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方特占地面积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

湖南统计信息网 - 信息浏览
&当前位置:&>&&>&
株洲非公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湖南省统计局&&&&发布时间: 08:38 ]
  非公有制经济(简称非公经济)是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归属上对经济结构所进行的一种分类方式,并不是各经济单位在登记注册类型划分上的具体类型。它与公有制经济相对应,与公有制经济共同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非公经济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国家政策鼓舞下,非公经济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了各地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扩大社会就业、增加社会财富和活跃城乡市场等各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么,作为株洲这样一座新兴而又带有老工业基地特色的城市来说,非公经济的发展情况怎样呢?我们利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所掌握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基本状况
  在我国,由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比较复杂,存在大量的混合型经济,参股的法人资本很难掌握其资本性质,因此,单纯从企业的登记注册类型或注册资本结构难以也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划分出公有与非公有制经济,为方便起见,只能依据控股情况来简单地区分公有与非有制经济。事实上,依据控股情况区分公有与非公制经济,基本能反映出两者的实际情况。
  1、规模。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测算:2008年株洲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483.17亿元,是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测算结果的2.17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3%,比2004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中,非公经济增加值分别为46.11亿元、282.6亿元和154.46亿元,占各自的比重分别为42.1%、57.9%和50%,比2004年分别提高5.1、0.5和5.8个百分点。
  全市16918家法人单位中,非公经济占比61.4%,达10382家,比2004年增加5222家。其中8297家属私营企业,占非公经济单位总量的79.9%,而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很少,分别只有76家和63家,占比均不到1%;二、三产业(一产业从业人员无法区分,不作统计)非公经济全部从业人员106.37万人,比2004年增加27万人。其中非公法人单位(不含个体户)从业人员43.45万人,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59.3%,比2004年增加13万人;2008年非公法人单位年末资产总计达664.11亿元,是2004年的2.06倍,增加341.68亿元。
  2008年非公经济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47亿元,占比71.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3.22亿元,占比83.1%。
  2009年非公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实现增加值571.21亿元,增长16.7%,比全部经济增幅快2.2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60.8%,占GDP比重达55.7%,比2008年提高2.4个百分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2.2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67.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6.12亿元,增长20.9%,增幅比全部消费品零售额快1.3个百分点,比重为84%,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
  2、结构。分别从总量结构、单位及从业人员分布结构、资产结构方面进行分析。
  ⑴总量结构。2008年,非公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5:58.5:32。与2004年相比,一、三产业分别回落1.4和0.9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2.3个百分点;与全部经济比,虽然两者保持同步的二三一结构,但又更为集中。一、三产业分别比全部经济低2.6和2.1个百分点,二产业比全部经济高4.7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更集中于二产业。
  ⑵单位及从业人员结构。首先从单位分布情况看,非公经济单位在二、三产业中的分配比较均衡,二产业5549家,三产业4833家,两者之比为53.4:46.6。二产业90%以上的单位属非公经济,其中制造业非公经济单位接近92%,达4460家。三产业中,从数量看非公经济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服务、批发和零售、房地产、商务服务和教育等行业,非公单位都在400家以上,最多的批发和零售业达1420;从占所属行业的比重看,交通运输、计算机服务、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房地产、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非公单位比重都超过了70%,计算机服务、批发和零售、餐饮、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占比都在90%以上。
  其次从人力资源配置情况看,二、三产业中非公全部从业人员分别为55.74万人和50.62万人,两者之比为52.4:47.6,与单位结构比较,仅相差1个百分点,非公三产业从业人员密集度相对高一点。其中非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别为35.2万人和8.25万人,结构比为81:19,两者相差很大,三产业非公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个体经营户上。从行业分布上看,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是劳动力最集中的地方,从业人员都在10万人以上,分别为39.05万人、16.69万人和22.25万人。而非公单位从业人员基本集中在二产业,其中工业27.92万人,建筑业7.28万人。三产业中非公单位从业人员达到万人以上的只有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分别为2.3万人和1.61万人。
