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教 基督教与基督教的恩怨结束了吗

基督教与犹太教分道扬镳史(中)──彻底决裂
&&由于圣殿被毁,犹太教面对没有实体殿堂可献祭的难题。于是,法利赛人开始积极地重建犹太教,把圣殿的仪典搬回家,以善行替代原本以献祭来赎罪的教导。
在第一次犹太人起义和第二次起义之间这段期间,犹太弥赛亚信徒与传统犹太人之间纷争不断,常苦毒地相互指控。不但如此,外邦信徒毋须行割礼,也毋须守其它的犹太律法规定,信主的人数激增,而看在犹太教领袖们的眼中,这些人不行割礼,也不守其它律法,简直是无法无天。就这样,更加快了会堂和教会的决裂步伐。
到了主后132至135年,犹太人第二次起义促使原本犹太弥赛亚信徒与传统犹太人之间的隔阂,到了分裂无可挽回的地步。第二次犹太人起义的真正起因不明,导火线可能是罗马人禁止犹太人行割礼,并且还把一些希腊化的规矩加诸于犹太人。
这项起义是由巴克哈巴(Bar Kokhba,意思是「星星的儿子」)带头的,他宣称自己是弥赛亚,并且得到当时最得众望的学者艾岂巴拉比(Rabbi Akiba)的支持。艾岂巴拉比引用摩西五经:「有星要出于雅各布,有杖要兴于以色列,必打破摩押的四角,毁坏扰乱之子。」(民廿四:17)来证明他的身分。于是,全地犹太人都跟随巴克哈巴起义。
罗马皇帝立即派大军平乱。从主后132至135年之间,几百个犹太村庄陷入苦战。罗马军团统帅裘利欧斯‧撒福拉斯(Julius Severus)前来阵压。有五十万名以上的犹太人被杀,几乎整个犹太地被夷为一片废墟。皇帝哈德良(Publius Aelius Hadrianus)定意彻底摧毁耶路撒冷,并且依希腊式重建耶路撒冷城,并且把耶路撒冷改名为「Aelia首都」,并在此城内朝拜罗马诸神。他把说希腊语的异教徒迁徙到此地,并且禁止犹太人进入该城,违者处死。
哈德良定意要把犹太这个名称永远除名,于是把原本是罗马「犹太省」改名为「巴勒斯坦省」,后来简称为巴勒斯坦,延用到如今。看样子,哈德良是达到他的目的了。至今,阿拉伯国家以及一些西方国家的人民都误以为目前以色列的那块土地原是属于「巴勒斯坦」的。看样子,哈德良的目的达到了。
第一次起义后,尽管犹太人极力想与弥赛亚信徒切割,但那些还待在会堂的弥赛亚信徒仍执意要待在犹太教的大伞之下,他们仍旧努力不懈传福音,希望自己的犹太同胞们能够信仰耶稣就是弥赛亚,并且祂已经从死里复活;但到了第二次起义,犹太人拥巴克哈巴为弥赛亚,逼迫弥赛亚信徒表态。因为弥赛亚信徒心中惟独效忠一位弥赛亚,那就是拿撒勒人耶稣。就这样,犹太人和弥赛亚信徒走入彻底绝裂的地步。
咸鱼大翻身
主后321年,基督徒在长久受迫害之后,终于咸鱼翻身。康士坦丁大帝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终结了对基督教的迫害,却开始了对犹太人的歧视和迫害。犹太人失去许多法律权力,甚至不准居住在耶路撒冷城。到了主后339年,情况更糟,转信犹太教被视为罪行。主后380年,米兰主教阿布罗斯(Ambrose)称赞烧毁犹太会堂之举,是讨上帝喜悦的行动。
尽管教会初期,教会仍视自己是以色列的延伸,但是犹太会堂立场坚决,不承认耶稣是以色列的弥赛亚,也不准备改变。基督徒对犹太人顽固不化的态度失去了耐性,再加上长久以来彼此针锋相对,并且教会里不少人认为耶路撒冷被毁是天惩。这一切促使教会逐渐脱离犹太教,以自己来代替以色列人,不再以为自己是接枝在橄榄树上,与以色列人一同得着橄榄根的肥汁。
到了殉道士游斯丁(Justin Martyr,约主后一百六十年)的时代,教会已经失去了平衡观,脱离了信仰的犹太本源,走上了外邦化的道路,开始把「以色列」称号据为己有。教会声称自己是「新以色列」,取代了原来的以色列,并且把神赐给以色列的各样应许与祝福,全归给自己,而好笑的是,神对以色列的各样咒诅,还是以色列的。
