因与教训,各国普遍加强了中央银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监管职能。过去将金融监管权从中央银行剥离的国家,如英国为代表,又重新赋予并扩大了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的金融监管权。由此可见,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并无本质冲突,强化中央银行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并不构成提高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实质性障碍。
  在不触动金融分业监管体制下,赋予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职能,是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和维护系统性金融稳定的可行选择。
  一是赋予中央银行根据维护金融稳定职能需要创设政策工具与手段的权利,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二是赋予中央银行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职责,根据金融风险演化状况,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有效事前风险监管。三是赋予中央银行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监管职责,对现行金融分业监管进行有效补充,防止监管套利,避免监管真空。四是赋予中央银行金融体系最高权威性,在履行必要程序后根据需要对指定金融机构进行有效风险监管,限制其业务扩张,责令其业务退出,或采取其他监管措施,降低机构整体运行风险。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供职于金融机构)
(责任编辑:HN052)
12/26 01:4011/29 20:0111/27 16:5211/27 00:1711/26 18:0911/26 07:3111/16 23:58
银行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库:
精品栏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什么是货币的本质特征?它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哪些主;(1)价值尺度职能;(2)流通手段职能;(3)贮;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的大体构成是什么?它在我国社会;答:我国的金融体系包括以下机构:;一、中央银行;二、国有商业银行:;三、股份制商业银行:;四、政策性银行:;五、非银行金融机构;六、外资银行和涉外金融机构;作用:;(一)金融支持了中小企业融资;(二)金融对企业
什么是货币的本质特征?它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哪些主要功能?并举例说明。 (出自第一单元) 答: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这就是
货币的本质的规定。
货币在商品经济中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以
下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2)流通手段职能;(3)贮藏手段职能;(4)
支付手段职能;(5)世界货币职能。各种理论的归纳不外乎两大基本功能:储值和尺度
储值:货币也叫做通货,因为这是仅有的大家都承认其价值的货物,因此手里的
货币能储存价值,因此能达到以物易物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离
尺度:一个土豆值两块,两块这个概念是为了更好的把土豆和别的货物的价值作
比较,一个鸡蛋要三块,意味着人们认为一个鸡蛋的价值比一个土豆高,而且是1.5
倍,价值被很好的量化了。
有着两个基本功能带来的延伸就太多了,手里揣着钱能带来安全感是储值功能,
而揣着200元比2元心里踏实是尺度功能。支付功能也如此,您愿意接受货币做
工资是因为货币本身的储值,而您愿意为了5000元一个月帮这个人做事是您对这
个工作的衡量。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的大体构成是什么?它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答:我国的金融体系包括以下机构:
一、中央银行
二、国有商业银行: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
四、政策性银行:
五、非银行金融机构
六、外资银行和涉外金融机构。
(一)金融支持了中小企业融资
(二)金融对企业的信用强化效应
(三)金融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
贷款对于商业银行有什么意义?如果你是商业银行中负责贷款的工作人员,你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答:银行体系不健全和金融服务单一 ,使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变得更为困难 。
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是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几家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组成,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占有垄断和主导地位。
首先,从宏观上讲,中国企业融资结构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比率过高,风险不断向银行体系集中;二是大型全国性商业银行居于相对垄断地位,中小商业银行实力较弱、融资能力有限。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融资结构使得中小企业在外部融资时更侧重于向金融机构借贷,而无法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本;但商业银行在贷款规模上的偏好,即大银行优先向大企业提供贷款,这又决定了贷款融资难以有效地满足中小企业的高风险以及长期性的资金需求。
其次,由于大银行在贷款市场上的高度垄断、中小银行还没有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以及国家长期不重视中小银行的发展等原因,我国的中小金融机构并没有很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与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优势就来自于双方所建立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在合作性中小金融机构中,为了大家共同利益,中小企业之间会形成自我监督,而这往往比金融机构的监督更加有效。
