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大通朔北代同庄村,农村房能买多少

最多3个标签,单个限12个字符内,用','或空格分隔
最多3个标签,单个限12个字符内,用','或空格分隔
字号: T | T
&&&&当记者来到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代同庄村时,这里的农民正忙碌在田间地头,一筐筐蔬菜伴随着菜农脸上的喜悦涌向收购点,一辆辆运菜车满载希望驶向四面八方。由于今年甘蓝、菜瓜价格看好,产地销售价格一直稳定在每公斤0.4元—0.6元。种植甘蓝、菜瓜的村民户均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村民们都说;“没想到种下的甘蓝、菜瓜变成了‘金蛋蛋’”。&&&&今年,大通县蔬菜站将代同庄村作为“一村一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重点指导和扶持。由乡政府、县蔬菜站、村委会三级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安排专业技术人员登门入户进行动员,先后走访400户人家,并通过改种、补种、转包等形式实现集中规模种植;积极争取订单,加强销售服务,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在技术上,通过引进良种、分期定植等一系列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蔬菜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品质。&&&&在蔬菜生产上,坚持走规模化经营之路。今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2131.2亩,其中甘蓝、菜瓜面积1723.6亩,占蔬菜总面积的80%,年产蔬菜8525吨,总收入426万元,人均1750元,占全村人均收入的70%。全村蔬菜生产农户449户,85%的农户从事蔬菜生产与销售。&&&&一业兴带动百业旺。代同庄蔬菜产业的兴起带动了运销业和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全村现有40余户从事蔬菜运销业务,仅代同庄村一村50户人家今年新购运输车辆25辆。全村已发展起来10余个蔬菜运销中介人,人均月收入达2000余元。同时代同庄村的种苗供应业正在悄然兴起,据统计,全县甘蓝、菜瓜种植面积达10000多亩,形成了以朔北乡代同庄村为中心的甘蓝、菜瓜产业带。&&&&
[来源:柴达木报]&&作者:佚名&&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文章来源:糖酒快讯”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糖酒快讯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糖酒快讯”。
&&&&本站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的文章,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 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欢迎各类型媒体积极与本站联络,互相签订转载协议。
&&&&如著作人对本网刊载内容、版权有异议,请于知道该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本网,否则视为自动放弃相关权利。
&&&&投稿邮箱:,欢迎赐稿。
为了积极响应仁怀市委市府的号召,仁怀市酒业协会将联合全国顶级…
[肖九九]一个酒类产业链聊天环节的专业人士,有自说自话,有道听…
新闻报料热线:028-&&&广告服务热线:028-&&&90天使会会员热线:028-&&&
投搞邮箱:&&&&
投诉咨询热线:028-&&&&
投诉邮箱:
成都九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川B2-  乡村旅游为大通农民“生金”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乡村旅游为大通农民“生金”
  青海新闻网讯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乡代同庄村是紧邻县城的一个村子,村民祁生秀开办“星星农家乐”至今已有4个年头了。自开业以来,每天客人爆满,生意红火,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农家乐。据祁生秀介绍,每年除去各项费用和开支外,年获纯利润在10万元以上,服务员年挣到工资6000多元。
  记者了解到,在雨后春笋般兴起的乡村旅游产业队伍中,大通县的特色化乡村旅游业发展尤为迅速,日渐成为大通旅游业中一道璀璨夺目的亮丽风景线。在全县2008年实现的8457万旅游综合收入中,仅乡村旅游接待收入就占70%左右。
  吴俊胜是原在县城桥头镇做生意的一名个体户,2007年,他瞅准时机租用了门滩村的一片土地,开办了“四季田园农家乐”,短短一个月时间里他就创收14万元。良好的收入增加了他发展农家乐的信心和决心,在不断积极投资优化庭院环境、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他还解决了附近村社20余名闲散青年的就业问题,每个人月工资近800元。现在,门滩村的“农家乐”已经发展到了18户,各类名称的乡村旅游接待点形成了县城边缘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受县城周边农家乐的影响,大通县各乡镇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异常迅猛。这些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产业,不仅形成了大通旅游业的知名品牌,更为增加农民收入找到了一条可靠途径。
