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修行跟佛教修行等级是否冲突

你进步了么:验证修行进步的七条标准
字号: T|T
  核心提示:佛教的修行的过程不同于世间的学习过程。世间的学习是加法,佛法的修行是减法,逐渐地去掉烦恼、去掉执着、去掉妄想,让佛性的光明显现出来。因此,佛门里有自己独特的验证进步的标准。
  一、慈悲心是否有增长
  1.在初地菩萨之前,慈悲心是否有增加是一个重要指标,初地后才会考虑平等心的问题。学佛如果没有学对,有时甚至会产生不好的心态,而远离慈悲心,有魔心邪心。
  2.当有因果或业障显现时,因受因果或业障主宰,慈悲心会暂时消失,否则应该是学佛愈久,慈悲心愈大才对。如果慈悲心没有增长,你一定要去反省学佛是否有问题发生。
  3.如何查觉到慈悲心呢:当别人污蔑你或骂你或讲你不好的时候,你是否可以原谅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能够很自在的坦然面对他们,还是会十分的生气。
  对别人的过失或占你便宜是否会耿耿于怀,或是会原谅别人。一般学佛学的愈好的人,愈会原谅别人,对别人的过失不会太放在心上。
  比较潜意识的第一念:也就是面对问题的第一个反应,如看到蟑螂突然出现,会不会拿起拖鞋就打下去,这是第一念,第二念才是学佛的人不该杀生就算了,如第一念想打,表示潜意识没有慈悲心,或慈悲心不够,如第一念是不伤他由他去,慈悲心就较好。
  是否会自然的去吃素:很多人吃素是因为身体健康或学佛不能杀生,这种吃素就与慈悲心无关,若看到众生的肉会不忍心吃他而吃素,代表慈悲心有进步。
  二、杂念是否减少
  1.刚开始修行的人,对外面的杂音会造成你的杂念,会干扰你的修行,但修到好的人就不会,杂音根本影响不到你,这些干扰对你根本没有障碍。
  2.若平时没有好好的念佛,没有好好的持咒,定力不好,对外在的感扰没有办法排除。如果你很努力的修行,一般念佛念了三个月后,会有能力抵抗外面的杂音,你会感觉这个声音好像不是这个世间的,那你打坐时,外在的影响就非常小,你自己也会感觉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你一定要慢慢有这种状况,才是表示你有进步,要做到六根离六尘,是完全没有看到任何东西,耳朵听到的非常少,慢慢的就都听不到了,坐的也感觉不出来,才是脱离尘境的第一步,脱离尘境才是进入天界的层次,如果做不到还是在人界。
  3.再来是内心杂念的掌控,要不随不制,你没有办法压制杂念,你压制杂念,你又多了一个杂念,压制杂念也是一个杂念,也要不随,一有杂念,要马上拉回来,好好的念佛或持咒,或是观空。
  4.你在修行念佛持咒时如果能做到不随不制,久了以后就能够掌控你的心,外面的干扰、念头完全不会影响到你,你也不理会他而做自己的事,这就是自在无碍。
  5.你要常观照慈悲心与杂念,若这两点都做的很好的话,学佛一定会进步的很快,而到很高的层次,同样的对外面的因果、业障,你也会有能力掌控而不会被牵著走,你的自主性也会非常强,你修行成功的机会就大,这两点要好好的常反省,如果修行非常久这两点都没有进步,表示走错路,大概不是贪福报就是著相修行。
责任编辑: 崔容菠
日一二三四五六
大公报总机:+852-&&&&&大公网:香港 +852-&&&&&北京 +86-10-&&&&&(值班电话):+86-10-
大公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国大公网络有限公司中国武学:禅武合一的佛教武学_邱海洋博士_新浪博客
中国武学:禅武合一的佛教武学
禅武合一的佛教武学
——摘自《中国武学》
&一、原始佛教在某种程度上是排斥武术的
佛教,以慈悲智慧为本,明确地在戒律中禁止僧人携带作为杀人武器的刀剑器械。僧人所持锡杖,是用最软的金属锡制成,就有表示慈悲戒杀之意。后来密乘无上瑜珈虽汲取印度诃陀瑜珈之长以金刚拳、金刚舞来锻炼身体,也仅限于健身修心,并不关注技击。
&二、佛教传入中国,接受武术
佛的含义是觉悟,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了禅宗,禅是汉族佛教觉悟世界的方法和体系。这一体系不同于西方哲学以逻辑为基础,而是通过经验和感悟完成,讲究灵性,难以完全用语言表达。禅,超越逻辑理性、超越语言和文字,超越一切工具,甚至也超越经验。禅宗认为思想可以先于具体修炼的行动而升华,即顿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少林寺武僧习武壁画
从根本意义上看,大乘佛教之所以能够容纳武术,乃是因为把习练武术看成佛教修行的一个法门,即培养定力,升华神通,开发智慧之法门,被视为成就佛果的修行之道。佛学在接受武学的过程中,也改造着武学,提升了武学之目标和境界,增加了武学中的宗教成分。反过来,武学也深刻地影响着佛学。于是产生了佛教武学,禅宗武学。以武参禅,禅武合一。
