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篮球送特殊角色色比普通多出来的那一两点能力就那么重要

(SII Internship)
第三方登录:企业领导者的辩证思维(上)&试卷&
企业领导者的辩证思维
(上)&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分数]:68分
1、三圈理论中的三个圈是静止的,不变的。
2、社会对公共服务寄予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期望,希望政府负责任地快速地回应。
3、我们公共政策决定的时候,千万不要想到一个方面没有想到另一个方面。
4、“三圈”我们希望它们靠拢,但是在现实当中有把它们拉开的力量存在。
5、“中”作为副词,是指在两极中找到合乎时宜的尺度,即审时度度、分寸合适、恰到好处。
6、老子贵阴柔,孙子贵阳刚,儒家以中道包容。
7、“三圈”理论中,知识和能力的位置不可以互换。
8、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
9、支持这个概念还有它的反面,有时会是民意支持,但一到实际上就不支持了。
10、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念,体现了三圈重叠理论。
11、“三圈”是哈佛大学的斯诺教授首创的概念。
12、萨特教授把从“三角”发展成“三圈”。
13、在工作中,增强分析发现的能力属于支持层面。
14、社会是分层的,利益是多元的。不同利益阶层的人,会有不同的诉求。
15、“三圈”理论会帮助我们增加战略思维。
16、现实生活中,能力、支持、价值三个圈是一样大小的,它们之间的距离等距。
17、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物就是变。
18、“一国两制”的理念也体现了一分为三的深刻道理。
19、根据达奇·里奥纳德的“三圈理论”,“三圈”中各个圈的大小是与时俱变的。
20、各国政府逐渐意识到生态经济是引领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经济,发展生态经济日益成为各国政府下一步发展的战略部署。
21、价值圈相对于其他两个圈,其边界更模糊,应不断界定。
22、气象万千的世界决定了“三圈”图形的千变万化。
23、中国经历“文革”,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始了改革开放。
24、成人学习从反思开始,而孩子学习从理论开始。
25、“三圈”的运行轨迹应该始终向下。
26、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出自《论语》。
27、“三圈”中,价值是最活跃的促变因素。
28、支持是发展中的概念,成功领导人的法宝。
29、“三圈”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发现价值 的重要作用。
30、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人们比较理想主义。
31、“三圈”理论中,( )始终在上面,不能和这两边两个三角相对换。
32、我们分析每一件事情一定要有( ),这样我们才建立一个共同的分析的基础。
33、哈佛商学院、政府学院双教授达奇将“三圈”理论应用于( )培训,广受欢迎。
&高级管理者
34、我们做公共服务的如果都想自己来解决一切的问题,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有( )。
35、从事公共事业的公务员,一定要始终想到一个(),这样才能引领我们的工作正确的进行。
36、如果想多一个( ),可能我们的能力和支持就会发生变化。
37、“三圈”理论的突出的贡献就在于它发现( )的重要作用。
38、如果我们光追求GDP的话那就是“两圈”的世界,如果把()放上去,我们对GDP的追求就比较科学合理了。
39、()方面我们要承认我们的物质跟智力资源是有限的,是需要不断发展的,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的。
40、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是( )张载的观点。
41、上一点为道,下两点为阴阳,上虚下实,两端用中,合二而一,一以贯之。是()的观点。
42、“三圈”理论中“三圈”重叠后有( )个区域。
43、下列成语中没有体现一分为三思想的是( )。
&两害相权取其轻
44、“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然后,将我俩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塑一个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属于()。
45、一定不能光做成本效益的分析,一定要把( )放进去。
46、( )是执两端用其中。
&基督教教义
47、《浅说一分为三》的作者是( )。
48、最理想的“三圈”是( )个区域。
49、“价值”圈不能向下运动,因为那样就会使得价值( )。
50、下述成语中没有体现“一分为三”的理念的是( )。
51、处于( )结构的“三圈”为佳。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52、对学员来说,( )是被动的。
53、对学员来说,( )是介于被动与主动之间的。
54、对学员来说,( )是从被动到主动。
55、2012年理论热点面对面的主题是( )。
&辩证看,务实看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科学是前进的根本
56、分开来学的是知识,合起来用是( )。
57、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出自( )。
58、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 )的思想。
59、中国著名哲学家( )提出一分为三的观点。
60、科学的三原色不包括( )。
61、古代总结人成功具有三个维度,包括( )。
62、约瑟夫·奈伊的理论中,“软实力”代表我们的( )。
63、约瑟夫·奈伊的理论中,“硬实力”代表我们的( )。
64、在2012年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们来中央党校学习,一定要注重在养成()创新思维能力上下功夫。”
65、“X”区失去价值的原因是( )。
&时过境迁,遗产保留
&特殊利益集团的干预或操控
&组织自利性行为
66、“价值圈”与“能力圈”重叠,缺支持的原因是( )。
&目前不关心
&特殊利益集团的干预或操控
&没有足够的影响力
&生产的负外部性造成不满
67、现在我们在国际上的战略是一分为三,即分为( )。
68、“三圈”的无重叠区对我们的( )有价值。
69、支持是跟利益相关方有关系的,所以在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
)和()会发生变化。
70、价值判断,需要( )。
&率先发现新价值
71、公共管理里面最重要的三个概念是( )。
72、公共部门用他人的钱为他人办事,容易( )。
73、( )可以组合成各种颜色。
74、能力圈包括:()、知识、技能、职能和架构等大能力概念,含物质资源与智力资源。
75、两圈不代表领导力,两圈就是( )。
76、下述属于失去价值区的原因的是( )。
&狭隘的价值观
&利益集团操控
&前景没有看清
77、如果用线段表示,两个点中间的( )是“中”?
