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华林彪为什么不指挥沈志华朝鲜战争讲座

中国学者分析称中美卷入朝鲜战争非斯大林预谋|斯大林|沈志华|朝鲜战争_新浪新闻
&&&&&&正文
中国学者分析称中美卷入朝鲜战争非斯大林预谋
  中苏之间产生的分歧和差异,可以举出很多,比如民族的性格问题、文化问题等,我觉得那都不是核心要素,核心就是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有30年的时间差
  法治周末特约撰稿 楚原
  学者沈志华以其勤奋和对历史的执著书写了中国史学界的传奇,现如今他已经成为中国冷战史学界的一面旗帜。今年,他一气推出了9本著作:《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上下册)、《冷战的起源》、《冷战的转型》、《冷战在亚洲》、《冷战中的盟友》、《冷战的再转型》、《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珍藏本)、《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年的中国》,成为今年冷战史学研究的一个重头戏。
  沈志华称,《无奈的选择》是自己20年对中苏关系研究的结晶,提出了十大新说。“冷战史”这一套书,主要是自己多年来研究冷战的论文集,有些内容不无重复。但伴随着俄、美、中档案文献的不断解密和公布,对同一问题在不同年代的研究有细微变化。《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是其成名作,此次的珍藏本不仅增补了大量文献档案,而且在写法上变化较大,几乎重写了一遍。而《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则将整风运动、反右与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以及斯大林去世之后的中苏关系等联系起来研究,本书为毛泽东在1956年至1957年这段时间的政治选择提供了全新而广阔的视野。近日,就沈志华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法治周末采访了他。
  1940年代末
  美苏在中国的选择
  法治周末:你强调,1944年到1946年,延安曾经想依靠美国的帮助,但这个机会因为美国的原因而失去。此前,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苏中两国共产党是天然的盟友。那么,延安想得到美国人的帮助,究竟是策略上的从权,还是真心希望美国人帮助自己?
  沈志华:那个时候的客观环境,不是我们想象的这样。美、英、苏、中结盟以后,中国的地位有了很大提升。1943年,美国开始重视中国,苏联反而对中国不是很感兴趣。本来开罗是四国首脑会议,结果分两次开成了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英、美、中开一次,英、美、苏开一次。为什么?这里涉及到苏联跟日本的关系。斯大林就是不想跟蒋介石坐在一起,他看不起蒋介石还在其次,主要是怕刺激了日本人。正因为如此,1941年他跟日本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
  1944年的时候,美国在华人员中有很多人都是中国通,比如谢伟思、戴维斯等。这些年轻外交官的父辈都是传教士,中文说得好,长期在中国,所以他们对中国的事看得比较清楚,认为国民党现在开始腐败,共产党是一支新兴的力量。他们写的报告,尽管都是从美国的利益出发,但是这种情绪和认知,对中共是非常有利的。
  其次,美国基本的政治理念是反对独裁,它希望中国像美国一样,也是两党竞争制度。谁能跟国民党竞争呢?就是共产党。史迪威和蒋介石闹矛盾,原因之一就是史迪威认为,蒋介石从美国获得的物资应该归所有的抗战部队,包括新四军、八路军,不应该只给国民党军队。从美国的政策角度讲,有支持中国共产党的空间和可操作性。
  1944年,毛泽东和美国军事观察团有几个讲话,我认为是真诚的。当时宣传的新民主主义,和美国没有矛盾。美国人问他,为什么不靠苏联。毛泽东认为,帮助中国这么一个大国,苏联的实力不够,而且苏联在战争期间的损失太大。
  法治周末:美国学者梅尔文 莱夫勒在《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中写到,国共两党在东北决战的时候,林彪的部队几次都被杜聿明赶走,退到苏联那边。杜鲁门于1948年改变了对日政策,关注恢复日本经济,斯大林也改变了对华政策,他告诉延安的特使,如今可以依靠他了。正是在这年秋天,林彪在获得苏联大量援助的情况下,集结了75万人发动辽沈战役并最终获胜。斯大林在支持中共的问题上几次反复,是因为没有从蒋介石那里得到承诺之后,才这样做吗?
