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找工作比原来工资低感觉好犹豫啊,工资高的不是那个岗位的不想去。可是是那个岗位的工资又超低。虽然一直从心讲

我现在的工作很轻松,就是工资低了点,我是换工作好还是不换好?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var sogou_ad_id=731547;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验&&证&&码:
可以,看看外面的环境
将回答分享到微信
业绩部分再增加一些。。
将回答分享到微信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将回答分享到微信
首先建议您对自己的简历进行补充,公司信息和工作描述都是评判的依据,您的内容实在是太少了
将回答分享到微信
建议跳槽,可以换换新环境挑战一下自己。
将回答分享到微信
恕我直言,40岁、做到副总级是职业发展比较满意的状态,站在公司运营的角度看发展,那么行业、企业平台、具体项目模范效应、团队管理的价值等都是核心问题,而往往做为这么高层的管理者无论任职在哪里,主要职能应该都是要想办法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
将回答分享到微信
跳槽薪资只是一方面,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在原公司没有提升,首先需要找下自身的原因,跳槽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将回答分享到微信
原公司没有提升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跳槽来提升自己的薪资和职位Tittle。有以下几种情况:1、平级跳,薪酬有大幅度提升;2、职位Tittle和薪酬都有提升;3、降级,但平台和项目很好,在薪酬上也会有提升。具体就看您自己的职业发展了
将回答分享到微信
如果你在现在的公司确实遇到阻力了,可以看看外面的机会的。
将回答分享到微信
强烈建议跳槽,可以考虑去大的平台挑战一下自己
将回答分享到微信
这个问题你自己其实已经有答案了。
将回答分享到微信
如果目前公司发展遇到瓶颈,可以看看外面新机会
将回答分享到微信
找不到满意答案?没解决问题?
点下方按钮开启问答新篇章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
1.选择试题2.注册/登陆3.开始答题4.提交试卷5.查看成绩6.答案解析
您的位置:&& && && && 试卷题库内容
试题来源:
正确答案:
(1)YT公司薪酬体系的优势如下:&
①YT公司的&一脱四挂钩&工资、奖金分配制度,同时考虑了岗位特点、员工技能水平、员工贡献和企业效益四个方面,可见YT公司的薪酬体系是一种平衡的薪酬体系。
②YT公司将企业的全部岗位划分为科研、管理和生产三大类,岗位分类较合理。
③YT公司将每类岗位细分为10多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工资和奖金分配标准,可见YT公司的薪酬体系细节明确,为新的薪酬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YT公司的薪酬体系重点突出,偏重于科研人员,使关键技术人才的薪酬水平高于一般可替代性强的员工薪酬水平,在市场中具有竞争力。
⑤YT公司通过加大奖金分配力度的做法来拉开薪酬差距,有利于企业效益的增长。
⑥YT公司注重公平竞争,如对科研人员实施聘任制,为拉开薪酬差距提供前提。
(2)对YT公司薪酬体系的建议:
①掌握市场薪酬水平变化,及时进行薪资调整,提高薪酬制度的对外竞争力。
②不断完善绩效管理制度,为薪酬制度的运行提供依据,保证薪酬制度公平合理。
③在贯彻薪酬制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并完善沟通平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不断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完善薪酬制度。
④注意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对高层管理者、核心技术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员工推行长期激励,如年薪制、期权和股权计划等。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第&1&题:填空题:
某制造公司是一家位于华中地区某省的皮鞋制造公司,拥有近400名工人。大约在一年前,公司因产品有过多的缺陷而失去了两个较大的客户。该公司领导研究了 这个问题之后,一致认为:公司的基本工程技术方面还是很可靠的,问题出在生产线上的工人、质量检查员以及管理部门的疏忽大意、缺乏质量管理意识。于是公司 决定通过开设一套质量管理课程来解决这个问题。
质量管理课程的授课时间被安排在工作时间之后,每周五晚上7:00~9:00,历时10周,公司不 付给来听课的员工额外的薪水,员工可以自愿听课,但是公司的主管表示,如果一名员工积极地参加培训,那么这个事实将被记录到他的个人档案里,以后在涉及加 薪或提职时,公司将予以考虑。
课程由质量监控部门的李工程师主讲。主要包括各种讲座,有时还会放映有关质量管理的录像片,并进行一些专题讲座,内 容包括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影响质量的客观条件、质量检验标准、检查的程序和方法、抽样检查以及程序控制等。公司所有对此感兴趣的员工,包括监管人员,都可 以去听课。
课程刚开始时,听课人数平均60人左右。在课程快要结束时,听课人数已经下降到30人左右。而且,因为课程是安排在周五的晚上,所以听课的人员都显得心不在焉,有一部分离家远的人员课听到一半就提前回家了。
在总结这一课程培训的时候,人力资源部经理评论说:&李工程师的课讲得不错,内容充实,知识系统,而且他很幽默,使得培训引人入胜。听课人数的减少并不是他的过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您认为这次培训在组织和管理上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2)如果您是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您会怎样安排这个培训项目?
答案解析:第&2&题:填空题:
W公司是一家民营房地产企业,1996年总经理贾先生创建W公司的时候仅有数百万元的资金和十几名员工,并设立了财务、项目开发、工程管理和行政人事4个 部门,其中财务部负责人刘女士是贾总的亲戚,仅持有初级会计上岗证书。负责项目开发的江先生是贾总多年的好友,初中毕业,曾经当过一家餐馆的老板。
由 于近几年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W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大,职能部门由过去原有的4个部门变成项目开发、市场策划、工程管理、质量控制、技术设计、财务、人力资 源、物业和行政等9个部门。人员也由过去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人。人员在增加,诸多的管理问题也频频出现。例如,虽然公司提出了明确的战略规 划,但总是不能落实,贾总也发现,追究责任的时候,好像大家都有责任,每次大家都一起进行自我批评后,下次的规划依旧不能落实,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让 他颇为郁闷的还有,各部门的管理人员都经常各自为政,意见不一,相互扯皮。此外,W公司在创业初期没有任何考评指标和标准,完全依靠家庭成员的自觉性进行 工作,后来虽然组建了人力资源部,但也仅仅实行了直接主管考评法,对各级员工进行主观性考评,导致员工的抱怨越来越多。
目前,W公司手中仍然有约120万平方米的待开发土地,让贾总犯难的是,别人愁的是&无米下锅&,而他现在愁的是&怎么下锅&,企业目前的状况已经让他忙得焦头烂额,深感力不从心。
请您根据本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该公司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目前存在哪些问题?(10分)
(2)请根据该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10分)
答案解析:
做了该试卷的考友还做了
······微信号:callme_hr
扫码加一览职业生涯导师微信好友
深圳市一览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833680)
版权所有 &薪水 - 搜狗百科
声明:搜狗百科免费提供信息查询和信息编辑,坚决打击恶意篡改、冒充官方收费代编等违规行为。
&&历史版本
该版本已锁定
薪水(xīn shui)又叫薪俸、薪给、薪金。而部队,警察里称为薪饷。现代人成为薪资。由于都是工人阶级,所以称为工资。工资是指在某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所应得的报酬。
借指生活必需品。   
《魏书·传》:“若实有此,卿可量朐山薪水得支几时……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   
宋·《提举江州陈公墓志铭》:“虏既解去,米未食者十五万,薪水不乏,竟完二城,皆如公策。”
明·《陈发兵出海之期疏》:“西则双岛可住舟,但薪水给于老岸,未便也。”   
《》第四八回:“这是家兄的俸银一两,送与长兄先生,权为数日薪水之资。” 2、打柴汲水
是日常生活费用的意思。   
《南史·传》记载:陶潜送给儿子一个,并写信说:“你每日生活开支费用,自己难以供给自己,现派一个劳动力帮你打柴汲水。”后来人们就把劳动所得的叫做“薪水”。   
唐·《河阴留后元君墓志铭》:“我诸父法尚严,家极贫,而事事於丧祭宾客,虽扫除薪水不免於吾兄。”   
宋·《示子遹》诗:“劳兼薪水奴初去,典到琴书事可知。” 3、即工资  清·《茶香室丛钞·薪俸》:“按此知国初官员有给薪之例,故至今薪俸之名犹在人口,而近来各局委员有薪水之给,亦本此也。”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十:“偏重按劳取值的薪水和偏重解决困难的津贴,在过渡的社会中都有它的必要性,这是一个原则。”   
《日出》第二幕:“我不是说你的薪水。从薪水里,自然是挤不出油水来。”
据《南史·陶潜传》记载:陶潜送给他儿子一个仆人,并写信说:“你每日生活开支费用,自己难以供给自己,现在派一个仆人来帮助你打柴汲水。他也是人家的儿子,要好好待他。”后来人们便把工资叫做:“薪水”了。   
东汉以前,一般俸禄都发放实物(粮食、布帛),唐以后一直到明清,主要以货币形式为俸禄发给朝廷官员。古代官员俸禄的名称不止一种,如:“月给”、“”、“月钱”等,而明代曾将俸禄称“月费”,后又改称为“柴薪银”,意思是帮助官员解决柴米油盐这些日常开支的费用。而在魏晋六朝时,“薪水”一词除了指砍柴汲水外,也逐渐发展为日常开支费用的意思,如《魏书·卢昶伟》中记载:“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这里的“薪水”就是指日常费用。现代一般人按月支取的工资近乎古代的“月俸”、“月费”,主要也是用来应付日常生活开支。因此,人们常把工资称为“薪水”。薪水与食盐   
薪水,即工资,它的来历却与食盐有关。   明朝官员的工资都发些啥?
