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都城陷落,晋愍帝为什么不像崇祯一样,自杀明思宗殉国处,反而自缚投降?

为什么明朝皇帝崇祯不逃走却选择自杀殉国
1644年的3月18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上吊自杀。
生命是宝贵的,除了自杀,还可以跑路,或者投降,或者被俘。可为什么堂堂的大明皇帝最终选择自杀呢?
事实上,崇祯确实想过跑路。在这一年的正月,崇祯已经知道大势已去,他的心中构思着一个方案:南迁,把都城迁到南京。南方远离李自成跟后金,从战略上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让出北京,李自成势必与后金发生直接冲突,明朝就可以从以前的夹心饼、腹背受敌转变为坐山观虎斗。说不定可以像南宋一样再延续一百来年,又或者杀回北京也不是没可能。
崇祯梅山上吊
但是,崇祯又不好自己提出这个方案。抛弃祖宗的地盘,这总是没面子的,而且崇祯这个人有些刚愎自用。
崇祯是明朝为数不多的把皇帝当工作而不是当地位看的人,在没有加班费的情况下经常通宵批文件,在任时也干了一些惊天的大事:贬魏忠贤,杀袁崇焕等等。这些事体现了他的果断,但也让他养成了自大的一面。
明朝亡国皇帝崇祯
一是祖宗的荣誉,二是自己的面子,让他说不出口迁都的事情。但他想了一个办法,找一个代言人。这个代言人是大臣李明睿。
这位李明睿一开始就是迁都的倡议人。崇祯把李明睿找来,谈了一个通宵,最终决定让李明睿在朝中发个言,然后大臣议一议,最后皇帝一拍板,事情就定了。以前的工作就是这么开展的。
大家正在看崇祯皇帝简介_崇祯自杀前大开杀戒真相_崇祯亡国原因结局-武林网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崇祯是统一的明朝的最后一个年号。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1644年),生于立春日,父朱常洛,母刘氏。崇祯为朱常洛第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同时也是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16岁登基的崇祯执政时,明朝处于内乱、外患、地方势力割据、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与明末庞大的文官集团抗争,17年来用尽心力意图复兴明室,最终城破自缢。
阅读并分享才是好习惯
金章宗完颜璟(1168年-1208年),小字麻达葛,金世宗完颜雍之孙,金显宗完颜
陈显达(427年—500年),南北朝时期南齐名将。仕南齐官至太尉,封鄱阳郡
爱新觉罗·胤禟(1683年—1726年),清圣祖康熙帝的第九子,雍正帝异母弟
涉间(?—前207),秦末将军,英勇善战,早年随蒙恬,王离北御匈奴。后随王离
申公巫臣,生卒年不详,春秋时人。楚国申县县尹。芈姓,屈氏,名巫,一名巫
和硕和惠公主(1714年―1731年),雍正帝养女,怡贤亲王胤祥第四女。康熙
明思宗朱由检明思宗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位君王,他不同于一般的亡国之君,明思宗朱由检有着很强的气节,同时也将自己一生献给了大明江山社稷,但最终大清入关自缢身亡。明思宗朱由检明思宗出生于1611年,朱由检是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因为明嘉宗朱由校年少早殇,朱由检临危受命登基即位。朱由检称帝之后,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整治大明朝中的昏聩气息,很多的宦官得到了报复,但是与此同时,关外的大清也开始觊觎明朝的江山,后来朱由检刺死袁崇焕之后,大明江山不日而亡,明思宗朱由检身为亡国之君,无颜苟活于世,于是煤山上自缢而亡。明思宗朱由检的生母是刘氏,其父亲是朱常洛,朱常洛由于不受万历帝的重视,但是朱由检却十分刻苦学习,一直隐忍于皇宫之中。朱由检起初并没有登基即位的可能,但是朱由校因为受到了宦官的蛊惑,后来又溺水病重,不得已而服用丹药,最终中毒身亡。在朱由校临死之前,张嫣据理力争,帮助朱由检成功登上了皇位。朱由检深知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因而在其登基即位初年,就开始致力于国家的整顿工作,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是明思宗朱由检却依旧未能够保住大明江山。明思宗朱由检一生都是无比悲惨的,虽然身为一国之君,但是他却要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但是最终却导致了国内的矛盾不断激化,同时关外的大清也对明朝虎视眈眈,最终明军大败,明思宗朱由检于1644年自缢殉国。