在耶柔米(Jerome)时代(主后四百年左右),仍有不少弥赛亚信徒待在会堂里;但教会已经是外邦人的天下,并且新兴的教父都是外邦人,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对圣经缺乏希伯来文化的见解。他们当中大多数有强烈的反犹思想,其教导和著作,充斥了攻击犹太人的激烈言论和煽动情绪。
在此略举一二。殉道士游斯丁在信主之前,深受柏拉图的思想所影响。成为信徒之后,游斯丁使用柏拉图的思想来向希腊人传递福音。他在那本留传后世的《与特来弗对话录》(Dialogue with Trypho)一文中,指出犹太人与其它民族是有所分别的,并且犹太人是「理当受苦」。他更具体指出犹太城市被火烧毁、犹太人被蹂躏、犹太人被禁止上耶路撒冷,都是因为犹太人谋杀了那义者耶稣以及在耶稣来之前的众先知,并且还拒绝那些信仰耶稣是弥赛亚的人。他强调基督教的新约应取代犹太教的旧约,声称神与犹太人所立的约已不再有效,在神的救赎计划当中,外邦人已经取代了犹太人。
咒诅留给你.祝福都是我的
到了第三世纪,俄利根(Origen)在《反对塞尔瑟》(Against Celsus)一书也写了类似的话::「他们(犹太人)之所以遭受的那些灾祸,乃是因为他们是邪恶的民族。尽管他们也犯下其它许多罪行,但干犯我们的耶稣而遭致如此严厉的惩罚,则是他们前所未有的经历。」这句话清楚表达出,他认为犹太人遭遇的苦难乃是因为他们弃绝耶稣。
就连前面提到的那位历史大师优西比乌也说过,旧约当中的应许和祝福是加给基督徒的,而咒诅则是加给犹太人的。他宣扬教会才是「真以色列」,在神的诸约上都已经取代了原来的以色列。
第五世纪,翻译拉丁文圣经的耶柔米指称,犹太人不具备明白圣经的资质,应该受到严厉的逼迫,直到承认「真信心」为止。而与他同时代的奥古斯丁曾在《上帝之城》中写道,犹太人是该死的…。总之,早期教父教导,因着犹太人对上帝不忠以致蒙受永远的咒诅。
从耶柔米和奥古斯丁的时代开始,教父们纷纷把不结果的无花果树的比喻(太21:18-22)应用在犹太人的身上。他们引用耶稣说的那句话「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19节),推论犹太人是神永远咒诅的民族,圣经上原先属于以色列的祝福,现在全都加给了教会;而所有的咒诅则全部留给了犹太人。
以上只是几例,让我们一窥教会反犹思想的发展,以及教父们以教会替代以色列解经的立场。顺便一提,在敌犹的情势下,教父们必须要解释旧约里那些有关以色列人的经文,以及圣经里那些怪里怪气的律法和献祭条例;于是,不少早期教父都以寓意化的方式解经,有些解经实在荒谬。无怪乎在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曾经抨击俄利根的寓意解经,是「圣经上的渣子」、「耍猴戏」、「蜡鼻子」(意思是没主见、见风转舵)。
可悲的是,早期教会里所充斥的反犹思想掠夺了信徒从希伯来文化的角度深思圣经话语来体会上帝心意的权利。(再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登录网易通行证
使用网易通行证(含网易邮箱)帐号登录
哈佛大学公开课: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希伯来书圣经
本课程共27集 翻译完 欢迎学习
从犹太教和基督教对圣经的不同阐释深入剖析这两个迥然相异的宗教文化系统,探讨它们的真正诉求,对割礼、食物法、安息日、逾越节、神之表现(逻各斯)、弥赛亚、救赎以及以色列等概念进行解析,全面展开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生动讨论。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讲师:Shaye J.D. Cohe
