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章太炎身上看到了中国旧知识分子怎样章太炎的性格特点

新华文摘&1987年第1至8期&刘少奇在他最后的日子里、在学术与政治间徘徊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丁玲《魍魉世界》、长江漂流启示录、血染的风采、章太炎先生晚年与抗日战争、关于西安事变的几项疑义
(货号:8架-13)
售&&&&&&价:120.00元 品&&&&&&相:运&&&&&&费:广东梅州
至所有地区快递:18.00元上书时间:购买数量:(库存1件)微信购买商品分类: >
关 键 字:品相描述:书脊有破损。第8期封面下方有一处裂开,目录页第1页裂开有胶纸修补。部分页有划线。详细描述:约重2150克。
店主推荐1200.00元199.00元5000.00元1480.00元380.00元天天有好书上架,敬请书友关注。本店可提供机打发票,详询客服。89.00元59.00元59.00元59.00元99.00元128.00元199.00元19.00元39.00元29.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一部研究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书
  我所看到的写20世纪知识分子的文章皆不例外从学术的角度去研究和批判,而像岳南这样全面叙述其精神世界的作品还是让人眼前一亮,并为之震撼。从陈寅恪、鲁迅、王国维、蔡元培到梁实秋、钱穆、罗家伦、林语堂、傅斯年、胡适……他们都曾因深厚的学养与非凡的资历,活跃在上个世纪的中国。他们背负一身盛名,却颠沛流离,无论身在大陆还是东渡台湾。在严酷的政治环境面前,有人选择了明哲保身、偏安一隅,有人则选择了迎难而上、据理力争,以方寸之地守护着最后的人格底线。
  岳南的《南渡北归》中之所以称他们为文化大师,称他们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之所以称他们的命运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天才和具体的人生道路有多么光彩夺目,多么光辉灿烂,而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拯救了我们的灵魂。他们点燃的火焰给我们带来了温暖,而这种温暖我们无法从自己身上得到。最终,吸引我们到现在还能想起并关注这些大师的,应该归结为这么一种希望:用从他们身上读到的悲凉和死亡来温暖和丰富自己可怜的生活,并让我们把对悲凉和死亡的阅读转化为脚踏实地的热爱生活和热爱生命。这些当年的精英知识分子,他们的命运在我们的记忆中是不连贯的。在这个时候来重读他们,并把他们的名字一个个重新激活,我想这也是岳南写这部书的目的所在。
  思想,是穿过人生与世相的一道幽光,能让昏昧的心灵豁然开朗。思想者的文字,是社会大幕下一道刺目的闪电,能映照出思想者卓然挺立的身姿,本书即是这样一部透析知识分子和知识的警世之作。批判、自由、正义、宽容……所有这些知识分子捍卫的价值,在作者雕刻刀般的笔下变得生动起来。我们不可否认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幸的。整整一个世纪或一百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就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面对西方的巨大的精神资源和古希腊以来的政治、艺术、哲学精神思想,文艺复兴以来的哲学和思想潮流诸如人本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基督教对世界的综合阐释和道德理解,面对这些强大的精神、知识、思想资源,中国知识分子感到无力和渺小。因为中国自己的本土精神资源诸如儒家、道家和释家,在西方的精神资源面前,都无法给吃传统的奶长大的孩子足够的力量,去面对新的西方统治的新世界、新秩序、新格局。这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漂泊,都感到在精神的领域里无家可归。他们四处寻找,寻找他们可以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寻找他们安身立命的思想支柱。他们都处于永远的流浪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家岳南的《南渡北归》准确地概括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思想甚至身体状态。
