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格证面试'真题解答,让学生质疑人间词话txt价值,并向学生解释.怎么设计教学

序  其实写这个,不为别的,只为了大家能多读一遍《人间词话》。这年头,已经很少有地方能摆得下一张书桌安安静静的看书了。  先聊聊老王吧(这句念起来似乎总有点别扭哈,老王家的传统劣势=。=)。  要了解一个人,可以从他的文章开始,当然很多时候,反过来也成立。那就让我们从老王开始我们一次华丽的诗词之旅吧。    首先说说我对王老先生的态度:70%正面,30%负面。正面的态度里40%是尊重,20%是敬佩,10%是同情,负面的俺就不说了,大家细细看完,也就会明白了。    1. 近代史上的成功广告——三大天才论  有句已经被嚼烂了的话:古往今来中国三大天才死于水,其一屈原,其二李白,其三王国维。这话传播甚广,影响甚深,静安兄的众多忠实粉丝想必对此都笃信不疑吧。其实呢,谁也不知道最先说这句话的到底姓甚名谁,究竟是何方神圣(我比较相信一句话:Google上搜不到,那就是没有。我搜过的,查无此人)。大胆猜想一下,这位仁兄呢,只怕是某大学的广告专业优秀毕业生兼老王的超级粉丝,极富想象力的为本校校友作了这个天字第一号广告。广告的特征有三:一,唬人;二,狂轰滥炸四处传播;三、容易被意志薄弱者奉为圭臬。嗯嗯,三项全中,看来是八九不离十了。  屈李王三人不是同行,看看静安兄的诗词,再看看屈李二位的哲学历史学论文(貌似这两位没写过,写也是不及格),应该是没有什么可比性。当然了,为了安抚一众愤愤不平的粉丝,那也勉为其难的比上一下吧。王国维是天才,应该也算得上一个,但是大家应该很清楚屈李二位在中国古文学史上的地位,那是巅峰之上的巅峰,天才之中的天才。正所谓说起楚辞,必颂离骚;说起唐诗,必称太白,离骚和唐诗,几乎可以说代表了几千年中华文学的渊源和鼎盛。不可否认,王老先生足够优秀,但把这么大顶帽子生生的扣在老王头上,还是嫌有些大啦。  总之呢,三天才论可以休矣。广告而已,不必当真。再听到这句,您就当多听了个笑话。广告这东西,信么,没有;不信么,也没有。    2. 王国维和《人间词话》  对“三大甜菜之一”的王国维来说,写文学评论应该还算不得是他的主业,《人间词话》看起来更像是茶余饭后的随笔。这好比三国第一猛将吕布,武艺天下无双,十八般兵器样样精熟,不但方天化戟用得牛X无比,偶尔玩玩小匕首也能玩的倍儿溜。  静安兄的古文在当时是绝对满分。为啥说绝对满分呢?人家当年是逊帝溥仪封的“南书房行走”,还赏 “著在紫禁城骑马”。这要是在康乾时期,那可不得了,策马上朝,何等的威风。清代才子仿佛只有清初朱彝尊才享有此殊荣。顺便八卦一下,老朱当年五十一岁布衣入选博学鸿词科会试,被招入南书房,赐“紫禁城骑马”。于是乎老朱兴奋之余写了首《恩赐禁中骑马》:“鱼钥千门启,龙楼一道通。趋翔人不易,行走马偏工。鞭拂宫鸦影,衣香苑柳风。薄游思贱日,足茧万山中。”MMD,怎么说他呢,纯粹就是一墙头草,好歹他伯父朱茂晖也是明末复社成员,为国家危亡忧心劳力,老朱怎么就不学学同为大儒的顾炎武、吕留良拒绝清廷征召呢?当然了,到了溥仪那个年头,所谓“著在紫禁城骑马”真正的赏赐就不是高头大马,而是一个小马鞭(那时候溥仪也没多少钱,估计买的还是地摊货,真委屈老王了)。老朱后来可是担任廷试读卷官,想来王国维的地位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当时如果溥仪当时能重开科考,出古文试题十有八九要找他。自己出题自己阅卷,他不满分谁满分?  《人间词话》妙语连珠,不落窠臼,又是高考满分作文,想不说好都难。但写得好与写得对完全是两回事。在我们看看老王如何点评千古名句,如何点评历代词人之前,先来了解了解他的生平吧。他的观点和他的性格以及所处的历史环境委实有莫大的关系。    3. 老王的生平和个性  王国维(),字伯隅,自号静安,又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父亲王乃誉是商人。4岁丧母,父亲经常出门经商,对子女教育严格,养成王国维孤僻的性格。(这句是从百度上抄的,注明一下,嗯嗯)。  他两次到杭州参加乡试,未中,便倾向新学。甲午战争后,到上海,为《时务报》当书记校对,同时,用业余时间入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从日本藤田丰八等学习日文及理化等课程。上虞罗振玉看到王国维扇面上所写咏史诗,赞赏其才学,在经济上帮助他,留他在东文书社当庶务。王国维誓事罗振玉并终生依庇于罗。1901年他曾赴日留学,次年因病回国。1903年任南通师范学堂教员,1904年任江苏师范学堂教员,讲授心理学、伦理学及社会学。1906年,罗振玉调京,在学部做官,王国维随之入京,次年在学部总务司行走,任学部图书馆编译。他对叔本华、康德、尼采哲学颇有兴趣,在《教育世界》发表过一批哲学论文,介绍德国哲学,又从事词和戏曲的研究。1908年《人间词话》问世,1912年《宋元戏曲考》问世。辛亥革命后,罗振玉、王国维逃到日本居住。罗振玉对他说:现在世变很激烈,士欲可为,舍返经信古未由也。王国维听了罗振玉的劝告,便尽弃前学,专治经史。他运用罗振玉的大云书库所藏经史、古器物、甲骨文、流沙坠简等,经过研究写出一批学术论文。1916年他回到上海,应哈同之聘,为《学术丛编》杂志编辑,后又任包圣明智大学教授。他仍从事甲骨文和古史考证,和沈曾植等研讨学术,关系密切。1923年他召为南书房行走,为已废的清室皇帝溥仪当先生。(人懒没救,抄一小段显然不如抄一大段过瘾=。=引用,引用哈,小声地说下,还是改了几个字的……)  正是应了葛洛夫的那句话:“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老王就是这么一个只认死理脑筋不拐弯的人,说句老实话,也只有老王这样执著的人才真的是块研究国学和史学的料。前面说他不能与屈李二位齐名不假,但是尊称他老人家一声大师那还是不过分的。王国维的一生刚好经历了清王朝的覆灭。他是个恪守传统、拒绝革新的人,他不能理解革命,亦幻想着清廷能够复辟成功,可惜他的愿望一一破灭。1924年废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王老先生认为这是“大辱”,想自杀,结果在家人严密监视下未遂。到1927年,北伐军即将进军华北,北洋军阀即将崩溃,这时候老王终于在留下那句著名的遗言 “经此世变 义无再辱”之后,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顺便说下,老王至死也没有剪掉他的辫子,这在当时是少见的。中国最后一个传统士大夫苍老而悲凉的背影,在一汪碧蓝如玉的湖水中,渐渐的沉没、消失,永不再现。王国维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中国的古文明已经步入迟暮之年,再也经不起西方列强的摧残和国内革命浪潮的冲击,走向了彻底的没落。  《人间词话》才情高绝,但一些观点却失之偏颇。老王对历代名词和词人的种种看法,很大程度上都源于王老先生的这种固执、保守而又带着些偏激的性格。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正文  《人间词话》之一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蒹葭》是《诗经》中的杰作之一,作者真挚的情感,穿越数千年的时空,依旧有让心灵悸动的力量。老王说此篇“最得风人深致”,不算过誉。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之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之沚。    溯洄就是逆流而上,溯游就是顺流而下;从是追寻;湄和涘这里都指水边;坻和沚指水中的沙洲;长、跻、右分别指道路漫长、险峻、曲折。  《蒹葭》颇似《关雎》,都是写心上人求之而不得的感触。不同的是,《关雎》直抒胸臆,而《蒹葭》则显得更有意味。在诗人的现实中,道阻且长,伊人难寻;他不得不溯游从之,却发现恍然间她在水中央悄然而立,似幻还真。朝思暮想的她仿若触手可及,但却永远不能拥她入怀。  写下这首诗的少年心中的苦楚并未被直白洒脱的诗句所掩盖。不得不佩服老王眼光之准,他说“昨夜西风凋碧树……”之句和《蒹葭》意颇近之,是相当有道理的。但是洒落只是表象。细想一下那似近实远、可望不可及的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意象,就可以知道诗人的失落和痛苦,比之只是“离恨苦”的“望尽天涯路”,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而那位在水一方的伊人,和那永不可及的爱情,已经被少年无尽的情思深锁在心,像琥珀一样成为永恒。    鹊踏枝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预计彩笺兼尺素。天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少年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仁宗时官至宰相。死后谥元献,也称晏元献。他是北宋初年的重要词人,欧阳修、范仲淹都是其门下弟子或者幕僚。晏殊一生安逸富贵,因此其词典雅雍容,温润秀洁,自成一体。  在晏殊的词里,这首词排进前三毫无问题。“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句堪称绝唱。而同样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蒹葭》让人对少年的爱慕之情感触不已,而晏殊的词却把人强烈的带入到那种穿透心灵的悲伤中去。“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凋”字写尽心中那种无人可以倾诉的苦楚。天涯漫漫,伊人何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个“尽”字,意境全出。西风遽起,独上高楼,抬眼望去,仿佛苍茫壮阔的天地之间只剩下这无法言说的悲伤,绵亘千年不绝。
  楼主继续,文字很好玩。  大晏小晏都是我欣赏的,点评很有意思啊。  等着看你继续评“老王”
  《人间词话》之二    【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此等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老王的这段话,的确是深得其理。《人间词话》赖以成名的数段话中,这句毫无疑问要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段话比喻贴切,佳句宛如浑然天成般镶嵌其中,让人称绝。老王是 “成大学问者”,说的这些话也是他的切身感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界说的是入门之前,心中茫然苦楚,不知从何开始。王国维最得意的学问在于史学、古文字学和美学。这几门学问,千头万绪,典籍浩瀚如海,那种想要入门之前的彷徨、痛苦与渴求,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比喻,实在是再贴切不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呵呵,老王犯错误啦。不是说他引用得不好,而是他弄错了作者。这句是柳永的名句。当然了,小错误而已,无伤大雅。古往今来的大师无不经历过此阶段。不执著,无以成。既已入门,注定将为心中的“伊人”把此生消磨。老王在乱世之中,一心治学,那种执著、悲愤、孤傲的心境,恐怕不是现代人所能理解的。唯有这种执著与隐忍,才成就了他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师地位。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前面两句,也许是很多人的感触。但这第三句里的境界,恐怕能领会者,就只有寥寥数人了。以勤为径,很多人都如此,但是要攀上顶峰,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了。