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感觉很清高孤芳自赏下一句适合做什么工作

【孤芳自赏】孤芳自赏的意思:孤芳:独秀一时的香花。把自己比做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gū fāng zì shǎng
孤;不能读作“hú”;赏;不能读作“chánɡ”。
赏;不能写作“常”。
主谓式。英译enjoy one's own single fragrance用法然而忆到这~,别有怀抱的句子,又不禁喜悦的笑了。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九》来自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应念岭表经年,孤芳自赏,肝胆皆冰雪。”成语故事相关谜语人气1756次好搜搜索百度搜索释义孤芳:独秀一时的香花。把自己比做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例句    ①会上;大家指出了他~的缺点。    ②人们都讨厌~的人。孤芳自赏的造句一味孤芳自赏的人经常是孤掌难鸣;懂得放下身架的人往往能抬高身价。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时代的变化改变了艺术结构,由许多现代艺术门类组成的艺术系统,已经实现新旧之间的裂变,而戏曲却依然故我,凝固与陈旧使它在这个新的艺术系统中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时代的变化改变了艺术结构,由许多现代艺术门类组成的艺术系统,已经实现了新旧之间的蜕变,而戏曲却依然故我,凝固与陈旧使它在这个新的艺术系统中孤芳自赏,顾影自怜。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要是每个人都关起门来孤芳自赏,那读书又有何用?安静的活不是怯懦,不是事不关己的旁观,不是孤芳自赏,而是独立清醒,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价值与原则,以轻盈的姿态抵御腐蚀的洪流,呵护自己与梦想。王欣生命的短暂,却创造了爱的永恒。漂亮女孩,请不要孤芳自赏,敞开你的心扉,接受我的玫瑰。荷花正在开放,有的彬彬有礼,有的盛气凌人,有的一枝独秀,有的孤芳自赏……粉红的荷瓣上还有许多晶莹的“珍珠”在滚动呢。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一嘴唇的唇纹较深且条理清晰的女孩性情开朗、亲和力强、为人随和易相处,而唇上没有唇纹的女孩则个性比较孤癖、略嫌孤芳自赏。由此,就有许多人说他居功自傲,说他孤芳自赏,说他裘马轻狂,更有甚者,说他是“性格上的悖论体”。本文来源:孤芳自赏相关分享:上一篇下一篇与 "孤芳自赏 " 相关的成语gūfāngzìshǎng第1个字是 孤 的成语第2个字是 芳 的成语第3个字是 自 的成语第4个字是 赏 的成语孤芳自赏的相关问答
与 孤芳自赏 相关的近反义词近义词:以上内容是否解决了你的问题:太复杂,看不懂不是我要的答案其他问题猜你喜欢相关词语相关近反义词相关歇后语相关诗词热门成语故事 1
挂羊头卖狗肉的成语故事动画
螳臂当车的成语故事动画
【释义】:
“长物”,指多余的物品。表示... 4
好逸恶劳的成语故事动画
5 出处: 《史记·刺客列传》臣闻骐骥盛壮之时,—日而... 6  分崩离析成语典故
&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 7
徐庶是三国时刘备的军师。他多谋善断,料事... 8
满城风雨的成语故事动画
9 &捕风捉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说话做...你可能感兴趣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发一两茎。”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拔俗的情趣。该画属于:
A.风俗画B.宫廷画C.山水画D.文人画
小宁哥哥1247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快速融入他人的“圈子”
快速融入他人的“圈子”
  善于交际的小陆,在IT销售行业工作了好几年,认识了行业内的一些前辈,也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他想跳槽的时候,有个同行马上就给他介绍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因为同行了解他的能力和条件,愿意帮助他。
喜欢旅游的小谢,经常在网上召集一帮人游山玩水,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每次旅游他都能结识到很多的好朋友。虽然他是独生子,但他从来不感到孤独,而且生活充满了乐趣,每当无聊的时候,他都会因跟“驴友”们在一起而感到很快乐。
我们经常会听到“我们这个圈子的人……”“大家都是一个圈子的……”。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子就是一个小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每个成员都彼此熟悉,有着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或是有个共同的任务。一个行业、一个单位、一个俱乐部、一个兴趣爱好小组等等,都可以看成一个圈子。上面的小陆和小谢都有自己的圈子,他们不仅能在圈子中找到归属感、乐趣,还能受益于各自的圈子。