第三,银企之间缺乏长期合作的关系。在我国,基于维护银行信贷安全所产生的所谓“银企关系”或“信贷关系”问题一直不被重视。仅仅在最近几年,我国的银行才开始重视和企业建立长期的关系,而且我国的主办银行制度还是由金融管理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开始推行的。我国的主办银行制度实行以来,各银行纷纷争取大企业为基本客户,而不重视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也无从了解银行信贷政策的偏好。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缺乏建立长期关系的相互承诺。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内银行开始普遍重视信贷资产的安全问题,银行开始收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对中小企业融资,银行普遍存在惜贷现象,这和银行长期不重视银企关系的培养、缺乏甄别中小企业质量的能力、缺乏保护信贷资产安全的技术方法等有着紧密联系。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在漠视中小企业市场价值的同时,一直强调中小企业存在财务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规模较小、存续期限短、企业信用差、担保机制不健全等诸多不利于银行服务的问题。
主要工作:
二、早计划、早落实,对社里每季度分配的收贷收息任务抓住一个“早”字。一是对所辖的贷款及早分析,制订收贷收息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二是早行动,改变过去月底、季底、年底才急于收贷的不良习惯,根据与贷款户约定的还款日和整个贷款期限的分布不同,实行常年清收;三是早落实,通过走家串户,与信贷户见面,对每笔将到期的贷款逐笔落实准确的还款日期,让信贷户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有充裕的时间筹集还款资金,如约地归还贷款本息。
四、清收不良贷款要讲究方法。不良贷款是阻碍信贷经营的最大拦脚石,给信贷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带来了极不利的因素,并直接影响了盈利性的存在,给信贷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一般多年来不能归还贷款,均有着这样那样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当时没有及时去理顺,拖到后来,超出其还款能力时,就产生了赖债逃债的思想。而我们信贷员也认为是历史遗留难题,不是我们个人能力能解决的,普遍存在一个观望的态度,想等上面有什么政策或采取司法手段时再说。
一般来说,一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哪几个?中央银行在同一时期实行同一种货币政策能否达到这些最终目标?为什么?
(出自第八单元)
答:一般来说,一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中央银行在同一时期实行同一种货币政策是不能达到这些最终目标的,这是因为:货币政策也各个目标之间的矛盾性。
(1) 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2)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3) 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4) 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正是由于货币政策各个目标之间的矛盾性,所以在同一时期衽同一种货币政策是不能同时达到这些最终目标的。各国家央行在选择政策目标的时候都会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相机抉择。
我们平时提到的“信用缺失”、“消费信用” ,所指的“信用”含义是否相同?若不同,如何理解这些含义之间的关系?
(出自第二单元)
答: 二者所指的“信用”含义不同。“信用缺失”中的“信用”指的是道德范畴,即诚信,是经济主体通过诚实履行自己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消费信用”中的“信用”指的是经济范畴,即一种借贷行为,表示的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这两个范畴的信用密切相关。诚信是交易、支付和借贷活动进行的基础。如果没有当事人之间的最基本的信任,就不会发生借贷活动。诚信是借贷活动的基础。
资本市场中有两大基本构成――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请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
答:1.交易对象不同:股票和债券
2.价格变动幅度不同:股票的波动性大于债券
3.交易地点不同:股票在网上或证券公司交易,国债可以直接在银行购买
4.期限不同:债券市场中债券的交易一般有固定期限,而股票可以在任何时间买入和卖出。
什么是政策性银行?它和商业银行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中国有哪些政策性银行?(出自第三单元)
答:1.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投资建立,按照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在限定的业务领域从事信贷融资业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业务经营目标是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配合宏观经济调控。
2.与商业银行区别:
(1)不以盈利为经营目标
(2)资金运用有特定的业务领域和对象。
(3)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预算拨款、发行债券集资或中央银行再贷款,吸收存款不是主要资金来源。
(4)资金运用以发放长期贷款为主,贷款利率比同期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低。
(5)不设立分支机构,业务操作通常由商业银行代理,目的是降低营运成本。
3.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其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与商业银行又有哪些业务关系? (出自第六单元)
答:中央银行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位的特殊性,中央银行通过国家特殊授权,承担着监督管理普通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重要使命。同时,由于中央银行处于整个社会资金运动的中心环节,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枢纽,是货币供给的提供者和信用活动的调节者,因此,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和对货币、信用的调控对宏观经济运行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
(2)业务的特殊性,一方面,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活动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另一方面,它的业务活动由于普通金融机构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不以营利为目的,其业务对象不是一般的工商客户和居民个人,而是商
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3)管理的特殊性,随着国家对金融和经济干预和调控的加强,中央银行的国家机关性质也趋于强化。
总之,中央银行既是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又是制定和实施货
币政策、监督和管理金融业、规范与维护金融秩序、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有“存、贷、汇”和“监管与被监管”的业务关系。
一项投资会在一年后给你带来100元的收益,二年后带来200元的收益,三年后带来300元的收益。如果你希望投资收益率大于等于8%,那么,这项投资金额最多为多少你就会接受?
