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 宏观经济学大体上 英文都有哪些分支,研究方向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都有哪些内容?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都有哪些内容?
09-03-12 &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国民收入决定和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问题。宏观经济学通过经济总量的分析以期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在其形成之初就强调,它不是研究特定企业、特定个人的经济行为,以及特定市场的供求对比情况,而是研究所有企业、所有个人所形成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情况。但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出现了一种寻求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趋势,推崇的方法是将宏观分析建立在微观个体的基础上,来研究宏观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在总量分析的基础上,宏观经济学还采用了其它分析方法,比如,静态分析方法、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以及动态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流量分析方法和存量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短期分析方法和长期分析方法。总之,从分析方法来看,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已越来越“动态化”和“长期化”。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两部分。理论分析就是研究各经济总量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政策研究则是要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适用条件及作用特点。理论分析是政策研究的基础与前提,政策研究则是理论分析成果的具体运用。宏观经济学一般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均衡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政策理论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国民收入决定和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问题。宏观经济学通过经济总量的分析以期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在其形成之初就强调,它不是研究特定企业、特定个人的经济行为,以及特定市场的供求对比情况,而是研究所有企业、所有个人所形成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情况。但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出现了一种寻求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趋势,推崇的方法是将宏观分析建立在微观个体的基础上,来研究宏观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在总量分析的基础上,宏观经济学还采用了其它分析方法,比如,静态分析方法、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以及动态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流量分析方法和存量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短期分析方法和长期分析方法。总之,从分析方法来看,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已越来越“动态化”和“长期化”。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两部分。理论分析就是研究各经济总量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政策研究则是要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适用条件及作用特点。理论分析是政策研究的基础与前提,政策研究则是理论分析成果的具体运用。宏观经济学一般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均衡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政策理论等。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专业基础课。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国民收入决定和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问题。宏观经济学通过经济总量的分析以期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在其形成之初就强调,它不是研究特定企业、特定个人的经济行为,以及特定市场的供求对比情况,而是研究所有企业、所有个人所形成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情况。但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出现了一种寻求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趋势,推崇的方法是将宏观分析建立在微观个体的基础上,来研究宏观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在总量分析的基础上,宏观经济学还采用了其它分析方法,比如,静态分析方法、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以及动态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流量分析方法和存量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短期分析方法和长期分析方法。总之,从分析方法来看,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已越来越“动态化”和“长期化”。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两部分。理论分析就是研究各经济总量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政策研究则是要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适用条件及作用特点。理论分析是政策研究的基础与前提,政策研究则是理论分析成果的具体运用。宏观经济学一般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均衡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政策理论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找个经济学的本科生,把书借来看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庸俗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特别是自所谓“边际主义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抹煞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无视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但随着传统庸俗经济学在 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国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认为,国民收入的水平,反映着整个社会生产与就业的水平。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经济周期时,很强调投资的变动的关键作用,认为投资的变动往往比消费的变动来得大,指出投资在相当程度上既是收入变动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它在“解释”投资的变动与国民收入的变动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加速数”和“乘数”相互作用的学说。“加速原理”与“乘数论”所要说明的问题各不相同。