崇祯帝自缢之处明思宗崇祯皇帝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最终自缢殉国的故事一直激励着后世众人。如今很多人都不知道崇祯帝自缢身亡的地方究竟是哪里,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释,根据明史的记载,崇祯帝最后在走投无路之时,最后在清晨离开了紫禁城,和宦官一同登上万岁山,面对着万顷河山痛不欲绝,最终在寿皇亭中的一颗大槐树下自缢身亡。因而可以说崇祯帝自缢之处就是煤山的寿皇亭,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出历史遗迹,仅供后人观光吊唁。寿皇亭图片关于崇祯帝的自缢之处,还有一段十分凄美的故事。崇祯皇帝面对日渐萧条的大明王朝,国中也渐渐开始出现了大量的起义,但是此时的崇祯并没有发现,而是一如既往地主持着自己的清政,终于到最后崇祯帝成为了孤家寡人,再无人能够伺候左右,崇祯帝于是斩杀了自己的妻儿,自己也和太监跑上了景山,面对着萧条的大明王朝,遗书给李自成,随后就在古槐树下自缢。自从崇祯帝自缢之后,景山就开始多了一个名称,很多人都认为景山是崇祯帝的墓地。崇祯帝自缢的那颗古槐也成为了一棵罪槐,永生永世背负着后人的责备。如今,崇祯帝的自缢之处早已经成为了人们观光游览著名的历史遗迹,早在民国年间,此处就已经成为了耳熟能详的风景名胜区,但是在文革期间,却遭到了疯狂的破坏,后来后人有对其进行修缮,但是如今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沧桑感。崇祯皇帝死时多少岁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在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破北京城的那一刻,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上自缢身亡。崇祯皇帝死时多少岁?崇祯皇帝生于1611年,死去的时候是1644年,享年34岁,这个年龄正是一个男人最好的年纪,本应该是大展宏图,但是却悲惨的自缢身亡,令人叹息。崇祯皇帝画像1644年,崇祯皇帝带领之下的明王朝正面临着灭顶之灾,大明的军队正在和李自成的大顺军队以及清军两线作战,并且前线形势糟糕,屡战屡败,可以说明朝的军队已经完全的失去了战斗力。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起义军围困了北京城,十八日的晚上崇祯皇帝和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远远的望着城外的连天烽火,长长的叹息着,崇祯帝已经感觉到了大明王朝气数已尽。于是崇祯皇帝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良。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并且简单的嘱咐了儿子们几句,让太监把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之后崇祯皇帝命周皇后、袁贵妃等妻妾自尽殉国,之后拿起刀杀死了昭仁公主,并且将坤兴公主砍成重伤,昏死过去,之后在王承恩的陪伴下,来到了北京的煤山上选择了一个歪脖树,自缢身亡了。这一天是日,崇祯皇帝死时多少岁?崇祯皇帝生于日,死时刚刚过了三十三周岁的生日不久,虚岁只有三十四岁。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迁都崇祯皇帝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在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时候,崇祯皇帝选择了在北京的煤山上自缢身亡。其实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前很多大臣都主张迁都南京,如果能够迁都南京可能明朝还能够存续很长一段时间,是一项不错的选择。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迁都呢?原因有二。崇祯皇帝画像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迁都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崇祯皇帝做不了是否迁都的主。