  洋洋160万字,分三部完成的这本书是岳南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和许许多多中国20世纪的代表性的知识分子“相遇”的见证,也是他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直接的交往和这些知识分子不间断的“对话”的记录。它以“七七”卢沟桥事变为肇端,着墨于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不同的命运和对学术的追求。整部作品时间跨越一个世纪,几乎囊括了20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全部大师,像最初出现在20世纪中国舞台上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蔡元培、王国维等,既是中国历史上最末一代士大夫,又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时代的先驱。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如“笔锋常带情感”的梁任公,影响了整整一代“五四”知识分子。而被誉为开创现代中国新知识范型的一代人像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陈寅恪、钱穆等, “后五四”知识分子哲学家冯友兰、贺麟,历史学家傅斯年、顾颉刚,政治学家罗隆基,社会学家潘光旦、费孝通,文学家朱自清、闻一多、巴金、冰心等,特别是岳南对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徐志摩、钱穆等人的爱情纠葛与学术相溶的创新写作更使作品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作品在注重抗战爆发开始长达8年的西南流转生涯的同时,也对内战爆发的根源和新中国成立后大陆与台湾知识分子群体的不同命运,做了详细的探查和披露。特别是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纷争、爱恨情仇的阐释,读来更是让人不胜唏嘘、扼腕长叹。国难当头,正是因为西南一隅聚集了当时全国的顶尖学者,虽时遭战乱,但是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自由的思想交流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五千年的封建帝国,犹如一头巨兽,头被砍断了,庞大的躯体不但不见腐烂,而且依旧完好无损地活着。这是极其可怕的。事实证明,肤浅的政治改革无济于事,必须有一个普遍深入的思想文化运动,启发国民的“最后的觉悟”,以促进社会的根本性改造。这个启蒙教育的使命,历史地落在现代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的身上。当我们重新回顾这些人物的时候,会发现我们对他们的记忆与认识仍有许多的残缺。他们的行踪、作为,并没有完全记载于我们的文化档案里。
  岳南的《南渡北归》再次提醒这个经历在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上重演的过程,虽然每代人寻找的精神资源不相同。可以说,这部书所勾勒的是一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像图,也是20世纪知识分子生活和命运的一部“逸史”。这些人物的政治选择各异,思想脉络有别,生活方式不同,但他们都是中国20世纪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这部书展开了他们的精神旅程。
  这不是一部高头讲章式的皇皇大论,反而是从“背影”下笔,从“小处着手”,别有意趣。文笔生动流利,从容不迫,娓娓道来。从这些知识分子的一些掌故入手,对于他们的人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作了生动的讲述,以一种片段的生活故事的展开为中心,力图从掌故中挖出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能够透过掌故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在一个大时代里的种种复杂的历史选择。钱锺书曾经引过诺瓦里斯的话来讨论掌故对于历史的意义:“历史就是一部大掌故。”看起来掌故零碎而杂乱,仅仅是一个人生活的一些背影而已,不像正统的人物传记那样从正面来表现人物的生活。但掌故的长处在于它所着眼的是人物的灵魂的刻画,而不是事实的堆砌;着眼的是人物的风貌中不可替代的“神韵”,而不是人物的史料的罗列。所以,往往从掌故中看到的是历史的活的形象,是历史的不可缺少的感性的生命。这是一部令人惊骇的作品。它告诉我们,生活以无可抗拒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逼迫着每一个人,我们把自己交给生活的时候,是否找到了一块坚实的立足之地?
  岳南的《南渡北归》是一部研究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书。作者搜寻、发掘、揭示、陈列了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曾经发生的生活实景,展现出百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苦乐悲欢,以及他们在这个泱泱大国中的定位。这部书的价值正是在于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背影,写出了20世纪中国命运的丰富和复杂,也为我们留下了20世纪中国精神的一脉精华。
  (《南渡北归》,岳南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电话:0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章太炎:有传奇也有学问的革命家邹汉明