&三分之一的点
&三分之二的点
&二分之一的点
&四分之一的点
78、我们每一次分析问题的时候都要确定一个主体。主体可以是( )。
&一个领导人
&一个公务员
&两个领导人
79、东盟十国包括( )。
80、下述属于一分为二辩证法思想的是( )。
&《黄帝内经·太素》撰注者隋杨上善已提出:“一分为二,谓天地也。”
&北宋朱熹在说明“理一分殊”时认为“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皆是一生两尔。”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说“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1957年毛泽东在《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中明确指出:“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
“三圈理论”之我解
&&&&“三圈理论”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概念,即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首先必须考虑是否具有公共价值,其次应该考虑是否具备实施能力,再次还得考虑能否得到相应支持。如果把价值、能力和支持各用一个圈表示,那么,这三个圈重叠的“耐克区”就是政策方案的理想决策区和实施区。
&&&&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我认为,我们在作一项法律或与法律有关的决策时,首先我们要考虑这个决策是否有价值?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它的价值度有多大?当价值问题确定后,我们其次再考虑是否具备实施该决策的能力?实施该决策需要哪些能力?我们有哪些能力?人、财、物、技术、管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是否都具备了?如果有些能力不具备,我们该如何增强或达到该能力?当能力具备后,我们最后来考虑是否能得到相应的支持?该支持包括法律的支持、领导的支持、团队的支持、民意的支持、舆论的支持等等。如果支持度不够,反对意见大于支持意见,即使该决策具备了价值和能力,我们仍然是不能成功实施该决策。如此,我们就应该加强我们争取支持的力度,使“三圈”重叠区即“耐克区”扩大,最终实现我们具有价值的决策。
&&&&“三圈理论”除了对我们的工作有帮助外,我认为,它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做事也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它可以给我们每个人在为人做事时提供一个思维方式:当说某句话时或做某件事时,首先我们要考虑这样说或者这样做是否有价值?是否能达到好的效果?然后考虑后说出的话或者要做的事自己是否具有能独立承受因此而产生的后果能力?最后考虑说这句话或者做这件事别人是反感或者支持。经过这个思维考虑后,我想一个人说错话或做错事的机率应该会大大下降。
&&&&如此看来,“三圈理论”是个好东东。
&&&&当然,创立此理论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达奇·李奥那多如果知道我将他的这个著名“三圈理论”曲解成这样,而因此找我的麻烦,那我也只好诚恳的对他说:“我觉得你的这个理论是很有价值,我觉得我也有这个能力去使用和发展它。”然后,我顿一下,咽一下口水,看着他的眼睛,然后继续诚恳的对他说:“我需要你的支持!”
&&&&也许,他会想一想,然后苦笑一下,就此作罢。
根据“三圈理论”,谁又能说没有可能呢?
“三圈理论”与学校决策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达奇〃李奥那多的“三圈理论”,即“价值、能力和支持——分析框架”。这一理论认为,在制定一项公共政策时,首先,必须考虑该政策方案的目标能否体现公共价值,是不是以公共利益作为政策方案的最重要诉求,即价值问题;其次,必须考虑政策方案的实施与执行中的约束条件,即达到政策目标的人、财、物条件是否具备,即能力问题;再次,必须认真考虑政策方案所涉及的利益关系者的态度与意见,他们的价值取向与政策目标的距离,即支持问题;最后,成功的决策和政策制定是决策者在这三方面寻求某种平衡的结果。把能力、支持和价值各用一个圈表示,那么这三个圈重叠的部分是能力、支持和价值都具备的最佳决策或实施区。三圈理论,是美国肯尼迪政府学院最常用的分析工具。
关于这一理论,达奇〃莱昂纳德教授是这样解释的:我们要实现一个战略计划,必须考虑三个问题:第一是作为一个机构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进行这项计划?画一个圈代表能力,如果说有能力做,这项行动就落到这个圈内,没有能力做,就落到圈外。第二个是有没有获得与这个项目成功执行的相关人士的支持?也画一个圈作为支持圈。还要问第三个问题,我们要实施的这项措施能不能创造公共价值?这就是价值圈。所以,三圈理论,就是关于能力圈、执行圈、价值圈的理论。
我们做一些决策,大到宏观的学校的发张战略,小到一些计划制定和制度的变化等,都有必要从这三个问题入手,看看其价值是否合理(短期还是长期的,局部的还是全局的等),合理即落入圈中;看看实施的条件是否具备,有没有实施取得成功的能力(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条件满足也落入圈中;之后看看与师生利益相关系的态度及利益诉求,政策是否符合,上级和社会(如学生家长)是否支持等,符合政策、得到支持即落入圈中。决策落入三圈交合公共部分即为较科学的决策可以实施。其实,一个科学的决策处于三圈的交合之处,一定是符合上级精神,一定符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一定能很好的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