“乘数论”是要说明投资的轻微变动何以会导致收入发生巨大的变动,而“加速原理”则要说明收入的轻微变动何以也会导致投资发生巨大变动。但二者所说明的经济运动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宏观经济学正是利用所谓“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据说,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生产和销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急剧下降,而乘数的作用又使得生产和销售进一步急剧降减,后者再通过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成为负数(或负投资)。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加剧了生产萎缩的累积过程。一旦企业的资本设备逐渐被调整到与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适应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负投资停止下来,投资状况的稍许改善也会导致收入重新增长,于是一次新的周期便重新开始。收入的重新增长,又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导致新的“引致投资”;后者又通过乘数的作用,促使收入进一步急剧增长,这便开展了经济扩张的累积过程。这个累积过程会把国民经济推到“充分就业”的最高限,并从那里弹回来而转入衰退。宏观经济学讨论的价格问题,是一般价格水平,而不是个别产品的价格问题。按照前面讲的“国民收入决定”论,一般价格水平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然而,总需求水平的变动一方面影响着货币的供求,另一方面也受货币供求变动的巨大影响。所以,货币分析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 的地位。宏观经济学重视对货币供求的分析,不仅在于可通过对货币供给、利息率的调节去影响总需求,而且在于货币供给的变动与总的物价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宠观经济学著作大多承袭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只是略加修缀。许多宏观经济学著作者认为传统“货币数量说”过于粗糙,他们把货币数量说的基本观点跟“收入决定”论的基本观点联系起来,认为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以前,货币供给的增加,其主要影响将表现在扩大“有效需求”、增加生产(或收入)上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很小;只有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后,这时闲置设备已全部使用,若再增加货币供给,已不能再促使产量增加,而只会产生过度需求,形成通货膨胀缺口,导致物价水平不断上升,酿成真正的“通货膨胀”。这种分析,就是所谓货币分析与收入分析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种分析表明,不仅政府开支和税收的变动,而且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都会对总需求水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产生影响。这就为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活动进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而且也能够通过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总需求进行调节, 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既克服经济衰退,又避免通货膨胀,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或“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不同时期或条件下,二者将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的不同对策。在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减税和扩大政府的开支。减税可以使公司和个人的纳税后收入增加,从而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和个人增加消费;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将导致总需求增长,以克服经济萧条。扩大政府开支,主要是扩大政府的购买或订货,增加公共工程经费和扩大“转移性支付”,目的是通过扩大公私消费,以刺激投资。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势必导致财政赤字。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学说”,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是一种“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因而扩张性的赤字预算,也就成了战后西方国家政府的常备政策工具。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扩大货币供给量和降低利息率。这些措施包括:在公开市场上购进政府债券,把更多的准备金注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 的准备金增加后,就可扩大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从而扩大货币供给量,降低贴现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通货膨胀时期,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依然运用上面所介绍的那些政策工具,只是朝着和上述相反的方向,即按着紧缩性方式而不是按扩张性方式来加以运用。现在西方经济学界开始企图用供给分析来补充需求分析的不足,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探讨微观经济基础,出现了一种供给分析与需求分析相综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新动向。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国民收入决定和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问题。宏观经济学通过经济总量的分析以期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在其形成之初就强调,它不是研究特定企业、特定个人的经济行为,以及特定市场的供求对比情况,而是研究所有企业、所有个人所形成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情况。但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出现了一种寻求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趋势,推崇的方法是将宏观分析建立在微观个体的基础上,来研究宏观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在总量分析的基础上,宏观经济学还采用了其它分析方法,比如,静态分析方法、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以及动态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流量分析方法和存量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短期分析方法和长期分析方法。总之,从分析方法来看,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已越来越“动态化”和“长期化”。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发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现代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服务的。战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运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引起了各种问题。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联系作为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阶段。