  ①余杭章太炎先生是“革命的先觉,小学的大师”(鲁迅语),这里的“小学”,实是文字学。他读《说文解字》,凡七十余过,“卓然见语言文字之本”。对中国文字音、形、义的认识,当世无出其右。  ②民国的文人,平生多半有传奇为之作垫。不过,太炎先生的传奇,非关男女情事,他是以革命的传奇留在民国史上的。“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读章念驰所著的《我的祖父章太炎》,好几次,停留在书中所引章门弟子鲁迅去世10天前为老师写下的这段抱不平的文字上,每次都勃然心动,为之神往。   ③太炎先生左手革命,右手学术,双手互搏,一生传奇不断。   ④张元济说太炎先生是“为我国言论力争自由之第一人”。1903年的“苏报案”,让他站上了平生第一个辉煌的巅峰。当时,他发表的《(革命军)序》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振聋发聩,招来清廷通缉。他因言获罪,与《革命军》的作者邹容一道被清廷监禁于上海西牢,被判“凌迟处死”,适逢慈禧七十大寿,改判“永远监禁”,但清廷终于敌不过舆论的压力,判了他3年监禁。出狱当天,他被同盟会代表接去日本,七千多中国留学生在东京为他开了一次欢迎大会。而当时正留学日本的鲁迅,很可能参加了这次大会。太炎先生在会上提出的“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的观点,直接催生了鲁迅此后关于国民性的思考。而有关太炎先生与鲁迅的交往,章念驰用力最巨,两篇长文,洋洋数万言,基本厘清了鲁迅的性格、思想的形成实源于太炎先生的影响。章念驰认为鲁迅最少媚骨的性格“可以说是太炎嫉恶如仇精神在他身上的再现”。“可以找出大量太炎、鲁迅俩人酷似一人的文字与句子,连骂人句式也一模一样,一个骂得诙谐、刻薄,一个骂得幽默、尖刻,文风如一”。   ⑤民国是一个革命的时代,也是中国文人风骨犹存的时代。在袁世凯如愿以偿当上民国大总统、宋教仁被暗杀之后,章氏发表宣言,支持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革命失败,孙中山等流亡海外,他却不肯走,并给出不走的理由:民国已建立,再流亡的话,乃奇耻大辱。终不顾与汤国梨新婚未久,径直上北京找袁算账去了。以大勋章作扇坠的一幕,就发生在这个时候。这不顾生死的名士做派,可谓空前绝后。   ⑥太炎先生“对于阔人要发脾气”,革命的时候,有一股“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猛,但讲学,周作人说他“盘膝坐在席上,光着膀子,只穿一件长背心,留着一点泥鳅胡须,笑嘻嘻地讲书,庄谐杂出,看上去好像是一尊庙里的哈喇菩萨”。   ⑦太炎先生是从故纸堆里钻出脑袋来呼喊革命的,先是排满,接着反袁,最后还不买蒋介石的账……我看到书中所附的他的几张照片,年轻时一脸不服从的孤傲表情,晚年在苏州讲国学,突然平和了。章念驰说,他晚年目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被否定,最终起而捍卫,并为自己早年的反孔感到遗憾。他与小儿子章奇的合影,最可见出他的回归:穿着传统的服装,袖着手,笑嘻嘻的,俨然一个没有脾气的慈父。但熟悉太炎先生的人都知道,骨子里,他一生都是一个令当权者头疼的反对派。(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章太炎曾经将《说文解字》读过70遍,因而对中国语青文字的规律有了透彻的认识。 B.章太炎因言获罪出狱当天,鲁迅等七千多名中国留学生在东京为他开了一次欢迎大会。 C.二次革命失败后,章太炎因新婚妻子的反对,没有随同孙中山等人流亡海外。 D.文章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刻画章太炎的形象,如:他革命时勇猛,讲学时随和、平易、亲切。 E.外表慈祥的章太炎是一个令统治者头疼的反对派。(2)文章题为“章太炎:有传奇也有学问的革命家”,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章太炎对鲁迅有着哪些影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第⑤段说“民国是一个革命的时代,也是中国文人风骨犹存的时代”,请结合原文探究“中国文人风骨”的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E (2)①“有传奇”的“革命家”的理由:是当时唯一的敢于登总统府门批评总统的人;是当时唯一的虽屡遭追捕身陷牢狱,但不改革命志向的人;是第一个力争言论自由的人。②“有学问”的理由:在文字学上的成就时人莫及。(3)①思想上的影响:章太炎“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的观点激发了鲁迅关于国民性的思考;②性格上的影响:章太炎嫉恶如仇的精神促成了鲁迅最少媚骨的性格;③文风上的影响:鲁迅的文字、句子、骂人句式酷似章太炎。(意对即可)(4)中国文人风骨:①追求革命,支持正义事业;②不畏权势,敢于批评权贵;③不怕牺牲,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意对即可)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章...”;主要考察你对
等知识点的理解。