职业:哈佛大学近东语言及文明学院希伯来文学与哲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位被正式任命的犹太教拉比。Cohen教授还是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印第安纳州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多所知名高校的客座教授,著有犹太教及基督教领域的多部著作。
学位:哥伦比亚大学古代历史博士
哈佛大学,是美国最早的私立大学之一,以培养研究生和从事科学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总部位于波士顿的剑桥城。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大量的的革命先驱都出自于哈佛的门下。同时,哈佛大学被誉为美国政府的思想库。
公开课客户端下载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资深工程监理师,擅长工程建设,施工设计,实地施工操作。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尔雅课后习题答案
下载积分:1888
内容提示: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尔雅课后习题答案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2188|
上传日期: 00:30:2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888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尔雅课后习题答案
官方公共微信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
来自: (~摩登时代)
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千年恩怨
基督教被尊为罗马帝国国教之后,进而在中世纪凌驾于王权之上,成为主宰欧洲的唯一力量。
基督教与犹太教本属同源
基督教与犹太教同源,两教均诞生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圣城。但先有犹太教,后有基督教(即今之天主教),后者是由前者衍生而来。犹太教是在公元前一千年代前期,在巴勒斯坦「先知运动」过程中开始产生,是在原始社会多神崇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神教。崇拜耶和华(雅赫威)为犹太人的「独一真神」,宣称犹太人是耶和华的「特选子民」。公元前后几百年间,又宣扬将有「救世主」(汉语音译为弥赛亚Messiah)来拯救受苦受难的犹太人。
传说犹太教的创始人是摩西,他一手制订了犹太教的教义、教规和约法。它的教义是信奉「独一真神」耶和华,不崇拜偶像;教规是「摩西十诫」;约法即《旧约全书》,简称《旧约》。犹太教伴随其民族被征服、被驱赶而流传于世界各地。犹太教的历史,反映了犹太民族的物质精神文化,是犹太人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公元一世纪三○年代,原属犹太教的一个分支派系,逐渐从犹太教中分离出去,形成基督教。基督就是弥赛亚,即救世主,也是耶稣的尊称。公元前二世纪,罗马统治者取代希腊人成为地中海和近东的征服者,犹太民族便成了罗马帝国的臣民。但不屈服的犹太人对罗马统治者进行了长期的反抗斗争,于是基督教便成为以色列穷人、无权者和被罗马压迫和驱散的人们的精神信仰。因此,早期基督教具有比较浓厚的犹太民族的色彩,它的成员和骨干分子大都是被罗马征服的犹太人,礼仪同犹太教内一些非正统派别差不多。它虽然已经脱离了犹太教,形成一种新教派,可是从总体上说还是继承了犹太教的核心一神信仰,以及全盘接受了犹太人的经典《圣经》和救世思想。关于犹太教对基督教的影响,犹太史学家曾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