  近年来,大通县紧紧依托“环夏都200公里旅游圈”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在发展特色化乡村旅游业中,走出了一条切合大通实际、具有地域特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强县富民之路。据大通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壮大乡村旅游经济,积极引导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企业增加家庭收入,大通县专门倾注专项扶持发展资金360万元,新建了大通土族风情园、龙泉山庄、衙门庄农家乐小区等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企业,有效提升了乡村旅游服务企业的形象和品位。截止到目前,全县乡村旅游接待点已发展壮大到113家,旅游从业人员增加到1679人,乡村旅游业已明显形成为全县新近发展起来的一个朝阳产业。
  而本着旅游要发展,服务要先行的原则,以规范乡村旅游市场为目的,2008年,大通县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接待点星级评定和挂牌工作。省、西宁市旅游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标准对大通土族风情园等12家旅游风情园和“农家乐”进行了星级评定。近日,全省第二批乡村旅游接待点星级授牌仪式在大通县举行。全县3家旅游服务企业又被评定为青海省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至此,大通县已有15家乡村旅游接待点挂上了星级牌子,使全县乡村旅游星级评定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以一流的设施吸引游客,以优良的服务赢得市场”。近日,青海省、西宁市旅游部门在大通县进行乡村旅游接待点星级评定时,对该县乡村旅游接待点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此外,根据各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特色和民俗风情,大通县还依托大通国家森林公园鹞子沟景区和老爷山景区,引导当地农户发展以体现藏族风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在宝库、逊让、多林、青林、青山等地,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自然生态和淳朴的土族民族风情,引导当地农户发展以体现土族民俗风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在城关、塔尔、新庄等地区,充分利用回族群众善于经商,镇域经济繁荣,商贸繁华,清真饮食文化有特色等优势,引导当地农民发展以体现回族风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主要开发以“回族风情”为主的农家饮食以及“宴席曲”表演等经营服务项目。在宁张公路沿线的长宁、黄家寨、桥头等地区,利用227国道的便利交通条件和各旅游景区(点)优势,引导当地农户组织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精心培育形成“三区一带”旅游产业带。
  特色化乡村旅游产业成就了大通旅游业的大发展,直接拉动了大通旅游经济的显著增长,尤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资料显示,乡村旅游产业每年可为大通县地方经济发展创收2000万元左右。(作者:于瑞荣 包正礼)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工资 就业 一批
电话:010-股票/基金&
田间学校:最受农民欢迎的培训
  青海新闻网讯  “想学什么,就教什么,一切都是农民说了算。这种传带式培训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让我们直观地学到田间操作和管理技术。”说起农牧民培训,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代同庄村农民王得明直言,“还是农民田间学校好。”  农民田间学校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和倡导的一种“以人为本,能力为先,自下而上”的农民素质教育模式。是以“农民”为主角,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以“能力建设”为目的,以农牧民、辅导员为主进行信息、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的一种农牧业技术推广平台。是引导科技要素向农村聚集,全面提升农牧民综合素质的基本策略。更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朔北藏族乡是一个以露天蔬菜种植为主业的老菜区,年初全乡按照当地农民的意愿,以栽培、育苗、病虫害防治、田间精细化管理等技术为内容开办了新一期农民田间学校,吸引王得明等规模种植大户踊跃报名参加学习。  “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已外出务工,种地搞养殖的只有“3860部队”,针对留守人员文化层次低的实际,在培训设计上以解决学员遇到的问题为主,将理论与实践操作大部分安排在田间地头,一个课时结束,学员们都能掌握所学技术。”5月中旬,正在田间跟踪指导的县蔬菜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清说。  据了解,自2010年底,我省第一所农民田间学校试点班在大通县极乐乡深沟村开班,之后省财政将开办农民田间学校的经费列入了专项经费,在突出“一村一品”的基础上,每年将开办50所农民田间学校。