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供给侧改革革会造成大面机失业吗

供给侧改革,三大关系怎么处?
(原标题:供给侧改革,三大关系怎么处?)
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是认知问题。2015年临近尾声,全民开始了一场“供给侧改革”的考前大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认知问题。
2016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重点已转移到做什么、怎么做上来。供给侧改革主要任务——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归结起来就是要把握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三者的关系。
本期财经咨文,约请了知名经济学家和咨询机构负责人为您解读。
产能过剩如何化解,如何减少无效供给?
政府之手重在完善优胜劣汰机制
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所长 刘涛雄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与政策的重要调整。任何政策的实施都意味着政府之手的介入,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改变,比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变,政府的基本职能与定位没有变,变的是政策的重点和切入点。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更接近于有效需求不足的典型症状,如产能过剩、物价低迷等。但为什么开出的药方是要更重视供给侧政策呢?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前产能过剩有深刻的体制机制原因,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如果没有政府之手的介入恐难以解决;如果延续过去的以需求刺激为重点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强化产能过剩,从长期来看问题还会恶化。
不妨稍微分析一下当前经济中最突出的问题——产能过剩。在健全的市场机制下,产能是跟着需求走的。当市场需求旺盛时,企业扩大生产,产能提高。过剩的产能长期存在,说明产能没有跟着市场走。根子在哪儿?在于企业的行为,说明企业没有按照市场需求来调整自己的产能。为什么?在于企业所面临的体制机制环境,许多企业宁愿在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下运行,也不愿大规模减少产能。尤其是国有企业,压缩产能往往意味着工人下岗失业,甚至企业倒闭。在现行环境下,国有企业管理者缺乏足够的激励来面对这些难题。
另一个典型的问题是僵尸企业的存在。在一个健全的市场,一个企业如果长期亏本自然会被市场淘汰,僵尸企业难以长期存在。当前中国为什么有大量僵尸企业存在呢?它们明明已经没有存在的经济价值,却依然在市场上运作,这说明,企业优胜劣汰的机制尚不健全。或者说存在一些障碍,比如说企业的破产重组,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来看,当一个企业面临淘汰时,往往是债权人首先会站出来推动企业进入破产清算或者进行重组并购。但我们的现状是,大量企业的债权人是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他们从各方面考量,或者出于对坏账暴露的担忧,缺乏推动不良企业进行破产并购重组的积极性。对国有企业而言,破产清算和重组的过程往往还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更是运行不畅。
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为政府之手介入提供了必要性,也说明政策介入的切入点首先应重在体制机制改革。供给侧改革应该和国有企业改革紧密结合,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中的企业。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优胜劣汰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政府之手应重在重建和完善优胜劣汰的机制,而不是代替市场去进行选择。
四川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的重镇,改革任务艰巨。
(本报记者 赵若言 整理)
公共产品和服务如何加强优质供给?
推动PPP发展补上重建设轻管理短板
北京大岳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合伙人 徐志刚
供给侧改革,首要的就是减少无效供给。现阶段我国工业和房地产领域过剩比较严重,生产的产品、建好的房子卖不出去。基建和政府投资领域也存在大量无效供给,如打着城镇化旗号催生的“鬼城”“空城”,很多都是投资过剩的产物;门可罗雀的展览馆、大剧院等,成了白砸钱的政绩工程。
然而同时我们又看到,很多需求强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却十分不足。入学难、看病难、养老难,呼吁了很多年,还是老样子。空气污染、交通拥堵、臭水沟、断头路等现象,何尝不令人心痛。有些公共设施,建了没人维护,成了摆设,没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重数量、轻效益,重建设、轻管理,屡见不鲜。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个“短板”为什么多年没补上呢?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机制问题。政府亲力亲为,垄断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财政资金有限,投到东,就没法顾及到西。用完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又借道投融资平台融资搞建设,债台高筑,长期下去是无力为继的。
打破这种僵局,采用PPP模式不失为一种极佳的政策选择,就是要在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期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双方作为平等的主体,依靠契约维系。这种合作关系是针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从项目前期工作到审批、建设、运营维护直至期满移交退出等各个环节。通过PPP模式,可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产品和服务供应领域,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的市场活力、专业管理优势,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效率。
要想做到公共产品的优质供给,首先要选好社会资本。好的社会资本应该具有丰富的产业经验、雄厚的财务实力,能够以合理的价格提供公共设施建造和公共产品。无数项目实践表明,只有通过充分竞争才能选到最合适的伙伴,有效降低政府的支付成本,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质量和效率。
其次,政府要强化契约精神,恪守信用。一方面,政府必须按照相关协议要求做好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监管以及绩效考核。不仅自己要监管好,而且要发动社会来监督,采用多种方式监管;同时政府支付给社会资本的补贴要同监管考核结果挂钩。这种新的模式,将倒逼政府职能的转变,做到监管不缺位,把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要放手。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实现公共产品、服务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政府也要严格按照相关协议的要求,及时足额支付服务费,这样才能确保公共产品、服务的达标和高效提供。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信用和履约氛围,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公共服务领域,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全面提高公共产品、服务的质量效率。
(本报记者 陈岩 整理)
适应当前新消费结构,如何扩大有效供给?