一个人不可能独自存在于社会上,每个人都有着一个朋友圈子。在一个圈子中,人们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而归属感又能给予自己安全感。圈子是一个人一生中交往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不同的圈子决定着不同的生活态度。
对于许多20多岁,刚从学校毕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结交新的朋友,融入他人的社交圈子是很重要的一堂课,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心理挑战。从学校进入社会,随着自身角色的转变、环境的改变、人生任务的转变、周围人员的改变,一开始总会有些手足无措的感觉,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和大家打成一片。
面对陌生的环境,心理上刚刚断乳的年轻人,往往会出现一段时期的“社交空窗”,常常因此更加在意自己的举动,潜意识里把自己固定在新人的角色上,处理人际关系时,容易拘谨、害羞、多疑和无所适从,总感觉自己落了单。这也是让他们最感到苦闷的事情。“刚才他们明明聊得很开心,可是我一走过去,他们就闭嘴了,难道是在说我什么吗?”“看着同事们谈笑风生,我也想融入进去,可就是插不上嘴……”很多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面对陌生的环境,都觉得很难融入别人的圈子中去。
有一个年轻人就非常苦恼于不知如何跟人打成一片,他内心中常常希望跟同事们相处和谐、亲密,但现实中他总是感到很孤独。他给我的邮件中这样写道:
我刚从大学毕业,现在在一个单位的办公室工作。每天都坐班,要和自己并不熟悉的人和事打交道,工作还好办,和人交往就有些发憷。看到别人在业余时间有说有笑,打牌聊天,好不热闹,而自己形单影只,和别人无话可说,即便说几句,也感到索然无味。
其实,我在大学的时候,周围就有些人,口才非常好,很会吹牛,讲笑话。我在他们之间显得很逊色,并不很懂幽默,比如同寝室的人在插科打诨、嬉笑怒骂,轮到我那里就卡住了,不知怎么接话,处事也不怎么圆熟,很容易莫明其妙地得罪人。
   我真羡慕那些“自来熟”的人,而自己怎么就做不来呢?我很苦恼,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和人家打成一片。
这个男孩上班近两个月,除了本部门的同事,其他办公室的人他基本都叫不上名字,甚至有几次,他的同事还把他错当成实习生。平日里,大家工作都不轻松,多数时间都是埋首于各自的格子间,偶尔放风打岔的时候,他一边琢磨要不要参与,一边斟酌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插话进去,等他“酝酿”好了,大家的话题正好结束。同事一边工作一边闲谈时,他常常是个被忽略的
“透明人”。
人都有和别人交往的需要,否则就会感到孤独、寂寞、抑郁、焦虑。可是,人的交往能力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后天环境熏陶和有意识地培养下产生出来的。
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首先不能自卑退缩,被动地等别人来理你,询问你的需求,来帮助你,而应该有一种愿意主动“凑热闹”的态度,别人在玩,你可以欣赏;别人聊天,你可以倾听,然后找机会加入。
不要害羞,也不要不好意思接受他人的关心或帮助,只顾自己埋头苦干,其结果是事情不见得做得好,还会让人觉得你很清高、不合群。与其自己瞎揣摩,不如利用初来乍到需要先熟悉情况的空闲,多观察观察工作环境,如工作氛围是开放还是保守,同事之间的交流是直接还是含蓄等,再慢慢自然地融入进去。
   另外,要加入他人的圈子,就必须找出与他人的共同话题。
  那些所谓的“文友”、“书友”、“歌友”等,都是因为一个共同的爱好而结合在一起。因此,要学会观察大家的共同话题和兴趣。当然,自己也要学习一些常识和技巧,和别人有了共同的活动乐趣,才有可能共享快乐。
还要?意的是,要扩大自己的圈子,积极地接受别人的邀请是必须的。在聚会中,会有机会认识很多的新朋友,朋友的朋友经过一两次见面、接触,也会很快变成你的朋友。这样你的圈子也就慢慢扩大了。因此,在别人邀请你参加某个活动的时候,即使你很不想参加,也应该愉快地应邀。朋友的多寡,社交的成败,有时候就在于你的一念之间。
   最后,你可以在和大家一般交往中寻找价值观较为接近的人成为好朋友,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社交小圈子。
放下清高,让自己俗一点
有些人天生骨子里就散发着一股清高劲,凡事有自己的一套行为标准,有自己的做人原则,一旦别人的举动不在自己的标准和原则之内,就开始疏远、鄙视他人。而另外一些人天生骨子里就透着一股亲和力,想他人所想,虽然他也有自己的原则,但有时候他也能“随大流”,办事灵活,主动与人亲近。
汪洋所在的工厂很大。他开始进工厂上班时,工友们都很喜欢这个小伙子。汪洋在工作中发现,一个小时加工300个部件很容易,但是,他周围的工人平均只加工200个,并告诉他要放慢速度,悠着点。汪洋心想:“为什么要放慢?我喜欢多干!而且你们一个个生产效率这么低不是有损工厂利益吗?”