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庸俗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特别是自所谓“边际主义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抹煞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无视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庸俗经济学在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Visual FoxPro简称VFP,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数据库开发软件,用它来开发数据库,既简单又方便。  Visual FoxPro原名FoxBase,是美国Fox Software公司推出的数据库产品,在DOS上运行,与xBase系列相容。FoxPro原来是FoxBase的加强版,最高版本曾出过2.6。之后,Fox Software被微软收购,加以发展, 使其可以在 Windows 上运行, 并且更名为 Visual FoxPro。  目前最新版为 Visual FoxPro 9.0,而在学校教学和教育部门考证中还依然延用经典版的 Visual FoxPro 6.0。  在桌面型数据库应用中,处理速度极快,是日常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变化规律。政策研究则是要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适用条件及作用特点。理论分析是政策研究的基础与前提,政策研究则是理论分析成果的具体运用。宏观经济学一般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均衡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政策理论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又称总体经济学、大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对称。宏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英文概述  Macroeconomics is a branch of economics that deals with the performance, structure, and behavior of a national or regional economy as a whole.Along with microeconomics, macroeconomics is one of the two most general fields in economics. Macroeconomists study aggregated indicators such as GDP, unemployment rates, and price indices to understand how the whole economy functions. Macroeconomists develop models that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ch factors as national income, output, consumption, unemployment, inflation, savings,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e. In contrast, microeconomics is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actions of individual agents, such as firms and consumers, and how their behavior determines prices and quantities in specific markets.  While macroeconomics is a broad field of study, there are two areas of research that are emblematic of the discipline: the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hort-run fluctuations in national income (the business cycle), and the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determinants of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increases in national income).  Macroeconomic models and their forecasts are used by both governments and large corporations to assis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economic policy and business strategy.[编辑本段]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发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现代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服务的。战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运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引起了各种问题。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编辑本段]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联系作为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阶段。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庸俗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特别是自所谓“边际主义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抹煞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无视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庸俗经济学在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找个经济学的本科生,把书借来看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当前宏观经济问题与对策 一、 当前我国经济中出现的矛盾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成就与问题 1997年以来,中央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财政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年四年共发行国债5100亿元,安排国债项目8600余项,投资总规模2.6万亿元。到2001年底,已经完成投资1.9万亿元,建成了农村电网改造、铁路、公路、机场、大江大河治理等一批重要工程,开展了生态建设,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数次提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了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经济发展两步走的方针,消除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局面,1999年,开始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生态建设入手,加大了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投入。国家还专门制定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全面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能力。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银行从1998年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取消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八次降息,M2每年增长14%左右。在年的3年中,金融机构贷款增加了3.53万亿元,国有银行发放国债项目配套贷款4000亿元左右。2001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1.