表面上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许多关于国计民生的大事都得依靠内阁的“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也要受到内阁大臣们极大的限制。可以说,明朝每一项政治措施都在内阁票拟的控制之下。越到明朝晚期,皇帝手中的权力越弱,皇帝甚至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而行政权已经几乎完全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所以,要迁都,就必须取得内阁和六部众官员的同意,崇祯皇帝做不了迁都的主。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迁都的第二个原因是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注重名声的皇帝,也是一位非常想要有作为的皇帝,崇祯皇帝不想被人冠上逃跑的名声,同时崇祯皇帝也存在着侥幸的心理,希望这一次也可以像以往清军进攻北京城一样有惊无险。总而言之,崇祯皇帝不迁都的理由一个是客观方面的,也就是大臣们的反对,崇祯皇帝个人不能完全的做主,同时主观方面崇祯皇帝不愿意被人认为是一个逃跑的皇帝,并且对于守住北京城存在着幻想。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跑崇祯皇帝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的时候,崇祯皇帝杀死了自己的妻女,选择了在北京的煤山上自缢身亡。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跑?而是选择了自尽呢?事实上,崇祯皇帝在能够跑的时候犹豫不决,没有逃跑,到最后想要逃跑的时候却跑不了了。崇祯皇帝画像其实在李自成的军队逼近北京城的时候,很多大臣都劝崇祯皇帝赶紧的逃跑,将自己的都城迁到南京,但是也有很多大臣反对,认为作为一代君主应该与国家共存亡,不应该逃跑,应该与众多的守城将士共存亡,这样也许可以化险为夷。而实际上在崇祯帝在位期间清军曾经几次打到北京城下,每当这个时候崇祯帝就积极的调集勤王军队前来助阵,这一次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崇祯帝认为可能这次也会像以往那样有惊无险,所以在能够逃跑的时候拒绝了逃跑。但是最终勤王的军队都没有来,北京城守城官兵却投降了。其实在崇祯皇帝杀死自己的妻女之后,曾经换上便服想要逃跑,他混在太监中来到朝阳门,假言王太监奉命出城,但守门的人却说要等到天亮时验明再出,崇祯帝于是派人到负责城守的朱纯臣家,朱家人却说朱赴宴未归。崇祯来赶到安定门,门闸太沉重,无法打开。求生的路被彻底截断了。十九日,天刚破晓,太监王相尧在宣威门投降,大顺军将领刘宗敏的军队开入城中,守卫正阳门的兵部尚书张缙彦、朝阳门的朱纯臣也先后开门迎降,北京内城被攻陷。崇祯帝得知这个消息,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可是钟声再响也没召来一人。崇祯皇帝彻底绝望了,于是在煤山之上看着大顺军队入城,最终悲愤交加,自缢于一棵歪脖树下。崇祯皇帝的女儿崇祯皇帝是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在位时间17年,最后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时候在煤山自缢身亡。崇祯皇帝短暂的34年的生命之中一共生育了六个女儿,崇祯皇帝的女儿有四个早早夭折,只有坤兴公主和昭仁公主活了下来,崇祯皇帝自缢之前将昭仁公主砍死,并且将坤兴公主砍伤。崇祯皇帝女儿长平公主画像崇祯皇帝在听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消息之后,将自己的后宫妃嫔和仅有的两个女儿坤兴公主和昭仁公主召唤到自己的跟前,让自己的妻子自尽,妃嫔们自尽之后,崇祯皇帝的女儿昭仁公主和坤兴公主在父亲的面前啼哭不止,崇祯皇帝用自己的左手遮住自己的面容,右手拿起刀砍死了昭仁公主,崇祯皇帝的女儿坤兴公主则被崇祯皇帝砍中了左臂,昏死了过去。死去的就不再提了,活下来的坤兴公主闺名朱媺娖,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次女,母亲是愍周皇后,在崇祯皇帝自尽之后,坤兴公主流落到民间,后来清政府得到天下之后,将这位坤兴公主找到,带到了皇宫内,并且为其改封号为长平公主。顺治帝二年,长平公主上书皇帝,要求出家为尼,但是皇帝没有恩准,大清皇帝为了笼络人心,将长平公主下嫁崇祯生前选好的驸马周显。因公主非男儿身,不会有人拥立她为帝,对清廷不会造成大的威胁,所以清政府对她赏赐有加。但长平公主身心都受到极大创伤,婚后仅一年多就去世了,死时尚有五个月的身孕,年仅十七岁。