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 城人口达百万? 北宋的都城都城 人口最多时也高达百万

首都北京的“定位”、“新定位”和“战略定位”
  首都北京的“定位”、“新定位”和“战略定位”
  一、北京日报:从新时期战略定位谋划首都城市发展(转载文章)
  原标题:从新时期战略定位谋划首都城市发展
  按照总书记重要批示的要求深入研究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首都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建首善自京师始”。北京作为首都,对外代表着国家形象,对内受到全国高度关注。特殊的城市地位,举足轻重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决定了我们在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的时候,必须牢记职责使命,带头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必须自觉从国家发展大势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出发,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13亿人口的大国首都、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首都的高度,审视和研究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以首善一流标准做好各项工作。
  讲城市,我们是北京;讲服务,我们是首都。通过学习贯彻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对首都发展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的把握,我们充分认识到,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北京必须更好地发挥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和金融管理中心的城市性质功能。我们要自觉承担起责任与义务,继续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着力把北京打造成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在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中实现首都更好更快发展。
  新的一年,首都城市建设发展再启新航程。全市上下要在新时期首都城市的战略定位上进一步统一认识,有机结合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工作,尽快启动相关研究,找准战略定位,确定战略重点,调整战略布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努力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全市上下要不断强化首都意识和首善意识,融入到首都规划、建设、管理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推动首都城市核心功能的全面优化提升。
  首都,意味着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责任、更好的服务来履行职责。立足新时期城市战略定位,面对诸多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扎实思考首都应当引领什么、承载什么、示范什么,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二、首都新定位: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转载文章)
  北京市党代会开幕,明确未来五年发展战略&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日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谈及中国首都今后的战略定位时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将坚持科学发展,向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步伐。
  此次党代会将产生新一届北京市委领导班子,并勾画北京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刘淇代表中共北京市十届委员会作报告。他说,以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为标志,首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已经历史性地摆在了全市人民面前。
  世界城市到底是什么样?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说:“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中心城市。”
  据专家介绍,根据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大小,城市研究学界把国际城市的形态划分为低端、中端和高端三类。前两者分别是指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性国际城市,而世界城市则是指全球性国际城市,是具有全球意义战略资源的聚集和配置中心。目前,各方面普遍认同的世界城市只有纽约、伦敦、东京等。
  专家指出,从奥运城市向世界城市的转型,对北京而言可谓顺理成章。北京市社科联常务副主席史秋秋说:“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目标的提出,是北京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发展机遇、谋求更高发展水平的重大战略抉择。近年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理念的成功实践,也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奠定了基础。”
  刘淇表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发展质量,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国家的发展。
  参加北京市党代会的代表们对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寄予厚望,纷纷建言献策。北京市旅游委主任鲁勇说,纵观纽约、伦敦、东京这些公认的世界城市,首先都是一座世界旅游城市,因此旅游业的发达是能否成为一座世界城市的重要标志。为了有力支撑北京加快世界城市的建设进程,北京旅游业未来将告别单纯依靠数量增长的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增长,这将是北京旅游业的一次重要转型升级。
  “一个城市要达到世界城市的标准,必须在若干个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从全球范围来看,科技创新是一座城市影响力的重要方面。”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说,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关村创新创业活力逆势上扬,目前每年新创办科技企业已经突破4000家。“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区域创新体系,中关村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责无旁贷。”
  北京市提出,今后五年,将力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着力打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左右,在2020年率先形成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初步建成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文化创新之城。
  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契机,北京市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北京市提出,今后五年,将增强吸引和聚集国际高端要素的能力,努力建设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