犹太人的历史对所有的基督徒都具有伟大的意义。基督教应感谢犹太教关于除耶稣外,还有独一的神、活的上帝、《圣经》《旧约》(它为《新约》铺平了道路),以及阐明生活目标和历史意义的历史观。《新约》中的〈福音书〉是有关一世纪之初居住在犹太和加利利的犹太人生活的写照,其主人公是生活在自己家乡的犹太人。客观的历史学家必然会把基督教看做是犹太人智慧的结晶。
长期以来,由于犹太教和基督教信仰一神教,反对偶像崇拜,因此同样受到罗马统治者的歧视和迫害。早期基督教的信徒主要成分是劳苦大众,反对罗马帝国尤其激烈,所受的打击也愈严重。基督教的救世主耶稣,就是因为不满罗马当局的暴虐统治,四处宣传一神教教义,而被罗马派驻巴勒斯坦的总督彼拉多(约于公元十四~三十七年间)处以极刑,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公元二世纪后,许多富人加入了基督教,并逐渐夺取了教会的领导权,使基督教发生了性质上的改变。教会开始奉行温和路线,把耶稣描述成卑微恭顺、逆来顺受的代表,极力宣传不抵抗主义,号召信徒:「爱自己的仇敌」,「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胁的话」。罗马统治者看到基督教已经失去反抗性,再也不会对其统治造成威胁,于是也改变了对基督教的态度,逐步由迫害转变为扶植和利用它。公元三九二年,罗马统治者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同时下令禁止异教信仰,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也皈依了基督教。这样基督教一跃而成为统治者的宠儿,迅速发展为全欧洲、乃至世界性的宗教。而犹太教此后仍局限于在犹太人中发展教徒,变成道地的犹太人的宗教,宗教势力上的彼消此长,决定了犹太教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受到愈来愈严重的迫害。
诋毁和迫害犹太教的开始
事实上,基督教从非法走向合法的过程中,与「母亲宗教」犹太教之间的矛盾愈来愈尖锐。为了争取更多的犹太人脱离犹太教,改奉基督教,同时也为了讨好罗马统治者,便竭力诋毁和攻击犹太教,为大肆迫害犹太教制造舆论。
基督教创始人为了淡化犹太教对基督教的影响,首先就把犹太人的《圣经》称为《旧约》,而将基督教添加部分称为《新约》。其言下之意是,上帝与犹太人订约的事已成过去,现在上帝已同基督徒订立新约。就这样,基督教创始人在肯定犹太人《圣经》的同时又否定了它,在应用它的同时又取代它。他们通过宣扬旧的契约实际上已被新的契约所代替,而证明上帝已经唾弃了过去认定的选民犹太人,而把他对人类的爱转向了基督徒。《圣经新约》是耶稣死后百年,由基督教会编写的经典,集中地记载了基督教对犹太教的种种诋毁与攻击。在《新约》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约翰福音〉中,多处指责犹太人是与魔鬼有关联的人,是受恶魔驱使的人,又是恨上帝的人,是杀害先知的人,死不改悔的人。因此作为「上帝选民」的犹太人已被上帝抛弃,被逐出了天国。
