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悲观主义者的四个特性”这个特性是不是有bug

巴西足球宗教庆祝:大罗仿基督神像 卡卡跪地祈祷
巴西足球宗教庆祝:大罗仿基督神像 卡卡跪地祈祷
在巴西,90%以上的人都有宗教信仰。卡卡、罗纳尔多、小罗、卢西奥等巴西球星,都在球场上有过宗教色彩的庆祝或祈祷。
巴西有2亿人,白人占47.3%,混血人口占43.1%,种族和文化差异非常明显。但巴西人有共同的特征:热爱足球,热爱桑巴舞,有宗教信仰。所以当足球和宗教信仰结合时,就会有卡卡式的虔诚教徒;”为上帝而战“的精神信念。
卡卡是非典型的巴西球星,但却是巴西典型的宗教主义者。作为福音派新教的基督徒,卡卡12岁就确立自己的信仰,母亲每天晚上给他讲述《圣经》里耶稣的故事。“我属于耶稣(I Belong to Jesus)”,卡卡在AC米兰、在皇马、在巴西国家队,都掀起过印有这样文字的T-恤。
卡卡标志性的双手食指指天,也是在感恩上帝,这样的庆祝方式,卡卡已经数百次上演过。
2007年欧冠决赛米兰2-1击败利物浦复仇,卡卡脱掉球衣,露出熟悉的“我属于耶稣”T-恤,双膝跪地,双臂展开向天,深情的抬头仰望,对上帝顶礼膜拜。
此后在皇马,虽然卡卡过得很不愉快,但对上帝的感恩却一直未变。在卡卡看来,困境只是上帝对他的考验,他所要做的,就是默默忍受、度过难关。
巴西队,世界杯。是的,这是卡卡最期待征战的舞台,在这里他有过最美好的回忆。
2002年的夏天,卡卡随巴西队获得了世界杯的冠军。当然,那时他只是作为“吉祥物”登场。
02年的冠军,自己付出的努力并不多。因此卡卡非常期望能有一届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杯,但作为上帝最虔诚的信徒,卡卡最终未能获得参加2014年本土世界杯的机会。难道,上帝已经抛弃了卡卡?
其实,上帝对卡卡是公平的,他给了卡卡非常美满的家庭。但人生不能是完美的,有些许缺陷,才是最真实的人生……
说到卡卡的宗教信仰,有必要交代一下。卡卡是基督教福音派教徒,整体来说,福音派是恪守新教传统教义,重视《圣经》权威和学术研究,而不予人视为固执无知。福音派喜欢定位为“强调教义的宗派”,比基要派更愿听取不同方面的观点,强调信徒个人跟基督的关系
谈及自己的信仰,卡卡曾这么说过:“我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一个福音派教徒。”
除了卡卡,巴西有宗教信仰的球员比比皆是,昔日铁卫卢西奥便是其中之一。
每当进球或者球队胜利时,卢西奥都会对上帝致以敬意。
2002年韩日世界杯,巴西在决赛2-0击败德国,第五次捧起世界杯冠军奖杯,赛后卢西奥与队友就一起向上帝致敬。
“我爱耶稣”,是卢西奥感恩上帝的最好方式。
那届杯赛夺冠后,巴西球员、教练、工作人员并不是疯狂的脱衣、狂奔、怒吼庆祝,而是所有人肩并肩,跪在地上,围成一个大圈。全球10亿以上的观众,见证到这样壮观、独特的庆祝。
一代巨星罗纳尔多,庆祝进球的方式不少:摇手指(据说与巴西某啤酒代言有关)、擦汗(向女友茜卡蕾莉传情)等。大罗最著名的的庆祝方式,是展开双臂自由驰骋。这是向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里约热内卢的基督神像致敬,因为大罗是基督教徒。
因为进球如麻的缘故,大罗已经不知多少次上演过这样的庆祝方式,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已经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2005年联合会杯巴西夺冠,作为头牌球星的罗纳尔迪尼奥,也上演过宗教的庆祝方式:巴西10号将队友召集在一起,诵读“上帝保佑巴西、保佑巴西队”的祷告。在小罗的脖子上,一直戴着十字架的项链。
小罗最经典的庆祝——大拇指和小指张开,摆出“六六”的造型,据说也是有宗教意义的,这是在向“梅萨女神”致敬。
