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去求仙观棋 凌霄古洞前上中方七日时间几千年 解签

中国围棋史话
我的图书馆
中国围棋史话
第一章 如何一局成千載?應是仙翁下子遲。
楊柳青年畫《琴棋書畫》
中國古代四大藝術:「琴、棋、書、畫」之「棋」,指的就是圍棋。有人認為圍棋棋子沒有如象棋之等級之分,當起於原始社會時期。《梨軒曼衍》云:「圍棋初非人間之事:始出於巴邛之橘,周穆王之墓;繼出於石室,又見於商山,乃仙家養性樂道之具。」將圍棋捧了上天。圍棋既是仙家發明,那又為何會降臨人間呢?
明.張以寧.《爛柯山圖》人說仙家日月遲,仙家日月轉堪悲。誰將百歲人間事,只換山中一局棋。
話說上古仁君帝堯,娶妻散宜氏,生下兒子丹朱。丹朱雖然是聖人之子,但卻自小性情乖戾,長大後又嗜好遊玩,不務正業。堯帝為丹朱擔心不已,遂往覓仙人蒲伊問教子之良方。至汾水之濱,見二人對坐蒼檜下,劃沙為道,以黑白小石子行列如陣圖。右一人戴箬笠,左一人披蒲衣,坦腹露臂,毛長數寸,兩目更方,帝知即是蒲伊。堯帝上前施禮,請教全丹朱之術。蒲伊曰:「特易矣!丹朱善爭而愚,當投其所好,以閑其情。前翠檜下沙道石子,是謂弈枰,廢興存亡,於此可見。」
帝問其理,蒲伊曰:「夫萬物之數,從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且一者,生數之主,據其極而運四方也。三百六十,像週天之數,分四隅以象四時,各九十路以象其日,外周七十二路以象其候,亦名圍棋,為具攻圍征之用。其子白黑相半,以法陰陽。局之道謂之枰,道之間謂之罫。局方而靜,棋圓而動,以法天地,自立此戲,世無解者。棋雖小數,實與兵合,千變萬化,弈無同局。苟非精慮深思,不能求其勝負之由也。子歸以教丹朱,彼必專心致志,何暇爭奪天下哉?」
近代.仙人圍棋陶塑
帝獨自一個回來,召集群臣齊集檜下,看所聚石子,眾人不解其義。堯帝用心端思詳察,越旦,盡得其妙。命左右歛石於囊,畫棋局於簡,收拾回程。回到家裡之後,堯帝為了引起丹朱的興趣,用文桑木來做棋局,用犀角和象牙來做棋子。做成之後,光彩奪目,不同凡響。帝堯一向儉樸,但為了教育好丹朱,竟不惜豪華奢侈一回,足見其苦心。丹朱果然被此名貴之棋局所吸引,由堯處學了圍棋,據說從此果真有了長進。據此,我們之所以能夠享受圍棋帶來的樂趣,可要多謝丹朱了。
也有人說是舜作圍棋以教愚子商均。按照這種說法,制造圍棋,是為了開發智慧,純潔性情的。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文中則以為圍棋始於戰國,是縱橫家們的創造。他的根據是,圍棋「有害詐爭偽之道」!可謂極穿鑿附會之能事了。
林下暖酒,石室彈(?)棋
《圍棋之道》from Thank Mr Eric S. Piotrowski for granting me the permission to use his marvellous pictures in this site
第二章 古人重到今人愛,萬局都無一局同。
四藝雅聚(清代楊柳青年畫)
琴棋書畫之棋
龍鳳星晨石刻 成都市郊
黃山景物:左起,「仙人背柴」、「仙人對弈」、「相國觀棋」。
在甘肅水昌縣鴛鴦池出土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罐,不少繪有黑色、紅色甚至彩色的條紋圖案,線條均勻。縱橫交錯,格子齊整,形狀很像現在的圍棋盤,但縱橫線條隻有十至十二道,而不像現在是十九道。考古學家稱之為棋盤紋圖案。
甘肅水昌縣鴛鴦池出土的原始社會末 期的陶罐
   彩陶壺(甘肅永靖)    其他陶器上的棋盤紋
起初發明圍棋的時候,用的是多少道的棋枰呢?
《孫子算經》上有句話:「今有棋局方十九道,問用棋幾何?答日:三百六十一。術曰:置十九道,自相乘之,即得。」近人論證《孫子算經》可能是東漢時的作品,那就是說,東漢時圍棋盤已是縱橫十九道了。 東漢人馬融、蔡洪在《圍棋賦》中,有「棋鵻」、「五嶽」的名稱,間接支持了這種推斷。
但三國時魏國邯鄲淳的《藝經》裡寫著,「棋局縱橫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
此外還有一個唐代的說法:馬鞍山位於柳江南岸的市中心,高達海拔270米,是柳州八景之一。相傳古代八仙中鐵拐李和呂洞賓兩位仙人曾在馬鞍山上下棋,至今山上留有一尺多長的仙人足跡和「棋盤石」、「仙人洞」等。柳宗元遊覽此山後。在《柳州山水近治可遊者記》文中說:「始登者得石坪於上,黑肌而赤脈,十有八道,可弈。」有人據此認為唐代流行十八道的圍棋。然按文理,「可弈」的棋盤大概不等於常規的棋盤。
胡應麟《筆叢》說:「今圍棋十九行,三百六十一路,子亦如之,宋世同此。然漢製十七道,唐局或十八道,不可不知也。」是比較保守的估計。
反而考古文物方面的證據比較多: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村古鞋群中,有一部份為初唐當地豪族張氏的墓葬,保存了不少初唐文物,其中有一幅仕女圖,描繪了十一個婦女形象,其中有兩個對弈的貴婦,用的也是十七道的棋盤。
1971年湖南省湘陰縣一座唐代古墓的隨葬品裡有圍棋盤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縱橫各十五道。
日,在內蒙敖漢旗豐收公社白塔子大隊發掘的一座遼代古墓裡,挖出圍棋方桌,高十釐米,邊長四十釐米,桌上畫有長寬各三十釐米的圍棋盤。棋盤縱橫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著。
內蒙敖漢旗豐收公社遼代古墓13道棋局
這些只是眾多考古新發現中的幾件古物,但足以說明幾點:首先,圍棋在原始社會時,已具雛形。縱橫交錯的棋盤圖形已經基本形成。 其次,從出土棋盤的十、十三、十五、十七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線的發展過程看,圍棋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某一天裡突然創造出的奇跡,而是經過了由簡單到複雜,棋子由少到多,著法由單一到多樣的發展變化過程。
棋局的大小關聯到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局棋:《孫策詔呂範弈棋局面》的真偽問題。這一棋局見於來人李逸民編的《忘憂清樂集》,是在縱橫十九道的棋盤上展開的。從清人錢大昕開始,就有人質疑其真實性,百餘年來爭論不休。我們認為,棋盤的變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這種變化要被所有的棋手認可,不可能在一時一處完成。新形式總是由局部到全面,逐漸推廣完善的,而老形式也不可能一夜間在地球上完全消失。大膽一點,我們可以這麼設想,縱橫十九道圍棋盤,最早出現於東漢,完成於隋唐。
棋子方面,考古學家從安徽亳縣元寶坑一號東漢墓中找到石質圍棋子117粒,11.5 毫米見方,厚三毫米,顏色有粉綠和墨綠兩種,可見漢魏時期的圍棋子仍是方形的。大約到了唐宋時期,棋子才從方形變為圓形。由唐代以後,圓形的玉石棋子屢有出土,如江蘇丹陽出土的黑白棋子83枚;淮安宋代楊公佐墓出土黑白棋子50枚等。
 中國式的圍棋盤,一般有抽屜放棋子            楸木    
雲子生產始於唐代,興盛於明清。白子潔白如玉,黑子在棋盤上呈漆黑色,手指夾住對著光看則呈碧綠色,素有國寶之稱。棋盤又叫做「枰」,以楸木為貴,故詩詞中又以「楸枰」稱圍棋盤。
中國圍棋子中以「雲子」最出名。雲子的祖先是「永子」,永子原產于雲南永昌郡(今保山市)。關於永子,有這樣的民間故事:
相傳九百多年前,呂洞賓來到永昌郡,在龍泉池畔的塔盤山下見到一個孝敬母親的窮苦農民,為了周濟這個農民,呂洞賓就教他用當地盛產的瑪瑙和琥珀鍛造圍棋子出售,使母子擺脫了困境, 永子傳播于世。
據記載, 永子之生產始於唐、宋,盛于明、清,為達官顯貴,文人雅士所厚愛,也是進獻皇帝的貢品,有「永昌之棋甲天下」之美稱。 民國初年,永子製法失傳,1974 年,經對永子的化學成分反覆測試、研究,并加以改進,試制成功「雲南圍棋子」。雲子質地細膩玉潤,堅而不脆,沉而不滑,柔而不透,圓而不橢,正面微凸,底面扁平,弧線自然,造型別致。白、黑子各有特點:白子潔白似玉,潤而發光,色如嫩牙、晶瑩可愛;黑子烏黑透碧,照光而看呈墨綠色,且周邊有一种神奇的碧綠光環,但著盤則呈黑色。由於色澤柔和,適於弈者作長時期的觀看與思考。雲子看上去很象天然玉石琢磨而成,重扣不碎,著盤聲鏗,手感舒適,由于導溫性低,有冬暖夏涼之感。
棋子山上的天然棋石
1993年第三期《體育文史》雜誌發表了楊曉國的《論陵川棋子山與圍棋起源》 。文中根據陵川棋子山是我國唯一有天然棋石(棋子的古稱)的地方、周武王曾訪殷末三賢之一的箕子於「箕子山」(即今棋子山)及圍棋包含的一些哲理可能誕生於該地附近為理由,推測圍棋起源於殷末周初的山西陵川縣附近地區,也可聊備一說。
戰爭的需要可能也促進了圍棋的發展。兩漢時己有人把圍棋當作兵法,《隋書?經籍志》還有棋譜收入兵書。
據說圍棋盤面效洛書,361個交叉點、8個方位星、周邊72個交叉點與360周天、8卦、72候相應。棋子扁圓形,上突下平,分黑白兩色,象徵陰陽。如此說,可真有哲學意味。吳清源則認為圍棋可能像徵天空裡星晨的分佈,由古代天文家的工具發展而成。
與中國哲學、特別是《易經》有關的《河圖》和《洛書》也是黑白圓點的佈局,和圍棋也可能有點淵源:
《周易本義》卷首所載《河圖》《周易本義》卷首所載《洛書》
現代人用「弈」字指圍棋、象棋、軍棋等等 一切棋類。 其實,最早的時候,「弈」是專指圍棋的。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 「弈,圍棋也。從丌、亦聲。」丌的古文字為兩人舉手握棋對局的像形。西漢末楊雄在《方言》中說:「圍棋謂之弈,自關而東,齊魯之間皆謂之弈。」可見,西漢年間,弈已成了圍棋的別稱。仍然稱弈的,只有北方部分地區。
第三章 數局棋中消永日,一樽酒裡送殘春。
弈秋是見於記載的第一位棋手,生活在戰國初期,由於棋術高明,當時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為師。他有兩個學生:一個誠心學藝,十分專心;另一個大概只貪圖弈秋的名氣,雖拜在門下,並不下功夫,弈秋講棋時,他心不在焉,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著鴻鵠什麼時候才能飛來。飛來了好張弓搭箭射兩下試試。兩個學生同在學棋,同拜一個師,前者學有所成,後者未能領悟棋藝。這小故事說明了專心致志是下好圍棋的先決條件。