后来在很多的文艺作品中都有这位不幸的长平公主的影子,比如《鹿鼎记》、《碧血剑》等。崇祯皇帝为什么失败崇祯皇帝虽然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但是最终却还是成了亡国之君,其终年三十三岁。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在研究崇祯皇帝为什么失败,显然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崇祯帝自缢前的话语可以看出,崇祯帝主要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朝臣,其实如果没有统治者的决策不善,朝臣还是无能无力左右国家前途命运的。其实早在崇祯即位之前,大明王朝中就已经是风雨飘摇、积弊已久,最后的失败也是在所难免。崇祯皇帝像关于崇祯皇帝为什么会失败?一直以来的说法都不尽相同,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是对崇祯失败的客观反映,同时也能够看出崇祯帝的失败早已不是偶然。目前关于崇祯帝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其一认为崇祯帝即位之时,大明江山已经是外强中干了,早在万历帝死后就已经注定了亡国的命运了,而崇祯帝一系列的做法之时苟延残喘。其二认为崇祯帝用人不善,纵然励精图治,但是其没有足够出色的政治才能,只知道纸上谈兵,最后也注定会失败。崇祯帝早年铲除了宦官,但是自己随后又开始重用了另一批宦官,可以说这让明朝江山更加不稳定。崇祯帝之所以会失败,不仅与崇祯帝自身有着很大的关联,与其朝臣也有着莫大的关联。万历皇帝开启了明朝大肆挥霍之风,其后皇帝无一不是继续着万历皇帝的做派,而崇祯帝想要中兴大明,但是却有缺乏足够的才能,因而最终也失败了。崇祯皇帝为什么吊死崇祯皇帝为什么吊死?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在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破明朝的都城北京的时候,明朝灭亡,崇祯皇帝自觉没有颜面去见地下的列祖列宗,于是在煤山取下皇冠,披发遮面,上吊而亡,可以说崇祯皇帝是殉国而死的。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崇祯皇帝生于1611年,1627年登上皇位,当时的崇祯皇帝只有17岁,一个17岁的孩子,面对着一个积弊沉重的国家,身上的重担之重可想而知。崇祯皇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崇祯皇帝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在生活上崇祯皇帝非常的节俭,对于女色也不怎么爱好。崇祯皇帝是一位积极上进,非常想有所作为的皇帝。用现代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形容崇祯皇帝颇为贴切:“睡得比狗晚,起的比鸡早。”在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繁忙的政务中,据说二十多岁的崇祯皇帝就长了皱纹,并且生出了很多的白发。虽然崇祯皇帝非常想要有所作为,但是明朝的积弊太深了,崇祯皇帝的能力不足以改变整个的朝局,最终在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攻击之下,北京城破,明朝灭亡,崇祯皇帝在能够出逃的时候没有出逃,后来再想要出逃已经不可能了,于是崇祯皇帝在处理好一切善后事宜的情况下,与贴身太监王承恩来到了北京的煤山上,看着大顺军队浩浩荡荡开进北京城,哀叹一声,取下皇冠,披发遮面,上吊而亡。崇祯皇帝为什么吊死?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是殉国而亡,对于崇祯皇帝来说这是国破家亡之时的无奈选择,也是一种比较有尊严的死法。崇祯皇帝亡国的原因崇祯皇帝是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凡是亡国之君一般都是昏君,但是史学家对崇祯皇帝的评价却是相当的高的,一般认为崇祯皇帝是一位想要有所作为,并且积极的付诸行动的君主,在崇祯皇帝的一生中做了很多挽救政局的举措,但是却没有做到力挽狂澜,最终亡国。崇祯皇帝亡国的原因总结起来有三。崇祯皇帝剧照崇祯皇帝亡国的原因一:明王朝的灭亡之路并不是从崇祯皇帝这里开始时的,在明王朝的最后几位皇帝的统治时期,明王朝已经显示出了败亡的迹象,众多的史学家都认为明朝败亡之势从万历皇帝的怠政开始就已经开始显露出端倪了。