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6%,全年贷款累计增加1.29万亿元,其中,新增基建和技改贷款2456亿元,相当一部分与国债投资项目相配套。使国民经济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扩张。在近几年世界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保证了我国经济一枝独秀。2002年要继续扩大和培育内需,拟发行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货币供应量(M1、M2)增长13%左右。为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今年央行增加了货币投放。4月基础货币增加20.5%5月又增长19.5%, M1、M2增长也随之加快。 但是,也应当看到,虽然这些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力度前所未有,但是并未能使我国经济发展出现较高的景气局面: 1、通货紧缩的困境依然存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分别是102.8,99.2,98.6,100.42001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仅仅增长0.7%,实际上主要是由于教育文化服务的价格上涨造成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2001年9月份以来,一直处于下跌状态。2002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8%其中一季度下降0.6%,3、4、5、6月分别下降0.8%、1.3%、1.1%和0.8%。作为经济景气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自从2001年5月份就开始下降,至今已经有一年多,今年上半年降幅高达5%。这说明我国经济继年之后,再次进入通货紧缩状态。通货紧缩不仅仅造成商品价格的下跌进而造成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和经营困难;也带来劳动力价格和报酬的下降,进而造成广大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农民、城乡个体经营者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下降;从而进一步带来通货紧缩的压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行业越来越不景气。曾经利润较丰厚的衣着零售业经营者,现在很多人不赚钱。蔬菜零售业在前些年一直是一个只要出苦力就能赚钱的行业,现在也出现了很多人经营赔钱的局面。 2、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九五以来,我国新增就业岗位呈持续减少趋势。2001年底,全国人口127627万人,就业人员73025万人,其中城镇23940万人,占32.8%;农村49085万人占67.2%。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上升。1990年为2.5%1995年为2.9%,2000年为3.1%,2001年为3.6%。据政府部门有关资料, 城镇失业、下岗人员之和1998年为1448万人2000年底为1506万人。2001年底城镇失业、下岗人员之和约1800万人,其中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81万人,国企下岗职工515万人,非国企下岗人员约600万人。截止2002年6月底, 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700万人,比年初增加19万人国企下岗职工464万人,比年初减少51万人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11007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397万人,减少3.5%,其中国有单位减少5.7%,集体单位减少12.7%,其它单位增加12.3%。预计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上升至4.5%左右。但实际上,由于我国的就业统计制度不完善,上述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失业问题的严重性。一是失业人员只反映登记者,不能反映未登记者。如未能及时安置的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等。2002年,新疆历年累计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就达10万人,当年毕业需要安置的又达6万人。二是只能反映显性失业,不能反映隐性失业。国企许多职工劳动关系虽仍在单位,但实际上隐形失业问题相当突出。企业下岗职工就业很困难。集体和私营企业的下岗问题也难以反映。估计全国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在2010年之前大约要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冗员,扣除退休者,还有约3000多万人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三是只能反映城镇,不能反映农村。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仅1.98亩。全国19.5亿亩耕地,拥挤了近5亿农村劳动力和3.6亿农业劳动力。按现有生产条件衡量,容纳1亿农业劳动力比较恰当(有专家认为,按照世界平均的农业生产率推算,我国的种植业最多只需要万人就够了),加上非农业就业因素,农村劳动力实际剩余在2/3左右,即达3亿人以上。2000年底,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2819.5万人,其中集体企业3832.8万人,私营企业3252.5万人,个体企业5734.2万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村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劳动力达8000多万人。但近年乡镇企业不景气,就业下降,由于城镇的就业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也出现困难,许多城市限制雇用农民工。从城乡平衡发展的角度计算,我们需要在未来5-10年左右,每年转移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保证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跟上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所以实际失业率要比政府公布数据高得多。 3、居民消费依然不旺。利率已降至有史以来的最低点,依然不能够激活消费。3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8728亿元,比年初增加5051亿元。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困难,消费的相对水平持续下降。农村居民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年分别为50%、47.9%、46.1%、45.2%和37.4%。批零贸易企业也处于困境之中。 4、企业和民间投资增长乏力。国债投资成为社会投资的主体。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898亿元,增长12.1%。其中国有经济投资26401亿元,增长12.8%;集体和个人投资分别为5189亿元和5308亿元,增长8.1%和12.7%,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3。 5、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负值。年,我国净出口额分别为434.7、292.3、241.1和225.5亿美元,连年下降。 由于企业不景气在企业特别是竞争性制造业企业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报酬低、不稳定,且对未来前景的预期不看好所以也难以吸引人才并鼓励劳动者钻研技术,人们争先恐后地涌向收入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垄断行业,这对于正在迈向工业化的我国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的竞争力十分不利。最近沿海一些企业高薪招聘技工而不得就是一例。 (二)有效需求的不足特别是农民的贫困导致经济上的矛盾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 1、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年发展,有效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出现了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局面。据第二次工业普查资料,900多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有半数不足50%。 