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点灯点灯偈是什么/藏传佛教 点灯点灯偈是什么

站内公告:
当前位置: &>&
“开经偈”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点击次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偈,其偈文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翻开经典都会看见一首开经偈,这一首偈就是八十卷《华严》当年翻译圆满的时候呈送给皇帝看,那个时候皇帝是唐朝武则天。武则天看到这部经非常欢喜,就题了这四句&开经偈&。这四句偈实在做得太好了,以后许许多多高僧大德想再做一首偈都没有办法;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再做一首开经偈比它更好的。所以我们念的开经偈就是《华严经》翻译圆满,武则天题的四句偈。因体会经义的玄妙希有,非常地欢喜,故有感而发写下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这是赞扬佛法的教理无上甚深,无上就是指世间没有一种学问可以超越佛教的义理。
  &百千万劫难遭遇&,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世舍了人身,来生是否还能再来做人那就难保了。一切要看我们现在所造的是什么业,万一造了恶业,很容易就进入畜生、饿鬼、地狱道,根本没有机会闻修佛法,得道解脱。
  &我今见闻得受持&,既然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地追求与研究佛法,依照佛的教法来奉行与修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学佛者受持佛法的唯一心愿,就是希望能彻底了解如来的真实教理,信、解、行、证,趣入佛道。
  这首偈语可以说是充分地表达了轮回迷途的众生有幸见闻佛法时的欢喜。数百年来虽有许多人曾经试图修改其中的文字,但都不比原作,可见这首诗偈之精妙。颂流传至今,并成为众多修行人颂经之前必不可少的发愿文。千百年后的今天,大凡佛教寺院,每天在未诵经文以前,都要先念这四句&开经偈&。
?文章评论:
&&&&&&&&网名:
*有佛教方面的问题,请登录提问,并及时关注问题的解答情况,。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以上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上海中学东校《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的特质是什么
基于这种存在的现象,龙树在《中观论.四谛品》中提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则不成。”的论说。佛法中说:虚空是“无碍为性”、“色于中行”。物质──色的特性是有碍,而虚空的特性是无碍。无碍,不但超于物质的质碍外,并且与物质不相碍。由于虚空的无碍性,不但不障碍物质,反而成为物质的活动所依。换言之,如果没有虚空,则物质将不可能存在。因此说,物质的“有”必须依“虚空”而立,即虚空是物质的所依处。三.空 上面我们曾提到“有依空立”的缘起道理,现在我要讲的另一特质,那就是空的道理。一般人不了解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上面我们讲过宇宙“缘起”的现象说:“生,灭”,诸法因为是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下面我们分三点来解释空的真义:(一)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空”是大乘佛教无限的意义,空,不是顽空,而是具有建设性、革命性,从“空”来认识宇宙世间,就是大乘佛教。平时我们常讲“四大皆空”,一般人不了解什么是四大,常妄执酒色财气为四大,甚且常拿“四大皆空”来污蔑佛教,毁谤僧人。“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这是佛陀成道后,对宇宙世间诸法万象的说明。山河大地,一切皆是假四大元素因缘和合而成。什么是四大呢?即地、水、火、风四种。地是坚硬性,水是潮湿性,火是温暖性,风是流动性,为什么要称地水火风四种元素为大呢?因为宇宙世间一切物体,皆由此四种元素构造而成。换言之,地水火风是构成一切物体的主要因素,故称其为大。