禄米和宝钞   最早洪武年间全部都是米,粮食作为古代最值钱的硬通货,发米也算最正常的事了。但是洪武皇帝是个神奇的人物,他竟然想搞经济改革,不要民间使用金银铜钱,要使用国家统一发行的纸钞。有的学者推测,朱元璋是想把金银都留在中国,防止老百姓拿着真金白银跟外国人做买卖。发行纸币,外国人就不想要了,当时没有国际间的汇率,老外拿着大明宝钞,等于废纸一样,自然不会来做生意。  朱元璋的如意算盘打得好,发行宝钞当然要自己的属下支持了。洪武八年于是下令工资全部发宝钞。宝钞刚刚发行的时候,信誉不错,老百姓也乐得轻快,开始运行良好。但是老朱不懂经济学,不知道什么叫通货膨胀,既不没有准备金也不兑现更不以旧换新。按当时的规定一贯宝钞等于一两银子,一两银子等于一石米。但是到了洪武十八年一两银子就可以兑换5贯宝钞了。宝钞贬的如此厉害,官员的收入无形中减少了五倍,朱元璋没办法,只要改成一石米抵两贯五百文。可实际官员的收入还是少了两倍多。到了洪武末年宝钞甚至已经跌了十倍。   永乐皇帝新登大宝,为了体恤臣子,按实际的市场价格改变宝钞对米的比值。而且一部分给禄米一部分给宝钞,基本保证官员的收入。然而到了永乐五年,宝钞竟跌到一两银子折30贯,可是官员的工资却不改变。此后工资也象征性的调整了折钞的比率,可是远远跟不上市场的贬值。最后宝钞也和金圆券一样,成了历史的笑柄。   然而更搞笑的是即使折钞也是要京官自己选择,因为发给他的工资条写的是禄米,可是北京只支付一小部分,大部分的禄米要到南京去领。如果不想去南京领,可以,就在北京领折钞。大部分的京官只能忍受折钞,但是折钞到了10贯才抵1文钱的时候,基本没人去折了。   苏木和胡椒   苏木是染料;胡椒是调料。这两种在当时可算得上是昂贵的舶来品。永乐二十二年,高级奢侈品变成了大明官员的工资。想想真是可怕的狠,如果今天我的工资变成了香奈儿+LV,我肯定乐不起来。胡椒每斤折钞十六贯,苏木每斤八贯。当朝一品要么领54斤胡椒,要么领108斤苏木。我想起平时做饭买胡椒粉,都是论克卖。这54斤胡椒,一品宰相大人都可以开干调店了。   这些奢侈品时不时就会蹦出来代替大米和宝钞,而且越折越吃亏。真不知道嗷嗷待哺的京官家属们怎么看这些高级货。   绢布与衣服   宣德六年,充分考虑到胡椒与苏木真的不能果腹,更重要的是京官以及家属怨声很高,所以把库房里积压的绢布衣服拿出来当做工资。有时候运气好能拿到丝绸,但是到了户部无以为计的时候硬是把粗布当成丝绸算成二十石米,甚至算成三十石。成化七年算是到了顶峰,把阔白布折钞二百贯,用布折米,但是折钞仍然是每石米十贯。但当时的宝钞已经跌倒一贯值二三钱,算成米每石米只有二三十文。然而又要折成布计算,这样一匹布当时不过二三百文,在算成米,米价已经到了十四五钱一石了。连记录的史官都要哀叹了,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想想一个从四品的中级官员月俸二十一石,也不过是领一匹这样的粗布。而七品县太爷月俸连半匹白布也领不到。   盐、茶、麦   景泰元年,因为盐仓积盐较多,所以拿盐代工资。最初五十斤盐折一石米,景泰三年一百四十斤当一石米。嘉靖隆庆都有折盐。正六品的不大不小的京官可以一下子领回一千四百斤食盐,腌咸菜是不发愁了。但是拿什么当饭呢?   正统六年以甘肃积茶折官俸,茶一斤折米一斗。八年茶一斤折米一斗五升。茶道是好东西,就是不知道品质怎样了。   盐和茶,在大明属于国家专卖,私人不得经营。发了这么多的盐和茶,像是超级降温福利费,官员们卖又不敢卖,吃肯定吃不了。只能自己埋怨吧。   折麦,洪武年间就有折麦的例子。玄德年间规定了折麦的时间和比例。麦子也是粮食,实在比发盐和茶好多了。  银子   政府强制规定终究不能抗拒市场规律。明朝的官员最后不得不废止太祖皇帝的规矩,改发银两。   明中后期官员的俸禄逐渐规范,分为两部分,曰本色曰折色。本色就是发米,绢,银米。月米,不分官职都是一石,先保证吃饱肚子再说。绢一匹算银6钱,6钱5分银子算米一石。折色有两种,曰本色钞,曰绢布折钞。本色钞十贯折米一石,后渐增加到二十贯。绢布折钞,绢每匹折米二十石,布一匹折米十石。正一品本色只占三成,递增到从九品本色可以占到七成。   虽然还是要发些没有用的高级奢侈品和绢布,但是银子占了最大的比重。   正一品一年可以领到米十二石,银子200多两,折银10两折钞7千贯。最小的从九品也可以领到十二石米,银子20两,折银两钱七分折钞180贯。比起领食盐花茶真是收入增加了很多。   职田   大明朝的官真的要是靠工资活着,那真是一项挑战。海瑞就是一个敢于向极限挑战的人,他坚持靠死工资活着,所以为母亲祝寿买了二斤牛肉竟闹的满城风雨。   大部分官员是没有办法这样活的。朱元璋也想到了工资太低的问题。所以他给立汗马功劳的功臣赐田。这才是一劳永逸的好办法,就有土地粮食。可问题是土地是有限的,人口却是不断地增加,土地明显不够用了。   朱元璋最早设计的军屯田和养廉田,是为了保证军人自己的口粮和驻边官员的生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官田军屯田逐渐被吞并,而且奴役士兵耕种。各级军官中饱私囊,远比工资高得多。   为了表示对官员的体恤,正德十六年户部定优免则例:京官三品以上免田四顷,五品以上三顷,七品以上二顷,九品以上一顷,外官递减至无田者免丁。   明代规定土地计量: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   一般官员并没有这么多的土地,这等于暗示官员可以吞并更多的田地。土地兼并日重一日。产生的问题也随之增多,嘉靖十年被迫更改则例:正一品免粮20石,逐级递减一石。免丁20,亦逐级递减一丁。然而按照当时的赋税计算,“京官一品仅免田五十三亩有奇,下逮九品则十亩有奇耳”,于是群情激昂,奋起反抗。可以想象这些人领了一大堆奢侈品+超级降温福利却只享受这么一点优惠,实在无法接受。嘉靖二十四年重定优免则例:一品享受30石,逐级递减一石,免丁30,逐级递减一丁。   明朝官员工资真是变化多端。洪武年间支付俸米,永乐因为漕运困难,改用折色。可是明成祖也不想一下,你运不来粮食,普通小官拿到钱还是买不到粮食。最重要的是折色极其比例是按照朝廷的需要来制定。永乐年间对买贸易大量输入胡椒、苏木,仓库严重积压,只好把调料和染料当成工资发放。折绢折布以及脏罚库衣物也是由于仓库多年积压,恐年久天长,腐烂损坏,所以也一并发给官员。折盐折茶,原因都是大同小异。大明朝廷随时都可以把吃不掉用不完的剩余、濒于保质期的物资倾销给臣子,而且还是高价。丝毫不关心臣子是否需要,该如何生活下去。
罗马帝国强盛时期,所谓条条大路通向“罗马”,而最著名的便是“盐路”。在这条路上,罗马的开进开出,商人们赶着满载盐块的牛车,从遥远的东方直奔罗马的。当时,罗马士兵的军饷还包括一部分食盐,称作“薪水钱”,从这一个词中就引出了沿用至今的英语“薪水”一词。人、罗马人常用盐购买奴隶。如认为某一奴隶劳动不力,则说:“他不值那么多盐。”此话若用到士兵身上,那就意味着扣他的薪水了。
