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中国股市国企改革对股市的影响买单

股票/基金&
中国远洋巨亏:谁来买单?
  本报记者  郭锦辉  一边是行业龙头、央企身份;一边是A股市场上最大的ST股。如何看待的这种反差?这背后,谁该为央企上市公司的经营困境买单?  追问:谁该为巨亏买单  上市六年来,中国远洋三年亏损三年盈利,但盈利之和不及亏损总额。历史上,中国远洋的股价时曾达68.4元,而日收盘时,其股价已经跌至3.08元。与8.48元的发行价格相比,其股价也跌了近三成。市值大幅缩水背后,投资者损失可见一斑。有称,大约有近九成股民被中国远洋深度套牢。  中国远洋的一位小股民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直发感慨。这几年中国远洋的大起大落令他紧张不已,股价跌跌不休之余,他也只能唉声叹气。“只有三四个月了,时间很短,不知道有没有办法,让中国远洋起死回生。只能再观察观察。”  “我也是小股东,持股数虽然不多,但也是损失。有的投资者持股价位比较高,亏损会比较大。”国内知名证券维权律师、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张远忠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在他看来,中国远洋的盘子很大,涉及的股民人数也比较多,如果,对很多投资者来说将是一个厄运;对于中国来说,也将引来非常麻烦的事情,因为政府不希望看到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  “我当然希望它别退市。”张远忠坦言。不过,在他看来,客观地讲,如果最后退市的话,就应该进行追责。  张远忠表示,在2008年下半年航运市场价格高得离谱的背景下,中国远洋的管理者对形势判断出现错误,在自营船队、租入船队以及FFA三块业务上均大举做多,导致其现在一蹶不振。三块业务的投资冒进,至少说明公司的投资决策机制缺少有效制约。  今年7月16日,因年龄原因,已提交辞呈,辞去公司董事长、非执行董事兼CEO以及董事会执行委员会主席等职务。  中投顾问流通员申正远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虽然魏家福是因为年龄原因卸任,但是时间点的选择也或多或少与中远的发展有关联。不过,他同时表示,一般而言,重大决策都是经过讨论的,不能简单地把决策失误归结为一个人的问题。  一位曾经在工作的人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国营企业仍带有一定的体制内色彩,有很多局限性。未来考核机制改革可能起一定作用。  根据国务院2009年印发的《央企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在任期(年度)考核评价中被确定为不称职,或者连续两个年度考核评价结果未达到称职的,一般予以免职(解聘)或者撤职”。从公开的信息看,《央企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颁发至今,尚未有一名央企领导人因经营不善被正式免职。  申正远认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一定要建立起来。谁经营得好,要鼓励;经营得不好,要下台。另外就是完善淘汰机制。业绩下滑后,必须要往回看:之前的决策是不是错了,是什么原因,错在什么地方,责任由谁来承担,或者能够找到具体的第一责任人。”  中国远洋在扭亏过程中,把部分亏损转嫁大股东中远集团,市场观察人士认为,这种作法相当于把股民的损失转移到全国人民的头上,其公平性值得怀疑。  争议:股市制度有问题吗  “站在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如果2013年中国远洋继续亏损,就应该退市。”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员宏皓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自今年3月29日中国远洋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以来,股市制度有没有问题引发不同的看法。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的相关规定,由于中国远洋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亏损,如果2013年继续亏损,中国远洋将面临暂停上市风险。  作为央企中远集团的上市旗舰和资本平台,中国远洋一旦退市,可能开“中”字头大型企业退市的先河,甚至引发失业和稳定等问题,影响非同一般。  中远集团原董事长魏家福在向股民道歉的同时批评,A股现行的ST制度存在缺陷。他的理由是:没有ST规则,如A股被戴ST帽,股价下跌将使H股股东利益受损,这将引起股东之间不平衡。魏家福称曾向政府建议取消,但没有被采纳。  魏家福的话“一石激起千层浪”。有观点认为,中国远洋巨亏已成为A股政策的试金石。  长期以来,中国股市“不死鸟”的现象被许多投资者诟病。中国证监会去年以来不断推动完善市场机制、保护投资者、激发活力等“新政”。  “中国远洋这种情况面临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制度执行的问题。中国证券市场之所以熊冠全球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执行,大量应该退市的上市公司不退市。中国远洋如果因为连续三年亏损而退市,将会推动证券市场更好地发展,有利于退市制度的执行。”宏皓说。  不过,在宏皓看来,若继续亏损,中国远洋能不能退市,中国证监会作不了主,还要看高层的意愿。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中国远洋在主业没有扭亏的前提下,通过营业外收入成功保壳,今后“不死鸟”将难以整治。