譬如:一个杯子,是由泥土烧成的,泥土是属地大;泥土需掺和水,再用火烧,是有水火二大;经风吹成固体而为杯子,是有风大。贵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亦假四大和合而成。如属固体型硬性的爪齿、皮肉、筋骨为地大;属液体流动性的腺体、唾涕、脓血等为水大;体温热度属火大;呼吸动转属风大,故身体上有一大不调,即百病丛生;若四大分散,则生命死亡。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身体是由四大假合而成。又说依五蕴──色受想行识因缘和合。由于生命是因缘结合的关系,没有实体可得,故虽说有情的肉体,也只是假和的存在而已。如和合的因缘力量穷尽时,结合的关系也跟着消灭,生命的肉体,立即灭亡,还有什么实在的自我存在呢?所以佛陀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指出假合的身体,不是坚固实有。《圆觉经》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呼吸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说明我们的肉身是虚幻不实在的存在。关于“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有一则家喻户晓的掌故:宋朝苏东坡居士,有一次去探望金山佛印禅师。当时苏东坡官封杭州知府,冠带上山,看到禅师正在高台上说法。禅师一见苏东坡,便说:‘苏学士何来?此间已无你坐处。’苏东坡一听,随即答道:‘既无坐处,何不暂借和尚的四大五蕴为禅床呢?’佛印禅师道:‘山僧一句转语,若学士答得便罢,老僧与你作床座;若答不出来,请解下身上所系玉带,留镇山门。我问你:山僧四大俱空,五蕴非有,学士何处坐?’苏东坡一听,瞠目无言以对,于是解下皇上御赐的玉带留镇山门,辞别而去。至今金山江天寺仍有“留玉楼”与“留玉石”,寺中并且塑有禅师与苏东坡两尊像,供后人瞻仰。由此可知四大假合,五蕴组成的色身,没有实体可得。在一个乡村地方,有一位信佛虔诚的老太婆,她听说念经很有功德,便找了一位教书的老先生教他诵《心经》,这位老先生不但教她念,还逐字替她解释。老太婆学会了诵《心经》之后,每天都至诚恳切地在佛前诵念。有一天,当她念到“无眼耳鼻舌身”这一句时,心里忽然生起了怀疑,她用手摸摸自己的眼睛,拉拉自己的耳朵,再指指自己的鼻子,这一下子她胡涂了,眼睛、耳朵、鼻子不都在吗?怎么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呢?于是赶快跑去找老先生,指着自己的眼睛,问道:‘老先生!这是什么呢?’老先生答道:‘眼睛。’老太婆又拉拉耳朵问道:‘这是什么?’老先生奇怪地说:‘耳朵。’老太婆又指指鼻子,问道:‘这个又是什么?’‘鼻子嘛!’老先生有点不耐烦的说着。随即又道:‘上次教你《心经》时,不都读过这些东西吗?’老太婆道:‘对啊!我就是来问你这件事,《心经》上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可是,眼睛、耳朵、鼻子不都明明在这儿吗?’教了几十年书的老先生被不识字的老太婆这么一问,竟也瞠目结舌,无以作答。这故事告诉我们:一般人以为眼睛、耳朵、鼻子都是实在的东西,殊不知如前面所说,都是由于因缘和合而成的,只是一种形质的假合,没有实体实相,所以《心经》上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宇宙世间各种事事物物,皆因缘聚集而生,所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暂时的假相,暂时的存在而已,故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二)空是什么大乘法中一个“空”字,可以把三法印统一起来。空,是真理中的真理,是最高的真空,此空义不仅为佛法的重要思想,实为佛法不共世间法的主要特质。一般人不了解佛法所说的空是什么?以为空是空空洞洞的空,是空无所有的空。其实不然,佛法所说的空,是一种最深刻、最奥妙的哲学,若能透彻的了解佛法的空义,那么对全体佛法也就能通达了。那么空到底是什么呢?要想用一句话,就将它表达出来,事实上是不可能的。《释摩诃衍论》中曾论虚空十义,它虽然不能将绝对超越──不住有、不住无的超越──的空义淋漓尽致的描绘出来,但在人类的语言中,可说已经说得很中肯了。所谓虚空十义,即:1.“空”有无障碍的意思,如虚空,虽遍一切处,但绝不障碍任何一色法。2.“空”有周遍的意思,如虚空,遍满一切,无所不至。3.“空”有平等的意思,如虚空,无有简择,于一切平等。