  ⑶资产结构。至2008年末,全市非公企业总资产占全部企业资产总额的比重为28.7%。其中二产业非公企业资产总额为398.55亿元,占全部二产业的37.7%;三产业为265.55亿元,占全部三产业的21.1%,二、三产业非公企业资产比为60:40。二产业中,非公制造业总资产占78.2%,建筑业占10.9%;非公三产业中拥有资产最多的行业是房地产业,为159.66亿元,占非公三产企业总资产的60.1%,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49.96亿元,占18.8%,其他资产总额在10亿元以上的还有住宿和餐饮业、商务服务业,分别为16.45亿元和12.22亿元。从登记注册类型看,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和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资产拥有量较多,分别达184.75亿元和141.43亿元,占比为27.8%和21.3%,但平均规模不大,分别只有938.7万元、1728.9万元。全部私营企业资产总额为347.12亿元,占比52.3%,平均资产拥有量为418.4万元。港澳台与外商投资企业虽然单位数量不多,但平均资产拥有量较大,总资产分别为40.28亿元和73.39亿元,平均分别为5299.5万元和11649.3万元,明显高于私营企业。
  3、效益。2008年,全市非公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4.89亿元,占全部企业利润总额的50.2%;实现利税总额111.86亿元,占全部利税总额的49.1%,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分别是2004年的2.77倍和3.12倍。非公经济上交税金47.74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67.2%,占财政总收入的58.1%,非公经济对财政的贡献明显超过公有制经济。
  2009年非公经济对财政的贡献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上交税金5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增速比全部税收高8.1个百分点,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72.3%,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54.4%,虽然比上年低3.7个百分点,但与公有制经济相比,贡献力度相对提高了3.8个百分点。
  二、主要问题
  1、发展壮大难。近几年来,尽管株洲非公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非公经济的份量在不断加大,所占比重已明显超过了公有制经济,但这主要是依靠非公经济队伍的快速壮大,就单个企业来说,规模能快速扩大的不多,发展壮大难度大,非公企业平均规模远小于公有制经济。这是因为非公经济主要由个体户与私营企业组成,私营企业由于管理的局限性和资源的约束性,在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难以发展壮大,只有其中的股份制企业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在做大做强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普查结果显示,2008年全市法人单位比2004年增加4679家,而非公经济则增加了5222家,其中私营企业增加了4021家,港澳台及外商投资投资企业增加52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经济(主要是民办非企业组织)共增加1149家。非公企业平均增加值只有269.6万元,比公有制单位低281.1万元,不及公有制单位的一半,其中:二产业非公企业平均为412.9万元,比公有企业少3287万元。全市1153家非公规模工业中,只有华联瓷业股份公司和湖南智成化工有限公司2家外商投资企业进入到大型企业行列。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110家规模工业中,非公企业占65家,收入合计为205.33亿元,占比只有31.3%,单位数虽然比公有多20家,但收入不到公有的三分之一。而主营收入过5亿元的9家非公企业中,只有株洲旗滨玻璃和湘江电焊条2家属私营企业,而且这2家都是原来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形成的,没有一家是从私营企业起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就目前情况来看,株洲非公经济中,真正快速发展壮大的企业只有唐神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经营融资难。由于非公经济在做大做强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几乎都处于中小企业之列(株洲中小企业中90%以上属于非公经济),而中小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都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直接融资方面,自我国开设证券市场以来,株洲还没有一家私营企业通过证券市场上市融资,而且从2007年至今株洲都没有企业上市,更无缘于中小版和创业版市场,目前正常运转的上市公司只有6家。间接融资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非常谨慎,贷款额度比较小。近年来,虽然贷款额在不断增加,但比重却在逐步缩小。2008年末,全市金融系统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为126.7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6.3%。2009年末为157.3亿元,总量比上年末增加了30.6亿元,但所占比重下降至32.4%,减少了3.9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尽管株洲市委、市政府为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努力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想了不少办法,如 7月份启动了株洲市第一届中小企业服务周活动,但成效还不明显, 8月末贷款余额增加到171.59亿元,但比重进一步下降至31.9%,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状况一时还难以改变。
  3、凝聚人才难。一方面,在我国由于人们的传统就业观念还无法彻底改变,大家都乐意到国有单位或大型企业而不愿到中小型特别是私营企业中去,觉得在国有或大单位工作名声好听些,待遇和各项保障性也要强些。另一方面,大多数私营企业过于强调自身利益而忽视职工利益,对职工的待遇报酬确实要比其他单位刻薄。据调查,目前对职工各项保险和住房公积金都办理齐全的私营企业几乎没有,所以,私营企业很难留住人才。
  据普查结果显示:2008年全部法人单位年末从业人员78.28万人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大学本科学历和大专学历的人员分别为0.65万人、8.02万人和12.61万人,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0.9%、10.9%和17.2%,合计占比29%。其中:公有制单位年末29.82万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大学本科和大专学历的人员分别为0.44万人、6.14万人和7.92万人,占全部公有制单位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1.5%、20.6%和26.5%,合计占比48.6%;而非公法人单位年末43.45万从业人员中,上述三类人员分别为0.21万人、1.87万人和4.7万人,占全部非公单位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0.5%、4.3%和10.8%,合计占15.6%,分别比公有制单位低1、16.3、15.7和33个百分点。即每1000个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非公单位要比公有制单位少330人。同样,每1000人中,具有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的人员,公有单位分别为31人、126人和127人,非公单位分别只有10人、40人和66人,即每1000人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非公单位要比公有单位少168人。