2、企业和个人投资效益低,寻找好的投资项目困难,项目经营的预期收益偏低,以至企业和个人投资热情低。改革后商业银行的惜贷催还行为又加剧了这种局面。许多企业和个人试图通过投机来获取高的收益,如去年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用于委托理财大幅增加,成为中国股市的一道风景。 3、国际经济不景气,对外经济形势严峻。 4、以下几方面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居民消费的增长,从而成为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是结构性问题。比如,住房消费有很大的潜在需求,但由于很多家庭收入低,储蓄少以及房价的偏高,因而无力购买。 二是收入分配的失衡。2001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485,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几年收入增长主要是在中高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几乎没有提高。由于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导致消费需求提高的困难。 三是预期对消费的制约,由于近几年陆续出台的企业改革(下岗分流)、社会保障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和教育产业化(实际是上学收费)政策等,大大增加了人们对未来前景不稳定的预期,使得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进一步降低。近年来,居民储蓄率高达40%,而美国仅仅只有5%,大大限制了消费支出的增加。 四也是最为关健的因素,农民购买力的不足和消费水平的低下。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近几年来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提高到1990年的2.2、1995年的2.71和2000年的2.79。2000年农民人均货币收入只相当于1990年城镇居民的水平。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下降,由1980年的35.11%降到2000年的19.18%。而同期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从30.19%增长到36.38%。同时,由于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极其落后,限制了耐用消费品等正常需求。2000年农村家庭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普及率仅分别为48.74%、12.31%和28.58%(城镇的相应数据分别为116.56%、80.13%和90.52%)。这大大低于同一收入水平时期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城市居民至少落后10年。这是导致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设想,若仅此三种家用电器的消费水平达到城镇水平,就可有约1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若5年完成,平均每年为2000亿元;加上乘数效应,则每年带动国民经济增长5000亿元以上,可使年国民经济增长率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 由于居民消费的不振,这几年消费需求主要依靠政府拉动。年,政府消费比重分别为20.4%、20.9%、21.4%,逐年增加。 因此,我国经济出现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有大量的剩余生产能力,城市失业和农村就业不足问题严重;另一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需求不能满足,突出表现在贫困现象特别是农村贫困现象的存在。这个矛盾有些问题来自于供给方面,如重复建设所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等;但问题的主要方面是来自于有效需求的不足。企业投资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项目的盈利能力差,其实质又是消费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居民购买力水平或消费水平的低下,二是城市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等需求升级困难,农村居民购买力水平或消费水平的低下也使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发生困难,这大大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二、农民待遇的国民化和农民的城市化是解决矛盾的突破口 (一)解决经济矛盾的突破口是什么? 怎样使我国经济走出这种困境呢?也就是说,解决这种矛盾的突破口是什么?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是启动住房、汽车和旅游等消费①。朱钅容基总理在九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鼓励居民扩大住房、旅游、汽车、电信、文化、体育和其他服务性消费,这当然不错,但我认为,一则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相关的经济政策已经给予了发展的保 证,不需要政府作为经济调控的重点和启动内需增长的突破口 了。例如随着住房改革政策的推进,住房商品化已经在健康发展, 并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2001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245亿元,增长25.3%。二则我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如 在汽车消费上,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短缺,城市居民人均道路很少,车库紧张,交通拥挤,停放车辆困难,汽车使用成本很高,因此汽车消费将是一项长期受限制的需求。三则这带有浓厚的城市偏向倾向,眼光只知道盯着3亿城市人口,而忘记了我国人民的大多数——9亿多农民怎么样进步,怎么样发展。按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城市的需要是进入高额群众消费阶段的问题,农村的需要是进入经济起飞阶段的问题。一个社会的二元经济结构相差如此大,是极不正常的,表明社会经济是不健康的。 我认为,可以从农民待遇的国民化和农民的城市化为突破口来解决这一矛盾。剩余生产能力的存在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中国历史上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剩余生产能力是可以动用的消费和储 -------------------------------------------------------------------------------- ①厉以宁教授早在1996年完成的《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书中就提出:一国能否实现持续增长,同社会最终需求是否旺盛以及能否得到满足有关。假定社会最终需求不旺,企业的生产就会停滞或萎缩,经济增长率也会减缓。我国国内需求中,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是哪个或哪些行业可以成为下一步的满足消费热点的行业或带动社会最终需求的行业?经济学界有人认为,今后有效地启动国内市场的将是:一、住房的商品化,二、普及小汽车,三、发展国内旅游业。可以设想,今后我国的经济的健康运行与此是不可分的。在这三条渠道中,住房的商品化最为重要。因为居民的消费结构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变化。衣、食消费支出比重会下降,住、用支出比重必然越来越高。用与住的支出往往联系在一起。家电设备、家具、室内装饰品等支出要受到住房条件的制约。居民住房的商品化实际上预示着一个非常广阔的国内市场。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一起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主导部门之一。 蓄,既可以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也能够在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从供给方面,我们仅从第二产业出发,先估算一下有多少剩余生产能力: 200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4.9万亿元,按1/3的生产剩余估算,剩余产品约有2.5万亿元。也就是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至少在2.5万亿元。