因此,他仍然坚持每小时加工300个部件,并认为工友们都是些懒惰、爱占小便宜的家伙!还没等他鄙视完他的工友,他就发现,工友们早已不愿意搭理他了。只要他过来,人们就停止了谈话,有时大家还笑话他!虽然他从未有意识地讨好大家,但他的产量一个星期后也下降到了每小时200个,很快他又融入了工友之间。
从上面的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汪洋开始的清高,让他的同伴们有意地疏远了他,他把自己孤立起来了。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他并没有在其他方面讨好他的同伴,而只是把自己的产量降低就行了。
   清高,“清”意思是无色,洁净;“高”又代表着高处不胜寒。那些自认为洁净的人往往被人孤立。
清高的人常常独来独往,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这样,而是他们认为自己鹤立鸡群,周围的人都不配与自己一起交流,一起同乐。这样就免不了被他人疏远。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的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的特点。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而对于偏离者,群体则会厌恶、拒绝和制裁。因此,任何对于群体的偏离都有很大的冒险性。
很多年轻人被同伴疏远了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认为自己不过是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却受到他人的排斥。问题就在所谓的“自己的原则”上,经常,你所坚持的原则并非真正的原则,而是自己的偏好甚至乖僻,由此所产生的与他人的格格不入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有句话叫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所以,我们做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你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经常有年轻人说,“我不喜欢和他们玩,他们太爱招摇了!”“我不喜欢和他们共事,他们都太俗了!”当别人劝他别太清高时,他会说:“那可不是我的性格,我的理想可不是靠这个去实现的。”比如,在工作上,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突然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对这个看不顺眼,对那个也不喜欢,认为老板没多大本事,认为同事都不如自己,对公司的制度不满意,对一些潜规则更是不屑一顾。在社会生活中,一些自认为有个性的所谓“愤青”,自我感觉良好,自命不凡,总觉得自己超凡脱俗,对一些人情世故看不惯,甚至唾弃、鄙视。如果这种不满的情绪时常表露出来,肯定是对自己的人际关系非常不利的。
如果你要融入某个圈子的话,就不要太挑剔圈子成员的某些共同的、在你看来是缺点的“缺点”。不要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要懂得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
因此,千万不要自命不凡,自以为了不起,对周围的人一律瞧不起。实际上这样做是愚笨至极,更是得不偿失。你等于自己给自己砌起一道高墙,有意割断与别人的自然联系,让自己陷入孤家寡人的绝地。
做人应该懂得低调。不能因为别人与自己脾气不同,身份有异,价值观不一致就显示出不耐烦或瞧不起别人的样子。殊不知,在别人眼里,你就是个脱离群体的怪人。因此,即使你真是高人一筹,也要懂得放下架子,放下学历,放下背景,踏踏实实地,谦虚地向人学习。更何况有时候只是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即使你真的很优秀,在别人面前你也不可能有绝对的优势。这让我想起一个小的幽默故事来:
有一天,一名大学教授到一个乡村游山玩水,他雇了一条小船游江,船开动后,教授问船夫:“你会数学吗?”船夫回答:“先生,我不会。”教授又问船夫:“你会物理吗?”船夫回答:
“物理?我不会。”教授又问船夫:“你会用计算机吗?”船夫回答:“对不起,我不会。”
教授听后摇头说道:“你不会数学,人生意义已失去三分之一;不会物理,又失去六分之一;不会用计算机,又失去六分之一;你的人生意义总共失去三分之二……说到这儿,天空忽然飘来大片黑云,眼看暴风雨就要来到?在暴风雨笼罩的江面,小船是很危险的。
   船夫问教授:“先生,你会游泳吗?”教授一愣答道:“不会。”船夫说道:“那你的人生意义快要全部失去了……”
在某些方面,即使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也要谦虚一点。如果你做不到这点,那么你至少要懂得尊重别人,礼貌待人。你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说法,但是你要尊重别人说话的权利。你用不着刻意奉承别人,但你一定要学会真心地赞美和欣赏别人;你不一定要请客送礼,但你至少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你不需要说那些言不由衷的话,但要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
   记住,一个人想成功,就得在一些人和事上妥协。放下清高的架子,让自己俗一点吧!
这个世界其实非常小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心态:
   走在大街上,往地上吐了一口痰,虽然感觉这样做不太好,但是想想,“反正没人认识我!”心里马上就好过一点了。
与陌生的人在陌生的地方发生了一些冲突,吵嘴几句,感觉有点损害自己的形象,但又一想,“反正谁也不认识谁!”内心马上就释然了。
   正因为觉得大家都不是熟人,谁也不认识谁,所以做起事情来,我们经常不注意形象,不顾及其他。
然而,在我们这样想、这样做的时候,却经常会因此在以后的某个场合使自己非常尴尬。以为自己的行为没人注意,其实却早被别人关注,自己即将面对的合作者或交往者,在自己随地吐痰或与人争吵时,他就站在一边,像自己记住了他一样,他也记住了自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其实很小,今天的路人很可能就是你将来必须打交道的人。
   我们身边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可以看出这个世界的确没有多大。或许这样的事你自己就碰到过。
小王经人介绍了一份工作,到一家私营企业干活。这天,在即将上班之前,他打算去拜访一下这个姓孙的老板。在路上,他路过一个烤鸭店,店外排了长长的队伍,大家都是买烤鸭的。他想到,介绍人不是说孙老板喜欢吃烤鸭吗?现在买两只作为登门拜访的礼物,不是正好吗?
