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台湾最早哪个领导人能收复台湾将介石是中国什么地方人

中国历任主席_[广西历任主席]中国国民党历任党主席-疾风资料库
中国历任主席_[广西历任主席]中国国民党历任党主席
发布时间: 16:10&&&&发布人:
[广西历任主席]中国国民党历任党主席
欢迎您转载分享:/a//220917.html
1905年同盟会成立,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迄今为止,共有9人担任为中国国民党党主席和领导人。第1任:孙中山(国民党总理) 第2任:蒋介石 第3任:张静江 第4任:胡汉民 第5任:蒋介石(国民党总裁) 第6任:蒋经国 第7任:李登辉 第8任:连战 第9任:马英九 第10任:吴伯雄 第11任:马英九。第1任孙中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诞生于日,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早年经历投身民主革命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今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今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创同盟会创建同盟会与改良派作斗争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他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孙中山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推翻帝制推翻封建帝制与捍卫共和制度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出亡日本。 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孙中山于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经日本赴上海。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从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1919年8月,孙中山委派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大力宣传民主革命理论。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8月,孙中山指示驻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出师广西,消灭了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掌握广东军队统率权的陈炯明,于1922年6月发动叛乱。孙中山脱险后率海军反击叛军,奋斗50余日,因待援无望,被迫离开广州赴上海。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1923年1月,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随即派廖仲恺赴日与越飞谈判。1923年1月,表示服从孙中山的滇、桂军队将陈炯明逐出广州,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统率各军,综理政务。与此同时,逐步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10月,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接着,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新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确立方针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3年12月,帝国主义各国因广东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和要求收回海关主权,集中大批军舰到广州河面对孙中山进行恫吓。孙中山在关余事件中态度果断坚决,迫使帝国主义各国在1924年5月应允照付广东政府应得的关余。1924年10月,孙中山镇压了广州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政治评价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11月,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第2任早期活动张静江(),名人杰、增澄,吴兴(今湖州)南浔人。21岁时,其父以银10万两捐得二品候补道衔。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一等参赞,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出国。赴欧途中,结识孙中山,提供白银3万两为反清革命活动经费。曾在法国巴黎开设专卖古玩、茶叶、丝绸的通运公司,在美国纽约开设分公司,资助革命活动经费。三十二年在法国参与创办世界社,出版《新世纪》周报。次年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回国。1918年“讨袁之役”失败,张静江又往东京、巴黎,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被任命为财政部长。袁世凯死后,回国开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与蒋介石交往密切,曾是蒋介石加入中华革命党的监誓人。1925年,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在孙中山逝世后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被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后期孙中山逝世后,张静江一直支持蒋介石的反共活动。蒋介石攫取广东革命政府权力后,应邀由上海到广州,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1926年7月又代理国民政府主席。1927年3月到上海后,与吴稚晖等人非法召开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提出“对共党弹劾案”。后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主持浙政,负责“清党”工作。后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旋又被迫辞职。1928年秋重任浙江省政府主席。1929年,在杭州主持举办“西湖博览会”,曾轰动一时。后因与蒋介石亲信陈果夫、黄郛等人冲突,1930年被免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先避居汉口,后经香港赴瑞士、美国,寓居纽约。日病死巴黎。张静江故居张静江故居系其父张宝善于1898年所建。故居中堂之画系谢公展的手指佳作。