  沈志华:日,苏联占领了旅大(大连的前称),而且划了条约区,咱们叫苏占区。当时旅大地区非常大,这一块都是苏军布防,飞机场有好几个。问题在中长路(中长铁路),这条铁路从齐齐哈尔,满洲里下来,这是苏联的运输线,要往这儿运兵、运物资,都得通过中长路。当时苏联想继续控制中长路,还想把整个东北控制起来,势力范围包括整个东北、满洲、蒙古和内蒙古。蒋介石当时没有满足苏联的要求。
  苏联认为美国人不应该再插手这件事,但国民党用美国的飞机和军舰运兵到东北,这些都刺激了斯大林。而且,苏联要求只能中苏双方合作,经济上也不许有第三国。但是,蒋介石迟迟不跟苏联签经济条约,这一点是斯大林非常不满意的。
  1945年到1947年东北的情况比较复杂,变来变去。为什么这样?因为它涉及到种种关系:一个是有1945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限制,要保证把权力归还给中华民国政府;再一个,涉及到苏联跟美国的关系,因为初期美苏关系很好,谁也不愿意得罪对方。苏联能够跟国民党达成协议,它就不会支持共产党;达不成协议的时候,苏联就通过共产党给国民党施加压力来控制它。所以,才出现苏联对中共的政策忽左忽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的情况。其实,苏联的目的一直没变,就是维持苏联对这个地区的控制和掌握。
  法治周末:在阅读齐锡生的《剑拔弩张的盟友》、杨奎松的《中间地带的革命》以及牛军的《冷战与新中国外交()》时有一个感觉,就是国共两党在东北决战时,苏联对中共的支援力度很大,而且非常迅速。你接触到的档案是怎样的?
  沈志华:要比较苏联对中共的支持和美国对国民党的支持,现在恐怕很难。因为苏联对中共的支持,没有详细的资料,现在也说不清。我在整理档案的时候发现,苏联人整理过一个资料报给斯大林,什么时候给过多少钱,是通过什么法案,一条一条的,那个比较清楚,但是没有完整的统计。
  苏联的支持确实比较快,因为它控制的武器和战略物资就在那儿,转手就给了。苏联还把缴获的日军武器全部转交给中共。另外,苏联想决定什么,斯大林一句话就可以,所以支援速度就快。美国支援国民党,需要经国会通过,所以这是客观条件造成的。
  用档案复原朝鲜战争
  法治周末:从你接触到的档案资料来看,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和中国的相继卷入是斯大林事先预谋的吗?是在中国实际出兵之前就已经设计好的吗?
  沈志华:这个观点是斯大林自己讲的。2005年,苏联解密了一个文件,日,斯大林给捷克和斯洛伐克总统发了一个电报,电报里就是这么说的,有俄国学者也这么认为。当时很多人都质问,为什么朝鲜战争爆发,苏联外交官不去联合国安理会、不投否决票?因为苏联没去,造成联合国出兵这一系列问题。所以,斯大林作了这个解释。在我看来,这个解释完全是牵强附会,是为了给苏联的行为找一些借口。
  为什么?对苏联一个决策动机的判断很难,因为它有的就没档案,没有讨论过程;即便有讨论过程也没有记录,即便有记录也不肯公开。所以,不像研究美国的决策动机那样容易。所以在我们的研究中,有两个原则是不能违背的:一个原则就是你推断的动机,不能和已知的基本史实相违背,任何一项都不能违背――如果违背了就说明你的推断有漏洞;第二,不能违背人基本的行为逻辑,否则就说明你这个思维有问题。
  如果说,斯大林事先就设计好了要打这场战争,设计好了要让美国参与,然后让中国参与,这跟基本的史实不符。
  法治周末:为什么不符?