他一看表,约的是下午两点,现在都一点了。要是排队的话,还得等半天呢!于是,他使出浑身解数,插到了队伍的前面。他倒是插到了前面,但是排在后面的一位中年妇女不同意了,顺口说了句:“现在的年轻人,怎么素质这么低!”经这个中年妇女一说,其他人也开始说他了。他恼羞成怒,也开始破口大骂起来:“关你什么事?我就喜欢。你管得着吗?你有劲的话也往前挤啊,我看你一把老骨头,是挤不动了吧!”
这句话把那个中年女人气得半死,两人对骂了十多分钟。结果以小王的声音大、语速快获胜。其他人见他这么横,也由得他去插队了,风波慢慢平息下来。后来,小王顺利地买了两只烤鸭,离开的时候,队伍仍然排得很长。只见那个妇女不停地捶腰,显然等得有些累了。他也觉得自己的行为有点过分了,但转念一想,这个地方自己也就来一回,反正人海茫茫,谁也不认识谁,管他呢!
当他提着烤鸭,敲开孙老板的家门时,孙老板看着他手中的烤鸭,眉开眼笑,说“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吃这个?”接着,两人在客厅聊得还不错。
一会儿,孙老板的夫人从外面回来了。孙老板正要介绍小王与他夫人认识。小王抬头一看,惊呆了,原来孙老板的夫人正是买烤鸭时跟他对骂的中年妇女。她不管小王是不是客,指着小王,对孙老板说:“你赶紧让他出去,我不欢迎这么没素质的人!”
   小王主动灰溜溜地从孙老板家溜了出来。工作的事就因为这一个小小的插曲给黄了。他后悔不已,为什么这个世界这么小呢!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巧事,有时候,我们在一个陌生的角落,碰到一个陌生的人,闲聊几句,竟然发现彼此居然有一个共同的熟人,然后不由地感叹,这世界真小啊。
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而我们通常以为碰见认识的人或是有关联的人不是那么容易,实际上,这种事情的发生比我们想象的要容易得多。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的
“小世界定律”。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想要描绘一个联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联系网,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这个现象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现代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开放和灵活。网络信息的发达使得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都可以在瞬间传播到任何一个地方,这也使得人与人之间取得联系变得更加容易。
   小世界定律告诉我们,既然人和人这样容易联系上,那么我们搭建自己广泛的人脉网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效果。这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近”。
小张在一家中型企业做销售,闲暇时间他喜欢上网,而且建立了自己的博客。一有时间就将自己在商场打拼的体会、经验、教训、甘苦贴在网上。
有一次,在浏览博客网页时,他发现一篇很精彩的专业文章。读完之后,他发表了自己的读后感以及对文章的肯定和赞美。这样一来二去,他和作者建立了很好的“文缘”,四个月后,他们相约见面,交谈甚欢,对方邀请他到自己的企业去工作。
原来,这位网友竟然是小张所从事的行业中第二大企业的老板。由于他们在网上不设防地交流,对对方的价值观、爱好兴趣、处事能力等已经有了?较透彻的了解,所以,他与老板相处得很融洽。他在这家企业工作开展得顺风顺水,老板已把他作为营销中坚培养,前途不可限量。
   后来,他还利用网络在全国十五六个城市结交了20多位知心的朋友,此举大大促进了他业务的开展。
人际关系的进行并不是彼此相见后才发生的。因此,要想扩展自己的人脉,扩大交友范围,就要意识到小世界定律的存在,随时注意自己的形象,在认识别人“之前”就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比如在最开头我们讲的那个找工作的小王,他给孙老板及其妻子的印象是在正式见面之前就形成了,要是在排队的时候,他懂得礼让,甚至帮助周围的人,那么他的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另外,还要善待你所遇见的每一个人,他们不仅可能成为你将来的熟人、客户,甚至可能是你的贵人。有一句流行语: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在当前倍速知识经济时代,人脉已成为专业的支持体系。如果光有专业,没有人脉,个人竞争力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若加上人脉,个人竞争力将是一分耕耘,数倍收获。
意识到自我角色的转变
   我们对自己应该诚实,不应该总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将自己与现实隔开。
   很多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几乎都把自己当成王子和公主,永远沉浸在亲友追捧宠爱的光环中,进入不了社会角色。
对于年轻人来说,对自我角色的正确认知是很重要的。由于接触社会的时间不长,对社会没有清楚的认知,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的角色非常模糊。要想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在工作中获得成功,首要的任务就是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找到在社会中的正确定位。
角色的转变很好理解。每个人在社会上都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个角色所需要的处世态度是不一样的。在父母面前,你的角色是孩子;在老师面前,你的角色是学生;在老板面前,你的角色是员工;在下属面前,你的角色是领导。你可以在父母面前撒娇,但不能在老板面前撒娇;你可以命令你的下属,但不能命令你的父母。
很多刚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两年的年轻人,难以识别学生和职业身份的区别,角色难以转换,树立不起职业人的意识,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工作难以进行下去。小李就是其中的一个。
小李是家中的独生子。从小到大都受到家人的宠爱,他的一切生活都是由家人安排的。上班快两年了,还没有进入状态。在单位和在家里一样,做事总是慢悠悠,别人交代过的事,他就去做,而那些没人交代的事,即使在他的本分之内,他也从来不知道去做。这都是父母为他包办太多而养成的不主动的习惯。在同事间,他受不了一点委屈,同事开个玩笑,他也会当真跟人着急。
有一天,领导把他叫到办公室,一脸焦急地说:“小李啊,你上班时间也不短了,为什么做事总是磨磨蹭蹭,又爱冲动,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
小李认为领导对他有偏见,气愤中,辞掉了工作。家人问他为何要辞职,他说:“这家单位不好,同事都针对我,对我有偏见,我不喜欢勉强自己迎合他们,这样我宁愿辞职。”
   辞职后的小李,在家人的督促下重新去找工作,但他仍然感到一片茫然,觉得这个社会太难让他接纳了!