那种灵犀一点,参透真谛的大智慧、大喜悦,也只有古今中外各个领域中的天才们能感悟得到了。这种顿悟就好比是掉在牛顿头上的那个苹果,释迦牟尼眼前的那棵菩提,一切的一切忽然间都豁然开朗,往昔追寻之中的种种艰辛苦楚,在这一瞬间都得到了完美的补偿。想必老王当年也是如此。  老王说以此解词,恐怕词作者不会同意。怎么说呢,其实这段话已经不是解词而是感悟了。引用一下倒也无妨,而且恐怕晏、柳、辛重生再世,对此妙论,也应该会会心一笑,不以为意了吧。  三境界论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不过就像以前天气预报里面放的世界名曲一样,听多了就如同饮白开水一般。真正用心去体会其中真味的,想来实在是不多。  王国维笃信正统,思想保守。柳永是出了名的浪荡子,在这里老王把词作者误记为欧阳修,也许是无心之失,但也反映了他有意无意地追慕古代先贤、把自己与正统的士大夫相类比的思维倾向。老王非不推崇柳永,但相比起柳永的成就,《人间词话》里所提及的柳永的词作少之又少。及至后文老王推崇北宋之词,贬低南宋之词,乃至于几乎片语不提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成就卓著的宋词大家,和他的性格以及这种思维倾向是分不开的。大家慢慢的看下去就会明了。    顺带介绍一下文中提到的词和作者。这段话只是引用而非评词,领会到那种心境即可。这里就不多加点评了。  柳永(约987-约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人。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一生坎坷,据说早年应试时曾作《鹤冲天》,其中有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看到后极为不满,黜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无奈之下,自号“奉旨填词”,流落勾栏瓦肆,混迹歌楼妓馆,放浪形骸,作词自遣。柳永之词,多用长调,大量运用日常俚语,铺叙白描,其词坦荡真挚,恣纵不羁,自成一格。他的词多反映下层人民的情感生活和自己流离漂泊的切身感受,因此极受当时人民的喜爱,“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当年的柳永,真好比是词界的天皇巨星,如果当时有短信投票的话,即使那些公卿士大夫评委们不满意,他也是当时毫无争议的词界第一人。柳永在古典诗词界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如果要像唐宋八大家那样评选古今十大词家,柳永必居其一。    蝶恋花  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辛弃疾(),自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人文武双全,慷慨磊落,经历颇富传奇色彩。在他22岁时,自率义军2000余人投奔到耿京的抗金军中。后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亲率50骑兵,直入5万之众的金兵大营,将张安国生擒活捉,并绑缚建康处死。辛弃疾一生以复国中兴为己任,然而入仕南宋朝廷后,历经沉浮,终于受人猜忌,不被重用,郁郁而终。其词刚健壮阔,境界雄伟,与苏轼并称“苏辛”,是豪放派中的杰出代表。    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者:冷眼看世界2007 回复日期: 9:17:18 
    楼主继续,文字很好玩。    大晏小晏都是我欣赏的,点评很有意思啊。    等着看你继续评“老王”  ===============================================  呵呵~ 谢谢冷眼看世界的支持  我从小到大,很少做一件事情有始有终,不过这片帖子是我决心要完成的。  《人间词话》一共127条,预计每天更新一到两条,写完这些之后,针对《人间词话》中忽视的历代词作大家再进行一些评说,也包括老王身后的近现代词家。大约总的更新次数为135-140次,花费半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希望和对诗词有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探讨。
  如果要像唐宋八大家那样评选古今十大词家,柳永必居其一。  =================  !!!
  在他22岁时,自率义军2000余人投奔到耿京的抗金军中。后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亲率50骑兵,直入5万之众的金兵大营,将张安国生擒活捉,并绑缚建康处死。  ================================================  强人。。。
  浩大工程哦,预祝楼主盖楼成功.  几年前一朋友欲寻&人间词话&不得,现不知是否买到,待发地址与他,好来捧场:)
  作者:娇兰瞬间 回复日期: 18:56:11 
    如果要像唐宋八大家那样评选古今十大词家,柳永必居其一。    =================    !!!  -------------------------------------------------------  呵呵,别太惊讶,这话我说的出口,就一定有信心    作者:也解颐 回复日期: 21:50:59 
    浩大工程哦,预祝楼主盖楼成功.    几年前一朋友欲寻&人间词话&不得,现不知是否买到,待发地址与他,好来捧场:)  ---------------------------------------------------------  感谢解颐兄的热心支持,一定会完成的
    想说挺你不容易
  加油!希望能解读出点新意.扫盲同时更要兼顾引导!
  《人间词话》之三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独有千古。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堪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李白的这首《忆秦娥》,怀古词古今第一,再不做第二人想。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的天才诗人,其人狂傲不羁,其诗飘逸超群。后人称之为“诗仙”。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秦娥,泛指秦地的美女。扬雄《方言》卷二:“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霸桥,唐人折柳送别之处。  这首小令上阙清幽秀美,下阙雄奇壮阔,却又珠联璧合,浑然一体。上阙中,美人梦断秦楼之时,月下箫声悲咽,桥畔垂柳依依,凄清迷离,不由得伤别之情再上心头。下阙笔锋一转,以乐游原上昔日盛况起笔,次句“咸阳古道音尘绝”,陡然间只剩下古道寂寂,音尘渺渺,让人无比感伤。而最后一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雄浑悲壮,不言其悲而悲从中来,不言其寂寥而寂寥之情油然而生。区区八个字,构建了一个极富张力的、永恒的意象,千载之下,仍然让人感受到那种不灭的悲情与哲思。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先世为汾人,后迁居吴县。范仲淹为北宋名臣,曾戍边抗击西夏,军纪严明,威震边疆,西夏人称其“胸中自有数万兵甲”。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领导了庆历新政。后因新政遭人嫉恨被迫离朝。死于赴颖州途中。其词作流传下来不多,均属佳作,其边塞词慷慨苍凉,开后世豪放词先声。    夏竦(985-1051),字子乔,官至宰相。封英国公。江洲德安人。北宋词人。《宋史》云:“竦材术过人,急于进取,喜交结,任数术,倾侧反覆,世以为奸邪。”    忍不住想八卦一下这位大宋宰相夏竦。虽然他是当年因文得宠的御用词人,但流传至今的名作没几首。这人据说是宋代的和坤,豪奢放纵,贪得无厌。他反对新法,力劝仁宗贬谪范仲淹(老王无意中把一对政敌放在一起,也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妨说两个与他有关的故事,大家也就明白他的为人了。夏竦待人刻薄。一次他问门人,为何寇准豪奢似我,世人多称许,而独对我颇有微词?门人说,人家寇相爷当年在效外饮宴,看到一个卸任的县令路过,都能招来同吃同喝,您老人家把出京入京的士大夫都得罪挖苦遍了,也从不请人家吃饭(估计请了人家也不来),谁还会说您的好话呢?夏竦当下默然。其实人家寇准是自己的钱,夏竦是贪来的钱,那能一样吗?更有意思的是夏竦也曾戍边抗击西夏。刚去的时候豪情万丈,遍发榜文,称:“有得元昊头者,赏钱五百万贯,爵西平王。”李元昊一世枭雄,岂会被这个吓倒?当然李元昊也不甘示弱,命人入城,故意遗箔于市,上书:“有得夏竦头者,赏钱二贯文。”这话传开后,一时成为笑谈。夏某人真是丢尽了大宋朝廷的脸,比起老范,都不知道差到哪里去了。    扯远了点,回头来看看两位同朝大臣的词吧。    渔家傲 .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喜迁莺  霞散绮,月垂钩。帘卷未央楼。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阶曙,金茎露。凤髓香和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渔家傲》一词,既有悲凉的边塞风光,又有真挚的个人感慨,确是好词。但是和《忆秦娥》比起气象来,高下立判。唐人的风骨和豪情,宋人委实是学不来的。《喜迁莺》是一首应制之作。真宗皇帝于后庭饮宴,使人向夏竦索词。夏竦立马写成此词进奉。这鸟人才学人品没有太多让人佩服之处,拍马屁的功夫却真的是让人无限景仰。这首词全词平平,无甚希奇,但末句“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却的确是上上之句。凉州是指凉州词,歌舞之曲。月色如水,美人起舞,仿佛这宫殿之前也如月色般摇曳,恍若身处仙境,让人一时忘我。“水殿”一词,堪称绝妙。但这首词所谓的“气象”,比《渔家傲
秋思》尚差得远。“象”固然是有,但 “气”却半点都无。虽有奇巧,却无半点沉郁之气。老王把这首词放在这里,不妥。    最后提下,这段话有很多版本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意思相近,我也无意去找原稿看个究竟,暂且就如此吧。
  作者:乖去吁吁 回复日期: 1:31:45 
        想说挺你不容易  ============================================  差点看成:想说你挺不容易。。。呵呵,欢迎指导     作者:kangya 回复日期: 20:28:55 
    加油!希望能解读出点新意.扫盲同时更要兼顾引导!  =======================================================  感谢支持。我解词,想“平平解之”,点到为止,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想法说得太深太突兀,就会影响别人的理解。  新意是一定会有的,对于我和老王意见不合的地方,有些东西老王为什么这样写,他的目的和动机何在,还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东西(比方说,老王心目中的古今十大词人,这个是比较明显的,《人间词话》对词人有非常明显的偏好。看我怎么批他吧,反正他不能反驳,呵呵~)等等。这些,我会重点讲。因为是有争议的东西,激起思辨了,人就不会像平常看书那样去简单的接受,这样还是能保持自每个人的思维方向。  所以说呢,读浅书,想深意,基本上这是我的写作目的。
  祝楼主快乐,大家一齐讨论
  这个帖子在今年应该引起注意啊  静安先生难道也不被注意了么?