与其如此,不如取消连续三年亏损的退市条件,把主营业务等作为标准,将会更加合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国有企业研究室主任张政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任何企业,不管是央企,还是地方国企或者私营企业,最重要的是回报。特别是对于上市的企业,如果达不到上市的要求。从长期来看,退市在所难免。  国内知名证券维权律师、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张远忠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如果是公平的市场产生的亏损,投资者一般没有太大怨气。如果是相反的情况,则不公平。“证券市场、香港证券市场为什么没有这样,因为它的规则相对科学,相对公平,大家愿赌服输。所以还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交锋:国家该不该出手相救  为避免中国远洋陷入退市危机,中国远洋原董事长魏家福曾在不同场合呼吁救市。作为央企上市公司,中国远洋相对更容易获得支持,如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收购大股东中远集团的旗下资产等。而在经营困难时,国家该出手相救吗?  世界海事大学副校长、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硕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国家如果真想发展中国航运的话,就一定不能给个别中国航运企业优惠政策,也不能给补贴。政府越“帮忙”,国有航运企业的提升就越难。  “国营航运企业做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是在体制方面,不在操作方面。我们的航运企业完全明白应该怎么做,但由于体制原因,他们却做不到,或不去做。改是痛苦的,有风险的(例如裁人、减薪、增加工作量等),只有被市场逼得不得不做时才会去做。国际航运企业中做得好的那些公司的秘密就是这些。”马硕说。  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大山认为,股民需要习惯央企也可以破产。即使国家出手救市也会极为有限,应敦促企业做内部体制机制的改革,增强造血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今年8月,国务院副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水运、造船等企业多陷于产能严重过剩格局,在一段时期内很难摆脱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谁有本事给中国挣脸就应该支持谁。  “其实高层已经出手了。日前,国务院印发《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这是新一届政府针对当前形势,以调结构、促改革推进稳增长的又一重大举措。现在的问题是中国远洋自身经营管理能力低下,中国远洋自己不知道如何扭亏。”中央财经大学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宏皓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宏皓看来,中国远洋要想扭亏为盈,只有用金融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打造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依靠央企在国内的垄断获利。“中国远洋目前的转型升级必须要有真正的金融专家运用金融工具帮远洋补上金融短板,通过金融创新改变其落后的盈利模式,才能重获新生。”  受访的多位专家认为,国家应该对整个航运业出台有针对性措施,而非对某个企业施救。目前有关航运振兴的规划也已经呼唤许久,但迟迟未出。中投顾问流通行业研究员申正远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很多航运企业都处于亏损状况,如果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企业的提振是可以期待的。
08/30 09:4508/30 08:4208/12 09:2008/01 07:0007/31 11:4307/30 23:1507/18 10:0307/16 23:29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网上投洽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股市上涨为国企改革买单?--叶檀的个人空间--凤凰网博客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股市上涨为国企改革买单?
股市上涨为国企改革买单?&每日经济新闻&& &&8月10日,A股上涨超过大多数人预期,中国股市暴涨逾4%,是熊市发生转折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航运业与军工成这焦点。有报道披露,中国政府正考虑让中海集运与中国远洋合并,两家公司在沪市与港市同步停牌,这激发了市场的狂热情绪。涉及远洋与船运的都在狂涨,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涨停,中集集团一度上涨7.7%,中海海盛一度上涨9.7%。这显然与价值投资无关。中国远洋是有名的亏损股,中国船舶市盈率高在124.25倍,中国重工市盈率187.14倍。汽车业呢,中国汽车库存上升、降价求售的新闻刚刚抢走市场人士的眼球,今年可能是中国汽车行业的转折年。而钢铁系呢,不必说,中国的钢铁产能过剩地球人都知道。