像小李这样,不愿接受现实转变的人太多了。很多这样的年轻人在成长期间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客观环境,协调人际关系和处理人际危机的能力不足,对进入职场后的“社会人”角色难以适应。
   20多岁的年轻人,刚从学校进入社会,主要有两方面的角色转换。1.从孩子到成年人的转换,2.从学生到员工的转换。
  1.为自己负责———从孩子到成年人的转换
从小到大,我们的成长都是在父母的监护、引导下完成的。由于我们自身经验的缺乏,对生活认知不足,我们需要父母和他人的帮助。甚至很多年轻人,上大学的专业都是父母代为决定的。然而,一旦进入了社会,我们就应该意识到,我们已经长大了,
我们开始真正意义的独立了——情感上的独立、生活上的独立,以及经济上的独立。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去决定,而且我们的每个决定都需要对自己负责。
  然而,很多年轻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依赖性很强。总是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受不了一点委屈,不是向他人耍脾气,就是向父母施压。更有很多人,毕业好几年了,还是“啃老”一族,或是骄傲地“装小”,自称“kidult”(大小孩,由Kid和Adult结合而来)一族。这样的人很难适应社会。在哪个年龄段就做哪个年龄段该做的事情,既然已经长大,就应该为自己挑起生活的担子,为自己扛起大梁。
  2.加强职业素质———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
20多岁的年轻人,要从过去的学习转变到如今的工作中来。学生时代的学习与现在的工作都需要付出努力,但二者是有区别的。二者相处的环境不同,所接受的任务也不同。
很多年轻人毕业后,一心想找个好工作,好好学习,锻炼自己,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工作与单纯的学习相比,更多了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与同事的合作,与上司的沟通,自己的工作需要对公司产生实在的效益,同事间激烈的竞争等等。如果这些都不考虑进去,而还是像在学校里一样埋头苦学(干)的话,就很难适应这个社会。
有很多年轻人,在学校的时候骄傲,不谦虚,以为成绩优秀就各方面都优秀,自以为是。殊不知,进入社会后的竞争是多方面的,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工作后也不懂得尊重前辈,遇到问题也不懂得向前辈请教。还有很多年轻人,毕业以后认为学习就结束了,到工作岗位以后,这也干不了,那也干不成,用不了多久不是自己辞职,就是被企业开除了。
当你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时候,你要靠自己的能力,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获取应有的报酬,去得到社会的认可,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不要用其他方法来乞求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性格决定你的为人处世
关于成功,微软中国名誉总裁、前盛大网络公司总裁、现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唐骏总结出了一个“4+1定律”。“4”即指知识、机遇、勤奋、激情;“1”就是良好的性格。唐骏认为好的性格是成功者身上必备的重要元素之一。性格决定着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和命运。
性格对一个人的生活和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影响。性格表现一个人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体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有些人性格火暴,为一点小事就能大发雷霆;有些人性格温柔,做起事来慢条斯理;有些人性格刚毅,工作起来就大刀阔斧;有些人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亲近。性格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处世方法。
许多成功人士和商业巨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他们受人欢迎的性格。如果不是性格,仅仅靠他们的聪明才智、毅力和实践经验的话,那么成功是很困难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他们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些性格特征:谦虚、乐观、坚定、富有亲和力等等。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内倾型的特点是处世谨慎、深思熟虑、交际面窄、适应环境能力差,外倾型的特点是活泼开朗、活动能力强、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性格外向的人善于与人交往,他们在工作中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受到同事们的青睐,不少性格内向的人也希望能成为人群中令人瞩目的“明星”,但由于他们不善于表达,很难让周围的人了解自己,甚至因为性格内向而没有社交。在媒体上有这样一则报道:
中国乒协对外宣布了新一届中国国家男女乒乓球队教练人选,刘国梁和施之皓毫无争议地连任男女一队主教练。此前,被认为极有可能“抢班夺权”的孔令辉,因为票数与施之皓相差悬殊,最终败下阵来。有人认为这与两人的性格差异有关。
虽然从年龄上来看,孔令辉比刘国梁年长一岁,但在为人处世和社交中,刘国梁却比孔令辉显得老到成熟。尽管当年做运动员时,刘国梁与孔令辉皆是大满贯得主,但两人的性格却是截然不同。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两人不同的命运。