春秋戰國之時,諸子百家各執己見,到處遊說,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已經十分風行的圍棋開始在諸子的言論中出現,或褒,或貶,或以圍棋為例,或直接論述圍棋。其中有不少有價值的論點,這對圍棋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士大夫階層最初是瞧不起圍棋的。孔夫子在《論語》裡把圍棋看做無聊消遣的東西。此觀點影響深遠,以後有人攻擊圍棋時,常說些類似的話。
日本 孔子老子對局圖
孟子師承孔子,曾說:「下圍棋的人嗜好飲酒,不顧父母養育之恩,不盡孝敬之義。」他把下圍棋而不理父母算作五不孝之一,但我們應該注意到「不理父母」才是重心。《孟子》裡還有這麼一段話: 「學習圍棋如果不專心於自己立足的一方並致力於攻克對方,就不能領會圍棋的精髓。」這裡,孟子不僅承認圍棋是門深奧的藝術,必須專心致志才能學會。
以後,圍棋的地位逐漸提高。《關尹子》裡指出:「射箭,駕車,操琴,學棋,沒有一件事是能夠輕而易舉學會的。」顯然,圍棋這時已提高到與射箭,駕車、操琴同樣的地位了。
梁蕭繹(508-554) 《金樓子.雜志篇》又有記載:「梁有富人虞事,財資無量,登高樓,臨大路,陳酒博弈其上。樓下俠客相隨而行,樓上博弈者爭采而笑。會飛鳶墮腐鼠,正中俠客,俠客聞樓上笑,謂虞氏以鼠投己,夜聚攻滅虞氏。」博弈博出個禍來,虞氏恐怕是第一人了。按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從此魏亦稱梁,至前225年為秦攻滅。虞氏事件當發生於此段時間之內。
第四章 旌旗首尾千餘里,渾不消他一局棋。
秦代時間很短,未見關於圍棋的記載。唐代道士瞿柏庭 (755-773) 曾聲稱於藝藥園中得一秦人棋子,光潤如玉,但因其「狀若小龜」,非博非弈,不知是否真有其事。
漢代宮中盛行圍棋。每年的八月初四這一天,戚姬總要陪高祖劉邦下圍棋。據說在這天下棋,贏家可以終年有福,輸家可能遭疾病之災。要免除災難,只能取一縷髮絲,面朝北斗星,乞求它賜予長命百歲。這樣的風俗可真有情趣。
話說這戚姬身材修長,氣質高貴,在定陶與劉邦相遇,自此兩人情投意合,成了一對誓同生死的烽火鴛鴦。戚姬的兒子叫如意,言談舉止都有劉邦的風範,劉邦對他十分鐘愛,加上戚姬的枕邊進言,劉邦元配呂后兒子劉盈的怯懦不討劉邦喜歡,劉邦大有廢掉劉盈,另立劉如意來繼承自己衣缽的可能。這件事的態勢在不斷發展,呂后整天膽顫心驚,眼看戚姬先是奪走丈夫的愛,如今又要攫取太子的位置,一個是情仇,一個是政敵,她必須反擊,但也必須小心翼翼。
明.張士俊《大備對宗》插圖上聯之「象 」字應作「圍」才符合畫面及歷史,對仗卻稍遜了
漢代定鼎以來,千方百計想要羅致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來為治理國家出謀划策,但「商山四皓」听說劉邦不太重視儒生,言語之間又喜歡不干不淨地罵人,所以始終不肯應合。 所謂「商山四皓」就是商山之中的四位隱士,名叫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這四位飽學之士先后為避秦亂而結茅山林。商山在今陝西商縣東南,林壑幽美,云蒸霞蔚,地勢險峻,是一個隱居的好地方。據說商山四皓喜歡下圍棋,《四皓弈棋圖》是常見的畫題。
明.張路雜畫冊《商山四皓圖》
為了鞏固兒子的太子地位,呂后求計于張良。四皓本來就是張良的道友,經過張良的穿針引線,劉邦都沒有請動的「商山四皓」被太子劉盈和呂后的誠心感動,答應出山,作太子的賓客。經過這四位長者的教導及潛移默化,劉盈的修養和見識大有長進。 一天,宮中大排筵席,四位鬚髮皆白的長者,肅立在太子劉盈身后,等到漢高祖得知他們就是「商山四皓」時,便知道太子已不可廢。他知道連自己都請不動的「商山四皓」都已成為太子的賓客,看來太子羽翼已成,當劉邦回到后宮把這一消息告訴戚姬時,戚姬立即淚流滿面,戚姬為排譴心中的悲痛和不安,悲歌一曲,希望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得到保證,劉邦無言以對,也只能用一曲悲歌訴說無奈。 這次呂后在張良的幫助下,取得意外的勝利,連雄才大略的劉邦也一籌莫展。
明代陶安有一絕詠此事云:安劉事畢返林丘,當局機心老未休。松下樵夫應暗笑,先輸一著與留侯。
漢景帝劉啟少年時當太子的時候,曾因六博爭道,以博局相擲擊,誤殺了吳王濞的太子,種下了未來「七國之亂」的禍根。《後漢書.孔融傳》說,孔融五十六歲時被曹操處死,當時,女兒年七歲,兒子年九歲,因為幼弱而得以保全。而孔融被拘執時,據說兩個孩子正在弈棋。由此可見,博弈一類的智力遊戲可能是當時上層社會兒童遊藝生活的內容之一。
漢景帝當太子時擲博局誤殺了吳王濞的太子
漢景帝陽陵南闕門遺址出土陶質漢代圍棋棋局殘件 (角部有小斜線一條標示星位位置)
考古工作者1997年在漢景帝陽陵南闕門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一件陶質漢代圍棋棋局殘件。漢陽陵是中國西漢王朝第四代皇帝漢景帝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園。南闕門遺址位于帝陵南部 120 米。出土的圍棋盤外觀略有殘損:長 28.5 厘米至 5.7 厘米,寬 19.7 厘米至 17 厘米,厚 3.6 厘米。
從陶制棋盤質地來看,棋局是用當時的一塊鋪地磚加工制成的,而局面縱橫之線刻劃簡略、粗陋,因此棋局雖出自皇家陵園,但顯然不屬於皇家之物,很可能是守陵人信手制成,以供閑暇之時娛樂所用。由此推斷,在西漢時期,圍棋已不僅流行於士大夫階層,而且也被中下層平民所接受。
專家從遺址出土的同時期的鋪地方磚得知,這種方磚一般長寬約 33 厘米左右,結合棋局上殘餘的刻線數目推算,漢陽陵陶質棋局局面應有縱橫線各 17 條,說明圍棋在西漢時期已經具備了現代圍棋的雛形。
這件圍棋棋局,雖然不是皇家貴族用物,但是因為出土於漢景帝陵園,也很自然地會使人聯想到漢景帝劉啟少時與吳太子爭博的故事。
西漢時人稱杜陵人杜夫子為「天下第一名手。」有人譏笑他在下棋上亂花功夫浪費時間,誰知道他卻回答說:「我精通了圍棋之道,可以彌補孔夫子之不足。」一個封建士大夫,竟敢說這樣的話,看來還是位有膽氣的漢子。
西漢時,以棋揚名的還有劉去和陳逐。傳說,陳遂因陪漢宣帝下棋,討得天子歡心,後來還得了太原太守的官職。
從總體上看,西漢時期的圍棋活動似不廣泛。因為到了東漢初年,班固在《弈旨》一書中還說:「博行於世而弈獨絕」。流行,卻不見圍棋。
試看漢代畫像石,描寫六博的多不勝數,但描寫弈棋的,卻似乎沒有(據李松福《圍棋史話》說,山東曲阜孔廟有一幅描寫孔子說話「不有博弈者乎?」的漢畫像磚,待找。不過以下曲阜窯瓦頭村此幅也有點近似,雖然下面的「棋局」可能是箸枰,但作為箸枰,又好像大了一些),可見此藝傳至漢朝,已近滅絕。
曲阜窯瓦頭村博弈畫像磚
樂府風人詩有句:「圍棋燒敗絮,著子故衣然。」借圍棋為著子(思念你)、敗絮為故衣、燒為然(燃)(即仍舊),可算是此時期碩果僅存的有關文獻了。
恆山琴棋台:相傳仙人在此鼓琴弈棋
仙人六博畫像石
40年代 傅抱石 古今輸贏一笑間
明.仇英.漢宮春曉圖部份
1952年河北望都一號東漢墓中室東南壁下出土十七道石質棋盤,呈正方形,高14cm,邊寬69cm。盤下有四足。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圍棋盤實物。參考《望都漢墓壁畫》中國古典薄術出版社1955。
《程氏墨苑.百老圖》
環球社《圖畫日報》(10.8)第五十四號畫謎
大致到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圍棋活動才又興盛起來。
日本.歌川國芳.關公弈棋刮骨 (1853)
歷史上許多軍事家、謀略家都深知棋理妙道。諸葛亮年輕時隱居隆中,以琴、棋、書、畫自娛,陶冶出治國安邦的輔佐之才。劉備一請諸葛亮時,就聽到農夫在田畔唱歌:「蒼天如圓蓋,陸地為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自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可見諸葛亮確是棋中高手。《寶慶府志》上說,寶慶府(今湖南邵陽)城南五里,有棋盤崖,上有石盤廣六尺,相傳正是諸葛亮下棋處。《玉海》一書上也說,成都有棋盤市,即諸葛亮陳營處。
劉備伐吳,被東吳名將陸遜火燒八百里連營,諸葛亮排八陣圖,阻陸遜入蜀。陣圖就在四川新都縣彌牟鎮東。後人有詩:「魁台一丈高三尺,如星如弈如聯珠。」相傳諸葛亮正是運用了圍棋戰法,才把陣圖擺得如棋子錯落,奧妙無窮,使陸遜見陣而退,不敢入蜀中半步。
後主時的費煒也很喜歡下圍棋。延熙七年間,魏軍大舉侵犯蜀國,費煒率兵抵擋。當時,形勢很緊張,敵人大兵壓境,蜀軍隨時都有戰敗的可能。費煒卻指揮若定,穩坐軍帳之中,與光祿大夫來敏專心致志地下圍棋,很有大將風度。據說,在這戰亂之秋,費煒常下圍棋,勞逸結合,從不影響戰事。
三國時湧現出大批優秀的棋手。 據《三國志?太祖紀》記載,曹操與當時魏國的著名棋手山子道、王九真、郭凱都交過手,棋力即使不在其上,也堪稱對手,旗鼓相當。 《三國志》中還提到棋手孔桂,曹操見他通曉圍棋之道,很是喜愛,讓他隨從出入。
魏國還有一位大棋家,是「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局亂了,王粲憑著記憶,重新擺出了原來的棋局。下棋人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們用布把復盤的棋局蓋起來,請王粲再重擺一遍。王粲胸有成竹,第二次擺出了打亂前的棋局。下棋者揭開罩布,兩下一對,不錯一子。
曹丕當了魏國的皇帝,對驍勇善戰的弟弟曹彰存有戒心。為消除後患,有一天,曹丕邀曹彰到卞太后宮中下圍棋,邊下棋邊吃著棗兒,兄弟情義融融。其實,曹丕早已在一些棗兒裡下了毒,自己揀好的吃,曹彰卻識不出好壞。不多會,曹彰中毒。卞太后見狀驚恐萬分,趕緊喊人弄一罐水來。但文帝已事先命人打碎了所有水罐。一時太后宮中亂作一團,太后不知如何保住愛子性命,赤足奔至井邊,然而無法汲水,曹彰終於暴死在卞太后懷中。
在吳國,圍棋流行的程度不亞於魏國,甚至還出現號稱「棋聖」、「弈聖」的嚴子卿、馬綏明。
吳國上層人物中,好弈者甚多。孫策、呂範、諸葛謹、陸遜等都是圍棋好手。 《三國志.呂範傳》上說:呂範攻打山越回來,準備向孫策彙報戰績。孫策並不讓呂範站著乾講,兩人是一邊下圍棋一邊談論戰事。
《忘憂清樂集》(白7在32右)有人認為黑棋是孫策,因為下得不好,所以記譜者只記了43手
