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其他艰难李谨伯丹道高深也短寿的修行反而不是正定业,往生不定

三业行为看不出改变就往生不决定吗?
日期:2016 年 8 月 29 日
作者:智随法师
 点击量:850
按:问答选自智随法师于日在弘愿寺讲经堂为莲友的答疑开示。法师在此次答疑中回答了莲友关于法义、修持、助念等三方面的问题。
■ 一、法义类
Q15、《佛说无量寿经》说:“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请问:①“光明”从何而来?②“寿终”具体何指?③“解脱”是什么程度?
答:“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这是《无量寿经》的一段经文,在这段经文前面有一个引子,佛说:“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说了这十二种光之后,佛告诉我们,只要众生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这个“光明”从哪里来?从名号来,十二种光都在名号里边,以无量光为代表。
《无量寿经》说得比较详细,弥陀名号具足十二种光明。我们凡夫都以为要见到佛光才叫光明,其实那是有相光。佛真正的光是慈悲、智慧之光,在哪里呢?就在名号里面,名号就是无量光,你念佛,你听到这句名号,就见到佛光了。这怎么见呢?从法上相见。我们要知道佛号本来就是无量光,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你念佛的当下就得到无量光的加持。“人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地狱的众生,一见到阿弥陀佛,称念这句名号,地狱当下就是一片光明。
古代的《往生传》有这样的记载:以前有一居士在家念佛,她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大家知道念佛的人喜欢用引罄,念佛之时会配合敲一下引罄,“南无阿弥陀佛,铛,南无阿弥陀佛,铛……”这么念。他的丈夫不信佛,每天看到自己老婆一清早起来念佛,也无动于衷。后来她丈夫堕到地狱去了,在地狱里面审判他的罪过时,这个铜墙铁柱一响,“铛”的一声,他自然地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地狱当下一片光明,他自己乃至周边其他的地狱众生当下就出来了。这个故事说明:佛号在的地方就是佛光,哪怕你不知道,你不理解,只要称念这句佛号,自然就是一片光明。所以光明从哪里来?从名号里面来,从佛的功德来,佛号功德里面就具足光明,这是第十二愿“光明无量愿”所成就的。
“寿终”具体指什么呢?指三恶道的众生寿命结束了,因弥陀光明的力量自然解脱出来了。
“解脱”是什么程度呢?有两种可能:一是脱离三恶道,二是往生西方。三恶道的众生闻到这句名号,至少可以脱离三恶道,生人天道。如果有愿生心,或者不拒绝阿弥陀佛的救度,则可以直接往生西方净土。
Q16、《无量寿经》第十九愿言:“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问:在“不取正觉”前,既无十八愿“若不生者”,亦无二十愿“若不尔者”,有何深义?是否摄受杂行之人?
答:这一问题是对四十八愿的三愿对比,三愿即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第十八愿是念佛往生愿,第十九愿是诸行往生愿,第二十愿是系念果遂愿。其中第十九愿说,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如果不现前来迎,就不取正觉。就是临终时,佛与诸圣众一定要现前来接引,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就不成佛。有很多人担心,临终时佛不来接怎么办?万一临终没有正念怎么办?第十九愿其实就是为这样的众生发的。
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很肯定念佛决定往生,你不用担心,临终的问题都没有谈,但第十九愿为什么谈到临终来迎呢?因为第十九愿修行方法跟第十八愿不同,第十八愿的念佛叫正定业,决定往生的业,平生业成的,你相信念佛就可以往生,当下就在佛光摄取当中,决定往生西方,临终也不用担心什么。但是如果现在不敢相信,也不专修念佛的人,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来求往生,那么这样的众生最希望什么呢?希望临终佛来迎接他,有这种想法、这种需要。如果佛不来迎接他,他心中就没有安慰、没有寄托、没有依靠,所以佛发第十九愿就是针对这样的众生。如果修诸功德,愿生彼国,阿弥陀佛临终一定来迎接你。佛发这样的愿,就是让修诸功德的人也要放心,你修诸功德发愿往生西方,佛临终一定来迎接你。那第十八愿为什么不说这个呢?第十八愿说得很肯定:“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不需要说这个了,直截了当告诉你,念佛决定往生西方。
第二十愿是系念果遂愿,你回向欲生西方,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三愿摄受的根机不同,行法不同,作用效果就不一样。我们为什么注重第十八愿,不注重第十九愿和第二十愿呢?就是因为第十八愿的利益更直接更明了,当下可以得到。有很多人关心临终,希望临终佛来迎接,那就是第十九愿说的。为什么专修的人可以不用关心这个问题呢?因为临终佛一定会来迎接,第十八愿已经告诉你,念佛决定往生西方,佛不来迎接怎么往生呢?念佛的人,临终佛一定会来迎接,第十八愿里面本身就包含了这个意思。但是有些人心不安,要说明白他才肯放心,那第十九愿针对这样的众生就说得非常明了:临命终时,如果不现前来迎,就不取正觉。
要详细比较这三愿的差异,大家可以看一看相关的资料。
Q17、有一些人嘴上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身口意三业行为及爱好没有改变,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念佛早晚功课完成,平时很少念佛,把每天的精力花在自己的爱好上,这样的人算平生业成、往生决定吗?有法师回答:“一个真求往生的人,一定要厌离娑婆世界种种爱好,回心念佛,念念中愿心坚固,信心增长;若天天口中念佛,不厌离娑婆的一切,说明没有真实的愿生心,那就不一定往生,这样的人不是平生业成。”这样的回答准确吗?