阅读《封存时间》,完成第问题。(共14分)封存时间明前茶时间可以封存吗?可以,叶庭春12岁那年,就见识过那神奇的一幕。在植物园标本馆,作为他考上最好中学的奖励,世伯老魏得到馆长的特许,带他去看他出生那天的植物标本。叶庭春记得彼时彼刻,偌大的标本馆里只有这一老一少的足音,被干燥后的植物标本封存在台纸和油光纸之间,散发出半是干爽纤维半是青涩植被的幽淡气息。一个标注了1990的标本隔档被轻轻推开,4月9日的标本是一枝垂枝樱,开到七分满的樱花在枝条上如瀑布一样垂挂下来,在干燥后发微微的醺粉紫。12岁的男生完全被震惊了,他出生那一年,那个春天,有过什么样的场景,连他妈妈和奶奶都没有对他形容过,人总是健忘的,但细心保管的植物标本却还原了被记忆抹去的一切。竟有那么完美的花枝代表这个世界欢迎他的到来,樱花没有开至三分满,五分满,花萼青硬如一个有待发育的小孩;也没有开至九分满,流露出行将凋零的感伤,一切都绽放得恰到好处,颜色、姿态、流动的气韵,似可见到那晚月光倾注在花枝上,带来的如梦光影。8年后,叶庭春的奶奶病逝,全家为她送行时,整个墓园恰好浮动着绿萼梅的香气,让人记起那句绝妙的诗:“天与清香似有私”,好像正是这股香气搭就了奶奶去往天堂的阶梯。那是3月初的阴冷早晨,叶庭春从守墓人那里讨到了一枝绿萼梅回家做标本。头三天,把它夹在吸水性强的纸张中,不厌其烦地换纸,仔细吸去花枝的水分,接着,用镊子屏息调整花枝的形态,不但避免了花叶压在一起出现的芜乱,还令梅枝表现出自然的形态,在他做好的标本上,几朵梅花侧转或翻转,尤如被清风吹动,可以观察到花朵的侧影和背面。从那天起,叶庭春养成了一个习惯,家中每有重要的纪念日,他都要做标本留存。上大三后,他更成立了“封存时间”工作室,专门制作内嵌花朵和植物的塑封书签,交与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弟学妹去卖,帮助他们在经济上提前自立。幸运的是,他就读的大学是有名的园林学校,由春至秋,有大量的花材和变色叶片可作为植物书签的原材料。特别是春天,洒红朱砂梅,深浓宫粉梅,紫白玉蝶梅和琉璃绿的绿萼梅们竞相开放,做出来的塑封书签,一侧配以做旧的照片,拍的是老图书馆的青砖灰墙,暗红色的细条高窗,窗外是疏影横斜的梅花,那一刻,书签捕捉到了民国时代的一缕沉静余韵。为了给植物书签配图,叶庭春拍遍了母校的数百个角落,那也是他为自己封存的美好时光吗?读完大四,他将赴澳留学,据说在南半球,再也看不到故乡才有的梅、报春、麦李和丁香了,唯有塑封后的书签,可一睹故园的面貌吧。做了两年的标本,叶庭春感觉青春时光正化作花香弥散在他的周围。干燥后的标本比鲜花的颜色更为幽淡,花瓣的肌理更为纤柔,重瓣的梅与樱,花瓣质地更如世间最清幽的纸一样,散放半透明的幽光。也许我们回过头去看被记忆封存的时间,也是这样的感受:那些粗砺的线条和茁壮的香气已然消失,剩下的唯有恬淡的轮廓和安谧的余韵,仿佛近似觉悟、体谅和怜惜的情感,让人脸上紧绷的线条都放柔软。是的,留不住的是成长的时光,我们能存在手心的一个定格,不过是美而已。(选自《扬子晚报》日)小题1:本文围绕“封存时间”主要写了四件事,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4分)
出生那一天
家中每有重要纪念日
叶庭春都做标本留存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第一段中“震惊”的对象和原因。(4分)①“震惊”的对象:
②“震惊”的原因:
小题3:阅读画线句,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定格在手心中的美是如何理解的?(不超过150字)(6分)
阅读《背影》选段,完成题。(共12分)背
朱自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小题1: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父亲心里轻松与写父亲艰难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和“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请你说说两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文中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我”带的是父亲给我的“皮大衣”,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5:结合下面两段文字,就你读了《背影》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2分)  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由于多数学生反对,《背影》可能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学生的理由是:《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  9月14日“搜狐网”:听到这个消息,台湾的年轻学子反应却是相当不以为然,而国文老师更是直呼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样做太无聊,《背影》所传递的人性美、人情美是经久不变的“善与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6:生活中,你有过为父亲而流泪的经历吗?