2009年联合会杯巴西夺得冠军,桑巴军团复制2002年世界杯夺冠时的庆祝场面,球员围成一圈祈祷,这是最常见的庆祝画面。2007年巴西女足在4-0屠杀美国首次进入决赛,女足姑娘们围成一圈跪地庆祝、祈祷。
美丽的姑娘们在中国的赛场上向球迷们展示塔恩独特的庆祝方式,这样的奇景,在中国的土地上来说,当真是百年难得一见。
全队跪地祈祷的盛景,像极了巴西男足在2002年世界杯夺冠后的所为。而中国球迷也实在是有幸,因为我们在自己的国土,见证了这样的庆祝方式。
巴西有2亿人,只有8%的巴西人没有宗教信仰,他们是无神论、不可知论者。也就是说,超过90%的巴西人有宗教信仰。
天主教曾经在巴西占有统治性地位,上世纪40年代,99%的巴西的人是天主教徒,但现在只有63%。
对于所有人来说,有怎样的信仰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逆境和困苦的环境中,能够时刻保持一颗善良、平静的内心。或许,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吧……
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我们看不到这样的镜头,不,也许看得到,但那一定不是卡卡。
“我属于耶稣(I Belong to Jesus)”,如果不是对基督的虔诚,如果不是彼此将童贞保留到了那个最神圣的时刻,想必就不会有如此温馨如此动人的瞬间。
诚然,与依旧如日中天的C罗相比,卡卡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这样的眼神已经永远封存在记忆里。
然而我们还会像开始时那样爱着这个大男孩,一如足球还停留在卡卡的心上。
卡卡将他的成就归功于上帝的恩赐,而钟爱卡卡的球迷又何尝不在感恩呢?如果不是上帝的恩赐,怎会有如此纯净迷人的微笑?
在不少巴西人看来,没有信仰,就不可能成功。一代传奇扎加洛,对数字13的喜爱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住酒店要13层,房间要13号,连说话都尽量凑13个字!
又比如切尔西球星大卫-路易斯的口头禅:“基督教就是生命,宗教给了我信仰,给了我力量和灵感。”
这一幕想必球迷们都很熟悉了,路易斯曾在比赛中用这样的方式给托雷斯施魔法,希望助对方打破进球荒。
与路易斯一样流淌着进攻血液的前辈卢西奥,也是忠实的Evangelicos(福音派的德语拼法)。
如果不了解卢西奥们的宗教信仰,普通人恐怕很难理解这样几乎是扭曲的庆祝表情。
当一名球员把自己的身心都献给耶稣,冠军奖杯将不再是最重要的东西。
巴西是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国,但福音派如星星之火在巴西燎原。福音派属于基督教中新教的分支,前面提到的卡卡就是虔诚的福音派教徒。
福音派受众人群是发展中国家受压迫受歧视的人民,注重“个人救赎”的理念。巴西足坛的广大从业者,普遍出自工人阶级,因此福音派在巴西足坛传播迅猛,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巴西足球的概念中,桑巴是最被人熟知的呈现形式,足球即是桑巴,桑巴即是足球,而足球和桑巴都是巴西民众的信仰。
当然桑巴只是一种舞蹈,它是15世纪随着非洲黑奴一起传播到巴西的舶来品,经过巴西土著舞蹈Lundu融合,再加入由欧洲引入的嘉年华会舞步Copacabana的元素。
不过在巴西,带着桑巴韵味的足球,才是真正的艺术足球;像罗纳尔迪尼奥、内马尔、阿尔维斯等人,本身就是桑巴音乐和舞蹈的好手。
桑巴足球非常强调节奏和律动,鼓点和步点往往是融为一体的。
巴西人民性格奔放,爱自由爱快乐,从贝利和加林查身上,就能反映“桑巴精神”。贝利是球王,但更多的巴西人,爱加林查超过贝利,因为加林查象征快乐和自由。
就像罗纳尔迪尼奥和卡卡,巴西国内的球迷更爱小罗,因为他身上散发的是最纯正的桑巴味道。
所以在里约狂欢节这样的场合,气质相投的小罗必定是最受欢迎的贵客。