&&3&&&我们现在考虑一下,我们希望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希望能力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呢?我希望能力能够向着公共价值发展。光我自己有这方面的信念是不够的,我希望其他人也认识到为什么项目是有价值的。我希望支持这个圈向公共价值这个圈靠近,才是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这些项目对于中国人来讲是最有价值的。现在是由我来负责这个项目,我就不应该等待,必须采取一些行动使得这个支持向着公共价值方向前进。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希望公共价值能够持续下去,除了要把能力方面向前推进之外,还需要把支持这个圈也向这个方向推进。对于价值这个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大家应该记住在这方面体现的是你对中国社会来说最佳的专业判断,这是你所做出的判断,因为没有人能够百分之百确定到底什么事情对于中国社会来讲是最好的。这里还要提醒大家一点,我们已经注意到对于中国来讲什么事情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向前发展的,现在和明年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对于中国应采取一些什么样的行动呢?你要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想法,这样我们可以使这个圈扩大。我希望能够发现一些新的事物,这些事物要有价值,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社会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说你应该发现一些新的事物。所以,对价值这个圈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以社会企业家精神为整个社会找到一些有价值的事情,要发明出一些新的非常有价值的想法,要让过去有价值的东西在未来也有价值。曾经有一个人提到创造性地毁灭这个概念,创造性地毁灭是指消除和摆脱你不需要的那些东西。所以我们应该发明出一些新的东西,同时我们也要消除那些已经失去价值的东西。&其中,什么是战略呢?战略指的是一系列的战术,这一系列的战术能够使你实现目标。战略是一系列非常连贯的行动使我们向着目标前进。我的一部分战术就是使能力可以向着具有价值的方向前进,还有一部分战术是让支持向公共价值这个圈前进,还有一部分战术就是要行使社会企业家精神创造出一些新的有价值的事物,摧毁那些已经对社会没有价值的项目,这个过程是有危险的。&&我们再回到刚才讲的这个项目,这些项目有支持,有能力,但没有价值。大家可以这样考虑一下,要想有价值,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一种可能性是你可以移动这个能力圈,也就是说你不断地推动能力圈使它向着公共价值圈靠近。要想把能力圈进行扩大移动通常来讲是很难的。还有什么方法呢?可以把支持圈向着价值圈推动,要想改变支持相对更容易一点,但你必须经常地去做劝说工作。人们都有自己的观点,可能不想听你的,所以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是,我们相信,作为一个领导者不应该有放弃的想法,不能妥协,也不能够忘记自己的判断和立场。有两个问题要让大家思考,一是你们在形成对于公共价值判断的时候,你们是从哪里获得这些理念的?你是如何确定为自己辩护的声音有多响?二是假设你在考虑创新,开始往往这个创新的理念只是你所具有的,没有其他人知道。后来,你认为你的创新理念对于社会是有公共价值的,那你应该是先着手创建能力,还是先着手获得支持?&&如何在你们自己的工作中运用三圈工具?三圈之间有一部分重合,也有一部分不重合,这说明对于要做什么是存在一定的争论。我们可以看到在公共价值判断和支持圈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公共价值圈代表你自己做出的对公众有用的判断。这个圈的有无,决定你是否是一个领导者。没有就纯粹是一个技术问题。&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实现三圈的协调。在自由市场条件下如何使三者互动?自由市场的特点是由消费者决定什么是有价值的,这样就把价值和支持等同起来,两圈合一,能力圈向它移动,只要企业能创造出消费者需要的东西就行。虽然不是所有的都如此,但确实有效。计划经济条件下,三圈怎么互动?在这种条件下,把
&&4&&&价值和能力先等同起来,价值、能力重合,拥有能力的人也是决定价值的人。第三种情况是选举民主制度,通过选举来实现民主。人们通过选举决定他们的价值。把价值和支持等同起来,选举人所表达的价值就是为了获得选民的支持,价值与支持结合起来。现在就要把能力往它们那儿移。公务员为什么要听政治家的呢?下一届他们就下去了。公务员是终身的职位。因此,选举民主制下有挑战,当选的人不一定就代表了支持者的意愿和价值,即使选出来这些人,也不一定获得下面公务员的支持。&最后,我强调两点:第一,三圈反映可能出现的三个错误是估计价值时发生错误、估计能力时发生错误和估计支持时发生错误,有时会犯两种以上的错误。第二,三圈反映领导发挥的三大作用,领导会把它们的作用联系在一起,价值―分析者(和价值相关的是你要成为一个分析者,你要分析社会价值在哪里);支持―倡导者(和能力相关的是你作为一个管理者对能力进行操作);能力―管理者、操作者(和支持圈有关的是倡导者的作用,你要劝说人们)。作为中国的领导人必须把这三种角色联系在一起,在所有的领导体系下领导都必须扮演这三种角色,西方概念中的政治家是分析者和倡导者,他们不负责具体的管理,公务员是分析者和管理操作者,不负责倡导。中国概念中的政治家是分析者、倡导者、管理和操作者。&&领导决策的三圈理论分析&&“三圈理论”是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用于分析和指导公共决策行为。如图1,它用价值、能力和支持三个要素构建了公共决策的模型,其涵义是[1]任何一项好的公共政策首先要具有公共价值,其次这项政策还需得到政策作用对象或民众的支持,最后政策的实施者要具备相应能力提供管理和服务。只有三圈相交这项政策才能得到有效执行,达到预期效果。