  而工资福利方面,2008年,公有制单位包括各种保险、住房公积金、工资及其他福利在内的劳动报酬人均为4.1万元,而非公单位人均只有2.6万元,比公有单位人均少1.5万元,绝大部分非公单位没有为职工办理有关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4、政策落实难。非公经济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外围环境和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样也需要有大批优秀人才做后盾。然而,从现实情况看,虽然国家对鼓励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对非公经济的经营领域在不断拓展,各地党委、政府为非公经济的发展也在极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但在各项政策制度的具体落实上,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要面对众多的政府职能部门,要接受各个部门的职能检查,每个部门都不愿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力,尤其是有些权力部门人员私欲太重,动不动就到企业去进行所谓的检查,其实就是以检查为名到企业去搞点个人利益。据了解,有些企业一年中要接受有关部门重复、反复检查多次,企业怎么能集中精力去搞生产经营。同时,多数私营企业也不太关心职工利益,只求索取,不管回报,把贯彻执行劳动保障法律制度不当回事,侵害职工权益的现象经常出现,职工因此也不愿为企业倾心效劳。
  三、对策建议
  1、要强化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一是要健全服务体系,建立多主体、多层次的社会化公共技术信息服务平台,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政策咨询、资金融通、财务代理、资本评估、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法律咨询、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各类服务等相关环境保障;二是要简化办事程序,在非公经济办理有关立项审批,引进申报,政策咨询、协调关系等各个方面的事项时,实行“一站式”和“保姆式”服务,从而提高办事效率;三是要规范行政行为,要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各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行为,防止各职能部门以检查为名滥用权力牟取私利,动辄到企业进行重复检查和反复检查,彻底根治“三乱”行为,努力增强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建议对各类执法检查实行行政审批登记备案制度,凡一年内对没有举报或明显违法行为的同一单位进行重复、反复检查的,被查单位有权拒绝接受检查。
  2、要加强银企合作,多渠道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一是要积极有效地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为金融部门提供准确的企业资金需求信息。各级政府要及时牵头组织召开相关部门、担保公司、金融部门、部分企业参加的银企对接会,形成合力,破解难题;二是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采取多种融资方式,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努力满足中小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如建立科技创新基金,通过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投入等方式,扶持企业发展。对产品有市场有一定资产规模、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中小企业可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授信额度,对信用等级优良的中小企业可允许发放部分信用贷款;三是要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中心作用,吸收民间资本和企业资金参与,增强信用担保能力,从而降低金融部门的借贷门槛,对信誉好效益好的企业可以享受优先贷款等相关优惠措施;四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培养扶持优秀企业发行上市,不断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向社会直接融资的份量,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3、要加大创新力度,努力提高非公经济竞争力。一是要大力支持非公企业利用信息化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引进创新相结合,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加大新产品研制开发力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步伐,牢固树立品牌意识;二是要大力支持非公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使非公企业积极向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发展;三是要鼓励支持非公企业创造条件建立研发中心,加强与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开发体系,努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四是要采取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和风险投资等形式,重点支持非公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帮助非公科技企业争取国家、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4、要增强法制观念,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一是要加强对私营企业主的教育和疏导,从多方面帮助他们提高法律观念和思想素质,使他们做到自觉遵纪守法;二是要加强劳动监管,积极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切实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对恶意拖欠职工工资、任意延长劳动时间、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企业,相关部门要及时进行检查,并责令限期整改,从而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三是要把提高职工的劳动待遇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尽力解决职工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通过事业、感情和待遇等各个方面留住人才,使职工安心工作,并树立长期扎根的意识;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制度,对各类从业人员的各项保险和有关福利补贴,要实行专人专户的社会化管理制度,不能因人员工作关系变动而使得以前的相关保险福利消失。过去,一些企业不愿为职工办理相关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其中人员稳定性较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李春荣][审核:张映欣][责编:张艳]当前位置:&>&&>& && && &&