  除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环境改善、加快开放等内容,北京还将改善市民福祉作为建设世界城市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计划,今后五年,北京将率先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完成50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任务和1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同时,基本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养老制度,努力建设和谐宜居之都。
  业内人士也指出,北京的发展目前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进一步发挥首都的资源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任务还很艰巨;推动城乡一体化,解决城市发展中人口、交通、资源、环境等问题,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很繁重;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维护社会公平,解决好民生问题,还需要下大力气。
  刘淇表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要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首都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下力气解决民生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
  三、国家首都重新定位
北京真能去经济化吗(转载文章)
  即将公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北京市的发展目标作出新的认定:不再提“经济中心”,而是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这一定位在我看来最有新意的并不是去除“经济中心”,而是“宜居城市”。无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主要是从国家立场上对城市功能的规定,而“宜居城市”则是从城市社会的主体——城市市民的需要出发的,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
  “去经济化”的首都定位是基于对多年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现实的反思。欣慰之余,我们需要继续反思。其实,早在1980年,有关方面在讨论首都建设方针时,就提出要把北京建成“全中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第一流城市”。
  198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复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确定北京城市性质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不再提“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工业基地”。1993年中央批复的第三次《北京1991年至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再次明确北京的城市性质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首都城市建设“两个中心”、“去经济化”的定位,在20年前就已经提出,并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再确定。可见“知易行难”,不是没有认识到,也不是没有规定和规划,而是“执行难”。
  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市建设中,按照《规划》所制定的旧城区建筑高度控制标准被全面突破。北京已然成为华北最大的经济中心,与此同时,其历史文化面貌、文化个性和魅力逐渐消失。前几年一些城区甚至提出打造“中国的曼哈顿”、“中国的华尔街”之类所谓北京新“城市名片”的施政目标,令人触目惊心。
  保持和建设好这“两个中心”,是北京市发展建设之本,也是北京市的优势和特色所在。前车之鉴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法制保障和制度建设,真正贯彻这一方针。这比提出一个方针、制定一个规划更重要也更艰巨。显然,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献计献策,群策群力。就我个人所能想到的,一是要将“去经济化”的定位具体化,落实到产业、行业和地区的发展规划上,成为可以把握、可以评价的硬尺度和操作性指标。否则,“两个中心”很容易沦为空洞口号。二是建立问责制,每年都要审查各城区、有关部门贯彻“两个中心”的情况,要像“审计风暴”那样进行公开审查问责,严肃公布、追究、查处违反规划的行为。全国人大、北京市人大应将对北京市贯彻“两个中心”的情况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还有一个具体建议。为体现首都发展观的转变,能否去除那些与此定位不符的过于商业化的恶俗路名,如“金街”、“银街”、“金融街”等,恢复其历史的面貌。
  四、首都新定位:国家创新示范区(转载文章)
  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国家创新示范区”首次作为“首都地区功能定位”出现
  首都地区的功能定位,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国家创新示范区。前日,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市委书记刘淇在讲话中如此表示。“国家创新示范区”首次作为“首都地区功能定位”出现。
  刘淇强调,要切实抓好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从首都地区的功能定位,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国家创新示范区的定位出发,提高更好地履行“四个服务”职责的能力。
  同时,要切实抓好第四季度的各项工作。包括抓好缓解交通拥堵方案各项任务的细化落实;认真研究加强和完善人口管理的工作方案,保证流动人口居住环境安全,抑制流动人口无序盲目聚集膨胀的势头;抓好自主创新的各项工作,推动中关村的发展,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抓好各项重点工程的落实;抓好保障民生的各项工作。
  1、背景
  1983年
《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确定北京城市性质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不再提“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工业基地”。
  1993年
《北京1991年至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再次明确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200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不再提“经济中心”,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2、解读
  新定位将成后奥运发展支点
  首都经贸大学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张智新表示,国家创新示范区的新定位,是北京为后奥运时代寻求一个新的发展支点,迎合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新趋势。北京要建设世界城市,同纽约、伦敦等世界城市相比,一定要走自主创新之路。
  该定位将对北京“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起到一个指向性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这一目标。目前,北京的相关建设已取得举世公认的成绩,但在“宜居”层面遇到瓶颈,此次的新定位实际上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达到这个目标,如提高国际化程度,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低端产业的转移,从而释放人口压力,从根源上解决相关难题。