答:不准确。看这个回答应该还是有一些偏差,“一个真心求往生的人,一定厌离娑婆世界,回心念佛,念念中愿心坚固”,什么叫“愿心坚固”?坚固了是不是就没有贪瞋痴了?依然还会有。前面我们说了“清净愿往生心”,凡夫是在贪瞋烦恼心中发清净愿往生心,愿心再坚固的人,还是有贪瞋痴,有贪瞋痴就有习性毛病。信心还在增长,说明还不坚固,如果信心稳定的人,就不存在增长的问题了。第十八愿里面信心当下就是圆满的。你相信念佛能往生,今天相信念佛能往生,明天相信念佛能往生,后天相信念佛能往生,这个信心会有增长吗?众答:(没有。)它不会变化,因为佛力是不改变的,佛力的真实功德没有增减,名号功德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若天天口中念佛,不厌离娑婆的一切,说明没有真实的愿生心”,这个回答有些武断,只要他天天念佛,你怎么知道他没有真实往生心呢?如果他没有往生心,会天天念佛吗?我们不能说,他都念佛了,都有往生心了,为什么还有贪瞋痴呢?这涉及到很多问题。那位师父说,你念佛要天天有改变,今天念今天一个样,明天念明天一个样,才标志着你的往生心真实。这就是自力的修行观念了,好像修行了就要改变自己,不断地进步。但是凡夫众生能改变多少?如果天天改变,我们无量劫在生死轮回里面,为什么改变到现在还是一个凡夫呢?那就说明我们凡夫能改变的空间很小。
不学净土法门修圣道法门的人,有些出家比较早,几岁、十几岁、二十几岁出家,有些在家学佛的也很早,修行几十年,能改变多少?最后还是烦恼一大堆。这就说明凡夫众生的根机决定了无论是学圣道门还是净土门,能够改变的空间不是很大。净宗法师打了个比喻,煤炭是黑的对不对?我们天天来洗,洗到最后呢,还是黑的。洗了几十年,煤炭出的水还是黑的。我们凡夫贪瞋痴的心,修了几十年最后还是贪瞋痴,前一世贪瞋痴,这一世还是贪瞋痴。大家知道,我们今生能够学佛,能够遇到佛法,是因为过去世种过善根,遇过佛法,也修行过,为什么现在还在轮回呢?为什么现在还是凡夫的模样呢?这就是凡夫改变很难。佛为什么要说往生西方,就是因为凡夫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修行很难,改变很不容易,才需要发愿一定往生西方,往生西方才能够彻底改变我们凡夫的本质,不然的话,就像煤炭一样,怎么洗还是煤炭。
往生心是一个心愿,很容易,只要你知道娑婆世界苦,知道轮回恐怖可怕,愿意往生西方,这个往生心就建立起来了。然后知道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要救度我这样的众生,我现在就可以天天念佛了。这样念佛是因为心中接受了佛的愿力,哪怕行为上还没有改变。这算不算平生业成呢?如果相信念佛能往生就是平生业成。平生业成的功德利益对所有念佛人都是一样的,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这就意味着所有众生都可以往生,所有众生都是平生业成。已相信的人,就是平生业成;不相信的人呢,本来佛也能够救度你,但是你不相信,不接受,那就不成,这个就叫不定。
平生业成不是我们修行得来的,不是因为修行好就平生业成;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你接受的当下就平生业成。就像这个说堂,通过规划、施工、装修,一旦定下来、成型了,它的功能就可以显现出来,随时可以启用,今天用今天发挥功能,明天用明天发挥功能。不是修行好的人进来才发挥作用,修行不好的的人进来就没有功能。祖师说过一句话:念佛是我们的事,往生是阿弥陀佛的事。能不能往生不是我们说了算,是佛说了算。佛已经成佛十劫,我们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你接受,你认可,你就是平生业成;如果不接受,不认可,那就往生不定。
编辑:管理员  
2017年五月 &(42)
2017年四月 &(53)
2017年三月 &(43)
2017年二月 &(26)
2017年一月 &(28)
2016年十二月 &(24)
2016年十一月 &(44)
2016年十月 &(55)
2016年九月 &(50)
2016年八月 &(53)
2016年七月 &(44)
2016年六月 &(77)
2016年五月 &(68)
2016年四月 &(50)
2016年三月 &(58)
2016年二月 &(69)
2016年一月 &(67)
2015年十二月 &(50)
2015年十一月 &(95)
2015年十月 &(101)
2015年九月 &(90)
2015年八月 &(102)
2015年七月 &(78)
2015年六月 &(107)
2015年五月 &(97)
2015年四月 &(83)
2015年三月 &(72)
2015年二月 &(46)
2015年一月 &(69)
2014年十二月 &(38)
2014年十一月 &(28)