答:假定初始投资金额为R,则
第一年R*(1+8%)- R
第二年R*(1+8%)^2 CR
第三年R*(1+8%)^3 CR
R& 100/(1+0.08)
R& 100/(1+0.08)^2
R& 100/(1+0.08)^3
得出R& 100/(1+0.08)^3-
什么是通货膨胀?简述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几种理论观点。 (出自第七单元)
答: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关于通货膨胀成因主要有下列理论观点: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强调引发通货膨胀的是总需求,而不是货币量。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认为主要是由于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导致产品成本上升,物价上涨。
(3)混合型通货膨胀,认为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作用导致持续性的通货胀。
(4)结构型通货膨胀认为经济体内部结构方面的变动带来了通货膨胀。
永续盘存制也称账面盘存制,就是通过设置存货明细账,对日常发生的存货增加或减少,都必须根据会计凭证在账簿中进行连续登记,并随时在账面上结算各项存货的结存数。采用这种方法时,库存品明细帐卡要按每一品种、规格设置。在明细帐卡中,要登记收、发、结存数量,有的还同时登记金额。在永续盘存制下,对库存品仍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实地盘点,以便核对帐存数和实存数是否相符。永续盘存制的优点是:加强了对库存品的管理。在库存品明细帐卡中,可以随时反映出每种库存品的收入、发出和结存情况,并在数量和金额两方面进行控制。明细帐卡的结存数量,可以通过盘点与实存数量进行核对。当发生库存溢余或短缺,可以查明原因,及时纠正。此外,明细帐卡上的结存数,还可以随时与预定的最高和最低库存限额进行比较,取得库存积压或不足的资料,以便及时组织库存品的购销或处理,加速资金周转。
永续盘存制的特点
存货的收入、发出数量平时都要根据有关的会计凭证在存货明细账中进行连续记录,并随时结算出账面结存数量,期末存货的账面结存金额根据会计主体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如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等)不同分别确定。由于存货明细账记录中已经计算了期末清查的目的仅在于查明账实是否相符以及账实不符的原因,并通过调整账簿记录做到账实一致。
永续盘存制的适应条件
从加强存货的管理,提供管理所需会计信息的角度出发,除特殊情况采用实地盘存制外,应尽量采用永续盘存制。
永续盘存制计算公式
存货账面期末余额=存货账面期初余额+本期存货增加数-本期存货减少数
永续盘存制的优缺点
可以通过存货的明细账记录。随时反映某一存货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收入、发出及结存的详细情况,有利于加强对存货的管理与控制。但是,相对于定期存制而言,永续盘存制下存货明细账的会计核算工作量较大,尤其是月末一次结转销售成本或耗用成本时,存货结存成本及销售或耗用成本的计算工作比较集中;采用这种方法需要将财产清查的结果同账面结存进行核对,在账实不符的情况下还需要对账面记录进行调整。
永续盘存制(亦称账面盘存制)
是根据账簿记录计算账面结存数量的方法。
此法平时根据会计凭证在账簿中连续记录存货的增加
和减少,并随时根据账簿记录结出账面结存数量。
期末存货结存数量=期初存货结存数量
+本期增加存货数量-本期发出存货数量
如何理解商业银行的特点和作用?列出你平时去的银行并简单做些观察和评价。
答:(1)商业银行是一种企业,具有一般企业的基本特征:有自有资本,依法设立, 自主经营,以获取最大的利润为经营目标,在竞争中求发展,求生存。
(2)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较,其经营对象、活动领域、社会责任及对整 个经济的影响程度均不相同。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是特殊的商品――货币和货币 资本;商业银行的活动领域是货币信用领域;商业银行负有重大社会责任,且对 整个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
(3)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商业银行是唯一能 够经营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具有信用创造的能力。与中央银行相比,商业银行 是企业,而中央银行是国家机关。
什么是世界货币?世界货币相对于本地货币在职能上有什么异同? 目前流行的国际货币有哪些,举例说明。
答: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世界货币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世界货币除作为价值尺度之外,还是国际支付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和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世界货币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掠夺的工具 世界货币是实现国际经济贸易联系的工具,它促进了国际经济联系的扩大与发展,从而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各地区在经济上逐渐联结起来。
世界货币除作为价值尺度之外,还是国际支付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和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
(1)国际支付手段,世界货币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贸易差额。对外贸易带有双方的性质,即每个国家既输出商品也输入商品,而且主要以信用方式进行,因此,国与国之间就发生了相互的债务关系。 这些债务关系的结算可以利用信用工具(如汇票、支票等),通过相互抵消来进行。对于抵消后的差额,即利用真实的货币作为最终的结算手段来偿付。这时,世界货币就执行着国际支付手段的职能。