  也在重温<人间词话>,跟着楼主走走
  回到很久没有看望的诗词上来,还是很亲切的。    继续吧,会天天追这文。
  有意思,等着瞧:)    我也喜欢柳永:)
  喜欢:))
    巧,这书俺以前读过无数遍          但俺今天还在翻这书
  我这儿也有一本。  但从没仔细看过...  我要看看了  其实我很欣赏王国维的。
  我蛮喜欢柳永的雨霖铃
  中国有三大天才皆死于水,此三人者,各可代表一千年之中国文艺史----第一千年为屈原,第二千年为李白,第三千年为王国维。  
------------张慧剑
  《人间词话》之四  【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刘融斋谓:“飞卿精艳绝人。”差近之耳。】  张惠言(),字皋文,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常山词派开创者和代表。刘熙载(),字伯简,一字融斋,清代文学家。  老王眼光不差,就是有时候喜欢戴有色眼镜看人。张惠言说温庭筠的词“深美闳约”,的确是抬举了他。刘熙载说的“精艳绝人”更接近温的风格。用花做喻也许比较容易理解。“深美闳约”好比是空谷幽兰,自有品格;“精艳绝人”好比初见时宛若惊鸿一瞥,但细看之下,虽则美艳绝伦,却失之神采。  看看温冯二位的词,区别是很明显的。    温庭筠(812-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人。其词秾艳细腻,绵密雕琢。  冯延巳(904-960),字正中,广陵人。南唐中主李璟时重臣。擅长以景托情,表现个人的心境和情绪。其词清丽婉转,细致含蓄。  温庭筠词中最负盛名的当属《菩萨蛮》,让我们看看与冯的《鹊踏枝》的比较。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独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秀罗襦,双双金鹧鸪。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长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清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温的这首词秾艳香软,美人慵懒娇柔之态似在眼前。纯以词句论,的确是佳作。但词中除了相貌服饰神态动作,一无所有。也许他应该还描写一下屋内的装修家具什么的,把具体进行到底。反观冯词,词句远不如温词华美,但自有一种清丽之态。全词情景交融,意蕴深婉。末句“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更是语淡意远,笔法上乘,把那种若有所失又若有所期的怅惘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半面郎君 回复日期: 20:41:39 
    中国有三大天才皆死于水,此三人者,各可代表一千年之中国文艺史----第一千年为屈原,第二千年为李白,第三千年为王国维。     ------------张慧剑  =====================================================  受教了,呵呵~ 这都被兄台查到了,佩服佩服    不过这改变不了我的看法,王国维不足以代表一千年的中华文艺史。一千年才有一篇《离骚》,一千年才有一曲《将进酒》,但我们不能说一千年才有一本《人间词话》,应该说一千年才有一部《红楼梦》更合适一点。张慧剑所学的与老王有些相近,应该是对老王崇敬有加,才会贴一个这么大的招牌在老王身上吧。相比之下,曹雪芹或者关汉卿显然应该更有可能获得这个提名。
  《人间词话》之五    【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老王对这首词的解读,正应了“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但是在这里,他也许理解错了哈姆莱特。先来看看李璟和他的这首《摊破浣溪沙》。    李璟(916-961),本名景通,改名瑶,后再改名为璟,字伯玉。南唐中主,其子为南唐后主李煜。其词风格清新,笔法蕴籍,流传至今的词作不多,但均为佳品。    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痕无限恨,倚阑干。    屈原《离骚》有云:“虽萎绝其亦何伤,哀众芳之芜秽。”又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香草向来被比作君子的高洁品行。    这首词是李璟的得意之作。据说有一次李璟拿冯延巳的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江春水”开玩笑,说:“吹皱一江春水,干卿何事?”冯回答说:“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平生得意之作获得称许,这话想必是说到李璟心里去了。  上阙起首“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西风愁起”是本句句眼。花殒香销,残叶满池,本已是萧索不堪,更兼池中西风瑟瑟而来,更让人愁随之起,倍添悲戚之意。由景及人,“还与韶光共憔悴”,人花共老,真真让人不忍卒睹。“不堪看”既写“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也隐然呼应了“菡萏香销、西风愁起”之景不堪看。下阙轻轻一转,“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鸡塞是鸡鹿塞的简称,泛指边疆。)细雨点滴在耳,蓦觉已不在梦中,征人却依旧远在天边,此悲此苦,忽然间痛彻心扉;小楼独处,玉笙吹彻,寒意入骨,清寂空旷之中,悲苦之情悠远无极,似永无尽头。此句意境凄清,无声之悲动人心魄,一个“彻”字,更是写尽人间寂寞。末句“多少泪痕无限恨,倚阑干”,此悲不可释怀,只余倚栏凝眸。而“倚阑干”凝眸所见,还应是“菡萏香销愁起西风”之景吧。这里与开头遥遥相应。动景至最后收于静悲,全词嘎然而止。这首词字字珠玑,意境极美,而且结构回环相应,宛如珠玉连环,曲尽其妙。玩味再三,不忍释卷。  王国维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句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这话我不能认同。的确,这两句细细品味,的确会让人产生有类于此的感觉,但是这个感觉恐怕只限于老王这样的前朝遗老吧。纵观全词,这首词的主旨并非自嗟自叹,隐喻家国之恨。李璟为君之时,后唐国土曾一度达到顶峰,即使后来后周入侵,李璟被迫去帝位,也并无国破之恨,怎会有此一叹?纯粹的把这首词还原为一首怀人之词,而不是生生的把句子从词中割裂出来以求其主旨,应该更为合理。“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为千古佳句,古今独赏自有其道理。 “菡萏香销”、“西风愁起”之句对老王而言也许有特殊感触,但是撇开美人香草之喻,其佳处还是远不如“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之句。老王此论,谬矣。    不禁想多说两句,爱国不爱民只是愚忠而已,爱其国更爱其民才是真爱国。屈子投江,引得万千百姓投粽,不枉屈原爱国忧民之心;老王沉湖,只为区区溥仪一人,就难免孤苦伶仃了。大清王朝早已抛弃了它的子民,王国维还是拒绝背叛,只愿意维护所谓的“正统”。老王一生忠介,却未免太过于迂腐,这也许就是他一生悲剧之源吧。    对此无言,惟余一声叹息而已。
  《人间词话》之六    【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中、后二主皆未逮其精诣。《花间》于南唐人词中虽录张泌作,而独不登正中只字,岂当时文采为功名所掩耶?】    这一段很好玩,冯延巳落选了《花间词》,老王不甘心有其他南唐词人入选,翻案平反来了。  老王真乃“蜂蜜”(冯迷)也,竟然称南唐中后主都不如冯延巳造诣精深。说句公道话,李璟已堪与冯延巳匹敌,李煜不是做皇帝的料,但却是古今罕见的天才词人。他仿佛只为词而生,后世历代词人能与之比肩的,寥寥数人而已。  可惜的是,老王再一次犯错误啦。此张泌不是彼张泌。看来大师也是人啊,也会凭印象行事。想到这一点,我心里平衡了很多,哈哈。  《花间词》成书于后蜀孟昶广政三年(公元940年),后蜀赵崇祚编纂。这里记录的张泌是应当是后蜀张泌,而不是跟随后主入京的南唐张泌。李煜死于978年,离《花间词》成书已过去将近40年。而李煜死后,张泌不仅用自己的俸禄赡养李氏子孙,每年寒食节还去后主坟前祭奠,证明他在李煜死后至少还活了数年乃至十数年。由此推断张泌在940年时至多只是个少年甚至还是儿童,此时他基本上不可能仕唐或者仕蜀,更不会有词作入选《花间》。《花间》所录张泌,是另有其人。看来大历史学家也有失考的时候啊。    其实,《花间词》根本就不录南唐词人的作品,这才是真正的原因冯词没有入选的真正原因。《花间》所录词作者中,除去唐代词人,绝大部分为前后蜀词家,只有少数在他国。在五代中曾经仕于后唐者有牛希济、和凝、孙光宪三人,牛希济先仕于后蜀,后降于后唐;和凝先仕于后唐,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孙光宪先仕于后唐,后辅佐南平。也就是说这三人都没有一直在后唐为官。940年成书之时,牛希济当仍在后蜀,和凝应早先已入后晋,孙光宪已在南平,也就是说,极有可能当时这三人都不是南唐词人。看来后蜀人民不厚道啊,尽管南唐之词妙绝天下,他们就是死也不肯录南唐人之词。敌人就是敌人嘛,谁让他们词写比大家都好,我就是不肯长他人气势,灭自己威风,呵呵。  这样看起来,李璟和冯延巳不入选《花间》是有政治因素滴,而并非他们词作不佳。不知道这个解释,老王是否能满意呢?