三、武术对佛教的意义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武术成为一些寺院和僧人修行的重要内容。武术对于佛教的意义大致有三个方面:
其一,提高僧人技能,护寺护法。寺院也是需要保护的,一方面是要保护寺院免收其他宗教的冲击;另一方面是要保护寺院的财产安全,历史上很多时候寺院都拥有大量的田产和财富。《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中就有“应当执持刀剑器杖,侍卫法师”等内容。
敦煌壁画中的金刚武士
其二,武术也是佛教觉悟的法门之一。佛学以觉悟世界为目的,把习武作为禅修之手段、工具、路径、法门和方便,以武功证禅心,把习武当做修行。武学则借鉴佛教思想,例如佛教的世界观等,形成武学心法用以指导武术的习练,以提高武术技能、提高武学修为为目的,以禅心修武功;尽管二者目的不同,但是由于目的与工具有时很难区分,修行方式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在高层次上也无需区分,可以达到“无别无二”即所谓的“拳禅一体”“禅武合一”之境界。
其三,武术提高了佛教的神通,虽然佛教并不以追求神通为终极目标,但是一个宗教、一个教派如果拥有神通,必然会在传播上占据优势,在宗教竞争中占据优势,所以各个宗教也都不排斥神通,神通也是精神和信仰的显证。
四、佛教武学的特点
(一)改变了武术的宗旨
在佛教武学的体系中,肉体潜能的开发,或许并无多大价值,即使是功能远远超过武术的“神通”,也都不值得佛徒们刻意追求。虽然武学修为有助于提升其神通,但是佛教武学并不以提升某种技能、培养神通、显示神通为终极目标。佛教武学不满足于提高武术技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等世俗价值目标,而是把武术修炼作为通向佛教智慧的手段、凭借和媒介,作为一种“法门”。
​在佛学看来,一切法都可以成为转识成智的修行媒介,武术也不例外。习武被视为以武术训练为媒介的觉悟的过程,一个转识成智、追求智慧圆满的修行方式。习武的第一追求不再是搏击术的提高,而是感悟禅机,觉悟世界,由“神通”而到达“智慧”。
武术神通只是禅修的结果和验证之一种,而通过习武参透禅机,转识成智,解脱生死、超越轮回则是佛教徒的终极目标。佛学把对生与死的深刻思考融入到武学中,武功修炼的终极目标,不再局限于提高技能,追求有限世间的输赢、胜负、得失,而是追求人们潜在的无所知而无所不知、无所能而无所不能的般若智慧。如果修成了般若智慧,则世俗的武术技能和“神通”,其实早已微不足道。
另外,如同一切有为法,武术既是修行之道,是法门和方便,也是证得果位的障碍,要达到至高境界,必须放弃对术的执着。这对中国武学追求精神升华,影响很大。
(二)以佛教修理论改造武术训练方法
佛教以修行理论对武术训练方法进行改造,在保留武术搏击功能的同时,强调禅定的内功修炼。在佛教武学看来,不论是盘腿打坐,还是站桩,还是练拳,行、站、坐、卧都是禅定的方法。据道教任法融大师讲,《水浒传》中鲁智深醉酒大闹五台山之后,方丈大师闭关七天七夜,鲁智深就在师父门前跪了七天七夜。然后,方丈大师就对众和尚说,鲁智深慧根不浅,功夫很深,非等闲之辈,大家不要再计较前边闹事一节了。
​现代科学证明,人的思维活动或者说心理活动、思想意识对生理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人在身体静止不动的状态下,仅凭愤怒、高兴、着急等心理情绪变化就会发生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中医认为,人得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七情”就是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不调或恶性心理状态可致人疾病,而良性的心理状态或思想意识活动可以促进人体健康。所以人的思想意识也是一种“力”。
站桩需要配合心法,禅定所表现的思想意识活动,会对人体产生一种良性的刺激,这样长期累积,就会导致功效的出现。我们常说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才能做好一件事,用在人体内炼上就是用意识的力量而导致生理的变化。而在杂念纷纭的心理状态下,意识不集中,也就等于是力的不集中。力不集中,量自然就小,练功功效就差。在桩功修炼中,就是以禅观为心法,从而止住妄念,进入定境,产生功效。进入禅定状态,人体与自然融合为一。太极拳也可以视为“运动中的禅定”。
​博主简介:
