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历史音韵学学中阴阳是什么意思比如说平声分阴阳,这里的阴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音韵学中 阴阳是什么意思比如说平声分阴阳,这里的阴阳是什么概念呢 谢谢 急需 亲
海星1219是鵎SB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阴阳就是一个对立的概念,在不同的地方表示不同的意思.如阴阳入对转的阴阳是韵尾的不同.而平分阴阳是指中古的平声声调,按照声母的清浊分为阳平和阳平两类.清声母的平声发展为阴平,浊声母发展为阳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阴就是第一声,阳就是第二声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
扫描下载二维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为什么有的诗是第一二声,却说是仄声呢?不是说现代汉语里的第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是仄声吗?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何谓平仄?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现代汉语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粤语九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粤语九声声调表如下:  阴  阳  阴 中 阳  平 上 去 平 上 去 入 入 入  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7 si8 si9  诗 史 试 时 市 事 色 锡 食  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四声与平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  说行天下 朋友推荐的小说网站大全.  ······································  说行天下 朋友推荐的小说网站大全.  ······································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从学诗的角度谈格律音韵等(完结)
性别男&UID438218&帖子1616&主题217&精华1&龙晶-6 &龙威0 &积分-4&阅读权限20&好友4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1&龙威0 &积分-4&好友40&注册时间&
唐宋之后,还有几首拿得出手的近体诗、长短句?
想过没有?
近体诗、长短句,因为其格律要求太严了。
是有点像八股文。严重束缚了作者情感、思想的表达。
过于强调这种,是重视一个外在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心的本质。
昨天,我也和阿叶说,其实我和阿姑的争执,像是华山派的气宗与剑宗之争。
性别男&UID438218&帖子1616&主题217&精华1&龙晶-6 &龙威0 &积分-4&阅读权限20&好友4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1&龙威0 &积分-4&好友40&注册时间&
说得不错,阿姑,是这方面的人才。
性别男&UID358686&帖子4829&主题302&精华7&龙晶26 &龙威0 &积分92&阅读权限150&好友25&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7&龙威0 &积分92&好友25&注册时间&
呦 您老还在原评哪。。。。。
枇杷 发表于
& & 啊…可怕的枇杷MM…
不为仙佛莫忘忧
性别男&UID435790&帖子556&主题1&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2&阅读权限0&好友1&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2&好友1&注册时间&
我就卡在这个口子上,学曲感觉上不可不知衬字,但是我找到的曲谱完全不讲这个。
这从某方面也印证了我的观点:曲因为更加依赖于作者的才气来判定节拍,因此入门反而较诗词为难。
姑妄言 发表于
可以从近现代曲艺入手,官话地区尤其是北京的传统曲艺。
宋朝说话艺人多活跃在华北平原上,而王实甫马致远关汉卿这帮家伙都是北京人。
各种大鼓、快板、琴书、坠子、梆子都可以。
长三角的“评弹”就算了吧,和“散曲”差得太远。
要体会衬字,太平歌词听多了都会有感觉。
伦家曾经一时兴起,打算把乔叟的英雄双韵改成太平歌词……后来放弃了……
O Liberté, que de crimes on commet en ton nom!
性别男&UID342911&帖子1376&主题44&精华1&龙晶1 &龙威0 &积分8&阅读权限90&好友1&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1&龙威0 &积分8&好友1&注册时间&
呦 您老还在原评哪。。。。。
比巴~~~
总评分:&龙币 + 100&
性别男&UID430152&帖子1208&主题64&精华1&龙晶2 &龙威0 &积分10&阅读权限10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1&龙威0 &积分10&好友0&注册时间&
佩文韵府在爱问上找到了免费的……
我就一死跑龙套的