几代皇帝积累下来的积弊,在崇祯皇帝继位的时候已经变得相当的严重,虽然崇祯皇帝希望做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希望能够挽救明朝的颓势,但是始终是无法做到力挽狂澜,因此明朝灭亡的命运不可挽回。崇祯皇帝亡国的原因二:崇祯皇帝虽然是一位想要有作为的君主,但是从其本人的能力来看却并不是一位可以做到挽救明朝于危亡之际的雄才大略的君主,由于其个人能力与其愿望的不相符,使得崇祯皇帝在位期间也相当的辛苦,据说才二十几岁的崇祯帝就已经有了很多的白发,并且长了皱纹,从这里可以看到崇祯皇帝的勤政,也可以看到崇祯皇帝的压力有多大,更加可以看到崇祯皇帝的能力有限。崇祯皇帝亡国的原因三: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关外的大清强大了起来,同时由于明朝已经从根上腐烂到底了,所以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为主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与李自成和清政府的作战中,明军节节败退,完全丧失了战斗力,这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在清军和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夹击之下,明朝最终灭亡。崇祯皇帝的遗书崇祯皇帝是一位生不逢时的皇帝,虽然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并没有做出昏庸之事,实实在在是一位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但是由于明朝的气数已尽,崇祯皇帝无力回天,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最终在北京城破的时候选择了自缢身亡,死之前用鲜血写下了遗书,崇祯皇帝的遗书中表明了自己的不甘。朱由检剧照崇祯皇帝继位的时候接手的就是一个已经腐烂到了根部的明政府,这样的一个明政府不仅面临着关外强大起来的清军的威胁,同时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虽然崇祯皇帝使尽了浑身解数,但是也没有能够挽救明朝走向灭亡的命运。1644年三月十七,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的部队开始围攻北京城,崇祯皇帝与自己的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望着北京城外的连天烽火,长长的叹息着,这位刚刚三十四岁的皇帝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于是回到宫内安排好了善后适宜之后,崇祯皇帝想要逃出北京城,但是却没有成功,十九日的拂晓,崇祯皇帝与贴身太监王承恩再次登上煤山,崇祯皇帝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遗书,崇祯皇帝的遗书中写道:“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之后崇祯皇帝将遗书放在自己身上自缢而亡了。两天后,大顺的军兵才发现这个僵死的国君,四月初,李自成的大顺王朝派人将崇祯帝与周皇后草草安葬在了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内。  崇祯帝刚继位,利落的处置了依附于皇权下的奴才魏忠贤。从此,他以为只要处理好辽东问题,便可标志着明朝在他手里实现了中兴。至于天启皇帝留给他的西北旱灾和民变问题,是没有摆到崇祯眼前的。崇祯慢慢调整几十年没有变过的官员升迁规则,希望能够找到他想得到的肱骨之臣。  军事方面的将领挑选,崇祯是成功的。除了袁崇焕是被处死的,剩下的基本都战死沙场,祖大寿和洪承畴因为处于绝境,最终坚守无望而降。崇祯求治心切,有急功之心。洪承畴和孙传庭本来主张缓慢坚守,结果朝廷不停催促,结果失败告终。他被称为“烈帝”,除了“国君死社稷”这一行为外,还体现在几个方面。御下及严:崇祯十一年,后金骚扰京师后,崇祯用五大法案处死36人,其他低级官吏不算。这样惩罚的结果是到后期,阁臣们越发谨慎办事,事事仰仗皇帝自己的旨意,重大问题互相推诿。一旦情况允许,便用军事力量解决问题。遇到挫折以后才会考虑“款”和,并且不愿意把这种意思大方表现出来。镇压农民军稍稍有成效的时候,杨嗣昌几次暗示可以和后金讨论谈判事项,崇祯都不置可否;还有一方面就是通常说的“刚愎自用”,这一点更多时候,是好处多。杨嗣昌,卢象升,陈新甲,杨鹤陈奇喻,等等在前线的将领,每次都有言官或是朝臣的攻击。崇祯“夺情”启用杨嗣昌这一举动,便招致了人们猛烈地攻击,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刘宗周:国家无人可用,也不能用不守孝之人。