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俊是不是秋收起义电影副总指挥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山口会议与建军编师
&&&&&&& 编者按:山口会议,是1927年秋收暴动前夕一次重要的工农革命军的建军编师大会,她的历史功绩在于:在白色恐怖的历史条件下,机智巧妙地借用&江西省防军&的灰色旗号做掩护,为党保存了一支重要的革命武装,组成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为随后毛泽东、卢德铭组织秋收暴动,引兵井冈,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 八十一年前,由我党直接掌握的革命武装力量&&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以下简称警卫团),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的鼓舞下,于修水的山口镇召开建军编师大会,史称&山口会议&,正式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但是,近年来,许多党史界同仁和研究军史的专家对&山口会议&这一秋收起义前夕的重大史实众说纷纭,表述不一。
&&&&&&& 一是&基础&说。如军政大学(国防大学的前身)于1977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军史资料中写道:&早在八月下旬,警卫团和平江、浏阳等单位的负责人在修水的山口镇召开了一次会议,决定把这支武装力量合组为一个师,以警卫团为一团,浏阳农军为三团,平江农军分别补进这两个团,秋收起义时,就以这个师为基础,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 二是&江西省防军建军编师&说。他们承认&山口会议&是建军编师,但是不是工农革命军的建军编师,而是江西省防军的建军编师。
&&&&&&& 三是&完全持否定&说。认为山口会议子虚乌有,认为工农革命军的组建应是安源的张家湾,而非修水的山口镇。
&&&&&&& 以上三说,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彻底否定山口会议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组建会议,或者说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会议。持上述观点的同志认为,按照现有的历史文献记载,毛泽东秋收起义前只到了安源和铜鼓,要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只能在安源或铜鼓,而余洒度此时只不过是警卫团的一个团长,不可能主持像工农革命军建军编师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
&&&&&&&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只能实事求是的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1)&公正的、科学的、客观的对待历史,对待历史人物,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态度。&(2)我们认为:今天研究秋收起义的历史,首先应尊重历史,不能搞&以尊定论&,对秋收起义前夕工农革命军的组建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应作出客观、公正的认定和评价。
一&&& 张家湾会议,没有建军编师
&&&&&&& 八月十八日,中共湖南省委会议决定,毛泽东&到平浏农军中去当师长&。八月底九月初,毛泽东经株州去安源(注:时安源党组织归湖南省委管理),这时正巧潘心源同志(时为浏阳县委书记)离开浏阳工农义勇队找中共湖南省委联系也到了安源,毛泽东当即要求潘心源将军队的情形作了详细的汇报,并要开会讨论平、浏、醴、安各地的暴动。于是,毛泽东便召集了安源张家湾会议。会议决定兵分三路进攻长沙,&第一路以安源工人及矿警队为主力&&进攻萍乡与醴陵,向长沙取包围形势。第二路是以平江农民及义勇队为主力,平江义勇队由修水向平江进攻,鼓励平江农民在各地暴动,夺取平江后,再向长沙进展。第三路是以浏阳农民及义勇队及余洒度之一团为主力,由铜鼓向浏阳进攻&&因为这路军事势力较厚,地势较险,浏阳又逼近长沙,进可以战,退可以守&。(3)从上述所引用的目前最有权威且安源张家湾会议亲历者潘心源同志日的报告来看,笔者以为,安源会议并没有建军编师。其理由为:1、从会议内容及结果来看,会议只部署了三路部队的军事行动,并没有确定秋收起义部队的建制;2、安源会议的参加者除毛泽东外,还有潘心源、蔡以忱、王兴亚、宁迪卿、杨俊等,而驻扎在修、铜的警卫团和平江、浏阳工农义勇队的主要负责人余洒度、余贲民、苏先骏等人均没有参加会议,要确定部队的建制,如果只凭潘心源等反映的一些情况,且没有主要部队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似乎是不大可能的;3、根据湖南省委成立秋暴前敌委员会和行动委员会的决定,前委&以毛泽东为书记,以各军事负责人为委员&。