让市场之手发挥更大作用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李文溥
供给侧改革是中央在中国经济增长“三期叠加”和“新常态”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针对性治理方略。
2010年之后,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出现了新一轮升级转换迹象,以住房交通和食品衣着等实物消费为主,逐渐变为服务消费与实物消费并重的消费结构。然而,投资结构却并未随之发生明显的调整。
投资和消费需求结构相悖,使得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同时并存。一方面,年,所有工业行业的产品库存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2.1%,其中与房地产业、交通业息息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产品库存年增长率更高。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产品,尤其是与过渡阶段居民消费升级方向相关的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产品供给却严重不足,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已经成为全国性问题。
市场是实现供需结构协调的基本手段。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居民消费支出转向住房、交通支出为主,我国在房地产业实行了市场化改革,在交通业尤其是汽车产业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大大提高了住房、汽车的供给能力,满足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升级变迁。然而,现代服务业至今仍是市场改革最为滞后的领域,在这些领域,资源垄断限制供给,产品供给能力严重不足,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政府价格管制,扼杀价格调节,不断放大供需矛盾。当前中国经济严重的产能过剩,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结构无法适应需求的结构变化。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垄断严重。
因此,要充分运用市场之手调节供给结构。下一个阶段必须围绕未来5到10年、10到20年的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趋势变化,借助于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市场开放等相关措施,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能够满足新消费结构的产品和现代服务供给体系,形成有效供给,重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既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和乘法操作,有的放矢,进一步明晰供给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同时,也避免过剩产能问题的循环出现,使新形成的供给能力与消费需求相适应,实现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新需求推动新消费、新消费倒逼新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放松管制、释放供给活力、让市场之手发挥更大作用,提高投资有效性。
(本报记者 赵若言 整理)
作者:赵若言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字号:大 中 小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大面积关停并转的“代码”,鼓励房地产开发商降房价也是忽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经济到底怎么了?永远没有人说的清楚。老习今年莫名其妙的提出推进供给侧改革,随后又加上一个限制词:结构性。啥意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包括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都提出“要鼓励房地产开发商降房价”,它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吗?房地产开发商能够主动降房价吗?& & 上面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 & 中国经济很不好,否则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不会有那么多领导作检讨。