两侧是孙中山题写的一副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抱柱联为翁同和所题“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二厅、三厅里陈列着张静江手书赠陈立夫的“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对联。还陈列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手书的《酒德颂》(作者竹林七贤之一刘伶)板屏六块,系用银杏木镌刻,为国内珍贵文物第3任早年蒋介石,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名中正,字介石,学名志清。浙江奉化县人。日(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生。父蒋肇聪继承祖业经营盐铺,1895年病殁。蒋介石由母亲王采玉抚养成人,幼年入塾,诵读经史。1903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906年初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其间由陈其美引入同盟会,参与反清革命活动。1910年冬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孙中山蒋介石投身民主革命获得孙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回上海,受陈其美指派,率先锋队百余人至杭州,参加光复浙江之役;嗣后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沪军第五团团长,与陈其美、沪军第二师师长黄郛结拜为“盟兄弟”。1912年1月,受陈其美派遣,收买歹徒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案发后避往日本,曾办《军声》杂志。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事败后隐居上海,10月加入筹建中的中华革命党,11月再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宣告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蒋介石被派往上海、哈尔滨协助陈其美从事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1916年5月陈其美被刺后,蒋介石奉孙中山命去山东潍县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不久袁世凯死,中华革命军解散,蒋居上海,与青帮头目黄金荣、杜月笙等人有往还。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918年3月蒋介石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半年后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驻闽。因受粤军将领排挤,常离职滞居上海,曾与张静江、陈果夫、戴季陶等合伙做交易所投机生意。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去广州登舰侍护40余日,取得孙的信任和器重。蒋做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同年10月被孙中山派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1923年2月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8月奉派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学习军事、政治和党务。黄埔军校主持黄埔军校破坏国共合作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革命军队,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他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虽有所不满,但在当时形势下表示拥护,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执行。他在军校重用亲信,培植个人势力,支持反共分子成立孙文主义学会,抑制和打击青年军人联合会。他组织和领导黄埔军校师生参加1924年10月镇压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东征讨伐陈炯明、6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战役,战果卓著,因此获得声誉,先任潮汕善后督办,继兼广州卫戍司令。1925年8月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任军长。廖仲恺被害后,他支持汪精卫驱逐胡汉民出国,不久又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驱离广州,收编粤军部分师旅,一跃而成为国民党内握有军事实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师第二次东征,全歼陈炯明叛军。在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2月兼任国民革命军总监。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对三大政策日益怀疑,忌恨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合作共事,疑惧苏联顾问的工作。他于日一手制造“中山舰事件”,5月又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务整理案”,打击和排斥了在第一军和中央党部工作的共产党员。他乘机相继攫取了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以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要职。独裁政府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蒋介石率总司令部赴前线指挥作战。国民革命军在工人农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湘、鄂、赣、闽四省完全光复,并继续向豫、皖、苏、浙进军。蒋介石谋取个人独裁统治的野心日益膨胀。1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往武汉,但蒋坚持要迁都南昌,冀图直接控制。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等一系列提高党权、防止个人独裁和军事专制的决议,取消了蒋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人部长职务。于是,蒋介石蓄意破坏三大政策,纵容和唆使暴徒在江西、安徽制造一系列反共事件,在英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并在广东和东南各省“清党”,从而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独裁统治对内镇压对外妥协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6月,蒋介石与冯玉祥在徐州开会,取得合作反共协议。