諸葛謹和陸遜這兩位棋迷則一急一溫,性情差異很大。吳嘉樂五年時,孫權令陸遜和諸葛瑾率軍攻打魏國的襄陽。因軍情洩露,形勢嚴峻。諸葛瑾有些緊張了,坐臥不安,更無心對弈。陸遜則不然,依舊不慌不忙地下棋。
圍棋在吳國風行,最後竟使孫權的太子孫和緊張起來,因為他的幕僚如蔡穎等一班人常因下棋耽誤公事。為此,孫和特地找來一個叫韋曜的文人,命他寫了篇《博弈論》,批評這些下棋誤事的人。文章說,當時的人大多不講究孔孟之道,卻喜歡圍棋。為在棋局上爭一雄雌,絞盡腦汁,甚至可以夜以繼日,弄得身心廢瘁,事業放著不管。文章說,這不符合孫吳的治軍之理,也不符合孔孟的為人之道。圍棋風行到這種程度,名手自然越來越多,精彩的對局也隨之出現。以後,好的對局慢慢被人收集起來形成集子,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
1984年在安徽馬鞍山發現的三國時期東吳大將朱然墓中,有一幅兩人對坐下圍棋的生動畫面。
還出現了一些有關圍棋的專著。此等專著,以東漢著名史家班固的《弈旨》為最早。
班固指出,一個好棋手要有「蘇、張之姿,固本自廣」方能使「敵人恐懼」。此外,也要有全局觀念,計劃要周密,「有似夏禹治水之勢」。否則「一孔有闕,壞敗不振」。班固的學生馬融,也寫了一篇《圍棋賦》,他說,圍棋的勝負策略,猶如頭髮那樣細微;黑白雙方的布局,則象麻那樣錯綜複雜。他認為,攻守各有法則,守要堅固,攻則應前後呼應,上下聯絡,不能「唐突」。否則敵軍將深入自方,殺子佔地,自己的棋子就會處於上下離異、四面隔絕,圍包不住、梗咽不暢的狀態之中,這就很危險了。
與馬融同時的李尤,也著有一篇專門論述圍棋的短文《圍棋銘》,短短三十二個字,就使圍棋對局躍然紙上,栩栩如生。精通棋藝棋理的黃憲,曾撰有《機論》,專門論述圍棋的虛實形勢。他所說的「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布局,那時黃憲已提出,布局要著重解決虛實問題,布局好,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才能取勝。這一理論為我國圍棋布局的戰略思想奠定了基礎。
「建安七子」中的應瑒也寫過圍棋專著,他的《弈勢》至今仍保存完好。文中論述的圍棋臨局爭鬥時的得失,很有見地。
漢魏三國時,也有一些反對圍棋的議論。這些議論大都沿襲孔孟的偏見。西漢人賈誼說:「失禮迷風,圍棋是也。」他覺得封建等級制和帝王的尊嚴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封建禮教是治邦安民之本。然而當時圍棋風行,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被圍棋迷住了,一下棋往往就忘了尊卑,失了「禮」。因而他認為圍棋是迷亂風氣之物,不足取。 還有一種看法,如西漢劉安在《淮南子》中提到,下圍棋太浪費時間,如果用下棋的時間去讀書求學問,「聞者必廣矣。」
其實,下圍棋只要下得適度,非但不浪費時間,而且能夠啟發智力,磨礪思維,加強人們彼此間的情感,因此那些反對的言論沒有起到多大作用。
第五章 怡然一笑楸枰裡,未礙東山是矯情。
西晉石棋子
清.馬濤.《詩中畫》
西晉的開國皇帝武帝司馬炎(236-290),是個棋迷。他不但自己嗜棋如命,而且下令在全國提倡。不過,這當皇帝的一迷上棋,麻煩就大了。有一天,秘書丞張華正陪著他殺得高興,老將軍杜預慌慌張張跑進御花園裡,遞上一道表章,準備征伐吳國,請皇上定個日期,可司馬炎呢,隨便看了一眼,腦袋又俯在了棋盤上。原來兩人的棋局正在難分難解之際,張華剛剛發了一個「妙手」,讓他一時不知怎樣解救呢!杜預等的不耐煩了,忍不住又喊了一聲「皇上……」司馬炎擺了擺手,心不在焉地說:「明年吧!」張華「呼」地站了起來,把棋盤一推,說道:「陛下,您是個聖明神武的君主,又得到上天的幫助,風調雨順、五榖豐登、國富民強。文武大臣盡心盡力,就聽你的號令了。吳國的國君孫皓,荒淫暴虐、誅殺賢能、親近小人,致使民不聊生,怒氣衝天!現在去征伐它正是時機。怎麼能為這一盤棋,耽誤國家大事呢?」司馬炎恍然大悟,馬上下了伐吳的聖旨,當場擇定黃道吉日,拜杜預為師,領兵出征。
晉武帝司馬炎 (236-290)
司馬炎就是這樣一個棋迷皇帝。朝廷一提倡,民間就熱鬧了,無論士農工商、大人小孩,都能來上一手。下棋的風氣越來越盛,美麗的傳說也就越來越多,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爛柯山的故事。
當時,衛州信安縣有座大山,山高林密,風景秀麗。山腳下住著一個又勤勞又好學的樵夫,名叫王質。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樣,一大早就進了山,剛剛走到一個懸崖邊上,抓住一根枯樹,揚起斧頭,正要砍去,不提防用力太大,斧頭掛了身後的青藤,骨碌碌落下了山崖。
王質嘆了口氣,只得沿著陡峭的崖壁,抓著樹根老藤,一步一步慢慢向下爬去。眼看離溝底有五、六尺遠近,他忽然眼前一亮,閃出一個洞來。王質仔細一看,這個洞不大,又不太深,裡邊不遠處有一個洞口。王質雖然是在這山中長大的,可從沒到過這裡!他又驚又喜,把手一鬆,跳進洞裡,剛剛走上兩步,忽然聽見裡邊「叭」地一聲脆響!王質嚇了一跳。他定了定神,順著聲音一步一步向裡邊尋去。眼看就到那洞口了,兩邊忽然寬敞了起來,迎面吹來一陣涼爽的風,頓時使他覺得分外舒服,又向前走了走,這下他看見內洞的左邊長著一棵水桶粗細的歪脖子老松樹,松樹底下橫著一個青石板兒,青石板上擺著一副圍棋,有兩個八、九歲的小孩,一個仰著臉兒嘻嘻笑著,一個皺著眉頭搖著手指,正聚精會神地苦思冥想。王質這會兒,真好比丈二和尚,有點摸不著頭腦了。他想:這是誰家的小娃兒,竟敢跑到這個地方來下棋,不怕被狼吃了?膽子可真不小哇!轉念又一想,這麼遠的路、這麼難爬的山,沒有大人跟著,他們是怎麼到這裡來的?王質本來也很愛下棋,一見這玩意兒就著迷,所以他也顧不得多想,輕手輕腳地湊了上去,坐在旁邊的石頭上,目不轉睛地看了起來。那兩個小孩也不理會他,只管自己玩的痛快。
兩個小孩下子的手法,盡是王質從未見過的、難以想到的高招,真是神出鬼沒,變化無窮,十分好看。他一局一局看下去,暗暗記在心裡。兩個小孩子下著下著,好像是餓了,就從地下拾起松子放在嘴裡,津津有味地嚼著。王質的肚子也不覺咕嚕嚕叫了起來,他順手往腰間一摸,乾糧袋兒也不知什麼時候掉了。只見東邊那個小孩朝他笑了笑說:「餓了吧!」檢顆松子遞了過來。王質咬了一口,竟是清香脆甜,當時就覺得不渴、也不餓了。就這樣,王質一口氣看了許多盤,只見其中一個小孩兒打了個哈欠,揉揉眼睛說:「天色不早了,我們回去吧。」另一個說:「可不!師父也該回來了。」他向上招了招手,只聽見撲喇喇一陣響,從密不透風的松樹頂上飛下兩隻丹頂仙鶴,兩個小孩各跨一隻,衝出洞口,轉眼就無影無蹤了。王質這才想起該回家了,他出了洞口,爬到山溝底下,在草叢裡找到了自己的斧頭。可奇怪的是,斧頭已生了一層黃銹,斧柄也腐爛了。
王質回到村裡,發覺村民都是生面口的人,吃了一驚。一問之下,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認識的人早已死清光了,他才知道自己遇見了神仙。王質最後看通了人生,大徹大悟,入山修煉,最後也成了仙,爛柯山也成為了道教的第三十福地。
西晉著名的「竹林七賢」,喜好清談,行為放蕩,不拘禮制,他們也都很喜歡下圍棋。
《竹林七賢》木筆筒
阮籍 (210-263) 是「七賢」之一,某天阮籍正在下棋的時候,傳來了他母親的死訊。對手表示可以暫緩一下,待阮籍料理老母的後事。阮籍說不必,可繼續下棋。決出勝負之後,阮籍飲酒二斗,長號一聲,嘔出了一大灘血!這樣的性情可真算有點怪異。
王戎 (234-305) 也是「七賢」中的名士之一。據說,他小時候下圍棋就已有了點名氣,在任豫州刺史時,母親死了,他和阮籍一樣,不拘禮制,仍在家中看別人下棋。
楊柳青年畫《竹林七賢》
還有比阮籍、王戎更痴心於圍棋的人,下棋下到了不計榮辱的地步。《世說新語》記載說,裴遐在鎮東將軍周馥家與人下棋,司馬向他敬酒。裴遐正專心與別人下圍棋,沒有馬上喝。這時那人已醉醺醺的,見裴遐竟敢不喝他敬的酒,勃然大怒,一把抓住裴遐,將他推倒在地。只見裴遐慢慢地從地上爬起來,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神色沒絲毫變化,接著下他的棋,人們稱許他為有雅量。
話說晉武帝聽了張華之言,放下圍棋討伐吳國勝利之後,又重操棋子,這回他可非下個過癮不行了,這次是與王武子對局,投降過來的吳主孫皓就站在一旁觀看。下了一會兒,晉武帝忽然問孫皓,「你為什麼喜歡剝人面皮?」(吳國刑法嚴酷,「每鑿人眼目,剝人面皮。」)孫皓回答:」對君主無禮的人就該剝皮。」王武子怒斥孫皓就是無禮的人,晉武帝卻說,「還是下棋要緊。」
東晉會下棋的人很多,開國元勳丞相王導精通棋藝。他曾與長子王悅對弈,認為這裡面有無窮樂趣。他的次子王恬多才多藝,其中圍棋最好,是東晉初年最有名的棋手之一,與王恬齊名的,還有江霖,他也有多方面的才能。 圍棋是陶冶人的性情的,下棋的布局、著法、時間、節奏,乃至對輸贏的態度,很能表現一個人的性情。
《無雙譜》中之謝安
謝安是當時著名的圍棋愛好者。公元383年,苻堅親率大兵百萬侵犯晉國,打到淮肥時,京師震動。東晉朝廷大為震恐,臨危授命謝安為征討大都督,與姪兒謝玄一起前去迎敵。晉軍只有八萬,敵眾我寡,軍情火急。謝安受命後卻一如往常,終日沉浸于琴棋詩酒之中。謝玄焦慮,入帳問計,謝安毫不在意地回了句 「我自有方略。」便再不言語。
謝玄只好讓將軍張玄再去向他請計。謝安依然口不言兵,反而聚親朋好友,拉張玄到山林間下棋,以別墅為賭注。謝安平日遠非張玄對手,但此次開局後,謝安鎮定自若,意態消閑。運子布勢得心應手,張玄卻因心繫前敵,連出昏著,很快敗下陣來。謝安贏棋逸興更濃,又拉張玄「游涉至夜乃還」。
當夜,謝安突然密傳眾將,會議軍情,「指授將帥,各當其任」。大兵壓境,謝安胸有成竹,雖棋不如人,卻從棋理中悟出穩操胜券之道。 他那深藏不露,臨危不懼,以靜制動的帥風,正是從弈棋中修煉出來的。
幾天後,晉軍突發奇兵,把入侵的符堅百萬大軍,打得潰不成軍。謝玄傳來捷報,謝安正與朋友對弈,看完後,仍然緩緩沉思下棋,旁人忍不住探問消息,他才漫不經心地說:「沒什麼,小孩子們已把敵人打敗了。」這就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淝水之戰。正如元代葉顒所詠:「坐閱幾輸贏,歷觀迭興衰。古今豪傑輩,謀略正類棋。」
明.尤求《東山報捷圖》
    現代.徐操 淝水告捷圖        清.蘇六朋 東山報捷圖軸弈圖軸
    清.吳之番 黃楊木雕筆筒正面:謝安弈棋;背面:兩位乘馬報捷之人
