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为什么出现在这个世间有佛宗斯佛

星云大师:这世间真的有因果报应吗?
因果不空(资料图)文:星云大师你可以不要相信佛菩萨,但是你不能不相信因果。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造了因必定有果,这个绝对不会欺人的。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个因果它是很平等的,什么因招感什么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它不会错乱的。现在的植物,有很多的接枝,把这个种子和那个种子结合一起变种的,你像现在有变种的苹果、芒果、香蕉,你尽管有变种,像现在有什么人造牛、羊。总之是它因果业力,不是没有关系。你们各位生活在这个世间上,会有人欺负你,甚至于法律都会冤枉你,你认为好人没有好报。不要怨叹,因果不会欺负人的,。有一个将军,被害了以后,他身上有留了五个字。非、理、法、权、天,大家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有人慢慢研究出来,非就是非,不对啊,非常当不能胜过道理。唯有理,理不能胜过法,你到法院里去,你讲多少道理,法官说,他说我知道你有道理,不合法啊。所以这个法就胜理,法也不能胜过权,有权利的人他可以改变法律。你说世界上很多的人,许多的政治家,坏,恶劣的性格,他可以改变法律。好啦,到最后,法律不能胜过天,就是天理就不能胜过因果,因果是世间最后的胜利者。现在就引申一个问题,假如这个因果必定有报应的话,我们一生所做的多少事情将来都要受报,那我这个修行的功德好处什么时候才有报偿呢?天台宗,有一个道理,就是我们本性里面的善恶种子,有性起和性具的不同,就是都具有这个恶事,应该要报应的。不过我因为是做功德、做好事,做得很多,就好像我的一块天地,我不断的施肥,我不断的保护我的禾苗,让我下面的杂草不能生长。虽然在下面有,它也不影响我的功德的禾苗。像释迦牟尼佛,你说释迦牟尼佛过去所做的业力,真的全部都清净了都受了报吗?我想不尽然,可能他的业报只是性具,具有,已经没有作用了,等于这个地下的小草因为这个功德禾苗长得那么高,它在下面没有作用。所以我们一个人,总有做了一些恶事,难以清净,不要墨碍。只要你的功德成长得加速、茂盛,你绝不愁你过去的那个有一些不正当的业力来找你麻烦,就不会啦。世间上还有所谓将功折罪,假如是我们拿一把盐,放到这个茶杯里面,你来喝。唉唷,咸得不得了啊,把这一把盐放在水缸里面,你来喝可能就不是那么咸了。重有重的业力,不过有大愿海水的功德,所以一些咸的罪业不会有作用的。这个据现在我们偶尔在报纸上看到,有说在某某人的坟墓里面发现古墓里面一个种子,几千年前的,现在有了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它又能开花成长。上微信搜【腾讯佛学】轻松关注佛学微信公众号。或下载【腾讯新闻】客户端, 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waltergao]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佛说世间、出世间的区别
我的图书馆
佛说世间、出世间的区别
&一位优婆夷走进祗树林,来到佛陀的面前,顶礼后问到:“世尊,我常听您说世间、出世间,但未真正明了其义,请世尊为我说。”
佛陀平静安详地看着她,问到:“你最近有什么苦恼吗?”优婆夷想了想答到:“有的,世尊。”佛陀问到:“是什么事情让你苦恼呢?”她又答到:“我的小孩不听我的话。”“嗯,你是觉得我的小孩应该听我的话吗?”世尊问到。她回答说:“是的,世尊。”
世尊继续问到:“当你相信我的小孩应该听我的话,而他实际不听时,发生了什么?你的生活怎样?”