  沈志华:我们知道,日之前,斯大林是不赞成金日成发动这场战争的。所以,在此之前他没有这个设计,否则,他干吗老拦着金日成呢?特别是在1950年中苏同盟条约签订之前,斯大林对中国几乎是有求必应,主要目的就是想让中国继承1945年那个条约。
  但是,最后毛泽东还是逼着斯大林把1945年的条约废了。而且,重新签订的条约完全是新的内容,从这以后,他开始变了。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他原来一直不同意金日成进攻南朝鲜,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怕美国参与。如果跟美国打起来,他不是很麻烦吗?日,苏联的政治局会议决议写得很清楚,你们(朝鲜)没有准备好,万一美国要干预怎么办,我们帮不帮?帮,我们就跟美国人干上了;不帮,你们就亡了。
  法治周末:这个结果很有可能。
  沈志华:到了1950年1月底,斯大林同意金日成来讨论这件事,到6月战争开始,大概有四五个月的时间策划这场战争。是不是在这个时候他就想好了让美国参与进来,然后再让中国参与进去?也没有。这个也跟基本的史实不符。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材料里有斯大林和金日成的会谈记录,包括后来的一些间接的文件反映,斯大林当时对金日成还是有一个担心,就是如果你不能很顺利、很快结束战争,美国要参与怎么办?金日成说,美国不会参与,我速决战、闪电战,四天结束,南朝鲜还有20万共产党人里应外合,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苏联政治家米高扬后来说,当时苏联获取了美国的一个情报,如果朝鲜南北双边发生战争,美国不会干预,再加上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也公开这么说了,所以斯大林的担心就减少了。如果情况是这样,说斯大林希望美国人参与进来,那正好相反。
  法治周末:斯大林在给捷克和斯洛伐克总统电报中的说法,还有哪些与史实不符?
  沈志华:再一个史实不符的就是中国,斯大林有没有设想让中国参与进去呢?有可能。但是,他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设定的,如果北朝鲜出兵不利,如果美国参与,就让中国帮助顶一下,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说一开始就想让中国参与这场战争。很明显的史实就是,从7月到9月17日的两个多月时间,中国三次提出出兵,金日成转达给斯大林,都被斯大林否定了。中国的部队至少8月已经调到东北了,为什么斯大林不同意呢?所以,它跟这个史实又不符。
  实际上,我们反过来可以解释,为什么斯大林不想让中国出兵――是因为他要控制朝鲜半岛,如果中国去了,几十万人参战,战争打赢了,那谁控制朝鲜半岛?几十万军队是中国的,走不走是中国的事,很可能还不能走,因为你一走美国人又返回来怎么办,这不是给自己出一个难题吗?如果是那种结局,苏联既丢了旅顺港,又得不到朝鲜的港口,所以他是不会让中国出兵的。
  中苏之间的关系互动
  法治周末:你在《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里写到,波匈事件发生之后,中共对赫鲁晓夫的看法与以前不一样,觉得他不堪大用,对吗?
  沈志华:对,应该是到1957年底,连续发生三件事。从1955年中苏之间的电报,信件往来的写法就能看出,口气全变了。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前,都是毛泽东亲自出面写信,不是周恩来或者其他人。毛泽东写信的语气是,赫鲁晓夫同志,我们想怎么样,你看这样可以吗?类似这样请示商量的语气。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这种信就见不着了,不再请示了,口气也变了,是领导对下属说话的口气。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赫鲁晓夫连续失误,中共就看不上他了。一个是苏共二十大批斯大林搞砸了,引起了整个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混乱,而这一点是靠中共写了两篇文章,才慢慢稳定下来,扭转了局面。第二就是波匈事件,赫鲁晓夫处理得非常仓促,也是中共帮忙处理的。
  第三就是苏联的政变,毛泽东救了赫鲁晓夫一把,等于把他扶起来了,所以他们俩的地位就开始发生了转化。赫鲁晓夫对毛泽东特别感激,他决定给中国原子弹技术,但是没过一年就反悔了。这个人毛躁,做事没有长远考虑。
  法治周末:“结构失衡”是你解释中苏关系的重要概念,这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沈志华:中苏之间产生的分歧和差异,可以举出很多,比如民族的性格问题、文化问题等,我觉得那都不是核心要素。核心就是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有30年的时间差。因为事实证明,30年以后,苏联想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都想到了,苏联想做的事中国共产党都在做了。
  比如,1956年赫鲁晓夫的改革,与我们在1980年开始做的双轨制,利润挂帅、成本核算等,内容几乎都一样。苏联搞“大跃进”,我们30年后搞“大跃进”。所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双方认知上的差异,造成了在政策上的分裂。
  在这种前提下,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两个领导人,他们地位、威望都差不多。如果没有分歧,那问题就不大。但是,这种分歧又是历史带来的必然,所以很容易导致分裂。
  法治周末: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现象,中苏之间的关系导致了分裂,而西方国家组成的集团虽然也有分歧,但是没有导致分裂。为什么?