邱海洋先生,法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著名的武术科学、武术国学研究者,武术科学化、现代化的积极倡导者,中国武学网(www.中国武学.com
&, &)创始人。
关注微信公众号:武学网
获取《中国武学》购买链信息,有折扣
邱海洋博士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4,845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通灵佛教网&||||||
--(145)[] newsxf
索达吉堪布:修行人应不应该追求财富?
  问:修行人应不应该追求财富?  答:现在人一味地认为,经济条件越好,生活档次越高,从中得到的快乐肯定越大。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到了那个时候,你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可怕,迟早会变成金钱的奴隶。  我们南赡部洲的福报,毕竟不像北俱卢洲和三十三天一样什么都是自然现前,每一笔财富都需要你费心经营,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与各种人发生冲突,还有许许多多的矛盾和困难,就像龙王的头遭受热沙袭击一样,非常的痛苦。  修行人应该对钱财学会取舍。假如你自己福报现前,无勤中得到大量财富,戒律中也开许接受,但若非要靠勤作来追求,这将会是痛苦的来源。  平时要通达财富如梦幻泡影,独自享受也没什么意义,只有用来利益众生,去帮助一些痛苦的人、可怜的人,它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亲友书》 查看: 1859|回复: 13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0363 小时威望9567 点注册时间积分15336帖子精华0日志
高级会员, 积分 153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664 积分
本帖最后由 被人笑 于
20:14 编辑
不是让大家去有分别心。我想说的是心灵的出发点,修持自我心性还是加入一个团体。看了不少帖子都是在为自己心仪的团体呐喊,甚至两个宗派的忠实粉丝还对骂。行为心态很像政体的一员:不就是想要你对了我错了吗。修行是很自私的,别人帮不了自己,自己也帮不了别人,根本就不是人多少的事,没有民主,被外界影响多了,悟不了就剩误了。关于佛教,经书在那呢。拿来当拐杖用用行,别因为有了拐杖就废了自己的双腿。至于宗教规矩,不反对遵守。但有啥用啊?持戒不是简单的吃素,放生,焚香,放弃男女欢爱~~~持那种有尽头,就是有&最“的戒有啥用?外相持戒第一,思想也能吗?
你白看了,我什么也没说。
悔过于正觉  我上所言说
是佛力持故  我能如是说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066 小时威望6965 点注册时间积分13900帖子精华0日志
高级会员, 积分 13900, 距离下一级还需 6100 积分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 小时威望19 点注册时间积分32帖子精华0日志
新手上路, 积分 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68 积分
佛教也好,道教也好,基督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等等,归根揭底都是教人心向善的,{万法归一}我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正统的宗教是教育,正统的宗教之间是没有冲突的,有冲突的是走偏了。
&说的对,净空法师说在中国我们叫释迦佛,在西方叫耶稣,在阿拉伯国家叫真主。其实都是一位神的化身,也可以说耶稣就是释迦佛在西方的化身。&
&不得不同意。但我只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如是向道。&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99 小时威望4245 点注册时间积分4710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471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290 积分
你为啥那么胆小呢?说了就说了,还抵赖说没说。
你已经无那啥啥相了么?