她回答说:“当我相信小孩应该听我的话,而他实际不听时,我气极了,我指责他,我说教他,我冷淡他,有时一连几天故意不答理他。我还有很多别的制裁他的方式。有时我后悔我不该生小孩,甚至不该结婚。当我十分生小孩的气时,我常常想到出家,归于山林,寂静清修……。”
当她说起这些,你能感觉到她内心的冰冷,漠然、忧郁,像无人的冬天;接着你又感到她内心的暴烈,烦燥、不安,像暴风雨中的海浪拍击海岸。她说:“有时气到极点,我很想暴力,虽然多数没有真实发生,但都百分之百地在我心中演义或发生了。当我因他生起气来,即使他是我的小孩,我对他也和对待我的敌人没两样。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发紧,胸闷,不舒服。这样的时刻,我很不愿意听到其他人讲话,我不耐烦,容易惹急,我很不喜欢这个时候的我……”
她说了很久,世尊平静耐心地听她说完。然后,世尊说到:“嗯,这就是世间。”
世尊接着又问:“没有我的小孩应该听我这个念头,或即使这个念头出现,你没把它当回事,没对它起反应,你会怎样?你有什么感觉?”
她想了想说:“没有那个念头,我立刻感觉轻松了不少,再也不必像拉一头犟牛,既费力还生气,我不必再控制他。没有我的小孩应该听我的这个念头,我可以像一位牧羊人跟着一只可爱的小羊走在山冈,羊儿吃它自己的草,我则欣赏美丽的山坡还有我的羊,那感觉很好。或,即使那个念头出现,我没有跟着卷进去,我保持着一个清晰的观察者的心态,我能感觉到那个念头很可爱、很逗——‘我的小孩应该听我的’?……这是真的吗?这是哪个星球上的道理呀……呵呵。”她一边描述着没有那个念头或不相信那个念头时的状态,一边自己笑了起来。
她双目轻垂,像是进入了很深的清净状态,缓缓地说到:“没有那个念头或不相信那个念头,注视着我的小孩,我感到内心充满祥和,我被这份宁静与温暖深深打动,感到一股内在生起的绵绵之爱温柔地滋润、滋养着我。我安静地站在家里的地板上,桌与椅寂静地待在那儿,茶杯等待我端起,果盘里的水果鲜艳美丽,窗户、窗帘、墙壁上的画、外面的树、大地、阳光……噢,一切万物都在为我的幸福服务。”当她讲到这里,你能感知到她内在的轻松、恬静,一位端庄优美的优婆夷,出现在佛陀的面前。
佛陀听完她不相信那个念头时当下的现量体会,微笑着对她说:“优婆夷,这就是出世间。”
优婆夷听佛陀这样说,既惊讶又兴奋。没想到世尊对她开示的世间出世间的道理,是那样的简单朴实又贴近生活。她深深领悟、受益了。
世尊看出她的欢喜,随后又说:“优婆夷,所谓世间就是因果,相信你的念头是因,所产生的情绪与反应是果,身心烦恼即是世间。优婆夷,不相信你的念头就是出世间,不被自己的念头所编织故事套住,你即是出世间的人。”
“嗯,世尊,我懂了。故事就是世间,活在故事之外就是出世间。”这位美丽的优婆夷闻佛所说,欢喜而去。阿比甲当嘎注:关于这一点,可能昨天我发表的另外一篇博文,大家读起来更加通俗易懂,因为接近现在大家的生活,务必要读,切记:《民间高人现身,佛教思想另类阐释:魔兽世界》
微风穿过祗树林,树叶出发哗啦啦的响声,好像欢送她似的。多么好的世尊,多么美的优婆夷,多么生动的一次法的洗礼。
馆藏&15896
TA的最新馆藏佛法为什麼出现在世间?又为什麼出现在印度,而不出现在中国? | 生死书
佛法为什麼出现在世间?
又为什麼出现在印度,而不出现在中国?