  五、习近平:立足于首都功能定位
提高“四个服务”水平(转载文章)
  国家副主席习近强调,北京市要坚持从首都实际出发,系统谋划和实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工作,特别要进一步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努力取得更大成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等陪同下,到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行调研。
  中关村科技园区2009年3月被国务院批复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习近平来到园区内的博奥生物有限公司,详细了解科研和生产情况,听取管委会负责同志的介绍,并观看了联想集团、有研硅股公司、龙芯中科公司等企业的科技新产品、新成果展示。他对示范区管委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做法给予肯定,勉励他们进一步落实好国务院批复精神,不断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工作,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充分挖掘中关村地区的资源潜力,努力把示范区建成首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习近平调研中关注的问题。在金融街英蓝国际金融中心,习近平仔细询问金融街区域规划情况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到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视察开放式办公区和固定收益部。之后视察了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央外汇业务中心,了解国家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情况。在国贸大酒店,习近平乘电梯到80层大厅俯瞰北京商务中心区全貌,对该区域聚集有全市70%的外资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世界500强企业表示赞赏。习近平强调,北京市要坚持从首都实际出发,系统谋划和实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工作,特别要进一步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努力取得更大成效。
  习近平十分关心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情况。他乘坐地铁4号线,听取北京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情况,与地铁交通管理干部交谈。习近平指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于首都的功能定位,着眼于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既开放包容、善于借鉴,又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中国特色,努力把北京打造成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充分体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
  调研中,习近平详细了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情况。他来到叶青大厦党建活动室,询问大厦党委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创新等情况,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普通党员亲切交谈,鼓励他们结合企业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习近平指出,现在基层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面对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和工作方式、活动方式还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他强调,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结合起来,从各部门、各系统、各单位的职能任务和岗位职责出发找准“先进”、“优秀”的具体标准,立足本职工作创先争
  优。习近平希望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切实改进干部管理,优化人事配置,加强激励关怀,充分发挥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干部的作用。要教育干部把求真务实体现到干事创业的各个方面,真正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胆识体现在“敢干事”上,把能力展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在“干成事”上,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调研结束时,习近平主持召开北京市干部座谈会,听取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并作了讲话。
  六、北京定位“世界城市”(转载文章)
  王岐山代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确保《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在年内完成。面对这样一个事关北京建设将来走向的大命题,今天上午,北京市规委主任陈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新修编的总体规划将把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在四个方面: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
  为实现这一目标,北京将调整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根据“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北京将有机疏散旧城,市域战略转移,村镇重新整合,区域协调发展,构筑以城市中心与副中心相结合、市区与多个新城相联系的新的城市形态。
  城市发展空间凸显北京新蓝图
  “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的提出,是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两轴”是指在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及沿线十字轴,两带包括在其外围构建的“东部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带”。它们将分别从空间布局上保障首都职能和文化职能的发挥,承接新时期的人口产业需求,并为实现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各级城镇发展高新技术、高教园区等环保型产业,将北京建成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多中心”则是指在市区范围内建设不同的功能区,分别承担不同的城市功能,以提高城市的服务效率和分散交通压力,如CBD、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多个综合服务区的设定。在市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若干新城,以吸纳城市新的产业和人口,以及分流中心区的功能。
  “打造两轴——两带——多中心”是自建国以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经历的第六次大的修改,上一次修改是在1993年。陈刚解释说,1993年的总体规划经过十年的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其所确定的部分目标已提前实现,规划空间容量趋于饱和,难以容纳新的城市功能。新形势下北京面临新机遇期,迫切需要新的发展空间,原有规划思想面对发展中的新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和补充。