表面上看,GDP不错,就业率也不错,但很多僵尸企业仍然在生产,它们虽然也在贡献GDP,但压低了全行业的利润,剥夺了所有企业创新的原动力,致使通货紧缩长期化。这样的GDP,有百害而无一利!至于李克强总理一直鼓吹的就业市场良好,习总在英国讲了:中国有巨大的隐性失业,比如钢铁行业几百万人,如果真的实行有序破产,关停并转,可能有一半失业。而所谓阿里巴巴式的就业,基本是朝不保夕的,目前已经争议很大,未来大幅度下滑基本没有悬念。中国经济其实很不好,而且拖累的全球经济也不好。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盟友”俄罗斯,这个国家是绝对的“单肺经济”,结构很单一,对石油、天然气、矿石等出口高度依赖。以前它捆绑中国,高价卖给中国大量能源品,导致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它基本是躺在床上挣钱,日子红火的不得了。但一旦中国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中国高物价高通胀周期立即转为通缩周期,进口大幅度下降,俄罗斯经济急剧降温――连续三年负增长,导致全球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增速都急剧下滑,中国的高出口也急速下降,产能过剩更加严重。全球经济恶性循环。& & 目前全球经济都不好,答案美联储却必须兑现承诺,加息!而且在2016年有可能出现加息周期。这意味着什么?全球流动性逆转,大量投机人民币升值的所谓“热钱”会回流美国;此时,作为全球第一大产业的中国房地产却要去库存了,很多与房地产相关联的产业、企业都有去产能,这两只翅膀煽起来,会不会出现天灾人祸呢?!& & 很显然,如果仅仅靠市场,中国经济很可能在2016年崩溃!房地产去库存绝不是要大力发展房地产,更不是靠房地产拉动中国经济,而是为了避免大的灾难!中国的房地产库存表面上看只有17亿平方米,但这只是开发商在销售的数字,还要包括在建的17亿平方米,闲置的17亿平方米,还有已经批准开发的数十亿平方米。不立即踩刹车,不得了!更要想到,以前的房地产,尤其是商品房绝大多数都是“非智慧的”,不环保的,建设格局拥挤混乱的,建筑材料落后的,这些房子很快将被时代淘汰。如果不下决心去库存,未来不久,就不是去库存,而是烂尾楼,建筑垃圾了!& & 为什么如此严重,以前很多年却没有人严正警告?其实我早就警告过,很多专家也警告过。但是,过度地粉饰太平,唱高调,使市场出现错觉!啥错觉,以为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能够使局势反转!错了,为什么要提出供给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指望刺激需求能够反过来解决供给侧低迷。供给侧不仅是出问题了,而且是大问题。如果没有美联储加息,没有急切地房地产去库存,可能还能拖,但新的局势发展已经使解决中国经济深层次难题的时点不能拖了!& 房地产去库存,意味着与房地产相关联的所有产业都要紧缩,需要去产能。这其实也是经济规律使然:去价格(降价),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靠关停并转走出危机,这是必然的经济周期。粉饰太平,只能延缓,或曰拖延这个周期,最后还是于事无补,只能更加激进!& 但在房地产去库存、整个产业链去产能的周期中,房地产商能够主动降价吗?房地产商背后是谁呢?地方政府!客观地说,房地产商已经死扛了四五年,一直在等高层政策逆转。这是博弈,也是对抗,现在终于看到天亮了,它们能够通过降价刺激买房子吗?退一万步讲,中国老百姓从来是买涨不买跌,房子降价,就有人买吗,恐怕不是降价一点点能够刺激起来的。房地产行业要去库存,最需要的不是降价,而是政策稳定,预期稳定,比如我一直建议,房产税政策预期要给老百姓,否则没有人敢买房子――除非政府送!& &2016年,房地产去库存要动真格的,而且新开发项目将被严格限制――没有完成去库存计划的城市不能卖地,更不能新开楼盘。除此以外,政策面要暖风频吹,以前所有的性质措施,包括限购、限贷,都有取消!房产税是不能收了,起码三年!未来要收,也会扩大面积和套数,而且要在解除所谓土地产权租用周期之后。房地产市场表现靠政策利好实现去库存,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以前的诸多争论,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都有定论,都必须按照习近平经济学理论从新来过。& &这就是习近平经济学产生的背景,也是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产生的背景。啥叫供给侧改革?千万不要把它等同于西方经济学的供给侧理论。它仅仅是借用!中国有几个竭力主张供给侧理论的经济学家,现在很牛皮了,到处说,习总采纳了它们的经济学思想,最典型的就是贾康。这个人几乎所有老百姓都知道,因为他力主尽快征收房产税。但我们都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房地产销售,不仅要给进城务工的农民以城市户口――鼓励他们买房,同时要放开投资性买房――鼓励投资者出租,在此背景下的供给侧改革与贾康之流提倡的供给侧经济学已经是风马牛不相及!