摘自净空法师讲述的
佛法为什麼出现在世间?又为什麼出现在印度,而不出现在中国?这些都是我们学佛首先要探讨的,这就是它兴起的因缘。
净宗是佛法的一部分。为什麼有净宗的兴起?这对於我们修学,关系更为密切。大致上说,佛法是离不开「因缘」,所谓佛不度无缘之人。佛出现在世间,必定是这地区、这时代,确实有一些众生根机成熟,佛一定要来帮助他们。这就是常讲的「机感相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有四种:
一、「显感显应」。显是非常明显。像我们求佛菩萨保佑,这心态都非常明显,佛菩萨很明显真的帮助我们。
二、「显感冥应」。我们求佛菩萨心态很明显,但佛菩萨暗中保佑我们。我们也许能觉察,但不明显。
三、「冥感显应」。佛当年出现在世间,就是这一类。众生根机成熟了,但并不晓得要求佛。根机成熟了,虽不求佛,佛知道了,佛示现在世间,是非常明显的感应。所以,众生是冥感,佛是显应,明显的应现在世间。
四、「冥感冥应」。感、应都不明显,但确实是感应道交。
佛当年出现在世间,那时中国文化水准确实也相当之高。虽高,但还比不上当时的印度。这是确实的,因为印度人著重修禅定。释迦牟尼佛在世的当时,一般修定的人,有能力进入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在中国,虽然出现孔子、老子、庄子,还没有能力进入天界。道理虽讲得不少,但事实上还没有达到这境界。由此可知,印度在修持方面,确实是超过中国人,这是佛为什麼要降生在印度的原因。
。但是六道轮回的观念在当时的印度,几乎每个人都承认。因为他们在禅定中亲见此事,所以六道的情况,在印度的九十六种外道,他们是清清楚楚。可惜只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虽然是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六道是怎麼形成的,他们不知道。如何脱离六道,他们也不知道。在这情况之下,,为这些根熟的众生解决进一步问题。
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
一切法,世间法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缘。即使佛讲《法华》、《华严》,也离不开因缘。
{大教之兴,因缘无量}。大教是指佛法。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讲经三百馀會,说法四十九年。它的兴起,绝对不是单纯的,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的因缘。那时有缘分见到佛的人,有缘听佛说法的人,乃至於三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每位同修还能看到经典(经典虽然是翻译本,但是译本无异於原本,这是我们要相信的),我们每一个人,与诸佛菩萨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结有缘分。若没有缘,今天怎麼會遇到。
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天,依中国的记载,是三千零十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世尊的末法时期还有九千年。九千年中,有人能听到佛法,听到佛的名号,见到佛菩萨的形像,与诸佛如来过去生中都有缘分,没有缘分是决定遇不到的。没有缘,佛也就不可能出现世间。所以,佛出现世间,是无量的因缘。
无量的因缘就难讲了,必须把无量因缘归纳成几个重要的因缘,这才好讲。佛法常用归纳的方法,把无量因缘归纳成一个总纲领。这总纲领就是{一大事因缘}。这一大事因缘就是《华严经》与《法华经》上所说的。
《法华》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
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一切诸佛出现在某一个世界里,都离不开「因缘」,都是为这一桩大事。
