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了佛道还可以入道教的条件吗

仙不能超脱六道,而佛则可以不入轮回,道教与佛教有什么区别?
我的图书馆
仙不能超脱六道,而佛则可以不入轮回,道教与佛教有什么区别?
仙,山人也。佛,弗人也。这种拆字虽不是很严谨,但很好地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差别。仙与佛,不仅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宗教神明,还代表着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世界观。仙,一般而言是道教神明的总称,他们是经过修炼,从人道成功求索到天道的人物。对于道教而言,道是绕不开的话题,是一切的起点和应该有的终点,对于道的求索是天然的、是自我完善的手段。山人,早期意味着在山里隐居修身的人,这也就是说,成仙的过程其实就是脱俗的过程,通过炼丹服药等手段使得自己和自然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修身又修心,从而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以此带来肉体上的质变。仙就是进化成功的人,他们有常人不能及的超凡脱俗的能力和长久不灭的寿命。在道教中,仙是合乎道的,也就是与自然规律和谐统一。佛,在大小乘佛教中有不同的理解,前者一般用佛来称呼释迦牟尼,后者还将其他修行圆满的人也称作佛。虽然弗人这种拆字的结果并不合理,但是佛的内在含义中还真的有非人的意思,不过,这并不是说成佛是背离人道。按照释尊自己的说法就是,他什么都不是,只是觉悟了而已。什么都不是,自然就不是人了。早期的印度佛教中,佛具有仙那样的神通,后来的时候其形象不断被拔高、被神化,以至于最后上升到真理本身的高度,另普通人难以企及。在佛道二教中,对彼教的神明都存有自己的看法。在道教看来,仙即逍遥,不为外物所累,不为俗世所拘,其举手投足都在天意的驱使之下,其所思所想即是天理,因其由人的肉身飞升而成,故是永恒的。而佛却是不完满的,因为其肉身已经湮灭,属于没有实体的仙的范畴。而在佛教心中,仙才未曾真正摆脱轮回之苦。佛是寂灭的,永不入轮回,这是其与凡人的境界区别。仙虽然寿命极长,日子过得极其自在,拥有超越凡人之上的幸福感,但其仍在六道之中,只不过与凡人不同界而已。即使仙人可与天地同寿,但天地有生也有灭,仙还是无可避免地走向轮回,遭受无常之痛苦。而这种痛苦是佛不需要去承受的,不仅如此,菩萨等佛教神明也不需要,所以他们认为佛的境界优于仙。谈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二教之间的区别。佛与道在理论上其实有共通之处,毕竟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拥有过较多的摩擦,所以磨合是必须的。佛家的禅宗和道家的内丹都承认一元,赤子之心其实也就是明心见性。而且虽说神鬼之说在二教的理论层面从不占重要地位,但事实上这确实二教历史发展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基石。道教一开始就秉持着神鬼信仰,而佛教本来是无神论者,后来法事在其日常中也占了非常大的比重。道教认知中,道是本体,而佛教则没有实在的本体,主张万法缘起于性空。修道虽然最终追求的是精神的升华,但同样注重肉体的康健和长生,而佛教对于肉体就看得很淡,在其眼中,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肉体的湮灭反而是解脱、有助于圆满。在到达理想境界的途中,二教都会打坐。在道教这里,打坐是为了养生,这一点要高于身心。而佛教则不然,他们的入定是为了更好地进入一种空灵境界的手段,是觉悟的手段之一。有的人认为,说来说去,二者都只是戒除欲望的人而已,佛觉悟,仙对身体状况有着极致的追求,二者之间其实殊途同归。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在真正思想清透的“悟了”的人心里,仙也好,佛也好,神通也好,极乐也好,无论这些是真是假、是虚是实,重要的是对此保持一颗平常心。世间万物都超脱不过“存在”,既然这些存在都摆在这里,懂与不懂、信与不信又有什么本质的影响呢?按照思想境界来说,一人能不能仙与佛,就是看其能不能做得了自己的主。如果以平常心看待世间万物,那么宇宙和人生不就尽在掌握之中了吗?当下虽然完美而不可超越,但并非人人都能摆脱与生俱来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行为惯性。所谓功德圆满或得道就是通过一种修行,来帮助我们获得这种解脱,达到人生的大和谐。所以,仙与佛都只是人生的一种平常境界而已,区别仅在于在通往这个境界的途中我们选择的的是哪一条路。文|江山
馆藏&35234
TA的最新馆藏皈依佛教后,道教礼拜可以吗?_新浪佛学_新浪网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
&&&&&&正文
皈依佛教后,道教礼拜可以吗?