  以北宋为例,自太宗赵光义以降,几乎每个皇帝都有1200贯的“好用”,而且每月如是,相当于月薪。之所以说“几乎每个皇帝都有”,是因为中间出了个宋仁宗,按规定仁宗也有1200贯的月薪,但是他发扬风格,自己主动放弃了。  且说没有放弃工资的宋太宗、宋真宗他们,作为皇帝,不方便亲自去填工资单,每月那1200贯,例来是由“左藏库”送过去。所以从形式上来讲,皇帝的工资是左藏库给发的。左藏库在隋唐时就有,是太府寺下属机构,太府寺掌管天下财赋,左藏库则储存天下财赋。宋初不设太府寺,而是沿袭五代,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对国家财政进行管理,左藏库即在三司之下,与右藏库、内藏库一起,对盐铁专卖、度支盈余、户部税赋、皇庄租税、各地方长官进贡、各附属国进贡以及各项专卖所带来的货币与实物进行集中的收支管理。其中皇庄租税、地方进贡、附属国进贡以及宫廷主持的专卖收益,是交由左藏库管理的,这些财物集中于左藏库,用来给京官发补贴,给御前侍卫发饷,给太子、公主、后妃们发生活费,以及给皇帝发工资。  左藏库收入来源中,皇庄租税和各项进贡是微不足道的,大项收入还是来自于专卖。帝制时代常见的专卖品无非是盐、铁、茶、酒之类,然而这些属于政府财政,不属于宫廷财政,专卖收益再多,也不能划归左藏库,左藏库能利用的专卖品只有土地。宋代以后,元、明、清三朝都有“楼店务”这种机构,其实就是搞土地专卖的,该机构经宫廷授权,对城区尤其是都城内的国有土地进行出租,或者开发后再出租,每年收取大笔租金,除地方分成之外,大部分都流向了左藏库。宋太宗时期,楼店务“以所收钱供禁中脂泽之用,日百千”,给皇帝发工资绰绰有余。  凡是号称有道明君的皇帝,都爱标榜自己“无增赋敛”,全是通过搞创收“以增岁用”,其实他们的创收形式单调得很,不过是圈一片地,说它属于国有,然后拿来专卖罢了。皇帝会说这是创收,而我们知道这叫剥夺。
  王熙凤说过,“大有大的难处”,对传统大家庭来说,经济是件麻烦事,皇帝作为天下第一家,自然难处也最大。  后宫人员多,靠吃“”,无节制地花销,再厚的底子也受不了,必须引入“工资”制。在清朝,那不叫工资,叫宫份。  宫份是多少呢?分不同等级,据档案记载,皇太后年金二十两、银两千两,皇后年银一千两。少得可怜。  除了现金,还有实物工资,比如皇后每年可得大卷江2匹、妆缎4匹、倭缎4匹等等布料,此外还有棉花40斤、里貂皮40张、乌拉貂皮50张等等,非常具体。最神奇的是,皇后每日发猪肉16斤、羊肉一盘、小牲口2只,连萝卜、白菜给多少,都有明文规定。  皇后一天能吃这么多东西?其实不是她一个人吃,所有服侍她的人都在吃。清宫御膳房多达百余处,各宫分头开伙,皇后食堂每天配给的食物就这么多,如果不够吃,就算贵为皇后,也只能减少侍从。  传说慈禧一顿饭100多个菜,这确实不假,但慈禧只吃靠自己近的几个菜,其他的菜不过是摆摆样子,有的已经馊了,仍然端上餐桌。到溥仪时,这样的排场也讲不起了,只能一大炕桌加一小炕桌,皇帝、皇后带妃嫔同一张桌子吃饭。  清宫收入低,但皇后除了打点下人外,没什么花销。妃嫔则不同,不大,收入又低,不足以打点太监。不免会想些“盘外招”,比如珍妃就曾利用光绪的宠信,私下卖官鬻爵,据胡思敬《国闻备乘》记载,珍妃一次收贿赂多达4万两,因此被囚冷宫。  为什么后宫工资这么低?这与清袭明制有关,明代朱元璋起于草莽,痛恨贪腐,奉行官员低薪制,终明一代,甚至皇帝赐给大臣的奖赏,也多是不值钱的东西。清代吏治模仿明朝,官员收入也很低,既然大家都是低工资,皇帝自己也要做表率,所以后宫工资少得可怜。  后宫工资低,还有一个原因,与硬通货缺乏有关。明代和清代都发货币,增发货币可为政府带来显着的利益,作为专制政权,很难抑制利用这种手段掠夺民间财富的欲望。比如发过纸币,因滥发无度,没多久,其价值已几同废纸。货币不稳定,流通只能靠白银这样的硬通货,当时中国银矿资源有限,货币供不应求,只好大量从海外进口白银。据计算,当时西班牙人从美洲掠夺白银的四分之三流入中国。即使如此,货币不足的问题仍很严峻。后宫多用“实物工资”,较少硬通货,也是无可奈何。  然而,事实证明,低薪没能真正抑制贪腐,权力作为稀缺资源,总能找到寻租机会。到清中后期,受贿行为已半公开化,甚至大臣觐见皇帝,都要给太监塞“”,否则要等很长时间,甚至见不到。对于这样的情况,皇帝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的工资数量也被“祖宗家法”规定了,拿不出更多的钱给太监发工资,太监干活没积极性,皇帝也没辙。
目前,已不是单一的工资,也不是纯粹的经济性报酬。从对员工的激励角度上讲,可以将薪酬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在激励性因素,如工资、固定津贴、社会强制性福利、公司内部统一的福利项目等;另一类是内在激励性因素,如员工的个人成长、挑战性工作、工作环境、培训等。如果外在性因素达不到员工期望,会使员工感到不安全,出现士气下降、人员流失,甚至招聘不到人员等现象。另一方面,尽管高额工资和多种福利项目能够吸引员工加入并留住员工,但这些常常被员工视为应得的待遇,难以起到激励作用。 1.1 对岗位工资制度的评价  “岗位有多种形式,包括岗位制、岗位薪点工资制、。”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对岗不对人。岗位工资制按照一定程序,严格划分岗位,按岗位确定工资;调度的弹性不大,但凡出现员工因认为岗位工资是他们理所当然得到的,认为他们为公司作出的贡献未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种情况,岗位工资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因此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1.2 对绩效工资制度的评价  制度强调员工的工资调整取决于员工个人、部门、及公司的绩效,以成果与贡献度为评价标准。工资与绩效直接挂钩,强调以目标达成为主要的评价依据,注重结果,认为绩效的差异反映了个人在能力和工作态度上的差异。绩效工资通过调节绩优与绩劣员工的收入,影响员工的心理行为,以刺激员工,从而达到发挥其潜力的目的。然而,由于影响绩效工资的因素很多,因而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操作性困难。   
首先,绩效工资可能对产生负面影响。有时候,绩效工资的使用会影响“暂时性”绩劣员工的情绪,甚至会将其淘汰,而这种淘汰会引发企业管理成本的大幅上扬。   
其次,绩效工资的效果受外界诸多因素制约。   
第三,绩效工资的评判标准必须得到劳资双方的共同认可。   