由于蒋介石在和汪精卫、李宗仁等派系的矛盾和斗争中孤立无援,被迫于8月下野,10月出访日本寻求支持。回国后,离弃妻妾,与宋美龄于12月1日结婚,从此与宋子文、孔祥熙联姻,通过他们加强与美国的联系。1928年1月重任总司令职,2月主持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全面改变孙中山的革命政策;会上被举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4月,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四个集团军合力北进,战胜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0月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改组国民政府,实行“以党治国”的“训政”。蒋介石为要确立个人独裁统治的局面,以“裁军建设”相号召,力图“编遣”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军队,加剧了与各军事实力派之间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见,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阎冯战争(见蒋阎冯大战)连绵不断。蒋介石凭借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一一战胜了各派武力。他还击败了汪精卫,胡汉民、孙科等派系的对抗,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独裁统治。反共围剿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蒋介石调集大量军队,对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军事“围剿”,均以失败告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奉行不抵抗政策,阻挠军队和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丧。日本侵略者又于1932年初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英勇抗击,但是蒋介石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同意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以后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华北的行径一再妥协退让,又同意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何梅协定”。他压制爱国军民的抗御,逼迫冯玉祥取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蒋介石顽固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在1932年6月对工农红军发动的第四次军事“围剿”。失败后,又于1933年10月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经过一年的鏖战,红军因战略指导的错误而失利,乃离开江西出发长征。蒋又调几十万军队围追堵截,同时对革命根据地继续“清剿”。蒋介石极力加强独裁统治,建立以CC系和黄埔系分子为骨干的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势力,专事破坏共产党及革命组织的爱国民主活动,杀害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并对付反蒋派系的抗争。蒋介石还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文化“围剿”,查禁进步书刊,迫害左翼作家和文化工作者。他在全国推行新生活运动,以加紧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他还凭借政治特权,和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一道,建立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形成官僚资本。他们开办中央银行和农民银行,兼并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垄断了全国金融体系。嗣后又逐步向工商业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发展,掌握全国的经济命脉。国共合作1935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自治”,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将反蒋抗日方针改变为“逼蒋抗日”。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蒋介石和国民党决定调整其内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他下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国防建设,并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他试图同中国共产党进行谈判,但仍然坚持要“剿灭”经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被蒋介石部署在西北“剿共”的张学良、杨虎城,决心联共抗日,于日毅然发动“兵谏”,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在中国共产党调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停止“剿共”政策。实行国共合作坚持八年抗战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结束十年内战,与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终于建立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积极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日本侵略军,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广大爱国将士奋勇杀敌,至1938年10月,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蒋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许诺,释放政治犯,修改反动条例,召开国民参政会等,全国一时出现一片新气象。但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军事防御的战略战术,又幻想并等待国际“调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御占有很大优势的日本侵略军,华北、东南和华中大片国土相继沦陷。