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玩游戏厉害那么厉害,什么都会造

为何国人会“歧视”中国制造?_网易财经
为何国人会“歧视”中国制造?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编者按:恨你千万种理由,但爱你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做得足够好。如果中国的每个生产者都关注品质、提升服务,都成为自己产品的守责工匠、产品经理,还愁别人不会感动?很多人都知道,日本一流的产品供自己享用,二三流的产品才出口。所以扭转“”不仅是要扭转心理上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产品本身。希望“”真正崛起于世,让全世界的人都津津乐道,感到幸福……不是下一代、下下一代的事。当有一天我们的官员也以乘坐自家生产的汽车品牌为荣耀,不再像香港法官感叹的那样“自己国家出产的奶粉,自己国民都不敢吃,是一种国耻”——谁还会去“歧视”中国制造?]
原标题:[亦观察] No.033 为何会“歧视”中国制造?
这几天“中国制造”这个词曝光率很高,有欢喜也有担忧。为什么笔者标题里要写“歧视”,这样的命题会是伪命题吗?而且还是“歧视”中国制造。
这就牵涉到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很多企业的朋友也问过我。说同质款的产品,撕掉铭牌让你选,可能你会很坚定的选了你认为最好的。但是一款贴上国产或中国铭牌,一款贴上外国产或外资铭牌,你的选择必定是倾向于后者,或者大部分的人选后者。这就是上面说的非恶意“歧视”,中国制造、国产货或许就是这样的悲剧,是无奈也是合理。这样的事早已不鲜见。
这几天网上讨论的“中国制造”,国人和外媒都很关注。先是早前阿根廷总统来华,与我国正式达成签署高标准的核电合作,标志着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走出去”战略首单落地。其次是官方的消息曝露,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装备,2014年出口额约4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0%。充分证明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受欢迎程度。
但上周的另一条新闻,则令“中国制造”感到心伤。即墨西哥政府宣布正式取消本国的高铁项目,此前由中国企业获得投标,但立马又遭到否定,而后宣布再次招标,一直处于一波三折之中。对于这次的“爽约”,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中国的相关企业,还使“中国制造”的形象再受“打击”。
无独有偶的是上周日,沃尔沃汽车全球总裁汉肯·萨缪尔森却站出来为“中国制造”加油鼓劲。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一些中国消费者觉得“中国制造”的汽车品质不如“欧美制造”,这是一种偏见。他认为,凭借严格完备的汽车生产体系,无论是欧美还是中国生产的汽车,都能做到统一品质。还自信的认为,沃尔沃相信海外以及中国的消费者都会喜欢“中国制造”的汽车。
实际上这些年,中国的企业与外界交流更为频繁,很多老外也重新认识到中国制造的魅力。但是相反我们的国人,却因为对自己国家的品牌缺乏认识、耐心、信心,谈起“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中国创造”很多人从结合自身生活的真实感受来看——是不屑一顾的;甚至有“恨之入骨”的小意思。出国门都喜欢大血拼,除了享受便宜或购物的快感,最重要的是感受品质带来的体验(当然也有可能买回来的还是中国制造)。
虽然从各种山寨、假货到汉芯这样高科技产物,的确很多人受到过“欺骗”,对那些作假的人和企业失望透顶。所以关于中国制造,被各种不利的阴影笼罩着,从骨子里不相信自己的产品、以及生产高品质产品的能力。当我们面对外国人时,甚至也只能奚落讽刺,表达某种无奈。
所以,什么都要加个“洋”字的就似乎安全了、可靠了、高大上了。按用脚投票的逻辑,似乎这就是无可厚非的。