当然还有这样一身金色如天神下凡的罗纳尔多,像大罗这样的传奇球员,的确配得上这样尊贵的装扮,他也是巴西足球活着的图腾。
即便是弃用了卡卡小罗的巴西主帅斯科拉里,也免不了要去狂欢节的现场找找胜利的灵感。
对大部分人来说,巴西依旧是个神秘的国度,它保留着一份原始的热情,一种原始的冲动。
坐落在科科瓦多山上的耶稣像,正张开双臂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球迷朋友。
7年前,他们是巴西足球的最佳代表,只是在北半球的这个夏天,我们将看不到这些熟悉的笑容,这终究让人遗憾。
桑巴军团的第十二人
当别人狂欢相拥时,总有些人选择双膝跪地,手指苍穹,静静地享受耶稣的恩泽
现役球员中,卡卡对于耶稣的信仰最为虔诚
几乎每进一个球,他都会把双手张开,凝望天空
卡卡解释说,年少时意外受重伤,因为耶稣的眷顾,他得以重返球场
怀揣这份感恩,他一步步蜕变成超级巨星
胜利也好,失败也罢,都是耶稣的旨意
AC米兰2-1击败利物浦夺得06-07赛季欧冠冠军,攻入10球荣膺欧冠最佳射手的卡卡向世人宣告:我属于耶稣
事实上,在巴西约90%的人认为自己是天主教徒或者新教徒,基督徒人口已经超过了1.75亿
巍然耸立的救世耶稣石像标志着巴西人的信仰
或许并不是每一个巴西球员对于耶稣的虔诚像卡卡一般死忠,但在他们的意识中,耶稣永远是桑巴军团的第12个球员
效力广州富力的巴西人拉斐尔信仰耶稣
富力巴西外援祖玛在进球后常常闭目祈祷
申鑫外援安塞尔莫坚信耶稣就在身边
就连平时爱搞怪的路易斯,在耶稣面前,也不敢造次
攻克乌拉圭闯入联合会杯决赛,耶稣做了他能做的事
南非世界杯小组赛,法比亚诺疑似手球破门,进球后巴西人向耶稣表达了感谢
巴西联合会杯,内马尔力助桑巴军团痛击西班牙,再叛逆的孩子也心存一方属于耶稣的净土
愿你的国度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耶稣与你们同在
【情意亚平宁】卡卡梦断世界杯
你可以追上风,却永远追不上时间的脚步。卡卡32岁生日快乐!编辑:住在越位线
很多时候,当我们回头望去,总是会感慨时光是如此的匆匆而过
这时候,回忆就会如洪流般的涌动而出,缓缓的出现在脑海里
12年前的夏天,斯科拉里拒绝了36岁的罗马里奥,而选择带上年仅20岁的卡卡参加韩日世界杯
那时候的卡卡,是巴西军团中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的球员
美丽的梦,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能够与球队大哥们一起参加世界杯,对于年轻的卡卡来说,就是一个梦
与哥斯达黎加比赛替补18分钟,成为了卡卡与世界杯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幸运的是,卡卡的这个梦,迎来了最美丽的结局
在那么多球星里,卡卡并很不显眼,但是他的笑容还是那么的让人难以忘记
如果说18分钟太短,世人还未来得及目睹卡卡容颜,那么加盟米兰,就是他走上中心舞台的第一步
这里是一个新的美梦的开始
速度并不是卡卡的绝对优势,但是卡卡用旋风般的速度让全世界认识了他
英俊、阳光、球技出色、人品出众,似乎所有的美好的形容词用在卡卡身上都不为过
而迅速成长起来的卡卡,不再是当年在大罗身边陪练的小男孩
号码也不再是边缘的23号
联合会杯冠军,他也不再是群星身旁的小配角
巴西F4中,阿德放纵、小罗低迷、大罗伤病不断,24岁的卡卡其实已经成为德国世界杯巴西军团的核心
但那时候的卡卡并非巅峰状态,遇到老辣的齐达内,巴西人只能甘拜下风
巅峰的卡卡,是抢断梅西,甩开梅西,奔袭破门的追风少年
是5.5秒狂奔43米,一剑封喉的剑客
是单挑曼联防线,让梦剧场无声,圣西罗狂欢的英雄
是送上致命助攻,笑傲欧冠的王者
是万众瞩目,他人仰望,想要超越的目标
是率领没有大罗小罗的巴西,夺得2009年联合会杯冠军的新领袖
然而一个选择,就可以让一个人从巅峰到低谷,从掌声到骂声,从宠儿到弃儿
马德里的球场很宏伟,那里的阳光也很美,但是那是属于葡萄牙人的