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7个县市区开办了农民田间学校,数量达到238所,辐射带动了5万农牧民采用新技术,使农牧民学习科学知识和运用生产技能的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这其中有蔬菜班、杂交油菜班、大蒜班、养殖班、大樱桃班等,分别凸显出了以村为单位的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栽培技术的培训,从良种选择到科学育苗,从防病防虫到产品上市,实现了蔬菜种植从粗放到精细化的转变,效益显著。仅温棚育苗一项就给我家节省了4000多元。”以前王得明流转的200亩露天蔬菜年收入能达10万元左右,今年在乡镇技术员的指导下,蔬菜长势更好,如果市场没有大的波动,增加两三万元收入不成问题。  田间学校通过互动式零距离培训,使广大农牧民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更新了种、养殖观念,提高了管理技能,增加农牧业收入。同样受益的还有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农民薛青村,田间学校把母猪饲养管理技术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培训后,仔猪发病率、死亡率降低,养殖效益明显提高。学员周福林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进行饲养,现饲养母猪2头,育肥猪6头。  据乐都区农牧部门统计,全县培训前仔猪的发病率为31%、死亡率15%,培训后利用科技知识、改善饲养管理条件,仔猪发病率降低到22%,死亡率降低到12%,仅此一项每头母猪比培训前多盈利400元左右,培训效益明显。  今年年初,乐都区碾伯镇七里店村农民徐有林承包了1500亩荒山荒坡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使荒山荒坡早日披绿,他闲暇时购买了好多农业种养殖的书籍自己苦读。听说邻村的田间学校开班,徐有林托人为自己报了名,学习樱桃种植和家禽、牲畜养殖技术,把学习技术作为自己事业成功的捷径。  如今,在乐都、互助等区县参加各类农业技术培训就能实现增产增收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很多农民在谈起技术培训时,因自己无法参加而感到遗憾!希望农牧部门多开办这样的培训班,让技术人员走进自家的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技术。  “经过培训的学员将学到的技术渗透到自家田地和养殖方法中后,明显的效益引来了周边村民的兴趣。通过农民间特有的观摩学习形式,一户学员能带动周边二三十户农民使用推广新技术。”省农牧厅科技处副外长毛建梅介绍,这种“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农民培训和技术推广模式,构建起了以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长效机制,将有效解决技术推广中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让农民在庄稼地、牲畜棚里获取知识,从而达到科技真正入户,成果转化服务农牧民增收的目的。
(编辑:和讯网站)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大通:十三类实事温暖百姓心
大通:十三类实事温暖百姓心
保障性住房
高标准造林地
2014年大通县为民办实事项目交出了成绩单,这份倾注着民生情怀的清单,从关心农民钱袋子的农村扶贫到道路交通改善;从关注孩童就学到保障性住房建设加速推进……如此种种,演绎着同一个惠民指向:“民生工程”。
为了在“民生考量”中交上一份满意答卷,大通县委、县政府从“实”字破题,民生跟着“民声”走,年初开出民生实事清单,确定了13大类26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涉及农牧扶贫、水利、交通、教育、卫生、住建、新农村建设及物价稳控等方方面面。
目前,13大类26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已全面完成,累计完成投资82729.3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25.73%,超过目标16930.56万元,超额完成25.73%。安居、上学、增收、稳控物价……一桩桩直指老百姓最忧、最盼、最急的难题,看得见,摸得着,频频叩响百姓的幸福之门。
新农村里红花绿叶赏美景
【百姓感受】夏季走进东峡镇,只见村庄的水泥道路纵横交错,干净卫生,新颖别致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红花绿树中,非常漂亮。刘秀华抱着孙女坐在家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旅游车辆,她说:“儿女在县城里都买了房,可是我还是愿意住在这里,这么好的农村住得舒服。”
【民生指标】2014年大通县总投资16000万元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主要选择了分布在省道、国道和景区沿线的11个乡镇、21个行政村,涉及农户6059户、24786人。通过开展村庄建设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兴业富民工程和管理创新工程,建设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高原美丽乡村。21个美丽乡村全部配备垃圾清运车;修建18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安装太阳能路灯1031盏,修建文化墙3782平方米。
告别脏乱差农村更美丽
【百姓感受】景阳镇土关村61岁的村民陈发明说起家乡变化,如数家珍,他感慨地说:“没想到农村也能变得这么干净、漂亮,路边没了乱堆的麦草、墙上画着好看的画,美得很!”