  问:皈依佛教后,道教礼拜可以吗?
  答:皈依了佛教,就意味着确定了精神归宿与人生价值目标。禀受三皈依时,吾人就庄重承诺:自皈依佛,就不再皈依天魔外道;自皈依法,就不再皈依外道典籍;自皈依僧,就不再皈依外道邪众。这是我们必须时刻谨记的。确立了这种信仰目标与内涵后,如果作为居士到了道教等其他宗教场所,出于对那些善神、天尊以及世间圣贤的恭敬,予以礼拜问讯也是可以的。这种礼节上的礼敬与内心的信仰皈依是两回事。当然,出家僧众对其他宗教的教主圣贤,问讯合掌恭敬即可。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电话:&&|&&&&|&&
佛教万年历当今中国为何道教影响远不如佛教?道教和佛教的关系近吗?
您现在的位置:&>&
16:04:38 来源: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然而到了现代,道教的影响却远远不如佛教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当今中国为何道教影响远不如佛教?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结构是儒、佛、道三位一体。在中国士大夫的人生哲学、生活情趣与审美意识乃至心理性格中,既有儒教的理想、佛教的超脱,也有道教的追求;在老百性的行为观念习俗中,既有儒教的伦理规范、佛教的因果思想,也有道教鬼神惩戒的影子。因此,儒、佛、道交织融汇,三位一体,难以硬性分开。
  但是,当我们仔细分辨其异,弄清其不同的功能与作用时,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儒、佛、道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这就是儒家学说偏重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价值的实现;佛教偏重于人的内在生活中的精神价值的实现;道教偏重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生命的完成。
  这样,对于人生,对于潜藏在人的意识深层的俗望的力量,儒教采取理智调解的方法;佛教采取意志克服的方法,道教采取迎合满足的方法。这种特征使儒教和佛教主要代表了少数的、高雅的、上位层次的文化,相比之下,道教则主要代表了多数的、相对低俗的、下位层次的文化。
  再从历史的实际情况看,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两千年来一直居于正统官方地位,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佛教来自于异域,由于语言障碍,需要专门知识人翻译,加上其哲理极为深奥,一般老很难接受。因此,它一开始是从有文化素养的知识人和上层人士中传播,逐渐扩展开来。而道教从一开始就是从民间形成发展并逐渐走向上层的。但即使是走向上层的官方道教,其原发的生命源泉也始终是在下层。因此,全国道士一般都只有佛教僧侣的十分之一,最多时也只有五分之一,它的更多的信仰者及宗教活动者是不可数计的广大民众。而且,尽管道教也在为镇护国家的上位层次的意义上,发挥过其文化的社会功能,但实质上更多地是充当了满足皇帝个人愿望的工具。事实上,道教更倾向地代表的是下层民众的心理意识和文化情趣。
转载请带上本文地址:http://www.gaochengnews.net/pinglun/16817.html本文来自
相关热词搜索:热门推荐:
  一、大道渊源
  千古以来,中华子民生长在神州大地,这里流传着最古老的传说“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有着数不尽的神话故事――黄帝乘龙飞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以及令世界各族景仰的悠久文化――太极、河图、洛书、周易、八卦等。上古的这些文明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是神造的,人是神造的,人生存的环境是神给开创的。
  本次人类文明之初,上帝命五帝相继降临人间,教化百姓。青帝太伏羲首先降生,观察天体运行规律,始有星纬之文,龙图河出,龟书洛呈,画卦造书,布德行惠;随后赤帝即炎帝神农降生,树植百谷,民得粒食;因水火有不可相离之兆,继而下降玄帝,在武当山道成飞升后,降妖除魔,荡秽除氛;黄帝位居中主,万神无越。史载黄帝“具修德,有茂德”,设立百官,建屋室,造舟车,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积无量功德于后世。当时,“耕者不侵畔,渔者不争岸,抵市不预价,市不闭鄙,商旅之人,相让以财,外户不闭。”那时的人心愉而不伪,事素而不饰,道统天下。看到“天下既理,物用具备”,黄帝乃前往黟山(今黄山)炼金丹。金丹炼成之时,有珠函盛霞衣、宝冠、珠履及玉壶盛甘露琼浆从空中降下。随后空中又降下白龙、彩幡、珠盖,黄帝携臣子七十余人乘龙飞天。众人见证这一辉煌的壮举,传颂后世。
  明仇英画《帝王道统万年图》册:黄帝。(公有领域)