《法华经》说,「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简单讲,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佛的知见是纯正、真实,绝对没有错误;广大无边,是全知全能。我们每一个人,本来都是全知全能,可惜我们把自己的本能迷失了。
佛出现世间的目的,无非是帮助我们恢复本能而已;可是众生必须具有想恢复的意念,佛才能帮助。若众生没有这个意念,不想恢复,佛出现世间也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想恢复,可是没动这念头。若动这念头就是「显感」;没动这念头,可是一听到佛法,我们念头就起来了,这是「冥感」。我们有这意念,但是自己还没发觉,其实佛菩萨已知道你的心动了,有求觉的意念,有求正知正见,有求恢复自性的意念。我们是「冥感」,佛是「显感」。如果没有意念,佛也知道,佛就不来了,佛不度无缘之人。
{一大事},依照字面上解释。净宗所求的是「一心不乱」。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为我们讲一真法界。一就是真,二就不真。不但是六道凡夫,可以说包括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不知「一心」之可贵,日用平常中都是用三心二意。
「三心二意」就是经论常讲的「八识」。八识归纳起来,就是「心、意、识」,这三个都是心。「心」指第八识,「意」是第七识│末那识,「识」是第六意识。心、意、识,称为「三心」。末那识是意根,第六识是意识,合称「二意」。权教以下都用三心二意,不晓得用一心。一心是真心,一心是佛心,一心就是真如本性。可见这「一」字,是佛门关键的字。如果我们用「一心」,现前的法界就是「一真法界」。
一心能入、能证。一真是所入、所证。可是要记住,能、所是一,不是二。能证的心,就是所证一真。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整个自己,就是一心。佛教十大宗派无量法门里,唯独净宗持名念佛,直截修「一心不乱」。不像其他法门拐弯抹角,逐渐逐渐才到一心不乱。它比任何一个法门都简单、容易、稳当、快速。快到什麼程度,简直不能想像。你看《无量寿经》讲的,十念、一念都能成功,这才快速。可见得佛与众生的差别,就在一念之间。你一念转过来,就成佛道了。为什麼这麼快?佛说得非常清楚,因为你本来是佛,「念佛成佛」一点都不希奇。你本来是佛,只因你一念迷,就变成众生;一念觉,众生就变成佛。所以众生与佛,就在一念之间。
从此处,我们认识一心的重要。这一生要成就,从今天开始,生活、工作、处世、待人、接物,都要用一心。一心就是真心,就是真诚心,二心就是虚妄。也许有人會问,今天我诚心诚意待人,在这社會,人家都欺骗我,我不是处处吃亏、处处上当?这话问得好像也有道理,可是你要不肯吃亏,不肯上当,你就不能成佛。现在你问问自己,愿不愿意吃亏上当?吃亏上当也不过是几十年而已,你所得到的利益是永脱轮回。这笔帐要好好算一算,还是很划得来。所以,不要怕吃亏上当,吃亏上当正是消业障。不肯吃亏、不肯上当的人,业障不能清除。不但不能消除,天天还增长,那怎麼得了。从这地方,我们很清楚的认识,「一」才是真理。
「大事」就是生死轮回。世间法的大事,无过於生死轮回。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生死疲劳」,这是世法里最可怜的事。佛要是不到世间来,世间人永远没有办法解决这桩大事。世间人有本事升天,有本事升到非想非非想天,就是没办法出三界。生死大事,要「真正觉悟」才能解决。我们无量劫来,可以说生生世世都与佛有缘,而且这缘非常深厚。生生世世接受佛菩萨的教导,为什麼没能出得了三界?就是把生死疏忽了,没有重视它。看看我们这一生能不能觉悟,这一生如果把这两个字还是看轻了,佛法修得再好,还是无法超越。一定要把这桩事认识清楚,世间没有比这事更可怕的。聪明人一看到这字样,他就警觉了。愚痴人要死到临头才害怕,那时害怕也来不及了。趁现在身体还健康,年岁还不大,提高警觉来办这大事,超越生死。