  城市发展要考虑四大制约因素
  北京目前的城市发展要考虑四大因素:一、有限的土地资源及绿色空间对人口及建设规模的制约;二、适宜人口密度的制约;三、水资源条件的制约;四、空间布局制约。经过对上述的制约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分析,北京对未来适宜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已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并具体提出了“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北京旧城区、整治完善市区建成区、疏解中心大团、村镇适当合并、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实施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等六项措施。“有计划的疏解旧城区的人口,在城市中心区严格控制吸引和产生交通流量较大的建设项目等。”
  科学论证完成编制工作
  根据北京未来的发展目标,建设将分阶段实现。第一步:2003年至2008年。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第二步:2009年至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北京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地位。第三步:2021年至2050年左右。北京将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陈刚透露说,为实现城市空间的战略调整,自2002年12月起,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部署,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三家编制单位,并在北京大学、北京市社科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以及几十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技术支持下,开展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编制工作。三家编制单位历时大半年提交了三个方案和几十万字的基础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会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汇总形成综合报告。
  前期的研究过程中,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亲自主持过多次研讨会,经过不同范围的专家论证,征求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各区县政府及市政府相关委办局的意见,并经过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第23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期研究成果已上报国务院,得到了肯定和支持,这将成为修编的重要依据,规划修编将在今年底完成。”
  七、北京的功能定位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转载文章)
  一、要正确认识北京的功能定位
  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要在开放条件下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正确认识北京的功能定位,并以此来确定北京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主导产业,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效果。
  回顾历史,北京的功能定位,从建国以来曾发生过多次变化。刚解放时,北京有200万人,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城市。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上百人的企业只有几十家,且大多数企业是手工业户,1949年北京全年的生产总值只相当于人民币1亿元。在这样的城市基础上,怎样建设首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有很大难度。难怪毛泽东曾提出首都是否要搬到上海去的问题。因此,为推进首都的建设,北京当时提出要大力发展工业,并以一种革命的或创新的精神来理解北京工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有人援引美国华盛顿和德国波恩的例子,反对在北京搞工业,甚至声称在北京搞工业是“扰民”、是触犯“天条”。1956年北京提出的要把首都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城市的意见得到中央的肯定,1958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则进一步明确提出:“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科学技术中心和经济中心”。这里北京经济中心的功能定位,本质上是把北京定位于工业发展中心。按照这种功能定位,北京在建国初期就搞了一些无线电、棉纺织、机械、化工、钢铁和建材等工业项目。
  1961年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北京虽然提出今后工业发展不求大而求高,要符合“高、精、尖、吃、穿、用、质量第一”的10字方针,但这一方针并没有坚持贯彻下去。以后,北京又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三线和发展地方独立工业体系的要求,搞了一大批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项目。到1979年,北京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高达63.7%,仅次于辽宁居全国第二位,北京因此成为重工业占主导地位的首都。
  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中央书记处对首都建设方针作了四项指示。在指示中,中央提出:首都有什么特点?至少有两条:第一,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不一定要成为经济中心;第二,首都是对外窗口,全世界通过北京看中国。因此,要把北京建成全中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要把北京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第一流城市;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第一流的城市;要使北京经济上不断繁荣,要着重发展旅游业、服务行业、高精尖的轻型工业和电子工业,下决心基本上不发展重工业。这些指示,标志着北京的功能定位发生了重大改变,即中央不再提北京的经济中心定位,不主张在北京发展重工业。1983年中央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中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必须服从和充分体现这一城市性质的要求。北京不要再发展重工业。1995年以后,中央领导提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要更好地为党、政、军首脑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亦即“四个服务”。1997年北京正式提出首都经济的概念,并强调北京是国内外交往的中心。这样,北京的功能定位,实际上涵盖了三大中心,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内外交往的中心。