祖納也是東晉時代的圍棋好手。他的弟弟祖逖在北伐中因孤立無援而告失敗,為這事他很悲傷,終日下棋。朋友王隱勸他愛惜時間,不要全部花費在下棋上,祖納回答:「我是借圍棋來使自己忘記憂愁。」王隱說:「你可以通過建樹功勛或著書立說來實現自己的理想,何必借圍棋來忘記憂愁呢?」祖納喃喃道:「你的話我同意,可我沒有那種力量。」祖納的隱忍和自知,由此可見一斑。
謝弘微和朋友下棋時,友人西南角上的棋勢不妙,有被吃掉的危險。友人未看出來,旁邊一位觀棋人忍不住衝口說了句:「西南風緊得很,恐怕有翻船的危險。」友人頓時醒悟了,挽回了危局。謝弘微是當時的名棋手,敗在友人手裡實在不甘心。他大發脾氣,把棋盤棋子都扔在了地上。
第六章 金門若召羊玄保,賭取江東太守歸。
1959年,河南安陽市北郊隋開皇十五年(594)張盛墓中出土一件圍棋盤小明器,保存完整,是迄今發 現世界上最古老的19道圍棋盤。現藏河南省 博物館。 該圍棋盤,正方形, 高4厘米,邊長各10.2厘米。盤上刻縱 橫17道,加上邊線便成縱橫19 道。這 些縱橫直線交織成許多小方格,共有 361目,與今之圍棋完全相同。為便于 識別棋子位置,每角4×4處和中央, 各有一小孔,形成「星位」。盤之四 側,有類似壺門的裝飾,通過施灰白釉,用特制白瓷圍棋盤隨葬是不多見的。參考《安陽隋張盛墓發掘記》《考古》1959年第10期。
五代 荷亭弈釣仕女圖
宋代454窟東壁維摩詰經變之場景:主室中心佛壇上,南北兩面有6扇屏風畫,其中南面有一扇兩人席地對弈之圖
上圖之摹本
榆林窟第32窟北壁維摩詰經變弈棋圖
榆林窟第32窟北壁維摩詰經變弈棋圖之摹本,右方的人正準備下棋,中間之維摩詰正在說法
莫高窟五代61窟西壁佛傳故事屏風畫第21扇悉達太子弈棋圖
齊高帝蕭道成 (427-482)
南朝的一些皇帝都十分喜歡圍棋,如宋武帝劉裕,文帝劉義隆,明帝劉彧、齊高帝蕭道成,武帝蕭績、梁武帝蕭衍,簡文帝蕭綱;陳武帝陳霸先,還有後主陳叔寶等,他們有的設置官署管理棋手和圍棋活動、有的舉行圍棋等級賽(甚至自己也參加這種比賽)、有的組織編輯棋譜(甚至自己就是撰寫人)。所有這些作為,對南朝圍棋的繁榮起了促進作用。
據《宋書?羊玄保傳》記載,羊玄保棋下得不錯,「棋品第三」。宋武帝與他下棋時,與他打賭,如果他贏了,武帝給他個大官,史書上稱之為「賭郡戲」。最後,羊玄保果然勝了,武帝亦不食言,真的給了他一個宣城太守的官。
褚胤是宋朝弈林強手。六歲時已身手不凡,長大後更是天下無敵,是當時最好的棋手。宋文帝時,他是天下五絕之一。可惜叔叔犯了罪,全家遭株連。何尚之上書皇帝,說褚胤棋藝高超,在前人之上,為使圍棋不致失傳,請求皇上赦免他。誰知皇帝無動於衷,仍將他殺了,一代棋宗隕落,棋手們都異常痛惜。 還有棋手王彧是被宋朝皇帝「賜死」的:他得罪了皇帝,一天皇帝派人送給他一瓶毒酒,一道令,「賜」他自盡。這時,王正在家中與一位客人下棋。他看完聖旨,面不改容,如沒事一般繼續下棋,直到打完劫,終了局,把棋子放回盒子裡後,他才把聖旨給客人看,告訴客人皇帝要他死。然後,他把毒酒倒人杯中,對客人說:「這酒就不勸你喝了。」一仰脖子,喝光了杯中毒酒。
殘暴昏庸的宋明帝劉彧雖然喜愛圍棋,但棋藝非常不濟,臣下為取悅地,竟將他捧為第三品。劉彧飄飄然之餘,更常要和第一品的棋手王抗對局。王抗誠惶誠恐,除了假裝不敵之外,還不時地吹捧皇上:「皇帝飛棋,臣抗不能斷。」宋明帝居然就信以為真,自以為天下第一,對圍棋更著迷了,還特別為圍棋手們設置了一種專門的官署,叫做「圍棋州邑」,以建安王休仁為圍棋州都大中正,湛與太子右率瀋勃,尚書水部郎庾之、彭城丞王抗四人為小中正,朝請褚思莊、傅楚之為清定訪問。這是我國歷史上統治階級第一次為圍棋手們設立的官署,客觀上起了推動圍棋發展的作用,從此以後,人們不但對圍棋的看法有所改變,而且有更多的人把圍棋當作一種學問和技藝加以研究。明帝在位七年,死時34歲。假若他在位的時間長一點,中國圍棋當有更大的發展。
史書在寫到齊朝棋手時,己能概括出他們的棋風特色了:比如王抗,他的棋力在當時屬於第一品,馮元仲在《弈旦評》中評論他下棋的特色是「速思取勢」。 褚思莊是在宋朝已經出名的棋手,屬於第二品,他在「圍棋州邑」裡還任過「清定訪問」的官職。他與王抗不同,他下棋思考的時間比較長,但善於進攻。有一回齊高帝命褚思莊與王抗賽棋,兩人早上開始下,到了晚上才下完一盤,觀棋的高帝已經疲憊不堪了,便命王褚二人先休息,待五更時再來決戰,王抗得此命令後,一頭倒在棋盤邊,呼呼大睡。褚思莊卻坐在棋盤邊沒有合眼,整整思考了一夜。
齊朝時,棋風與王抗相近的還有夏赤松,他的棋力也是二品,思路敏捷,棋風迅猛。 齊高帝第五個兒子蕭曄,著棋也很是勇猛,不肯讓人。據說他從小喜愛圍棋,沒有棋盤,他用草棍擺成縱橫網格,潛心研究。後來終於成了高手。一次在武帝面前與竟陵王蕭子良對局,蕭曄手下無情,把蕭子良殺得慘敗。事後有人對蕭曄說:「你該讓他一點才好。」蕭曄答道:「我有生以來不曾做過虛偽的事。」
圍棋如此興盛,連閨閣裡的女子,也對圍棋發生了興趣。齊朝東陽地方,有一個名叫婁逞的女子,知書識禮,有點文才,懂圍棋。為了下棋,婁逞如同木蘭一般,女扮男裝與達官貴人交往。此舉足以說明這女子不是平庸之輩。果然,婁逞的才能被發現,她被任命為揚州議曹從事。可惜後來人們發現了這位從事大人是位喬裝打扮的女子。宋明帝一道聖旨,將其遣送還鄉。婁逞換上女裝上路,嘆息不已:「我雖有這樣的本事,卻依然要作老婦打扮,真是太可惜了。」封建社會男尊女卑,女子學棋十分不易,婁逞是勇敢的,她是我國史書上記載的第一位女棋手。
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蕭衍是個棋迷,據說他常常通宵下棋,能奉陪到底的不多,陳慶之是其中之一。《梁書?陳慶之傳》記載他從小就跟隨梁武帝,陪梁武帝通宵下棋不睏。武帝很喜歡他。
到溉也是常陪武帝下通宵棋的棋手。《南史?到溉傳》說他棋力為第六品,但記憶甚好。有一回到溉在武帝面前,和當時棋力上品的棋界名手朱異等人賽棋。賽完後到溉復盤,不錯一子,因而得到梁武帝的特別賞識。
受到梁武帝青睞的棋手還有王瞻。武帝常稱贊他有「三術」,即下棋、射箭和喝酒。
梁武帝不僅喜歡棋手,還主持棋事。他曾令大棋家柳惲和陸雲公主辦了一次全性的圍棋大賽,規模宏大,轟動一時。比賽後,由柳陸二人主持給棋手們定品級。據《南史?柳惲傳》上記載,當時能評上品級的棋手就有二百七十八人,可見參加的人很多,這是有據可查的最早一次全國性圍棋比賽。
當時評定棋手有九個品級。這種棋品制,在三國時就已經出現了。《說郛》上曾引魏國邯鄲淳的《藝經》,上有:「夫圍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鬥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今不復云。」
明人許仲冶在《石室仙機》中作過這樣的解釋:一品入神,是指:「變化不測,而能先知,精義入神,不戰而屈人之棋,無與之敵者,這算上上。二品坐照,是指:「入神饒半先,則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有「至虛善應」的本領。這算上中。三品具體,是指:」入神饒一先,臨局之際,造形則悟,具入神之體而微者也」。這算上下。四品通幽,是指:「受高者兩先,臨局之際,見形阻能善應變,或戰或否,意在通幽。這算中上。五品用智,是指:「受饒三子,未能通幽,戰則用智以到其功」。這算中中。六品小巧,是指:「受饒四子,不務遠圖,好施小巧」,這算中下。七品鬥力,是指:「受饒五子,動則必戰,與敵相抗,不用其智而專鬥力」。這算下上。至於下中和下下,《石室仙機》未作解釋。但我們已可看出,這九品中品與品之間的差距是很大的。這種品級制,為我們現在實行的棋手九段制奠定了基礎。
梁朝之後的陳朝,棋事不及梁朝那麼紛繁,可以查找到資料的下棋者,僅二人。一是司馬申,他十四歲時已有棋名,後來梁州刺史陽子春曾請他下棋,名手朱異當時也在場,局中,司馬申有不少巧思妙手,使得在旁觀看的朱異都驚嘆不已。 另一位叫陸瓊。《陳韋?陸瓊傳》上說,陸瓊八歲時便能觀棋不忘,復盤一子不差。京城人都稱他為神童。
北朝的官吏愛好圍棋者甚多,曾「獨步當時」的是羅騰。他對圍棋很有研究,深得妙處。在他之後出現的樂杪,棋藝提高很快,不久便與羅騰齊名。
《魏書》上說,高祖在位時,范寧兒已是有名的棋手,他曾與李彪奉命南下去見齊武帝蕭賾。蕭賾得知范寧兒棋力不弱,便把江南名手,棋力一品的王抗叫來,讓他們兩人比試一下,結果范寧兒得勝,可見他的棋力也不弱。
下圍棋應適可而止,不過這分寸似乎不容易把握。北朝時倒是有些把握得好的人。《北史?魏收傳》上說,前軍將軍魏子建官運不佳,十年不曾升官。魏子建並不著急,閑暇時,便與吏部尚書李韶和李韶的弟弟李延下棋。 當時,人們都以為他下棋入了迷,不再旁顧其他,其實誰也不知他的心。魏子建後來說:「圍棋可以加深一個人的品德修養,況且我現在不受重用,沒有什麼事,下下圍棋不礙事。」以後,魏子建被調到邊境上打仗,這一去,竟有五年沒動一粒棋子。
另外也有愛下棋的人一坐下便不肯撒手的。甄琛喜歡圍棋,可以通夜下棋不止。《北史?張烈傳》記載,張僧皓喜歡圍棋,不管踫上誰,都願意與之對弈,以至被世人譏諷。 《水經注?陳留志》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北朝開封令阮簡深愛棋藝。一次縣裡有人搶劫,縣城一片混亂,阮簡手下人不知如何是好,慌慌忙忙來到阮簡舍下。當時阮簡正在與人對弈,大概是正下到關鍵之處,外面的動靜一點沒聽見。縣吏急忙向阮簡報告道:「劫急。」阮簡神態也很緊張,似乎也很著急,但他對官吏說:「局上有劫亦甚急。」碰上這麼個糊塗官,老百姓當然是要倒霉了。 當然,也有「改邪歸正」的。《隋書?皇甫績傳》記載,隋朝棋手黃甫績是個孤兒,從小隨外祖父。他很喜歡下圍棋,常與幾位表兄對弈,對學業不怎麼用心,外祖父恨因此而打了他三十大板。從此皇甫績「精心好業」,「略涉經史」云云。
南北朝期間出現的「棋勢」、「棋圖」、「棋品」之類的專著不下二十種,其中「棋勢」、「棋圖」是對局的記錄,「棋品」可能是對棋手的品評。 據史書記載,當時對棋譜的編寫是很認真負責的,這些棋局能彙集成冊,便於圍棋的流傳、研究和推廣,對其發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古代敦煌壽昌城有專門制造棋子的作坊,所以圍棋活動很普遍。該城在距今敦煌市75公里的戈壁灘上,漢代叫龍勒縣,北魏正光六年改為壽昌縣,宋代被洪水沖淹。現敦煌市博物館有在壽昌城遺址出土的唐代圍棋子66枚(黑41,白25),多為花岡石磨制,其中少數為玉石制品。棋子成圓形,中間突起,中圓直徑為1.2厘米,中厚0.72厘米,重量12克。
根據《通典》卷6記載,大唐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昭曰:「敦煌郡貢棋子廿具、石膏,今沙州。」又據《唐地志》(742年寫本)記載:「(敦煌至長安)都四千六百九十,貢棋子。」另據《新唐書》卷四,地理四,《沙州》條記載:「土貢:棋子、黃礬、石膏。」這證明了唐時壽昌棋子己被列為貢品。