&&&&领导与管理&&领导指影响他人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2]。管理与领导虽然有紧密的联系,但其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字面上来看,汉语词典对“领导”的解释为率领并引导朝一定方向前进;&&&&&对“管理”的解释是负责某项工作顺利进行、保管和料理、照管并约束。因此,从汉语词典对这两个词的概念含义的解释来看,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前者比较宏观也比较抽象,而后者却比较微观和具体。&&在一个组织中,管理是维持秩序,领导则是推动变化[3]。如图2所示为管理与领导的区别,管理的工作是计划与预算、组织及安排人员、控制并解决问题,其目的是维持秩序;领导的工作是确定方向、整合相关者、动员与激励,其目的是推动变化。&
&&5&&&&&&&推动变化,实际上就是进行创新,是领导的本质[4]。而领导者进行创新,必须要进行决策。
&&&&“三圈理论”是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用于分析和指导公共决策行为。如图1,它用价值、能力和支持三个要素构建了公共决策的模型,其涵义是[1]任何一项好的公共政策首先要具有公共价值,其次这项政策还需得到政策作用对象或民众的支持,最后政策的实施者要具备相应能力提供管理和服务。只有三圈相交这项政策才能得到有效执行,达到预期效果。&领导决策的三圈理论分析&&&&&&实际上,决策已经成为领导者的核心工作内容,而其决策的质量也因此成为体现领导者领导力的关键因素[5]。一个好的领导者,一定是一个好的决策者;而不能做好决策的领导,就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从组织的角度来看[6],公共决策实质上是在社会这个大组织中的一种行为,社会成员是组织的成员,即民众,由立法者、政治家、行政官员和政党等担任决策的主体;而领导决策其实是在一个通常比社会要小的组织中的一种行为,组织的成员即为其下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公共决策和领导决策都是一种组织内部的决策行为,因而作为公共决策工具的“三圈理论”对领导的决策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按照三圈理论,在进行公共决策的时候,需要对决策内容的价值、民众的支持程度以及公共实施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类似的,领导者在进行决策,确定一件事情是否可行的时候,亦需要对事情的价值、组织成员是否支持以及组织是否对决策结果有相应的执行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考虑。&领导决策的价值分析&&&&&&领导决策的价值分析,就是来确定事情是否有价值,是否应该做。领导者对事情的价值判断,反映了领导决策的价值观。领导决策是以组织存在为前提的,实质上是领导者作为组织的代表所进行的一种组织决策。所以,领导决策的价值观是组织价值观的一种表达,首先应当避免领导个人价值观对其决策的影响。&&&&&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特定目标的群体。所以组织的价值观自然而然的首先指向组织目标。即领导在进行决策的时候,首先会也应该考虑事情是否对实现组织目标有价值,即考虑到组织的利益。这是组织赋予领导的责任,也是组织存在的原因和意义。&&&&&&然而,如果领导决策仅仅从是否对组织目标有利来考虑的话,也是片面的。&&&&&现代管理学理论已经开始了对组织认识的转变[7]。在工业经济时代,组织只
&&6&&&是产生效益的实体,领导的所有决策都以组织的利益为出发点,组织成员是组织效益的工具,这种决策方式忽略了对组织成员个人的关注和关心,因而整个组织是僵硬和机械的,也很少有创新的存在[8]。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管理科学的推动,目前的组织理论开始了对“人”即组织成员的重视,现在先进的组织都是“以人为本”的组织,它更尊重人、了解人、关心人,把人当作企业中最核心的价值[9]。&&&&&由此可知,作为一名当代领导,在作决策时,除了要考虑组织的利益之外,还要考虑到组织成员的利益,即能否为组织中的个人带来价值,这种价值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是对组织成员的最好的激励方式。&&&&&&所以,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既要考虑到组织利益,又要考虑到组织个人利益,这才是作为领导的正确的决策价值观。&&&&&&如果领导在每次决策时能够为组织成员考虑,实际上是在向他们传递一种信号,即这个组织愿意与员工一起发展,这也与现代组织向每位成员倡导的“与组织一起成长”相呼应,能够真正推动健康活力而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的构建[10]。&领导决策的组织环境分析&&&&&&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一定要考虑组织成员对决策的态度,即他们是否对或是否会对决策的事件予以支持,我们它定义为领导决策的组织环境。&&&&&&科学的领导决策必须要取得组织成员的支持,即营造好的组织环境。因为对一个组织来讲,领导决策本身并不是目的,决策的意义在于执行,才能实现决策所指向的目标,而决策的执行并不是由领导而是由组织成员来直接实施的。所以,领导就好比组织的“脑”,他来“思”,来想问题,而组织成员则是组织的“手”,他们来“行”,来做事情;问题经过大脑想好了,必须通过手来做才能得到解决。因此,领导决策必须取得组织成员的支持才可视为好的决策,才能得以实施。&&基于上文分析,如果领导有正确的决策价值观,决策时能够兼顾组织和成员的利益,那么他的决策是否能够得到组织成员的支持呢?&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但是也有例外。也就是说会存在领导决策已经充分考虑到了组织中成员的利益,但是却得不到大家支持的情况。这往往是由于领导没有把其决策价值观很好的传达给组织成员,或者决策对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比较隐蔽,没有被他们理解。此时领导者所要做的就是与组织成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使他们与自己达成共识,取得对决策的支持。