武汉保卫战结束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蒋介石表示了继续抗战的决心,汪精卫等人则对抗战前途完全失望,叛国投敌。1939年1月,蒋介石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战中迅速发展壮大忧心忡忡,乃实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摩擦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英同盟,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得到了美国的物资和财政援助。他派中国远征军去缅甸,与英美联军联合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为了联合中国共同抗击日本,许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在华特权,签订了中美、中英“新约”。1943年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会谈对日联合作战方略及战后和平条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苏联会谈,8月两国外长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全面内战全面发动内战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一面派出军队抢占胜利果实,大量收编伪军;一面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重庆进行会谈,签订了《会谈纪要》(见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但他随即指挥八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对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各项决议拒不履行,顽固坚持“军令政令统一”的独裁专政。他悍然于1946年6月全面发动内战,妄图在三至六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在遭到人民解放军的坚决还击后,次年3月被迫改为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在屡遭失败后,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最后蒋介石被迫下令收缩防线,实行重点防御。1946年11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制订了一部“宪法”,宣称要“实施宪政”,“还政于民”,“改组政府”,实际上仍是以他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独裁专政。经过1948年春“行宪国大”的选举,他任“总统”,并攫有不受“宪法”限制的“紧急处置的权力”,使他的独裁统治披上了合法外衣。对于爱国学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和工农群众的斗争,他下令整饬,派出特务宪警凶残镇压。1948年8月,他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代替法币,限期收兑金银外币,强令限制物价,企图摆脱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的困境,结果更加速了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民怨沸腾,社会骚乱。经过1948年秋冬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使蒋介石赖以发动内战、维系统治的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1949年1月,蒋发表元旦声明建议和平谈判,但提出了保存“宪法”、“法统”和军队的条件,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批驳。1月21日蒋被迫宣告“引退”,回到奉化,但仍幕后操纵党政军大权,破坏和平谈判。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向全国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于日宣告成立,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独裁统治至此终结。蜗居台湾1949年12月,蒋介石撤至台湾,收集残部,负隅孤岛。1950年3月他“复职”重任“总统”,此后一再连任四届,并连续当选国民党总裁。他以“三民主义建设台湾”、“反共复国”相号召,维系他在台湾的统治;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但是他反对“台湾独立”、“国际托管”和“两个中国”,坚持了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当时,台湾人心浮动,美国让台湾独立,他说:谁要台独,我要谁脑袋!”蒋介石于日病逝于台北。他一生的言论、文电极多,散见于报刊和内部档案。台湾当局编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论总集”等。第4任求学胡汉民()原名衍鸿,字展堂,广东番禺人。1901年中举人。年两度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4]法政大学速成法政科。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稍后又由孙中山指定任本部秘书,从此成为孙主要助手之一。主编《民报》第1-5期,根据孙口授写成《&民报&发刊词》,先后在《民报》发表《民报之六大主义》、《告非难民生主义者》等文,与康、梁保皇派展开论战,对孙中山思想多所阐发。“汉民”也是他在《民报》期间所取之名,意为“不做满清顺民,做大汉之民”。1907年随孙到河内设立革命机关。组织同盟会于华南发动的历次起义中担任筹饷、运械等工作。参加革命年胡汉民在新加坡《中兴日报》上发表大批文章继续批驳保皇派。先后任同盟会南洋支部长、南方支部长。在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为统筹部负责人之一。1911年11月广东独立时被推为广东都督。12月随孙至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府秘书长。1912年4月在孙支持下再任广东都督。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任国民党广东支部长。1913年6月被袁世凯免去粤督职务。“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赴日本,继续进行反袁斗争。1914年5月加入中华革命党,任政治部长,主编《民国》杂志。1917年6月奉命联络西南实力派,为发动护法运动作准备。9月任中华民国军政府交通总长。1918年5月随孙离广州赴上海。1919年作为孙的代表参加“南北议和”,在和会上坚持孙恢复旧国会、取消卖国密约的主张。