  沈志华:因为西方国家之间讨论的是利益的问题,利益可以让。但是,中苏之间讨论的不是利益问题,是主义问题,你是马克思主义还是我是马克思主义,你是正确的还是我是正确的,这是不能让步的。一旦让步,就全盘皆输,这种冲突没有一个调和的余地。
  如果谁承认错了,那不仅意味着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当中没有威望、没有地位,而且在自己的党内也完蛋了――这是不能设想的一个结果,所以不能让步。就像兄弟俩一样,其实他们都知道,如果分家,这个家庭的力量就削弱了,但是问题是两人都要当家,最后不得不分家,这就是中苏同盟的结局。
  法治周末:对于“大跃进”,你的解释是为了加强国家实力而发动的。根据何在?
  沈志华:其实,“大跃进”在1955年到1956年就有苗头,然后在1957年“反右”以后出现。从根上讲,毛泽东是想用搞政治运动和军事运动的方法来搞经济,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第二,从愿望来讲,毛泽东一直想在他有生之年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因此希望快速发展。原来说60年超过英国,后来改50年,后来改15年,后来三五年就行。1958年的莫斯科会议,正好赫鲁晓夫提出15年超过美国,毛泽东想了半天,找这个谈、找那个谈,大家觉得中国15年超过美国不可能,那就超过英国吧,而且仅仅只是限定了钢产量一个指标。
  在莫斯科会议上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社会主义阵营以谁为首。当时就有人提出要以中国为首,毛泽东说不行,主要就是因为中国第一没有原子弹,第二是经济实力不如苏联,美国不怕中国,怕苏联。什么时候让美国怕了,那会儿就可以名正言顺当领袖了。
  1958年开始搞的“大跃进”,建设强国和当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就是后来一直要做的。
  法治周末:1956年的时候,中央提出要快速发展经济,然后冒进情绪已经泛滥开了,而且很难改变。回头来看,几乎所有的政策都会被放大,都会过犹不及。为什么会有这个症结?
  沈志华:因为所有的工作都是靠群众运动搞起来的。群众运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过犹不及,就是要超前,一个比一个激进,这种方式决定了它是这个结果。
  “大跃进”的指标一路攀升,也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它不是按照科学性、计划性的理性分析制定的,而是互相攀比,这就是群众运动的特点。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林彪的“出而不战”:或许是抗美援朝最佳方略
文史参考 【
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
彭德怀当天没有发言。第二天下午会议继续讨论出兵援朝问题。彭德怀发言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就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就是了。否则,等美国占领了整个朝鲜,将来的问题会更复杂。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摆在我们家门口,它想发动侵略,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与其晚打,不如早打,打完了再建设。&
彭话音刚落,毛泽东紧接着发言:&这几天,不少同志讲了很多不能出兵的理由,但是不能忘了,朝鲜人民和朝鲜党的同志在我们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是为中国革命的事业流过血的。现在他们的民族处在危机时刻,有一百条理由一千条理由驳不倒一条理由,那就是我们应该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友邻有难,就要挺身支援。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不错,美国的大炮比我们多,但历史不是大炮写的。我们横下一条心,他打他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总之一句话,当今世界,任何人想随意欺压、宰割别人,都是不允许的!到头来都必将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喝了一口茶,毛泽东清了清嗓子,继续说:&不错,我们可以写出百条千条理由不出兵,但现在美帝的矛头直指我国的东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鲜搞垮了,即使不过鸭绿江,我们的东北也时常在它的威胁中过日子,要进行和平建设也会有困难。所以,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还凶。它要把3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3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允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我们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毛泽东一锤定音,出兵援朝就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决定下来了。会议还通过了毛泽东的提议,由彭德怀率部入朝,协助人民军抗击敌人。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出而不战,善之善者也