&领导决策的组织能力评估&&按照三圈理论,领导决策进行科学的价值分析,够得到组织成员的支持后,还要考虑组织是否有能力把决策的结果加以实施,我们把它定义为领导决策的组织能力评估。如果说领导决策的价值和组织环境分析是在消除实施决策的思想障碍的话,就是让组织成员“愿意”对决策加以执行;那么组织能力评估则是考虑组织是否“有能力”对决策加以实施。我们知道,做任何事情,只有“愿意”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能力”去做,才能够真正做好;如果缺乏做事情的能力,那么任何决策只能停留在空想或计划阶段,根本无法向前推进。所以,领导者决策时,一定要对组织进行实施决策的能力评估,确认决策后组织是有能力进行实施的。&组织能力评估,实际上是领导者作为组织的代表,对组织自身的一种认识和认知,是组织的一种“知己”,所以,领导评估所在组织能力时,一定要客观、实事求是,做出符合组织现状的科学判断。&对于一个组织来讲,它在一定发展阶段通常有既定的能力状态,如果领导决策能够征得组织成员的支持,那么组织的这种能力就可以被释放,如果领导通过对组织能力评估,认为组织有能力把决策加以实施的话,这种释放的能力就足够保障
&&7&&&决策的顺利执行;但是如果经过组织能力评估,组织能力达不到实施决策的要求的话,这种释放的能力就不能保障决策的执行,此时就需要提升组织的能力。如果领导决策得不到支持,那么组织即使有很强的能力,也不能释放,所以无论组织评估的结果是怎样的,决策都不会得到实施。&领导决策之三圈理论&&&&&&通过以上分析,按照三圈理论,科学的领导决策需要考虑价值、支持和能力三个要素,构建代表三要素的三个圆圈之交集,我们通常称此交集为“耐克区”。&同时,决策三要素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而是有着其特定的逻辑关系。如图3所示,领导决策的价值分析、价值观是起点;科学的价值分析加上恰当的价值传递能够带来组织成员的支持,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在此基础上,对组织进行能力提升,就能够打造胜任实施决策的组织能力,从而构建领导决策的“耐克区”,实现决策的科学性。由此也可以得到,三要素作为三圈具有并列的关系,但它们之间更重要的是从“价值”到“支持”再到“能力”的顺次因果和逻辑关系。图中的“价值传递”和“组织提升”则是三要素之间因果逻辑关系的推动要素。所以说领导决策时价值分析是源发性的,只有带着科学的决策价值观,才能可能取得组织成员的支持,随后可能释放出胜任的组织能力;反之,后两者只能是空谈。
&&&&另外,我们可以用耐克区面积的大小来表征决策的相对质量,耐克区面积愈大,决策的质量就愈高。三个圆圈也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通过圆圈的平移,可以扩大耐克区的面积。比如,将支持圆圈向左平移或将能力圆圈向右平移,即争取更多支持或加强组织能力,都能够有效地扩大耐克区的面积,从而提升决策的质量。&&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上文中我们使用三圈理论工具对领导决策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其三圈理论模型。领导者如果能够不断的加深分析、理解和运用这个模型,就能够不断的提高决策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决策是一种科学,它有着自身的规律。&&然而,领导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三圈理论模型决然不能穷尽其特点和规律,而只能是对这个过程的一种抽象概括。对三圈理论模型中包括推动要素的各要素的把握,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比如,决策价值分析需要恰当的平衡组织利益和组织成员个人利益;决策者进行价值传递、获取组织成员支持,不可避免的都会受到其个人领导魅力的影响;组织能力的提升需要领导不断对组织成员进行激励、保证合理绩效评估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决策实际上也是一种艺术。所以,领导决策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领导决策艺术是领导艺术的突出表现,是一种最重要的领导艺术。
&&1&&&三个经典故事:&&1、不拉马的士兵&&在管理界,“不拉马的士兵”这一案例流传久远:一位年轻有为的炮兵军官上任伊始,到下属部队参观炮团演习,他发现有一个班的11个人把大炮安装好,每个人各就各位,但其中有一个人站在旁边一动不动,直到整个演练结束,这个人也没有做任何事。军官感到奇怪:“这个人没做任何动作,也没什么事情,他是干什么的?”大家一愣,说:“原来在操练条例里就是讲这样编队的,一个炮班11个人,其中一个人站在这个地方。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军官回去后,经查阅资料才知道这一个人的由来:原来,早期的大炮是用马拉的,炮车到了战场上,大炮一响,马就要跳就要跑,一个士兵就负责拉马。到了现代战争,大炮实现了机械化运输,不再用马拉,而那个士兵却没有被减掉,仍旧站在那里。从管理学的角度讲,这位军官发现并减掉了“不拉马的士兵”,其实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2、一马失社稷&&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英国。里奇蒙德伯爵发兵反对朝廷,国王理查三世调动人马准备应战。大战的当天早晨,国王决定亲自出征,命令马夫赶快备好自己最喜爱的战马。&马夫对铁匠说:“国王决定骑马去打头阵,快点给这匹宝马钉掌吧!”&&&&&铁匠为难地说:“前几天我给全军的马匹都钉了掌,材料已经没有了!”&马夫着急的说:“我们就要上阵杀敌,你有什么就用什么吧!”&&&&&&铁匠好不容易找到几块铁片,把它装在马蹄上,然后钉钉子。可是钉了三个马掌以后,钉子没有了。而重新打钉子是需要很长时间的。&&&&&马夫急着说:“军号已经吹响,你能不能凑合一下。”&&&&&铁匠回答说:“我能把马掌按上,但是它不可能像其他几个一样的结实。”&&&&&马夫说:“快弄吧。否则国王要责备我们了。”&&&&&&战斗进行的非常激烈。国王扬鞭策马,冲锋陷阵。不料一只马掌掉了,战马跌倒,国王也摔了下来。士兵仓皇溃败。国王手舞宝剑,无力回天。他气急败坏的喊道:“马,一匹马,我的国家倾覆就因为这一匹马!”&&战争以理查三世被捕而结束。后人在评论此事时说道:“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这个战役以“一马失社稷”而被载入史册。