8月任《建设》杂志主编,同情学生爱国运动及新文化运动;发表《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等文,对唯物史观作些介绍。1921年任中华民国政府总参议兼文官长、政治部长。陈炯明叛变后,协助孙进行讨陈工作。1923年任办理和平统一事宜全权代表。6月任陆军大元帅大本营总参议。赞成孙改组国民党的决策,参与《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起草与审查。1924年1月被孙指定为国民党“一大”主席团主席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主持上海执行部。5月奉命回粤,代理大本营事务,兼任黄埔军校教官。9月代行大元帅职权,留守广州。10月兼任广东省长。对商团事变始主妥协,后执行孙的命令参与领导平定商团叛乱。晚年反共1924年胡汉民以后日渐主张反共。1925年8月因廖仲恺被刺案嫌疑,一度被拘,旋赴苏联考察。1927年4月与蒋介石合作反共,主持在南京成立的国民政府并任中央政治会议主席。1928年任立法院长。1931年2月遭蒋软禁,10月获释。后至广州,成为南方实力派反蒋精神领袖。晚年标榜抗日、剿共、反蒋三大政治主张。1935年胡汉民被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次年5月2日在广州病故。1930年主持编成《总理全集》。1933年创办《三民主义月刊》。所著《三民主义的连环性》等,为国民党理论家阐释三民主义的代表作。第5任蒋介石(简介见第3任内容)第6任蒋经国(日—日),男,字建丰,浙江奉化县人。蒋经国系蒋介石的长子,曾任 “中华民国”第六—第七任“总统”(1978年—1988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民国”“行政院长”、“国防部长”、“总政治作战部主任”等职。早年经历蒋经国为蒋介石原配妻子毛福梅所生。蒋经国1910年出生于浙江奉化;1922年到上海读书;蒋经国15岁时,也就是1925年积极参加五卅运动,后受吴稚晖启发,同年10月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学中有比他大六岁的邓小平。蒋经国1927年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其间曾正式加入苏联共产党。国共关系恶化后,遭史达林扣留下来当人质。由于涉及史达林与托洛斯基的党内斗争,曾被下放至西伯利亚,其间与白俄罗斯姑娘芬娜(后改名蒋方良)结婚。日离开莫斯科携妻带子回国。次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39年担任江西省第四区(赣南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区保安司令,据说政绩卓越,有称其为“蒋青天”者。1944年担任三民主义青年团组训处处长、青年军编练总监部政治部中将主任。1948年金圆券改革,蒋经国至上海进行经济管制,与孔宋集团发生正面冲突,工作受阻。1949年蒋经国奉蒋介石之命进行中央银行外汇黄金移存台湾事宜。国民政府迁台后蒋经国于1950年担任总政战部主任,负责政工改制工作。旋兼任总统府资料室主任(国家安全局的前身),正式统筹台湾的情治工作。同年7月担任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进入党内决策核心。1952年主导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现名“中国青年救国团”)成立,增加其在教育机构与青年学生的影响力。1954年担任国防会议副秘书长。此后蒋经国历任要职,包括行政院退除役官兵就业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56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1957年)、国防部副部长(1964年)、国防部长(日)、行政院副院长兼财经委员会主委(1969年6月)、行政院长(日)等职。蒋经国曾在1966年访韩、1967年访日。1970年第四度访美时在纽约遭到台湾青年黄文雄、郑自才企图刺杀未果。1972年,出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1975年,继蒋介石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兼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1978年经由第一届国民大会选举,当选为中华民国第六任总统,1984年连续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七任总统。1988年因糖尿病引发多重器官衰竭,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职务在司法院长林洋港监誓下,由“副总统”李登辉依宪宣誓继任。由于1978年美国宣布将与中华民国断交,次年发生美丽岛事件,国内外政治局势出现重大变化。而后为了因应国际情势的演变,及解决国内政治改革的需求,在蒋经国执政晚年逐步开始自由化的改革,先是未犟力镇压民主进步党突破党禁宣布组党,继而于1987年宣布解严、开放赴中国大陆探亲,次年开放报禁。蒋经国主政台湾时期经济发展蒋经国主政台湾时期,台湾经济发展迅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并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推动民主蒋介石逝世后,台湾社会由追求经济的富裕,转向追求政治的民主。这段期间发生的中坜事件(1977年)及美丽岛事件(1979年),反映此股趋势的隐隐胎动。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面对来自海峡对岸、国际局势和岛内本土化潮流的压力,蒋经国很早就意识到,只有持续发展经济、落实政治民主,建立更开放的社会,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才得以继续维持。民国七十年代(1980年代),蒋经国加速民主改革的年代,从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及报禁、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到国会改革。蒋经国开始思考解严以及国会改革问题萌芽较早,据称曾交待马英九研究“戒严”(martiallaw)的意义,以及国际社会对台湾戒严的观感。日下午,蒋经国在总统府接见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行人葛兰姆(Mrs.KatherineGraham),正式告知对方“中华民国将解除戒严、开放组党”,台湾的“民主改革”踏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此后,《动员勘乱时期国家安全法》、《动员勘乱时期集会游行法》与《动员勘乱时期人民团体法》的草拟工作,曾遭遇党内质疑大幅度开放自由权利是否合宜的声浪。蒋经国之回应是,“解严后当然应该更宽,不能更严,否则就是换汤不换药。”国民党必须持续改革的基调因此确定。日,《国家安全法》开始施行,同日台湾与澎湖地区正式解除实施了三十八年的戒严(金门与马祖则在数年后解除战地政务。蒋经国“法统在法不在人”的决定,确定了台湾朝向民主改革不可逆转的方向。随后又解除实施了三十多年的报禁。政治评价蒋经国是大多数台湾人民所认同的政治领袖,也是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历任“总统”中,唯一符合政治家定义的“总统”。