至于,有谁可担当重任,那就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了。崇祯能坚持时刻挑刺的情况下,不为所动,坚持发挥他们的作用,没有“刚愎”是不行的。  崇祯喜欢听有具体措施的奏折,或对时政问题的分析,并且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崇祯二年,京师被围,众人焦急万分,却拿不出对策。吏部左侍郎成基命只是提议了启用孙承宗。崇祯便提拔  成基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左懋第上书讲“:我在运河沿岸办事一年,经常召见父老乡亲询问他们的疾苦,都说到练饷的害处。三年来,农民在田野里抱怨,商旅在路途上叫苦,这么重的摊派,所训练的又是怎样的部队呢?部队在哪里呢?剿灭盗贼,守卫边疆,效果体现在哪里呢?干什么使民心瓦解到这般境地呢?”又讲“:我去年冬天到宿迁碰到漕臣史可法,他讲到山东一石米值二十两银,而河南竟贵到一百五十两,漕运储备很有欠缺。朝廷的意见不收折算的钱物,要收取实物田赋。现在淮州、凤阳一带小麦丰收,如果收取山东、河南的钱物换成小麦转运,岂不是非常有利的事?过去刘晏制定过转易的办法。今年黄河以北大丰收,山东东昌、兖州二府也好收成。假如拿出国库银二三十万两拨给那里的有关部门及时收购,对于国家财政是有利的。”崇祯帝立即命令讨论实施。懋第几经升迁,做了刑科左给事中。大臣一旦入了崇祯的眼睛,便非常信任。杨嗣昌因为对农民军提出的策略和效果显著,崇祯非常信任。直到李自成张献忠再次造反,杨嗣昌挂帅,他无论提什么要求,崇祯都是照批,有了胜利消息,便直接奖赏。  相对于前线将领的选择,内阁阁臣和首辅的选择却是不怎么样。温体仁个周廷儒是在阁时间最久的两位,两个人都是庸人一个,事事无意见,刻刻没想法。这显然不是崇祯朝这个多事之秋该有的能力。阁臣换了五十多位,不知道是真没有张居正于谦那样的能臣,还是崇祯最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去挖掘人才。可能是前者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真有的话,崇祯会对他很信任的,不会出现张居正那样的结局,自己的改革措施被全盘推翻。  崇祯性格中还是有一点犹豫因素的,比如太监监军问题,崇祯两废两立。在陈新甲议和,调吴三桂保卫京师,以及“南迁”等重大时刻处置不果断,结果丧失战机。  崇祯处理内政上基本没有什么成效。西北地区连年旱灾虫灾,崇祯注意力集中在辽东,除了四年赈灾15万两一次记录,便再没有任何具体行动。陕西省是起义军的源头,活动的范围也比较小,主要是在省内。偶尔出省骚扰山西河南湖北四川。并且在省内也是不成气候,屡屡靠假投降求生。或者正是因为在崇祯看来这不是个事,所以不值得去考虑灾区人们的情况。反而又加辽响150万两,为辽东做点贡献。张献忠曾在襄阳打地主,一次放款50万,李自成在洛阳把福王煮了以后,放粮赈灾。结果就是这两个举动,奠定了两人的群众基础。崇祯如果大方一下,崇祯二三年把150万辽响放在陕西赈灾,哪有后面的起义军搞事了,更不会有剿饷。到后来,边关需要练兵,又一次加练饷730万两,这算是人祸吧。结果就在当年,河南山东等等也有了灾害,连江南有了旱灾,这个就是天灾了。这两个加一起,崇祯和那帮庸庸碌碌的臣子能应付了才怪。  崇祯一辈子都面临内忧和外患。这两个战场彼此配合,最终是内患要了崇祯的命,外患彻底灭了大明。历史上内忧外患,两线作战本来就是兵家大忌。清末,如果八国联军进北京,而爆发太平天国起义,那么清政府估计早就退出关外了了。唐末,黄巢起义的时候如果和安史之乱碰到了一起,那么大唐早就换代了。十七年的战争消耗,再有基础的王朝也会被榨干。何况,崇祯手里还没钱,都是要办事了,就和百姓要钱。百姓能忍十七年也是很不错了。  有弱宋刚明之说,宋外交上处处示弱,南宋反而苟且了150多年,如果不是出现了遇城屠城,佛挡杀佛的变态蒙古军团,即使这样南宋军队抵抗了44年,否则南宋能延续到什么时间,还真算不到。赵构极力阻止前线将领乘胜追击,怕迎回两帝。金军进攻,跑的人都逮不住,结果赵构活了八十多。明朝把明英宗要了回来,结果发生了“夺门之变”。崇祯“君王死社稷”了,结果南明在内斗中只存在了十五六年。是说赵构有先见之明呢,还是应该感慨崇祯失误呢。  明朝言官的发达程度,限制了朝廷对外政策的灵活度。明朝对敌人只有战斗到底一条路可选。先是陈新甲议和泄密,后是崇祯几次讨论调吴三桂进京和南迁事宜,以及和李自成提出议和,却屡屡被阻。崇祯可能不是没想过干脆乾刚独断。但是碍于历史传统,自己选择与大臣们商量,结果阁臣们却不配合。言官们和大臣们都愿意在朝堂之上说些保社稷,不弃土地的冠冕堂皇之言。陈演,魏德藻和光时亨这几个反对调兵保京师和南迁提议的人,最后全部投降了李自成。而李邦彦和李明睿这些大臣自杀殉国。  