& & 习总借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就是“借题发挥”,当然,这个借题发挥是全局性的,它源于对当前中国经济过度强调刺激消费的现实不满――包括像阿里巴巴那样的超低价消费。从国际经济学潮流角度思考,供给端、或曰供给侧经济学理论是很失败的理论。1970年代,美国历经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消费”经济末端,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这两个本来水火不容的表象却同时出现。哥伦比亚大学的芒德尔教授,首次提出从“供给侧(supply side)”刺激生产、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并获得诺贝醚Ы保怀莆└伞4撕竽霞泳醚г旱陌⑸穑Anther Laffer)教授划出一个著名的“拉佛曲线”,说服福特和里根总统以“减税刺激经济增长”。这派学者的理论基础是:以减税增加企业和个人所得,增加社会供给来拉动消费。说白了,就是扩大赤字,扩大政府债务,同时大幅度减少国有企业数量,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市场。这一套理论对美英经济有所帮助,出现了二十年左右的经济增长,但却成为全球经济,包括欧美日经济的不治之症。美国的次级债危机,欧洲的债务危机,包括日本的巨大债务负担,都源于供给侧理论。我们都知道,美国在大幅减税后,庞大的支出(主要是军费)有增无减,欧洲日本则靠盲目地扩大社会福利获取政治经济稳定。目前,欧美日人均背负的巨大债务都高于20万美元,而且已经无法还本付息。供给学派在西方国家已经没有人再信了!& & 被西方经济学否定的“供给学派”,竟在中国死灰复燃,其中深意谁懂?!习总提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需要重写,尤其是需要结合中国经济实际重写,为什么?习总、包括李克强总理多次抱怨中国经济学家群体无能、失误,没有人提出像样的经济学理论,预测指导中国的经济工作,尤其是预警!现在提出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是借用!中国当前的确需要大幅度减税,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尤其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来刺激经济增长。但没有理论行吗?但中国经济现实状况与供给侧改革理论可能有很多“风马牛不相及”之处。首先,中国经济并非西方式的市场经济,我们的改革还未完成,绝大部分资源(土地及不动产)不能进入流通领域,我们的人民还分为三六九等,不能平等流动,自由消费;我们的城乡、工农、贫富两极分化;我们的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庞大的利益集团,让它们关停并转,如同要命;我们的政府太庞大了,可能是美国的一千倍,减税就是要公务员都下岗,而没有了庞大的公务员队伍,谁能保证“稳定”!很显然,习总是明白这一切的,但没有办法,唯有硬着头皮深化改革――这就是“闯关”一词的来历!中国必须踏实地面对现实,必须一点点地解决中国特有的难题,西方的经济理论只能借用,决不能生搬硬套。我们要明白,啥是假的,是忽悠,啥是真的,是必须做的。& &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下决心关停并转,下决心搞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决心扭转房地产市场低迷局面,因此必须继续按照消费端理论所注重的那样,继续刺激,继续松绑,而供给侧学派的所谓代理人贾康所坚决主张的立即征收房产税,肯定泡汤,想一想当年他与我在凤凰卫视交锋,谁是正确的?!理论正确不是高层说的,更不是自己说的,而是市场说的,人民说的。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大 名:&&[]&&[注册成为和讯用户]
(不填写则显示为匿名者)
(您的网址,可以不填)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影响到底有多大(图)_凤凰财经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影响到底有多大(图)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就业方面,亏损最严重的30%企业拥有899万的员工,根据亏损企业员工平均5.6万元的年收入,按照人均1500元/月的失业补助计算,职工收入下降约3146亿,而目前中国人均消费倾向约62.6%,对2015年总消费的拖累约0.7%。如果按照全部亏损企业计算,这一数字为1.3%。