那一年,熟悉的动作变成了无奈的抱头叹气
那一年,替补席上多了一双无奈的眼神
那一年,属于你的那一页正逐渐被翻过
那一年,你笑着笑着就哭了
四年的苦乐悲喜不愿再细数,为了心中最后的梦想,就再做一次选择吧
于是一直在外徘徊的孩子回家了,有人说他被迫远行了四年,有人说他迷路了四年
无论如何,卡卡回到梦开始的地方,能够重新去追求另一个新的梦
但是青春的美丽与珍贵,就在于它的无邪与无瑕,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
岁月带走了那个风一样的少年,留下的是沧桑的面孔、满脸的胡渣以及有心无力的斗志
曾经他让追赶者越追越远,如今他只能拼命回追,去防守曾经的追赶者
面对接二连三的挫折,再怎样无奈痛苦,也要努力抬着头,不让眼泪落下
第100球,第300场,32岁的卡卡,每一场都在玩命,玩命的冲刺和回追,这些只为了心中的梦想
32岁了,世界杯年也来了,然而卡卡的名字成为“十大可能无缘世界杯球星”里最闪亮的一个
87场29球,这是卡卡在国家队的成绩,而且在他进球的场次中,巴西28战26场2平,保持不败
不过已经一年没有入选巴西国家队的卡卡,很难在祖国再踢一次世界杯了
可是,不再年轻又如何,不再是王者又如何,无论多伟大的球星,不也都要经历这样的无奈吗?
最重要的是,现在的你拥有健康的身体,完美的家庭
最幸运的是,我们曾拥有最好的你,以及愿意回家的你
时间碾着我们向前,把多少今天变成昨天,消瘦了你的容颜,打磨掉你的眉眼
而32岁的你就站在那流逝的时光中,模糊了我的眼睛
  网易体育5月26日报道:
  巴西有2亿人,白人占47.3%,混血人口占43.1%,种族和文化差异非常明显。但巴西人有共同的特征:热爱足球,热爱桑巴舞,有宗教信仰。所以当足球和宗教信仰结合时,就会有卡卡式的虔诚教徒;”为上帝而战“的精神信念。
1/28巴西足球宗教庆祝:大罗仿基督神像 卡卡跪地祈祷
  卡卡是非典型的巴西球星,但却是巴西典型的宗教主义者。作为福音派新教的基督徒,卡卡12岁就确立自己的信仰,母亲每天晚上给他讲述《圣经》里耶稣的故事。“我属于耶稣(I Belong to Jesus)”,卡卡在AC米兰、在皇马、在巴西国家队,都掀起过印有这样文字的T-恤。
  卡卡标志性的双手食指指天,也是在感恩上帝,这样的庆祝方式,卡卡已经数百次上演过。2007年欧冠决赛米兰2-1击败利物浦复仇,卡卡脱掉球衣,露出熟悉的“我属于耶稣”T-恤,双膝跪地,双臂展开向天,深情的抬头仰望,对上帝顶礼膜拜。
  2002年韩日世界杯,巴西在决赛2-0击败德国,第五次捧起世界杯冠军奖杯。在领取大力神杯之前,巴西球员、教练、工作人员并不是疯狂的脱衣、狂奔、怒吼庆祝,而是所有人肩并肩,跪在地上,围成一个大圈,卢西奥等人的T-恤上写着“I belong to Jesus”。全球10亿以上的观众,见证到这样壮观、独特的庆祝。夺冠,巴西人先谢上帝。
  一代巨星罗纳尔多,庆祝进球的方式不少:摇手指(据说与巴西某啤酒代言有关)、擦汗(向女友茜卡蕾莉传情)等。大罗最著名的的庆祝方式,是展开双臂自由驰骋。这是向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里约热内卢的基督神像致敬,因为大罗是基督教徒。
  2005年联合会杯巴西夺冠,作为头牌球星的罗纳尔迪尼奥,也上演过宗教的庆祝方式:巴西10号将队友召集在一起,诵读“上帝保佑巴西、保佑巴西队”的祷告。在小罗的脖子上,一直戴着十字架的项链。小罗最经典的庆祝——大拇指和小指张开,摆出“六六”的造型,据说也是有宗教意义的,这是在向“梅萨女神”致敬。
  2009年联合会杯巴西夺得冠军,桑巴军团复制2002年世界杯夺冠时的庆祝场面,球员围成一圈祈祷,这是最常见的庆祝画面。2007年巴西女足在4-0屠杀美国首次进入决赛,女足姑娘们围成一圈跪地庆祝、祈祷。
  巴西有2亿人,只有8%的巴西人没有宗教信仰,他们是无神论、不可知论者。也就是说,超过90%的巴西人有宗教信仰。天主教曾经在巴西占有统治性地位,上世纪40年代,99%的巴西的人是天主教徒,但现在只有63%。卡卡、卢西奥、弗雷德等巴西球星,是福音派信徒。福音派受众人群是发展中国家受压迫受歧视的人民,注重“个人救赎”的理念,越来越多的巴西球员投入这个教派。