&还是抵赖:)&
&法无可说&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322 小时威望3201 点注册时间积分18768帖子精华0日志
高级会员, 积分 187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32 积分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847 小时威望1766 点注册时间积分1869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18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8131 积分
一楼说的好象是又好象不是。外相戒是增培法,初修行人拿来培植善根的,如果外相戒都没有,那和没修没信的人有啥区别;当然戒是心戒,具戒之人是无戒,不持而持,时刻在定中,不可能犯戒,皎洁如明月,真修行人是这个样子的,这就是佛所说的梵住品。
持戒之人应如实体会持戒对于身心的益处,持戒同时修法要跟上。持戒不是用憋的,如果犯了,忏悔之后再持。两次犯的时间会拉长,最后不会犯了。我们本来在泥里打滚,现在有人让我们穿上衣服,不再泥里滚了,好好做个人。
修行就是戒行成就,戒行的最高成就是不漏,身不漏,梵行立;心不漏,道行立。共勉!
&还有师兄的说法方式我觉得很好,引经据典但不照抄经书。让没接触过经书的人也能看懂,大功德!&
&支持。我修行的法门是禅宗,这样师兄就好理解了。师兄说的对初入佛门的人还是很有用的,在帖子里我也说了不反对。&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77 小时威望650 点注册时间积分2728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2728, 距离下一级还需 7272 积分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7389 小时威望17508 点注册时间积分27980帖子精华0日志
金牌会员, 积分 27980, 距离下一级还需 32020 积分
还好你说“我什么也没说,你白看了。”
这让我看得很心安,没有犯戒的感觉,哈哈!
持戒就是这个样子,可以沾的沾了也心安,不可以沾的,要是沾了立马就要赔不是或忏悔。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0363 小时威望9567 点注册时间积分15336帖子精华0日志
高级会员, 积分 153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664 积分
kib 发表于
还好你说“我什么也没说,你白看了。”
这让我看得很心安,没有犯戒的感觉,哈哈!
不动念而戒,心自然没有不安
&(動念。如何戒?心如何安?)我是面壁静思。只要可以思考到尽头的都不是我的路。&
&我知道,老G。你是想问我以前吗?&
&我未曾懷疑你呀。&
&我指的是 “沾得”、“沾不得”=動念。如何戒?心如何安?&
&随心而为非随心所欲。我动念非念动我。&
悔过于正觉  我上所言说
是佛力持故  我能如是说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7389 小时威望17508 点注册时间积分27980帖子精华0日志
金牌会员, 积分 27980, 距离下一级还需 32020 积分
被人笑 发表于
不动念而戒,心自然没有不安
智者应有自知之明,六根门头那根不能用?
无念不等于不动念,善用念头,念头具有化导的作用,能化险峻为祥和。
所谓转识成智,这能分别的第六识也不是什么坏东西。
当然这是对已经具有正法眼的人来说的,其他人可能难以派上用场...
从认知中出离,从经验中了知诸法。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0363 小时威望9567 点注册时间积分15336帖子精华0日志
高级会员, 积分 153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664 积分
kib 发表于
智者应有自知之明,六根门头那根不能用?
无念不等于不动念,善用念头,念头具有化导的作用,能化险峻为祥 ...
我只一凡夫而。
悔过于正觉  我上所言说
是佛力持故  我能如是说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7389 小时威望17508 点注册时间积分27980帖子精华0日志
金牌会员, 积分 27980, 距离下一级还需 32020 积分
被人笑 发表于
我只一凡夫而。
此语吾赞也!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0363 小时威望9567 点注册时间积分15336帖子精华0日志
高级会员, 积分 153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664 积分
kib 发表于
此语吾赞也!
抱歉啊,我扰了师兄的机缘。
&哪儿话...有礼了。&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270 小时威望19551 点注册时间积分27657帖子精华1日志
娃哈哈!佛学研究
金牌会员, 积分 2765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2343 积分
原创大师勋章
Medal No.4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修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