正面评价解除戒严令,使台湾社会恢复实态宪政,促进“政治民主化”。大量启用台湾本省籍官员(如李登辉、林洋港),使国民党逐渐本土化。“行政院长”任内推动十大建设让台湾取得令人瞩目的经济成长。创设“救国团”,灌输青年爱国观念,并给予青年户外活动参与社交的空间,培养团队精神与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推动团康舒解苦闷有效减少青年自杀率。关心基层民众的生活,并实际走访台湾各乡镇以了解地方实际需要,勤政爱民,成为台湾走透透的始祖。在集权政权中罕见的以统治者自身的清廉为表率,借以维持政府的清廉,发挥政府团队的廉能政治。负面评价纵容特务政治,助长白色恐怖。第7任李登辉(1923-)祖籍福建永定,出生于台湾台北县三芝乡。日本皇民化运动期间曾改名为岩里政男,祖籍福建永定县,首位由公民直选选出的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被以台独为宗旨的新政党“台湾团结联盟”奉为精神领袖,因此被视为台湾独立运动的领导人物。事实上,所谓“台湾独立运动”在不同时期,曾出现不同的鼓吹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取不同的路线,提出不同的主张。李登辉及台湾团结联盟虽被部分人士指为台湾独立运动的核心,但究其实,毋宁视其为台独运动的后继者,以及采取政党政治路缐的推动者,更为准确。少年时期李登辉于日在台湾北部当时的台北州淡水郡三芝庄(今台北县三芝乡)埔坪村的“源兴居”出生。李登辉为次子;上有年长他两岁的哥哥李登钦,在台湾日据时期被调至菲律宾,并在当地战死;此外,他还有一个弟弟叫李炳男,从事贸易工作。李登辉生长在一个小康之家,有机会接受完整的教育。因为李金龙任职警察,职务调动频繁,因此李登辉也跟随父亲不断地搬家和转学。从六岁到十二岁之间,他念过四所学校,先后在汐止公学校、南港公学校、三芝公学校、以及淡水公学校就读过(李登辉)。李登辉于淡水公学校毕业以后,先在私立台北国民中学(今大同国中)就读一年,然后在1938年转学至淡水中学二年级就读。李登辉在淡水中学几乎各科成绩都是排名第一。在1941年考上台北高等学校。在李登辉考上台北高等学校的前一年,日本殖民当局所推行的“皇民化运动”开始正式推展所谓的“改姓名运动”。李登辉在该运动中更名为“岩里政男”。他曾表示,他在22岁前(即日本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前)是日本人。大学时代1943年9月,李登辉毕业于台北高等学校,同年10月,他进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农学部农业经济系就读。三年后,他于1946年返台,转学进入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系就读,并于1949年毕业。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发生的时候,他是台大二年级的学生。随着日本在战争中的吃紧,文科学生也被纳入学徒出征。1944年,李登辉在短暂的回台受训以后,再度编回日本千叶市千叶高射炮部队做见习士官,但未及赴战地,就在千叶迎接了日本的战败。李登辉在1946年春天返回台湾,进入原台北帝国大学改制而来的台湾大学就读。1949年,李登辉从台大农经系毕业,并留在学校当讲师,这时他是26岁。毕业不久,他与淡水地主之女,两家是祖父辈是世交的曾文惠相亲结婚,她毕业于当时的台北女子高等学校台北第三高女(今中山女高),为一基督徒。留学美国李登辉在基础教养阶段深受日本教育的影响,学术上则以在美国所受的高等教育为最高成就。美国文化及基督教信仰,对于其思想亦有相当程度之影响。1950年,他生下长子李宪文,两年后,他获得中美基金奖学金,首次赴美,到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StateUniversity)研究农业经济。1953拿到硕士学位,年自美返回台湾,担任台湾省农林厅技士及经济分析股股长,同时也在台湾大学担任兼任讲师的工作。之后,他又陆续转到“合作金库”以及“中国农业复兴联合委员会”(简称“农复会”)就职,担任研究性质的工作。由于农复会有美国财政支援,待遇相对优渥,李登辉因此在那里一待就是12年。在这期间,他曾经于1960年被调查局逮捕,拘留四个半月。当时农复会的负责人沈宗瀚委托蒋彦士向治安当局交涉,后来调查局以无罪释放李登辉。1965年,李登辉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农业经济协会以及康乃尔大学联合奖学金,前往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攻读农业经济博士。在美国期间,1970年四二四刺蒋案的主角黄文雄,和李登辉交往甚密。1968年,李登辉取得农业经济学的博士学位。他的论文“Intersectional Capital Flows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获美国农学会全美杰出论文奖,同时也在1971年由康大出版社(CornellUniversityPress)出版。李登辉在1968年一提出论文以后,立刻返台,回台后被聘为台湾大学教授兼农复会技正。进入政坛农复会的上司沈宗瀚将李登辉以农业问题专家的身分,在1971年8月介绍给蒋经国。当时经国先生正准备组阁,接掌最高权力,十分赏识他,劝李登辉加入国民党。同年10月,在经济学者王作荣的介绍下,李登辉加入了国民党。1978年,蒋经国任命李登辉为台北市市长。在担任台北市长的这三年期间,李登辉推动台北艺术季,兴建翡翠水库。1981年,李登辉被任命为台湾省主席。在省主席任内,他提倡“八万农业大军”,并培养“核心农家”,同时处理二重疏洪道的纠纷。他在省主席期间“引进区域发展观念,促进农业改革及城乡的平衡发展,同时运用他的农业专业知识,推进稻田转作,改进农产品运销”。亲日反共日,对李氏提携良多的蒋经国先生去世,李登辉继任台湾领导人。他任职前两年,开始推动各项政治改革。在统独立场上,李登辉在公开场合多次宣称要实现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国策。然而,他在某些场合的发言,却又常常表达出他的台湾独立意识。1996年,李登辉与连战搭档,以54.0%的得票率,赢得了台湾大选。2000年,同为泛蓝的宋楚瑜脱党参选;虽然连萧、宋张(昭雄)等两组候选人加起来,获得大多数选票,最终却是民进党籍的陈水扁,以相对多数当选台湾领导人。大选失利后,国民党内部出现了要求李登辉下台的声音,认为是身为党主席的李登辉造成中国国民党近十年的分裂,并认为李登辉在暗中支持竞选对手陈水扁事。2000年9月,李登辉辞去中国国民党主席职务。卸任生涯卸任“总统”后,李登辉公开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2001年7月,李登辉出面主导成立了“台湾团结联盟”。当年9月21日,国民党中央考核纪律委员会以“李登辉同志公开抨击本党,结合其他社团与政党打击本党,其言行严重违反党纪”,一致决议予以“撤销党籍”。第8任综述连战,字永平,台湾台南人,祖籍福建漳州,1936年8月出生于陕西西安。其祖父连横为晚清民初一代大儒,早年加入同盟会,著有《台湾通史 》。连战之名就是得于祖父遗言:“中、日必将一战,若生男则名连战,寓有自强不息、克敌致胜之意义,有复兴故国、重整家园、光明希望之象征。”其父连震东历任国民党党政要职,曾任台湾省“建设厅长”、台湾当局“内政部长”等职。在西安、重庆就读到小学四年级后,连战于1946年随母赴台,1953年考入台湾大学政治系,1959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65年获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66年至1967年在美国任教。