(2)国际购买手段,当货币直接被用来向国外购买商品时,它就发挥着国际购买手段的职能。这时,与在国内流通中作为商品交换的中介不同,它是作为货币商品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由于意外事件(如战争、灾荒等)使不同国家之间的正常商品交换受到突然干扰,平衡遭到破坏,因而一国不得不大量购买别国的商品的场合;或者发生在一个国家单方面向另一个国家购买商品,买与卖彼此分离的场合。 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当把财富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去,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不适于以商品形式实现,而要以货币形式进行时,货币就充当社会财富的化身,借以实现财富的国际转移。例如,战败国向战胜国支付货币赔款,一国向其他国家提供货币贷款,或资本家将货币资本从国内转移到国外等,均属此类。
目前流行的国际货币有美元、欧元和日元。
货币供给过程对一国经济举足轻重,请分析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社会公众在货币供给过程中的作用。 答:所谓货币乘数也称之为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
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它对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实现有什么作用?
答: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利率,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影响投资,而投资的增减进而影响总支出和总收入,这一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是利率。
与凯恩斯学派不同,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他们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然后再由支出影响投资,最终作用与总收入。货币主义者认为在短期,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带来产出的改变,但在长期,则只会影响物价水平。
由于我国并未实行利率市场化,我国的央行可以直接控制利率,而且现在央行也在采取不停的上调利率的办法来抑制经济过热,可见我国还是认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利率为主要环节来调控经济。
下表列出了加拿大和中国生产1单位计算机和1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假定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加拿大的总劳动为600小时,中国总劳动为800小时。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专业论文、货币金融学45等内容。 
 货币金融学复习要点及公式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一、填空题 1.引起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货币)因素总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2.银...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九版中文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九版中文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 ...  货币金融学-名词解释,,,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一、名词解释: 1. 适应性预期:根据变量的历史平均值对变量做出的预期。 2. 逆向选择:在交易之前,信息不...  货币金融学_经济/市场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1/8 一、名词解释: 1、有限法偿:是指货币具有有限的法定支付能力。用它来支付商品购买、偿还债务的数额 超过法定限额...  货币金融学考试重点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2015广西科技大学《货币金融学》考试复习要点货币金融学考试重点广西科技大学 2015 年上《货币金融学》考试重点 第一...  《货币金融学》复习选择题+答案(删减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货币金融学》复习选择题+答案(删减版)第1 章 为什么研究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1. 外汇市...  货币金融学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什么是货币的本质特征?它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哪些主要功能?并举例说明。 (出自第一单元) 答: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  课程实验报告专业年级课程名称指导教师学生姓名学号实验日期实验地点实验成绩 13 级管理科学 货币金融学 李东风 周寿豪 25
笃行楼 A 栋 501...  货币金融学复习资料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货币金融学复习资料货币部分: Part1 货币部分: 1、 实物货币:指作为货币,其价值与其作为普通商品价值相等的货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体系的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