行委&以易礼容为书记,以各县党的负责同志为委员&。潘心源时任中共浏阳县委书记,应为党的行动委员会委员,在修铜一带的前委委员有余洒度、余贲民、苏先骏等主要军事负责人均没有参加安源会议。潘心源虽随浏阳农军部队行动,但在浏阳农军到上高时就已离开部队,对平、浏农军和警卫团的后段活动更是知之甚少,而毛泽东此时与警卫团和平、浏农军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只是为数很少的几个人在一起汇报一下情况,布置一下工作,就认为是确定了部队的建制,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不能令人信服的;4、如果安源张家湾会议确定了部队的建制,那么,毛泽东同志在离开安源之前,定会报告湖南省委,而事实上根据彭公达(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日接到毛泽东从安源的来信内容中并未提到&安源建军编师&问题,只不过是约定了暴动的日期,并说&长沙暴动要与前方的军队相配合&等;5、潘心源日向中央的报告《秋收起义前后浏、醴、萍的革命斗争》一文,也只字未提建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问题,在提到向长沙进军的三路武装力量时,也没有使用&师&、&团&等番号。
二&& 建军编师应为山口会议
&&&&&&& 一、山口会议的史料:
&&&&&&& 1、日《余洒度报告》中说:&(二)到修水即召集两部负责同志会议,商统一事。诸同志均以军事统一不可缓,乃决议将警卫团改为第一团,浏阳苏先骏(原驻铜鼓)部改为第三团,余贲民部则分补两团。为灰色态度起见,改用江西省防军第一师名义,度即被指为师长&&内部负责为师委会。&(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 2、日《苏先骏报告》:&8月20日开抵铜鼓休养,平江部队在修水与警卫团合编为江西省防军第一师第一团,余洒度任师长,钟文璋任团长,先骏所部则改名为第三团&&&。
&&&&&&& 3、当事人的回忆则更多直接提到&山口会议&:
&&&&&&& &⑴何长工回忆:&师部在修水的山口主持召开了一个&山口会议&&&参加这次会议有师的领导,还有一、三团营以上的干部都参加了,这次会议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整编会&&。&(4)
&&&&&&& &⑵张启龙回忆:&在山口开会,部署平、浏两路暴动,决定将这三个部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5)
&&&&&&& ⑶宋任穷回忆:&召开了山口会议,决定将武汉警卫团,平江工农义勇队和浏阳工农义勇队的三个部队合编为一个师(余洒度任师长,余贲民为副师长),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6)
&&&&&&& ⑷赵自生回忆:&在山口镇召开了一个会议&&他们(注:指苏先骏等)回来召开了班、排长负责干部会给我们传达了&山口会议&精神,张贞营长传达&现在我们正式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7)
&&&&&&& ⑸陈伯钧回忆:&秋收起义部队在山口&&铜鼓、修水之间的一个小镇子里召开了山口会议&。(8)
&&&&&&& ⑹山口镇土著居民回忆:
&&&&&&& 魏信品老人说:&我二十八岁时,正是丁卯年,在万寿宫(即山口会议地址)下隔壁福和铺当店员,见万寿宫门额上方用红纸写了四个簸箕大字&世界大同&,还扎了柏树牌坊,万寿宫中用红纸贴了一幅横联叫&工农革命军建军编师庆祝大会&&。
&&&&&&& 杨祖泳老人说:&中秋节前山口来了部队,借我家桌子写标语,标语内容大概记得几句&热烈庆祝工农革命军成立&&&&。
&&&&&&& 胡敦满老人说:&中秋节前夕,山口街上来了部队&&,&编师大会&几个字是我亲眼看见的&。
&&&&&&& 几位老住户和老首长的回忆是吻合的。
&&&&&&& 二、山口会议的名称:
&&&&&&& 有的同志说山口会议是&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的整编会,许多老首长回忆&省防军&是对外麻痹敌人的旗子,是这支部队到达修水后根据中共江西省委关于&保存这支部队,暂时接受朱培德改编&的指示,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赖毅首长回忆:&开始是以&国民革命军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名义驻扎的。用这个番号,主要是缓和同江西军阀朱培德的关系&。(9)
&&&&&&& 张宗逊回忆:&江西省防军第一师这个名是我们自己立的,为的是&灰色&起见,好开展自己的活动&。(10)
&&&&&&& 《余洒度报告》中说:&内部负责为师委会&,这说明在山口会议已成立了党的&师委会&,在此同时,工农革命军也应运而生,只是&灰色&起见改用&省防军&名义,余洒度在这里用的&改&字,不同于前面两个&改&字,正说明这支部队打的旗号内外有别,是极明智的策略。事实上,&工农革命军&的番号是内定的,只是尚未接到命令而已。因此暂时&改用&原定番号,否则,如出一辙,为什么要改?这不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么?