&&3、三圈理论&&三圈理论,是美国肯尼迪政府学院最常用的分析工具。关于这一理论,达奇·莱昂纳德教授是这样解释的:我们要实现一个战略计划,必须考虑三个问题,第一是作为一个机构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进行这项计划?画一个圈代表能力,如果说有能力做,这项行动就落到这个圈内,没有能力做,就落到圈外。第二个是有没有获得与这个项目成功执行的相关人士的支持?也画一个圈作为支持圈。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主要是强调这两点。对于有效的领导人来讲,仅仅两个圈是不够的。因此,还要问第三个问题,我们要实施的这项措施能不能创造公共价值?这就是价值圈。所以,三圈理论,就是关于能力圈、执行圈、价值圈的理论。&&三圈理论:价值、能力和支持的分析框架(梁言顺)&&这三圈本身并不是一个战略,只是一个分析工具,让你更好地理解你所处的情况,从而能够制定出一个战略。假定我们从某个机构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而且分析过程是适合任
从一分为三谈中国人的智慧
20多年前文化热时,我曾来华东师大做过演讲,最近好像又有点文化热的意味,但内容很不一样了。20多年前跟现代化有关系;现在又重新掀起与文化相关的讨论,这跟全球化有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有许多事情要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清全球化的动向。因为,全球化就我理解可以“同化”也可以“和化”。假如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用它的方式把大家都同化了,那也是一种全球化。如果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大家共同起来互相交流、互相吸取,那也是一种全球化,那是和化。和化和同化不一样。和化与同化为什么不一样?怎么不一样?这是中国人的智慧所在。所以今天我给大家讲讲中国人的智慧,先从一分为三谈起。妥帖表达对立同一
二分法、两点论的结果往往是非此即彼,这个跟我们把对立同一仅仅归纳为矛盾,或仅仅突出强调斗争有关。其实,在中国人的智慧里边有很多词语能够很好、很简便地把对立同一关系说得更清楚、更细腻。
说到一分为三,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因为没有见过这个说法。大家见得比较多的是一分为二。有个成语叫“自相矛盾”,大家可能都知道,意思是说,两种对立的意见想要同时存在,那是不可能的。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提出“矛盾”说,是为了反对一种说法。因为当时的儒家学者们宣传尧舜是圣人。先说尧是圣人。当尧为天子的时候,据说天下到处都是歌舞升平、莺歌燕舞,治理得非常好。又说舜是圣人。舜起初是平民老百姓,住在民间,舜无论走到哪儿,都可以感化一方。于是,有人问,既然尧治理的天下是国泰民安,那么舜又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呢?如果肯定舜的话,那不等于批评尧吗?如果肯定尧,那不是让舜没活可干、没法表现吗?这叫矛盾。这是“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最早想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说不可两立,不可两誉。誉了尧,就不能誉舜;誉了舜,就不能誉尧。尧和舜的名声是不可两立的。换言之,就是势不两立。
最早的“矛盾”大概就是这意思。问题是,20世纪以前,中国的文章里尽管也会运用到“矛盾”这个词,但是那个“矛盾”大体是在文学意义上,或者是在韩非原来的不可互相矛盾的那个本来意义上运用的,并没有把矛盾用作哲学范畴。将“矛盾”应用到哲学范畴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后来又把它普遍化、简单化、明确化了,或者叫做两点论、二分法。两点论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也都有他的缺点;办任何事都有它的困难一面,有它的顺利一面,你不要只看到困难,也要看到顺利。二分法就是说一个东西总是分为两个方面的,比如说一个世界,分为物质和精神。这叫二分法,叫两点论。这实际上都是矛盾。大家都知道,后来有一位伟人写了一部著作就叫《矛盾论》。在那以后,矛盾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被普遍地运用起来。
我们现在来检讨,“矛盾”并不是最妥帖地表达哲学上所要表达的思想的一个词,哲学上要表达的一种思想是什么呢?就是一切对立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同一的,一个同一的东西又是由对立的两个方而组成。对立、同一的哲学思想用矛盾概念不能很准确地表达。为什么?因为矛盾的概念更多地是强调不可两立、势不两立那一方面,它更多地强调对立的方面。正因为强调对立,所以它难以表达同一。
谈到对立同一,在中国哲学上有很多词。用得最多的是阴阳这个概念,而不是矛盾。在其他各种领域里,类似的词还有很多。比如,刚柔、经纬、正反、错综。一般我们不太容易把错综复杂的“错综”想到对立同一上面去。事实上,“错综”是中国非常好的一个概念,错,同锉刀的“锉”,锉刀的纹路是互相交叉的;综,是织布机上的零件,用来将纵横交错的经线纬线织成布匹。综的特点是“合”,把对立的东西合起来。错则给人以分立的感觉。所以,错综是对立同一。但现在只是在一般语词意义上使用这个词,如错综复杂,它提示我们的意思是复杂。又比如,消息,也是表示对立同一的术语。现在一提“消息”就是新闻,其实本来不是这个意思。“消”是朝下落,“息”是往上涨。“消”是消失,“息”是增加。比如你存了100块钱在银行,银行隔天就自动给你生了1分钱的利息,自动生长,这就是“息”。还有,医学上有一种东西叫息肉,割掉了明天又会长出来,也是这个意思。还有“抱负”。抱负的本来意思叫负阴而抱阳,《老子》里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负就是背着,后面背着一个;抱是前面抱着一个,两种动作,正好是对立同一的动作。类似的词汇还有很多。有些词更偏重对立,有些则更偏重同一;有些偏重变化,有些更偏重不变化。因此可以将对立同一的意思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