  推荐策划-进球献给耶稣的桑巴足球
责任编辑:AP016
本文相关推荐
互动评论加载中…
本日点击排行榜
本日评论排行榜
24小时点击排行榜
频道信箱:sports21cn# (#改为@)&&&&&&&&&&&&&&&&&&&&&&&&&&&&&&&&&&&&&&&&&&&&&&&&&&&&&&&&&&&&&&&&&&&&&&&&&&&&&&&&&&&&&&&&&&&&&&&&&&&&&&&&&&&&&&&&&&&&文/庄笑颖&&&&&&周五在豆瓣上看到一个讲座活动,时间是第二天下午,正好没什么事儿,就约了同学一同前往,总在家里思考人生已经把自己思考得快变态了。讲座的题目是《马来西亚——现代化与女性身体》……是不是没读懂?抑或是想歪了……其实实际内容在我看来,就是通过穆斯林妇女大热天还捂得那么严实的这种现象,分析一下穆斯林社会及社会性别问题的思考,进而揭示一个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如何与女性的身体相勾连的本质(看不懂者反复看三遍)。&&&&&&读到这里,估计有的人会说:看不出来你还对这玩意儿感兴趣啊……其实还真不是因为对这个问题有多感兴趣才去的,我记得在开讲之前,老师问了三个问题:第一,有谁是因为马来西亚而来的?我不是。第二,有谁是因为民族志和人类学而来的?我不是。第三,神马神马的忘了,反正我不是。听完这三个问题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我来凑哪门子热闹啊。同学好歹还是回族的,同学的朋友还是正统的穆斯林,她来听听是自然的,我跟她的那位朋友又挨不上,同学现在带给我的唯一一个算宗教方面的影响就是:一排饭店,一眼瞄过去就能看见有没有清真饭馆……除此之外,貌似没啥直接影响。不过我在豆瓣上挑活动的宗旨就三个:第一,时间合适;第二,不要钱;第三,不是自己看着就闹心的项目。只要符合这三点,我就都是一副不去白不去的心态,这个活动这三点都符合,一搜索完了还明晃晃地排在第一个,那还费劲找什么啊,就这个吧。&&&&&&反正在我看来,都是学习,听得都是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又没有浪费多少时间精力,这一下午时间搁家睡觉也就那么过了,再说整不准就有啥意外收获呢。&&&&&&讲座的地点是在诗意栖居咖啡馆西海分店,看地图貌似挺隐蔽个地方,还不太好找,绕着西海能有大半圈了都,我还得坐676到终点再倒5站地铁。同学一直担心我会去晚了,我也担心去晚了抢不上座,下午两点开始的讲座,我十一点半就坐上车了,结果到的时候才十二点四十。给同学打电话告知的时候把她给惊到了,我说:我哪知道这地方那么好找,看着七溜拐弯的其实一点都不,还TM一点儿都不堵车……人都这样,怕麻烦,但提前考虑到麻烦的可能并且做了准备而麻烦却不来的时候,自己倒闹心了~总觉得麻烦是换了一副装扮又把自己给玩了,所以很是气不过。&&&&&&不过早去还是有好处的,比如说我看到那儿有好多的电影明信片可以免费拿,对于我这种爱明信片不爱电影的人来说,只要是明信片就没理由错过,所以收获颇丰(有一张潘玮柏演唱会的还不小心拿多了-_-|||),而后去的很多同学就抢不上了,好看的都被挑走了。比如说我把这个咖啡馆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溜达个遍,我发现里面有好多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不过我没明白在书架上放南瓜是怎么个意境;院子里有两棵山楂树,现在大红山楂已经都结满了,风一吹,山楂就能掉一地,不过我刚想捡的时候,就被工作人员拿大黑塑料袋全划拉走了,我唯一吃到的一个还是同学不知道搁哪变出来的,不酸不甜,也就那样吧;楼上玻璃房的外面阳光普照,坐在那儿看风景不错,就是临水边,到半下午的时候蚊子有点儿多。