&&&&&&& 其实,陈树华的回忆说得很清楚:&有的同志认为,在修水成立的一个师叫&江西省防军&,而不是工农革命军,其实,当时叫&江西省防军&并不是真想改编为江西省防军,而是为了麻痹敌人,得以休整。&⑾
&&&&&&& 山口,是修水南面与铜鼓毗邻的偏僻山区集镇,自山口往南有横跨东南的九岭山脉,有千米以上的高峰20余座,最高海拔1716.5米,将山口通向南面的靖安、奉新、南昌等地隔断,这种天然屏障和交通不便的地理优势,为建军编师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在如此消息闭塞之山区,驻修、铜两县的警卫团和平、浏农军,他们敢于公开举行建军编师庆祝大会,打出 &世界大同&和&工农革命军&的大旗,也在情理之中。
&&&&&&& 三、山口会议的时间
&&&&&&& 据何长工回忆:&在卢德铭走后半个月左右,他便派了一个参谋带回一信,传达党中央的决定&在原警卫团的基础上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而卢德铭等三人约于8月10日左右自奉新离开部队后的&半个月左右&,应为8月下旬,而山口土著居民回忆于中秋节前(公历9月10日中秋),因而可以推断其会议时间为8月下旬或九月初。
&&&&&&& 四、山口会议参加的对象
&&&&&&& 《余洒度报告》的副题是&警卫团及平浏自卫军合并原委&,而报告内容只写&召集两部负责同志会&,&两部&是指哪两部?自然,警卫团为一部,而另一部,正是报告副题中&平浏自卫军&,可见作者是把正规军和工农武装分成&两部&的。因此,根据此文分析,笔者认为,参加山口会议的除驻修水县的部队外,也包含了驻铜鼓的苏先骏部。据三团参谋吴开端回忆:&8月20日独立团(指浏阳工农义勇队,南昌起义前与平江农军合编为贺龙领导的二十军独立团,简称独立团。笔者注)到达了铜鼓&&,到铜鼓不久,得知武昌警卫团到了铜、修二县之间的山口,苏先骏骑着马,挂着手枪,带两个人前往山口,与警卫团联系上了。&(12)
&&&&&&& 五、山口会议召开的背景
&&&&&&& 山口会议召开时,党的&八&七&会议已开20余天了,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赴各地进行传达,并组织各地的武装暴动,毛泽东则奔赴湖南组织秋收暴动。此时,尚未赶上南昌起义,急于寻找上级党组织驻修水的警卫团,除团长卢德铭、政治指导员辛焕文、参谋长韩俊等三人赴武汉外,警卫团还先后派出吴会治、宛希先到湖北、江西找省委请示工作,有以下历史文件为证。
&&&&&&& ㈠江西省委给寿昌的信中说:&四、组织方面除依照中央八七会议的决议变更外,并根据来信所指示六点切实执行。&&莲永及修铜两部分农军,此间均已派人前往指导&&&。(13)
&&&&&&& ㈡《关于江西准备秋暴情形致金山》信中说:&平浏农军在修水、铜鼓时曾派人来此接洽,此间亦召人前去报告现在的军政情况,并提议以后进行(以及)一切联络事宜。派去之人尚未回来。&(14)
&&&&&&& ㈢《余洒度报告》中说:&不久得通城刘&&(注:即刘继宋)同学转来鄂中消息云;鄂中所有动作并得军部通告,嘱我们积极准备,度乃将此意转先骏同志&&&
&&&&&&& ㈣易礼容给苏先骏信中说:&&闻洒度已向中央领有款项(即向警予代表湖北省委给的3000元&&笔者注),能分兄处若干否?&(15)
&&&&&&& 另有当事人的回忆,韩浚说:&到了武汉以后,我们想去湖北省委,看有什么新的指示,卢德铭知道党组织的地方,我认识省委负责人向警予同志&&,向警予同志出来和我们见面了&&,&我们汇报后她说要研究一下,翌日,她转告了省委决定:&昨天夜里开了个会,研究了你们的问题,省委认为你们回部队是正确的&&,&她指示回去成立一个指挥部,&把两湖的武装农民集中起来训练,必要时编为部队。&并给了三千元活动经费,说:&我们准备把你们的情况报告给中央,要他们派人来指导&。(16)
&&&&&&& 何长工回忆:&卢德铭离开部队后,便派了一个参谋带回一信,转达党中央(关于秋暴)的决定&。(17)
&&&&&&& 再者,吴奚如、张宗逊也有类似的回忆文章。
&&&&&&& 因此,我们认为当年的警卫团之所以与中央和湖北省委关系密切,主要原因有四:
&&&&&&& ㈠从地理环境看,修水离鄂中不远,与通城接壤,便于联络;
&&&&&&& ㈡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渊源关系,从大革命时候起,修水就成为湘鄂赣三省革命活动的中心区域;
&&&&&&& ㈢从警卫团看,他们刚从湖北武汉开来,进驻修水,且卢德铭、余洒度和韩浚等人过去同湖北省委、中央军事部与向警予同志熟悉,易于沟通关系;
&&&&&&& ㈣从湖南这边情况看,湖南省委对警卫团和平、浏农军南昌暴动后的去向不甚了解,也未见什么具体指示,其暴动计划中只将萍乡划为其中,直到毛泽东来到湘赣边,暴动在即,师部才接受前委领导。&毛泽东10日到铜鼓&&&(苏先骏语)。而修水师部和一、四团于九日就起义了。