性别男&UID360272&帖子12398&主题256&精华17&龙晶44 &龙威0 &积分185&阅读权限150&好友101&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17&龙威0 &积分185&好友101&注册时间&
音韵学无能,谢谢指点。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穫,十月陨萚。
性别男&UID358686&帖子4829&主题302&精华7&龙晶26 &龙威0 &积分92&阅读权限150&好友25&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7&龙威0 &积分92&好友25&注册时间&
我就卡在这个口子上,学曲感觉上不可不知衬字,但是我找到的曲谱完全不讲这个。
这从某方面也印证了我的观点:曲因为更加依赖于作者的才气来判定节拍,因此入门反而较诗词为难。
不为仙佛莫忘忧
性别男&UID425659&帖子45092&主题379&精华29&龙晶21 &龙威0 &积分237&阅读权限150&好友94&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29&龙威0 &积分237&好友94&注册时间&
我纯粹是参野狐禅,当初一时看元曲三百首 对元曲感兴趣了,然后遍寻网上,一直没有找到完整的曲谱,后来自己根据找到的一些资料自己慢慢整理了一份曲谱的基础格律,后来又找到了康熙曲谱。所以,我的经历很难作为一条路子。
相对于诗词,关于曲的研究和著作都非常少,实在是很可惜
性别男&UID358686&帖子4829&主题302&精华7&龙晶26 &龙威0 &积分92&阅读权限150&好友25&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7&龙威0 &积分92&好友25&注册时间&
既然谈格律,举一个例子,散曲的音韵虽然分得比诗词更细,但是格律相对较松,其中平上通用,以至偶尔出律都可以接受,甚至连韵脚都可以偶尔不压,但是有一条却是很有意思,那就是忌三连音。散曲分平上去三声,平声分阴阳。这里的意思是说,忌连续三个字的音韵相同,三阳平,三阴平,三上声,三去声,这个是曲律中的一个禁忌。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作曲者就需要自我调整。
其实从这里就可以领悟到平仄声律是因何而存。
云中仙客 发表于
& & 多承指教。我有意学曲,不知有何建议否。
不为仙佛莫忘忧
性别男&UID425659&帖子45092&主题379&精华29&龙晶21 &龙威0 &积分237&阅读权限150&好友94&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29&龙威0 &积分237&好友94&注册时间&
既然谈格律,举一个例子,散曲的音韵虽然分得比诗词更细,但是格律相对较松,其中平上通用,以至偶尔出律都可以接受,甚至连韵脚都可以偶尔不压,但是有一条却是很有意思,那就是忌三连音。散曲分平上去三声,平声分阴阳。这里的意思是说,忌连续三个字的音韵相同,三阳平,三阴平,三上声,三去声,这个是曲律中的一个禁忌。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作曲者就需要自我调整。
其实从这里就可以领悟到平仄声律是因何而存。
性别男&UID358686&帖子4829&主题302&精华7&龙晶26 &龙威0 &积分92&阅读权限150&好友25&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7&龙威0 &积分92&好友25&注册时间&
<td class="t_f" id="postmessage_、古音与今音
& & 学诗不可不知古音。用什么音押韵,初学者随意吧,平水韵,词韵,诗韵新编……只要别押随口韵就是。
4、音韵与感情等
& & 这纯粹是个人体验,我水平不够,只能谈得比较散,说到哪是哪吧。
& & 接连的两个字,如果发音时口腔部位相差较大,则朗诵时微有不协,如“大儿”感觉不如“大男”协调。
& & 一般而言,平韵结尾的诗词,声韵悠远不尽,宜写飘逸,奔放,发散的感情;仄韵结尾的诗词,声韵斩截,宜写顿挫,激昂,收敛的感情——这是大体而言。
& & 细微而辨,东冬等韵,宽厚庄严,宜写庄重,宏壮之情。支微齐灰等韵,低小细微,宜写低徊幽远之情,寒先等韵,悠扬稳重,宜写奔放之情,江阳等韵,宜写昂扬之情,鱼虞韵有未尽意,宜写缠绵深微之情。这是个人的一点体会,实际上不一定非得限死了这么用。但是以合适的音调去写相应的感情,有增色之妙。
& & 就句子而言,如果上下两句格律相近,则有连绵意,若格律相对,则有舒缓意。句短则促,句长则缓,仄韵则促,平韵则缓。连用同声,则有重复加强的作用。以踏莎行为例,前两四字句,接下来一七字句略作舒缓,同时这一七字句总体平仄和上面两个四字句是相对的。在这一个舒缓之后,三句格律相同,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有密语连珠的妙处。相对应的,在写作的时候,第一个七字句得有收束上两个四字句的功效,后三句的意不能有太大断裂,才能和音韵上的阅读节奏较好配合。
& & 从这方面可以推及拗句和古风。若故意让句子的韵律感较为艰涩,便能与某些感情配合得较好。
& & 如何让艰涩的韵律感不影响阅读,一是与合适的感情相配合,二是在故意违反一般的阅读习惯时(如以三同尾造成句子收尾处的节拍过长),应注意几个字之间发音变化是否顺畅。
& & 孤平问题在于多个仄音间夹杂的单独平音难以调节音长,尤其是孤平是在关键的偶数字处,从而破坏了整体的节拍。
& & 三同尾同样是因为影响节拍。
& & 拗句很复杂不多说。要强调的是为拗而拗或者为补救而拗只是初级,高明的拗体其音节是为内容服务的。
& & 古风和乐府、竹枝之间,其分别主要在音韵和风格而非具体内容。
& & 曲有衬字,较词为活泼,但正因其格律放肆,所以不如词之雅——不仅仅从其内容,从其韵律便能看出其通俗性,实际上个人阅读体验是曲,尤其是加多了衬字的曲,根本不适合表达比较雅化的感情和内容。
不为仙佛莫忘忧
性别男&UID358686&帖子4829&主题302&精华7&龙晶26 &龙威0 &积分92&阅读权限150&好友25&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7&龙威0 &积分92&好友25&注册时间&