一位刘国梁、孔令辉当年的国家队队友在谈到刘孔二人退役后的不同境遇时这样回忆道,“刘国梁这个人在当运动员时有点不拘小节,给人的感觉就是大大咧咧的,特别好相处。在场上能沉得住气,特别善于打逆风球。孔令辉和刘国梁正好相反,孔令辉给人的感觉有点冷,不容易让人接近,但实际上他这个人相处久了,其实没什么心眼,特别实在。”
事实上,所有采访过中国乒乓球队的记者都有一个相同的感受,那就是采访刘国梁不发憷,但采访起孔令辉则要做好随时被拒绝的准备。其实,当了教练的孔令辉在与外界和媒体打交道时,已经进步很大了,但是要达到刘国梁那样说话滴水不漏、有的放矢的程度,恐怕还要再磨砺几年。
   很明显,从报道看,刘国梁要比孔令辉更易与人接近,更易相处,因此在社交方面就比孔令辉占了优势,从而在工作中胜了一筹。
当然,影响交际的性格类型不仅仅体现在内向或外向上,性格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从前家长和老师都在教我们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好的概念当然包含了很多的优良品质和修养,比如有责任感、有同情心、正直、自信、坦荡、宽容等等,拥有这些性格的人受人欢迎,而那些缺乏责任感、虚伪、自卑、小心眼的人则让人敬而远之。
在社交中,良好的性格能起到正面的作用,而不良性格则起着负面作用。负面性格导致负面人生的现象经常有,比如,妒忌、自卑、羞怯等都是消极的性格,它们阻碍着你的社交和个人成长。
这里,我想提醒年轻人的是,注意自己不好的性格,努力完善,让自己更受欢迎。或许有人会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气质(脾气秉性)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活泼、迟钝等,这些无法改变;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比如责任感、宽容等都可以后天培养。因此性格是可以逐渐完善的。
唐骏在8年间面试过2500多名大学生。他说,其实自己是在面试一种好的性格,寻找具有好性格的人,因为性格对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有人会问,我性格就是如此,我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也成为拥有良好性格的人呢?关于这个问题,唐骏给出了答案:“你不妨将周围10多位亲友身上的优点罗列下来,剔除你已有的,你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将剩下的这些优点全部据为己有。”
   当然,我们在完善自己性格的同时,要避免一些负面性格因素。一般来说,不受人欢迎的性格有下面几种:
1.自负:自负的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在与人交往的时候,目中无人,心高气傲。高兴时海阔天空,不高兴时则不分场合乱发脾气,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
2.孤僻:这种人孤芳自赏,认为别人世俗浅薄,经常会感叹“世人皆浊我独清”。不主动与人交往,喜欢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因此不合群,感到孤独。
3.多疑:多疑的人往往带着固有的成见,通过“想象”把生活中发生的无关事件凑合在一起;或者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某些事件来证实自己的成见;把别人无意的行为,误解为对自己怀有敌意;没有足够根据就怀疑别人对自己进行欺骗、伤害、暗算、耍弄阴谋诡计,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以致与人隔阂。
4.八卦:有人在相处交往中,专门爱询问、打听、传播、干涉他人的私事。这种人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只是以刺探别人的隐私而沾沾自喜。这样的人常让人敬而远之。
5.害羞:有的人生性内向、沉静,有的人因为曾遭受某种挫折而变得消极被动。无论是出于哪种原因,造成的社交障碍都对自己不利。况且,害羞本身就减少了与人交往的可能,阻止了他人与自己的沟通,因此会影响自己的社交关系和发展前途。
6.妒忌:喜欢妒忌别人的人,见不得别人比他成功、比他幸福,别人的长处他不肯承认,别人稍微一点成就都能扰乱他的内心。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出了问题总是别人的错,他处处针对别人,时间久了别人就会看出来,而不愿与其相处。
7.贪婪:贪婪的人喜欢得寸进尺,爱占别人的便宜,再多的物质都难以满足他们的贪欲,特别是对金钱的占有欲极强。他们常常很自私,不懂得与人分享,因此朋友不多。
羞怯妨碍你的进步和发展
有一个刚毕业的女孩告诉我,她到新的单位后,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不仅在公司里和同事间没什么话说,而且有时候让别人误会了她。
因为她工作很认真,又不怎么爱说话,所以同事们有棘手的任务总丢给她去做。她有时候很想拒绝,但是不知道怎么说出口,也害怕同事对她有意见。
有一次,她在做一个别人丢给她的策划方案的时候,写错了一个数据,导致操作时才发现产品成本上升了不少。这个方案本不属于她的分内事,但是错误却是她造成的。领导批评她的时候,她非常想解释,但是总没有勇气为自己辩解。她害怕看到同事鄙视的眼神,以及老板瞪大的眼睛。
   她的内心充满苦闷和烦恼,经常感到迷惘、失望,甚至不愿意去上班,只想一个人待在家里。
生活中,像这个女孩一样在人际交往中陷入困境的年轻人非常多。性格内向、不自信是导致他们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害羞的人格特质。只要在社交场合,就会感觉到不自在、紧张,逃避与他人接触。他们在路上看到熟人时,如果对方没看到他们,他们也不会主动上前打招呼,而是装作没看见,或故意躲避;即使与人说话也不敢与人对视,跟人说话的时候声音非常小,一讲话就会脸红舌头僵硬。尽管他们也想多交朋友,但是表现出来的举动却让人觉得他们不愿多交往。
很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人,还没有完全适应工作环境,面子薄,怕碰壁。我们经常用害羞、腼腆、闷骚和柔和来形容这样的年轻人。“我想交朋友,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开口。”“我害怕说话,怕别人觉得我笨。”“我生来就这个性格,可能改不了了,苦恼!”