【民生指标】全面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涉及景阳片区10个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总投资为461万元。主要投放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配备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修建500立方米标准化沼气池粪便处理系统1座,分户式畜禽粪便收集系统300座。
住新房冬日暖心热
【百姓感受】朔北乡代同庄村的村民李明福盖起了新房,他高兴地说:“以前我们一家四口居住在2间的土木房子里,想盖个新房又没有钱,现在有了农村奖励性住房项目,我盖起了4间砖房,冬天家里暖暖的。”
【民生指标】今年大通县委、县政府以“惠民、利民”为核心理念实施重要民生工程。制定规划,合理选址,进行建房设计,实施10912.6万元的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3478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2000户。完成总投资10184.46万元光明生活区784户居民安置房建设;完成投资350万元道路全长155米的县城建设西路拓宽改造;完成总投资2792万元的老营庄出口综合整治工程。
乡村最美建筑是学校
【百姓感受】村民张凤莲说:“现在孩子们上学基本上花不了什么钱,家里没负担,我一定会让孩子把书读完。”
【民生指标】在大通县,最漂亮、最坚固的建筑是学校。投资4746万元新建了3所标准化学校。投资874.86万元,完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寄宿学生培养费、生活补助及义务教育中小学生作业本免费发放项目。
老人妇女不出门享体检
【百姓感受】大通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秀玲说:“为了把各项惠民政策带给农村妇女及65岁以上老人,我们将体检设备搬到村里,为他们上门体检”。
【民生承诺】为解决农村妇女和老人的健康问题,2014年,该县投资234.68万元为4706对农村妇女提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8000农村妇女完成“两癌”筛查;投资234.68万元为4706对农村妇女提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健康检查,补助标准由原来每人每年80元提高至每人每年130元。目前全县已完成体检30050人,投资390万元;投入388.12万元为1853户计生家庭(55岁以上的双女户、独生子女户或无子女户)、282户少生快富(独生子女户)奖励扶助。
搬出大山村民增收了
【百姓感受】从大山深处因扶贫开发整村项目搬出来的回族妇女马再乃拜说:“走出大山的生活就是好,1元钱10分钟可到县城;孩子上学、放学5分钟;到周边木材市场、清真屠宰场、县城饭馆、建筑工地打工挣钱很方便。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民生指标】投入15665.51万元,在青山乡利顺、聂家沟、关巴等9个乡镇23个村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项目扶持贫困户4517户,贫困人口18060人。通过项目带动建成肉牛育肥基地三个,购置生产畜667头(只);建成23370亩集中连片优势农作物种植基地,51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建成连片苗木繁育基地38.4亩,种植云杉种苗15万株;购置农机具3125台(套)。为长宁镇韩家山、石山乡冰沟、极乐乡岔水坝等村发放节材炉955台。
道路通致富路更宽了
【百姓感受】“这下沥青路铺好了,随时随地都可以把我们的新鲜蔬菜销售出去,最近几年菜价一直都很好,收入应该还不错!这条路通到了我们的心坎上啊!”菜籽口村村委会主任祁生贤喜滋滋地对记者说。而在以前,因为道路坎坷不平,蔬菜在运输途中很容易损坏,还卖不上什么价。
【民生指标】投资1414.84万元,改造完成朔北乡窎沟11.35公里的旧油路。投资1814.39万元,完成了建设总里程为22.3公里的大通县城西公路城关镇至青林乡段三级沥青混凝土路面整治工程;投资700.99万元,完成了塔尔镇上旧庄至国道227线1.5公里县乡道路改造工程;建成涉及桦林台子、长宁宋家庄、朔北李家堡、景阳金冲、宝库寺堂、逊让塘坊、桥头古城等7个村的7座农村公路配套桥梁。
控物价提稳百姓菜篮子
【百姓感受】每天都要忙着张罗一家人三餐张大妈说:“今年的菜价、肉价的涨幅都不是太大,市场上蔬菜品种丰富,当季的,反季的,都有,价钱也不贵。”
【民生指标】大通县投入150万元增加“平价商店”覆盖面,积极争取落实了三家平价商店建设指标。开设早晚市场,设立蔬菜等副食品便民市场,鼓励种植户自产自销,方便群众平价消费。从四川、甘肃直接调配白菜、萝卜、芹菜等11个品种计60吨蔬菜陆续投放到平价农副产品直销店。发挥蔬菜保鲜库的调剂作用和本地油白菜、西红柿、辣椒的产销对接力度,确保每日平价新鲜蔬菜货源充足。节日期间组织储备企业储备的近3000吨牛羊肉分批投放到政府平价店进销售。全年居民价格消费指数低于3.8%。
点滴民生事系着民生情
【百姓感受】让多林镇石头滩村村民汪孝吉高兴地是村里有了农家书屋,他说:“看了科学养殖的书,我养的羊成活率高了,收入也增加了”。其实,很多任何人和汪孝吉一样,觉得2014年是有意义的一年,他们当中,有人看到大通绿色越来越多,景致越来越美;有人从有着地面下沉隐患的山里,搬到了离县城更近的地方,出门、上学变得方便了很多;有人终于从电视里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而这些变化,都来自于大通县为民办实事项目。
【民生指标】林业方面:投资3060万完成人工造林18000亩,四边绿化人工造林,投资200万元对桥头公园古廊、假山亭维修,对人工湖清淤、湖底垃圾清理、整平。
科技文化体育方面:投资429万元,实施村级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县乡(村)文化馆、站(室)免费开放。
国土、水务、广播电视方面:投资5895万元实施大通煤矿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投资5640.17万元的大通县黑林河防洪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北川河西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投资300万元的卫星接收实施项目的全面完成。(通讯员/赵海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海大通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