<td class="t_f" id="postmessage_、论词谱
& & 个人以为,近体诗和词在音律的来源上有一定差异。近体诗之格律成因,大体在骚、赋以来对格律和音节的不断发掘,于齐梁间出现雏形,乃至到杜甫为七律最终定型,这个过程中,音乐的作用是不大的。无论是沈约的八病说,抑或后来沈宋的探讨,均未见到多少和音乐相关的部分,他们关注的始终在于文字本身的节律性。而词则不同。
& & 个人认为词的产生得益于两点:a、唐朝时期音乐的大发展;b、唐朝时期对格律的探讨使得对文字节律性的认识有了飞跃性的进步。这两点使得人们能比较容易地将文字节律和音乐节律统一起来。可以想象的是:在人们对文字节律本身认识不够的年代,人们如果试图创作歌谣,则只能凭借本身对文字和音乐的触觉。
& & 在这里我引用一段百度百科试图进一步说明我的观点:“此外,现代的填词,亦会因应语言不用,而有不同要求。最明显的例子是“协音”(粤语称作“啱音”)问题。像英语、法语等语文,填词时并无声调限制;中国的普通话、日语等,虽然该语言本身有以声调区分词语的情况,但由于声调不多,填词时只需略为注意是否顺口和会否产生误会,而毋需完全协音。但像粤语这样的多声调语言,共有九个声调,日常说话时,它的声调之抑扬性、顿挫性足以构成误会,而本身声调的数量和变化,亦足以趋近音乐之高低,因此填词时便要完全协音,即把字词的实际发音,与歌曲旋律的高低音相配,俨如创作宋词时,须依照声调来填写。只不过是古人使用当时的发音,今人使用现在的发音。”
& & 现代音韵学、声乐学已经极为发达,尚且需要注意这类问题,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些知识均处于摸索阶段的古代,古人如何在填词之路上蹒跚前行的。而近体诗对于格律的探索,个人以为是对词的产生起了极大作用的。观词所用的词谱,千变万化,但很少离开上面提到的两个特征:两至三字换平仄,偶数位平仄相对。我认为词谱起到的作用,就是将比较模糊的音乐节拍和文字节拍之间的对应关系,用较为明确的手段进行标记,从而形成一种类似于地图的指引。
& & 宋以后,词谱与乐谱的配合失传,词纯粹流变为书面文学,词谱遂成为确定词牌节拍的唯一依据,填词便绝对无法绕开词谱,因为舍弃了词谱,再去自行建立合适的节拍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这除了需要相当程度的音乐和文字修养以外,个人觉得也是没多大意义的。
& & 题外话,实际上从词谱本身的抑扬顿挫,格律照应,可以大体地读出当年乐谱的某些感觉,个人就有此类阅读体验——虽然也没啥证据就是了。
不为仙佛莫忘忧
性别男&UID360272&帖子12398&主题256&精华17&龙晶44 &龙威0 &积分185&阅读权限150&好友101&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17&龙威0 &积分185&好友101&注册时间&
恩,给力了,等写完一起看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穫,十月陨萚。
性别男&UID341082&帖子3479&主题191&精华5&龙晶3 &龙威0 &积分36&阅读权限100&好友4&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5&龙威0 &积分36&好友4&注册时间&
有点笼统,不过这一贴里是达到了作为论据的目的
此身纵朽荆州野,白骨犹歌大汉魂
性别男&UID439385&帖子84&主题4&精华0&龙晶1 &龙威0 &积分5&阅读权限90&好友2&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5&好友2&注册时间&
启功、王力,都有入门的格律书吧,先找来看看。。。
leeqs2003的马甲,现用笔名:八百四千万亿。
性别男&UID392132&帖子1329&主题14&精华1&龙晶2 &龙威0 &积分11&阅读权限10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1&龙威0 &积分11&好友0&注册时间&
很奇怪你为何要买佩文韵府,学诗初期不必接触用典的。
姑妄言 发表于
一是找韵,某字是四支还是五微你要问我我肯定白瞎。
二是偷懒,毕竟漫说化典,直接套用很多东西咱都想不起来,只能翻工具书……
不过现在想想,以我的水准,龙文鞭影,笠翁对韵就完全够用了……
性别男&UID392132&帖子1329&主题14&精华1&龙晶2 &龙威0 &积分11&阅读权限10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1&龙威0 &积分11&好友0&注册时间&
最后一句话同意,对于大多数不是天才的选手而言,更明确清晰的规则,有利于他们摸索入门并且缓步升级。
忘记哪本诗话里说过的,学杜不成,尤可勉力成句,学李不成,则徒剩狂啸尔……
性别男&UID358686&帖子4829&主题302&精华7&龙晶26 &龙威0 &积分92&阅读权限150&好友25&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7&龙威0 &积分92&好友25&注册时间&
耸肩,学过一阵,没学会,佩文韵府买不起,网上又没有免费的……
ps:如果要玩这个,自然要从格律对仗入手
如果只是单纯鉴赏,那就无所谓了
yut 发表于
& & 很奇怪你为何要买佩文韵府,学诗初期不必接触用典的。
不为仙佛莫忘忧
性别男&UID358686&帖子4829&主题302&精华7&龙晶26 &龙威0 &积分92&阅读权限150&好友25&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7&龙威0 &积分92&好友25&注册时间&
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如果你试图学诗,那么就必然需要研究格律。那么接下来我试着在个人的学识范围内,从学诗的角度就格律和音韵作一点探讨:
1、为何需要格律?