人们说“明亡于万历”,在我看来,明朝在崇祯十一年之前,基本上是没有亡国迹象的。他有十几年的时间,充分处理好西北起义的问题。结果,这个脓包却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反而发生了癌变。剩下几年的时间里,癌变范围扩大了,明王朝真的也没有了力量去压制,更别说治疗了。  陕西出来的张献忠李自成他们一生的所作所为,基本上可以确定他们并不是有志于推翻明朝后,一统天下的雄主。张献忠在四川建立政权后的暴行,或许没有史书上那么夸大,但是杀平民,荼毒读书人,甚至屠杀自己军队的事实是存在的。李自成兵临京师城下,竟然和崇祯提条件:只要西北称王,给军饷一百万两。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李自成的格局。所以,他进了城后,大肆掠夺财富,然后把这些宝藏源源不断送往西安。因为他觉得京师不是自己的,西安才是自己的归属。抢了就抢了,跟自己没关系。  后金则在这场事变中,无意间充当了“鹬蚌相争,黄雀在后”中黄雀的角色。如果吴三桂没有请兵,那么多尔衮的大清大概率会延续十几年来的风格,踏踏实实的在辽东继续攻取明朝最后的关口——宁远,不定时的继续 入关骚扰掠夺,一点点的蚕食消耗大明朝的实力。直到有一天,感觉大清实力允许了,最终入主中原。在他们看来,或许大明朝确实已经不堪,但毕竟只是北方地区,天灾不断,起义纷纷,大明的基础江南还是完好无损,那儿有钱有兵,国土广袤,人才济济。所以在清统治集团看来,他们入主中原日子不知是何时。  但是机会来了,吴三桂请兵了,崇祯已死,整个大明群龙无首,北京换了新主子了。吴三桂要替皇帝报仇,承诺愿意和大清割地称王。但是吴三桂小瞧了这些人的野心。他们不想偏居于辽东,取代明朝,是皇太极就定下的战略方针。清朝一代一代皇帝只会一步步实现这个目标。而现在机会来了,中原无主,李自成新政权立足未稳,而且山海关的吴三桂请求自己入关,为明皇帝报仇,自己是正义之师啊。大清等待的不就是这个几百年才出现一次的时机吗?  然后历史就这样发展了,先打农民军,南明竟然以为清军是给崇祯报仇的,所以这段时间一直袖手旁观。直到李自成失败,清军开始进攻南京的时候,南明下上也没明白,这不是镇压起义军的内部问题了,而是汉族和满族的民族斗争了。  事实上证明,崇祯殉国,除了成就自己的历史名声外,对大明朝并没有任何事实的好处。他的殉国,直接导致了南明王朝抗清斗争的短命。  南明福王登基宠信马士英,浪费了清军追击农民军带来的时间缓冲,结果南京投降,江北四镇:刘泽清,刘良佐,高杰和黄得功,前两位投降清军,高杰被黄国安所杀,此人投降清军,只有黄得功战死。左良玉,拥兵几十万,其子左梦庚率军投降。后来出现隆武帝和鲁王监国互相攻击,两人先后被福建郑家所控,不能有效指挥前线明军抗清。最后永历帝一直在跑,终于没有了立足之地,在缅甸被抓送给吴三桂处死。即使这样,上南明几个皇帝或者监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十几年。  崇祯南迁会发生什么?  历史上的亡国之君,都是退无可退了,包括权利上的,如汉献帝,本身一直当傀儡,只能禅位;还有无地可退,如金哀宗,永历帝。但是就像崇祯这种,拥有江南大片领土,皇帝权力仍然全国有效的情况下,仅仅是京城陷落,便觉亡国的,只有崇祯一个。哪怕是偏安,南明内斗不已,被追着打尚且苟且了十五六年。崇祯在江南偏安,内部一致,积极对外坚持个几十年根本不是事。  崇祯如果南迁,朝堂上不会出现马士英乱政的情况。这个时候崇祯没有了起义军和清军的负担,重新筹划利用江南完整的财力和兵力,江南人才不少,崇祯这个时候可以近距离接触这些有担当的人才,充实自己的内阁。不用感叹有亡国文臣,投降之将领。都城陷落,清军入关这些都可以凝聚人心。  崇祯如果南迁,北京还是会和历史一样,正常陷落。那些家产丰厚的大臣,士绅来不及一起南迁的,他们中绝大部分会留下来投降李自成的,因为他们不会舍弃家产,一无所有的去江南的。他们在崇祯手下已经做得不爽了,幻想着换个领导人,自己还可以做个新朝的开国功臣。但是,对农民军而言,李自成也一样的会用酷刑收拾这些文臣故将的,心中有大义的人一样的还是自尽。吴三桂会怎么办?这是个变量。会不会投降清朝呢?如果投降了关外的多尔衮,那么北方地区的历史还是会正常的发展。另外一种可能,吴襄和陈圆圆会大概率投奔山海关的吴三桂。这样吴三桂会向李自成投降。(历史上,吴三桂一家之所以在京师落到了李自成手里,是因为崇祯坚持不走,作为臣子的只能傻傻等待农民军进城。)三海关一线将会由农民军管理,继续由吴三桂任总兵。毕竟关外那是辫子军,李自成没打过交道,只能交给吴三桂打理。至此,北方领土以山海关为界,黄河流域尽属李自成。关外的多尔衮的对手,由战斗力不堪,畏敌如虎的明军,换成了处于上升期的农民军。而崇祯帝则是不再面对两线作战的困境,他的敌人只有一个,占据京师的李自成,那里是祖宗陵寝所在,必须打回去。这个时候的农民军将会代替崇祯,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  京师陷落的消息传到辽东,多尔衮和一些汉臣商量这一巨大的变故。