在出兵援朝的问题上,林彪主张慎重、反对参战的态度广为人知,但他同时提出了另一个非常高明的出兵方略,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主张慎重,不同意出兵朝鲜,是林彪深思熟虑的结果。朝战爆发后,林彪一直在关注朝鲜战事,最晚在1950年9月就形成了不同意出兵朝鲜的意见。据柴成文回忆,1950年9月初,他从平壤回到北京后,林彪约见他,了解朝鲜方面的情况。柴成文马上去林彪住处汇报。林彪听了柴成文对朝鲜战事新情况的汇报后,问道:&他们(朝鲜人民军)有无上山打游击的准备?&柴成文回答说:&我不能确切地讲有,但根据和金日成相处的了解,如果形势需要,他是能够上山打游击的。&林彪又问:&我们不出兵,让他们上山打游击行不行?&
但是,作为军人,林彪并没有一味避战。曾担任周恩来军事秘书的雷英夫回忆说,林彪在军委常委居仁堂会议上不赞成出兵,最好不出兵,&如一定要出,那就采取出而不战的方针,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出而不战&,确实是志愿军在不利情况下,出兵援朝的上上策。毛泽东虽然否决了林彪不赞成出兵的意见,却对&出而不战&这一条心领神会。从志愿军入朝后的兵力部署来看,毛泽东几乎全盘采纳了林彪的意见。
10月14日,毛泽东给在苏联的周恩来的电报中,提出志愿军入朝后先取守势,构筑防御线,六个月以后再谈攻击问题。电文说:
&在平壤、元山铁路线以北,德川、宁远公路线以南地区,构筑两道至三道防御阵线。如敌来攻,则在阵地前面分割歼灭之,如平壤美军、元山伪军两路来攻则打孤立较薄之一路。现在的决心是打伪军,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美军。如时间许可,则将工事继续增强,在六个月内,如敌人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则我军亦不去打平壤、元山。在我军装备训练完毕,空中和地上均对敌军具有压倒的优势条件之后,再去攻击平壤、元山等处,即在六个月以后再谈攻击问题。我们这样做是有把握的和很有利益的。&
志愿军秘密入朝后,由于敌人向中朝边境迅速推进,志愿军过早接敌,被迫改变原定先建立防御线的计划,仓促发起第一次战役。10月21日、22日,彭德怀给毛泽东连续发了两封电报,计划以一个军钳制敌人,集中三个军寻机歼灭伪军两三个师,争取扩大巩固元山至平壤线以北山区,发展南朝鲜游击战争。林彪设想的公开出兵,先声夺人,&出而不战&的战略意图遂告落空。
不战而屈人之兵,并非没有可能
从美军方面的动向来看,志愿军出而不战,先声夺人,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预期效果,并非没有可能。
美国早在日制订的第76号文,就规定如果&发生了中国或苏联大规模有组织的抵抗,联合国军总司令在向华盛顿报告之前,不得下令继续前进&。
9月11日批准的81号文件,为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的军事行动确定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其中之一就是中国或苏联军队没有卷入朝鲜战争,如果中国或苏联军队介入,美国军队应防守在三八线一带。
9月27日第92801号命令,确定以粉碎北朝鲜的武装部队为军事目标,授权麦克阿瑟在三八线以北的朝鲜境内采取军事行动,包括两栖和空降或地面作战,但前提条件是&在采取这种行动时没有主要的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军队进入北朝鲜,没有准备进入的声明,也没有在北朝鲜对抗我们行动的威胁。&&假使苏联或中国共产党事先声明他们要重占北朝鲜,并公开地或含蓄地发出他们的军队不应受到攻击的警告,你应把这事提交给华盛顿。&
10月9日,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再次命令麦克阿瑟:今后中国共产党要是不事先声明就在朝鲜任何地方公开或隐蔽地使用大量的部队,你应根据自己的判断,只要在你控制下的部队有可能获得胜利,你就继续行动。在任何情况下,如果要对中国境内的目标进行任何军事活动,都必须事先得到华盛顿的批准。
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关于越过三八线问题讨论的历次文件看,影响美国决策的制约力量始终是苏联或中国军队是否会出兵参战。而杜鲁门本人在麦克阿瑟开始&烙铁行动&,登陆仁川时甚至考虑,一旦中国出兵朝鲜,美军便撤出战斗。时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布雷德利说:&参谋长联席会议一致认为,一旦中国干涉,我们将从朝鲜撤军,准备实施非橄榄球作战计划。&
林彪的&出而不战&,充分考虑了敌方这种忌惮心理。可以设想,如果让林彪领兵出征,公开派出东北边防军,屯兵于朝鲜北部,就地构筑阵地,先为不可败之势,再结合周恩来在外交上的努力,威慑美国,使其知难而退,即使不能收&最好不打这一仗&之全效,也能保证在中国边境形成一个稳定的缓冲地带。而目前北朝鲜这个安全缓冲带,是以志愿军血战三年、伤亡数十万人的代价换来的。