那么,中国人如何会“歧视”中国制造、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中国品牌”形象?这当然是有历史根源的,也跟中国加快与世界的联系有关系。比如同样的马桶盖,我们还在强调质量、还在为仅仅是做得好、保证不出问题时,人家日本人已经开始再做体验和服务了。我们卖的是功能,人家卖的是价值。你的还是冷冰冰的马桶盖,人家的早变成了可以暖人心的环保服务了。
所以这种反向比较,就造成了你对“中国制造”的“歧视”,是你比较出来的。多少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含义。
可是为什么“歧视”呢?或者说中国制造有哪些问题存在,会让人瞧不起?也许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
1)低品质感。假冒泛滥,山寨模仿,粗制滥造……是中国货的主要印象,甚至连印度人、非洲人都看不下去。不法商贩太多,不诚信的内容太多,必然导致商业环境的恶化,好产品也无从谈起。还有各种安全问题,低品质感是中国制造最大的问题所在。没有内涵,没有提升,就不会有产品价值的体现。所以就如李光斗所说,“中国制造产业发展了十几年,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微薄不说,产品技术还跟不上市场发展,这种情况下,如果市场一旦出现问题,企业就难以为继。供给方面要素已不能改变,如果满足需求方面要素再不做改变的话,中国制造过不了几年将会消失。”所以,中国制造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升级?走品牌化发展的路线。
2)心理自卑感。从鸦片战争以来,国人的自信心始终没有建立、完成自我修复(国民信心的建立,不是一两次航天飞行就能完成弥补的,它是整体的民族自信心)。如果只在国内比还好,比如改革开放前,一流质量的产品还是很多,很多产品值得称赞。但改革开放后,可以跟国际竞争了,一旦比较发现很多东西,确实从理念到产品都不如人,不具竞争优势。加上国人素质、能力、战略眼光的因素,对质量、品质处于忽视不负责的态度,所以导致很多产品确实不行。
容易暴躁、爱比较、寻求面子、有多重选择之下的国民,就只能膜拜外国制造,甚至经过西方思维的“净化”,自卑感更强,因此国产货就更不行了。我支持你,就是对我自身的贬低,我何苦?
所以国人的好面子、虚荣心更强,因此展现自己“牛逼”的一面,就只能靠各种有品质感的东西来“提升”。这也是国人会“崇洋媚外”的内在基因。比如汽车品牌的选择,即使你能做出同品质的产品来,他也会选外资。就是这个道理。
3)缺乏安全感。中国人口多,竞争激烈,资源分配可能出现各种不均衡,黑心奸商、非法获利者甚多。特别是走市场化后,什么都得自己去拼,整体国民的安全感、幸福感降低很多。特别是食品、安全、电子等消费品之类的东西,我们需要寻求更大的安全可靠,所以能有得选“洋制造”必然是最佳的选择。再则,国产货确实这些年爆发很多问题,相反国外品牌品质坚定,更易受到亲睐。这种不安全感,也还受各种社会信息不通畅、国际经济环境、国民素质,甚至还有政治因素的影响。
比如我们的食品安全、药品安全问题,包括大米、奶粉、塑化剂、毒胶囊等等这些。
4)低信任感。上面讲低品质感,所以直接的结果就是低信任感。不过,还有更重要的是由于职能监管、制度监管不力,规则错乱,地方保护,行业短视,奖罚不分明,只寻求短期利益等等因素,造成了消费者的集体无奈、无耐心、无信任感。
在一定领域内无选择就只能被迫选择,如果出了问题,长期积压,就只能选择永远不相信、持怀疑态度,而内心向往有替代可以选择。假如市场允许你可以选了,这些消费人群,就只能投靠外国制造,“用脚”投票。像吴晓波最近很火的一篇文章所说,“去日本就只为买只马桶盖”,这是不折不扣的对你“失望”,我可以选择其它。
5)无真正创新、创造。这种情况,可能一般人有感,也是表面的有感。在国际上,别人评价我们都是山寨、模仿、盗版的先锋……即使是中国高铁也不例外。
我们的近邻日本八九十年代就确立了日本品质的可靠,韩国九十年代到现在也确立了韩国品质的可靠。即使是越南制造,近些年业似乎有赶上我们的态势,抢走很多我们中国制造的饭碗。
所以在东南亚、非洲、南美洲、西方世界大量存在着认为中国制造是质量不可靠的代表的印象,我们是在原地踏步。真正的中国原发的创新、创造,少之又少,甚至是没有。各种设计大奖、科技大奖都几乎与中国制造无缘。
中国的大学教书匠都还在照本宣科、想着抄袭论文如何升迁,下面的学生成天只知道谈情说爱、卿卿我我……。这种环境之下出来的“中国制造”必然有水分,想象力、品质感就更差。