& & 格律的作用,一般的看法是为了使音节和谐。我读的书不够多,所以干脆藏拙,不引用古人的说法,仅仅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谈谈。
& & 以常见的五言律句而论,有如下四个格式;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大家可以看到,它其实有如下两个特征:a、两至三字换平仄;b、相对于奇数位的字,更注重偶数位字的平仄(所以上述四个律句也可以写为可平平仄仄,可仄仄平平;可仄平平仄,可平仄仄平)。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是因为汉语作为一种单音节文字,大概两个字作为一个节拍的最短长度,比较符合人类的习惯(或者生理构造?我音韵学无能,看过好多次看不下去),同时,汉语的词组大多是单音节词或双音节词。这两个特点使得诗的节拍更适合以一至二字为单位(一字可以视为半个节拍)。
& & 而诗的节奏为何以平仄分,我缺乏音韵学知识,只能就我的阅读体验来说:平声大体而言,是一种适宜拖长的声调。而仄声相较而言则较为斩截。如果我们把一个平声字拖长了念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把一个仄声字拖长了念,就会越来越不像这个字,或者干脆念不下去。追究其原因,则平声字的音高大概是不变的,或者缓缓上升。而仄声字(为了尽量方便理解,我举普通话为例),比如普通话现在的第三声,有一个“音高由高到低再到高”的过程,第四声是一个“音高迅速下降”的过程,因此如果拖长了念,就会脱离这两个声调本身的特点,失去了它本身的韵味。
& & 所以这就共同决定了:近体诗的格律特性:音节明快,富于变化。较短的节拍长度和音节变化速度,使得这种句子读起来如珠落玉盘,分外流荡婉转。实际上这种句子并非近体诗的发明:张衡:“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就完全符合我所说的两个特征:两至三字换平仄,偶数位平仄相对,这已经很接近律句。实际上各位如果有兴趣,可以读读全平或全仄的句子,或者违背我所说的两个规则的句子,一般而言这类句子读起来是不那么舒服的。
& & 可能有人会留意到,我所谈论的问题完全没有提到音乐。这是因为我认为:虽然诗乐本同源,但是在两千余年的演变进化之后,它实际上已经脱离了音乐,独自具备一种韵律之美。这种美感在诵读之际自然能体会,不必劳烦给它配乐。
& & 同时我实际谈论的内容中并没有限定为格律。这是因为我认为。韵律这个东西,或者说节奏性,对所有诗都是适用的。近体只是将它外化成一种规则。同时这并不意味着不符合这种规则的东西就没有价值。跳荡婉转是一种美,但有时候沉郁顿挫会更适宜于表达某种内容和感情。但这就涉及到节奏和感情之间的关系,目前我的阅读体验没有深入到这个地步,就存而不论吧。
& & 也因此我认为,那些觉得随便写两首就可以认为是“古体”的同学,其根本认识是有错误的。仅就韵律这一方面而言,古体亦有其由形式和内容所提出的要求,并且由于并无成文的一定的规则可以遵循,掌握它需要更加深厚的阅读体验和文学触觉。君不见唐以前有多少诗?唐一代有多少诗?固然有经济发展等等因素影响,格律将韵律外化形成成文规则并从而降低了诗词的写作门槛,使得某些在韵律等方面不那么天才的人有一根拐杖可以入门,这一革命的影响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不为仙佛莫忘忧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音韵学研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