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必定存在剥削农民社会的过程吗,有没

您的位置: >
来源:  作者:
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转型过程漫长一方面,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转换;另一方面,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课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探索,这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转型过程复杂当中国社会还没有完全享受到现代化积极成果的时候,西方就已经开始了对现代化的全面而尖锐的批评,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更是主张抛弃现代性,以避免人类的毁灭。这种时代的落差使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境遇更加复杂化。转型中矛盾尖锐中国的社会转型最初是外源式的,是在外来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下启动的,它不仅无法像西方国家那样从殖民扩张中获得原始资本积累,相反自己就是西方殖民扩张的对象。由此形成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相互交织的状态。这种情况必然影响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转型所处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巨性还表现在它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推进的。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的相互影响与制约从未如此强烈,各个国家、民族的政治文化也相互影响,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地求得生存和发展。这种情况对后发展国家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这也直接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当代中(本文共计1页)          
相关文章推荐
看看这些杂志对你有没有帮助...
单期定价:12.00元/期全年定价:9.60元/期 共115.20元
      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6分)(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2分)结果如何?(4分)(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4分)(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12分)(1)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共6分)(2)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2分)结果: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4分)gkstk(3)异军的作用:外资工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工业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2分)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2分)(4)中国工业化进程:①“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②“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③改革开放的进行,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④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又开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12分,注意史论结合)广东省湛江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答案
(1)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共6分)(2)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2分)结果: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4分)gkstk(3)异军的作用:外资工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工业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2分)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2分)(4)中国工业化进程:①“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②“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③改革开放的进行,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④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又开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12分,注意史论结合)相关试题当前位置: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纺织技术革新推..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纺织技术革新推动了工业发展。工业革命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人民版《历史》必修2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徐刚《世纪末的忧思》材料二:历史学家评论苏联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业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小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几倍。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材料三:1952年和1957年中国钢、煤、布产量简表项目1952年1957年增幅(﹪)钢(万吨)135535296煤炭(万吨)66001310098布(亿米)38.350.532截至本月底,全国已基本实现人民公社化。运动从7月份开始发展,8月份普遍规划,9月份进入全面高潮,高潮时期前后仅1个多月。……随着公社化的实现,农村食堂、托儿所等组织日渐普及……在分配制度上,工资制和供给制将逐渐成为人民公社分配的主要形式。河北抚宁县杜庄炼铁厂二号6.5立方公尺小高炉,在16日创造了生产灰生铁7.98吨的高产新记录,超过了这个厂一号小高炉日产7.2吨的高产记录。――以上两则材料分别节选自1958年的《人民日报》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可提取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那些信息? (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2分)(3)分析材料三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化按什么途径进行?1958年发生了什么事件?有何危害?(3分)(4)结合所学知识和以上材料说明英国和苏联、中国工业化的不同途径是什么?(2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应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4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英国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造成了环境污染 (2分)(2)以牺牲农业的做法来发展工业,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基本生活(2分)(3)优先发展重工业(1分);1958年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分);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局面。(1分)(4)英国工业化从轻工业开始,苏联和中国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经验教训: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以奠定工业化的坚实基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和保护环境要兼顾。(4分)试题分析:(1)分析材料一,概述了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部门、对英国社会转型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等。即:英国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使其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造成环境污染。(2)分析材料二,从“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以及这样做带来的后果——“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可知,其存在的问题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3)分析材料三表格,煤钢等重工业领域发展迅速,布等轻工业领域发展缓慢,说明我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二和第三小问可根据教材所学回答,即: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4)分析题干,要求回答他们工业化的不同途径,根据以上内容可知,英国走了一条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道路,而苏联、中国走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忽视了轻工业。第二小问可由各段材料总结,如:从英国的污染总结出要发展和保护环境兼顾。从中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经济严重困难可得出要农轻重协调发展等。点评:此题难度较大,综合性很强,以英国、苏联、中国不同的工业化道路为核心,综合考查学生对它们工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和影响的认识和理解,考查了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对表格的分析概况能力,以及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纺织技术革新推..”主要考查你对&&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从珍妮机到蒸汽机(圈地运动),世界市场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从珍妮机到蒸汽机(圈地运动)世界市场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
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广义上指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狭义上指国际商品交易的场所或领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既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也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场。 世界市场的形成:1、形成过程:①开始形成: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②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③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2、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3、影响: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②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落后③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由于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仅是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产品的原料也要来自于世界各地。所以资产阶级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2、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运输条件,使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3、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工业革命首先在棉纺织业行业之中进行原因:棉纺织业作为新兴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棉纺织品较便宜,市场需求量较大
工业革命概况:技术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瓦特制成的万能蒸汽机。 ①过程:纺织部门→动力→交通运输部门 ②发明:纺织机械——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骡机、水力织布机 ③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 ④交通运输——汽船(美富尔顿)、蒸气机车(英史蒂芬孙)