他们会趁着这一巨变,先占领宁远,因为吴三桂现在是在山海关。然后再次骚扰京师,试探新对手李自成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会再次联系吴三桂,劝他投靠大清。这个时候的李自成在京师的统治并不牢固,山西山东之前的前明降将并不会忠于农民军,所以清军再次入关,围困北京。崇祯可以名义上指望附近的明军来解围。可是这个时候的李自成,可是没那么大的号召力。他的主力都在京师,或者在陕西。附近已经投降的前明将军们只忠于自己的利益,并且这些人知道:自己手里部队的战斗力打不过农民军,更别说和清军硬拼了。所以,在京师,大清和李自成会有一场大战。李自成本来只中意陕西西安,这个时候,京师对富商官绅大臣们的拷掠也已经完成,财富出于安全的考虑早就源源不断送到了陕西。再者,如果坚守京师,四周无援,只是坐以待毙。并且,农民军在京师的所作所为早已失去了上层人物的拥护。所以对于擅长保存实力的他不会下定决心和清军决一死战的。清军就这样占领了京师。李自成撤了,守在山海关的吴三桂会顺应天命的投靠清军。  因为西北战事,牵扯了他对后金作战的兵力,财力和将领。如果没有内乱,崇祯可以一心一意的对付关外的后金,十七年能坚持下来,那就还能继续坚持十几年,几十年,这个时候毫无压力。对于虎视眈眈的大清,李自成等农民军就是后金没有盟约的盟军。只要农民军不灭,后金总会等到机会的。所以不管怎么假设,后金入关是早晚的事。因为三者清军战斗力最强,最主要的是领导人就有野心,有能力有意愿,所差的只有时机,崇祯与农民军相斗,这个时机总会出现的。清军控制了京师,那么后面的历史就还是差不多的。  那么崇祯南迁后的意义在哪儿?  京城陷落,半壁江山丢失,这种事情震动天下,会激发江南士子报国之心。一旦清军入关,在当时,这便成为华夷民族战争。这两点都可以强烈的凝聚人心。在士气上能起到“哀兵”的效果。南迁后的崇祯仅南京附近便有十几万人可以调动,危急时刻,随时可以调兵保卫南京。南京各方面储备丰富,没有京师灾害霍乱发生,并且自崇祯十三年没见过的江南财赋可以使用。人才方面,史可法,黄得功,高杰,刘泽清等可以使用,皇帝手头宽了,那么有军阀雏形的左良玉也会乖乖听候调遣的,如马士英与阮大铖是不可能立足于朝堂之上。京师没钱没兵没文臣武将灾害不断的境况不会再出现。这个时候,崇祯便可以考虑使用这些充裕的资源了。在北方,出现转机,那些投降李自成和清军的将领会乘机反正-----大同总兵就这样做的。就按照抗击清军十五年计算,那个时候估计崇祯早就累死了,即使这种情况下真的还是打不过大清,那才是真的竭尽全力了。也没有任何遗憾了。  南宋悲哀是因为赵构的软弱无力,私心大于国家利益,大好形势毁在了皇帝手里。就这样偏安。崇祯帝的悲哀是大明半壁江山还在,战争潜力没有深挖,结果自愧于明王朝,抱着“守不住社稷,可以死社稷”的态度自杀,留下一个四分五裂的南明机构,终于被一个一个绞杀,断送了最后的明王朝。  总之,如果他的求生本能强烈一点,他就不会是末帝。是他自己放弃了自己。崇祯十一年以前,明王朝可以挽救,崇祯有大把时间从根本上缓和局势。十一年以后,明王朝便走向了不归路。
楼主发言:6次 发图:0张 | 更多
  历史能假设吗
  崇祯最大的错误就是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了,以致失去理智,该乾纲独断时犹豫不决,比如议和,南迁,不该乾纲独断时却狠心异常,比如冤杀袁崇焕,不顾老百姓死活加派辽饷  
  “取代明朝,是皇太极就定下的战略方针  清朝一代一代皇帝只会一步步实现这个目标。”  黄太鸡根本就没有什么方针,而是局面对清有利而已,楼主奴嘴一张,便把拿着狼牙棒四处抢杀的原始部落吹捧成雄才大略  “所以不管怎么假设,后金入关是早晚的事。因为三者清军战斗力最强……”  楼主的奴性再次表现得淋漓尽致,清奴隶兵能入关只是吴三桂的选择决定的。如吴三桂选择李自成,那么奴隶兵永远只能在关外。  “守在山海关的吴三桂会顺应天命的投靠清军。”  一句“顺应天命”暴露了楼主  ——————螨遗
  清军实力是强但是只要把他困在一个一个地方,死的也快,少数民族很少有超过百年的,清朝皇帝很聪明,懂得起码表面上满汉共治天下,所以时间很长  
  明朝。把整个国家搞成,除了屌丝就是高富帅的社会!当然就是个这个结果!  富人没错,挣钱.谋利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整个国家对“富有”这个词的定义有根本性的错误!  并没有遏制或者用别的东西来补偿这些富人人的贪欲!让他们的贪婪无限放大!  眼看着别人活的人不人鬼不鬼!自己却在追求更加富有!
  还有人在看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郭靖殉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