&&&&&&&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关于秋收暴动,组织工农革命军的指示,主要是通过中央军事部和湖北省委、江西省委的渠道传达到修、铜的部队和后来的师部的,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促使他们在山口召开了建军编师大会,组成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三&& 山口会议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 实践证明,当年的警卫团未赶上&八一&起义大军,毅然辗转来到修水这个工农运动基础较好,而又是&三不管&的山城休整是卢德铭等人非常明智的战略举措。警卫团和平浏农军遵照党的指示,借用灰色旗号,妥善地蒙蔽敌人,在修铜之间的山口镇,适时成功地召开了建军编制大会,更是智能恢宏的决策,是上述部队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果。不能因为毛泽东未能亲自来到这支部队,未能参加会议而偏薄,更不能因为当时的领导人余洒度的叛变而鄙夷,是非曲直,应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山口会议&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应当肯定。
&&&&&&& 其一,山口会议为我党积蓄了一支重要的革命武装力量。
&&&&&&& 警卫团在党领导下之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在秋收起义四个团的武装力量中首屈一指,其当时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个师的领导人余洒度由于其在警卫团的领导地位而自然地被指为师长,并得到了平、浏、崇、通等农军的认可。他的就任,也充分说明了警卫团在其他几支工农武装力量中所处的不同位置了。
&&&&&&& 建军编师后,他们更是抓紧军政训练,每日&三操两讲&,同时继续招募兵员扩大队伍,在街头设立招募站,赖毅回忆:&八一起义时他留在乡下搞地方工作,后来三人同到修水,&新兵招募站映入眼帘&我们打听清楚,&&很快就报了名,真有点像孩子回到了久别的母亲身旁&&&。
&&&&&&& 何长工回忆:&部队到修水还招了二百多名新兵,修水县政府法警队由党做了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有20多人参加了起义部队。师部机构比较健全,下设有参谋、副官、军需、军械、医务、被服、经理,还有兽医等八大处。&(18)
&&&&&&& 这说明,山口会议的建军编师,为我党积蓄了一支革命力量,为后来毛泽东到湘赣边组织秋暴,最后引兵井冈,创建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 其二,山口会议后打出了我军的第一面军旗。
&&&&&&& 何长工回忆:&师部还根据上级指示,设计制作了军旗,师、团、营、连都有,只是大小有别&&,旗杆旁写有&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团&营&连&字样。&
&&&&&& &这面由何长工等受命设计的我军的第一面军旗,不仅有陈树华、赖毅、谭政、陈士榘等亲身经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老首长老同志的回忆是在修水设计制作打出去的,而且在1987年12月,何长工逝世后新华社日发布的电文和《何长工同志生平》一文中进一步得到了证实。
&&&&&&& 因此,我们可以据此推定,山口会议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紧接着第一面军旗在修水设计制作。起义前夕,仍沿用&省防军&的旗号,用以麻痹敌人,并且便于征粮、筹款及对外联系。9月9日起义时,&工农革命军&这面鲜艳的军旗正式&亮相&,从修水县城打出,向平江进军。
&&& &&& 综上所述,&山口会议&是秋收起义组织准备阶段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她是警卫团,平、浏农军根据中央、湖北、江西省委的指示,在修水山口镇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建军编师大会,她的意义在于:1、为党积蓄和保存了一支重要的革命武装力量,为后来的秋收暴动作了军事力量上的准备;2、&山口会议&后旗帜鲜明地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大旗,标志着我党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3、正因为有修水的山口会议,才为毛泽东亲临湘赣边组织秋收暴动,引兵井冈,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 本文参考资料:
&&&&&&& (1)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日&邓选&293页)。
&&&&&&& (2)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日&邓选&158项)。
&&&&&&& (3)潘心源日向中共中央的报告。
&&&&&&& (4)日秋收起义纪念馆《访问何长工谈话记录》。
&&&&&&& (5)日张启龙《三团在秋收起义中回忆片断》(张启龙时任三团党的组织委员)。