第四,员工对绩效工资具体方案的真正满意度。有时绩效评价难免会存在主观评价。这些困难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绩效工资制度的有效实施,从而降低了激励效用。 1.3 对混合工资制度的评价  “混合工资制也称机构工资制,是指有几种只能不同的组成的工资制度。”结构薪酬的设计吸收了能力工资和岗位工资的优点,对不同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分类,并加大了工资中活的部分,其各个工资单元分别对应体现劳动结构的不同形态和要素,因而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按岗位、按技术、按劳分配的原则,对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4 对年薪制的评价  很早前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年薪制一般作为使用的薪资方式,是一种“完全责任制”薪资。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年薪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对提升绩效有很大作用。年薪制突破了薪资机构的常规,对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年薪制代表身份和地位,能够促进人才的建设,也可以提高年薪者的积极性。年薪制对国企普遍存在的“”有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作用。年薪制虽有诸多优点,但也有弊端。体现为:
第一,年薪最高多少,最低多少为合理,无客观标准。我国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与美、英发达国家不能攀比。就是在国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甚至同一地区,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造成企业效益差距的非经营性因素也很多,因而也不具备太大的参照性。   
第二,建立企业家职业市场和利益风险机制是推行年薪制的基本条件。在企业家职业市场化条件下,企业高层经理人才的收录、登记、评价、推荐和跟踪考察工作,由权威的社会中介组织负责。年薪制的普遍推行需要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相配合。具备条件情况下,年薪制可能利大于弊,不具备内外条件强行推行弊大于利。   
不同的薪酬制度在不同的企业中实施,激励的效果也存在差异。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设计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诺基亚和联想的薪酬制度有其独特的优点,让员工发挥出最佳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认真对照:根据你自己的确定自己市值几何?
组织思想:将你的要求详细列出来:薪酬、保险、职衔、休假,如果你认为合适,还可以加上停车位、旅游补贴、专业书籍等等。   
只说范围:譬如说,要求薪水在元之间,瞄准中位数。   
提前打算:如果第一次面试未能获取所需,在面试之后提出将来加薪的要求。   
战略考虑:弄清楚最理想的情形是什么,能够接受的条件是什么。要求你想要的东西,但在次重要的问题上做好让步的准备。   
积极主动:记住你和雇主都企图从这次谈判中获得满意的结果。   
开诚布公:一开始就把所有要点拿上桌面。   
从容镇定:为自己争取详加考虑的时间,向人显示你的兴趣,告诉对方你会在一天时间给出答复。   
薪资条款:协商清楚所有聘请的条款——基本责任、薪水以及各项备注。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许多用人单位,其中主要是采取薪水保密制度,许多白领都在亲身体验过这个制度。在具体评述这个制度之前,我们还是回头看看我们国人比较熟悉的薪水制度吧。    
在传统里,每个岗位的岗位工资都是公开的,奖金可能有所不同,但也是公开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知道别人拿了多少工资、多少奖金、多少补贴……。我们都记得,每到发工资的日子,办公室的考勤员就把领回来的工资单一一发给大家,如果有人恰好不在办公室里,他的工资单就被随随便便的放在办公桌上,谁都可以看到。大家互相打探、互相攀比,一旦发现比别人少拿了,还要到领导那儿去说理。这种制度比较透明,公开,适于开展各种竞赛活动,造成员工互相争先的情势。    
在薪水保密制度下则不同,用人单位与每个员工单独约定薪水的高低,并规定不得打探别人的薪水。发放薪水的时候也采取各种方式不使薪水公开。除公司的相关管理人员外,每个员工的薪水都是其他员工的秘密。这种制度有利于用人单位根据每个员工的能力、工作态度及工作岗位灵活决定薪金水平,员工之间也不会因薪水的差异而产生矛盾。对于业绩的考评,也是以每个员工为基础的纵向评价。    
如何看待这种制度的性质呢?国家的法律法规中既没有规定薪水保密制度,也不禁止企业采取薪水保密制度,薪水保密制度属于用人单位的内部规章制度,每个企业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但是应当遵守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公示程序,并且其内容不得与法律法规的规定相抵触。    
作为员工,对于企业实行薪水保密制度应当注意:    
第1、作为薪水保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发薪必然也是保密的。多数企业是通过银行直接将薪水划入员工的工资帐户的。员工应及时查看自己的工资帐户,注意用人单位有没有按时足额支付工资。    
第2、有些用人单位在实行薪水保密制度的时候,为了保密及方便起见,把向员工发工资清单这一程序也省略了,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员工应主动向用人单位索取每月的工资清单,了解用人单位有没有付加班工资、有没有为自己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等。