6)吹牛大王。仅当年的汉芯事件,很多人是知道的,这个丑也不是一般的丢得大。估计当时硅谷、华尔街的人大牙都笑掉了好一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事后想事不可思议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中国人的吹牛皮性格使然,几千年的恶习,喜欢空手套白狼。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很多次藉此成功。中国早期的很多知名企业、品牌都在干欺骗消费者的事,像早前的健力宝都能搞个造假的事,还有什么是不能搞的?还有当年的口服液、锅、油、电子产品,甚至是汽车品牌都在吹牛夸大功效功能,号称占领世界市场……一系列的不靠谱,国人被当猴耍一样欺骗,必然会重重反击。
7)很少的政府推动。其实,这方面新一届领导人和政府上台后,已经做得比较到位。国家领导人都纷纷代言“中国制造”,证明中国制造的可靠性,也起到很好的推动效应。不仅有高铁核电、电子产品、服饰等等,还有很多的文化类产品。
不过总体来说,这方面还是做得不够,像汽车采购,政府的采购基本上都是外资品牌居多,而且数量数额惊人。即使有明文规定支持自主,但总是有问题存在,真正支持的少。地方政府甚至个别领导都没有这种推广意识,没有以自己的东西为骄傲,何来让别人尊重你的产品?如果连我们的政府及其人员都冷落、“歧视”我们的中国制造、自主品牌,一身的“外来马褂”,何来的民众会去支持?如果连他们都要逃离,选择远离,何来的理由让我们去坚持?
如上所说的缘由,或许只是一部分因素。恨你千万种理由,但爱你,笔者想肯定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你做得足够好。
如果中国的每个生产者都关注品质、提升服务,都成为自己产品的守责工匠、产品经理,还愁别人不会感动?很多人都知道,日本一流的产品供自己享用,二三流的产品才出口。所以扭转“歧视”不仅是要扭转心理上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产品本身。
希望“中国制造”真正崛起于世,让全世界的人都津津乐道,感到幸福……不是下一代、下下一代的事。当有一天我们的官员也以乘坐自家生产的汽车品牌为荣耀,不再像香港法官感叹的那样“自己国家出产的奶粉,自己国民都不敢吃,是一种国耻”——谁还会去“歧视”中国制造?
所以,汉肯·萨缪尔森也一定不会再在中国人的大地上吁请中国消费者:请一定要相信“中国制造”。就像韩国人全民支持国产的时代一样,笔者相信中国肯定也是会等到这一天的到来。
作者原名杨顺霖(微信:liulangzhe),网易财经商业编辑。本文仅为作者意见观点,不代表网易立场。
本文为网易财经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源:网易财经
作者:几乎不流浪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深度:中国大型航母为何这么难造 只有伟大强国才能建|中国|航母|军事_新浪军事_新浪网
深度:中国大型航母为何这么难造 只有伟大强国才能建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在开始正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1993年,黑海造船厂厂长马卡洛夫向大家报告说:“‘瓦良格’号不可能再完工了……”
  大家问道:“为了将舰完工,工厂究竟需要什么?”
  马卡洛夫回答道:“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600个相关专业、8000家配套厂家,总之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它。”
  马卡洛夫继续说:“只有伟大的强国才能建造它,但这个强国已不复存在了。”
  凡事有了就不知道难。中国从乌克兰引进“瓦良格”号之后,自行研制的国产航母正式开工建造。按照尹桌将军透露的信息,中国拥有5~6艘航母是比较适宜的。因此,中国的国产航母,从大连造船厂的第一艘开始,无疑将马不停蹄地继续建造下去。虽然国内有一些人认为,“辽宁”舰只不过是在“瓦良格”号的基础上进行改装,其实也没有什么。说得倒轻巧,你改装一个试试!从改装走向建造,这意味着我国舰艇建造工业的一个飞跃。原因不为什么?因为建造大型航母真的,很难!