来源:兴业宏观,作者王涵 供给侧改革的&喜&: 1)亏损最严重的30%企业对2015年经济指标的拉动:固定投资仅0.5个百分点;消费仅0.7个百分点; 2)亏损企业的税收贡献本身较小,失业补贴最高共需要1618亿; 3)银行面临的潜在坏账小于拨备+年利润。 &忧&:但面临的挑战仍大: 4)参考1998年去产能速度,若考虑存量在建工程,投资的拖累可能更大; 5)资产质量问题可能约束银行放贷能力; 6)与1998年相比,本轮去产能周期缺乏新增长点。 &喜&:经济能够承受供给侧改革冲击 在极端假设下,我们假定工业企业中亏损最为严重的30%都面临出清压力,也将所有亏损企业都倒闭的情形作为一个对比。整体而言,供给侧改革对投资和消费的拖累都相对有限,且参考《关于脱困指导意见》等改革指导文件,整个供给侧改革的完成可能需要5年左右的较长的时间,整体风险更加可控。 亏损企业对投资的贡献不足0.5% 根据我们的测算,亏损最严重的30%企业的固定资产存量约占整个工业部门的10%,假设固定资产投资与存量成正比(事实上这很可能高估改革影响),对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拖累约为0.5个百分点。如果我们把这个范围扩大到所有亏损企业,其占工业部门比重约13.5%,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拖累约0.7个百分点。 亏损企业对消费的直接拖累也有限 在就业方面,亏损最严重的30%企业拥有899万的员工,根据亏损企业员工平均5.6万元的年收入,按照人均1500元/月的失业补助计算,职工收入下降约3146亿,而目前中国人均消费倾向约62.6%,对2015年总消费的拖累约0.7%。如果按照全部亏损企业计算,这一数字为1.3%。
资料图 亏损企业对税收的贡献不大 从行业划分来看,房地产、批发零售、银行和烟草业是目前国家税收的主要贡献,而全部产能过剩行业占全国总税收的占比仅不足10%。供给侧改革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同时对税收产生影响。一方面,亏损企业的倒闭会减少税收的基数,但事实上亏损企业享受税收的优惠和减免,对整体税收的贡献有限;另一方面,按人均1500元/月计算,亏损最严重的30%企业如果全部倒闭,最高需要1618亿的失业补贴(对比2015年财政支出17.6万亿),影响也可控。
资料图 银行拨备+利润足以覆盖潜在坏账 在极端假设下,30%亏损企业全部倒闭,其拥有的债务全部违约,这将会给银行部门带来2.9万亿的坏账问题,给银行部门带来较大的压力。但截至2015年3季度,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达到2.3万亿,银行年利润预期也超过1.5万亿,坏账损失仍然小于银行当前的拨备和年利润水平,不会带来系统性风险。如果供给侧改革是在3年以上的时间长度中逐渐完成,根据我们的测算,对银行的利润拖累也相对有限。
&忧&:但仍有三方面的挑战 如果算上存量在建,投资的拖累可能更大 在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中,中国依赖于投资的拉动,资本形成对的贡献接近5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不足20%的正常水平。而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意味着大量的投资仍在建设之中。在年的去产能周期中,纺织业等产能过剩行业的资产交付使用率上升至超过100%,意味着投资的大量减少。而在本轮的去产能周期中,如果未来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目前66%)重新回升至1998年周期时的高位水平(79%),那么对投资的拖累将会更大。 坏账问题可能限制银行功能的发挥 根据我们的测算,亏损企业的潜在坏账风险小于目前银行的拨备和利润水平,系统性风险有限。但债务的压力上升可能会影响银行信贷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债务问题的加速恶化和对经济增长的拖累。近期传出的部分银行对19个行业贷款进行限制或正是表现之一。 新需求从何而来? 在年的去产能周期之中,虽然投资和出口带来了较大的拖累,但最终消费(包括政府支出)出现快速回升,对冲了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而且随着2001年加入WTO,外部需求的增长对冲了内部矛盾,使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期。但目前全球缺乏新的需求增长点,中国内部也面临老龄化压力,为达到&十三五&规划中6.5%的增长目标,仍需要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
资料图 凤凰财知道(微信号:icaizhidao)中国最权威的财经评论,每天都有热点财经新闻的犀辣点评! 解局北京(微信号:zhongnanhai1921)跟踪北京高层与政策动态,研究解读独家投资机会。 小报告(微信号:ifengxbg)是凤凰财经重磅打造的宏观经济分析解读栏目,最前瞻、最权威的分析助你把握投资大势。
[责任编辑:李愿 PF015]
责任编辑:李愿 PF015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315959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微博关注: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
供给侧改革:即将从四大方面撬动养猪业
全球品牌畜牧网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459次