1968年,连战返回台湾任教,担任台湾大学政治系暨政治研究所主任。历年任职1975年,连战步入政坛,出任台驻萨尔瓦多“大使”。随后步步高升,历任国民党中央青年工作会主任、“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交通部长”、国民党中常委、“行政院副院长”、“外交部长”、“台湾省政府主席”。1993年,当选国民党副主席,同年出任“行政院长”。1996年当选“副总统”,并一度兼任“行政院长”。2000年3月,连战作为国民党候选人参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落败。出任党首国民党下野后,李登辉被迫辞去国民党主席之职,连战当选为国民党主席,2001年连任国民党主席,两次得票率都超过90%。连战执掌国民党后,对国民党进行了创党以来的第三次党务改造,同时积极推动与亲民党、新党合作,形成了泛蓝阵营。2004年3月,连战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搭档,再度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以微弱差距落败。在当年12月的“立委”选举中,泛蓝阵营赢得“立法院”的过半席次。两岸关系在两岸关系上,连战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致力台海和平。在其党魁任内,国民党倡议并推动了两次台商春节包机,指派副主席江丙坤率团于3月底至4月初对大陆进行了参访。在江丙坤率团访问大陆取得成功后,连战随即决定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以国民党主席身份率团访问大陆。连战夫人方瑀出身台湾大学教授之家,两人育有两子两女。第9任求学经历马英九 (Ma Ying-jeo) 于日出生于香港,祖籍湖南省衡山县。1952年随家人移居台湾。1967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72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赴美留学,获美国纽约大学法学硕士、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8]任职经历马英九曾在美国短暂工作,1981年后,历任美国马里兰大学法学院研究顾问,美国波士顿第一银行法律顾问,美国纽约华尔街柯尔迪兹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后返回台湾担任“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兼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副教授。1982年,马英九任蒋经国英语翻译。在1984年后的十五年中,他先后出任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至1988年)及多种行政职务。1998年12月当选台北市市长,2002年12月连任(至2006年12月卸任)。当选主席马英九是国民党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1999年8月、2001年7月分别当选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2003年3月,当选为国民党副主席。2005年7月,以72.36%的得票率当选为国民党主席,同年8月正式就任。日,马英九因在台北市长任内“特别费”的使用,而被台湾“高等法院检察署”起诉(后经台湾法院二审宣判无罪),马英九曾承诺若遭起诉即辞去中国国民党主席职务,乃于同日请辞党主席并正式宣布参选2008年台湾“总统”。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举行了投票。中国国民党籍候选人马英九、萧万长获胜。英文造诣较深,著有《勇者的证言——追索忍尼辛的哈佛演说》等。马英九和夫人周美青育有两女,长女马唯中,次女马元中。改善关系日,国民党举行第18届全代会,马英九再次接任国民党主席,国民党又一次开启了“党政同步”的局面。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表示,会持续推动国共交流对话,增进两岸互信合作。他说,2005年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的“五项共同愿景”,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正面、积极作用,建议本次党代表大会继续列入政纲。国共平台的交流与对话机制,在过去数年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功能,值得珍惜。双方共同推动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也将持续举办,并扩大邀请各界人士参与,以凝聚两岸和平发展的共识。特别是在推动两岸教育与文化交流方面,国民党未来可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在与吴伯雄完成党主席职务交接后,马英九宣布敦请连战、吴伯雄出任国民党荣誉主席,分别协助其开展台湾对外交往和推动两岸关系。第10任历届任职吴伯雄,日出生,台湾桃园人,祖籍地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思贤村,客家人,毕业于成功大学工商管理学系,现为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此前,他先后担任的职务有省立中坜商业职业学校教员、新竹合会公司高级专员(), 台湾省议会第四届议员 、信东化学制药董事长() ,南亚工业专科学校兼任副教授(),桃园县第七届县长(),台湾省烟酒公卖局局长(),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1976),台湾拳击协会理事长(),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处主任(),“内政部”部长兼“中央选举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1986),台北市市长(), “行政院”政务委员(), “内政部”部长兼“中央选举委员会”主任委员(), “总统府”秘书长(1994),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1996.8),“总统府资政”(1997.12),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总会长(1998.1),伯仲文教基金会董事长(1998.6),中国国民党副主席(2000.6),2007年4月在中国国民党主席补选时,击败洪秀柱,当选为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成功大学工商管理系毕业后,在革命实践研究院受训3个月,曾任南亚工专学校副教授。1968年7月,29岁的吴伯雄在家人的鼓励下,参选桃园县第四届省议员,凭借吴家在桃园县雄厚的家族实力,顺利当选,正式进入政坛,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省议员。省议会是台湾省早期政治舞台的重心,省议员大多来自地方基层,也是政治人物进一步高升的重要渠道。在省议会四年,培养了吴伯雄的问政经验,也奠定了他日后事业的基础。