  各朝代公务员的薪饷  中国古代的“秩禄”制度,等级森严,不允僭越。秩是官秩,表示官位的高低;禄是俸禄,是朝廷发给官吏的薪饷。  官秩品在秦汉时以谷物多少计算。西汉从万石到佐史分为二十级,曹魏时以一品至九品定分为九级,南北朝逐渐改为正从九品十八级,隋唐沿袭南北朝的秩品等级,以后各朝也大抵如此。  俸禄的多少自然以官秩品为依据。汉代的官俸以谷物计算,最高秩万石月俸350斛。一斛相当于14公斤,故秩万石月俸约为谷物4900公斤,年计则为55800公斤。最低秩月俸仅为3.6斛,约50公斤。两者相差近百倍。  西晋至南北朝官员的俸禄按九品分高、中、低三个阶梯。从比较固定的米、绢、绵、菜田、占田收入看,三品以上为高阶,其中一品官月米600斛、绢300匹、绵200斤、菜田10顷、占有田50顷,以下每级差额为月米30斛、绢100匹、绵50斤、菜田2顷、占有田5顷;六品以上为中阶,七品以下为低阶,依次递减。所有官俸折合成米,一品官年收入13800斛(约18万公斤),九品官为2300斛(约3万公斤),一品官的俸禄是九品官的6倍。  隋朝的官俸以粮谷计算,年俸正一品为900石,从八品为50石。地方州县分九等,上上州刺史年俸600石,下下县县令年俸60石。除禄米外,还有职分田,京官一品给田5顷,之后每品以50亩为阶梯递减。  唐代官俸有职田、禄米、钱货。京官一品、外官二品授田12顷,京官八品、外官九品授田2顷50亩。武德初年,正一品禄米700石,从九品禄米50石。贞观时一品官月俸钱6800百文,九品官为1300文。至唐后期,俸禄厚外官、薄京官。  宋朝百官的俸禄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优厚,月薪饷最高的达400贯(一贯为千文),是汉代的10倍,清代的2至6倍。除俸钱外,还有禄米,每月最高者多达150石。宋神宗时每年收入钱6000万贯,仅官俸便占去四分之一。  宋朝无疑是士大夫的乐园,统治者给官员的待遇特别优厚,大小官员锦衣美食,生活奢华。可谓为官数载,一世荣华。  我们不妨晒晒大宋朝“公务员”们的薪饷:  正一品官,月领禄米150石,俸钱12万文,外加每年绫20匹,罗1匹,绵50两;  从九品官,月禄米5石,俸钱8000文,外加每年绵12两。  除以上薪饷外,各种福利补贴名目繁多,计有茶酒钱、厨料钱、薪炭钱、马料钱,等等。官员家中役使的仆人的衣食及工钱也由政府“埋单”,每个仆人年花费约3000文,而一品大员府上往往有仆人上百名,累计起来,也是一笔巨额开支。  宋代公用钱借贷利息与职田的收入,除由部门长官支用外,大部分进了部门“小金库”,隔三差五发放给官吏们,成为收入的一部分。官员出差或赴任时,可以凭朝廷发的“给卷”在地方上白吃白住,甚至领用粮食衣服等。  宋朝还设立“祠禄之制”,即由国家在风景名胜之地,建宫筑祠,供部分德高望重的高级官员进行定期疗养。一切费用均由国家承担。  宋朝的不少官员能领取两份薪饷,即兼官兼俸,名曰“职钱”。如王安石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判江宁府,既领取宰相级官员的俸禄,还能拿到州府级官员的薪水。两者相加,数目更是可观。  有方家曾作过一估算,宋代宰相、枢密使等高官仅年俸钱,便相当于北宋中期24000亩土地的收入。  优厚的待遇,使得宋代官员很少有自愿致仕(退休)的,很多官员年逾七十仍不想让位。有的为延长任职期限,竟改动或虚报年龄。因此,朝廷只好强迫官员致仕,对年满七十的老官僚,不予考课,不给升迁。官员致仕时,往往给予加官晋级,类似当今公务员的“即提即退”。宰相级的官员致仕后,仍可参议朝政,商讨军国大事,继续做“高级顾问”。官员自动致仕的,其子孙可以“荫补”一定的官职,致使“官二代”从政者众多。  宋朝还特设祠禄官,凡高级官员致仕,便让其担任道教宫观名义上的长官,不必到职视事,仅借名领取俸禄。愿回原籍养老的,官员与家人可以不纳赋税,不服徭役,成为地方上的绅士。
中美白领1天工资各能干啥?  中国白领一天工资能买电信国际长途资费是0.8元/6秒,一天收入可打28.8分钟。   美国白领一天工资能买美国打到中国的长途话费为1分钟1.5美分,一天收入可打6667分钟。  再看看北京,刚办完婚礼的刘先生花费236万元,13642天收入才能攒够结婚钱。刘先生:婚房220万,戒指3万,婚纱摄影5000,一件礼服是9000,婚纱2万,一双鞋是2000,一双红鞋便宜300多块钱,司仪3500,婚礼的搭建策划筹备乱七八糟加一块是2万,吃饭8万。   美国人,租一辆婚车1000美元;预付一个月的房租4000美元;家具3000美元;结婚戒指1000美元;蜜月一周4000美元;汽车一辆首付3000美元。共计16000美元。126天收入可以攒够结婚钱。  中国白领一天工资能买 GUSS牛仔裤中国卖价是1690元,9.8天收入可以买件牛仔裤。美国白领一天工资能买 GUSS牛仔裤美国折后价是150元人民币,1.18天收入可以买件牛仔裤 。  中国白领一天工资能买 ipad在中国最低配置版本价格是3998元,要23天收入才买一台。美国白领一天工资能买同样最低配置的ipad在美国是499美元,5天收入就可以买一台。  中国白领一天工资能买中国买辆车最少30000元(夏利),173天收入可以买辆最便宜的车。美国白领一天工资能买美国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236天收入可以买辆最昂贵的车。  中国白领一天工资能买在中国吃顿麦当劳快餐一般都在30元以上,一天收入可吃6顿。美国白领一天工资能买美国人吃顿麦当劳一般是5-7美元,一天收入可吃15顿。
  中国白领一天工资能买中国的电影票价一般在50-80元,一天收入可看2-3场。美国白领一天工资能买电影票价一般在5-10美元,一天收入可以看10-20场。   中国一天工资能买现在中国汽油的价格是每升7.5元左右,一天收入可买23升。美国白领一天工资能买美国的无铅汽油大概是一升75美分,一天收入可买133升。
  中国白领一天工资能买在中国买斤瘦猪肉,二十元,0.115天收入可以买一件瘦肉。美国白领一天工资能买在美国买斤瘦猪肉,三元,0.023天收入可以买一斤瘦肉。   中国白领一天工资,在中国租一套三居室,3000 元上下。17.3天收入可以入住。美国白领一天工资能买在美国租一套三居室,1000美元上下。7.87天收入可以入住。
  农民打工供儿上大学 儿子毕业后工资不如自己   打从2002年开始,陕西农民韩培印的人生都汇聚在一个巴掌大的笔记本上。他在上面写下颜色不一、密密麻麻的字:有时候回忆自己的父亲,“为了我们六七个儿女费尽千辛万苦”;有时候又文绉绉地给自己租住的小屋编一幅对联,“智慧能开多彩花,劳动能结幸福果”。  更多的时候,他的文字是写给自己的儿子韩胜利的。9年前,当胜利考上西安的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的时候,这个瘦弱、文静的儿子,简直成了他最大的骄傲。  他坚信儿子用不了多久就会“出人头地”。因此,为了帮儿子凑出大学需要的学费和生活费,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又和儿子一起来到西安,在49岁那年,变成了一名农民工。  一个偶然的机会,导演李军虎遇到了这位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并把他的故事拍成了一部时长47分钟的纪录片。有人评价说,这部名叫《父亲》的纪录片“像片中所拍的韩培印一样朴实、诚恳”。在2009年的第二届香港华语纪录片节上,它还获得了最佳短片大奖。  