4.“空”有广大的意思,如虚空,广大、无限、无际。5.“空”有无形相的意思,如虚空,无有形状相貌。6.“空”有清净的意思,如虚空,恒常清净,无有垢染尘累。7.“空”有不动的意思,如虚空,恒常寂止,离一切生灭成坏之相。8.“空”有绝对否定的意思,把一切有限量的事理彻底否定、消灭。9.“空”有空空的意思,彻底否定一切自性和摧毁一切空执。10.“空”有不可得的意思,如虚空,不可取得,不可把捉。这空义十喻,虽未必能尽述“空”之真义,但对空性之主要性质,确已作了生动之描绘。有人说:“空是佛教的X光。”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因为宇宙世间的任何一样东西,都要经过空的X光加以透视,然后才能体认它的本来真相。一般人所以不能如实地体认万有诸法,就是因为不能透过空性,不能透过空性所认识的诸法,被妄执为实有,有了实有的妄执,又如何能认识诸法的本性呢?“空”是什么?我们可以说,空就是“○”,○本身什么都没有,但若将○放在一的后面,则成为“一○”;若将○放在一○的后面,则成为“一○○”;放在一○○的后面,则变成“一○○○”。由此可知,一个“○”,你说它没有用,它却能生起大作用。“空”也是如此,若说空是什么都没有,其实,空在宇宙世间却能包含万有。“空”是什么?我们可以再说:空是数学中的“X”-未知数,它能代表很多的数字。“空”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空,因为空是人生之本,是宇宙之体,而阿弥陀佛是真理,真理是阿弥陀佛,所以说空是阿弥陀佛。平常佛教徒经常嘴边都挂着一句阿弥陀佛,看到小孩子跌倒了,“哎呀!阿弥陀佛!”,表示同情、关心。有人送给你东西,“阿弥陀佛!”,表示谢谢。一句阿弥陀佛可以代表一切言词,空亦如此,能包括一切。如袋子空了,能装东西;肚子空了,能装食物;心空了,能容真理。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这就是空有不碍的无限妙用。(三)如何见空诸法虽然是空不可得,但假现的作用形态,并不是也空无所有。诸法所以是空,因为无自性可得;诸法所以是有,因为相用是非无的。诸法其本体虽然是“空”,但我们可以从各种作用上见到“空”。1.从相续假看空──无常故空。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旧人换新人,时间相续不断,世事苦空无常,从无常的相续中,我们可以看到空。2.从循环假看空──故空。宇宙万物,世间诸法,皆离不开的法则,因为果,果为因。如一粒种子,有了阳光、空气、水分、泥土等外缘后,于是抽芽、开花,乃至结果。种子是因,结果是果;如果再以所结之果接受外缘,再开花,再结果,则原有的果,即变为因,因因果果,互为因果,从这循环的假相中,我们可以看到空。3.从和合假看空──缘起故空。诸法因缘和合而生,如人:由皮肉、筋骨、血液等和合而成为人;若将各种组织分开,则无人的自体可得。故从和合之中,可以了解“空”。4.从相对假看空──相待故空。世间万物,都是互相对待的:如父子、师生。当儿子的结婚之后,生了儿子,摇身一变而为父亲;当学生的学有所成,也可成为老师,可知相对待的都不是真实。再譬如有人在二楼,叫楼下的人上来,二楼是上,楼下是下;二楼的人叫三楼的人下来,则二楼变成下,三楼才是上,可知这上下的相对待,都是一种假相。5.从相状假看空──无标准故空。如点灯,点蜡烛灯,点煤油灯,点电灯,灯光的亮度没有标准,先看蜡烛光以为很亮,再看电灯光则觉得烛光不够亮了。又如乘坐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本以为汽车很快,与飞机一比较就变成慢了,所以世间上的各种事物,从其无标准的相状上,也可知道是空。6.从名词假看空──但有假名故空。宇宙间诸法万象,有其各种不同的称呼,这种称呼名词皆系假有,所以为空。如才出娘胎的女孩,我们叫她女婴;过了几年,进学校念书了,又称她为女学生;十七八岁时,发育成长,亭亭玉立,称为小姐;结婚后,与丈夫在一起,称为太太;养了小孩,孩子称她为妈妈;年事渐长,儿女婚嫁,孙子称她为祖母。由女婴到祖母,是同一个人,只是因为名词不同而已。一块布,穿在上身的叫做衣服;穿在下身的叫做裤子;穿在脚上的叫袜子;戴在头上的叫帽子。同是一块布却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名词,这名词原也只是假名而已。从不同的假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空”。7.从认识不同看空──心境无定准故空。下雪的夜晚,诗人坐在窗前,诗兴大发,歎为奇景,自语道:若再下他三尺,景色将更旖丽。