我们求的是永远不生不死,「超生死,出轮回」,这是大事。{一大事因缘},确实世间没有人能解决,没有方法能解决。佛有能力、有方法,他义不容辞的来帮助我们解决这问题,所以出现於世。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化在我们世间,这也是《法华经》上所说的意思。
《华严》云:「如来成等正觉出兴於世,以十种无量无数因缘……乃至广说如是等无秖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
从这一段经文来看,可见佛说这句话不只一次。《华严》是佛最初成道所说的,《法华》是佛教化众生最后所说的,一前一后,互相照应。佛说因缘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可以肯定,可以相信,两部经所说的是一个意思。《华严》是以十表法,十不代表数量,而是代表无尽。{十种无量无数因缘},就是代表无量无边的意思。下面是把它归纳起来讲,无量因缘也像《法华经》上所说,唯一的就是希望「一切众生,入佛知见」。「开示」是佛的事,「悟入」是我们的事。佛给我们开示,我们要能悟入。
亦即欲一切众生开明本心,同佛知见,等成正觉也。
「知」就是了知,於一切法明瞭、通达。「见」就是见解。对宇宙人生的观察,正确没有错误,称为「正知见」。我们现前的知见,都是错误的。佛在经上讲得很明白,叫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不要相信自己的见解。可是凡夫偏偏认为自己的看法、想法很正确,很能自信,毛病就出在此。为什麼佛不叫我们相信自己的见解?因为我们用的是三心二意,因此对於一切问题看法、想法,那有不错的道理。我们所想的、所见的,全都是错误,这点我们要承认。我们想错了、看错了,紧接著就做错了。一切的造作都错了,错误的结果是造成六道轮回的苦报。我们天天在造六道轮回,造出来自己享受。所以,轮回不是天地之间自然有的,不是阎罗王造的,也不是佛菩萨造的,更不是上帝造的。谁造的?自己造的。天天在造,不间断的在造,自作自受。
假如是佛知佛见,所造的是一真法界、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真正是离苦得乐,得大自在。我们每个人希望寿命长久,永远不衰、不死、不变。佛说这些是一切众生应该得到的,你只要用真心,没有一样不称心如意。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人的寿命长远,相貌之好,我们无法想像。我们今天想佛的相好,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西方极乐世界讲这还是「劣应身」。
极乐世界人相之好,经上形容「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如是,所有一切往生的人,个个如是。为什麼?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同佛寿命,同佛相好,依正庄严,没有一样不相同的。他们用一心,所以他们的「知见」是正知正见。我们用三心二意,我们的「知见」是邪知邪见。不一样就在这地方。
如果肯承认自己的「知见」是邪知邪见,这人开始觉悟了。觉悟之后,就要把知见修正。从那里修起?从一心修起。先修一心,一心就是禅定。使自己心里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远离一切忧虑、牵挂,恢复到心地清净。经云,「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真正修行。
「修行」绝对不是要知道很多经典。「修行」是著重在心地清净。若心清净,一接触经典就能通达。那时候知经就多了,不像我们现在研究经典这麼苦,费尽了心思,都想不通。到那时候一接触,不必思想就通了。因为佛所说的一切经,是由清净心中自然流露;我心若清净,自然感通。
我们的清净心,跟佛心没有两样。佛所说的一切经,等於自己说的一样,那有自己不懂的道理!而是佛心清净,我们心不清净,所以佛说的,我们不懂。怎麼猜,怎麼想,都不懂,原因在用心不一样。现在我们知道此心是妄心,所以不要用它,从今以后要用真心。