可现实里的父亲却没有同样的好运。当儿子大学毕业,作为父亲似乎终于可以停止奋斗坐下享受的时候,他却吃惊地发现,大学毕业的儿子每月工资根本没办法还掉之前欠下的债——儿子的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老韩自己。  “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是不是?”韩培印说。曾经笼罩在他面颊上那种骄傲的神色不见了,这位58岁的农民盯着屋顶的墙角,皱着眉头,很久没说一句话。  大家都觉得上了大学肯定有出息,有前途  “胜利我儿,如今你也上了大学……要靠自己的努力,好好学习,前途是光明的。”  小小的本子已经泛黄了,黑色的封皮也卷了起来。刚到西安的时候,韩培印就买了这个本子。他在上面记录电话号码、记录借钱还钱的账目,也会写下一些准备跟儿子“谈谈人生”的内容。  那些内容大多与梦想有关。当他知道儿子考上了省城的大学、而且选择了“热门”的通信工程专业时,梦想就伴随着骄傲一起降临到这个陕西农村的家庭里。  “大家都觉得上了大学肯定有出息,有前途。”老韩说。  他并不知道,2002这一年,全国高校展开了第四次大规模扩招,共有320万名考生进入大学——这一数字几乎是1998年扩招前的三倍。他只是为自己的儿子自豪,毕竟,这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娃。  即使那些几乎不可逾越的困难也无法磨灭他的骄傲。当时,韩家四口人住在山坡上的一座土房子里,四亩地能种出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却长不出大学通知书上要求的六七千元学费。  这让刚刚考上大学的韩胜利觉得“心里矛盾极了”。几年以后,他还清楚地记得,家里卖掉了所有的粮食,甚至连牛都卖掉了,却仅仅凑出了3000元。  “要不然还是出去打工算了。”他说。但韩培印拦住了他。  “我会想尽一切办法把钱凑够的。”这位父亲说。  没过多久,他跟所有可能的亲戚朋友借钱,凑出了儿子的学费。当把儿子送进大学之后,他也在这座繁华的省会城市里留下来,当起了农民工。  农民韩培印的生活就这样转了个弯。每天,他不再下地劳动,而是和其他工友一起,坐在马路牙子上,举着“找工作”的纸牌,等着有需要的人找到自己。他的工作也每天不同,有时候是帮建筑工地运沙土,有时候是在居民楼里帮人铺地板。当然,更多的时候,他会整天整天地等着,却没有人找到自己。  即使在城里过得艰辛,骄傲依旧显而易见地贯穿着韩培印的生活。2005年年初,当李军虎来到韩培印等活儿的地方时,他发现,其他工人都低着头躲避摄像机,韩培印却笑呵呵的,没有一点不光彩的感觉。  “我打工主要是为了供儿子上大学。”韩培印大着嗓门说,他穿着军大衣,脸在冬天的寒风里被冻得发红,“我儿子在石油学院上学,学的是通信专业。”  这位父亲理直气壮的口吻让好几个路过的人都围了过来。在他身旁,一位扛着锄头等活儿干的工友甚至听得“眼睛都直了”。  “我当时只了解到了一个信息,就是他很自豪。”李军虎事后回忆说。  这位西安电视台的编导正准备拍一系列关于农民工子女生存的纪录片。他找了很多例子,但有的太过极端,有的又流于平淡。直到找到韩培印,他才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好故事。  这对来自农村的父子在繁华的城市里相依为命。很多时候,儿子会推着自行车,和父亲一起走在城中村简陋的街道上,父亲絮絮地嘱咐儿子,“学习资料太贵了,别买太多”。对于韩培印而言,两元钱的公交车都显得有些奢侈,所以他不常去学校看儿子,而宁可在路边的“话吧”里花几毛钱打个电话,和住在同一个城市的儿子说上几句。  另一些时候,这个有文化、爱写字的中年人喜欢坐在饭馆里,喝着人家的免费茶水看电视,或者从路边捡些别人丢掉的报纸,了解一下“国家大事”。  “他用最低成本维持生活,却依旧骄傲、乐观。”李军虎说,“因为儿子成就了他的尊严。”  在山区老家的村里,韩培印不是村干部,却毫无疑问是个有地位的“能人”。他上过初中,是全村唯一一个会写春联的人,甚至两家吵了架,他也会出面帮忙劝和。而现在,他又把儿子培养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这一切都带给了他无与伦比的满足感。  他会把这些自豪写在那个小小的笔记本上。2003年2月,在韩胜利进入大学半年后,他写道:“胜利我儿,如今你也上了大学,那个大学也不是什么好的大学,可你考上了,有些孩子他想考也没有考上。”  “学校不在好坏,而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好好学习,前途是光明的。”他在最后写道。  要学出一个有知识的样子,不能再回去种地,也不能像我一样打工吃苦  “今天的付出是为了明天的回报,如果不是为了明天的回报,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付出,这是一个道理。”  在光明的前途到来之前,韩培印能够忍受很多事情。  他的工作都是纯粹的体力活。有时,他需要甩开膀子,用铁锨一下下地把沙土铲到几乎和自己差不多高的卡车拖斗里;有时,他需要站在拆迁的废墟上,一榔头一榔头地把一间房屋慢慢砸成瓦砾。而这些让他腰酸背痛的活计,能给他带来每天50元的收入。这就是儿子胜利学费、生活费的来源。  到了晚上,他又要和其他9名工友合住在城中村的一间房子里,外墙裸露着红色的砖块,屋里则是一张几乎和地板同样大小的大通铺。10个人就这样并排躺在上面,枕着砖头,盖着五颜六色却同样灰扑扑的被子,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  “这房子省钱,一个月大家摊下来才二三十块钱。”韩培印说。  省下来的钱,他都留给了儿子。可即使这样也不够,他常常需要借钱。在儿子上学的4年里,亲戚、朋友、老乡,他几乎把每个可能的人都问遍了。  李军虎在纪录片里拍摄了一次借钱的过程。韩培印走进一间同乡工友的宿舍房,几个人正挤在大通铺上准备睡觉,老韩笑呵呵地凑了上去:“我娃要交学费呢,我没挣到钱,看你能不能借给我30块钱?”  一个还没来得及躺下的年轻人挠了挠头,说:“我也没钱,昨天干活没给钱。”  “那你看看还有谁有钱吗?多少都可以。”韩培印絮絮地说着,“关键是娃来了,没办法。”  他没有等到回答,那个年轻人已经迅速地钻到被窝里了。大通铺上的同乡们每个人都用被子蒙着脑袋,再也不看他一眼,也没有跟他说一句话。  “太尴尬了。”李军虎事后回忆说。  可韩培印继续站在那里,脸上带着不知所措的讪讪的干笑。  那天晚上,磨了几个人之后,他最终跟一位老乡借到了10元钱。老韩接过那张皱巴巴的钞票,马上掏出自己那个黑色的小本子,在空白处把账目记下来。  “借点还点,还点借点。”他一边写一边说,“等还钱的时候,我再把它们划掉。”  在本子发黄的纸页上,那些被划掉的账目,就显眼地穿插在他关于人生的感悟文字中间,占据了大量的篇幅。  可他依旧是充满乐观的。