  其实,《花间词》根本就不录南唐词人的作品,这才是真正的原因冯词没有入选的真正原因。  ========================================================  更正一下:其实,《花间词》根本就不录南唐词人的作品,这才是冯词没有入选的真正原因。
  《人间词话》之七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不失一。此余所以不免有北宋之后无词之叹。】    老王看词人眼光独到,想来是有道理的。这段话就是老王评词的标尺。老王尤其不喜欢过于雕琢的作品,感情真挚、境界开阔、清朗自然之作在他眼中才是上上之选。  北宋之后无词这句话恐怕很多人都不能接受。李易安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辛幼安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江晚正愁余,山深鸣鹧鸪”、蒋圣与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姜白石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吴梦窗之“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岂非好词?
  阅了!
  好贴应提.
  楼主加油哦!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两句比细雨梦回更实。细读之下确实要比后者更有味。  前者是一种痛惜的与无奈的心情。还有一种万物在时间面前的无奈感。  后者不过是人的一种凄迷的意境罢了。
  《人间词话》之八    【美成词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精通音律,常自创新曲。其词章法严密繁复,音律工整和谐,字句活脱浑融。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人。欧阳修4岁丧父,其母以芦杆代笔,在沙上写字教他读书。曾参加庆历新政,晚年官至参知政事。其词清新晓畅,真挚深婉。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高邮人,苏门四子之一,是苏轼最得意的弟子。其词清雅婉致,含蓄纤丽。    中国的古典诗词本来规矩就多,平仄对仗拗怒音律,让人眼花缭乱,头大如斗。这其实也无可厚非,因为这就是当时写诗词的规矩。古时词是用来唱的,不这么写唱不了,唱不了自然就无法流传。而精通音律的周大才子决心在“唱”上要更胜人一筹。的确,他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周邦彦追求在字词的语调平仄和音乐的音色达到完美和谐,因此在选字上极为苛刻严格;在词的意境和音乐表现的意境上也力求统一一致,故而在选材和表达上也要小心谨慎。但是用心如此之细,苛求如此之严,再要追求通畅流丽,意境深远,几乎已经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戴着如此沉重的镣铐跳舞,也只有周邦彦才舞出了优美的舞姿。就算如此,他的词虽然工巧瑰丽,还是有人批过于雕琢,有“意趣不高”之嫌。    周邦彦自创曲调很多,但是他的词中脍炙人口的佳句不算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字句远不如其他词人那样通顺流畅,琅琅上口。老王说他“创意之才少”,也不算太冤枉他。比较一下周、秦、欧三人写雨之词:  “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周邦彦《浣溪沙》)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采桑子》)  词的境界和用词造句的自然流畅的确大不相同。  还好老周也有“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样的句子,要不然一世文采都埋没在对音律的追求之中了。不过也可惜了我们的耳朵,听不到当年的音乐,永远都无法欣赏到乐与词如水乳交融般的境界了。
  还好老周也有“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样的句子,要不然一世文采都埋没在对音律的追求之中了。不过也可惜了我们的耳朵,听不到当年的音乐,永远都无法欣赏到乐与词如水乳交融般的境界了。  =========================================================  把这一段改为:    还好老周也有“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样的句子,要不然一世文采都埋没在对完美音律的无尽追求之中了。但是,千古之下,我们是否也会怀念那永远都无法再现的、词乐如水乳般交融的境界呢?    抱歉,影响大家阅读了
  作者:不可胜数 回复日期: 15:52:52 
    已阅       作者:kangya 回复日期: 20:18:13 
    阅了!       作者:百砖斋居士 回复日期: 22:09:55 
    好贴应提.       作者:yunyue110 回复日期: 22:14:47 
    楼主加油哦!  =========================================  谢谢支持与鼓励~  这帖子本意就是随意放的一本书,随便翻翻也好,细心阅读也好,只希望大家能有所得,至少也能作为资料翻阅吧(希望没多少错别字,呵呵)    作者:微雨暮色中 回复日期: 22:50:43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两句比细雨梦回更实。细读之下确实要比后者更有味。    前者是一种痛惜的与无奈的心情。还有一种万物在时间面前的无奈感。    后者不过是人的一种凄迷的意境罢了。  =========================================================  呵呵,欢迎探讨。还是那句话,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的确是痛惜无奈的心情,但我想这个境界还是比较小的,少了那种大境界、大感悟的感觉,而更类似于一种惆怅的思绪。另外我觉得这首词的感情程度是次第加深的,一句更比一句显得悲痛愁苦,直至伤悲到了最高点——好比一曲悠远的交响乐到了最高潮的部分——嘎然而止,让人体会到那种余音仍在、伤悲不止的特殊感受。  希望没有影响你的理解,呵呵~共勉之~~
  个人觉得这两句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它婉曲一些,没有那么豪放.  一切的华美,不管它是美丽的物,还是英雄的人,都一样凋零的光阴里.这大概是人最深重的无奈.所以觉得它比后两句更动人心魄.  我觉得这首词上下片都只是前两句好看,后两句实在不咋的.  至于后两句,只是一个凄迷的世界,前一句或者有空间上的拓展,但比起前两句,还是要逊色的.  而且,从前两句,可以看到一个细微的心,它可以为菡萏与翠叶而疼痛.所以,你说后两句大境界与大感悟,我觉得它们才当得起这个评语.    当然,你说得也是,各有各的观点.我只是把我的想法说出来,没有别的意思,希望你不要介意:)    另外,我昨天才看人间词话,就看到你这个帖子,正好学习一下.谢谢你!  
  都一样凋零的光阴里.  ________  都一样凋零在光阴里.
  期待.  
  又阅了,谢谢LZ!