{开明本心,同佛知见}。只要清净心恢复,就是成佛。{等成正觉},就是佛常讲的正等正觉。虽然还没达到无上,但确实是正等正觉。必须要记住,正等正觉就是心里没有妄想、执著、烦恼。若心里还有妄想、执著,还有贪、瞋、痴、慢,这是凡夫,不是佛菩萨。佛菩萨心里决定没有染著。所以,我们修行要特别注意断烦恼、断习气。本宗的方法,要我们「一向专念」。
前面这两条,说明大教的缘起,也就是四弘誓愿里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佛菩萨大慈大悲度众生,出现在世间。下文就要说本宗的兴起,特别是这部《无量寿经》。凤凰号出品
为什么菩萨善知世间上的事情?(下)
为什么菩萨善知世间上的事情?(下)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四:
二、如所应转&
复次菩萨若见年德俱尊胜者:能正奉迎,敷座延坐,敬问礼拜,合掌殷勤,修和敬业。
《菩萨地持经》卷第七:「复次菩萨若见上座及胜功德者,尊重奉迎设床请坐,合掌恭敬礼拜问讯。」
《瑜伽论记》卷第十一(之上):「上辩知世间竟下明随顺世间。于中有四:一、明化顺物情,爱语行转。二、若识不识下明化称物机,利行转。三、或为现法利益事义下明化遂物心,施行转。四、于所应作彼彼事中下明化合时宜,同事行转。」
若看见年岁也很大,道德也很殊胜的人,应该好好的接待年德俱尊的人。安排座位给他,请他坐。微笑俯首、关怀亲切,然后「敬问」他身心如何?还加以「礼拜」,合掌,心意恳切、修和敬业。
若见年德俱相似者:能正问讯,酬对欢慰;以软美言,共与谈论,不依等慢而自格量。
《菩萨地持经》卷第七:「年德等者正言詶对,软语安慰,不起等慢称量彼此。」
若见与自己年德相似的,也是「能正问讯」,和他「酬对、欢慰」,很欢喜的谈话。以柔和的美妙的语言,和他谈论。用平等心,不要用高慢心、比较心和他谈话。
若见年德俱卑劣者:随力随能,劝修胜德;显实少德,覆实多过,终不举发令其耻愧;亦不轻陵,令心退没;&
知有希求若财若法,终不背面,亦不颦蹙;不讥误失,不懱退荣。
《菩萨地持经》卷第七:「年德下者,随力劝喻,称彼实德。为覆实罪,不令耻惧生退没心。不轻蔑彼,若见众生求法求财,不背面不嚬蹙,欢喜舒颜,不嗤彼阙,见彼圮顿不起轻心。」
若见年德俱是不如我们的人,要随我们的智慧力,随顺因缘,要劝他修学胜德,多栽培善根。虽然他的功德、优点不多,但还是赞叹他。他的过失不要讲,要隐藏起来。和他在一起谈话,从始至终的不要举发他的过失,令他心里面感觉到惭愧、不好意思。也不要轻视他,使令他小小的道心都退没了。
谈话的时候,他可能表示有所请求。或者请求财布施、法布施,不要不睬他。也不要忧愁不乐、皱眉的样子。不要讥讽他的过失。他刚刚从高职位退下来了,也不要轻视他。
于是一切劣等胜品诸有情类,若见彼时,先意慰问,赞言善来,无倒安处,能正随力摄以善法。
《菩萨地持经》卷第七:「若见一切上中下人,先语问讯,叹言善哉,随宜善处,随力所能摄以财法。不谄曲不自重,不自高不自大,不以增高而自矜异。」
不论众生身份是不如我们的、和我们平等的、超过我们的,若有因缘和他相遇了的时候,我们先主动慰问他,美言赞叹,请他在一个地方坐下来,正确的随自己的智慧力,用财、用法来利益他。
虽处尊胜;而于有情终不乖戾,不自珍奇,亦不憍傲。
纵使我们的地位尊贵殊胜,对于其他有情终究不倚老卖老、态度不好。不要显示高贵、奇特,不要憍傲。
所摄有情,纵怀资给;有病无病,终不弃捐;身业语业,无不随顺。
若识不识,一切等心;为友为朋,无怨无隙。
《菩萨地持经》卷第七:「于诸亲厚一切给与,终不弃捐。若病不病,随顺身口意业与相习近。为善知识,离诸怨对。」
菩萨要放开自己的心怀帮助所要饶益的众生,有情是有病、无病,终不弃舍。菩萨表现出来的身业和语业,欢喜随众生的心意去做事情。对于所教化的众生,或者是认识,或者是不认识,都平等的对待他们。用智慧,平等的爱护一切众生,彼此间也没有仇隙。
于无依怙一切有情,随力随能作依作怙。不托异门发他忧苦,令彼须臾住不安乐。若有因缘须现谈谑;称理而为,非不称理。
《菩萨地持经》卷第七:「孤独贫乞无所归荫,随其力能为作依怙。不以忧苦加于众生,因缘事起。所应戏笑,如法戏笑非不如法,不以戏言形名他人。」