株洲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发布:湖南省统计局&&&&|&&&&发布时间: 11:40
 & &2014年,面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三期叠加”、全市“两型社会”建设任务特别繁重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株洲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紧紧围绕“三个率先”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总基调,以改革创新为总引领,抢抓“一带一部”建设新机遇,大力推进“四大攻坚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市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转型提质的运行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运行。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2160.5亿元,增长10.5%,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9.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281.6亿元,增长10.9%,其中工业增加值1138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709.1亿元,增长11.2%。
  表1 全市国民经济整体情况
绝对数(现价)
比上年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
1、第一产业
2、第二产业
3、第三产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营利性服务业
非营利性服务业
   &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60:32调整为7.9:59.3:32.8,与去年同期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降低0.1个和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3%、62.7%和3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市城区生产总值1057亿元,增长10.7%,占全市的比重为48.9%;县域1103.5亿元,增长10.4%,占比为51.1%。城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6.3亿元,增长13.9%;县域为93.3亿元,增长6.3%。城区规模工业增加值489.1亿元,增长11.8%;县域524.7亿元,增长11.4%。城区固定资产投资1013.7亿元,增长21.5%;县域823.4亿元,增长22.7%。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1.2亿元,增长12.4%;县域342.2亿元,增长12.7%。
  安全生产形势较稳。全市发生各类安全事故524起,其中生产安全事故死亡48人,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26人。全市道路交通事故620起,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为86人;煤矿每百万吨死亡率为5人,较去年减少5人。
  价格水平涨幅较低。全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指数为102.2%,比去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9个百分点;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3.9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9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3.4个百分点。全市商品零售价格累计指数为100.4%,比去年下降0.6个百分点。
  表2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情况
累计指数(%)
比上年增长(%)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市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市区)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交通和通信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能耗水平相对较低。全社会用电总量为113亿千瓦,同比下降0.8%,其中工业用电为72亿千瓦,同比提高2.9%。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521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4.2%,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为342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7.4%。
  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9.8亿元,增长4.5%。其中,农业85.3亿元,增长4%;林业14.5亿元,增长6.6%;牧业59.1亿元,增长4.3%;渔业7.3亿元,增长5.8%。
  全年粮食产量182万吨,增长2.7%;水果产量28.7万吨,增长6.3%;蔬菜产量271.7万吨,增长10.1%;水产品产量8.9万吨,增长4.3%;油料产量5.7万吨,增长8.9%。猪、牛、羊肉总产量34.4万吨,增长7.5%;禽蛋产量4.9万吨,增长2.4%。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13.6万千瓦,增长6.2%。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2万处,增长2.6%;投入资金12.8亿元,增长21.9%。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2755家,其中省级以上的龙头企业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792个,专业大户5070户,家庭农场150个。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987.6亿元,增长11.6%;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32亿元,增长17.1%;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76亿元,增长15.5%;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512.3亿元,增长13.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56.9亿元,增长16.1%。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606.1亿元,增长15.1%。