在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强调矛盾比较多,所以更多是强调斗争的一面,强调斗争是发展的动力。其实,发展不是对立面的斗争,斗争恰恰是不发展。当然,斗争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但是发展的完成恰恰是靠和谐,靠同一,而不是靠斗争。只有和谐了,同一了,这个时候它才向前发展。这一点中医最明显。中医讲究阴阳协调。保持阴阳协调就是保持一个最好的发展和前进趋势。发展不是在斗争的时候,而恰恰是在不斗争的时候。
我们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那么有没有一个和风细雨的时候?应该有。最好的时候不是东风的时候,也不是西风的时候,而是和风细雨的时候,那个对一切生物最有利的时候。而二分法、两点论的结果却只有两个,非此即彼,这个跟我们把对立同一仅仅归纳为矛盾,或仅仅突出强调斗争有关。其实,在中国人的智慧里边有很多词语能够很好、很简便地把这种关系说得更清楚、更细腻。
既知其二、又知其三
一分为二有个好处,就是使得你对一个笼统的、囫囵的、混沌的那个“一”做些非常明晰的划分。不能只见其一,不知其二;同时,不能只知其二、不知其三。分成对立的“两”还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只有把它变成“三”以后才是最稳定的。
中国人谈对立的时候,实际上最简单的办法是将它分成两种:一个是“两”,一个是“二”。什么叫“两”?中国哲学里面把互相并列的对立关系归类为“两”。“两”就是并存,好比“左右”,左边跟右边完全一样,只是一个在左一个在右,是完全并列的关系。“两”本来是古代车上的小部件。车子前面有根杆,杆上挂下来卡住马脖子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是“两”。为什么叫一辆车呢?这个“辆”实际上就是“两”。在中国哲学里,“二”也是指两个东西,但是“二”是有主从的关系。比如我们说“二把手”,意味着还有“一把手”在上面,“二”所表示的就是一个主从关系。
如果要表现对立同一的关系,中国也有很好的词,叫“叁”,还有一个和平的“和”。什么时候用“叁”来说明对立同一的关系?我们来举例子。现在到五一节了,公园门票要涨价,有人反对,于是就开听证会。一方是管理者或投资方;另一方是游客。管理者希望门票涨价,而游客则不希望门票涨价。这是对立的两方、矛盾的两方、不可调和的两方。怎么办?我们请一些社会公众人物来。公众人物既不是站在管理者这一边,也不是站在普通游客这一边,而是站在客观、公平的立场上,也就是作为第三方参加听证会。注意,我用了“参加”,这个“参”就是刚才的“叁”,“参”是动词的“叁”。一方要涨价,一方不要涨价;一方是买方,一方是卖方,双方纠缠不清,闹不完。于是第三方参加进来,提出更公允的意见,这叫做“参”。真正的“参”是有自己独立意见参加到对立的两方中去,使矛盾得以解决。大家注意,带“参”的词特别多。比如参加、参考、参谋、参赞、参议等等。。
那么,什么时候用“和”来表示对立同一的关系?“和”本来是种乐器,就是那个长短不齐的排箫。由高低不同、快慢不等的音调、音色、音响组合成一个协调悦耳的曲子,这就叫做“和”。再如“和面”:拿一点面粉、一点水放在缸里,面粉是干的,水是湿的,一个固体,一个液体,但是你把它们混合起来,最后形成的东西,它既不是水,也不是粉,同时既有水,又有粉。在这里,“和”的意思就是使对立的双方组合成第三个东西,由对立变成了同一,由二变成了一。
我们说一分为二,这是对的。任何一个事物,它会分成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矛盾的两方面。一分为二有个好处,就是使得你对一个笼统的、囫囵的、混沌的那个“一”做些非常明晰的划分。这叫做既知其一、也知其二。不能只见其一,不知其二。同时,也不能只知其二、不知其三。后面一句话是我加的。此话怎讲?我们说,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两个方面,这不假,但事情到这还没有完,分成对立的“两”还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只有把它变成“三”以后才是最稳定的。这跟几何学上说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是一个道理。
举个例子:中国与印度的关系。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去南亚访问,跟印度签订了一些重要的协定。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大国,是亚洲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两个国家。特别是在高科技方面,两个国家有各种各样互相竞争、互相赶超的状态。有些西方国家有意无意地宣传中印将来一定会打起来,亚洲将来的纠纷就在这两个国家。这就叫只知其二,不知其三。他不知道这两个国家都有悠久的文明,这两个国家各自有优良的传统,两个国家的合作有相互帮助的大好处。看不到这一点,就是只看到两者的对立,看不到两者的合一、同一的关系。中印签订协定以后,世界上普遍看好。所以我们要既知其二,又知其三。我们要知道这两个国家有同一性。它们有互相需要的地方,有互相帮助的可能,有互相促进的要求。这一点是客观的。关键是你发现不发现,培养不培养。你能够发现,能够培养,就能够利用,能够促成。这里主观很重要。有些国家,有些人,有些哲学,有些理论,它不同意我这种“三”的说法。他们认为到“二”就为止。
一分为三与中庸之道
是用斗争哲学,还是用同一和谐来化解对立的问题?在我看来,建立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实际上就是“执两用中”。这个“中”与“和”,其实是一个东西,“和”就是动态的“中”。一个中庸的、兼顾各方利益的、采纳各种长处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
那么,何为“三”?三分的形态又有哪些?