坐在大通铺的床上,他对着李军虎的摄影机笑呵呵地说,希望儿子在大学里能好好学习。  “要学个一技之长,做出一个有知识的样子来。”他的脸上带着止不住的自豪神气,“不能再回去种地,也不能像我一样在这里打工、吃苦。”  当他终于凑够了儿子一个月的生活费时,他就会打电话让儿子骑车过来。  “这里一共是200,一个月够不够?”韩培印一边说,一边从兜里掏出了换好的两张整钱。想了想,他又把兜里剩下的零钱全部塞到了儿子手里:“一共是220,够不够?”  “给我200就够了。”韩胜利说着,又把零钱塞回了父亲的手里。  “我花不了多少钱,一天四五块,一个月最多150……”韩培印说,“你在学校别吃得太差,当然,也别吃得太好了。”  说这些话的时候,父子俩坐在那张大通铺的床沿上。韩培印从一个红色的塑料袋掏出了从家里背来的苹果,说是“你妈非要给带的”,又问问儿子有没有考过英语四级,有没有学好专业课。  另一些时候,他会拿出自己的小本子,翻开自己写下的内容,给儿子念几句励志的话:“今天的付出是为了明天的回报,如果不是为了明天的回报,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付出,这是一个道理。”  “胜利我儿,你每天都有二三十元的付出。”念到这里,韩培印停下来,扭头看看儿子,“你想你这交学费一年4000多、住宿费800,加上书本费,一年下来就是……”  停了几秒钟,因为算不清楚,韩培印又扭过话头,继续说道:“头一年你交了7000多元,第二年连生活费下来,八九千,将近一万元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概一算,平均一天二三十块钱的付出……”  在他的身旁,韩胜利一直坐在床头,安静认真地听着,一句话都没有说。  我想留在城市,城市就是比农村好多了  “我儿胜利啊,如果没有你的努力,你考上大学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父亲的支持,也是不可能的……希望你早早成才,那才是你的骄傲,也是我的骄傲。”  尽管在城市里相依为命,但韩培印和儿子之间仍然有一些彼此隐瞒的事情。在很长的时间里,胜利都不知道父亲是怎样低声下气地为自己借来了生活费;而作为父亲,韩培印也从来不知道,儿子在学校的生活具体是什么样子。  李军虎拍摄了其中的一些画面。两份青菜、5两米饭、一盆绿豆汤,就是这个瘦瘦的男生一顿午饭的内容。他给自己的伙食费标准是一天6元,隔两天吃一次肉。  班上的同学觉得他条件差,送给他西装外套;表弟有了手机,送给他一块印着大学标志的手表,他也高兴了好几天,那是他第一次有机会戴上手表。  即使是同班同学,他也常常觉得别人的生活不可思议。他曾经告诉李军虎,班上一位来自温州的女生,因为不适应西安的水,干脆从超市搬回来两箱矿泉水,一箱用来喝,一箱用来洗头发。  “你能想象吗?”他语调夸张地讲着,李军虎觉得,他“就像在描述一个神话故事”。  事实上,对于这个来自农村的男生,这样的生活与他的距离,也真的像神话故事一样遥远。当同学拿矿泉水洗头的时候,他却琢磨着把那些空瓶子捡来卖钱。  因为觉得“学习比较忙”,他并没有勤工俭学的打算。大部分空闲时间,他都在学校的运动场上、天台上逛来逛去,询问喝完水的同学“瓶子还要不要了”。他甚至还时不时地凑到宿舍边的垃圾桶里翻来翻去,从里面找出一些能卖的东西。慢慢地,班上的同学也会把喝完的瓶子直接拿过来,放在宿舍阳台一角的纸箱里。  “一般10个啤酒瓶能挣5块钱,矿泉水瓶便宜一些。”他说。捡瓶子的时候,有人会投来异样的眼神,而胜利就在心里“当他们没看见”。  在同学的回忆中,韩胜利并不是一个合群的人,一名同班女生甚至想不起来两人说过什么话。同宿舍的其他5位室友有5部手机、3台电脑,还有mp3——在来到城市之前,胜利连见都没见过这些东西,他唯一拥有的,就是宿舍里那部没人用得着的座机电话。  李军虎常常觉得,胜利是一个很压抑的孩子,几乎没有主动跟他说过一句话。在长达一年的拍摄时间里,他们私下里很少聊天儿。不过有一次,在宿舍楼顶的天台上,韩胜利捡完矿泉水瓶,看着远处的高楼,轻轻地说:“我想留在城市,城市就是比农村好多了,生活条件、交通、文化,都比农村好。”  “你觉得你能留在这儿吗?”李军虎问。  “我想……应该差不多吧。”韩胜利说。  父亲的乐观情绪也许感染了他,也许,也让他多了些压力。韩培印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繁复缠绕的句子,有时,也会念给儿子听:  “我儿胜利啊,如果没有你的努力,你考上大学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父亲的支持,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不好好学习,父亲再支持你,也是不可能考上大学的。如果你学习再好,父亲没有能力支持你,你也是不可能上大学的。这都是要靠你的努力,修好你人生的道路,希望你早早成才,那才是你的骄傲,也是我的骄傲。”  这位骄傲的父亲用各种方式传递自己的幸福感,他甚至每年都会给自己和工友租住的宿舍房编一幅对联,有时候强调“自己勤劳是靠山”,有时候希望“智慧修出光辉道”。在2006年年中的时候,他甚至兴冲冲地把来年的对联都拟好了。  “在家创业业成就,出门求财财到手。”他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写着,“大家看有什么意见?这个切合实际不?”  在大通铺的另一侧,工友们正在聚精会神地打牌,没有人扭头。韩培印依然乐呵呵地坐着,自顾自地说道:“横批我想写……‘感谢上帝’。”  现实就是这样,找不到工作就要接受它  “父亲一定要在2013年前后,也就是在父亲的60岁前后,一定要和你妈,我们全家到北京去好好玩几天,到时候,我们大家都有钱……”  除了无与伦比的自豪感,韩胜利4年大学的经历,也给韩家带来了另一个“副产品”。  每次坐汽车回家的时候,韩培印都会从城里抱回来些东西,比如成箱的方便面,或者大袋的糖果。久而久之,胜利的母亲在家里开起了全村第一个小商店,把这些城里抱回来的东西拆着卖给邻居们,挣点小钱。  因为胜利的关系,这个商店也有了些令韩培印骄傲的感觉。他甚至直接用儿子的名字命名商店,并且把“胜利商店”几个大字印在了商店的招牌上。  当商店的经营渐入佳境的时候,胜利大学毕业的时间也慢慢临近了。这让韩培印几乎有一种马上要“解放”的感觉——4年的时间,一边出卖劳力,一边四处借钱,他觉得自己已经被累得“一点力气都没有了”。  “现在像毛主席说的那样,你像燕子一样要起飞了。”他对儿子说,“咱们农村人没有后门,亲戚朋友也没有当官的。你要自己走出去,不能再靠别人了。”  可就业的形势却让人无法乐观。李军虎说,西安每年有几十万名大学毕业生同时找工作,对于这个人口不足千万的内陆城市,就业竞争的激烈可想而知。  更何况,胜利似乎并没有做好找工作的准备。2006年年初,胜利第一次参加了人才招聘会。在人山人海的招聘现场,他穿着灰色的运动服,挨个走近每一个摊位,看一看,又转身慢慢走开。