这时,屈居在破屋檐下的乞者,缩着身子,不胜酷寒,感歎地道:‘大雪纷纷满天飘,老天又降杀人刀;再落三尺方为景,我辈怎得到明朝?’这是不同的心境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又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你说她丑,我说她美。由此知道,从各种不同的认识中也可以了解“空”。四.三法印 佛教的特质第四点,我要讲的是“三法印”。三法印为佛法的重要教义,有了这三大理性的法印,即可监别佛法的是否究竟。这个“法印”,好像世间一切货物的印信,盖了这颗印,就知道是真的货物;没有盖印的,就知道它是假冒、是虚伪的。所以三法印,是用以辨别佛法的真伪,若与此三法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口言说,也不是了义法。反之,若与三法印相契合,不违背这三种理法,即使非佛所说,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佛法。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因为三者是用来印证佛法的,故称为“三法印”。(一)诸行无常“诸行”是指世间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这些事物,若依佛法来观察,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可以从两个道理来说明:一、三世迁流不住,所以无常;二、诸法因缘生,所以无常。什么是三世迁流?过去、现在、未来叫做三世。一切法在时间上是刹那一住、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故说无常。何谓诸法因缘生是无常?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离散则消灭,因缘是无常的,由因缘所生之法,自然也是无常。譬如人生由过去的业识来投胎,到呱呱出世,由幼而成长,以至衰老而死亡,又再去投胎,以后又是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如此三世迁流不住,生命实在是无常的。又众生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菩萨位上的生死叫做变易生死,未成佛果,必然有此两种生死,故有一期一期的生死之相可得,而此一期一期的生命,即是从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的变异而死亡。《成佛之道》云:“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这都是说明人生无常的道理。人的心念亦然,一念生一念灭,刹那间变幻莫测。而宇宙万事万物亦是如此。一切现象是时时刻刻,刹那生灭,刹那变化,换言之,是时间性的存在而已,亦可说是永远的过程而已。世界的生住异灭,气象的春夏秋冬,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的一切,均如大河之流,滔滔潺潺,永远如此,都是流动变化的状态。在这流动之中,并无任何一个不变的东西。再说宇宙世间一切事物,依物理学来说,没有一样是静止的,既都是动的,即是无常。如面前的花朵,以肉眼来看,它是静的,若用佛法来观察,则知组织成花朵的各种元素都是动的,且在迁流不息的新陈代谢中。从各种元素的变化,而促成花朵的逐渐凋谢,它虽然也曾鲜艳一时,但终究要枯萎死亡,因此,我们知道它是无常的。如果它不是无常,而是常住不变的,那么花朵将永远不凋谢,不枯萎,既然会凋谢、枯萎,即证明它是无常的。通常我们说,人的感受有三种,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当然是苦,乐受依佛法说也是苦,这是坏苦。譬如健康、美丽,这是快乐,但当失去了健康、美丽时,痛苦就跟随而来;又如一般人常常感歎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筵席时快乐,散席时就感到悲伤,所以说乐受是坏苦。不苦不乐受所感到的是行苦,如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世间没有真正常久不变的,这迁流不息的转变,带给人类的也是一种难以忍耐的苦,这是无常的苦,所以说在诸行无常下,诸受皆苦。(二)诸法无我上面所说的“诸行无常”,是从“纵”的时间上讲,世间上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这里再从“横”的空间来说,世间上万有诸法,没有一样是独自存在的东西。