按照60%的边际消费倾向推算,需要1万亿元的初始消费和投资来启动,就可以使最终需求扩大2.5万亿元。从而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如何启动初始消费和投资从而扩大需求呢? (二)农民待遇国民化和农民城市化建设的举措及数据测算 从农民待遇的国民化和农民的城市化着手,这里提出扩大需求的三条举措: 1、 给老年农民以养老金(增加2000亿元)。 2、 建立高质量的符合长远发展需要的农村现代教育体系(增加2000亿元)。 3、 根据城市化以后农村居民的人口数量、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的需要,规划建设符合长远利益的现代化村镇;规划扩充现有大中小城市和新建一批大中小城市,满足农民进城的需要(增加6000亿元)。 前二项主要是农民待遇的国民化问题,后一项主要是农民的城市化现代化问题。下面具体讨论之。 1、给老年农民以养老金 全国65岁以上的老年农民现约有6600万人,他们为全民财富的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5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进程中,他们以剪刀差的形式贡献了主要的国有资产,又为子女的上学、结婚、建房耗尽了一生的积蓄。如今年老体弱,随着传统道德的丧失,子女对他们的赡养普遍出现困难,因此造成了许多的痛苦和悲剧。现在是到了他们享有社会保障的时候了。若人均年保障额按3000元计,全国老年农民年社会保障支出总额约为2000亿元。 2、 建立高质量的符合长远发展需要的农村现代教育体系 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尽人皆知。这对中国社会的进步极为不力,也大大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难以提供现代化所需要的合格劳动力。农村现中小学学生12090万人,教职工605万人。若农村小学生人数视为正常,要达到城镇的中小学生比,则农村中学生人数应达到7133万人,基本上翻一番,说明现在农村小学生升至中学的比例太低;若达到城市的师生比,则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应增至1100万人,其中中学600万人,小学500万人。(2000年,全国教育情况如下表): 2000年全国教育情况基本数据 合计 城 市 县 镇 农 村 中学学校数 (所) 77268 14473 20853 41942 在校学生数(人)
教职工数(人) 4910968 1249134 1590535 2071299 每校学生数(人) 954 1034 1096 855 学生/教职工 15 12 14 17 小学学校数 (所) 553622 32154 81184 440284 在校学生数(人)
教职工数(人) 6454862 1075403 1396831 3982628 每校学生数(人) 235 565 332 193 学生/教职工 20 17 19 21 合计中小学学校数 (所) 630890 46627 102037 482226 在校学生数(人)
教职工数(人)
2324537 2987366 6053927 普通中学教育经费(万元)
国家财政性经费(万元)
普通小学教育经费(万元)
国家财政性经费(万元)
全国城镇中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为1833元,其中国家财政性经费为1177元;农村中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为805元,其中国家财政性经费为616元,只相当于城镇中学生的一半;全国城镇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为932元,其中国家财政性经费为700元;农村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为675元,其中国家财政性经费为535元。设想农村中学生人均国家财政性经费达到1500元,总额达1070亿元,增支约850亿元;农村小学生人均国家财政性经费达到700元,总额达到600亿元,增支约150亿元。合计国家财政性经费年增支约1000亿元。这是经常性开支。下面再计算基建支出。 农村中学生按7000万人计算,每校1000人(约24班,每年级4班),则有7万所中学,每校投资350万元,总投资2450亿元;农村小学生按8000万人计算,每校500人(约12班,每年级2班),则有16万所小学,每校投资160万元,总投资2560亿元。中小学共需投资约5000亿元。若分5年完成,每年约需投资1000亿元。中小学建设的实际操作可按农民实现城市化后的人口分布建设。 两项合计,建设农村现代教育体系年支出约达2000亿元。农村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可以推进社会的进步,并大大地促进农村青少年人力资本的形成,为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3、 按城市化以后农村居民的人口数量、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的需要,规划建设符合长远利益的现代化村镇;规划扩充现有大中小城市和新建一批大中小城市,满足农民进城的需要。 按《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我国户口在乡村的常住人口为92820万人,占73.33%;户口在城镇的常住人口33763万人,占26.67%。乡村人口根据前面的分析,农村劳动力实际剩余在2/3左右,也就是说,农村只需要留下1/3的人口,即3.1亿人;2/3的人口,即约6.2亿人,需要进入城镇。 假设开展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后,1/3人口进入城市,1/3人口进入小城镇,1/3人口留在现代化的农村,不应该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如果忽略尾数,则三者的人数都是3亿人。为了计算方便,根据我国国情,现在这样设想:全国约二十亿亩耕地,农村每一万亩地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村,每十万亩耕地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小城镇,每一百万亩耕地建设一个新的城市,则需要建成20万个新村,每个村的人口平均约1500人;2万个小城镇(可以以现在的中心乡镇为基础),每镇平均约增加1.5万人;2000座新城市(可以以现有的县城为基础),每个城市平均约增加15万人。这种城、镇、村的规模适度,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那么我们可以估算出这种投资总额。 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数据测算表 项 目 城市 镇 村 合计 城、镇、村数 2000 20000 200000 人口规模(人) 150000 15000 1500 人均占地(米2/人) 100 200 300 城、镇、村占地规模(公顷) 1500 300 45 总人口(万人) 30000 30000 30000 90000 总占地(公里2) 30000 60000 90000 180000 单位基础设施投资额(亿元/公里2) 1 0.75 0.5 每城、镇、村投资额(万元) 150000 22500 2250 总投资额(亿元) 30000 45000 45000 120000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我国为60-120米2,新加坡为227米2,美国为200-400米2。根据我国国情,并考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人均建设用地,市、镇、村分别按100米2、200米2、300米2计算;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额,市、镇、村分别按1亿元、7500万元、5000万元计算,则总投资额可达12万亿元,其中市、镇、村分别为3万亿元、4.5万亿元、4.5万亿元。设想这个目标在10年完成,每年只需投入约1.2万亿元。如果国家与地方按1:1配套,则国家每年只需投入6000亿元。当然,新城市的实际建设操作,一定不会按2000个、每个15万人的规模执行,可以根据不同待发展城市的区位优势、发展前景、能够吸收的进城农民量等因素而定。可以扩充现有的大中小城市,也可以规划新建一批大中小城市。现代新镇和乃至新村的实际建设操作也是这样。 三项总计,需要国家投入10000亿元。其中用于经常性开支3000亿元,用于建设性开支7000亿元。恰好是平衡总供给的初始消费和投资启动额。 资金来源可以由财政部向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解决。也就是说,是采取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形式解决。在现有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实行新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这会带来就业的扩大,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力资本的增加,社会的进步,使我国经济走出困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资源大体上包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