因为早去我们还占了一个靠前的好位置,要知道有多少孩子都是站着听课的,我还得以在开课之前在沙发上眯了一下,不过一会儿就被边上两个姑娘点的咖啡的香味给熏醒了……&&&&&&说得有点儿磨叽了,还是来谈谈讲座的内容吧。主讲者是一个北外的老师,在马来西亚呆过一年,还是在吉兰丹州,应该是一个传统习俗保持的比较好的地方吧。那里穆斯林妇女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说,大热天衣服也得穿得很严实,一丝头发都不能露;裙子里面还得穿裤子,这样即使有风吹的时候腿也能不露出来。有的服装甚至浑身上下就露双眼睛,因为他们认为女性其他地方都算是“羞体”,跟我们所谓的敏感部位其实是一个意思,只不过他们敏感的范围太广了点儿。我当时听完以后就很想知道,她们用的痱子粉是什么牌子的,抑或他们的体质已经可以不起痱子了……好吧又扯远了。再比如说,他们对于“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也践行得太好了,快要结婚但还没结婚的男女都不能挨着坐,警察没事儿就溜达看有没有孤男寡女独处的情况(穆斯林社会的警察得老忙了),有的话立即罚款或勒令结婚 = = 聚会的时候也得是男的搁一屋女的搁一屋……这些还好说,走哪多领几个人就得了,但是你说被强奸了都不敢去报警,报警了也得自己受罚,这个就神奇了。因为他们的宗教认为,女的被强奸了是由于她自身的原因,比如说她们没有严格按照宗教规定的那样去着装之类的,所以才引发了男人对她们罪恶的想法……你说这到底是太看不起女人的社会地位啊,还是太看得起女人的个人魅力啊……无力吐槽了~&&&&&&不过说吐槽这俩字好像不太对,因为就算在你看来再无法理解的文化那也是人家的一种文化,你不理解人家人家还不理解你呢。记得以前做杂志的时候,刊登过一副漫画,一个人采访长颈鹿和大象:你们对人类有什么看法啊?长颈鹿和大象说:人类好可怜啊,都没有毛和尾巴……一样的道理啊,没在那种文化体制下生存,不理解他们可以,但得尊重,多姿多彩才是文化的常态。但是,总不能因为这样就用一句“存在即是合理”,把所有问题都给解释了。老师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很多事情,在我们看来是正常的,但并不等于它是正确的,我们需要去改变。说白了,马来西亚是怎么个情况,不是研究这方面的学者一般不会太关心,我们关心的是由此反映出的中国社会的一些情况和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讲课之后有听众提问的环节,问的一些问题给我感觉今天到场的只有两种人:女权主义者+宗教主义者。不过这也确实反映出了在这个方面中国现存的两大问题。&&&&&&第一,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不可否认,现在中国女性的地位比我们爹妈和爹妈的爹妈那一辈已经好很多了,最起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裹小脚这些以前认为再正常不过的东西,现在几乎没人认为是正确的了。但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文化基因还是深刻影响着我们现在的普世价值观。比如说,女孩子就应该稳定,找个好男人嫁了相夫教子,这种观点还是相当有市场的。所以也才会出现诸如“剩女”“家庭煮夫”之类的词儿。现在关于剩女无罪、男女平等之类的影视作品和文章越来越多了,看起来好像这种新式观点已经大行其道了,但其实不难发现,正是因为“剩女”还没那么公平的被人看待,男女还没有真正的公平,所以那些些微的声音,才格外受人关注。真正被大众接受的价值观自有其无声的力量,是不需要天天宣扬的。不过也正因为了有了不同的声音,有了争论,才说明我们正在进步和改变,这要搁以前,是怎样就是怎样,理所当然,也无须争论。&&&&&&有一个小姑娘提出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前几天看的一篇文章所提到过的问题,说为什么男人喜欢漂亮姑娘就理直气壮,女人喜欢有钱男人就是拜金主义?