珍妮机的问世——工业革命的开始: 在英国各个工业部门中,机器的最早采用,并不是在英国传统的工业中,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中。这是因为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同时,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量大,为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珍妮机的出现是棉纺织业第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发明,使纺织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机的发明,一般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之后,有更多的机器被发明出来并得以应用,在冶金、采煤等其他行业,也出现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工业革命的关键:英国棉纺织业的巨大进步,是机械科学原理普遍运用的结果。在机械化装置使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动力成为制约机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要发展工业,就必须有新的动力。瓦特经过多年的钻研,广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机,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将其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了极其广阔的地理空间。&&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
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资本主义的兴起。首先,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王室、教会和封建贵族的大量土地被拍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落入富有的资产阶级手中。此后,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通过议会颁布了一系列圈地法令,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这些圈地法令,英国有六百多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地主夺得土地以后,或是把土地租给资本主义农场主经营,或是自己进行资本主义经营。所谓资本主义经营,也就是农场或牧场生产的产品基本上是为了在市场上销售,即商业性农业或商业性牧业。于是,经营农场或牧场的人也就成为农牧业资本家。他们雇用工人,利用大农场的资金、场地等方面的优势,改进耕作制度,用四圃轮作制代替休耕制,对土地实行深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料,提高产量;同时,牛羊由放牧改为圈栏饲养,改进牲畜品种。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出口提供了日益增多的原料和粮食。如一位名叫威斯康特的英国人在自己的农场上采用轮耕法,把每英亩小麦产量从10蒲式耳(1英式蒲式耳等于36.37升)提高到24蒲式耳。又如罗伯特·贝克威尔采用科学饲养方法,年间,使初生牛犊的体重平均从50磅增加到148磅,菜牛从370磅提高到800磅。据统计,年,英国小麦和面粉的出口增加了近一倍。 (2)迫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离乡背井,到处颠沛流离,很多人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这就为资本家提供了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力。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那些事件,同时,也为资本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6页)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中,农民家庭自己进行手工业生产,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生活资料,现在农业由农业资本家雇用农业工人生产,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农村就变成了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世界市场的发展:年,世界贸易增长了3倍多。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上,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获得极大提高,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间的联系更趋密切。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成为金融资本向全球扩张的主要经济手段。相应地,资本主义列强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直至最后将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发展:1、形成原因(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通讯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和扩大了机器大工业,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源。市场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载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3)交通运输业的空前发展,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依托。(4)以机器大工业为中心的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对立的国际分工体系趋于成熟,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2、阶段:第一阶段: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是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此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原先仅局限于地中海、波罗的海的贸易,扩展到了大西洋。伴随着西方殖民者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欧洲、亚洲、美洲、非洲逐渐联系在一起。第二阶段: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期。此时期具有决定作用的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资本主义各国为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世界。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世界还未被瓜分完毕,所以世界市场只是初步形成。第三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世界市场最终确立。资本输出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特征。
3、历史影响首先,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其次,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再次,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许多技术上的发明都是一些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的工匠依据实践经验而取得的成果。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所有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发现的影响。(2)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扮演重要角色。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新技术的逐步传播来带动后进国家,其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德国、美国等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的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联系:(1)就生产力发展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更加迅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2)就生产方式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3)两次工业革命都是在科技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得到充分体现。(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工业部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都得到了技术改造,焕发了更强的生命力。(5)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世界形成看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6)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大变革,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更趋明显和激烈。第二次工业革命概况:1、条件:(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3)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4)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2、表现:(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3)化工技术的发展;(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3、成就:(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2)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3)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4、意义:是人类跨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带动了一个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它们开始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化为重工业为主导,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并为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2)垄断组织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或者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复杂,或者由于需要大型的生产设备,只有大批量生产才能赢利,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垄断组织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出现的。(3)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进步,使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垄断资本的胃口更大,它不但继续要求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也要求扩大资本输出地,因此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有更多的国家、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纺织技术革新推..”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73426251473251096265525125300229973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题号:1353944试题类型:单选题 知识点:革命前的沙皇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全俄工人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更新日期: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是世界主要经济区域都必将发生的历史过程。从这一角度看,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在于(&&&)A.促进了世界和平发展 B.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C.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D.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难易度:中等
必须注册登录后,才可以查看答案解析!