1972年12月,33岁的吴伯雄角逐桃园县长一职成功,又开创了他个人政治生涯的春天,他成为岛内政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县长。这时,主政的蒋经国大力推行本土化政策,提拔年轻有为的台籍人士进入政坛。吴伯雄任职县长没几年,就于1976年8月被上层调任最大的省营事业公卖局任“局长”。同年11月,吴伯雄被选为国民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政绩吴伯雄任职桃园县长虽不久,政绩却不凡,在工业发展、道路建设等方面建树颇多,深受县民称赞。在他离开桃园县到“公卖局”就职时,县政府官员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吴县长荣升他就,我们不胜依依,让我们更加团结奋发,分享吴县长高升的荣耀”。至今,吴伯雄仍在桃园政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89年又一次桃园县长选举,国民党提名省议员刘邦友参选,但吴家班的桃园县议长吴烈智也表示要不惜违纪参选县长,双方矛盾加深。最后,还是由吴伯雄劝退吴烈智,才使刘邦友得以顺利当选。1980年,吴伯雄因公卖局“假酒案”提出辞职,尽管受到省主席林洋港与蒋经国的挽留,但还是坚决请辞,回到家乡,任新竹区中小企业银行董事长。在政坛沉寂两年后,吴伯雄被上层重新请回政坛,于1982年接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处主任。1984年6月被延揽入阁,担任“行政院”的“内政部长”,揭开了吴伯雄从政以来最辉煌的一页。在1986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吴伯雄进入国民党决策核心,任中央常务委员。正在他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之时,1988年7月,吴伯雄却从“内政部长”调任台北市市长,让外界大感不解。本想辞职的吴伯雄还是忍着心中的不满接受了市长这个位子。在市长任内,吴伯雄在政绩上有着杰出的表现,进一步奠定了自己在台北的政治人脉关系。1990年,国民党非主流大将郝柏村出任“行政院院长”后,于同年6月,任命吴伯雄为“行政院政务委员”;次年6月又任命吴伯雄出任“内政部长”。这是吴伯雄从1984年第一次出任“内政部长”后第二次出任此职。在政坛打滚多年后又回到原点,让吴伯雄有太多的感触。当年李登辉给他许诺的省主席一职一直未能轮到他,成为吴伯雄心中永远的“痛”。1993年初,李登辉利用民进党将郝柏村赶下政治舞台后,由连战出任“行政院院长”。连战继续留任吴伯雄为“内政部长”。同年8月,国民党第十四届中央全会举行中央委员的选举,吴伯雄以最高票当选中央委员,足见他在政坛声望之高。同时在多次民意测验中,吴伯雄也均受好评。任党首这时吴伯雄有意角逐在1994年举行的首届台湾省省长选举。选省长首先面临党内提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吴伯雄毫不掩饰地说:“到目前为止,民选省长绝对是我唯一的选择。”但这时,政坛另一红人、李登辉的亲信宋楚瑜也表示竞选省长。吴伯雄与宋楚瑜展开了竞争。李登辉在二者只能择其一的情况下,支持提名曾为他上台立下汗马功劳的宋楚瑜而舍吴伯雄,但吴伯雄仍表示参选到底。最后,李登辉以清查吴家经营的事业进行要挟,迫使吴伯雄老父出面向李登辉说情,劝退儿子,吴伯雄忍痛放弃参选。为安慰这位政坛老将,李登辉于同年底任命吴伯雄为“总统府秘书长”。1996年6月,吴伯雄又出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2000年出任国民党副主席,2005年8月国民党党主席直选,马英九当选,请任吴伯雄为第一副主席。2007年2月,马英九在因“特别费”一案被起诉后向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提出辞职,吴伯雄出任国民党代理主席。在日举行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补选中,原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当选为中国国民党新任主席。得票率近87% 。在其担任国民党主席期间,国民党获得了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选举和领导人选举的重大胜利。访大陆日下午,吴伯雄的专机抵达南京机场,开始他的大陆之行。并于27日拜谒中山陵,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应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之邀,吴伯雄再次于日至6月1日访问大陆。确定出访北京、重庆、杭州和南京,并将在南京中山陵参加孙中山奉安八十周年纪念活动。第11任马英九(简介见第9任内容)
[历任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历任中央军委主席
欢迎您转载分享:/a//270818.html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949年10月-1976年9月)华国锋(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976年10月-1981年6月)邓小平(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981年6月-198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983年-1990年)江泽民(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989年11月-200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990年-2005年)胡锦涛(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2004年9月-201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2005年至今)习近平(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2012年11月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2005年至今)注: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简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军事统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是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最高职务,是中国最高军事统帅。1982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至此,形式上存在两个中央军事委员会,即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但是“两套班子,一套人马”,从而保证了“党指挥枪”。
CopyRight&2012- All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将介石为什么选择台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