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理论是怎样形成和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09-04-23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 的阶段划分问题。1958年11月,在郑州会议上,他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术语。他在1959年11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又说过:“社会主 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 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由于毛泽东在五 十年代中期以后犯了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错误,他的这些有益的探索没有能够坚持和发 扬下去,因而也就没有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 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邓小平对社 会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理论的重要贡献。 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 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 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这段话的重点不在于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要性、长 期性、不可逾越性,而是针对当时有人否认坚持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否认我国已经建立 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错误观点,侧重于强调我国社会现阶段的社会 主义性质。因而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2年9月党的第十二次 代表大会的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 面》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但 是,如同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现代经济,有了当代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及其先锋 队共产党,社会主义革命就有可能成功一样,在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我们就能 够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立起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里强调的重点同样不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要性、长期性和不可逾越性,而是针对有人认为物质文明不发 达,就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错误观点,强调在我国现阶段建设高度的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因而这时也尚未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对我国当代社会所处阶段的正确论断。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对这个问题,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总结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从现实的国情出发,提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正确论断。这个论断的提出,在党的文件中,最早见于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党的十三大再次明确肯定了这个论断,并从理论上作了论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基本依据是我国现实的国情。我国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而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十三大提出了应当确立的具有长远意义的六条指导方针,完整地表述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 的阶段划分问题。1958年11月,在郑州会议上,他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术语。他在1959年11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又说过:“社会主 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 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由于毛泽东在五 十年代中期以后犯了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错误,他的这些有益的探索没有能够坚持和发 扬下去,因而也就没有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 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邓小平对社 会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理论的重要贡献。 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 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 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这段话的重点不在于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要性、长 期性、不可逾越性,而是针对当时有人否认坚持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否认我国已经建立 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错误观点,侧重于强调我国社会现阶段的社会 主义性质。因而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2年9月党的第十二次 代表大会的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 面》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但 是,如同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现代经济,有了当代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及其先锋 队共产党,社会主义革命就有可能成功一样,在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我们就能 够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立起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里强调的重点同样不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要性、长期性和不可逾越性,而是针对有人认为物质文明不发 达,就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错误观点,强调在我国现阶段建设高度的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因而这时也尚未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道德是经济建设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概 念。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 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在共同富裕的目 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概 念,并且对这一阶段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比前两次作了更为详细的分析,已经接近于 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内涵 意义 一、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1、实事求是,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党的思想路线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基石。 对“实事求是”一语的理解,我们可以追逐到远古的汉朝、大唐和晚清时代。三个朝代一个共识:是一个形容治学态度非常严谨的学术名词。而对其语进行哲学论证并赋予新的科学含意的创立者,应当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那是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就首先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一概念:“共产党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1940年初,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著《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同志再次使用了这个概念。他深刻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唯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才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到年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困苦的时期,党中央在延安开展了整风运动,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许多文章及讲话,系统地论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同志具体分析了这事求是与主观主义的根本对立。他把“学风”定位于领导、干部和党员的思想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上,这就极大丰富了“实事求是”这个学术概念的内涵。毛泽东同志还给“实事求是”下了这样一个全新的科学定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 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通常讲的规律性;‘求’就是要求我们深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在这样飞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完善和提高,进而升华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当历史车轮滚到20世纪50年代的后期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党逐渐背离了实事求是这一条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唯心主义横行,形成上学业猖獗,中华民族陷和了深重的灾难,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使刚刚走向繁荣的祖国倒退了至少20年。 2、坚持真理,是党的一贯方针。“四人帮”被粉碎后,由于“两个凡是”的阻扰,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未得到完全恢复,使党的事业继续受损。1977年春,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公开指出坚持“两个凡是”是错误的,是不面对事实的。同年夏天,他在给党中央的信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次年即1978年5月,邓小平同志以其超凡的气魄,积极倡导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之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的中央工作会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题,做了专题报告,进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由于邓小平同志为“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导致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博得喝彩、赞成。至此,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才得以真正的恢复和发扬。党的工作重点才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迅速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工作历程看,邓小平同志已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及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邓小平同志还深刻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到了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时,邓小平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以具体化和进一步发展了。他明确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思想路线。”回顾改革开放20年来,各条战线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正是由于我们国家执行并且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正如邓小平同志经常强调:“过去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的那样,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按照总设计邓小平同志所制定的“三步走”的模式,奋勇前进。 二、抓紧建设,不搞争论。 邓小平同志在他的巨著《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写道:“不争论,是我的发明。”、“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邓小平同志的“不争论”思想充分体现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原则的以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战胜“左”的思想影响,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不争论”是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强大的思想武器。这里,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其一、“左”的思想影响是改革开放的主要思想障碍。邓小平同志在其第三卷中这样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清楚。”正是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便使“左”的思想有其产生和存在的温床,进一步就会对改革开放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惑。顽固坚持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这是“左”的思想的主要特征。“左”的思想就是毛泽东批评过的“本本主义”,他们一概无视这些理论的前提条件和中国社会的实际,盲目追求某一种“理想”的社会主义模式。时致改革开放已走过了20个春秋的今天,仍有人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指责我们以牺牲中国的文明为代价,引进了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污染物。这就严重的阻碍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同时,“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常常给人以越“左”越革命,求进步的感觉。邓小平还进一步阐明了“左”对经济建设及政权建设的危害。他指出:“现在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但归根结蒂的还是‘左’的东西。”