当然咱不是说姑娘一门心思就要找有钱男人这种做法就天经地义,那男人除了漂亮姑娘对剩下的连看都懒得看这种做法就是理所当然?单凭这一点,就能看出,很多事情的评判标准都掌握在男人手里。有的老爷们可能要说了,那咱都差不多大,都是普通爹妈,凭啥我就要比你有钱啊,你是喜欢人还是喜欢钱啊,同甘共苦努力奋斗没听说过吗?那要这么说,我这张脸还是打娘胎里带出来的呢,有没有钱这玩意儿好歹还是靠努力能够改变的,那长相这东西有啥办法啊,难不成为了取悦男人要去整容?整完容的姑娘你们就真能认同她了?估计会说得更难听吧。那个作者最后说的一句话我很赞同:很多男人感慨自己遇不到好姑娘,其实是感慨自己遇不到长得漂亮还不嫌他没钱的姑娘。多有意思啊~&&&&&&不过现在有些姑娘好像思想完全“与时俱进”了,尤其是网络上的一些人物,已经挑战人类的道德底线了。有人问老师这种情况你怎么看,老师说,首先你得承认这是一种不同的声音,我们的社会需要不同的声音;其次,重要的是你得看到她是出于自我的意愿真想这么做的,还是只不过是在受别人的摆布。比如说现在的一些炒作现象,看起来是挺个性,但她不过是在这个游戏规则内活动而已,你以为你自己玩得挺好,殊不知已经被别人玩得团团转了。先不论表达的是什么,到底是不是“自我”的真实表达,这个很重要。&&&&&&第二点,既然是由穆斯林社会而展开的话题,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宗教问题。回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过就两个,一个是非穆斯林和穆斯林的相处问题,再一个就是伊斯兰教的自我发展问题。&&&&&&要说相处问题,其实无非就是互相尊重和理解的问题。老师说,信不信仰宗教这都是个人自由,宗教也不过是文化的一种,没有任何一种宗教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教义可能是唯一的,但对教义的解释却可能是与时俱进的,所以正确的看待自己这很重要,不能总是我信基督教的就比你信伊斯兰教的好,信伊斯兰教的就觉得我比你不信教的好,反之亦然。可能在某些原教旨主义者的眼里,本宗教的教义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良药,但你得承认,那是你从小被潜移默化的结果,大部分人跟你都不是一个阵营的。而且要知道,这是在中国,入乡随俗是基本的道理,我要是跑到阿拉伯国家跟人家宣扬唯物主义,然后顺带着鄙视他们的信仰,我那就是在找死。所以,咱都正确的看待自己,也公平的看待别人,和和气气,各民族各宗教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好~&&&&&&既然说到宗教也是一种文化,那是文化就需要发展,有些人之前可能不认同某种宗教的价值观,之后就认同了,这就是文化发展了。可发展还涉及到一个怎么发展和如何才能更好发展的问题。说实话,现在在中国,佛教和基督教明显就发展得比伊斯兰教要好很多,很多公众人物也是信佛教和基督教的占绝大多数(如果他有宗教信仰的话),信伊斯兰教的除了正统的穆斯林以外几乎没几个。很多人还是觉得伊斯兰教太过神秘,也触碰不到。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去过佛教寺院去过基督教教堂,清真寺连见都没见到过(大老远望见过屋顶~)。据说想去还不能随便去,讲究还特别多。不像佛教和基督教,只要去了就是有缘,去了的上帝都保佑,换你你要是准备信仰个什么宗教的话,你会选哪个?这么多年身边的一些哪怕不信教的人,一遇到点什么事儿,就会脱口而出佛祖保佑上帝保佑之类的话,这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长这么大唯一听过安拉这个词的时候就是在《天方夜谭》那本神话书里,貌似当时那本书还翻译的不怎么好,一会儿阿拉,一会儿安拉,弄得我一度以为是两个不同的神……人总要先接触,接触以后才能了解,了解以后才能信仰,伊斯兰教现在在中国的发展基本上是从接触这一步骤就给堵死了。