  黄帝之后,圣人尧、舜、禹在大洪水期间下世,他们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完成世间使命后也修道圆满回天。
  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坏、灭的规律,三界内物质皆有阴阳两性,造成人间的善恶同存、正邪相间。历经二千年的繁衍生息,春秋时诸子百家学说起,魔乱世间,混淆人的思想,创世主派老子下世传道,释迦牟尼传佛法,教导人重德行善,保持中华子民的道德水平相对稳定。
  老子给人留下《道德经》,洋洋五千言,尽阐圣人修身治国之道与德。圣人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功成也不自居其功。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老子笔下的圣人,是中华子民的祖先黄帝、尧、舜、禹。老子道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随即西出函谷关,匆匆隐去。
  老子留下《道德经》后,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匆匆隐去。 图为明张路《老子骑牛图》。(公有领域)
  二、佛道相争
  佛教传入中土后,以其普世的慈悲,使百姓得到教化,得到中原皇帝认可,在中土迅速传开。
  相信创世主最后度人回天的安排,为争取成为创世主最后传法传道的普度形式,一些修道者一改道家历代单传的传统,开始广招门徒。至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拜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仙、奉老子为开山鼻祖、以《道德经》为圭皋的道教雏形,出现了历史上长达几百年的佛、道相争。
  自南北朝,多次出现道士与僧人对论佛、道二教先后。辩论中暴露出当时佛教、道教的诸多弊端,结论是佛、道教皆非清净。如北周灭佛时,“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唐令狐德薄吨苁椤罚>莸笔蔽南准窃兀骸扮灰拢ㄖ干幔┲冢伟胗谄剿祝换品ㄖ傅朗浚┲剑谡АK怨瞬怀洹!保ū逼胛男邸兑樯程屠钰⑵簟罚豆愫朊骷肪矶模┮话肴丝谑巧⒌溃疾磺寰唬拦邸⑺旅砝镅砻致
  隋唐两朝,僧、道争论不断。唐太宗专门为此颁发诏书规定道先佛后:
  “老君垂范,义在清虚;释迦遗文,理存于因果。详其教也,汲引之迹殊途;永其宗也,弘益之风齐致。然则大道之行,肇于邃古,源出无名之始,事高有外之形。……况朕之本系,起自柱下。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自今已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郭本之俗,畅于九有;尊祖之风,贻诸万叶。”(《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
  佛教密宗传入汉地后,因其男女双修之法不能被汉人接受,在唐武宗“会昌灭佛”时,密宗在汉地被铲除。《旧唐书》记载:“魏之后,像教浸兴。是由季时,传此异俗,因缘染习,蔓衍滋多。以至于蠹耗国风而渐不觉。诱惑人意,而众益迷。洎于九州山原,两京关,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害人,无逾此道。”
  元宪宗八年(公元1258年)的佛、道大辩论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场辩论会,忽必烈亲临主持,参加辩论的高僧道众共有五百余人,道教在论辩中大败。结果道士十七人被勒令削发为僧,除老子《道德经》之外,其余道家书籍如《老子化胡经》等尽数烧毁,正本清源。
  元朝蒙古人信奉藏密(喇嘛教)。佛道相争也侧面影响了人对修炼成神、返本归真的正信。中原大地,人们对中华千古流传道家修炼及神通功能的关系、概念,迷惑怀疑。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的一段记述,惟妙惟肖地描述人们失道的情形。“问:‘神仙之说有诸?’曰:‘不知若何。若说白日飞升之类则无,若言居山林间保形炼气以延年益寿则有之。’”(《程氏遗书》)连如此著名的“理学家”程颐都认为,却病延年则有,白日飞升则无,后世对道的理解下滑清晰可见也。
  元末明初,张三丰大道成真,超凡入圣。随后明成祖朱棣大修武当,在大明朝再次兴起历史上崇尚道家文化的高峰,形成以玄天上帝为主神、张三丰为祖师的武当道家修炼法门,吸引了大半个中国的朝拜香火,高峰时,家家安鼎,户户炼丹。
  明成祖朱棣大修武当,再次兴起历史上崇尚道家文化的高峰。图为武当山宫观。
  追寻最真实的历史人物,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关注无风起念微信号:wfqn888。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真诚打捞历史寻觅史书情怀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道之争道教落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