两个小时内,他没有递出一份简历,甚至根本没有讲出一句话。  当他皱着眉头走出招聘会的时候,跟在后面的李军虎忍不住了:“你觉得怎么样?”  “还可以吧,有几家公司招通信专业的。”韩胜利说。  “可我看你一直没说话啊?”李军虎觉得自己简直恨不得揍他一拳,“你知道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吗?”  韩胜利淡淡地笑了一下:“我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太说话,性格内向了一点。”  “原来你知道啊!”李军虎很生气,可他转念想想,按照韩胜利的性格,这样的结果也是正常的。  随着毕业的时间越来越近,找工作的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了。一直在村里留守的母亲开始担心,儿子毕业了拿着行李再回村里劳动。“咋办啊,我的天,咱村里人都会笑的,说你白念了。”  曾经“热门”的通信专业也不像传说中那么好找工作了。各个学校扩招培养的学生数量已经超出了市场需求,韩胜利听说,有些单位招自己这个专业的员工,工资只能给五六百元,勉强够住够吃。而他想,这个数字是能够接受的。  “实在找不到工作,人家给300块也行啊,先给人家干着。”他轻轻地说,“哪怕人家不给钱呢,先给人家干着也可以啊。”  可没过多久,他又焦虑了起来。“万一真找不到工作,你一分不要给人家干,那生活费咋办,住宿费咋办?还要跟家里拿钱的话,说不过去。”他说着,撑大了眼睛,仿佛要忍住眼眶里的泪水,“感觉给我爸没什么交代。”  韩培印却依旧是乐观的。他始终觉得,无论如何,“大学生”总是一个光鲜的身份,不可能面临没饭吃的问题。随着胜利毕业时间的临近,他开始越来越细致地编织自己的梦想,并且换掉了已经写满的笔记本,写在了一个新的黑色本子上:  “明利(老韩的大女儿),胜利,父亲一定要在2013年前后,也就是在父亲的60岁前后,一定要和你妈,我们全家到北京去,到时候,我们大家都有钱,到北京一定好好玩几天。现在我们大家,胜利你要好好学习,明利要好好过日子,你妈好好管家务,我在西安好好挣钱,争取有那么一天。”  他并不知道,胜利此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导购啊、服务员啊、保安啊都行,只要别人能要我。”韩胜利说,“现实就是这样,找不到工作就要接受它。”  那时不读书,给娃买个三轮车,现在也发了  “我不可能再活50岁,大概能再活20年吧。20年是多么的快啊,在我30岁以前,总觉得人生的路是漫长的,曲折的,可我现在才觉得人生的路是曲折的,但不是漫长的,而是飞快的。”  韩培印已经老了,他时常会很自然地想到死亡。他在笔记本上写道:“我不可能再活50岁,大概能再活20年吧。20年是多么的快啊,在我30岁以前,总觉得人生的路是漫长的,曲折的,可我现在才觉得人生的路是曲折的,但不是漫长的,而是飞快的。”  “大约再有20年,就是我人生的终点站,到那时我要说,再见了,我的人生,再见了,我的儿孙。写到这里,我的眼泪一点一点地落下来……”  在镜头前念到这里的时候,这位年过半百的父亲控制不住地哭了。  最终,他的美丽梦想还是破灭了。儿子胜利在毕业后找了一份去青海的工作,试用期每个月拿600元的工资,在野外帮当地的单位铺通信光缆。老韩算了算,这收入还没有自己在西安打工挣得多。  “我本来想着,大学生毕业了,工作肯定会在办公室里,而且有空调……”韩培印嚅嚅地说着。  很难再在这位父亲的脸上找到先前那种骄傲的神色了,但他却没有太多时间用来哀伤,儿子上大学欠下来的钱还有两万元没有还清。在儿子出发去青海之后,他一个人还要孤零零地留在这座城市里,打工赚钱。  在那个黑色的小本子上,他写下自己的姓名和详细地址。他总担心自己万一突然出了什么意外,“谁知道我是谁?”  他开始时不时地后悔,自己为什么让儿子选了这样的专业,又后悔,也许当年根本不应该让儿子读书。邻居们甚至时不时对他讲:“当年不让娃上学,给他买个三轮车,现在也发了!”  这个原本贫穷的家庭正在慢慢步入正轨,连家里那个因为儿子上学而办起来的小商店也越办越好了。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型超市,家里的收入也越来越高,可儿子胜利却成了夫妻俩心头一根拔不掉的刺。他们把招牌上儿子的名字偷偷抹掉,把“胜利商店”改成了简单的“商店”两个字。  事实上,连韩胜利自己也似乎想抹掉过去的记忆了。当记者辗转找到他新换的手机号,提出希望采访的时候,他沉默了一下,说:“对不起,我不是你要找的那个人。”  工作了3年之后,胜利辞职,在西安重新找了份工作,工资也涨到了1500元。不过,在他的同学看来,这仍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数字。  这个曾经是全家最大骄傲的儿子,如今也成了父母最大的心病。韩培印担忧他迟迟没有结婚,更何况,因为高考结束后迁走了户口,他原有的9分耕地已经被收回。也就是说,胜利已经没有办法再回到农村种地了。  12月8日,当李军虎再一次来到韩家,拿出照相机,想拍张照片的时候,原本会对着镜头微笑的母亲突然崩溃了,她大叫着让放下照相机:“这么丢人的事情,有什么好拍的!”  李军虎不知道韩家什么时候能从这样的阴云中解脱出来。在纪录片《父亲》放映的过程中,很多观众都被过去那个乐观、善良、朴实的韩培印打动了。在清华大学,一位男士在提问交流环节“哭得死去活来”,平复了好一阵,才哽咽着举起了话筒。  “我想说,我当年来到北京时跟小韩一模一样,但今天,我是开着奥迪A8来的。”他说,“我只想证明一件事,胜利并不一定会是这样的结果。”  当然,李军虎也听到了些不同的意见。一位法国影评人看完了全片,觉得匪夷所思,连声询问李军虎,老韩“是不是疯的”,“我实在无法理解他的行为。”  李军虎想了想,告诉他:“在你们的文化里,他也许是个疯狂的父亲,但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他是一位勇敢的父亲。”勇敢的父亲,正是这部纪录片的英文名字。  更多人对老韩手中的笔记本充满兴趣。有的观众甚至还给李军虎寄来了一些同样的黑色笔记本,希望他能转交给片中的这位父亲。  他们并不知道,老韩已经很久没有打开那两个黑色的笔记本了,他开始怀疑,念书写字并不是一件值得嘉许的事情。连他那个中学毕业、在深圳打工的女儿,一个月也能挣三四千元——足足是儿子的两倍。  “以后孙子、孙女,还会让他们上大学吗?”有人问他。  “我看读书是没用的。”他叹了口气说。  事实上,从西安回到家里之后,他再没有写过什么东西,甚至连把笔记本拿出来都不愿意了。年初的时候,他曾经想在本子上写点什么,再跟儿子谈谈人生,可看到大学毕业5年后,儿子情绪低落的样子,他最后什么也没有写出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杭州找工作工资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