&评论:()
&字号:【& 中&】
  中国是个理论照进现实的社会。新概念、新理论的诞生,往往意味着指挥棒将发生重要变化。
  近一个月,国内外媒体纷纷聚焦一个热词:&供给侧改革&。起因很简单&&习近平和他的高层智囊们在各个场合浓墨重彩且频繁地强调了这一崭新的概念。而在12月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度提出:&2016年将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热词的出现,是继&新常态&一词之后的另一大现象,标志着官方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政策指导思想与逻辑变化。农业作为历来最容易被政策驱动的传统行业,毫无疑问将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简而言之,就是从供给一侧而不是需求一侧来解决经济的问题。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供给侧改革有两大核心内容:第一,调整经济结构,尤其是淘汰过剩产能;第二,提高经济效率,提升产品质量。
  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衡量养猪业,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太阳底下无新事,养猪业存在的问题,与中国经济的其它领域并无二致:产能过剩严重、生产效率低下、低品质生产资料同质化竞争&&中国养猪业确实应当属于被改革的对象。
  根据香港《大公报》的分析,供给侧主要有四大关键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和创新,供给侧改革将围绕这四大要素进行。
  我们围绕上述四大要素观察,可以发现,其实养猪业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展开。此番有了中央高层的定调,改革仍将继续深化,可能更加生猛。
  从土地供应角度看,养猪业的&地盘&显然将被挤压。各地都在规划禁养区、限养区,政府鼓励农民划地为&圈&人人养猪的时代已然过去。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环保压力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各地政府在工业税收企业与无税养殖企业之间的自然选择。因此,不少养猪人可能被迫告别行业,短期内养殖量很难大规模增加,猪价也有可能保持相对乐观。
  从劳动力的角度看,猪场对工人的素质要求将大幅提高。普通的中老年工人将越来越无法满足未来猪场的需求,而要招到合格的养猪精英,猪场只能付出更加具有号召力的工资待遇。因此,猪场人工加薪可期,而自动化机械化更是势不可挡。
  从资本投入的角度看,政策扶持资金和产业资本都会向相同的方向倾斜。无论是政府还是大企业,都会本能地力图抓大放小,与规模化大企业合作,稳住供应量和市场。因此,中国养猪业的规模化速度还会加快。
  从创新的角度看,饲料、动保等生产资料企业是主力。尽管很多企业很多产品宣称自己开辟了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但我们都知道,这个行业最大的弊病依然在于产品低水平同质化竞争。
  可以看出,供给侧改革的四大要素,每一个领域都会受到无形或有形的手影响。但决定成败的,依然是创新。只有实现了创新,改革的目的&&提高劳动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才可能真正落地。而能否创新,关键仍在于市场,并不能由政府和政策那只有形的手决定。
  人们常常嘲笑,中国人对自己的产品完全不信任,就连一只小小的马桶盖,也要挤到日本去买!在畜牧业,类似的现象数不胜数。例如,外资品牌异常坚挺,导致一些&假洋鬼子&异常猖獗,其中蕴含的道理再简单不过&&养猪业不是缺产品,而是缺好产品;一方面是饲料、兽药、种猪等领域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好产品依然供不应求。
  一言以蔽之,不是需求出了问题,而是生产和供给出了问题。这场轰轰烈烈的&供给侧改革&,将在各行各业展开,而震荡中的中国养猪业,也将被它刷新。
责任编辑:管理员tags:&养猪业,养猪业改革&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阅读:
&&()&&()&&()&&()&&()&&()
&网友互动评论
&网名:&&(注:企业登录后会显示网名为企业名称)
&声明: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品牌畜牧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按地区查找
华北:&&&&
华东:&&&&
西北:&&&&
西南:&&&&
热销新品推荐
畜牧传媒先锋 彰显品牌价值
传播企业品牌 拓宽销售渠道
全球品牌畜牧网新闻热线:
给品牌畜牧网提供新闻线索,重大新闻爆料
新闻热线:0
全力打造畜牧业品牌营销第一媒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