当时基督教对犹太教发出的众多指责中,影响最为深远、攻击最为恶毒的为指责犹太人是杀害耶稣的凶手。这是《新约》中反犹言论的最核心部分,成为日后基督徒仇恨犹太人的最主要原因。《新约》中的四大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都把耶稣的被害归罪于犹太人。归纳起来,四大福音书大体上是这样说的:耶稣原为犹太教徒,但不按照犹太教的传统布道,他修正摩西戒律,甚至向人们宣传他具有显示神迹的能力。因此招致正统犹太人的不满和嫉恨。这一年逾越节的前夕,他按照古代先知预言过的方式,骑驴进入圣城耶路撒冷。入城后,他洁净了圣殿,并在殿中宣讲福音。由于叛徒犹大的出卖,耶稣就被犹太祭司捉拿,押往犹太教公会受审,受审期间,耶稣不仅遭受侮辱,还被毒打。为了置耶稣于死地,犹太祭司和长老把他捆起来交给当地罗马总督彼拉多处置。彼拉多本想释放耶稣,却遭到犹太人的坚决反对。不得已,彼拉多下令判处耶稣死刑。
但是,经过史学家、神学家和犹太教专家对史料典籍的深入研究发现,《新约》中有关耶稣被害经过的记载与事实不符,完全出自《新约》作者的歪曲和编造。因为在耶稣活动的年代,犹太人的家园早已成为罗马帝国的殖民地,犹太人身为被罗马暴政统治之下的臣民,并没有审判耶稣的权力,更不可能去向罗马当局施加压力处死耶稣。《新约》作者故意把彼拉多描写成一个优柔寡断、善良通达的总督,蓄意淡化他的杀人罪行。说他是最后很无奈地屈服于犹太暴民的压力,才判耶稣死刑。其实彼拉多生性残酷、办事独断专行、为人暴虐无情,是一个「杀人不贬眼的刽子手」,「常常不经审判屠杀手下的臣民」。《新约》作者置历史事实于不顾,把杀害耶稣的罪过移接到犹太人身上,真是用心良苦。
基督教被罗马统治者宣布为国教,标志着一神教思想终于为异教社会所接受,受到广大民众到统治者的普遍尊重。按理同为一神教的犹太教的地位也应有所改善,因为毕竟犹太教是孕育基督教的「母亲宗教」,毕竟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大部分内容直接来自犹太教。然而事实却恰好相反,坐到国教交椅上的基督教竟与罗马统治者联手,开始了对自己「母亲」的一系列迫害。
首先,基督教采取措施与犹太教拉开距离,以便降低犹太教的合法性。公元三二五年,基督教会决定此后每年复活节庆祝日期不再依照犹太历而定,也不在犹太人的逾越节期间举行。这种作法标志着基督教对犹太教态度的根本改变,从此基督教否定了犹太教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其次,用法律手段禁止基督徒与犹太人交往。公元三三七年罗马皇帝君士坦提乌斯下令禁止犹太男子与基督徒女子婚配,违反者处死。三五七年,又下令皈依犹太教者和从事皈依活动的人均处以死刑,并没收财产。四二五年又宣布彻底废除犹太族长制和犹太教公会。这些法令严重地打击了犹太人的社会地位,使之成为基督徒眼中不可与之接触的另类人。与此同时,罗马统治者又于四二九年下令禁止犹太人担任公职,并将犹太人从军队中清除出去。这样,犹太人的政治权利和民权受到进一步限制,逐步沦为所在国的「二等公民」。
此外,基督教的上层人士,如圣教士、教父、主教、僧侣等,均在宗教活动中肆无忌惮地散布反犹主义思想,煽动教徒对犹太教和犹太人的仇恨。他们把犹太人形容为永遭上帝唾弃和谴责的一个邪恶民族,甚至把犹太会堂比喻为妓院。
千年大迫害
公元前六十三年,罗马统帅庞培攻陷耶路撒冷,毁坏圣殿,犹太人进行了长期反抗斗争。公元七○年和一三五年,犹太人最后两次反抗罗马统治的起义失败之后,犹太人不仅失去主权,而且失去家园,成为一个浪迹天涯的民族。幸存下来的犹太人被迫逃离巴勒斯坦,向世界各地流散,开始了长达一千八百多年的民族流散历史。其中欧洲是犹太人主要流散地,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有犹太人的居留点。然而当时欧洲已经是基督教的天下,犹太人成了唯一的异教徒,在基督教会的长期宣传下,全欧洲的基督教儿童,从小就开始受到犹太人是杀害耶稣的凶手、是基督徒不共戴天的敌人之类反犹太思想的薰陶,自然十分敌视犹太人。因此,在全欧洲内,长时期地频繁出现排斥驱逐和迫害犹太人的事件。