2014年十月 &(35)
2014年九月 &(36)
2014年八月 &(26)
2014年七月 &(27)
2014年六月 &(38)
2014年五月 &(31)
2014年四月 &(36)
2014年三月 &(51)
2014年二月 &(28)
2014年一月 &(38)
2013年十二月 &(29)
2013年十一月 &(24)
2013年十月 &(24)
2013年九月 &(29)
2013年八月 &(22)
2013年七月 &(22)
2013年六月 &(26)
2013年五月 &(22)
2013年四月 &(18)
2013年三月 &(24)
2013年二月 &(16)
2013年一月 &(25)
2012年十二月 &(25)
2012年十一月 &(24)
2012年十月 &(26)
2012年九月 &(25)
2012年八月 &(31)
2012年七月 &(31)
2012年六月 &(2)
2012年五月 &(12)
2012年四月 &(16)
2011年十一月 &(2)
法师值班手机:
(时间09:00-10:30、15:00-15:45)
解答莲友在法义教理方面的疑问。
投稿(微信/网站)
投稿信箱:
电话:、2715272
短信平台:130摘自:《宣化上人般若语库(一)──春日莲华》有一位女信众很勇敢的在众人面前承认:“我已当了九年的凶手,深感罪重,但我想修行,如何消业障?”上人:最重要是发大惭愧心,在佛前忏悔,“罪如冰霜,佛日消融”。她再问:“我做了这么大的罪业,如何尽快消除?”上人:佛前顶礼,罪灭河沙,要拿出诚心来忏悔。问:听说堕胎在佛教里是不对的,但从前不知而犯过,今后将作如何补救?上人: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弥天大罪,一忏便消...
  禅宗史研究与中央中心主义――以胡适的神会创始说为例
  邢东风
  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禅宗史研究始于胡适。他根据新发现的文献资料重新勾画禅宗的历史,并从外来宗教中国化的角度解释佛教的演变,为中国现代的禅宗史研究奠定了最基本的思考模式,其影响至今不绝 ]。胡适的禅宗史研究虽然富有创新意义,但是
《净语》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的净土诗集,原名《欢喜念佛斋诗钞》。五十年代初,大量增补新篇,改名《净语》。夏老之诗,乃一代时教之醍醐。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滴滴自然精妙,开人心眼。今名《净语》,弥符其实。净者,净宗也。语者,警语也。故名《净语》。又净者,清净本然也,当生清净心也,无量清净觉(弥陀名号)也,净念相继也。语者,言为心声也,故《净语》者,清净心之显露,清净觉之开示,欲复清净本然,但当净念相继...
一、杨枝净水赞
  杨枝净水遍洒三千 性空八德利人天 福寿广增延 灭罪消愆 火焰化红莲 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称)
二、维那举赞
  戒定真香——主法法师拈香、礼佛
  维那敲大馨三声:主法向佛合掌云:
  万德庄严相 法性清净身
  湛然应一切 普利济众生
  佛教经常提倡“愿”、“力”并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依愿成佛,我们现在信佛、学佛是不能离开“愿”的,有“愿”也还必须要配合身体力行。要以实际行动来表现我们的希望,才能成就成佛的愿望。仅以空口谈愿,而不以实际的行动来表现,永远都不能满“愿”。“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修行的目的是
一、会通中西哲学的历史任务
自从对于西方哲学的ontology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后,人们注意到,原来以“本体论”翻译ontology是不确切的,并正尝试以“是论”或“存在论”取代“本体论”。有些治中哲史的同志们也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哲学中不存在西方哲学的那种ontology。即使在西方,曾经一向被当作是纯粹哲学的ontology
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更多佛教文章,请关注善缘网官方微信公众账号:shanyuanwang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深莫测的近义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