  有一个年轻人在跟我聊天时告诉我:
现在是我毕业以后的第二份工作,本来我很想和同事、老板搞好关系,但就是不行。我很怕做错事,怕他们说我,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有一次我把一样商品的价钱记错了,少收了顾客的钱。我就十分的害怕。我知道做错了事一定要承认,但是我没有勇气。我怕他们的冷眼,而且我给他们的感觉是个迟钝的人。我总是把一些简单的事情做错。我知道他们在背后一定经常说我,看不起我。
   现在我真的想改变自己的局面,因为不改变就会被社会淘汰了。
  还有一个年轻人在给我的邮件中写道:
   我发觉我很自卑,虽然说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情感的权利,但我很多时候都因担心别人嘲笑我而不敢说出来。
比如有一次,我和一些新认识的朋友出去玩,过程中大家都很愉快,但是事后我却没有勇气问他们的名字和电话。因为我觉得这样做很唐突,别人会认为我是故意靠近而这样做的,同时又担心我的朋友会笑我。
还有一次,我和几个陌生的女孩子出去,只有一个是认识的,我很想和其他几个说话,但是看到她们的谈吐和衣着都很时尚,我就不敢开口了。
过分羞怯有碍于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这是因为有羞怯心理的人过多地约束自己,太拘谨难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沮丧、焦虑和孤独会导致性格上的软弱和冷漠;而羞怯则会导致怯懦、胆小和意志薄弱。通过下面的举例,你可以确定你是否有害羞倾向:
  与陌生人讲话对你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与人交往时,你常常感到不自信。在社交场合,你会感到不自在。与不是亲密朋友的人在一起时,你感到紧张。
如果你经常有上面的感觉,那么你就是一个有害羞心理的人。轻度的害羞是正常的,但是害羞过度不仅影响你的社交,还影响到你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让你感到压抑、孤独、恐惧和缺乏自尊。南京有一名公务员有一次向领导汇报工作时,突然感到面热喉紧,呼吸急促,胸闷心慌,以至于说不出话来。此后,她害怕开会,见熟人紧张脸红,不愿与人交往,患了“社交恐惧症”。
   既然意识到自己的腼腆给自己带来如此多的烦恼,那么就从现在起,大胆一点,训练自己的社交能力。
首先,要对自己的社交能力有信心。英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人应尊重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对于怕羞的人来说,千万不要为自己的短处紧张,恰恰相反,应经常想到自己的长处,要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培养自信心,相信只要真诚,付出努力,必定能得到他人的认可。
不要害怕别人的评论。仔细分析那些怕在大庭广众中讲话、羞于与人打交道的人,便不难发现,他们最怕得到别人否定的评价。这样越怕越羞,越羞越怕,形成恶性循环。其实,“哪个人后无人说”,被人评论是正常的事,不必过分看重。有时,否定的评价还有可能成为激励你的动力呢。
有意锻炼自己。开始可以先在熟人中多发言,然后在?人多、生人少的范围内练习,再发展到生人多、熟人少的场合,循序渐进,逐步增加对羞怯的心理抗力。每到一个新场合之前,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增强信心,提高勇气。总之,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
只有与人接触、交谈和相互了解,才会萌发感情和建立友谊,才能找到知己。当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集体活动中时,同志的友情,集体的温暖,娱乐的兴奋,会令人忘却生活中的烦恼、压力,也没有了不安全感和孤独感,不仅有利于身心放松,更会因此建立情绪的良性循环,促进心理健康。
学会自我暗示法。每当到陌生场合感觉紧张时,可用暗示法镇静情绪,例如把生人当熟人一样看待,羞怯心理就能减少大半。当在陌生场合勇敢地讲出第一句话之后,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流利的谈吐了。用自我暗示法突破起初的阻力,是克服羞怯的一种有效措施。
   只要你敢于对羞怯说“不怕”,并勇于在实践中克服它,就会走出羞怯的低谷,成为落落大方的人。
扮好舞台上的“捧哏”