人,都喜欢执我,都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我的头,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儿女,从这上面生出自身的“自我爱”,和我所有物的“境界爱”。凡事都以我为主体,好像离开了这个我,就什么都没有了。而佛法对诸法做理性的透视则说无我,在一切诸法中,没有一个常住不变、固定自在的我可得;因为可以称为“我”的,必须具有恒常的、主宰的、不变的、自在的四个定义。但是,现在被我们认为是“我”的这个身体,数十寒暑,从生而老,无时不在生灭递嬗,哪里里是恒常的固定不变呢?身体是四大所聚、五蕴结合而成,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哪里里是自主的呢?身为众苦所聚,生理上有饥、冷、疾病、疲劳等苦,精神上有憎怒、哀惧、失意等苦,当为众苦逼迫时,欲离而不能,哪里里有自在可言?由此可知,一切诸法中,所谓的“我”是无法成立的,故说“诸法无我”。无我是中道的基础,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亦是佛教与其它宗教、哲学的差别点。(三)涅槃寂静槃寂静是说不论世间如何动乱,最后终归于寂静;不论万法如何差别,最后终归于平等。动乱归于寂静,差别归于平等,寂静、平等,这就是涅槃的境界。依佛法来说,达到涅槃的境界,已寂灭了一切烦恼和生死,而到了离苦得乐的境地,亦即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的果位。一般人以为涅槃是死后的世界,如某某法师去世,便说得大涅槃了。其实涅槃的定义是不生不死,即“灭度”的意思。什么是灭度?灭是除灭执着,灭除我执、法执,灭除烦恼障、所知障。度是度生死、度凡夫的分段生死,度圣贤的变易生死。涅槃是解脱,烦恼是系缚。离系缚处,即是解脱;断烦恼处,即是涅槃。譬如一个犯人,为杻械枷锁系缚时,无自在可言,一旦卸除了,便得解脱。众生为贪瞋痴等烦恼所系缚,若修习佛法,断除烦恼,即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除此以外,若想再觅一涅槃,实在不可得。佛在世时之诸大阿罗汉,亦都现证涅槃而后游化说法、托钵乞食。依此可知,涅槃并非离一切法之外,别有一物可以证得。法法本来即是涅槃,只因众生无明覆心,妄想执着,视一切我、法皆有实体可得,故处处都成为障碍系缚。若如圣者,知一切缘起法,虽有而自性空,无所系着,则能即物而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有人说:人生如大海。人海茫茫,恰如大海中的水浪波涛汹涌,一浪推一浪。大海的汹涌可喻人生的诸行无常,动荡不止。若能以圣贤的眼光来看,则知海浪虽汹涌,其水性却是永远寂静的;恰如人生,虽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但人的真如本性却永远涅槃寂静。所以我们要求涅槃的解脱,就要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动荡之中去体悟,并非离了无常与无我,另有涅槃寂静的境界可得。如那大海,从波涛中,便可获得水性;并非离了波涛,另外再觅水性。平常说: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所以有这种说法,实在是因为众生根机有利钝的不同,所以佛的说法才有广略的方便而已。终其究竟之理,亦只有一个。说三法印,是为钝根而渐入者说;说一实相印,是为利根者直明法性空。一实相印,实则即三法印中之涅槃寂静,只因对小乘机者说,此涅槃寂静是与生死相对的,所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乘则直明诸法实相义,谓一切法本性空寂,即是涅槃。《大智度论》说:“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在本质上是没什么不同的。如一座高山,从上面望,与从左右望,所得的结论,不一定相同,但说的都是同一座山。今天简单地向各位介绍了佛教的四点特质,希望能让各位对于佛教有个概况的认识,以做为他日研究佛法的阶梯,最后敬祝大家身心健康,吉祥如意!
查看: 626|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赞偈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