  现在人们对北京的三大中心定位已无异议。但对北京是否要成为经济中心仍有一定的争议。这种争议的核心或关键,是首都经济怎样定位以及首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什么?具体而言,争议的焦点:一是北京应以发展工业为主,还是以发展服务业为主;二是北京应重点或优先发展哪一类工业和哪一类服务业。有人认为,北京应以发展工业为主;有人认为北京应以发展服务业为主;有人认为北京的工业和服务业同等重要都应大力发展;有人认为首都经济的本质是知识经济、核心是高新技术产业,因而北京应重点发展高科技的工业,并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有人认为高科技工业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取代北京制造业、钢铁业和石化业的发展,因而北京也应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钢铁业和石化业;有人认为北京应全面发展各类服务业;有人认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优势是现代服务业,因而北京应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由于这些争议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所以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新提法,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北京总部经济等。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使首都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结构调整方向发生摇摆,并最终导致北京的功能定位难以有效落实。
  事实上,单纯从北京三大中心的功能定位角度分析,北京是不应该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否则,为什么自1980年以来中央就不再提北京是经济中心的功能定位,其用意是十分明显的。
  二、北京缺乏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比较优势
  自1980年中央书记做出北京不一定要成为经济中心、下决心基本上不发展重工业的指示以来,北京工业发展的步伐并没有因此而减缓,反倒是大幅度提升了。1981年北京工业总产值为238.2亿元,其中轻工业为105亿元,重工业为133.2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1:1.3。到2003年北京工业总产值(年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值)上升到3677.2亿元,比1981年增长了14.4倍,年均增长率为13.3%;其中轻工业为792.2亿元,重工业为2880亿元,轻重工业比例扩大到1:3.6。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工业结构已作了很大调整,特别是以电子与信息工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已在北京工业中占有很大比重,2003年北京电子与信息工业实现产值909.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24.8%,但从总体上说,北京现时工业的发展仍然是“重型化”的,而非“轻型化”的。
  应当承认,北京发展工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方面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有高智力人才系统和国内外信息系统作支撑,而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实际赋予了北京作为全国教育中心和科技中心的定位,使北京在全国具有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的比较优势,而北京作为国内外交往中心的功能定位,又为北京发挥这种优势提供了信息平台。但是,人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此类问题的另一面。按照美国学者弗农提出的关于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产品周期理论,在产品的创新阶段,产品的区域生产成本因素不会对产品的技术垄断构成威胁,但在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阶段,产品的技术优势将会让位于产品的区域生产成本优势。即,在此阶段产品的技术已经成熟了、标准化了、很容易模仿了,故跨国公司为降低生产成本,便大规模对外投资,将产品生产转移到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以取得比国内生产更多的利润和占领更广阔的市场。按照弗农的理论,可以充分解释,为什么美国企业发明和最早生产了电视机,而现在美国为何又不再生产电视机了。同样道理,北京尽管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产品方面具有人才、研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产品创新阶段的优势,到了产品标准化生产阶段,这种优势就可能不存在了。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的研究表明:在43个样本城市的加工制造竞争力的综合排名中,北京列43位,即最后一位,这或许可以作为北京缺乏工业产品标准化生产阶段优势的佐证。
  研究北京工业发展,人们可以发现两个基本情况: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工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已经落后于东部地区一些重要的沿海城市。1981年天津工业总产值为206.5亿元,比北京少31.7亿元;上海工业总产值为647.5亿元,是北京的2.7倍;广州工业总产值为98.9亿元,仅相当于北京的41.5%。但到了2003年,天津工业总产值为4049.6亿元,比北京多372.4亿元;上海工业总产值为1034.2亿元,是北京的2.8倍;广州工业总产值为4017.8亿元,比北京多340.6亿元。二是北京原有的工业主导地位已经让位于服务业或第三产业。1992年北京工业增加值为293亿元,占GDP的比例为41.3%,服务业增加值为314.5亿元,占GDP的比例为44.4%;2003年北京工业增加值为1017.3亿元,占GDP的比例降为28.2%,服务业增加值为2218.2亿元,占GDP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到61.4%。这两个基本情况,突出说明北京缺乏大规模发展工业的比较优势。
  具体而言,北京缺乏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北京严重缺水。北京现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这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线,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8。北京境内没有天然的大江大河及过境水量,水资源主要依赖于天然降雨和地下采水。北京境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5毫米,最低年降水量为272毫米,最高年降水量为1406毫米,枯水期与丰水期的时间间隔一般为2———3年,最长的枯水期为20年,最长的丰水期为6年。在正常年份下,北京区域可形成天然水资源量约40亿立方米。北京现在建有各类水库84座,水闸329座,塘坝截流433座,橡胶坝50座,其中密云和官厅两大水库,是北京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的主要来源。20世纪80年代中期两大水库的来水量为30多亿立方米,但到90年代就锐减为12亿立方米。年北京地区连续5年干旱,使设计库容为42亿立方米的密云水库的现有蓄水量仅剩下7.2亿立方米,年供水量仅为不足3亿立方米。而北京现在的年用水量约41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8.4亿立方米,城市生活用水9.4亿立方米,农村用水19.5亿立方米,其他方面的用水3.7亿立方米。据测算,到2010年北京年缺水量将达到12亿立方米。在北京这样严重缺水的城市,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不仅水费成本高,而且也不易办好。
  2、北京土地资源稀缺。北京土地面积为16807.8平方公里,三面环山,只有东南方向是大面积平原地带。北京平原面积只有6390.3平方公里,占北京土地面积的38%;其中北京市区规划面积为1041平方公里,市中心区域(大体在四环路以内)面积为289.8平方公里,分别占北京平原面积的16.3%和4.5%。由于北京平原地带的土地资源稀缺,故形成工业在市中心区域的用地成本大幅度上升及破坏居住环境的问题,迫使工业不得不逐步从市中心区域迁出。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工业曾提出“退二进三”的发展战略,把二环路以内的工业用地腾出来,让位于服务业。以后,北京工业又进一步提出“退三进四、退四进五”的发展战略;现在恐怕又该提“退五进六、退六进七”的发展战略了。这种情况,实际说明北京发展工业的确缺少土地资源的支撑。也就是说,北京工业用地受到服务业用地的挤压,且收益不如服务业;而工业用地对农业用地的挤占,又受到土地资源有限和大量安置农民等因素的制约。