以业绩与价值无法解释市场在发生的变化,用国家队救市也没有办法厘清目前的股市逻辑。只有用并购与救市部队为改革提前发力才能解释。企业尤其是国企产能过剩、负债率过高,通过维持低息的方式可以让企业减少融资负担,这还不够,国企必须去除条块分隔、区域分离,在减少产能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同时还要保持估值不变,显然,进行并购是最好的方式。想要股价上升,就上市,就并购。中国国企改革方案似乎有大体框架。香港《南华早报》援引接近决策程序人士称,中国国务院已批准国企改革方案。凤凰财经报道,中国国务院最终批准,以新加坡方式改革中国国企以寻求目前急需的新增长。本次国企改革有望成为近十多年来规模最大的类似举措,一旦得以实施,新的淡马锡式公司就将为国企提供资金并迫使后者盈利。作为回报,国企将获得更大的业务决策权,其董事会也将能招聘和解聘经理人。但中央派出党务负责人的政策将保持不变。新的体制将旨在拉大政府和国企日常业务之间的距离,以使国资委不再直接干涉大多数国企经营活动。此前媒体披露的国企改革重点包括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真正确立国企市场主体地位、把国企做大做强做优等,这些重点未必能够成为资本市场的利好,精明的市场人士内心里不会认可唱高调。救市部队推一两天股价,市场人士顺势而为,从中国中车到中国神船,这一波国企概念之所以能够炒作起来,是因为重提淡马锡模式的大旗。淡马锡模式是在宏观层面,在国资层面由政府牢牢掌控,在微观运行、管理层面由市场人士自行决策。国资委或者政府主导的国有资本管理公司管资本,微观层面由职业经理人根据市场敏锐度说了算,一切由市场来决定,严格的制度作为一切的准绳。但这并不容易,炒作预期离真正实现的距离以光年计,淡马锡模式提出不止一天,在细节上就难以突破,在核心管理人员选择上,到底由中组部说了算,还是由董事会说了算,甚至董事会又由谁说了算?此前发生过的现象是,国企董秘被行政主管部门免职,笔墨官司闹翻了天,没有明确的结论,监管层眼不见心不烦。上市公司由上级部门主导,说合并就合并,找个某某处的快退休的处长担任上市公司的核心高管,合并之后业绩大降,在股市上圈一把钱就走。明智的人都清楚,在中国市场解决上述现象决非旦夕之功。棘手的是,经过猛烈拉抬,一些有改革预期的国企价格已经不低。如常被提及的军工股,其市盈率远远超过创业板,是创业板中的创业板,央企改革概念股市盈率也不低,除中国神船外,如中国铝业市盈率为425.93倍,继续上拉风险极大。类似这样的公司最好的办法首先是做高业绩降低市盈率,或者让真金白银来接盘,逐渐挤除一些泡沫,或者找到外部股东成为强有力的投资者。震荡,降低成本仍然是可见的最好办法。中国神船以来的国企改革显然接续了中国神车的改革逻辑,以股市进行国企改革的助推器,但搭乘上中国中车的投资者,并不都是兴高彩烈一族,40元左右进入南车北车的现在现在还没有解套。如果其他央企改革概念股像中国中车一样拉升,拉升后没有其他的改革措施接续,就指望市场狂热,行不通。&& & &经历股市危机,场外杠杆被清除,暂时停止圈钱。但中国的淡马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型的模板,也就是说,从概念炒作到价值投资,还缺乏实例。希望尽快有。& & && 注:当贸易大幅下行,东南亚与印度成为30年前的中国,人民币只能下滑& & && & && & 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价格& & && & && & 传统优势不再,新的优势没有崛起& & && & && &加上品牌信用、人工与制度折价、中国并没有多少新的优势& & && & && & 人民币贬值相当于重新寻求低价&&&&&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历史博士,财经论者。经济领域的市场派,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
以我手写我心,用事例与逻辑说话,对事不无小补,对己无愧于心,且文章不遭斧钺之害失去原意,于愿足矣。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中国股市跌跌不休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_ 东方财富网()
中国股市跌跌不休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作者:杨成万 靖曦
东方财富网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全球量化宽松的暖风似乎并未吹向A股,据统计,亚太股市中,今年以来涨幅排名榜上,菲律宾股市上涨20.72%,越南股市上涨18.05%,泰国股市上涨16.39%;而就算经济增速不如中国的日本、韩国,其股市表现也远远强于A股。比较一下,竟然发现A股跌幅位居亚太第一。再放眼世界,今年上半年,除了饱受欧债危机的希腊和西班牙,A股全球跌幅竟然排名第三!  那么,为何A股跌跌不休,其危害究竟有多大?为此,《金融投资报》采访了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新时代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冯文锁、首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剑辉、知名市场评论人士黄湘源、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研发中心总经理张仕元、联讯证券文国庆等专家。  症结  1  重融资轻回报股市定位存在偏差  记者:  一方面新股发行源源不断,超募已成常态;另一方面,分红少,更令投资者心寒的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这些是否是导致股市跌跌不休的主要原因?  董登新:我国在对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上存在偏差,即重融资,轻投资。