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在空白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2分)  “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这泪中有理解,有关怀,更有无限的感激;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让这泪化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知识分子》,完成题。(共14分)知识分子吴念真①我定义的知识分子,是在一群人里面知识比大家多一点点,而且会把多的那一部分奉献给大家,那才叫知识分子。我们村庄里有一个人,他到底念过多少书我们都不知道,可是他知道很多东西。他知道矿工的许多事情,他常常坐在矿坑边看书,他看的书是《文艺春秋》,还是日文的。 ②他会做一些让村里人感到奇怪的事情,比如在日文杂志上看到盘尼西林,就会跟人家讲这个消炎很管用。小孩子在夏天被蚊子咬,伤口烂了,晚上哇哇哭。他就去买了盘尼西林,跟大家说要交钱,又说这个不能直接用,要试验。大家不相信,就围着看他怎样实验。他往针头加一点儿水,然后注射,看皮肤有没有肿胀。最先打针的是他儿子,他儿子很疼,就大哭。大家都说会死,他说书上说不会死。那天晚上他儿子没事了,第二天所有小朋友都把裤子脱下来让他打针。③他会帮全村人写信,经常有很多女人在村口拿着信纸等他。大家都对他很恭敬。他帮人家写信,先要端端正正地坐下来,头发亮亮的,拿出一支很旧的派克笔,然后问人家要写什么。村里的妈妈说话很粗鲁的,就说,你跟我那个在台北的死小孩讲,他自己在台北逍遥没关系,全家都快饿死了。他弟弟妹妹的学校要注册了,如果钱再不寄回来,全家上吊,我真的死给他看……他就开始写,写完后还会念给人家听,说你看我这样写对不对。他会写,比如说,吾儿,最近家中有一点困难,如果有一点余钱就寄回来,弟妹也要念书要注册,都是父母无能才造成今天这样的。然后祝平安,讲身体要保重。然后问妈妈,这样写对不对。妈妈说,对。他通常扮演这种角色。④有一天他看到我,就把我叫过来。他说,有一天我会老,会死掉,就没有人帮邻居写信了,你要接替伯伯帮大家写信。然后掏出一样东西,用报纸包得好好的。我打开看,是《尺牍》,古代的应用文。⑤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被他训练着写信,看到我就说,你出师了没?其实才一两个礼拜而已。渐渐地,就有很多人找我写信,有人高兴地跟伯伯说,你的徒弟现在可以写信了,写得很好。他就说,这样啊,他很认真,我就可以轻松一点儿了。⑥有一天发生了一件大事,影响了我一辈子。我们那边是矿区,很多人的女儿十五六岁就去工厂做工,我姑妈就有这样一个女儿。有一次她带了个男人回来,说要结婚。姑妈就劝她,说你再忍耐几年,让弟弟妹妹都念完书,你再结婚好不好。她说好,就哭着回去继续工作。两三年以后,她又带了一个男人回来。这个男人是一个公家单位的秘书,他认为姑妈的女儿很单纯,想跟她结婚,来请求姑妈把女儿嫁给他。⑦那天,村里的男人们陪他在外面喝酒,女人们在厨房忙。姑妈跟女儿说,那个人很好,但是妈妈也求你,弟弟还小,再等两年。后来那男人就走了。过了五六天,他寄来一封信,我还记得是公家用的黄色信封,上面的毛笔字非常漂亮。打开后是很长的国画宣纸,行书。我真的看不懂,信里说,他来我们这里,被我们招待得很好,很感谢。后面我看到几个字,非常清楚,叫“虎毒亦不食子”。我就跟姑妈说,老虎再凶也不会吃自己的小孩。我姑妈听了就开始撞墙,开始哭。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可是她必须要拜托女儿帮忙家里,结果一个男的竟然写信来指责她。最后所有女人都来抱着她劝,说我根本看不懂,是乱看的,骂我。 ⑧后来教我写信的伯伯回来了,他看了信后,对大家说:“那个男人信里说,他受到招待很感谢,这里的人都很诚恳,每个人都把他的对象当做自己的女儿疼爱。不管怎样,他都默默等待。”然后就说,信里没有“虎毒亦不食子”的话。于是大家都骂我,姑妈也骂我,说差点被我害死。可是我真的看见啊,我就哭着回家。 ⑨有一天,我不晓得他是蓄意等我还是怎样,他把我叫到一棵树下,坐下来说,你没有看错,但是要知道,话可以这样讲,也可以那样讲。他的意思是,姑妈的女儿会不会嫁给这个男的,谁也不知道;那个男的会不会等,谁也不知道,反正都不知道,就慢慢等嘛。就这样解释好了啊,你干嘛要去讲那个“虎毒亦不食子”,让你姑妈去撞墙,万一死了怎么办啊? ⑩我那时候不觉得怎么样,长大了才知道,那就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不但知道如何奉献,还知道如何传承,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把苦难转化。除了他之外,我所受的教育,包括老师、教授,从来没有跟我讲过这样的道理。(有删改)小题1:根据文章①—⑤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3分)
知识分子所做的事情
村里人对他的态度
用学到的知识为村里的小孩治病
帮助村里人写信
小题2:结合第③段的内容,说说伯伯那样帮助“村里的妈妈”写信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4分)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那件“大事”为什么会影响作者“一辈子”?(7分)(不超过150个字)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显微镜能看到分子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