我认为,大概有这样四种形态。其一:三个都是实体。有一种大家熟悉的儿童游戏叫“石头剪刀布”,说的就是一种循环克制的关系。清朝末年流行一句话:百姓怕官,官怕洋鬼子,洋鬼子怕老百姓,也是一个互相克制的关系。三个实体间除了有相互克制的关系外,还有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这方面,中国谈得最多的是“天地人”。在中国,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主张“天地人”三极。据说,天的作用在化,地的作用在育,人的作用在赞。天能给出条件来,使得一切东西产生变化,从无到有;地会提供各种物质资源来养育万物;人的作用是赞,赞就是帮助。人要帮助天地来化和育,天地人是一个互相补充的关系。这种关系到一起就是参。天地人各自化、育、赞,三者合在一起就是参。所以在中国,儒家有一个说法,叫“参赞化育”。这三者合在一块,就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完美的、和谐的大自然。
第二种形态:两实一虚,即两个实体,一个虚体。最常见的例子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看上去似乎只有买方和卖方,实际上冥冥中还有个第三方,这个第三方在主宰着、控制着、指挥着买卖两方,它虽然不可见,但确实存在。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看不见的手”。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可以丰富这个理论的例子,叫做“看不见的脚”。《庄子?天下篇》谈到,当时有些诡辩家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题目来互相辩论,有一个论题是“鸡三足”,就鸡是否有三条腿进行辩论。说没有的人当然容易,鸡没有三条腿;但是说有的也可以找出道理来一除了两条腿之外,鸡还有一条看不见的腿,因为如果没有,它这两条腿就作废,整天打架,左腿要往左边走,右腿要往右边走,左腿踩着右腿,右腿绊着左腿,一定要打架,所以它一定要有主导的第三条腿让两条腿平衡,并指挥、支两条腿向一个方向前进。这条腿看不见,但是必须要有。这便是二实一虚的那个虚的腿。中国古书里还说尧舜都有三只眼睛,“尧舜三眸子”。这第三只眼睛,是一只看不见的眼睛,它既看左边的情况,又看右边的情况,然后综合两边的情况,得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也是两实一虚的关系。
第三种形态:两虚一实。最明显的就是宗教的三位一体,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道教也好,都有所谓三位一体的说法。如基督教里的圣父、圣子、圣灵,实际上只有圣子耶稣是实的,其他两个都是虚的。再比如佛教里说的佛法僧,道教里的精气神,都是两虚一实的三位一体。
当然,如果把时间这一维加进去,你会看到更为复杂的三分关系。最有名的如“正反合”,就是从时间的维度来说一分为三的关系。郑板桥有句名言叫“难得糊涂”,他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到糊涂更难。这其中就包含着非常深刻的正反合的道理。这个意思大家可以仔细琢磨体会。
以上大概就是三分的四种形态。这几种形态,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早有各种表示。
比如在汉朝就有人提出“三是数之成”的概念,说十个数字里,一是数之开始,十是数之结束,三是数之成。一是数之始,十是数之终,这无须讨论,因为十一实际上是第二轮之始。三是数之成,这思想不得了,深刻。“三”是一个小小的循环阶段的结束,是一个完成,为什么?三里面包括一和二,而一和二是数的两个最基本的元索,奇和偶,两个最基本的元素,都在三里面包括了,所以说三是数之成。“三”也是正反合。从一开始,然后到二;一是同一,二就是对立,从同一到对立,然后到三,就是对立和同一。这种说法影响至今。我们说“三思而后行”,这个“三”不是表示想三次,而是一个简单多数,是一个完成。还有“三碗不过岗”、“三番五次”,等等,这里的“三”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而是虚指,代表的是“数之成”。
再有如大家熟悉的“中庸之道”。用一句话说,“中庸”就是“执两用中”。“执”就是抓住,抓住两端,用中间的这一块,这就是“中庸”最基本的含义。“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你说这个事行,我说这个事不行,把咱们两个人的优点都挑出来,把缺点抛掉,找出一个共同的东西来,这叫“执两用中”。“中庸”的说法,盛行两千多年,只是到近代受到一些批判。现在大家似乎又在重新反思“中庸”的含义。.
如果细分,我们又可以把“中庸”分成四种形式。一种是A而B。譬如“温而厉”,表面上是温良恭俭让,但在涉及原则问题上不让步。毛泽东同志说邓小平绵里藏针,跟“温而厉”是一个意思。对人一脸和气,但是和气本身有缺点。同样,任何事物都有其不足之处,因此要用对立面来补充之,最后达到比较好的中间状态,这就是“执两用中”。
“中庸”的第二种形式是,A而不B,B是A的特殊形态。比如说一个人“威而不猛”,“威”与“猛”意义相近,但“猛”是“威”之过头处,是不太好的发展,因此必须克制。任何事物都有其容易趋向极端的那一点,防止其过头,这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第三个形式,不A不B。如“不卑不亢”,既不谦卑也不高傲,既不采取这一端,也不采取那一端。在表达意见时采用弃权的办法也是这个意思。
第四种跟刚才的正好相反,既A又B。“能文能武”,“又红又专”,把两边的优点都集中起来,这是“中庸”的又一层意思。如果说,不A不B是排除两边缺点,采取超脱办法的话,那么,既A又B,则是包容两边优点,做到两全其美,万物皆备于我。
当然,要真正达到上面所说的那种种境界很难,但“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却是中国人弥足珍贵的大智慧,需要我们仔细琢磨,认真运用。当前,我们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解决改革与稳定、自由和秩序、发展与公正的关系,消除分化,缩小差距,建设和谐社会,说到底,还是一个二分抑或三分的问题,是用斗争哲学,还是用同一来化解对立的问题。在我看来,建立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实际上就是“执两用中”。这个“中”与“和”,其实是一个东西,“和”就是动态的“中”。一个中庸的、兼顾各方利益的、采纳各种长处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作者:庞朴推荐人:理应)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街头篮球特殊角色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