  人间词话之九    【词最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替“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语妙则不必代,意足则不暇代。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秀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中国古代的文人向来都有典故痴迷症,所谓“不学诗,无以言”,经史子集是很多人的命根子,恨不得能倒背如流。但是典故也要用的是地方,用得太多太滥就完全失去了诗的本真。老王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清醒和正确的,过多的用典故来代替原字,难免会流于雕琢堆砌,甚至晦涩难明。“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明白了这个道理,再看看“明月如霜,好风入水,清景无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等词句,或随意挥洒,或直抒胸臆,所用字词浅近易懂,近似白话。但这样的句子,流传千古,至今颂之依然满口余香。反观那些堆砌典故之词,不仅读来拗口生涩,而且失去了诗词原应有的审美价值。老王在这里点名批评吴文英,其实他的词也并非一味零乱堆砌,而是有他自己的艺术风格,后面我们会讲到。    看看老王所举的周邦彦的《解语花》和秦观的《水龙吟》。    解语花
上元  风销绛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水龙吟  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  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22岁中进士。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后又反对对变法的全面反拨,为新、旧两党所排挤,屡遭贬谪。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其词挥洒自如,热情澎湃,想象奇伟,妙语天成。“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秀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指的是秦观入京见苏轼,苏轼问他近作何词,他举了这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苏轼就说:“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    “风销绛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这句写的是当夜街市灯烛通明的绚丽景象。绛烛即红烛,红莲是指当时流行的莲花灯。    上元即元宵。正如词中所说,宋代的元宵 “金吾放夜”,警卫解除宵禁,人们可以彻夜游玩。这个晚上不仅仅官家“放夜”, 也是城里人家在一年之中唯一一个允许女孩儿们步出闺门、去红衢紫陌中尽兴游玩的夜晚。在当时城中少年的心目中,可想而知这一晚该是何等的绚丽繁华。对女孩儿而言,想必也会暗暗期望能遇上一位翩翩少年吧。“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看来看美女的愿望,从古至今就没什么多大的改变,呵呵。再回想辛弃疾同样写尽绚烂光华的《青玉案
元夕》,也更容易理解小辛同学“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那种焦急,因为今晚找不到(想必找到了会要个电话号码什么的吧),也许永生都再没机会见面。但是美成兄就没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幸运了,只能回想起从前的同一个晚上,“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只剩得“旧情衰谢”,一任他人鼓舞狂欢,“从舞休歌罢”。    “桂华流瓦”写月光在屋瓦上盈盈流动,境界确是极佳。老王说这里代用是个小小的技术缺陷,但“桂华”配合后面的“耿耿素娥欲下”,倒也自成机杼,容易理解。只是看秦观的“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再想想苏轼的话,倒也真的让人解颐。这等繁复华丽之句,也真就是一人骑马楼前而过,雕琢之痕过于明显了。
  作者:微雨暮色中 回复日期: 0:17:39 
    个人觉得这两句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它婉曲一些,没有那么豪放.    一切的华美,不管它是美丽的物,还是英雄的人,都一样凋零在光阴里.这大概是人最深重的无奈.所以觉得它比后两句更动人心魄.    我觉得这首词上下片都只是前两句好看,后两句实在不咋的.    至于后两句,只是一个凄迷的世界,前一句或者有空间上的拓展,但比起前两句,还是要逊色的.    而且,从前两句,可以看到一个细微的心,它可以为菡萏与翠叶而疼痛.所以,你说后两句大境界与大感悟,我觉得它们才当得起这个评语.      当然,你说得也是,各有各的观点.我只是把我的想法说出来,没有别的意思,希望你不要介意:)      另外,我昨天才看人间词话,就看到你这个帖子,正好学习一下.谢谢你!  =========================================================  呵呵,也许我应该重新体会下吧。  也很喜欢你的文字和性格。有一颗感悟的心,才会有求索的真诚吧。
  再看看“明月如霜,好风入水,清景无限”    应为:再看看“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谢谢楼主.真不好意思你这样说:)  其实我看这首词第一句很有些帝王的味道呢.你看他用的词:菡萏、翠叶,很有些庄重的感觉;整句是“菡萏香销翠叶残”,非常端庄大方,甚至有种富丽的味道。试想如果秦观来写,或者周邦彦、李清照,还有姜白石来写,估计都不会也不能写成这个样子吧。  这是我的想象。:)  你的之九解得很好。汗,没学问,你的关于苏轼评秦观水龙吟那段才第一次看到。以前看到这句也很烦,心想干嘛要这样呢,几个字就能说明白的事要铺排上好几句。有点象“脱裤子放屁”——俗气一下。  不过这两首还是更喜欢秦观的水龙吟。
  已经阅读!谢谢楼主!
  看到词话之三,此按印可查    范的词情透着悲凉 无奈,愤懑满胸怀 郁郁不得发的意思,痕迹稍重,词以言情,不免沉溺于抒发的沟壑,气魄、情态上输太白不止一筹,忆秦娥,考证上没明说作者是太白 ,据说是讹传,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隽永,才似谪仙      
  天呀,什么年代了,还人间词话,  除了文笔优美外  其观点绝大部分应该被批判,  尤其是那什么“主观”“客观”之说,简直是害人呀
  桂华流瓦,原来如此....唉,跟着lz从头看      
  作者:bridge17 回复日期: 8:43:59     天呀,什么年代了,还人间词话,    除了文笔优美外    其观点绝大部分应该被批判,    尤其是那什么“主观”“客观”之说,简直是害人呀    ---------------------------------------------  
我认为我们之所以还要读"人间词话"之类,只是从他的解析角度,评判标准来和自己的角度、标准来比较,取长补短。多个角度,多种认识总是好事。    至于你认为绝大部分该批判,自然有你的标准,但此标准又肯定必然带有主观色彩。    没标准才能没“主观”、“客观”。有标准的情况下,只有标准无数多才能无限接近“没标准”,也就是无“主观”,“客观”!    也许有点乱,我是菜鸟,包涵包涵!:)  
  &&人间词话&&仰慕已久,阅读却是最近的事.  收藏有插图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7次印刷.找了很久,当时书架上只余三两本,抢到手,激动地去付款.  读懂却不易,闲时翻翻,总有新的领悟.
《蝶恋花》欧阳修
    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山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栏意。
    也拟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饮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况伊销得人憔悴。       这个被误收入《欧阳文忠公近体诗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怪不得老王
  没读人间词话已经很久了,忽然想在看看,那是九十年代的版本,很有味道的,那是还在上高中,
  只是不明白老先生自沉时的心迹,后来陈寅恪提到王的死因时说得也是云里雾里的
  常读常新的一本书
  人间词话之十    【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若惟恐人不用替代字者。果以是为工,则古今类书具在,有安用词为耶?宜其为《提要》所讥也。】    北宋后期,所谓“雅词”开始在士大夫中兴起,至南宋,蔚然成风。“雅词”一词,最早见于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的记载:“万俟咏初自编其集,分为两体,曰雅词,曰侧艳”。南宋所编的词选以及词学专著中,比如《乐府雅词》、《乐府指迷》、《词源》等等,都主张词以清空雅正为最高标准,而其他的所谓俚语艳词都是不入流的下等之作。周邦彦的词无疑成了这些人眼中的最高标准,南宋名家吴文英、周密、史达祖、张炎等莫不以其为宗。  “清、雅、正”是这些人眼中佳作的标准。清,即意味着词的意味要清淡,不能过于妍丽。只可惜清汤寡水,无甚滋味,也就怪不得少人品尝了。雅,即用词须雅,不能用所谓俗字,正如沈伯时在《乐府指迷》中所述,直说桃柳即为不雅。但也就像老王在上文所批的那样,古往今来类书(汇集资料,以利查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一大堆,那还要写词作甚?正,现代一点说就是词的主旨要正经,可惜人都有七情六欲,正经也是个假正经,谁也不会想去看一个呆瓜木偶所写的假惺惺无聊之极的破烂玩意儿。词作到如此迂腐不堪的境地,也真就变成了陈词滥调,无可救药了。  老王说只有北宋有词而南宋无词,这话太绝对了,但也不是全然没有道理。南宋词人不乏杰出者,但在整体上,毕竟输了北宋一截。北宋开国之初,词风自由,涌现出了很多个性鲜明、才华横溢的词家,词坛气象万千,精彩纷呈;而南宋词相对风格单一,格调相似,鲜有与众不同者,词坛稍显沉闷单调。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名厨最在意的就是美食家们的感受,名设计师最在意的也是时尚杂志主编们的感受了,长期不讨人喜欢、不上台面,还会有多少人记得呢?词评、词选家们的感受显然影响了部分词人的写作,久而久之,风气渐成,再也无法逆转。  南宋词,最大的错就错在给词套上层层的枷锁束缚,规定了词应该这样写,不应该那样写。可悲的是,南宋词人中除了辛弃疾,鲜少有人跳出这些梏人心智的条条框框,直接导致词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宋以后,词越发变得意境单一、语言呆板,再也没有了两宋时期的辉煌。词的衰亡,固然有其必然性,但这些自以为是的词论、词选家们,想必也是要负上一定责任的。    背景说得太多,有些喧宾夺主了,呵呵。看看《四库提要》说《乐府指迷》的不是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九《集部
词曲类二》沈伯约《乐府指迷》条下云:“又谓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说书须用‘银钩’等字,说泪须用‘玉筋’等字,说发须用‘绿云’等字,说簟须用‘湘竹’等字,不可直说破。其(指《乐府指迷》)意欲避鄙俗,而不知转为涂饰,亦非确论。”这一段还真长知识了。试说一句沈氏名言:您看了这本感人的“银钩”,是否有“玉筋”落下呢?基本上,语言高难到这种程度,做军队的通讯密码都绰绰有余了。  只可惜真正的宋词名篇里典故固然不少,但也没看到什么人专用典故,不言桃柳。的确,虽然以典入词不露痕迹自然是高明无比,但是凡词必须用典故写,过分追逐用词的典雅工巧,那就是舍本逐末了。看建筑设计师们的杰作,都会纵观其形,谁又会去看砖头用得漂不漂亮呢?