欧洲排斥驱逐犹太人,除了排斥宗教异己这个最基本因素之外,当然还有其他政治的、经济的、种族的诸方面因素。虔信基督教的统治者和教会强迫犹太人皈依基督教,否则将强制驱逐。犹太人却宁愿被驱逐也不放弃自己的信仰,最后被赶出国门。有的国家的统治者打着捍卫基督教信仰的纯洁性,避免自己的教民受到非基督思想的影响,而下令驱逐犹太人。公元一○二六年,英国开始驱逐犹太人出境,英王狮心查理(一一五七一一九九年)加冕时,犹太人被大批屠杀。在疯狂的迫害下,据说有一千五百个狂热的犹太人杀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后,纵火自焚,尸首被集体埋葬于约克城的宫廷附近。一四九二年三月三十一日,西班牙斐迪南国王为了消除异教徒,建立一个真正的「天主教」王国,下令驱逐西班牙及其领地的所有犹太人。据历史学家估计,约有二十至四十万人被驱逐,是欧洲历史上最大的一件驱逐案。有些国家把犹太人看成是社会颠覆分子、不忠人员,或为失败政策寻找替罪羊,而驱逐犹太人。
此外,驱逐犹太人还有经济上的动机,即通过驱逐而把犹太人的财物夺为己有。有的精明的统治者还不断采取「先驱逐后召回」的把戏,以达到多次夺取财富的目的。常常是先将犹太人逐出,而后又在犹太人交纳一大笔「居住权购置费」,或提高税款额的情况下,允许返回。这「一逐一召」,便有大笔金钱到手 。十二至十四世纪,法国曾五次驱逐犹太人,但每次驱逐之后,又都把他们召回。一三六一年,法国国王被英国俘虏,法国急需为国王筹集一笔巨额赎金,于是在驱逐犹太人之后,又允许他们返回。可是三十年后,又再次将他们驱逐出境。十三至十五世纪,欧洲基督教社会还往往为了维护基督徒商人、手工业者、技师们的经济利益,而把他们的竞争对手犹太人驱逐出去。
十字军东征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新高潮。一○九五年,教皇乌尔朋二世亲自发动十字军运动,号召信徒进行圣战,此后一共发动了八次东征。尽管这次运动的主旨是从穆斯林手中夺回巴勒斯坦,而不是为了迫害犹太人,但实际上犹太人从一开始就是东征的惨烈受害者。因为当十字军组成出发时,被教会指为异教徒的穆斯林尚在千里之外,而他们一向憎恶的另一个异教徒犹太人却近在眼前。于是参加十字军的狂热基督徒便以犹太人为第一袭击目标,开始了对欧洲犹太人的屠杀。一○九六年春天,迫害犹太人的行动蔓延到莱茵河地区,当地犹太人请求皇帝和教会保护,皇帝和教会答应在犹太人支付巨款后,允许他们进入城堡并派军队保护。可是犹太人进入城堡后依然受到十字军的袭击,奉调保卫的士兵却拒绝保护犹太人,而任由十字军袭击。结果,该地区的犹太人全部被杀害。一○九六年五月,伏姆斯犹太人感到大难临头,寻求庇护。当地基督教会出面保证犹太人不会受到伤害,他们会提供必要保护。一些人深信教会保护的诺言,便留在家中没有逃走,十字军来了,教会并没有提供任何保护,结果全遭杀戮。另有一些人躲到阿德尔伯特主教的宫中避难,但他们被告知,若想保全性命,必须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拒绝这一要求的犹太人被主教下令处死。这样,仅两天时间,伏姆斯就有八百人被杀害。一○九九年七月十五日,十字军攻克耶路撒冷,把城中所有的犹太人驱赶进犹太会堂,然后纵火连人带寺一起焚毁。总计在八次十字军东征运动中,仅欧洲犹太人惨遭杀害便达万人以上,财产被抢夺、失去生计的犹太人更难以计算。此外,在十字军统治巴勒斯坦的二百年中,犹太人再次被禁止居住圣城耶路撒冷。
关于十字军如何迫害犹太人,当时史料是这样记载的:
敌人杀他们(犹太人)如同屠宰牲畜一般,将他们推到刀剑前面……。母亲倒在孩子尸体上,父亲倒在儿子的尸体上。一个人杀了他的兄弟,另一个人杀了他的父母、妻子和儿子……。敌人将他们赶出家门,并剥光了他们的衣服,只留下极少数愿意接受洗礼的人……。
十字军时代对犹太人的大肆迫害,正是基督教会长期诋毁犹太教的必然结果,而这些杀戮又是欧洲反犹主义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以后,就不是只停留在对犹太人口诛笔伐,排斥驱逐上面,而是拿起屠刀,进行血腥大屠杀。