两相比较,&出而不战&的用兵策略,虽然未能付诸实施,但从战局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来看,军史学家实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史料参考了:《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再议》,沈志华著,《史学集刊》,2007年第5期;《中苏朝:一场战争与三角同盟》,沈志华著,《同舟共进》,2009年第9期;《抗美援朝纪实》,柴成文、赵勇田著,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共和国重大决策和事件述实》,雷英夫著,人民出版社;《朝鲜战争备忘录》,胡海波编著,黄河出版社)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作者:司马亮
编辑:蔡信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热点图片热点视频
最热万象VIP朝鲜战争开始后朝鲜领导人曾对中国封锁消息
日 17:15来源:京华周刊
作者:郭田珍 郝建业
核心提示:受到莫斯科立场的影响,朝鲜领导人对中国使馆采取了封锁消息的作法。据柴成文回忆,朝鲜有关方面为他介绍战场情况,绝大多数都是当晚对外广播的战报;在同其他朝方人员的接触中,柴感到军事情报对于中国人基本上是个禁区。
金日成(资料图)
本文摘自《京华周刊》2011年第14期,作者:郭田珍 郝建业,原题:《苏联空军朝战真相被掩40年》
1949年下半年,要攻占台湾,金日成要解放朝鲜南方,两人在寻求政权统一的过程中都寄希望于莫斯科的支持。中苏朝之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三角关系?
关于朝鲜战争起源,在冷战史研究的传统派学者中有一种&共谋论&说法,认为是苏联、中国和朝鲜共同策划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沈志华根据近年来解密的档案文献,认为这种观点是缺乏根据的。
他说:&事实上,和毛泽东最初都反对金日成急于通过军事手段实现朝鲜统一,但是后来斯大林改变了主意,为金日成开放绿灯,迫使毛泽东接受既成事实。在这个问题上,中、苏、朝三国关系十分微妙,各有自己的利益盘算。&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大规模地解密和开放苏联时期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令各国学者兴奋不已。中国外交部档案馆在2004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第一批解密的档案文件从1949年至1955年,约万余件。随后又解密两批,文件的时间推至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数量也有大幅度增加。其中,涉及中苏关系的档案数量尤其令人注目。
金日成急于通过武力实现统一
二战后,苏联和美国在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划分受降区,扶持各自的势力。1948年,南北双方相继建立政权,朝鲜南北正式分裂。双方都宣称对朝鲜半岛拥有主权,并且都想用武力统一另一半。
沈志华通过研究中苏解密档案证实,&金日成多次请求斯大林和毛泽东允许他武力统一南朝鲜。两国都否定了金日成的计划,因为苏联不想与美国的紧张关系升级,而中国正忙于解放事业。&
1949年3月金日成访苏时,曾试探性地提出通过武力方式解决朝鲜统一问题,但斯大林明确表示反对。4月底,金日成又派人探听中国的意见,毛泽东原则上支持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但希望朝鲜不要急于采取行动,中国完成统一后即可派军队帮助朝鲜。
美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后,金日成便制定了进攻南方的&瓮津半岛作战计划&,试图立即实现统一。9月下旬,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正式做出决议,否定了这个计划,认为&这可能给美国人提供以各种方式对朝鲜事务进行干涉的借口&。
新中国成立后,金日成再次动心,并写信给毛泽东。但此时中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完成,西藏和台湾问题均未解决,毛泽东不好作答,只能求助莫斯科。
10月26日在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为斯大林起草的答复毛泽东的电报中,苏共中央表示同意中国的意见:&朝鲜人民军目前还不应实施进攻行动,我们也曾经向朝鲜朋友指出,他们拟组织的朝鲜人民军对南方的进攻还不能付诸实施。&
此后,莫斯科又多次警告苏联驻朝鲜大使什特科夫,&严格地、坚定地&执行&中央关于防止三八线形势复杂化的指示&。
总之,到1949年底,在朝鲜半岛实现统一的问题上,苏联与中国的主张还是一致的。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杨超]
标签:&&&&&&&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历史名博: |
&&&&&&&&&& |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沈志华 朝鲜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