  实际上我国航母工程的起点,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任舰船研究院院长的刘华清将军就已经开始留意全球海军强国航母的发展和应用,思考过航母的研制问题。1970年,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航母工程报告拟定,首次航母专题讨论也予以展开。
中国国产航母完成第14机库分段吊装
  按照那个时候的构想,刘华清等老一辈提倡建造的只是一型能够携带舰载战斗机和反潜直升机为主的护航航母。其主要战技术性能的设想包括:吨位在3万吨以内,航速35节左右,可以搭载舰载战斗机和反潜直升机50架左右;新航母采用垂直起降方式,这样就不需要飞机弹射器、助降装置、降落阻拦装置等一系列技术上极为复杂的专用设备。这样做的原因是航母的尺寸和吨位可以大幅缩小,研制周期能够大大缩短。
  除了上述这些建议,刘华清等人还建议,新航母应当拥有强大的进攻和防御武器,远程防空由舰载战斗机负责,中程目标由防空导弹负责,近程由低空达到您和小口径火炮来拦截,潜艇等目标交由反潜直升机来对付。考虑到搭载的主要是舰载战斗机和反潜直升机,因此该型航母应当配备射程为500-600千米的反舰导弹。
  日,国防部例会上公布了我国建造第二艘航母的消息,振奋人心。有网友根据公开资料,用电脑效果图显示了中国航母的发展路线。(鸣谢:西葛西造舰)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1970年时我国设想的航母非常类似于俄罗斯的“基辅”级航母,相比之下吨位可能要小一些。但是在那个年代,由于我国国防工业技术水平的限制,建造这样的航母也是难以完成的。后来,中国争取一切可以获得的机会四处取经,不管是苏联,还是美国。然而,考虑到技术水平,以及当时我国的财力物力情况,所以航母工程不得不一拖再拖。不要说大型航母了,就是这样的航母也难以完成。
  能够买到“瓦良格”号,对于我国来说是天大的机会。对于这艘航母,印度当初是不敢接盘的。因为它的航母都比较小,一下子跳这么大一步,印度人还没有这么强的心理准备。从印度航母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也会看到它还是趋向于比较保守。那么,究竟建造大型航母有何难呢?
  首先,航母不仅仅是一艘巨大的战舰,还是一个微缩版的城市。在这座城市上,舰载机的起降功能需要具备,航母的航行性能必须有所保障,舰上的各个舱室布局应当合理,舰岛上部的电子设备必须相兼容不能打架。无论是生活,还是作战,一切都务必能够有序地进行。航母上有几千人啊,别的不说,你看看建造一栋能够容纳上千人的大楼,都得细密再细密,一旦出错,到时候问题就很大。航母这个大家伙比一栋大楼的复杂程度高多了,里面的舱室就像蜂窝一般,管线密布,绝不是我们平时看到的甲板上那些舰载机和一条船如此简单。
  其次,航母不仅仅是一艘战舰,还是一个超级发电站、一个巨大的军火库、一个非常紧凑的机场、一座巨大的钢铁猛兽。除了前面提到的作战和生活功能,航母还必须能够跑起来,满排好几万吨乃至上市万吨的巨兽可不是闹着玩的。航母跑起来,需要有强劲的动力,这涉及到发动机工业。军火库里面花样繁多的弹药,需要有强大的武器制造工业来提供支撑。航母是一个紧凑型机场,300多米的跑道就应当具备陆上机场上千米跑道的功能。
  再则,航母是大型舰艇编队的核心。没有航母,再强大的舰队也是散兵游勇,没有护航舰艇和舰载机,再强大的航母也是光杆司令。也就是说,你要有强大的航母编队,绝非建造一条航母和配几架飞机那么简单。航母的配套舰艇和飞机,不应当和航母本身打架,性能发挥不出来,那还不如不建造航母,建造航母花费的可是海量的资金和材料。因此,航母工程,绸缪于几十年之前,拉出去协同得当,没有问题,才能够是真正有效的作战力量。
  上述这三点,牵涉到的包括船厂、飞机制造厂、弹药工厂、发动机厂、钢铁铸造厂、线缆厂、电子设备厂、雷达厂、武器生产厂家以及相应的科研机构,甚至还需要很多其他无名的研究与生产机构的默默奉献。这里面牵涉到的人,少则数十万人,多则上百万人。要将如此多人的成果集中在一条船上,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即便是到现在,能够建造满载排水量超过6万吨航母的国家,五个指头都能够数完,其实就是美、俄、英、中。(注:印度还没有开始建造那条6万吨的国产航母,所以暂时还不能算。)