P2718《王梵志詩一卷》云:「圍棋出專能。」說明弈棋必須具有專門的思維能力。近期發現的敦煌寫本,也是南北朝時的一部重要圍棋理論著作。雖然S102《梵網經》規定僧人「不得樗蒲、圍棋」,但《棋經》的傳抄者卻很可能是一位僧人。S5725還記載了「玉女降,帝與之圍棋甚娛。」
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中有關圍棋的壁畫及遺書卷子也很豐富。西域僧人鳩摩羅什所譯《維摩詰經》對南北弈壇影響頗深。如:榆林窟第32窟北壁維摩詰經變,當維摩居士到娛樂場所弘法度人時,畫師繪制了二人對弈圖,棋盤格局及棋子都清晰可見,與近代圍棋近似,圖中還有旁觀者。莫高窟第61窟西壁佛傳故事屏風畫二十一扇繪有太子弈棋圖,但畫面較模糊。
第七章 因君臨局看鬥智,不覺遲景沈西牆。
明.仇英(?)《唐詩艷逸品.百美人圖》
1973吐魯番出土十九道木圍棋盤
唐代以蚌殼製造之圍棋子(上),黑子是玉石做的。
唐.弈棋紋鏡
唐 絹本設色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 187 號張氏夫婦合葬墓出土婦女對 弈圖。據考證,圖中穿石榴裙的婦女應為六品官吏之妻。
上圖細部:可看到棋盤是十七道(縱)的,橫向似乎只有十六道,或由於本圖由屏風碎片併合而成,難以復原
十八學士登瀛洲圖局部
吳友如.十八學士登瀛洲圖
唐代贈送給日本聖武天皇的十九道棋盤
四川萬縣唐永徽五年駙馬冉仁才墓出土十九道棋盤,邊長11cm
唐.圍棋子:錐形,赤褐者為瑪瑙,藍色者為玻璃所製
到了唐代,我國圍棋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模仿棋盤而設計之唐長安城
1.對圍棋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在此之前,人們雖然以圍棋為娛樂,但也強調其軍事作用。進入唐代以後,人們幾乎不再強調後者,而把它視作一種高雅的娛樂,許多人以會下圍棋為榮。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論書》中說 : 「吾觀今之人,適有面詆之曰:子書居品下矣。其人必逌爾而笑,或謷然不屑。有詆之曰:子握槊、弈棋居下品矣。其人必赧然而愧或艴然而色。是故敢以六藝斥人,不敢以六博斥人。嗟乎!眾尚之移人也!」唐代以前,輯錄圍棋著作都歸入兵書類,而兩唐書卻歸之入《雜藝術》類。
《古今圖書集成》所載兵陣圖,有似圍棋佈陣
2.圍棋人口大增:上至皇帝大官,下至一般文人和平民百姓,包括一些有文化的婦女中,都不乏圍棋愛好者。
3.唐朝統治者對圍棋頗為重視,唐玄宗特為圍棋手們設置了一種官職,叫「棋待詔」,官階九品,與「畫待詔」、「書待詔」同屬於翰林院,所以又被統稱為「翰林」。至此,圍棋手開始成為國家文職人員。
4.東傳日本和朝鮮半島:據記載,圍棋是由日本的遣唐使傳去的。日本自630至894年共派出遣唐使團十三次,每次人數少則二三百,多則五六百。他們在唐代中國逗留期間,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包括棋藝在內。日本留學僧弁正法師隨第七次遣唐使團來華,在中國居住了三十年,精通圍棋,深受玄宗賞識。公元717年來華的日本留學生吉備真備,在長安留學19年。他學習勤奮,涉獵廣博。回國後當大學副校長,在傳授中國的五經三史、算術 、音韻 、書法的同時,也傳播圍棋。《美國百科全書》1977年版《圍棋在世界的流傳》條目說,中國唐代圍棋傳入日本的時間在公元735前後。據平山菊次郎《簡明日本圍棋史》說,中國圍棋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傳入朝鮮半島,在唐代,統一了朝鮮的新羅與唐朝在圍棋方面的交流就更全面了。
日本.吉備真備與唐人對弈圖
唐代統治者對圍棋的重視,使圍棋在更廣大的範圍內獲得更快的發展。
吳友如《十八學士登瀛州圖》
王積薪遇姑嫂棋仙
王積薪是唐玄宗時的棋手。據《西陽雜俎》記載,開元年間,王積薪曾在丞相張說家住過一段時間,在那裡和一行和尚下過棋。王積薪自知棋力不差,不久便去投考翰林。果然一戰告捷,成為「棋待詔」。以後他就常在宮中陪唐玄宗下棋。 王積薪性情豁達,不拘小節。在棋藝上則刻意求精,勤勉好業。
當時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王積薪成名後,從不以名家自居,每次外出遊玩,身邊總帶著一個竹筒,裡面放著棋子和紙畫的棋盤。他常把竹筒繫在馬車的轅上,途中不管遇見誰,哪怕是平民百姓,只要會下棋,都要下馬來對弈一盤。誰要贏了他,還可以享用他款待的一頓佳肴。
唐人.明皇幸蜀圖
天寶期間,王積薪的活動很少有記載,直至天寶十五年秋,安祿山反唐,玄宗匆匆西狩,王積薪也跟隨著。在崎嶇的蜀道上,王積薪吃盡苦頭,然而,也有意外的收穫,就是在途中遇見了兩位村婦高手,使他的棋藝得以更大的提高。據薛用弱《集異記》說:
「元宗南狩,百司奔赴行在,翰林善圍棋者王積薪從焉。蜀道隘狹,每行旅止息中道之郵亭,人舍多為尊官有力者之所見佔,積薪棲無所入,因沿溪深遠,寓宿於山中孤姥之家,但有婦姑,止給水火(生活必須品)。才暝,婦姑皆闔戶而休,積薪棲於簷下,夜闌不寐。
忽聞室內姑謂婦曰:「良宵無以為適,與子圍棋一賭可乎?」婦曰:「諾。」積薪私心奇之,況堂內素無燈燭,又婦姑各處東西室,積薪乃附耳門扉。
俄聞婦曰:「起東五南九置子矣。」姑應曰:「東五南十二置子矣。」 婦又曰:「起西八南十置子矣。」姑又應曰:「西九南十置子矣。」
每置一子,皆良久思維,夜將盡四更,積薪一一密記其下,止三十六。忽聞姑曰:「子已敗矣,吾止勝九枰矣。」婦亦甘焉。
孤姥謂婦曰:「是子可教以常勢耳!」
積薪遲明具衣冠請問,孤姥曰:「爾可率己之意而按局置子焉。」積薪即出橐中局,盡平生之秘妙而佈子,未及十數,孤姥謂婦曰:「是子可教以常勢耳!」婦乃指示攻守殺奪救應防拒之法,其意甚略,積薪即更求其說。孤姥笑曰:「止此已無敵於人間矣!」
積薪虔謝而別,行十數步,再詣則已失向之室閭矣。
四藝雅聚(楊柳青年畫)
自是積薪之藝,絕無其倫。即佈所記姑婦對敵之勢,罄竭心力,較其九枰之勝,終不能得也。因名《鄧艾開蜀勢》,至今棋圖有焉,而世人終莫得而解矣。」
《忘憂清樂集》載《王積薪一子解二征 》。弈正作「顧師言」。
王積薪在當時所以名震天下,不僅是因為他棋藝高超,而且由於他提出了一套圍棋理論,根據前人和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圍棋《十訣》。這《十訣》為
一、不得貪勝。二、入界宜緩。三、攻彼顧我。四、棄子爭先。五、捨小就大。六、逢危須棄。七、慎勿輕速。八、動須相應。九、彼強自保。十、勢孤取和。
有了這十條,便可把握住圍棋實戰各個階段的關鍵之處。
王積薪另有三本圍棋專著已經失傳。其中《金谷九局圖》記錄著唐玄宗開元年間,王積薪與棋手馮汪在太原尉陳九言家裡下的九局棋,可惜已經失傳。
除王積薪之外,唐代尚有不少一流棋手。開元25年,即公元738年,新羅(朝鮮)國王興光病逝。唐王派出左贊善大夫邢濤為特使,前往新羅參加弔祭活動。唐玄宗知道新羅「其人多善弈棋」,便命當時我國圍棋名手楊季鷹作為邢濤的副手,一同前往新羅。這是我國歷史上記載的去朝鮮的第一位棋手,楊季鷹顯然棋高一著,到那兒後沒有人能戰勝他,朝鮮人民欽佩他,送給中國使者許多貴重的禮品。
顧師言也是當時的著名棋手。《杜陽雜編》記載說:日本國王子來訪唐朝,唐宣宗得知王子精通圍棋,便把顧師言召進宮,命他和王子對局。王子很高興,拿出了極為名貴的棋盤「揪玉局」和棋子「冷暖玉」,謹慎地擺下陣勢。雖說是下棋,因為兩人是代表著各自的國家,心情都很緊張,一時勝負難分。顧師言唯恐有負君命,有辱國威,每投一子,都要凝思良久,舉棋時滿手是汗。經過一番苦戰,到三十三著時,顧師言終於把日本王子殺到「瞪目縮臂,已伏不勝」,從而大獲全勝。這就是有名的「三十三著鎮神頭」。
顧師言「三十三著鎮神頭」
據日本學者考證,這次中日圍棋「對抗賽」實有其事。日本史學家渡部義通曾在《棋道》雜誌上發表《古代圍棋逍遙》一文,稱:「日本王子可能是高岳親王(平城天皇的兒子)。高岳親王於仁明朝承和二年(835)隨十三次遣唐使入唐,前後在唐共四十五年,而大中年間他自然在唐。」古代棋風重攻殺,有時一開局便互相扭住不放,殺去一塊便大局已定。否則,按現代通例,第三十三手尚在布局階段,決定勝負言之尚早。
唐宣宗時,曾以一只蓋金花碗為獎品,舉行過圍棋比賽。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圍棋獎杯賽了。在這次比賽中,顧師言力挫群雄,最後戰勝一位叫閻景實的棋手,奪得冠軍。
據說唐元和年間,有一位名叫鄭注的醫生多才多藝,精於棋道,敏悟過人,人們都很喜歡他。另一位善弈者盧藏用,也才華橫溢,文章、書法、音樂都很好,在讀書人中享有聲譽。但也有為取勝不惜採用卑劣手段,棋品不甚高明,人品也不高尚的。
《玉泉子》中說,東都留守呂元應,常和門客們下棋。一回,正下著棋,送來了大量公文。要他立即處理。呂元應剛拿起筆來準備批覆,下棋的門客迅速偷換了一子。然而,呂元應卻將門客的小動作看得一清二楚,只是未動聲色。門客最後勝了這盤棋。第二天,呂元應就請這位門客走了。臨行時,呂元應照例送了許多東西,以禮相待。十多年過去了,呂元應終因重病不治行將離開人間,他把兒子、侄子叫到床前,對他們說﹕「交朋友必須認真選擇。」接著,他向他們講述了十年前與門客下棋的那段往事,說,「當時偷換了一個棋子,我倒並不介意,但由此可見此人心跡卑下,不可深交。你們一定要記住這些。」說完,便與世長辭了。 呂元應的遺言是他多年察歷人生的經驗之談,棋品和人品是不可分割開的。
與此相反,據《舊唐書》載,元和時的「(李)道古...便佞巧宦,早升朝籍, 常以酒肴棋博游公卿門,角賭之際,每偽為不勝而厚償之,故當時有虛名,而嗜利者悉與之狎。」
唐代棋手中,可以列上幾位君王的名字。 唐高祖李淵一家似乎都懂下棋。當年李淵任太原留守,其子李世民准備起兵反隋,就曾借博弈賭輸財物來拉攏時任晉陽宮副監的裴寂,裴寂因此被拉上「賊船」,糊里糊塗成為唐代的開國功臣。高祖的第四個兒子李智雲,也是個棋迷,他甚至把圍棋當作一門學問加以研究。
紅拂記李世民觀棋圖
唐代傳奇《虯髯客傳》說虯髯客和道士邀李世民觀弈,趁機看他是否有帝王之相。道士一見世民風采,「......慘然,下棋子曰:「此局全輸矣!于此失卻局哉!救無路矣!復奚言!」罷弈而請去。」另有傳說謂下棋的是虯髯客和李世民,一開局,虯髯於四四星位各置一子,喝道:「老虯四子佔四方!」世民不慌不忙,在天元下了一子,回敬道:「小子一子定乾坤!」據說他的氣勢立即鎮懾了虯髯,打消了逐鹿中原的念頭,棋也認輸了。可這局棋怎個贏法,卻令人摸不著頭腦。