  建筑业增加值143.6亿元,增长10.3%。
  表3 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情况
规模工业增加值
1、按经济类型分
&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 非公有制经济
&2、按企业规模分
& #大型工业企业
  中型工业企业
& &小微型工业企业
3、按主要行业分
 #轨道交通装备业
  汽车及零部件业
  航空装备业
  纺织服饰业
  陶瓷业
  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医药、食品和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37.1亿元,增长22%,高于全国6.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6个百分点。其中公有制经济投资572.5亿元,增长24.3%;非公有制经济投资1264.6亿元,增长21.1%。从投资产业类型看,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1.6亿元,增长43.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51.4亿元,增长21.6%,其中工业投资947.4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44.1亿元,增长21.7%。从投资领域看,民生类投资增长较快,全市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278.9亿元,增长36%。全年施工项目3148个,增长21.8%,本年度新开工项目2702个,增长25.7%;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58个,下降8.1%,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48个,下降31.4%。
  表4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固定资产投资额(500万元以上)
1、按主要行业分
  &农业投资
  &工业投资
  &交通运输业
  &水利投资
  &房地产开发业
     公共设施管理业
2、投资资金来源合计
  &#国内贷款
   &自筹资金
  五、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旅游
  交通运输平稳增长。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76.1亿元,增长2.4%。全市公路货运量1.6亿吨,增长5%;水运货运量0.9亿吨,增长56.6%。公路货物周转量190.6亿吨公里,增长3.9%;水运货物周转量25.4亿吨公里,增长54.9%。公路客运量1.5亿人,增8.4%;水运客运量5.4万人,增长2.1%。公路旅客周转量62.6亿人公里,增长7.4%。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4万公里,增长2.1%。年末民用汽车保有辆70万辆。
  全市邮政电信业务总量40.7亿元,增长22.8%,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8.6亿元,增长23.1%;邮政业务总量2.1亿元,增长17%。全市共有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57.4万户,互联网的普及率为51.4%。
  全市境外入境旅游总人数13.1万人次,增长2.7%;国内旅游者3041.4万人次,增长16%;旅游总收入达到200.8亿元,增长16%;国际旅游外汇收入0.54亿美元,增长10.4%。
  六、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社会消费稳定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3.3亿元,增长12.6%,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2个百分点。按经营业态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58.4亿元,增长16.6%;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97.2亿元,增长12.3%;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0.7亿元,增长16.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7.1亿元,增长11%。按限额以上企业批发零售商品分,吃类商品零售额37.6亿元,增长24.1%;穿类商品零售额18.8亿元,增长19.2%;用类商品零售额146.6亿元,增长15.8%;烧类商品零售额85.8亿元,增长0.4%。
  表5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按销售地区分
   & 城镇零售额
   & 乡村零售额
 & 2、按行业分
   批发业
   零售业
   & 住宿业
    &餐饮业
  外贸经济相对平稳。全年进出口总额28亿美元,增长9%。其中,进口9.7亿美元,增长51.2%;出口18.3亿美元,下降5.1%。从对外出口国家看,对美国出口2.5亿美元,下降9.6%;对日本出口0.29亿美元,下降5.9%;对欧盟出口2.2亿美元,下降40.6%。从重点商品类别看,机电产品出口11.3亿美元,增长18.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8亿美元。
  七、财政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64亿元,增长12.1%。其中,地方收入167.4亿元,增长12.6%。全市各项税收总收入185.8亿元,增长12.5%,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70.4%,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营业税12.3亿元,增长31%;第三产业营业税23.6亿元,增长5.2%。
  表6 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支出情况
&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  地方收入
  上划中央收入
&  上划省级收入
&2、财政支出
 & #一般公共服务
   &社会保障和就业
  &&城乡社区事务 
  八、金融、保险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064.9亿元,增长12%,其中城乡储蓄余额为1205.9亿元,增长11.7%。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14.2亿元,增长18.8%。全市存贷比为53.9%,较去年提高3.1个百分点。
  表7 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情况
2014年12月末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月末数)
 & 1、短期贷款
   个人贷款及透支