  总之,建造航母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庞大的工程。我国能够从改装走向批量生产,表明已经完全掌握了航母的相关技术及其管理经验,这是非常难得的。航母的单位用艘来表示,其实每一艘都是一个大国工业的缩影。中国走到现在这一步,其间的道路荆棘丛生,其间的艰辛难以用文字来形容,但这一步,我们做到了!难道我们不应当为拥有自己的航母工业而自豪么?(作者署名:云上的空母 请搜索微信公众号:云上的空母)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责任编辑:薛贺 SN118为什么中国人能造火箭,却依然造不好小小的圆珠笔?--百度百家
为什么中国人能造火箭,却依然造不好小小的圆珠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用笔国之一,有 3000 多家制笔厂年每年生产超过 400 亿支圆珠笔。但是,在 2016 年之前,中国人却连小小的「圆珠笔头」都没法生产。也就是说,几百亿支圆珠笔,实际上都要依靠进口材料才能完成……
为什么小小的「圆珠笔头」,却难倒了号称「全球制造业第一」的中国?今天,极客君就来为大家揭秘!
圆珠笔头里的核心技术
要解决圆珠笔头的制造难题,首先得了解圆珠笔头的工作原理:
笔头由球珠和球座体两部分构成,利用球珠在书写时与纸面直接接触产生的摩擦力,使球珠在球座体内滚动,带出塑料笔芯内的油墨,从而形成字迹。
球珠只是一个 0.5-1mm 的小圆球,在书写时,球珠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材料一定要坚固耐磨。一般来说,球珠都是采用不锈钢或碳化钨制成,相比之下,碳化钨制成的球珠更为耐用。
圆珠笔头最大的技术难点在于球座体。球座体一般直径为 2.3mm,而且内部结构非常复杂。首先得把原材料钢丝切成小段:
紧接着,利用专门的机器进行加工,打造出球座体的形状:
最后,把球珠通过机器安装到球座体之中:
等圆珠笔完成之后,还需要进行测试,一般笔芯要画 8000 米长才行:
球座体对材料的质量、加工的机器都有很高的要求,套用格力集团代言人董明珠的一句话就是:
不是我造不出来,而是我没有材料。
打造圆珠笔头的钢材,才是攻克技术的关键!材料学是一门悠久的学科,需要不断地调整铁与微量元素的配比,从而找出合适的材料。
对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的日本、瑞士等国家来说,调制特殊钢材的秘方,就是核心的竞争力所在,自然也就不会把成果公诸于世。
既然没有现成的办法,那就只有自己做了。
经过 6 年的研发,太钢集团技术中心总算是制造出了合适的钢材——研究员们经过无数次提炼,从几十公斤的原料里,一点一点地尝试不同配比的材料,经历上千个日夜之后,才终于研制出了自产的笔尖钢。
▲太钢集团的圆珠笔拉线
Geek君有话说
中国作为一个钢铁产能过剩的国家,怎么会造不出小小的笔尖钢呢?中国制笔协会名誉副理事陈三元先生的一段话让极客君恍然大悟:
相对于钢铁产业,制笔是个体量很小的行业。比如,一家钢铁厂一天的产量,可能就够制笔行业消化一年。对钢厂而言,这点利润微不足道的,它没有动力去搞研发生产,制笔企业也没有足够力量,因而依赖进口。
因为需求少、利润薄,所以中国的钢铁巨头们就选择视而不见,想来实在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或许,当哪天中国人不再追名逐利,踏实做研发的时候,中国工业才能真正腾飞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5045
热门文章HOT NEWS
日本女团的运营团队似乎越跑越偏。
娱乐调查局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没有创造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