“左”的东西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煽动性,所以要消除它的影响,难度也相当大,已经成为我们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思想障碍。邓小平同志在第三卷中还这样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从这里不难看出,只要“左”的不排除,那么全国上下,齐心放开手脚大干,全国推进改革开放就是一句空话。 其二、“不争论”是我们战胜“左”的思想的强大武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左”的思想有多种表现,主要表现就是对改革开放出现的新事物,总要问一个是姓“资”还是姓“社”,把原来属于社会主义的东西错误判定为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把原来没有姓“资”姓“社”,既可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为社会主义所用。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否定;把原来属于资本主义的东西,但在通过努力之后,可以转化为社会主义所用的东西又一概加以排斥。这种无谓的消极争论,只能贻误改革开放和干事业的时机。因此,邓小平同志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要做到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争论”与“左”的要争论的目标不同,前者是要在中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者是要在中国建立起不切实际的“理想”的社会主义。“不争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右”的思想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不争论”思想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它击中了“左”的思想的要害,是我们战胜“左”的思想和强大思想武器。 其三、“不争论”思想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坚持和贯彻了“不争论”思想,使党所制定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有了充分的理论根据。江泽东总书记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曾这样指出:“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这实质上就是告诉全党,要抛弃“资”、“社”、“公”、“私”四姓的抽象争论,把资本主义创造有用于我的文明成果加以充分利用。因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肯定,邓小平的“不争论”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而且对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都有借鉴的作用。 2、“不争论”思想的伟大含义。 其一、“不争论”并非一切问题都不争论。“不争论”是相对于“资”、“社”、“公”、“私”四姓而言的。一是指对改革开入的具体措施,经济发展的具体做法,不要陷入抽象的争论,以免贻误战机。二是对于已经确定了的党的方针、路线,不要争论,以免有碍贯彻执行。如果对过些问题坚持争论,就会就成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问题,更会导致“左”的思想泛滥。这是我们党所反对和不允许的。这里应当引起注意的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和斗争是长期的,甚至永远不会停止,除了全球大同,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三是对于“真理越辨越明”不能否定,在学术问题上必须贯彻党的“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便在争论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澄清人们思想和行为上的混乱。 其二、“不争论”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同志所以高明、伟大,就是他及时告诫我们,不要因为搞抽象争论,耽误了我们大干社会主义,抢经济效益的时间。坚持“三个有利于”,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判断标准。在“三个有利于”中,发展生产力是核心;增强综合国力是关键;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归宿。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东西都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并大胆地吸收和利用,使其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其三、“不争论”就是要象邓小平同志指示的那样:“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今天的改革开放是前所未有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除了靠我们去试闯、去摸索,没有别的捷径。当然,这种探索应当是积极的、主动的,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抓紧时间,寻找一切可用的方法与手段,创造经济高效益的发展速度,否则,我们就会落后于发达国家更远。正象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的:“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探索必须胆大,不怕冒风险,以减少由于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又这样教导我们:“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不要象小脚女人那样,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闯。”、“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意味着敢闯、敢冒险、敢干,是对改革开放负责的态度,是务实的精神。那种四平八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和行为是无益而有害的,会使我们错过良机,葬送改革开放的美好前程。当然,这种敢闯,要求是理智的,不是鲁莽行事,而是要看其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凡符合这标准的就要试要闯,不要怕犯错误,改革开放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要付出代价的。总之,改革开放进展顺利时,要更快求好,更上一层楼;当改革开放遇到困难时,更加需要保持闯的劲头,冒的精神。不闯不冒,我们可以不犯或少犯错误,但却贻误了极其珍贵的战机,必将铸成不可弥补的大错。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开放,实践检验真理的大讨论,导致我们的国家在20年间跨越了一个时代,腾飞了20年,方方面面结下硕果,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为什么在同样的土地上,人中增加了,自然资源稀缺了,中国会发生如此巨变,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向国强民富的光辉大道。 不是吗?曾有外国友人把我们这个拥有近13亿人口,生产力水平落后的东方大国,比作一艘超载的航船。邓小平同志是这巨轮的舵手,是他按动启航的电纽,推进睦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破除“两个凡是”;是他拨正航向,走向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又是他测定历史方位,将中国定位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是他抓改革开放、搞两手硬的建设,把中国这艘巨大的航船平稳、安全、胜利地驶向彼岸!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把我们党在新时期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进行了科学阐释。这是十七大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内容十分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二)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指出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没有出路。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应当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 (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四)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五)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六)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指出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强调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 (七)提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八)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九)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十)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指出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十一)提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强调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十二)提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强调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加强军队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提出人民军队要肩负起“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十三)提出“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理论。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强调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十四)提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指出党必须适应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加强和改善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政治、依法执政。强调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这些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继承了前人,又突破了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再一次有力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共产党人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 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二是 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第一层含义是对 国社会性质的界定。 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最主要的是 们已经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即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 们也已经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第二层含义是对 国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界定。 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科学文化落后的基础上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的状态,目前还是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这种不成熟性表现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这不同于过渡时期,因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在1956年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都要经历的阶段,而是特指 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 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第一,从发展水平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的总体概括。第二,从产业结构状况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第三,从经济形态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第四,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学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学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第五,从人民富裕程度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第六,从地区差别状况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第七,从经济政治和其他体制改革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第八,从精神文明建设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第九,从实现目标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特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正确认识和把握一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使用了“初级的阶段”这一概念。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 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 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十三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五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 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 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必须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两方面的含义。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第一,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发展战略的根本依据。第二,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最后,是 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2.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3.党的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4.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5.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6.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