唐順宗李誦 (761-806)還是太子時,對圍棋就很感興趣,常和當時的棋待詔王叔文下棋。當了皇帝後,仍愛下棋,並且重用棋手王叔文,使這位有抱負的政治家有機會實行他一系列的革新措施。
唐玄宗李隆基
周文矩《太真上馬圖》
最負盛名的帝王棋手當推玄宗李隆基,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流傳下來,婦孺皆知。但有件事人們未必知曉,楊貴妃還是位通曉圍棋的棋手:據《酉陽雜俎》記載:某年夏天,玄宗與親王對弈,楊貴妃站在一旁觀陣,手裡牽著一種溫馴的小動物--康國猧。下著下著,玄宗招架不住親王的圍攻,眼看就要輸了。楊貴妃看得明明白白。她急中生智,把手中的康國猧放到棋桌旁邊,讓它爬上棋盤,結果把棋子攪亂了。一局棋便不了了之,給皇上解了圍。玄宗為此十分高興。
日本.歌川豐重.康國猧亂局圖 嘉永3年(1850)
明.張萱.明皇會棋圖局部
唐朝還有位皇帝僖宗,他的圍棋水平不高,可總喜歡下。《天中記》裡,說他下棋時,就命棋待詔來觀棋。名義上是觀棋,其實是叫人幫出主意,他自己只管按吩咐投子。
唐朝是我國詩歌興盛的時代,在唐詩中,可以找到歌頌棋手的詩句。 詩人杜牧有兩首《送國棋王逢》,稱贊王逢棋力超群,「絕技如君天下少」。他的棋風「羸形暗去春草長,猛勢橫來野火燒,守道還如周柱史,鏖兵不羨霍嫖姚。」很有些不貪不怯,穩扎穩打的氣派特點。 詩人劉禹錫則在《觀棋歌送還師西遊》一詩中,說棋手還師「行盡三湘不逢故,終日饒人損機格。」還說他「雁行布陣眾未曉,虎穴得子人皆驚。」把棋手善用奇兵。出奇制勝的棋風描繪得淋漓盡致。
杜甫的詩中,提到圍棋的更多,例如:「楚江巫峽半雲雨,清覃疏簾看圍棋。」寫的是詩人觀棋。「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這寫的是詩人下棋。「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這裡詩人是用圍棋的變化莫測來比喻世事復雜。「且將棋度日,應用酒為年。」這裡,下棋已成了詩人晚年的樂趣了。從這些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杜甫對圍棋不僅有興趣,而且有相當的造詣。
著名詩人元稹,也很喜愛圍棋,從他的「客來有棋局」的詩句中,可以看出他常與來客對弈。元稹還寫有《酬段丞與諸棋流會宿敝居見贈二十四韻》一詩,記述了長慶元年在他府中舉行的一次圍棋名流薈萃的盛會。
宋.佚名.《香山九老圖》冊局部:弈棋
據《新唐書.白居易傳》,詩人白居易在故居香山(今河南洛陽龍門山之東)東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種樹,構石香山,鑿八節灘,自號醉吟先生,為之傳。……嘗與胡杲、吉旼、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狄兼謨、廬貞燕集,皆高年不事者,人慕之。當時白居易為了紀念這樣的集會,曾請畫師將九老及當時的活動描繪下來,這就是「香山九老圖」(亦稱「洛中九老」或「會昌九老」)的由來。後人思慕這段風雅韻事,因而產生了許多描繪老賢者們燕集的作品。
清.朱鶴年.香山九老圖 
日本.岳亭五岳 香山九老圖 文政6年(1823)
唐末詩人李洞,是位隱者,他寫有「幽人鬥智棋」和「石上鋪棋勢」的詩句。他還在詩中描寫過他與宋校書、薛秀才、鄭侍郎等隱者下棋的場面。
詩中寫棋也給一些人帶來麻煩。《候鯖錄》中提到,唐宣宗時,杭州缺一刺史,原準備派李遠去做這個宮。唐宣宗知道後說:「李遠寫過一首詩,裡面有一旬「青山不厭千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這樣貪杯戀棋的人怎能夠理事治民呢?」李遠一句詩丟掉了一個官職。
也有人在下棋時做詩的。據說王勃下圍棋時,投四子可作一詩,真可謂一朝大才子。
人們志向不同,下棋的目的、態度就不同。五代時戰事頻仍,一些知識分子遠離塵囂,避居山野,以求脫世超然。這些人愛下圍棋,以此修煉性情,甚至作為一種精神寄托。《冊府元龜》上記載了隱居在華山的鄭雲叟的一些事情。他非常愛下棋,一旦遇到對手,常常晝夜不歇。冬天刮風下雪,他的手腳全凍裂了,仍無休局之意,依然下個不斷。 另一方面,那些昏庸無聊的官宦則把下棋當成賭博的手段。據《五代史?陳保極傳》記載,後唐進士陳保極,就常以圍棋賭博,此人人品低劣,輸了便以手亂局,賴著不給錢。
後蜀君臣中也有以棋賭博之風,花蕊夫人的《宮詞》中「日高房裡學圍棋,等候官家(皇帝)未出時,為賭金錢爭路數,長憂女伴怪來遲。」的詩句,專門記述此事。
南唐後主李煜
凡有點志向的君主,多少還能控制自己的棋癮。南唐後主李煜也酷愛圍棋。他剛當上皇帝不久,被貶為舒州副使的蕭嚴應召回來。這天後主正與親信下棋,蕭嚴前來叩見,看到皇帝在下棋,他勃然大怒,揮手將棋盤扔到地上。後主嚇了一大跳,十分不滿地問他:「你想學魏徵直諫嗎?」蕭嚴朗郎而言:「我非魏徵,陛下亦非唐太宗。」後主一下醒悟了,他明白了蕭嚴是想要他不要因為下棋荒廢了政事,便不再繼續下棋了。
五代周文矩南唐中主李璟(中央正 面坐者)兄弟四人圍棋圖 。由於背 景屏風畫中又畫一小屏風,故又名 重屏會棋圖。
南唐君王中還有不少喜歡下棋的。中主李景及其兄弟都是圍棋愛好者,常在一起對弈。現存五代著名畫家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描繪的就是他們下棋的情景。 中主第九個兒子李從謙,才幾歲,下圍棋和作詩都很好,後主很喜歡他。《全唐詩》裡說,後主與侍臣下棋時,還沒幾歲的從謙便愛在一旁看,樣子看實討人喜歡,後主曾命他寫了一首《觀棋》詩。
南唐圍棋大家是當時的吏部尚書徐鉉。他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圍棋理論家,著有《棋圖義例》、《金谷園九局譜》、《棋勢》等圍棋理論著作。他的《棋圖義例》可以說是我國圍棋史上第一本全面研究圍棋戰術的著作。
唐、五代棋書很多,但除了王積薪的《十訣》和徐鉉的《棋圖義例》之外,現都無處查找。 關於古譜的亡佚,近代學者孫鑒認為﹕是因為「術士深秘其書而毀之」,以便「獨持自誇隱晦之極」。也就是說,有些棋手,得到古譜後,怕流傳開去別人也學會了著法,顯示不出自己的高明,便將它們忖之一炬,這不能不說是件遺憾的事情。
第八章 如今縱得仙翁術,也怯君王四路饒。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據說也好弈。他年輕時和隱居華山的道士陳摶下圍棋,陳摶問他拿什麼作賭注,趙匡胤開玩笑說:「就拿華山作賭注吧。」結果趙匡胤輸了。
宋太祖趙匡胤
後來趙匡胤作了皇帝,下令華山不用徵稅。他親自上山請 陳摶下山幫他治理天下,陳摶卻寫了一首《愛睡歌》給他 ,婉拒下山,歌曰:
臣愛睡,臣愛睡,不臥氈,不蓋被。片石枕頭,簑衣舖地 。地震雷掣鬼神驚,臣當其時正鼾睡。閒思張良,悶想范 蠡,說什麼孟德,休言劉備,三四君子,只是爭些閒氣! 怎如臣向青山頂上白雲堆,展開眉頭,解放肚皮。 且一覺,管甚玉兔東升,紅輪西墜。
趙匡胤看了,了解他的「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也就無可 奈何告辭而去。平心而論,陳摶這種瀟灑的生活態度,畢竟是幸福的。
《趙匡胤華山圍棋》:左為陳摶,右方紅面者為趙匡胤
現時華山東峰,因峰頂有朝陽台可以觀日出,故又名朝陽峰。峰上有三茅洞,洞內有陳摶像。附近的清虛洞前有一孤峰,峰頂上有鐵瓦亭一座,鐵棋一枰,據說趙匡胤就是在這裡和陳摶下棋的,亭遂得名「賭棋亭」。2003年,中國棋院、陜西省圍棋協會、陜西旅遊集團公司聯合主辦了「中國華山圍棋大會」記念此事。(清呂留良《象棋話》引《華陰縣志》卻說下的是象棋。)
華山下棋亭
宋太宗趙光義也是一位棋藝超群的帝王。他在治國之餘暇,非常喜愛下棋、彈琴,宮中即豢養有賈元(玄)、李仲玄、潘慎修、蔣居才、陳好玄等一大批棋類高手。
宋太宗趙光義
據《通志》、《宋史藝文志》及《皇朝類苑》記載,太宗著有《棋圖》一卷,《御制角局圖勢》數卷。但這些圍棋著作現已亡佚。 據說,宋太宗常常做些「棋勢」(即死活圖勢)考朝臣們,以下面三個棋勢最有名:「對面千里」、「獨飛天鵝」和「海底取明珠」。宋朝文學家王禹傅,曾在他的詩中,把這些棋勢描繪為「天機秘密通鬼神」。 宋太宗有「善弈」、「絕格」之稱,號稱棋品至第一,當時的一些國手都下不過他。這裡面有沒有些虛假成分就很難說了。
當時的棋待詔賈玄,棋力顯然在宋太宗之上,可他每回陪太宗下棋,太宗都讓他三子,賈玄卻每回必輸一路,連宋太宗都知道賈玄並非真輸。有一回,宋太宗對賈玄說:「今天這盤棋,如果你贏了,就賜你一件紅衣裳,如果輸了,就把你扔到泥水裡去。」一局終了,不勝不負,成了和局,太宗說:「我是讓了子的,下成平局,應該算你輸。」說完,命左右把賈玄架出去扔到泥水裡。不料賈玄立刻大喊大叫起來:「我手裡還有一子呢!」太宗大笑,即把紅色錦衣賜給了他。
其實,真正喜歡圍棋的人,以實力相拼為樂事。以輸棋討好對方,對方未必高興。有人無意取悅皇上,倒被皇上賞識。那時有個名叫郭贊的平民百姓,有一天正在廟裡與和尚下棋,忽聽得外面呼喊:「南衙大王(宋太宗未當皇帝時,有此稱呼)來了!」當時,老百姓是不可隨便見大官的。郭贊慌忙找地方躲藏,連棋局都沒顧上收。太宗進廟,發現了這盤殘局,很驚訝。他問和尚正在和誰下棋,和尚說:「郭贊」。太宗馬上命令左右將郭贊找來。和尚把他引到太宗面前,太宗問他寫不寫什麼文章。郭贊恰好有詩稿放在桌上,便取來給太宗。詩稿第一篇裡有這麼兩句:「高低草木芳爭發,多少龍蛇眼未開。」太宗看後大為欣賞,認定自己發現了一個人才,回府時,郭贊便成了他的隨員。不到一個月,太宗當了皇帝,郭贊也做了「隨龍思命官」。十年後,郭贊官至「公輔」。
宋太宗對善弈者大概都能厚待。《宋史?錢椒傳》中提到,吳越國王錢椒,也是位圍棋好手,歸順宋朝後,宋太宗曾賜他「揪棋局」,「水晶棋子」,並在諭旨中寫明,可用他賜的棋盤、棋子來消磨時間。
宋徽宗的棋藝更在太祖、太宗之上。他不僅自己好弈,而且還在宮中極力推廣。每當宮中喜歡下棋的妃嬪和宮女們點起紅燭、圍集在一起下棋時,他常在一邊津津有味地欣賞著,竟至徹夜不眠。有《宮詞》為證:
三月春光觸處奇,禁宮通夜吳娛嬉;踏青鬥草皆餘事,閑集朋儕靜弈棋。新樣梳妝巧畫眉,窄衣纖體最相宜;一時趨向多情逸,小閣幽窗靜弈棋。
北宋善弈者絕非幾個皇親國戚和達官貴人,有位被一班士大夫稱作「昏濁垢穢不可近」、「不足置之樽俎間」的「里巷小人」叫李重恩。他的棋力很高,「頗為人所稱,舉世無敵手」。可惜,關於下層人民的棋事,史書上的記載寥若晨星。