  其实我看这首词第一句很有些帝王的味道呢.你看他用的词:菡萏、翠叶,很有些庄重的感觉;整句是“菡萏香销翠叶残”,非常端庄大方,甚至有种富丽的味道。试想如果秦观来写,或者周邦彦、李清照,还有姜白石来写,估计都不会也不能写成这个样子吧。    这是我的想象。:)  ====================================================  这不是想象,这是正解。这样写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李后主和徽宗皇帝写的词,要论那种骨子里的雍容高贵之气,都不及他。如果以花来比喻,中主词好比词中之牡丹,晏殊词好比词中之菊,虽然都是典雅雍容,但中主词自有一种贵气,别人是学不来的。
  作者:有终 回复日期: 0:10:03 
    看到词话之三,此按印可查        范的词情透着悲凉 无奈,愤懑满胸怀 郁郁不得发的意思,痕迹稍重,词以言情,不免沉溺于抒发的沟壑,气魄、情态上输太白不止一筹,忆秦娥,考证上没明说作者是太白 ,据说是讹传,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隽永,才似谪仙  =====================================================  呵呵,受教了,多谢~
   南宋词,最大的错就错在给词套上层层的枷锁束缚,规定了词应该这样写,不应该那样写。  ______________  这个很同意.就不止一人告诉我,填词要上片写景,下片言情.可既然可以融情予景,为什么就不能上片抒情下片写景呢?  所以我的观点:只要语言优美,又意味深长就是好作品.不论写诗还是填词,需得先过自己这一关.否则写出来的东西纵是人人叫好,也是没用的.可如果作品没人肯定,只有自己觉得好那也是很痛苦的,特别是诗词.只能说,底线是需自己先认可.    看建筑设计师们的杰作,都会纵观其形,谁又会去看砖头用得漂不漂亮呢?  ____________  也喜欢这句.:)    你说得是.我当时就想到晏殊,但自己不太能确定,只是感觉而已.  现在想,这么好的东西都被毁了,岂非更加让人伤感?
  作者:chenyu0817 回复日期: 21:13:56 
    &&人间词话&&仰慕已久,阅读却是最近的事.    收藏有插图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7次印刷.找了很久,当时书架上只余三两本,抢到手,激动地去付款.    读懂却不易,闲时翻翻,总有新的领悟.    作者:大居正 回复日期: 22:53:31 
    常读常新的一本书  =====================================================  呵呵,同感。    作者:432王鹏 回复日期: 22:00:51 
     《蝶恋花》欧阳修         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山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栏意。      也拟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饮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况伊销得人憔悴。           这个被误收入《欧阳文忠公近体诗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怪不得老王  =============================================  的确如此,但是老王应该读过很多本词选吧,他宁可相信极少数,呵呵,老王这么固执的人,轻易不会改变对人的看法的    作者:思量魏晋风骨 回复日期: 22:44:47 
    没读人间词话已经很久了,忽然想在看看,那是九十年代的版本,很有味道的,那是还在上高中,  ===================================================  我在高中的时候,看过的一本乐黛云老师的词书,名字不记得了,当时好像是第一次发现了这个神奇的世界,那种感觉是很难忘,那时候对词甚至是有点狂热的,呵呵~现在想起来那段时光,是多么的美好。现在的我,已经很复杂了=。=
  哦,忘了一点:李璟那首词&西风愁起绿波间&就有了一个空间的拓展.西风,除了凌厉的感觉还有一种何处而至的迷茫与渺远.愁起碧波间则有一种升腾弥漫而至铺天盖地的感觉.显然比&细雨梦回鸡塞远&在空间上也更阔大.所以这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只用景的描绘就撑开了一个时间与空间上的大景象.所以越想越觉得好.  不知这个想法对不对.    另外,真的谢谢楼主,因为以前看诗词从来都是一眼看过,只看了个浮光掠影,从来没有认真去想过.
  呵呵,先顶后看
  作者:思量魏晋风骨 回复日期: 22:50:22 
    只是不明白老先生自沉时的心迹,后来陈寅恪提到王的死因时说得也是云里雾里的    。。。      同感,1927年又不是1911年,老王殉文化也殉得不是时侯哇。。。  
    宁做河中神    不做二朝鬼
  人间词话之十一    【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今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祖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而佳处不可学也。同时白石、龙洲学幼安之作且如此,况他人乎?其实幼安词之佳者,如《摸鱼儿》、《贺新郎
送茂嘉》、《青玉案
元夕》、《祝英台近》等,俊伟幽咽,固独有千古,其他豪放之处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宁梦窗辈龌龊小生所可语耶?】    颉颃,抗衡之意。“横素波,干青云”之概,引自箫统《陶渊明集序》:“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    姜夔(约112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人。一生清贫自守,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通。其词清健醇雅,幽冷悲咽,自成一格。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陆游一生坚持抗金复国的理想,屡受排挤。其词风格不一,既有飘逸奔放之作,亦有悲凉沉郁之音,是南宋辛派豪放词的中坚。    吴文英(约1207-约1269),字君特,号梦窗,又号觉翁,四明鄞县人。长期充任一些权贵的门客幕僚,却始终不仕,布衣终老。他的词语言瑰奇绚丽,意象变幻纷呈,含义隐晦曲折。其词被许多词论家指责破碎迷离,不成片断。但《四库提要》中说:“词家之有文英,亦如诗家之有李商隐。”    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人。屡陈恢复之计,却不为朝廷所用,一生浪迹江湖。以词名,喜以文入词,不守音律,其词豪壮激越,是辛派豪放词的代表之一。      老王批评后世词人不该学南宋,而在我看来,不是南宋词北宋词应该学谁,而是谁都不该学。  古往今来,从未听说过有什么“学”出来的诗人,亦没有什么模仿出来的诗人。词的本质是诗歌,没有对自己内心的忠实、没有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渴求,而只有可悲的机械生硬的学习和模仿,要写出传世佳作那是绝无可能。有宋一代,是为词坛盛世,天才词人灿若群星,佳作警句不绝于耳。后代词人高山仰止,不敢轻易为言。写词都写到不敢自由表达自己的地步,词的衰落就不可避免了。  既然要学,就不免会有速成的想法,这是人天生的惰性。既然南宋词有体有格,又有所谓的词论家的理论支持,显然比那些天马行空、气象万千、学起来不着边际的北宋词容易得多。开始就不该起了学的念头,尔后更是于宋词的皮毛之处下功夫。领悟不到宋词真正的神韵精髓,而皮毛亦只学个五六成,其结果可想而知。    老王对人的偏见是永远不会改的,说来说去总是说那几个人的不好。他老人家是一代大家,却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喜好和情绪带到词评中,实在是显得有些孩子气。后面个别段落更是明显,甚至于说他一个朋友的词要介于大小晏之间(真若如此,中国古典诗词的历史都要改写了吧,老实说,小晏的鞋恐怕他那朋友都提不起)。卖疙瘩,做人也不能太老王了。不过他要这样写,我也没奈何,只能不辞辛苦的一一为好些人平反,浪费了无数可以用来看电影的美好时光。  其实姜夔词的好处,老王并未完全领会。其词好比深谷清泉,悲冷幽咽,一腔真情深藏于冷峻的表象之下,不深究是很难体会的。老王这人尤其喜欢批评吴文英,“梦窗”在《词话》里出现的频率甚至超过了苏轼,真可以说是三天一小批,五天一大批。这里更是称他为“龌龊小生”,心中的厌恶可想而知。虽然老王您不懈一看,但也不必口吐恶言吧,比较失形象分的说。事实上,吴文英的词,犹如一部后现代电影,意境变幻莫测,场景纷至沓来,但始终有一种饱满清晰的情绪在里面,《四库提要》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这样的词,爱者极爱,恶者极恶,基本上看个人的喜好了。但总的来说,他的词确实不失为别具一格的好词佳作。    老规矩,老王所提及的名作一一奉上,大家慢慢细品。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贺新郎(送茂嘉十二弟。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祝英台近
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作者:kangya 回复日期: 21:05:20 
    作者:bridge17 回复日期: 8:43:59          也许有点乱,我是菜鸟,包涵包涵!:)  ======================================================  这个世界没有所谓菜鸟的,凤凰都是菜鸟变的ba
我自己觉得直到现在我还是一样很青菜  其实呢,品词就如品茶,不需要别人理解支持什么的,芳香沁心,自己感受到就好了,别人怎么说,管他呢
  作者:微雨暮色中 回复日期: 1:16:20 
    哦,忘了一点:李璟那首词&西风愁起绿波间&就有了一个空间的拓展.西风,除了凌厉的感觉还有一种何处而至的迷茫与渺远.愁起碧波间则有一种升腾弥漫而至铺天盖地的感觉.显然比&细雨梦回鸡塞远&在空间上也更阔大.所以这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只用景的描绘就撑开了一个时间与空间上的大景象.所以越想越觉得好.    不知这个想法对不对.        另外,真的谢谢楼主,因为以前看诗词从来都是一眼看过,只看了个浮光掠影,从来没有认真去想过  =================================================  仔细品味还是很有趣味的,要不如何能风靡近千年呢,呵呵~很高兴你能喜欢
  作者:千金散去 回复日期: 17:55:41 
    作者:思量魏晋风骨 回复日期: 22:50:22        只是不明白老先生自沉时的心迹,后来陈寅恪提到王的死因时说得也是云里雾里的          同感,1927年又不是1911年,老王殉文化也殉得不是时侯哇。。。  =========================================================  殉文化说太过于主观了,老王应该是殉前朝的。说他看到古文化的沉沦而自杀,显得比较勉强。  老王一直没有断过复辟清廷的梦想,溥仪被赶出故宫的时候,是他第一次有死念的时候,这里就应该可以看出端倪来的。在革命浪潮一天高过一天、复辟一天比一天更无望的时候,老王终于决心了结此生,以死殉节。他的遗书是自杀前一天写就的,应该说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自杀时也几乎是用难以挽救的方式去做的,对此老王是不留余地的,无言)。既然已知必死,想必虽然心绪悲愤,但也不至于过于激动,应该是相对较为平淡的吧。    除了一声叹息,真的不好说什么,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不知道两位兄台是否满意。    http://news./new/news.php?id=509    这篇清华网上的文章我觉得写的论据是很充分的,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又谓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说书须用‘银钩’等字,说泪须用‘玉筋’等字,说发须用‘绿云’等字,说簟须用‘湘竹’等字  ——————lz烦劳,把这几个典故查出来吧,姜夔 吴文英的也放出来对比,令有评语    ————————————————————————————————————————————————————————————只是不明白老先生自沉时的心迹,后来陈寅恪提到王的死因时说得也是云里雾里的                同感,1927年又不是1911年,老王殉文化也殉得不是时侯哇  ————————————————————————————  可能“毕竟蹉跎”既是活的原因也是死的开始    