重融资的具体表现为:新股扩容步伐过快;新股发行市盈率高企,超募已成重新股发行常态。而轻投资表现为:分红少,目前除了部分银行股的股息率能够赶上银行的存款利率外,其余的绝大多率股票的股息率都远远低于银行存款利率。更有甚者,上市后从未分过红;有的则以送股的方式“忽悠”投资者,从表面上看,账面上的股票数量增加了,但除权后股票的实际价值并没有因此而增加。而市场分红水平整体偏低,又与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不高和对投资者回报意识差有关系。  叶檀:“重融资、轻回报”现在已发展到只融资不回报的地步。类似中铝等公司做大规模后亏损曝光、亏损之后毫不脸红的圈钱行为一再上演,不仅在A股上市,在香港上市,还在美国因为造假而大丢其脸,是中国股市难以上升的根本原因。中国股市成为改革的遮羞布,金融机构纷纷上市,听命于行政命令或者投资亏损所产生的损失,由股民一一买单,金融机构改革的急迫性被大大延后。经济周期的转变是市场下挫的另一大原因。延续两年多的大规模扩张政策偃旗息鼓,扩张期上马的项目却在等米下锅,通胀导致的盈利下挫与融资成本的大幅提升,让企业的真实状况水落石出。  李大霄:按理说,A股已经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大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并非如此。一些大股东,特别是同为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大股东一看市场形势不妙就减持股份,这对市场的冲击和投资信心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从中小市值股票来看,尽管大盘已经跌了这么多,但其估值仍然高企,由于股价过高,股息率自然偏低,更不用说不少公司从来就没有给股东进行过红利分配了。更可恨的,则是一些公司造假上市,从10年前的银广厦,到现在的绿大地,都是造假上市“圈钱”的典型,这样的公司上市只会给市场埋下隐患,这就是股票市场上的“毒瘤”。只要这些“毒瘤”存在下去,股市就永远没有希望。现在对这样的公司惩罚力度还是小了,应该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  文国庆:部分上市公司高管的利益诉求不在于将公司做大做强,与公司同甘共苦,而在于“捞一把”走人,而上市公司的质量更是成为市场不堪一击的原因,不少上市公司上市时的财务报表“看起来很美”,但要不了多久,就会“原形毕露”。更有甚者,虚假陈述、内幕交易,买这样的股票“凶多吉少”,无异于在“赌博”。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者又怎么能够寄希望于这样的高管?又怎能愿意长期持有股票?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只管融资,不管投资回报的股票市场。上市公司只索取,不回报、市场信心必然丧失。  症结  2  供求关系失衡 “小牛难拉大车”  记者:  美国有上百年的股票市场历史,但至今也只有3000多家企业上市,而A股仅仅只有二十来年历史,却已有了近2500家上市公司。这是否说明A股扩容过快,供需失衡?  张仕元:我认为市场跌跌不休的主要原因还是“小牛拉大车”的结果。如果说过去市场资金面还能够承受扩容压力的话,那么,现在已经到了“水土严重流失”的地步,需要“休养生息”。而《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同时提出要探索建立国际板市场。更为市场不能理解的是,不少地方政府将当地企业上市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项目,这样就出现了地方政府帮助甚至指使企业造假上市“圈钱”。上市公司超募已成普遍现象,使这些上市公司有钱无处花,只好放在银行里“吃利息”,这是中国股市特有的现象。  黄湘源:很多人觉得新股发行制度是阻碍大盘上行的根本原因。但现在新股已经超过50天没有审批,这说明证监会已经认识到新股发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新股发行其实就是圈钱行为,需要5个亿的,一发新股就有10个亿甚至20个亿,这使那么多的公司排队都要上市,圈钱太容易了!还有、新三板、甚至未来的国际板,现在只是市场行情不好,否则筹备已久的国际板怎么会迟迟不上?如果现在行情稍微好一点,国际板就会马上推出,然后成为另一个圈钱、分流资金的利器。这个市场基本是为了圈钱而存在,怎么会上涨?  李大霄:市场供求关系失衡,股票供应量超过了资金供应量,市场岂有不跌之理?而日前发布的《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这是否意味着在“十二五”期间,股市将大扩容还有待观察。因为直接融资既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部分,如果主要是通过债权融资,那么,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就小一些,否则,其影响就比较大。  文国庆:A股在进行又一场“大跃进”,美国有上百年的股票市场历史,但至今也只有3000多家企业上市,而我国仅仅只有21年股票市场的历史,但已经有了近2500家上市公司。在国外,企业上不上市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来确定的,而在我国,还没有不想上市的,原因就在于,上市就意味着“圈钱”,这也是市场长期得不到“休养生息”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不少上市公司频繁进行再融资,不断地向股市“抽血”。民间资金虽然多,但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而现在的股票市场是“亏多赚少”甚至“只亏不赚”,谁还愿意当这样的“冤大头”?