骇人听闻的大屠杀
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开展后,《希伯来圣经》引起宗教改革家的浓厚兴趣,他们相应地对犹太人态度也友善起来。不过,宗教改革家希望犹太人皈依基督教的梦想破灭后,也转而攻击犹太人。此后在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法国和美国革命期间,犹太人的地位和政治待遇也有所好转。一七二三年,英国允许犹太人拥有土地;一七五三年之后,经过政府批准,犹太人可以加入英国国籍;到十九世纪中叶,犹太人也可以参选国会议员。一七九一年,法国国民议会赋予犹太人公民权;拿破仑批准恢复犹太教公会,允许法国犹太人「可以在法国土地上找到一个耶路撒冷」。远离欧洲教权势力的美洲殖民地,也许是犹太人较好的栖身之处。一**五年,犹太人初次迁入美洲大陆。在美国独立战争时,当地犹太人只有二、三千人,但从一八八一年至一九二四年,迁居美洲的犹太人已达二百万人了。
但是在俄国,犹太人的处境却没有得到很大改变。一八八一年,犹太人因涉嫌参与谋杀沙皇而遭到大肆屠杀,迫使犹太人纷纷迁往巴勒斯坦。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期间,许多犹太人参加了布尔什维克队伍,从事革命。却被指责企图建立犹太人的世界统治,为此使南方的大批犹太人惨遭杀害。
十九~二十世纪交替之际,欧洲种族主义抬头,德国尤甚。早在一八七一年铁血宰相俾斯麦就企图建立一个反犹太人的基督教德意志国家。二十世纪三○年代,德国法西斯实行灭绝犹太人政策。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台的第一年,在德国就发生了杀害犹太人事件。一九三五年九月德国通过〈纽伦堡法〉,不承认境内犹太人为德国公民。一九三八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四十万犹太人遭到迫害。从一九三四到一九四五年间,罗马尼亚、匈牙利也仿效德国推行反犹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占领区中,大批犹太人被关押集中营屠杀。整个战争期间,总计有六百万犹太人被杀害,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犹太人总数的三分之一。
然而,千年的残酷迫害并没有使犹太民族灭绝,恰好相反,却似乎使犹太民族更加坚定返回故乡复国的决心。犹太人复国主义的奠基人摩西赫斯(一八一二一八七五年),他在一八六二年出版《罗马与耶路撒冷》一书中,阐明了建立巴勒斯坦犹太人国家的理想。随后犹太人复国运动迅速发展起来。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以色列宣布建国,犹太人持续一千八百多年的流散终于宣告结束。
今天,基督教(即天主教)对犹太人的迫害已成过去,双方已经和睦相处。二十世纪六○年代和九○年代,罗马教宗曾两次发表敕令,反省迫害犹太人的问题。最近教宗又亲自访问以色列,公开表态:肯定耶稣不是犹太人杀害的,并表示天主教设立异端审判庭也是不对的。但在犹太人方面则希望基督教在《圣经新约》中删去指责犹太人杀害基督的错误记载,如果不能修改《新约》,则由教宗发表宣言,给予更正。只有这样做,方能消除导致犹太人受到迫害的根源。
参考资料:学术资料网
推荐到广播
399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meshi_adi)
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