宋代圍棋出現了「棋會」,即公開比賽。哲宗、徽宗時,出了獨霸棋壇、所向披靡的大棋手江南人劉仲甫。
有一年,劉仲甫由江西去京城,途經錢塘,借宿在一家旅店裡。幾天過去了,劉仲甫每天早出晚歸,旅店主人怎麼也猜不透他是幹什麼的。這天清晨,店主忽然發現門上飄拂著一個幌子,上面寫著:「江南棋客劉仲甫奉饒天下棋先。」一會兒功夫,門口被看熱鬧的人擠滿了,全城人都知道來了一個願持白子、讓人先手的下棋高手。只見劉仲甫成竹在胸,拿出銀盆酒器,價值約三百兩銀子,作為獎賞。 第二天,果然來了幾個棋手。他們也湊了三百兩銀子,選出一位他們中水平最高的人,約劉仲甫到城北紫霄宮下棋。 棋局開始了,下到五十餘子,圍觀的人看出白方局勢不妙,下到百餘子,黑方已經開始得意了,「大局已定,黑當贏矣!」 劉仲甫堅持下下去。又下了二十餘子,劉仲甫忽然把棋盤上的棋子全都收了。一時,黑方和觀眾都覺得莫名其妙。待醒悟過來,紫霄宮一片喧嘩,人們紛紛指責劉仲甫不守信義,怕輸賴皮。 劉仲甫從容不迫,他對眾人說:「我是江南人,從小喜歡下棋,對此有點研究。這回去京城,就是經許多人的推薦,看能否補上翰林祗應的職務。錢塘是個大地方,棋壇高手多,下棋的人都稱這裡為一關。我想,如果我的棋藝在這兒還能勝人一著,也算過了一關,我就繼續往前進京去。我來這裡已住了十來天了,天天與人下棋,但還沒發現真正的高手,所以才掛出幌子,並不是我太狂妄。」說著,劉仲甫拿出棋子,擺了這十天來他贏的十餘盤棋,觀棋的人一個個目瞪口呆,十分驚詫,緊接著,劉仲甫把剛才下了一半的棋又擺出來,不差一道。他指著棋局說:「依你們看來,此局黑棋必贏。可我已經看出一要著,只要使這一著,白棋可勝十餘子。這著棋我先不說,如果有人能看出這著棋,我馬上卷鋪蓋回家,從此不再下棋。」 聽了這話,人們議論的議論,苦想的苦想,誰都想一著壓過劉仲甫。可是,誰也沒有想出來。只好請劉仲甫下子。劉仲甫在不當敵之處放下一子,眾人看不出有什麼奧妙。劉仲甫解釋說:「此著二十著後方才用得上。」棋局繼續進行。劉仲甫多在邊角上投子。下到二十餘著後,果然遇著此子,頓時局勢大變。最後收子時,白棋勝了十三路。觀眾無不信服,對劉仲甫高超的棋藝敬佩不已。
劉仲甫著的《棋訣》,是對王積薪《十訣》的發展。劉仲甫結合以前歷代棋家的經驗,把圍棋實戰中各種著法,各種變化,各種次序,在理論上概括為布置、侵凌、用戰、取舍這四個方面,並對各方面做了深刻的闡述。 《棋訣》從理論上闡明了布局的重要性。第一次從戰略的角度提出布局問題。劉仲甫準確地指出了布局的原則,在著法上也提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意見。劉仲甫認為,布局是圍棋之基礎。 從全局、從戰略上重視打入,是劉仲甫圍棋理論的又一特色。他提出了進攻的時機問題,總結了打入的普遍原則。 劉仲甫對戰術上的對殺,持慎重態度。他認為不可輕舉妄動,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 《棋訣》的精彩之處,還在於它把任何一個局部得失,都放在全局加以考察。對於實戰中的取捨,劉仲甫也有獨特的創見。 總的說來,劉仲甫的《棋訣》較之前人的棋書,更全面、更繫統、更深刻地總結了圍棋的一些規律,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較高的價值,是圍棋發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劉仲甫獨霸棋壇足有二十年,當時敢於和劉仲甫一爭高低的三位棋手是:祝不疑、晉士明、王憨。
紹聖初年,祝不疑進京去禮部辦事,同鄉硬把他拉到寺庭裡觀國手下棋,正巧這天劉仲甫也在那兒。在人們慫恿下,不疑與他下了一盤。一上來,不疑請仲甫讓子。劉仲甫說:「非高手不到這裡下棋。在這兒下棋是對子才行。連先後都還得爭呢!」最後,還是劉仲甫讓先,這盤棋下到終局,祝不疑敗三目棋。他又問劉仲甫:「現在是不是可以讓子了?」劉仲甫說:「我看你的棋,開始階段走得很好,要照這樣下,我是不能讓先的。可惜後來不怎麼理想。你如果還這麼下,我讓五子也可以,豈止是讓先。」祝不疑笑而不語,他們又下了第二盤。 這盤棋不是讓先而是分先了。下到三十餘子,劉仲甫突然停下,拱手問到:「官人貴姓?家住何處?」祝不疑的同鄉忙回答道:「他是信州的李子明。」劉仲甫說:「我雖不出京城,但天下有名的棋手我都知道。這幾年,衡州有位祝不疑,棋力甚強。聽人說他今年秋天被州府推薦,進京做官了,不知你是否認識此人?」停了一下,劉仲甫有點抱歉地告訴不疑:「我今天和朋友有約會,這盤棋下不完了,以後有機會,我一定登門拜訪,我們再接著下。」說完就準備走。這時不知是誰告訴他,剛才和他下棋的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祝不疑,劉仲甫感嘆他說:「真是名不虛傳。」 後來,劉仲甫去看望過祝不疑數次,奇怪的是,從來不談棋。也許劉仲甫已看出祝不疑棋力不凡,怕下不過他,使自己國手之名蒙羞。《鐵圍山叢談》裡寫到:「有棋手王憨者,以其能迫仲甫,未幾而痛心死。」 後起之秀晉士明也是劉仲甫的勁敵。政和初年,晉士明年方二十八九,棋力已在仲甫之上,甚至高出兩道有餘。他下棋左右縱橫,神出鬼沒,很有特點,名噪一時。劉仲甫知道後,主動找他對局,果然連吃敗仗。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棋手是王玨,他與劉仲甫在東京萬勝門裡長生宮對弈的場面,被描繪在《長生圖》裡,流傳至今。 宋哲宗元佑九年,劉仲甫、王玨和另外兩位棋手楊中和、孫先,曾在彭城舉行四人聯棋賽,這個遺局被稱為《四仙子圖》。
北宋.山居對弈圖
木雕:庭院棋聚
宋.佚名《洛陽耆英會》
宋.蘇漢臣《長春百子圖》局部
宋.李公麟(?)《商山四皓會昌九老圖卷》局部 
宋.無款《會昌九老圖》卷局部
明.仇英 臨宋人畫冊 
1944 傅抱石 對弈圖
宋.佚名《十八學士圖軸》
宋.佚名《會昌九老圖卷局部》
宋代的幾位大政治家、文學家都愛好圍棋。
范仲淹 (986-1052)
范仲淹 (986-1052) 曾以「一子重千金」的詩句描寫下棋,還立下過「吾當著棋史」的宏願。
王安石()記念館前王安石石像
王安石 () 也是一位棋迷。他曾與薛昂下棋賭梅花詩一首,誰輸誰寫詩。結果,薛昂敗了,論理該他寫詩,可薛昂苦思冥想了半天也沒寫下一句。王安石就代他寫了一首。以後,薛昂去金陵做官時,便有人就這事寫詩挖苦他:「好笑當年薛乞兒,荊公(即王安石)座上賭新詩。而今又向江東去,奉勸先生莫下棋。」
歐陽修 () 的棋也相當不錯,他自號「六一居上」,六中之一便是圍棋,《潛確類書?僧寶傳》裡有段記載,說歐陽修聽說浮山上有位法遠和尚,不同俗人,特地去拜訪他。見面後,歐陽修頗感失望,從外表上看,法遠和尚沒什麼特別之處。歐陽修自覺無聊,便與一來客下棋消遣,法遠和尚陪在一旁觀看。下著下著,歐陽修突然停住不下了,他轉過身去,請法遠和尚就圍棋之道談論人生哲學,法遠和尚並不張惶,擊鼓、升座,香煙裊裊,而後開言道:「肥邊易得,瘦肚難求,思行則往往失粘,心粗則時時頭撞。休誇國手,謾說神仙,贏局輸等即不同,且道黑白未分時,一著落在什麼處?」停了許久,法遠和尚又說:「從來十九路,迷悟幾多人?」聽得歐陽修連連點頭,稱贊嘆息不已。
蘇軾,號東坡居士,在圍棋史頗有名聲,但他不是以棋藝得名,而是以觀棋得名。 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貶。紹聖四年,蘇軾到了海南島儋縣貶所。儋守張中對蘇軾十分恭敬,事之甚至,每天都來看望他。當時蘇軾的幼子蘇過隨父南貶,侍奉其左右。張中頗好圍棋,每日與蘇過弈棋,以娛蘇軾。蘇軾在旁觀棋,竟日不厭。為了表示感謝,蘇軾曾作詩三首送給張中,其中《和陶詩與殷晉安別送昌化軍使張中》這樣寫道:
海國此奇士,官居我東鄰。卯酒無虛日,夜棋有達晨。
可知二人弈棋有時至通宵達旦,而蘇軾觀棋竟夜,樂此不疲。
紹聖五年四月的一天,蘇軾又觀看張中和蘇過弈棋,在棋子丁丁之聲中,蘇軾忽然聯想起十四年前獨遊白鶴觀聞棋聲的往事,頗為感慨地寫下了著名的《觀棋》詩並序,序云:
予素不解棋,嘗獨遊廬山與白鶴觀,觀中人皆闔戶晝寢,獨聞棋聲於古松流水之間,意欣然喜之。自爾欲學,然終不解也。兒子過,乃粗能者,儋守張中日從之戲,予亦隅坐,竟日不以為厭也。
看來古松流水間的棋聲魅力無窮,給了蘇軾許多悟性。序中說他說自己「素不解棋」,其實是自謙之詞。他曾說自己平生有三不如人:著棋、吃酒、唱曲。但其實他酒量不小,下棋當也有一定水準,他的弈齡其實也不短。
大約在治平元年,蘇軾曾與表兄文同對棋,以茶墨為睹注,文同贏棋後,還作了一首《子平棋負茶墨小章督之》給他「追債」,是見蘇軾棋齡頗長。
民間傳說蘇東坡還發明了所謂「東坡棋」的招數。故事說蘇東坡曾在某國(有說是吐蕃,有說是西夏)圍棋第一高手來訪時吹牛說自己是大宋第一高手,對手絕對下不贏他。那人不信,兩人立刻便紋枰對局,決一勝負。這時蘇東坡就拿出事先想好的方法,在對稱的位置上模仿對方著手,結果終局時就成了和棋。「決不輸棋」的牛皮也就沒破了。
日本棋手藤澤朋齋以下東坡棋聞名,此譜對手為木谷實,弈於1947年,結果他執白勝3目。第25手木谷搶佔天元,中止了藤澤的模仿行動。
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博學多能,尤其喜歡圍棋,他曾以數字方法解棋,還提出了四人聯棋賽取勝的方法。
官吏著棋之事記載頗多,《宋史?李惲傳》說李惲喜歡棋與酒,以致影響公務,北漢王劉繼元對他此點很不滿意,但李惲不以為然。一回李惲正與一個和尚下棋,劉繼元命令派人前來把正下著的棋盤給燒了。李惲不慌不忙地到劉繼元面前,向他謝罪。劉繼元把他訓斥了一頓。但次日李惲又做了個新棋盤,依舊沉溺於圍棋之中。 據說開封府戶曹毛經下棋而不誤事。他和人下棋時,府尹要他放下棋子,去處理案件,毛經說:「處理案件和下棋沒什麼衝突,可以各不妨礙。」他叫人把狀子拿來讀,他一邊下棋一邊留神聽狀子,結果,棋也贏了,案子也處理得很好,博得府尹的誇獎。可見,圍棋是受各階層喜歡的一項文娛活動,宋朝潘慎修在獻給宋太宗的棋說中說:「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舍為急,仁則能全,義則能守,禮則能變,智則能兼,信則能克,君子如斯者,庶幾可以言棋矣。」
南宋官吏也都愛好圍棋。抗金名將宗澤在金人離汴京不遠時,仍在和客人下棋。當時京城人都很驚恐,宗澤部下來問他怎麼迎敵,宗澤笑著說:」何必如此張惶,有劉衍等大將在外,一定能抵抗住敵人。」說完,繼續下棋。然後,他挑了數千名精銳戰士,埋伏在敵後,金人正與劉衍大戰,忽然伏兵殺出,前後夾擊,金人大敗而逃。