      kyno007:)    殉文化殉清其实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有云:“或问观堂先生所以死之故。应之曰:……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苦痛亦愈深,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此殉文化之论。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联》上联云“十七年家国久魂销,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而《挽王静安先生》有诗句“越甲未应公独耻”,自注云:“甲子岁冯兵逼宫,柯、罗、王约同死而不果。戊辰冯部将韩复榘兵至燕郊,故先生遗书谓‘义无再辱’,意即指此。遂践旧约,自沉于昆明湖,而柯、罗则未死。”此殉清之论。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有云:“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此殉自由之论。    可见,陈寅恪之论,实出于对王国维之尊重。并且,这种敬意在逐步提高。所谓人死为大,然也。    王国维死于日,当时正值国共分裂,随后中原大战,紧接着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长春,日,伪满国成立,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执政。”在这风云变幻的时刻,溥仪及其臣属一直在争取复国,甚至勾结日本人。按理说,没有忠臣在这种紧要关头,不为复国出力而为殉清死节啊。。。所以,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对王国维之死是表示意外的,并说明了“王国维殉清一事”的传说,其实是他与罗振玉合作弄出来的。    
  人间词话之十二    【周介存谓:梦窗词之佳者,如“水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极,追寻已远。”余览《梦窗甲乙丙丁稿》中,实无足当此者。有之,其唯“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二语乎?】    周济(),字保绪,一字介存,晚号止庵,荆溪人。清代常州派重要词论家、词人。    踏莎行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尤带脂香浅。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鬓乱。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    吴文英的词可谓变幻万千,难以捉摸,理解起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的词跳跃性极大,有时候完全没有清晰的条理和脉络可循,只看上阙,永远猜不到下阙会如何写。张炎批评他的词说:“如七宝楼台,眩人耳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断。”这个未免过于武断。吴文英的词言辞优美,宛如颗颗珠玉散落在前,但事实上,珠玉看似散乱,但是却被一根红线串起,成为完整的艺术品。吴文英就像一个极具天资的孩童,他只管按照自己的方式用跳跃的思维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管人家的思维是否会和自己一样。读他的词,也要将自己当作一个孩童,任那种情绪牵引着你走,不要考虑太多些衔接和过渡,因为那种情绪始终如一,情绪就是串起全词的那根红线。品他的词,其实就是品一种蕴含在词里面的情绪和感受。大凡后世的较为出名的词评家,都不屑于他这种写法。这很正常,因为历来词的写作讲求章法、句法、字法,在运意布局方面要求脉络清楚、前后连贯、层次井然、遥相呼应。这些人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的定式,很难接受这么出格的表达方式,比如张炎,比如老王。也许可以这么说,吴文英是中国最早的朦胧派诗人。    吴文英的这首《踏莎行》有很多种方式理解,正着理解也好,反着理解也好,最终所表达出来的感受却是一样的,这种感受一直贯穿词的始终。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尤带脂香浅。”乍一看,还以为是在读《花间词》里的温庭筠了。薄绡轻笼着莹润的玉肌,罗扇半掩着檀红的樱唇,衣袖边散发出淡淡香气,真是像极了温词。随后的一句“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鬓乱。”小憩初起的伊人舞裙空置,云鬓散乱,应是深愁婉转,无心歌舞。上阙句句写实,佳人如在眼前。下阙“午梦千山,窗阴一箭。”笔锋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折。原来,玉人不在眼前,而是在午梦之中。“窗阴一箭”是指时间之短,窗前日影移一箭之地的时间,午梦却忽然已恍在千山之外。这句颇有“一枕黄粱”的意味,更加突出了午梦初回的怅惘与迷思。“香瘢新褪红丝腕”,这一句再次把人的思绪拉回梦境,回想梦中佳人的手腕因为消瘦而显现出来的丝带的勒痕,真是我见尤怜,不忍猝醒。最后一句“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实写眼前之景,“隔江”一句实在是佳句,和前面《蒹葭》中佳人可望不可及的那种韵致几乎同出一辙,也难怪不喜欢吴文英的老王赞赏。“隔”字在这里用到了极致,既写出了眼前飘缈迷离的景象,又凸显了一种怅惘若失的情结。本已情思迷惘,恍见伊人宛在,更兼雨声迷离,江阔水远,不由得愁怨顿生,追思无极。  “愁怨”一作“秋怨”,亦通。但这里“艾枝”、腕上“香瘢”都写明是端午时节(旧时端午有系红丝线避邪之俗),个人认为还是“愁怨”略佳。  这首词上阙写梦境,笔笔写实;最后一句写实景,却显得恍惚朦胧。以实笔写虚境,以虚笔写实景,全词显得亦真亦幻,曲致迷离。这也正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梦窗词始终带有这种缥缈迷离的朦胧意味,这才是“水光云影,摇荡绿波”之所指。老王虽然还算欣赏“隔江”之句,却没有体会到周济评词的真正含义。      最后补充一下。这首词据说是吴文英端午怀姬之作,但是词有千面,也不一定就要这样理解。假如把“午梦千山”之人换成女主人公,理解起来也一样。上阙写女主人公小憩初醒的仪态,下阙写她梦醒之后,却见“香瘢新褪红丝腕”,相思几回瘦几回,不由得“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了。隔江听雨,似在梦境,却又真切,似真似幻,这境界不也是极妙么?
  作者:有终 回复日期: 20:22:50 
    又谓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说书须用‘银钩’等字,说泪须用‘玉筋’等字,说发须用‘绿云’等字,说簟须用‘湘竹’等字    ——————lz烦劳,把这几个典故查出来吧,姜夔 吴文英的也放出来对比,令有评语  ==========================================================  红雨、刘郎——李贺《将进酒》中云:“况是青春日将暮, 桃花乱落如红雨。”  刘郎即刘禹锡,他在《玄都观桃花》(一名《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中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句子。后人用红雨、刘郎代指桃花。    章台、灞岸——章台,汉时长安城有章台街,是歌妓聚居之所。章台柳原意不是指柳树,而是与才子韩翊相爱的柳姓歌妓。后被平定安史之乱有功的沙叱利抢去做妾。韩翊写诗:“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后几经周折,两人终成眷属。  灞岸,长安城东有灞水,水上有桥名为灞桥,送别时多在此分手并折柳相赠。李白《忆秦娥》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之句,罗隐《送进士臧濆下第后归池州》:“柳攀灞岸强遮袂,水忆池阳渌满心。”章台、灞岸后用代指柳。    银钩——银钩指书法,不是指书。上文写得有误。写得太快,未经思索,抱歉了。银钩指草书,后亦代指小字。西晋大书法家索靖《草书状》里说:“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周邦彦《风流子
枫林凋晚叶》中有“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银钩这里指小字。    玉筋—— 一做玉箸,玉制的筷子,用来代指眼泪(尤指妇人之泪)。隋 薛道衡《昔昔盐》有“横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的句子。唐 高适 《燕歌行》云:“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绿云——杜牧《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绿云指女子密而且高高耸起如云的发髻。    湘竹——杜牧曾写《斑竹筒簟》:“血染斑斑成锦纹,昔年遗恨至今存。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后用湘竹代指竹簟。
  作者:txp2005 回复日期: 21:05:40 
        宁做河中神        不做二朝鬼  =====================================  呵呵,这个么。。。    还是不谈这个好了,还是把老王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有性格的人吧。我还是愿意这样写。
  作者:千金散去 回复日期: 21:27:16 
            kyno007:)        殉文化殉清其实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有云:“或问观堂先生所以死之故。应之曰:……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苦痛亦愈深,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此殉文化之论。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联》上联云“十七年家国久魂销,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而《挽王静安先生》有诗句“越甲未应公独耻”,自注云:“甲子岁冯兵逼宫,柯、罗、王约同死而不果。戊辰冯部将韩复榘兵至燕郊,故先生遗书谓‘义无再辱’,意即指此。遂践旧约,自沉于昆明湖,而柯、罗则未死。”此殉清之论。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有云:“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此殉自由之论。        可见,陈寅恪之论,实出于对王国维之尊重。并且,这种敬意在逐步提高。所谓人死为大,然也。        王国维死于日,当时正值国共分裂,随后中原大战,紧接着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长春,日,伪满国成立,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执政。”在这风云变幻的时刻,溥仪及其臣属一直在争取复国,甚至勾结日本人。按理说,没有忠臣在这种紧要关头,不为复国出力而为殉清死节啊。。。所以,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对王国维之死是表示意外的,并说明了“王国维殉清一事”的传说,其实是他与罗振玉合作弄出来的。  ======================================================  还是觉得殉文化稍微显得有些太泛了。毕竟忠臣死节,是为古时人臣应有之义。老王从小就在古文化中浸淫,想必此念已深入他的心中。    一家之言,呵呵。也许真实的原因,只有问老王本人了吧
  作者:有终 回复日期: 20:22:50 
     ——————lz烦劳,把这几个典故查出来吧,姜夔 吴文英的也放出来对比,令有评语  ==================================================  刚巧,十二和十三就是姜、吴之作,希望能对兄台的解读有所裨益。
   殉文化殉清其实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有云:“或问观堂先生所以死之故。应之曰:……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苦痛亦愈深,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此殉文化之论。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联》上联云“十七年家国久魂销,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而《挽王静安先生》有诗句“越甲未应公独耻”,自注云:“甲子岁冯兵逼宫,柯、罗、王约同死而不果。戊辰冯部将韩复榘兵至燕郊,故先生遗书谓‘义无再辱’,意即指此。遂践旧约,自沉于昆明湖,而柯、罗则未死。”此殉清之论。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有云:“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此殉自由之论。        可见,陈寅恪之论,实出于对王国维之尊重。并且,这种敬意在逐步提高。所谓人死为大,然也。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联》上联云“十七年家国久魂销,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而《挽王静安先生》有诗句“越甲未应公独耻”,自注云:“甲子岁冯兵逼宫,柯、罗、王约同死而不果。戊辰冯部将韩复榘兵至燕郊,故先生遗书谓‘义无再辱’,意即指此。遂践旧约,自沉于昆明湖,而柯、罗则未死。”此殉清之论。王国维死于日.再看王戴着辫子,此说可通,用“手机”里的一句话:不丢人。其实很可敬。    
  不象现在人,没有敬畏,谁都感批,不是有人就看不惯“出师表”,要换:”止战疏“,紧扣和谐之主题,文人拍马,果然不露痕迹。但愿我是小人。误度君子。
  真的很不容易涅..........