与那些羞怯、腼腆的年轻人相比,还有很多的年轻人,过于“开朗”、过于爱表现自己。虽然他们结识的人很多,但是大多数却不愿意与他们交往,因为在任何时候,他们都不顾及场合和他人的感受,喧宾夺主。对于不爱说话的人,人们觉得他沉闷、无趣;而那些喜欢抢人风头的人,人们又觉得他讨厌、不识趣。
几个多年未见面的老同学相聚,他们都彼此盼望了很久。结果其中一位带了他热情开朗的妹妹一起来。这位朋友的妹妹性格十分开朗,在一开始就独领风骚,滔滔不绝,一个接一个地说自己认为好笑的、有趣的事情。出于礼貌,那几个同学都沉默地听着,偶尔尴尬地对视一眼。
就这样,他们分手的时候,那个朋友的妹妹站在台阶上高兴地跟他们说再见。她觉得自己度过了一个很愉快的夜晚,认识了哥哥的朋友们,还进行了一次快乐的谈话。而那几个分别多年的老同学却对各自的现状一无所知,心里都埋怨这个开朗得过分的女孩。
在社交场合,经常有这样一些人,人们对他们大伤脑筋。他们大大咧咧,说起话来很唠叨,总是喜欢表现自己。比如那些每次到KTV唱歌时拿着麦克风不肯松手,毫不给别人机会的人就不受人欢迎。别人不仅认为这个人没有礼貌,更是觉得他没有修养、自私。
恰当地表现自己,能让更多的人记住自己,有利于扩大自己的社交面,但是表现过度,则起到反作用。我们经常看到电视上某位主持人和嘉宾一起做节目,如果总是主持人在说,而嘉宾一直礼貌地站在旁边,我们就会厌恶这个主持人话太多。该说的人没说,不该说的人说太多。在不同的场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角色定位,在人生的舞台上,你不可能每次都唱主角,你总有做配角的时候。
这有点像相声里面的“捧哏”和“逗哏”。既然你站在了“捧哏”的位置,就要做好“逗哏”的陪衬。如果你总想着如何去“逗人”,自己抢镜头,那一切都乱了套,下次可能你连做“捧哏”的机会都没有了。
充当场面的主角是每个人的愿望,但很多人却表现出强烈的表现欲。当场合需要他做配角,要求他说“衬话”的时候,他往往会按捺不住自己,难以把握位置,陪衬感较弱,喧宾夺主,结果让他人产生厌恶情绪。
我们应该懂得什么时候表现,什么时候让路;什么时候充当主角,什么时候充当配角。在很多场合,无论你是多么的想表现自己,但是甘于做配角,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修养、品德、技巧的表现。
小刘是个活泼开朗的男孩,逢人主动打招呼,也非常健谈,说起话来没完没了,爱出风头。按理说他应该招人喜欢,可就是他主动过了头,单位的同事都不愿意跟他交往。
那天是小组长张金的生日。部门的同事决定大家一起请张金晚上去KTV唱歌。说到唱歌,这可是小刘的强项,在大学里他的歌声还得过“麦克风”奖呢!
同事们本不想叫他一起去唱歌,因为他去了,肯定就没有别人唱的份了。果然,进了KTV包房,一个多小时了,他就没有住过嘴,把麦克风抱在怀中不放手。名义上是说“要把歌声献给组长张金,祝他生日快乐!”实际上是太陶醉于自己的歌声中不能自拔。
   大家只好在沙发上静静地听着。屏幕上每首歌都似乎是为他点的。那天的主角俨然是他,而他一点都没注意到有什么不妥。
   最后,有一个同事说有事要离开,之后大家纷纷都离开了,留下小刘一个人自得其乐地唱。
  以后,有这样的活动,大家都坚决不带小刘一起玩。
对于像小刘这样不识趣的人,大家不带他玩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过度地展现自己,占据了他人的展现空间。虽然人们没有当面说他如何,但在心里却一定在骂他不识趣、讨厌。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么下面的几点建议可能适合你。
要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整,演好自己的配角,说好自己的衬话。如果能做到把握位置,既能显示出你良好的修养和品格,又能把衬话说得恰到好处。
如果要表现自己,不要抢他人的镜头。要把自己变成谈话的中心,不是强迫别人来听你演讲,而是应该积极地引导他人主动与你交谈。这样,即使你要说的话很多,也不会让人觉得冗长。
在社交场合,应该随时注意他人的反应。看他人对你的态度是否保持着热情,对你的谈话内容是否感兴趣,当别人表情冷淡、呵欠连连的时候,你应该及时刹住车。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你的言行还能吸引他人,但是若持续时间过长,内容没有新意,完全是你自己在作秀,别人就会感到厌倦。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做
“过激刺激”。
   记住,我们可以做画龙点睛的事,但千万不要做喧宾夺主的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孤芳自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