对于没有人照顾的有情,或者是没有父母,或者是年老的人没有儿女,随自己智慧的能力,给他们作一个保障,照顾这些人。若是能力不足,也不愿假借一些话就把他驱逐了,令他心情不快乐。若是有这种情况出现,就是说一些合道理笑话,令其心情喜悦。
虽遇情交极相亲密,年事斯等无乖隔者;亦不共谈匪仁言论。
《菩萨地持经》卷第七:「乃至亲密亦复不说。」
虽然有些众生和菩萨非常好的交情,特别亲近,或者是年龄差别不大等事情,也不能和他在一起谈一些不合道理的言论。
终不于他久怀忿恨;设复暂起,不斥其讳。若复为他身语訾辱;或善思择,或依正法,或省己过,而自开解,不谴于他。
《菩萨地持经》卷第七:「于他人所不久瞋恨,虽复瞋彼不扬其过。若为他人身口毁辱,能善思惟以法自解。」
菩萨和众生有的时候也会有些不愉快的事情,但是不会放在心里面太久。假设暂时的因缘,有一点事情不愉快,也不说毁辱对方的话。对方毁辱菩萨的时候,菩萨先善巧的观察对方的发言,用佛法来思惟这件事应该如何处理,或者反省自己是不是有不对的地方,而自开解,不应呵斥对方的。
其心安静而不轻躁,身语意业起必审详,普能远离十四垢业,藏隐六方,远四恶友摄四善友。如是一切应知具如《尸佉络迦契经》中说。
《菩萨地持经》卷第七:「自省己过心不躁动,身口意业虑而后行。离十四垢业,谓隐覆六方、离四恶友、摄四善友,如修多罗广说。」
《瑜伽论记》卷第十一(之上):「十四垢业者,此出阿含《善生问经》。彼解十业云:离四结业,谓杀盗邪淫及以妄语。离四非处所起之业,谓贪瞋痴怖。离六损财,所谓一耽酒、二博戏、三放荡、四耽着伎乐、五恶友相损、六懈怠懒堕。藏隐六方者:彼问佛言:如我事于六方鬼神未知佛法亦同我否。佛言:我佛法中亦说众生事于六方,但不同汝。所谓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子为西方,亲友为北方,奴仆为下方,高德沙门为上方,供事六方名为藏隐。远四恶友者:一、畏伏友,以畏故伏非好心;二、美言友,心不真实;三、敬顺友,善恶但顺是;四、是恶友,恶事皆作。摄四善友者:一、止非友,二、慈愍友,三、利人友,四、同事友。依彼阿含经一一别解。但旧地持云:离十四垢业,谓隐覆六方,难四恶友,摄四善友,地持应是错也。尸佉终迦者:此应指彼阿含中说,从彼诸经人以为名,此名顶髻持。」
菩萨不管遇见安乐的境界、或者不快乐的事情,他的心里面安住寂静,不浮动。菩萨审慎自己的身业、语业、意业的活动,能普遍的远离十四种污秽的事情,六方也能藏隐,远离四种恶知识,摄受四种好朋友。菩萨处理事情的方式,可以参考佛在《尸佉络迦契经》(亦名《佛说善生子经》)中的开示。
《披寻记》:「普能远离十四垢业等者:契经中说:何谓四?一、为好杀生,二、为好盗窃,三、为淫邪行,四、为喜妄语。又说:有四事或往恶道,何谓四?一、为欲,二、为怒,三、为痴,四、为畏。又说:有六患消财入恶道当识知,何谓六?一、为嗜酒游逸,二、为不时入他房,三、为抟戏游逸,四、为大好伎乐,五、为恶友,六、为怠惰,今此总说十四垢业应知。」
或为现法利益事义财位相应,起策具足守护具足平等养命。
《菩萨地持经》卷第七:「现法乐义,钱财具足,勤力具足,守护具足,以正命心。」
佛教徒为现存生活的事情,利用智慧发动计划得到的财富,懂得守护,知道是量入为出,滋养生命。
于诸世间工巧业处皆得善巧,无谄无幻性不诳他。
《菩萨地持经》卷第七:「为诸世间工巧之业,不曲不幻不欺诳。」
菩萨拥有世间上各种专业知识,不会利用这些智慧欺诳人。
于罪现行深怀惭耻,正行具足尊重正行守护正行。
《菩萨地持经》卷第七:「常有惭愧行无罪行,威仪具足重慎威仪。」
菩萨有的时候会做错误的事情,会深怀羞耻。谨慎尊重的正行具足,守护自己的戒定慧。
有所寄付,深可倚信。于他财物,无所规度。举贷他物,终不违捍。分所共财,平等无矫。共知真宝,卖者不识,称实酬价,无枉毫厘。
《菩萨地持经》卷第七:「为他亲厚受寄不侵,若负人债终不抵捍,分父余财平等无偏,若是真宝主作伪想依实与价。」
他人寄放财物在菩萨处是可以倚重信任的。于他人的财物,不会移动的。若是向他人借用财物,终究不会违背原来的誓言的。共同的财产,就平等的来分发,不会有欺骗行为的。知道是真实的珍宝,出售这个宝的人不知道这是宝,菩萨要买这个贵重物的时候,会给真实价钱,丝毫也不欺骗那个不识宝的人。