&&&&&&& (6)1960年1月宋任穷《浏阳工农义勇队的建立和斗争经过的回忆》(宋时任浏阳工农义勇队连党代表)。
&&&&&&& (7)日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访赵自生同志记录整理》。
&&&&&&& (8)日中共修水县委宣传部《几个重大史实的认定报告》附件。
&&&&&&& (9)赖毅《秋收起义在修水》。
&&&&&&& (10)1983年10月访问张宗逊《回忆警卫团参加秋收起义》(张时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团三营十连连长)。
&&&&&&& (11)1979年10月浏阳文家市纪念馆李海量、唐宏生访问陈树华《谈秋收起义历史》。
&&&&&&& (12)吴开瑞《工农革命军第三团在秋收起义中》,(吴时任第三团参谋)。
&&&&&&& (13)红旗出版社出版《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
&&&&&&& (14)见《秋收起义在江西》,1993年11月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 (15)同上。
&&&&&&& (16)日《汉口民国日报》。
&&&&&&& (17)日唐宏生访问《韩浚先生座谈记录》。
&&&&&&& (18)1976年11月吴斌、黄兰、刘烈根《访肖克、何长工同志记录》。
【字体: 】
上一篇:没有了!
主办:修水县委县政府
承办:修水县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ICP备案编号 赣ICP备号
赣公网安备 01号〖黄麻暴动〗红安:不为人知的另一次黄麻起义_牛宝宝〖黄麻暴动〗红安:不为人知的另一次黄麻起义专栏:湖北黄麻起义是继江西“八一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日,湖北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三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中共黄麻特委(书记符向一)领导下举行的武装起义,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史称“黄麻起义”。殊不知,这是第二次“黄麻起义”。而早于此次起义的人称黄麻“九月暴动”的第一次黄麻起义却鲜为人知。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著名的“八七会议”,会议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会后,中共湖北省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制定了秋收暴动的计划,并将全省划为武汉、鄂东、鄂西、鄂北、鄂中、京汉路七个暴动区域。其中鄂东区包括黄梅、蕲春、黄安、麻城、大冶、阳新、鄂城等11县,并制定了以鄂南为中心的秋收暴动计划。但由于各种原因,湖北省委秋收暴动计划未能及时传达到黄安、麻城地区。直到8月底,国民党湖北党部电告黄安县派人去武汉参加改组,黄安县委才得以派郑位三、陈定候、程翰香等9人去武汉,期间郑位三等人与湖北省委书记罗亦农(9月下旬为陈乔年)取得了联系,罗亦农要求他们立即返回黄安组织暴动。9月初,湖北省委鉴于鄂东区工作日趋重要,决定将鄂东区划为大(冶)阳(新)、黄(梅)蕲(春)、黄(安)麻(城)三区,各设特委(负责人李济棠)。中旬,郑位三、陈定候等人返回黄安,立即在境内七里坪文昌宫开会讨论党的指示,参加会议的有郑位山、陈定候、戴季英、吴焕先、戴克敏等23人。会议拟定了两份文件:一是由郑位山起草的中共黄安县委关于传达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关于武装暴动的指示的报告;二是由戴克敏起草的黄安县委关于武装暴动的计划。会后成立起义指挥机关。26日,黄安紫云区熊家咀村农民300余人,在共产党员程绍续的带领下,处决了土豪程瑞林,打响了“九月暴动”的第一枪。此外,长冲村农民500多人,在戴季英的带领下也举行了暴动。七里坪工会负责人秦绍勤、郑行瑞率工人纠察队暴动,镇压了土豪兼商会会长李业阶。仅在一周之内,七里、紫云两区农民暴动20余处。与此同时,湖北省委派人在麻城邱家畈和林家山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在蔡济璜(麻城县委书记)、王树声、刘文蔚等的领导下,乘马、顺河、林家山等地的农民纷纷暴动。“九月暴动”虽沉重地打击了土豪劣绅的气焰,但由于两县领导人缺乏领导起义的经验,加之不久国民党三十军魏益山部窜犯黄安、麻城境内,致使“九月暴动”暂停。史称第一次黄麻起义。1927年10月中旬,黄安县委派郑位三、戴季英向湖北省委汇报黄安“九月暴动”的情况。与此同时,省委接获麻城方面的报告,得悉两县具有相当数量的武装力量和群众基础,遂派符向一巡视黄麻地区。27日,符向一任中共黄麻特委(旋称黄安特委)书记,此后,湖北省委又加派吴光浩、刘镇一、王志仁到黄麻地区领导暴动。