橡皮网学生APP下载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俄国国二月革命: 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内本来就十分突出的社会经济矛盾更加激化。1917年初,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巴库等俄国许多城市都爆发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彼得格勒的工人罢工运动最为突出。俄历2月18日,即公历3月3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工厂的工人开始罢工;很快,罢工浪潮遍及全城。俄历2月23日,彼得格勒的女工和妇女为庆祝国际劳动妇女节举行政治罢工、集会和示威游行,高呼:“面包”、“打倒战争”和“打倒专制制度”;很多男工也加入游行行列,罢工总人数达到九万多人。次日,彼得格勒的罢工人数增加到二十多万人,涉及224家企业。俄历2月25日,整个彼得格勒到处都是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罢工人数增加到25万人,罢工发展为政治总罢工。当晚,沙皇赶紧诏令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准备镇压。大批军警占领了市中心和各主要交通要道,在屋顶上和角楼里架起了机枪,准备向参加游行和示威的群众射击,密探们也四处搜查和逮捕革命者,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遭到破坏,5人被捕。广大人民没有被沙皇的镇压所吓倒,继续坚持斗争。26日,在兹纳缅斯克广场,集会群众遭到警察镇压,四十多人被杀。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号召进行反对沙皇制度的武装斗争,建立临时革命政府。这一号召得到了工人的响应,罢工转变为武装起义。27日,起义席卷全城。由于布尔什维克党长期在军队中做宣传工作,彼得格勒卫戍部队中的广大士兵拒绝向起义群众开枪,并掉转枪口,参加起义。起义的工人和士兵夺取了彼得格勒的主要军火库──兵工总厂,缴获了4万支步枪、3万支手枪和大量的弹药。起义者占领了火车站、发电站等许多重要部门,逮捕了沙皇政府的大臣和将军,建立了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推翻了地方沙皇政权。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签署了退位诏书,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当天,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支持下,资产阶级组成了以李沃夫公爵为首的临时政府。这样,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1)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仍然相对落后。20世纪初,俄国虽然是号称世界第五的工业国家,但是,它与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相比,无论是工业技术水平、工业规模,还是工业生产产量,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中等发展水平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国家经济格局来说,农业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80%,工业产值也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按人均计算,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6,法国的1/4,国民经济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1/7,英国的1/5,法国的1/5。国民经济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特别是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严重约束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3)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外国资本,特别是法国资本。据统计,1900年,俄国全部股份资本的47%以上是外国资本,其中,电气工业总资本的90%由外国控制。1901年,西欧资本家向俄国工业和银行业的总投资达10亿卢布,几乎控制了当时俄国所有最重要的工业和金融业部门。同时,由于政府财政经常入不敷出,沙皇政府不得不向外国大举借债,1903年,沙皇政府举借外债超过30亿卢布,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就高达1.3亿卢布。1914年,俄国的外债总额高达60亿卢布,俄国的经济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俄国十月革命背景:(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3)国际:一战进一步激化各种社会矛盾。 (4)国内: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二月革命后,在俄国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1、局面:一个是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是武装起义的领导机关,革命后是革命权力机关,它是革命新政权的萌芽。苏维埃得到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的支持。掌握苏维埃多数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完全支持临时政府。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当时是主要政权,但一时还没有掌握镇压工农革命的武装。2、任务: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这份报告后来被称为《四月提纲》)。报告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高,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3、认识: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①客观条件:
a.俄国已进人了帝国主义阶段,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
b.俄国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c.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大多卷入战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主观条件:俄国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战斗性强,有比较成熟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的根本原因:当时在俄国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既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包括因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连连战败而激化了的各种社会矛盾。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不仅下层群众要求改变现状,就连俄国的资产阶级也想通过推翻沙皇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这使得发生一场政治变革的条件日益成熟。俄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俄国旧有的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沙皇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障碍。 尽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但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没有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原因在于“二月革命”后,掌握实际权力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原有的国内政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俄国革命的前进方向,就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进程(和平夺权──武装夺权):(1)“四月提纲”:列宁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争取以和平方式夺权。(2)七月事件:临时政府镇压了示威的工人和士兵,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3)武装起义: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相继取得成功。(4)国家诞生:1917年11月,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达标大会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了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十月革命走的是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革命道路。 (2)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形式。 (3)它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4)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联、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