  作者:思量魏晋风骨 回复日期: 11:58:20 
    不象现在人,没有敬畏,谁都感批,不是有人就看不惯“出师表”,要换:”止战疏“,紧扣和谐之主题,文人拍马,果然不露痕迹。但愿我是小人。误度君子。  ===================================================  现在的人太过于浮躁,凡事都想走捷径求速成。这是我们时代的特点,也许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一个阶段。太多人只求别出心裁,一骂成名,这种心态不可取的。其实什么事情都有缺点,如果把缺点无限放大,把优点无限缩小,看起来就完全是两回事了。我对老王的词话有诸多不同意见,但是一路写下来,心态逐渐变得平和,好似山涧奔流,开始的时候飞溅有声,到后来融入河流,变得波澜不惊。只有静心求索,才能有所悟,有所得吧。
  此书当当正在打折,巨便宜  (绝对不是广告,刚好今天邮箱里收到当当的彩页广告看到的,觉得很巧,顺便提一下而已)
  周五小偷了点懒, 晚上更新~
  作者:celiasln 回复日期: 13:02:20 
    真的很不容易涅..........  =================================================  是,曾经雄心壮志想同时砌3-4栋楼,看起来时间完全不够用啊,不过,完成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作者:安拉满天 回复日期: 16:06:20 
    此书当当正在打折,巨便宜    (绝对不是广告,刚好今天邮箱里收到当当的彩页广告看到的,觉得很巧,顺便提一下而已)  =================================================  买书还是最好能翻翻吧,呵呵~
尤其是译作和有点评的书,不同的版本看起来感觉大不一样。个人想法,别介意~
  阅了,继续关注!
  《笑傲江湖》里面任我行对一个无名小卒说:&你若想让我不佩服一下,回家再练三十年!”能让老王痛贬,也得有点功夫才成吧,呵呵呵。    作者:kyno007 回复日期:    老王对人的偏见是永远不会改的,说来说去总是说那几个人的不好。他老人家是一代大家,却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喜好和情绪带到词评中,实在是显得有些孩子气。后面个别段落更是明显,甚至于说他一个朋友的词要介于大小晏之间(真若如此,中国古典诗词的历史都要改写了吧,老实说,小晏的鞋恐怕他那朋友都提不起)。卖疙瘩,做人也不能太老王了。不过他要这样写,我也没奈何,只能不辞辛苦的一一为好些人平反,浪费了无数可以用来看电影的美好时光。  
萝卜、白菜,
  人面桃花
      楼主辛苦了!不过,关键时候可别老打错字哦,误导同学们的:)
  王国维跟罗振玉的关系后来好像也不太好吧。
  人间词话之十三    【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踏莎行(自沔河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老王平素对姜夔不怎么感冒,这里说只爱姜夔词中二语,这不是没有来由的。我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因为这两句的确写得不错,语言浅近,意境深邃,正是老王喜好的类型;其二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这一句刚好道出了他的心境。  姜夔词颇似其人,自有一种幽冷孤傲之态。老王生于封建王朝末世,颇不喜当时世人,兼之才学出众,他内心的自怜自叹落寞孤独,和这两句的意境极为契合,也难怪不喜欢白石词的他独推此句。    姜夔这首词所怀的是他二十多岁在合肥时在合肥遇见的一名女子。上阙首句“分明又向华胥见”点题“感梦而作”。华胥,《列子•黄帝》云:“(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之国”,后用华胥代指梦境。燕燕和莺莺是指往日的爱侣,苏轼有诗云:“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用“燕燕莺莺”称呼,更是充满了一种疼惜和怜爱之情。这里“燕燕莺莺”还有另外一层含义。“燕燕轻盈,莺莺娇软”看似写景,而实则写人。诗人眼中的她体态轻盈如燕,声音娇软如莺,写来如在眼前,用典妙绝而全无雕琢痕迹,细细品之可知用笔之妙。“夜长争得薄情知?”“争得”就是“怎得”。在梦中佳人嗔怪道,薄情人呵,你如何知道我在这漫漫长夜中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呢?“春初早被相思染”, 姜郎你可知否,料峭的初春,早已被这无尽的相思染透。一个“染”字用得极为精妙。此情此景,早已交融一体,如风中笑、雨中泪,早已分不清道不尽。  下阙以“别后书辞,别时针线”起笔,别后的书信常阅常新,别时亲手缝制的衣袍余香宛在,佳人深情正蕴结其中。“离魂暗逐郎行远”此句极佳,相思苦楚无极,伊人芳魂也随书信衣物系于诗人身畔,随诗人远行万里。“离魂”之句,典自唐传奇《离魂记》,记中倩娘以出窍之灵魂追逐所爱者远游。用典恰如其分,不露一丝痕迹。末句“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写得动人之极。诗人遥想情人魂魄归去的情景:淮南路远,千山寂寂,一缕芳魂就这样在清冷的月光中孤独归去,无人照管。诗人把那一种对爱人想欲疼惜爱怜却又无能为力的失落和痛苦写得极为深切,感人至深。此句恰如其分的融合了杜甫《咏怀古迹》中“环佩空归月夜魂”句意,其意境不在杜诗之下。淮南路远,那千年后的月光是否还依旧如前?  全词乃感梦之作,意境空灵悠远,下阙读来尤见幽邃清冷。词以梦见情人开头,以情人芳魂归去结尾,想象独特,构思巧妙,用典自然不露痕迹,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词中大部分都描述情人,却无处不体现出作者对她的一番深情。    老王所喜爱的“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的意境,当是将自己比作那位痴心系于情郎的佳人。王国维一心想要光复大清王朝,而清王朝早已既不得人心,又不得大势,与他同道者寥寥无几。他所体会到就是那种痴心不改而孤独前行的深深的痛苦和无奈。老王就是这样性子过于耿直顽固,不肯转弯妥协,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作者:木道人老刀把子 回复日期: 13:29:52 
    《笑傲江湖》里面任我行对一个无名小卒说:&你若想让我不佩服一下,回家再练三十年!”能让老王痛贬,也得有点功夫才成吧,呵呵呵。        作者:kyno007 回复日期:      老王对人的偏见是永远不会改的,说来说去总是说那几个人的不好。他老人家是一代大家,却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喜好和情绪带到词评中,实在是显得有些孩子气。后面个别段落更是明显,甚至于说他一个朋友的词要介于大小晏之间(真若如此,中国古典诗词的历史都要改写了吧,老实说,小晏的鞋恐怕他那朋友都提不起)。卖疙瘩,做人也不能太老王了。不过他要这样写,我也没奈何,只能不辞辛苦的一一为好些人平反,浪费了无数可以用来看电影的美好时光。  ================================================  多谢指教~~    我不敢说我有啥功夫,但是棋迷也知道大师下的是不是妙着还是臭棋,评说一下也无妨。王老先生的确非常之了不起,成就卓著,但是呢,我想,他也有自己的性格弱点。其实,人不是神仙,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脆弱的一面,免不了的。书写出来,电影拍出来,总会有人去说的,但是不是人人都会写书拍电影,我想,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吧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间词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