提示: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其他网友关注的新闻
[热门]&&&[关注]&&&
举报原因:
人身攻击 
侵权(诽谤、抄袭、冒用等)
举报邮箱:
举报成功!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网友点击排行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天天基金网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民生周刊: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由谁买单【2】
记者&&&丁筱净
&&&&来源:&&&&
&&&&&&字号
“事业单位如何参加社保?养老保险到底怎样跟企业并轨?这样的关键环节《条例》应该明确,制定具备可操作性的规定。”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表示。
养老保险谁买单?
此次《条例》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要参加社会保险,这也产生了一个难点,即谁来为这项总费率高达44%的养老保险改革“买单”?
按照现行费率,单位缴费20%入社会统筹,个人缴费8%入个人账户;职业年金最高缴费标准为16%,其中,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8%。这样算来,单位和个人的总费率最高将达44%。
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曾对媒体表示,下一步将遵循市场化原则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但是,改革需要的大量资金是否也来自市场,目前依旧是一个谜。
而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杨燕绥指出,财政不太可能为所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出资,但是,“筹资机制不解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就走不下去”。
在杨燕绥眼中,6年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失败,正反映出改革背后的财务困局。2008年,国务院出台方案,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和重庆等五省市试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但6年来,各地试点均未启动。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认为,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试点失败的关键在于,没有一揽子的配套改革措施一起出台,社保改革孤军奋战无法推进。
当前,全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有2000万左右,人均退休金每月4000元,全年5万元,全部由国家财政承担,每年支出1万亿元左右;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有8000万人左右,人均养老金每月2000多元,全年25000元,几乎全部由企业在职员工历年缴纳的养老缴费支付,国家财政不承担或承担很少部分。
自2005年开始,国家每年给企业退休人员增长10%的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由当初的每月800元,增长到现在的每月2000元。目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约为1倍,相比8年前的2~3倍,差距已大大缩小。
但是,如果加上工作人员过去工作年限的视同缴费,此项改革的费用将远远超过44%。由于养老改革细则尚未出台,是否需要补缴目前还是未知数。
“改革时会附带很多配套政策:工资改革的政策、职业年金的政策,包括除了基本养老制度之外补充养老保险的一些规定和一些过渡性的养老金计发办法等。”金维刚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针对缴费资金来源,金维刚表示:“养老制度改革是国务院确定的,包括事业单位要建立职业年金在内,一般是单位承担缴费责任,或者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缴费责任两种情况。不管怎么说,单位要承担缴费责任。”
“资金来源和单位的属性有关。全额补款的单位要将社保费用和职业年金纳入财政预算,如果是差额补款,就要自筹资金来缴纳企业年金了。”金维刚说。
地方改革镜鉴
尽管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停滞不前,但一些地区公务员缴纳社保试点已悄然进行多年。
曾有媒体报道,广东省一些市县,如中山、珠海、湛江等地区,近10几年来公务员一直都缴纳养老保险。其中中山市最为典型,公务员个人和财政都拿出“真金白银”按照企业标准进行缴费。
杨燕绥将当前地方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情况分为两类:一是“进口改出口不改”,类似于中山;二是“进口小改出口不改”,一些地区公务员缴费标准达不到8%,只到5%,甚至只有2%~3%。各地改革的共同点是,不管缴费多少和计发方式的变化,最终领取的还是按照机关事业单位的高替代率来计算,并不改变待遇水平。
杨燕绥认为,相比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公务员改革相对容易,他们个人缴费可以通过涨工资来实现平衡,雇主缴费财政也可以安排资金。事业单位就难了,面对如此庞大的公共部门,可以明确预计,各级财政不愿意也没能力为他们买单,事业单位也没有收入来源解决这一问题。
“为什么(事业单位)改革进展艰难?关键在于‘九龙治水’的格局需要打破。”汪玉凯强调,就参加社保来说,医疗保险涉及卫计委,养老保险则涉及人社部,养老金并轨涉及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三方面,公务员养老金制度不改革,单独推进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难有收效。
“现在,急需成立事业单位改革的顶层设计机构,比如联席会议制度。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整体部署下,明确各相关部门的权责,相互之间如何协调,事业单位改革才能真正启动。” 汪玉凯说。(稿件来自民生周刊)
(责编:刘茸、赵艳红)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频道精选|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市改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