宋高宗(趙構,)喜歡圍棋,《揮塵餘語》說,當時的著名棋手,御前祗應沈之才常在宋高宗面前與人對弈,有一回宋高宗提醒他不可大意,他隨口答道:「知道了。」不想觸怒了宋高宗。宋高宗命人打了沈之才二十大板,井將他驅逐出宮,以此顯示皇威不可辱沒。 宋孝宗在「萬機餘暇,亦留心棋局。」他常把國手趙鄂召進宮裡陪他下棋。
&巫峽陸游洞前陸游石像
著名詩人陸遊自幼酷愛圍棋。一生中寫了許多吟詠圍棋的詩篇。 大哲學家陸九淵,年輕時,白天觀棋,夜間讀譜,潛心研究,後來戰勝了不少名手。
民族英雄文天祥 () 也是好棋手,《宋史?劉沐傳》記載他與劉沐對弈,經常「窮思忘日夜」。文天祥身後,遺留下近二十首描寫棋弈的詩篇。
南宋時,又出現一位著名的女棋手。她叫沈姑姑,棋藝很不一般。據《太平清話》裡記載,她因擅長圍棋而在內廷奉職。
兩宋有些富貴人家子弟也喜愛以下棋作消遣。《夢粱錄.閑人》和《都城紀勝.閑人》都記載,社會上有一種「閑人」,是陪伴富貴人家子弟娛樂的,其中第一等的必須「頗能知書、寫字、撫琴、下棋及善音樂」。
現代中國象棋大約起源於北周武帝發明的象戲,並定型於南宋劉克庄()的時代。初起的時候,象棋和圍棋的記載有時有混亂的情況出現,此後談棋的詩文,有些也很難定奪是在說那一種棋。上面提到的《十訣》,也有人認為本是指的象棋。
遼國、金國和元朝時期
1974年 5月在遼寧省法庫縣葉茂屯發現的7號遼代古墓中,出土了一張《山弈候約圖》絹畫,畫中有兩人對坐下圍棋。
遼.《山弈候約圖》
遼.宣化張文藻墓《三老對弈圖》
山西襄汾縣曲里村發現的金元墓中,有「二女弈棋」磚雕。
北京廣外地區遼金地層出土之陶質圍棋子,相信為冥器
金、元時期的棋手見於記載不多。我們現在只知道金朝的圍棋競賽制度與宋朝相仿。
金朝 ()陶枕
金世宗時,貴族宗室中棋風甚盛。據《金史》記載,圍棋賽中還曾鬧了一起糾紛,監察御史梁襄因此受了處分。 金朝時被推為全國第一的棋家是張大節。他曾被召至宮中與禮部尚書張景仁對弈,張景仁也是一位著名棋手。據《中州集》上說,金史公文章書法「皆有前輩風調」。圍棋也「絕人甚遠」。
元文宗孛兒隻斤圖帖睦爾,愛好圍棋,身邊聚集了一些名手。宮中下棋者甚多。元人袁伯長有《宮娥弈棋圖》詩,描寫了宮女們下棋的情景。
元.山西洪洞水神廟明應王殿西壁《弈棋圖》棋盤明顯是象棋盤(縱九線,橫六線,多了一條)盤上有黑子約四十個,紅子約二十個,比普通象棋多。而且下棋手法(左)和棋具(右)卻似圍棋,相信是修繕者弄錯了,原來二人應正在下圍棋。參考《文物》1981年第5期
宋、元時,出現了三部重要的棋書,直接影響後世,在圍棋發展史上,佔有特殊地位。這三部書是:《棋經十三篇》、《忘憂清樂集》和《玄玄集》。 《棋經十三篇》的價值,首先在於它的系統性。我國古典圍棋理論,從尹文子和太叔文子算起,中經班固《弈旨》、馬融《圍棋賦》等,到了敦煌寫本《棋經》和王積薪的《十訣〉,才逐漸開始系統化。但真正建立起一個體系的,還要算《棋經十三篇》。這標志著我國古典圍棋理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棋經十三篇》比起以往的圍棋理論,在一些重要問題上,論述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了。特別是涉及圍棋戰略、戰術的篇章如「棋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有先而後,有後而先」,「有始少而終多者,有始近而終遠者」等等,都是妙絕千古的真知灼見,這是這本書的另一重大價值。 此外,《棋經十三篇》還第一次闡述了棋手的品質作風等問題。書中提出了「勝不言,敗不語」,「安而不泰,存而不驕」等評走棋手品質作風的標準,認為這關係到一局棋的輸贏,關繫到棋手水平的提高。這些觀點至今還為棋手們所稱道。 總的來說,《棋經十三篇》總結了歷代下棋的寶貴經驗,全面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典的圍棋理論。這是圍棋史上最重要的理論著作。 《棋經十三篇》問世九百年來,歷代棋手都受到了它的影響。據《棋經十三篇?跋》的記載,此書一問世,就受到包括劉仲甫在內的宋代棋手的重視,「人人皆能誦此十三篇」。
李逸民編著《》是這一時期的另一部重要棋書。 《忘憂清樂集》書名來自宋徽宗的題詩:「忘憂清樂在枰棋」,全書分為四部分:一、文字部分,包括《棋經十三篇》、《棋訣》、《論棋訣要雜說》等重要著作;二、全局棋譜,其中有著名的《孫策詔呂範弈棋局面》、《四仙子圖》等;三、邊角的著法,包括有座子的與無座子的著法;四、棋勢,每個勢子各有專名,相當於今天我們所說的局部死活。 《忘憂清樂集》的價值,在於它保存了《棋經十三篇》、《棋訣》等重要論著,保存了一些古譜(包括宋代大棋手劉仲甫的對局),而書中所載的那些邊角著法和棋勢,也不無參考價值。 《忘憂清樂集》在元、明兩朝,流傳並不很廣。清初錢曾見到此書,非常高興(見所著《讀書敏求記》),清嘉慶年間,黃丕烈收集到僅存的宋刻本。本世紀初,徐乃昌依宋刻本影摹出版了《忘憂清樂集》,從此流傳下來。
元代(中期)瑪瑙圍棋子(1972年北京石英房元代居住遺址出土)直徑1.45-1.8cm,厚0.32 - 0.35cm,共有222顆,皆兩面扁平。紅子121顆,白子101顆,俱用瑪瑙製成。遺址在今北京西直門內後英房胡同西北的明清北城牆基下,相當於元大都和義門內以北。參考《考古》1972年第6期。
元朝也流傳下來一本馳名中外的棋書:《玄玄集》(又名《玄玄棋經》)。該書由元代大棋手嚴德甫主編,晏天章幫助整理刊刻。這本書刊印於元至正年間。 《玄玄集》書名來自《道德經》中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用來比喻棋圖著法精妙的。全書共分為」禮」、「樂」、「射」、「御」、「書」、「數」六卷,內容比《忘憂清樂集》還要豐富。第一卷也是文字部分,收有班固的《弈旨》、馬融的《圍棋賦》、皮日休的《原弈》、呂公的《悟棋歌》、《四仙子圖序》、張擬(一作張靖)的《棋經十三篇》、劉仲甫的《棋訣》等篇。二、三兩卷,重點是邊角走式,還有讓子局譜和術語圖解。四、五、六三卷,共有三百七十八個棋勢圖,是全書中最重要的部分。 《玄玄集》在我國古代有深遠影響,直到今天,價值仍很大。在日本,此書也很受重視。
元.佚名.荷亭對弈圖冊頁
環球社《圖畫日報》(10.8)第廿一號插圖:莫愁湖及勝棋樓
明.成化年間 (1465-87)三聖圍棋陶板
明.陳洪綬:()《松溪對弈圖》軸
明.文徵明.《東園圖卷局部》
明.仇英.《竹院品古局部》奇怪的是,圖中棋枰道數似乎過多
明.周臣.《松窗對弈圖》 絹本設色畫 縱 84.2 cm 橫 132.2 cm
明.沈周 觀弈圖
明.徐渭 野外弈棋圖
明.佚名.《水閣會棋圖》
明.錢穀.《竹亭對棋圖》
1971年出土於山東鄒縣九龍山南麓 明魯王朱檀(太祖第十子,生於洪武 三年,死於洪武廿二年)墓之圍棋用 具。棋子為料制, 直徑1.6 cm至2.3cm , 黑白兩色。黑者有175枚,白者有181 枚;紙質十九道棋盤為正方形,邊長 41.97cm。棋盒為漆器,高10cm, 蓋徑9cm, 腹徑11.8cm, 底徑 8.5 cm。(山東省博物館藏)
明.圍棋子
明.漆繪圍棋木屏風
明.琴棋書畫圖罐局部
《念惜齋寤言圖纂》:重棋解慍
第九章 煙雨山河六朝夢,英雄兒女一枰棋。
圍棋到了明朝,大為昌盛,名家好手輩出。
清.吳宏.莫愁湖圖卷
朱元彰真像:一般相信比此像較其他較「威武」(如下圖)之像真確
明太祖朱元璋就很喜歡下圍棋,且棋藝不弱。有一次遊幸莫愁湖,興致甚高,便召來開國功臣徐達,在湖邊的一座大樓上對奕起來。那盤棋由早直奕到太陽西沉,仍未分勝負;最後朱元璋似乎略佔優勢,但這時徐達卻不動聲色,只是端詳棋勢,久久不肯落子。朱元璋見他舉棋不落,便問:「為何舉棋不定?」徐達急忙起身恭敬地說:「陛下,這局棋看來不勝不負,是和棋。」朱元璋說:「勝負尚未分曉。」徐達用手指著棋盤上對方的一塊地,說:「陛下請往這裡看。」朱元璋定睛注神一看,方嚇一跳!原來此處徐達再落一子,他便要全軍覆沒。徐達見皇帝急得額頭冒汗,臉上露出懊喪神色,又說:「請陛下細看臣的棋勢。」朱元璋再一細看,徐達在棋盤上所佈下的黑子巧妙地擺成了「萬歲」二字!頓時龍顏大悅,高興之下便把莫愁湖畔一片的樓屋賜給徐達,並且把他們下棋的那座大樓命名為「勝棋樓」,並賜聯一對:
煙雨山河六朝夢,英雄兒女一枰棋。
 原勝棋樓已毀於兵燹,同治十年重建。現樓內有朱、徐二人下棋蠟像。
現時樓外兩側檻柱上由長沙長兆鹿偉堂所題的楹聯:
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煙雨,王侯事業都如一局棋枰。
相信就是脫胎於此御制。
中山王徐達
後人有詩詠此事,曰:
君臣對奕莫愁湖,賭勝君王一著輸;今古紛紛棋幾局,徐家還有此樓無?
范曾:朱元璋徐達對奕圖
不過,在歷史上,朱元璋卻是以禁棋出名的,可算是如假包換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他曾下令:「在京軍官軍人下棋的斷手。」又建造了「逍遙樓」,專門囚禁賭博、下圍棋的老百姓。禁棋的部份原因是明人賭棋之風極盛。
以弈棋賭博十分常見,如高鶚所續《紅樓夢》九十二回中,賈政正與清客詹光下棋,另一清客馮紫英在旁問:「是否下彩」,詹光回答:「是下彩的」,所謂「下彩」,就是賭銀子,因此馮紫英接著說:「下彩的是不好多嘴的」。有人就是因為沈迷下棋賭錢而傾家蕩產。明人葉春及就提倡要戒賭博、舖牌、弈棋、雙陸等「無益之事」,甚至乎不賭財物也不應該做。
相禮是明初大國手,多才多藝,能詩善畫,「尤精於弈,當世無敵」。明太祖雖說禁止別人下棋,卻禁不住自己對圍棋的嗜好。他曾把相禮召至京城,命其與燕王對弈,並賜以重賞。比相禮晚十餘年的樓得達也是江南人,他為人所知時,相禮獨霸棋壇已相當久了。
《寧波府志》上有一段樓得達與相禮比弈的故事。那是永樂初年,明成祖把樓得達召進京,命他與當時的棋霸相禮對局,相禮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第一,勝券穩操,因而瞧不起樓得達。賽局未定,明成祖已命人悄悄地把畫有冠帶的紙放在棋盤下,準備賜給勝者。棋一連下了幾盤,結果樓得達大勝相禮,明成祖當即賜予冠帶,相禮獨霸棋壇的時期就此告終。
其實,當時能抵擋相禮的棋手,也許不只樓得達一人,限於古時交通不便,不可能都有進京交鋒的機會。吳中一帶的唐理,棋力也不弱,他曾在陽羨山中,遇上一位道士,並和這道士下了三天三夜的棋。唐理還把下棋的本事親授給他的女婿,後來他的女婿棋力與他相當,能同他一決雌雄。 假如唐理能有幸被召入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棋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