   单位贷款及透支
 & 2、中长期贷款
   个人贷款
   单位贷款
  全市共有证券公司营业部11家,期货公司2家,企业证券市场融资43亿元,增长13.1%。
  全市各项保费收入41亿元,增长14.9%,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4亿元,增长20.5%;寿险收入27亿元,增长12.1%。各项赔款和给付额14亿元,增长6.9%,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额7亿元,增长21.5%;寿险赔付7亿元,下降5.5%。
  九、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全市普通高校11所,全年研究生招生432人,在校研究生1374人,毕业生366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9万人,在校学生8.7万人,毕业生2.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4万人,在校学生4.6万人,毕业生1.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1.9万人,在校学生5.4万人,毕业生1.6万人;初中招生3.5万人,在校生10.5万人,毕业生3.3万人;普通小学招生4.6万人,在校生23.8万人,毕业生3.5万人;特殊教育招生74人,在校生391人,毕业生2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4万人。
  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67亿元,增长17.8%,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1%,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承担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6个,共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23个;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8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56项;专利申请5363件,其中发明专利1544件;授权专利3306件,其中发明专利415件。
  全市年末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纪念馆9个,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9万场。广播电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8%;电视台6座,有线电视用户71.6万户。
  全市卫生机构2944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共176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0个。卫生技术人员2.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353人,注册护士9052人。防疫站10个,技术人员410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0个,技术人员153人。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2.03万张,乡镇卫生院113所,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6所。
  全年共有体育场地4340个,其中,体育馆19座,运动场465个,各种训练房288个。全市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48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有35万人。
  十、人口、人民生活
  全市年末常住人口396.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1.6万人,乡村人口154.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全市城镇化率为61%。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338元,增长9.2%。其中,工资性收入19091元;经营净收入3598元;财产性收入2712元;转移性收入593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6元,增长11.3%。其中工资性收入8285元;家庭经营收入3663元;财产性收入533元;转移性收入188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22:1缩小至2.18:1,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9906元和9975元,其中食品支出分别为5928元和3230元。城镇和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9.8%和32.4%。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46.4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员2.5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5.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4.3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83.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72.9万人,参保率为98.6%。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51.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33.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5.4万人;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和农村居民分别有7.1万人和13.4万人。发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4.3亿元,其中城镇2.5亿元,农村1.8亿元。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数据来源:本公报中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交通运输数据来自交通局;邮政、电信数据来自邮政局和电信公司;对外经济数据来自商务局;旅游数据来自旅游局;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保险数据来自保险公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数据分别来自教育局、科技局、文广新局、卫生局和体育局;社会保障数据来自人社局。
&&湖南省统计局 版权所有(C)
&&&&湘ICP备&&&&宣传中心设计制作&&电话:7,&212672&&&&如需转载或使用本网内容请与本网联系&&网络搜索关键字:湖南省统计局 / 统计信息 / 统计数据
/ 湖南统计信息网 / 湖南统计 / 统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公有制经济占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