11月3日,湖北省委派来的代表在黄安七里坪文昌宫第二高等小学召开黄安麻城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符向一、刘镇一、潘忠汝等30多人,会上作出了举行武装暴动的决定,并正式成立以符向一为书记的中共黄麻特委和以刘镇一为负责人的鄂东革命委员会,党团机关设黄安七里坪,同时改组了中共黄安县委,由王志仁任书记。10日,国民党三十军一个营进犯七里坪,黄麻两县县委决定由麻城派一部分快枪队帮助黄安农民自卫军攻打三十军。当晚,当自卫军行至七里坪时因马夫走漏消息,国军随即逃离。11日,黄麻农民自卫军进驻七里坪,并召开了庆祝大会。接着特委又在文昌宫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决定夺取黄安县城,为此成立了黄麻暴动行动指挥部,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13日,特委调集黄安农民自卫军全部、麻城农民自卫军(吴光浩任大队长)两个排及紫云、七里等区农民义勇队和县城周边群众约3万人进攻黄安县城。14日凌晨4时攻入城内,全歼县警备队,缴枪30余支,子弹90箱,活捉县长贺守忠(当晚处决)。起义军仅牺牲一人(吴立行,箭厂河人)。下午4时,获悉国民党三十军一个团逼近县城,起义军迅速撤离至七里坪。15日国军离去。16日,起义军开进黄安城。18日,在黄安县城南门外校场岗召开万人大会,正式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曹学楷为主席。县城有名的书法家吴兰陔即挥毫写下一副对联,贴在黄安县农民政府的大门上。对联写道:“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 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此联对仗工整,巧妙地嵌入了“绿、青、白、黑、赤、黄、碧、紫、苍、红”10个表示颜色的词,感情浓烈又十分贴切地描绘了当时的形势和人民的革命激情。尤其难得的是,联中运用了“红军”一词,这是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称为“红军”的第一人。黄安县农民政府后,黄麻特委将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黄安农民自卫军为第1路,麻城农民自卫军为第2路,全军共300余人。潘忠汝为总指挥,戴克敏为党代表,吴光浩、刘光烈为副总指挥,汪奠川为参谋长,潘忠汝兼第1路司令,吴光浩兼第2路司令,戴克敏兼第1路党代表,刘文蔚为第2路党代表。黄、麻两县的义勇队共有4万人,总指挥部设在县城孔庙。26日,潘忠汝率领鄂东军歼灭八里湾红枪会50余人,缴枪50余支。12月初,国民党第12军教导师闻清霖部自豫南进攻麻城西张店,以图进犯黄安城,遭到乘马、顺河等地农民武装的抗击而未得逞。5日夜,取道宋埠、尹家河,奔袭黄安城。次日因敌众我寡,城门被敌攻破,鄂东军伤亡很大,潘忠汝、王志仁牺牲。8日国民党军进占麻城,中共麻城县委书记蔡济璜、鄂东军第2路党代表刘文蔚等人遇害。29日,从黄安城突围出来的鄂东军72人转移到黄陂木兰山区。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改编为第7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汪奠川任参谋长,部队以木兰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活动。月底,第7军离开木兰山到黄冈游击,留下坚持斗争又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8军(负责人曹学楷)。3月第7军返回木兰山,第8军番号撤销。5月,第7军领导人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徐朋人、戴季英等在黄安檀树岗清水塘召开会议,决定在黄(安)光(山)边界上的柴山保实行边界割据。7月下旬,在柴山保尹家咀举行会议。会议决定将工农革命军第7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曹学楷任参谋长,全师共120人。11月,根据湖北省委决定,红31师消灭麻城乘马岗、顺河地区的四个民团。是年底,黄安七里、紫云和麻城乘马岗、顺河为革命势力所控制。1929年6月,中共中央派徐向前到任负责军事工作(军长徐向前)。至此,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故广义的黄麻起义应包括九月暴动、第二次黄麻起义起义、木兰山游击、柴山保割据、鄂豫边区形成等几个阶段。黄麻起义是大别山地区在中共领导下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武装起义,所组建的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成为后来红四方面军的最初来源和骨干力量。转载请保留本文连接:相关内容TA的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秋收起义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