于世时务令仪轨范,为益世间,辩正机捷。于所应作彼彼事中,他正来求,皆为助伴。敦质无动,不托余缘。善营事业,非为不善。若为帝王,以法治世,不以非法;不好责罚。
《菩萨地持经》卷第七:「决断世事辩正机速。彼彼所作来求请者,悉与同事终不废退,能随问答,为正事业不为非正。若为国王,以法治世不为非法不乐罚责。」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云何三种世事?一、语言谈论,更相庆慰事。二、嫁娶宾主更相饮噉事。三、于起作种种事中,更相营助事。」佛教徒对世事,表现出来的威仪合乎轨范。为了利益世间的众生,对世间事情辩解的时候,非常的敏捷。别的人来求菩萨帮助,随能随力,菩萨就会发心来帮助他,成就这件事。
& & & & 菩萨不会因为其它的事情改变了自己诚实的作风。&菩萨善巧的做很多有意义的事业,不会做一些有过失的事情。若是菩萨做国王时,以十善法、或者佛法来统治世间,不以非法、罪过的事情统治世间;不喜欢责罚众生。
若御大众,劝舍恶戒,令修善戒。成就八种贤圣语言。谓于所见,问答言见;于闻觉知,问答言知;于所不见,问答不见;于所不闻不觉不知,问答不知。
《菩萨地持经》卷第七:「于恶戒众以戒建立,成就八种贤圣之语。见则言见,闻觉识知则言识知,不闻不见不觉不知则言不知。」
若是菩萨统理大众时,劝导大众弃舍恶戒,教他们修学善戒,作种种功德。
菩萨成就八种贤圣的语言。于所见,问答言见;于闻觉知,问答言知;于所不见,问答不见;于所不闻不觉不知,问答不知。照真实的情形回答。
延伸阅读:
菩萨成就如是等法,如其世间正所应知,如其世间正所应转。
于彼一切皆如实知:是故名为善知世间。
《菩萨地持经》卷第七:「菩萨成就如是等法,如世间知如世间转,如实了知。是名知世间。」
《瑜伽论记》卷第十一(之上):「下第三总结。云如其世间正所应知者,结其第一知世间也。如其世间正所应所转者,其第二随顺世间也。」
韩清净《披寻记》:「如其世间正所应知等者:如说有情世间流转差别,若器世间流转差别、若八种相观世间义、若诸世间所有胜义,是名正所应知。于胜等劣诸有情类,身语意业无倒随转,是名正所应转。」菩萨成就这么多的善法。有情世间流转,器世间流转,八种相观世间义,诸世间所有的胜义,就是一切法都是假名,没有真实义,「如其世间正所应知」的。「于胜等劣诸有情类,身语意业无倒随转」,都是很诚实的、很恭敬的、没有高慢心,来应对诸有情,「如其世间正所应转」的。
延伸阅读:
三十种善行明「善知世间」:
唐&法成撰.智慧山记《瑜伽师地论分门记》卷第五:&
依年德俱尊等三十种善行明善知世间义分三十:
一、依年德俱尊修和敬业,明善知世间。
二、依年德相似而格量,明善知世间。
三、依年德俱卑劝修胜德等,明善知世间。
四、依希求财法有情以财法,明善知世间。
五、依虽处尊位而不憍慠,明善知世间。
六、依供给所摄有情等,明善知世间。
七、依识与不识等心为友,明善知世间。
八、依无依怙有情作依怙,明善知世间。
九、依有缘现谑而不过量,明善知世间。
十、依极善亲友不出麁言,明善知世间。
十一、依于他不久怀忿,明善知世间。
十二、依身语訾辱自省已过,明善知世间
十三、依不轻躁身语意业,明善知世间。
十四、依能远十四垢业,明善知世间。
十五、依藏隐六方,明善知世间。
十六、依远四恶友,明善知世间。
十七、依摄四善友,明善知世间。
十八、依现法财位等四法善巧,明善知世间。
十九、依不诳他,明善知世间。
二十、依于现行罪染怀惭耻,明善知世间。
二十一、依守护正行,明善知世间。
二十二、依寄付深可倚信明善知世间。
二十三、举贷他物终不违杆,明善知世间。
二十四、依共财,明善知世间。
二十五、依共知真宝无抂豪厘,明善知世间。
二十六、依善知于世时务,明善知世间。
二十七、依于所应作而作助伴,明善知世间。
二十八、依如法治世不以非法,明善知世间。
二十九、依劝舍恶修善,明善知世间。
三十、依八种圣语言,明善知世间。
延伸阅读:
《观诸法如专栏》(2016)文章合集
长按二维码
本文来自凤凰号,仅代表凤凰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大象佛学图书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法 世间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