中俄两国革命道路:
1.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异:俄国是城市暴动道路;中国是农村保卫城市道路。 2.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队伍力量相对强大;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农民阶级力量强大,而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3.认识:无产阶级革命是以暴力为基础。走什么道路须按国情决定,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意义:(1)国内: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做主”的美好愿望,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胜的社会主义革命;(2)国际:①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一个缺口,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②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③开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俄国革命的道路: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是俄国十月革命道路。这是由当时俄国特有的国情决定的: ①革命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比较成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革命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俄国国内的各种矛盾,而革命的主观条件则是指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党有指导革命的正确方针,俄国的无产阶级力量比较集中以及它拥有革命的同盟军──贫苦农民; 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革命力量,致使革命不可能和平发展,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只能采取武装夺权的方式;③彼得格勒的革命武装力量强于反革命的武装力量; ④在组织和发动起义方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抓住了起义的有利时机。 因此,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比较顺利地取得胜利,布尔什维克迅速掌握国家政权。而且这一行动很快辐射到莫斯科等其他中心城市,布尔什维克党人和革命力量很快掌握了各地政权。
&苏维埃政权含义:
苏维埃一词是俄文“Советский”的汉语音译,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面临的严峻形势:1、国内形势严峻:(1)武装叛乱: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发动叛乱;(2)经济十分困难;2、国外武装干涉:(1)主要国家:英、法、美、日;(2)主要原因:①不满苏俄单独与德国媾和;②敌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③惧怕苏维埃政权会威胁到本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根本原因)(3)基本认识: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矛盾。
苏俄巩固政权的措施:1、政治方面:改造旧的政治制度,建立新的苏维埃国家制度;(1)表现:①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②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2)作用:彻底摧毁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初步建立了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2、经济方面:(1)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外交方面:(1)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①目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巩固苏维埃政府;②时间:1918年3月;③作用:使苏俄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巩固了新生政权;(最具灵活的策略性)(2)成立共产国际,领导各国共产党的斗争;4、军事方面: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
苏联的成立:(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①时间:1922年底;②内容:通过《苏联成立宣言和联盟条约》;③认识:宣告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2)最初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3)苏联第一部宪法:①生效时间:1924年初;②国家性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在俄国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推动了俄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2)十月革命打开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个缺口。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变为现实,在资本主义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模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十月革命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指导力量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区别:
俄国的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只是推翻了沙皇统治,是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而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原因: 1、客观原因: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③利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后的革命时机,俄国反动军队集中前线后方薄弱。 2、主观原因:①事业的正义性,得到人民的支持,广大的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②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③及时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措施来巩固政权;④各国无产阶级的支援;⑤革命军队的英勇作战。
十月革命对俄国和世界的影响:1、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对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有着重要作用。2、十月革命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一个缺口,成功地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转变为实践。它的成功,告诉人们:资本主义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取代。3、它为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相关试题推荐
扫描二维码马上下载橡皮网APP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接收老师发送的作业,在线答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剥削农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