&&&&&&&很多伊斯兰教的传播者都觉得这是对穆斯林文化的保护,要靠宗教本身的魅力来吸引更多的人,这种思想说白了还是我前面说到的,自觉比其他人高一等的思想。你怎么就有这么大把握伊斯兰教有那么大的魅力,大到让人们破除一切隔阂和障碍去投奔的地步。其实在很多人眼里,无论什么宗教,宣扬的都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思想,再万能的神也不可能告诉你大白菜多少钱一斤,鸡蛋什么时候降价。但要说普世价值观的话,所有宗教估计都离不开“真善美”这三个字,幼儿园学的那些东西就够用了。所以在这种信什么都一样,不信也无所谓的情况下,你再给人家开头就整那么多讲究,人家谁吃你那一套啊。你总得把人家先拉拢过来之后,再给他讲更深层次的东西,佛教和基督教不就是这么干的吗。传播学讲过,传播过程有五大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反馈。五大要素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反馈,没有受传者的反馈,前面那些环节就属于自己跟自己玩儿,谈不上真正的传播。现在很多伊斯兰教的传播者就属于反正我该讲的都讲完了,讲的很细致,心也很真诚,但讲完之后什么效果就不归我管了,我也管不了,这得看听的人什么水平。那行吧,水平就这样了,还说啥啊。&&&&&&以上就是我此次讲座之行的部分感受,都是一些市井小民的见解,不足挂齿。跟这个讲座相关的信息是老师的一本书《“习以为常”之蔽:一个马来村庄日常生活的民族志》,讲座之后我还想跟老师要课件的,不过老师不给,说什么里面有敏感信息。我使劲想也没想到课件里有什么内容是不敢对外散播的,可能我政治觉悟太低了吧。而且我就纳了闷了,这课件里有什么内容是那本书里没有的吗,既然书都出了,那一个课件怕啥的啊。我记得有次去人大听课,那个老师的课件里提到了××年的什么什么风波,还老大一张照片,绝对是网上找不到的那种,里面各种那个年代的一些什么事例啥的,老师都没觉得咋地,下课时候直接说,想要课件的过来拷吧,最后一个同学把电脑关了,然后华丽丽的走了~相比之下,这老师你也太小心翼翼了-_-|||&&&&&&说到人大,我的心不禁疼了一下,看来我果真还是付出过了。那算是我亲手制造出的梦幻,现在却要亲手打碎它了,不过幸好因为这个梦幻,让我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让我学会不功利的学习,让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让我从曲折中真正得以成长。我总觉得我和它的缘分不会到此为止,就像那句话说的,所有你想要而暂时未得到的东西,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我在努力中期待着^_^附活动页面地址:
热爱明信片~ 明信片换片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6号华亭嘉园D座...
箫影斯然的最新日记
······
······
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 · 291条内容
纪念汪老逝世二十周年 · 138条内容
以赤子之心澄澈映照世界 · 99条内容
你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 846条内容
这一天,你在干什么? · 363条内容
关注权力关系下的性侵受害者 · 398条内容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事法律外观主义特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