  3、北京缺乏自然资源,又没有出海口。根据城市发展工业的一般规律,该城市要么具有可供发展工业的大量自然资源,要么具有出海口能够有效输入工业资源和输出工业产品。北京发展钢铁业缺少矿石资源,发展石油化工业缺少油气资源,发展电力业缺少煤炭资源,发展建材业缺少木材、石料、土地等资源,北京又没有出海口,故在北京发展工业只能依托陆路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其运输成本必然要高于有出海口的工业城市。
  4、北京环境质量要求高。北京作为首都和现在拥有1456万常住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是很高的。不仅要适宜人的居住,达到通行的国际大都市的环境指标,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低于50(2001年北京为165,差距很大),而且按照中央的要求,力争把北京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第一流城市。按照这种环境质量的要求,北京就不宜大规模发展工业,特别是那些有污染的、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工业。
  5、北京人的市场竞争能力较低。在美国常听到有人讲,中国人分为南方中国人和北方中国人。南方中国人会经商,市场竞争意识很强,人人吃苦耐劳、争做小老板和大老板,尤以浙江一带的南方中国人为甚。而北方中国人有“大爷”作风,经商意识较差,实际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北京属于“天子”脚下,“爷儿文化”的色彩更浓,再加上受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政治安定因素的影响,故造成北京人的市场竞争能力一般都较低。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的研究表明:在由重商意识、赚钱欲望、价值取向等因素构成的文化竞争力排名中,北京排在47个样本城市中的第23位。而根据《首都人才发展战略报告》的研究表明:与上海、广州、深圳和香港相比,北京人才有七个“第一”,即人才总量第一,人才密度第一,工程师和科学家第一,高层次人才第一,创新能力第一,人才培养能力第一,人才吸引力第一。但是,北京人才也有四个“倒数第一”,即人才经济效益倒数第一,人才竞争意识(紧迫感)倒数第一,非公经济人才比例倒数第一,人均收入倒数第一。这四个倒数第一,集中反映了北京人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差。在这种较差的市场竞争能力或实干能力下,北京的工业发展就不易取得规模化的效果。有人讲,北京工业只发芽,长不大。原来北京有品牌的工业产品很多,包括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电视机、照相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现在都销声匿迹了。究其原因,除了自然资源因素、技术因素和体制因素之外,北京人的实际市场竞争能力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上述对北京发展工业不利因素的分析,关键是要讲明:北京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不应该放在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方面,工业总量即使增长,但其占北京GDP的比例也将进一步下降。因为,正像北京的农产品一样,大部分工业产品今后也会由外埠供给,北京没有大规模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比较优势。
  三、现代服务业应成为北京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服务业现在已成为北京的主导产业。2003年北京服务业占GDP的比例为61.4%,而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和深圳分别仅为45.5%、48.4%、53.6%、41.1%、40.5%,与之相比,北京服务业发展的确具有明显的优势。这说明北京的功能定位,是符合实际的。
  北京服务业发展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关键因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北京具备发展服务业的良好条件。这包括人口条件、资金条件、文化条件、教育条件、科研条件、卫生条件、技术创新条件、信息交流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等。二是北京服务业发展是靠现代服务业支撑的。2003年北京金融业增加值为513.8%亿元,占服务业的比例为23.2%;通信业增加值为161.3亿元,占服务业的比例为7.3%;房地产业增加值为185.9亿元,占服务业的比例为8.3%;三者合计,占服务业的比例高达38.8%。2002年北京金融业、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科技服务业、水利管理业、环境管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业、卫生业、文体娱乐业,共实现增加值1463.3亿元,占服务业的比例高达73.2%。
  如果将上述两大关键因素归结起来,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即北京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在于现代服务业。也就是说,现代服务业现在实际是北京的主导产业。由此决定,北京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理应是现代服务业,而不是工业或传统的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具有明显的新兴性、知识性、高科技性、高附加价值性和交互聚集性,其增长的乘数效应很大,既可以充分满足北京特有的功能定位要求,也可以突破北京工业发展的制约条件,推进首都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北京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可以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综合体现出来:
  1、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是“知识型服务业”。这种知识型服务业,除少数几个行业,如旅游业和房地产业,需要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外,绝大多数的现代服务行业并不需要太多的自然资源,完全是靠智力系统支撑的,而北京恰恰在智力系统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根据《2004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研究资料显示:北京的智力支持系统总指数,全国排名第一,为83.49;而天津、上海、广东、重庆分别仅为59.01、69.88、55.65和43.09。此外,智力支撑系统更多地体现于“脑力劳动”,与具体的市场运作和竞争的实干能力多少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有助于弥补北京人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的缺陷,充分发挥北京智力资源的优势。
  2、现代服务业的交互聚集作用很强,易于形成规模效益。最为明显的例子是金融业和电信业。这两大行业的发展都需要有规模经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且这种规模经营往往是全球化的。北京作为我国金融机构总部和电信机构总部所在地,又是国内外交往的中心,很容易在金融业和电信业方面取得规模经营的“自然垄断”地位,这是国内其他省级区域所不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当然,北京的文化业、教育业、科研业和卫生业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些行业也可以同北京其他现代服务行业产生相互影响的交互聚集作用,并形成综合规模效益。
  在充分认识北京发展现代化服务业的比较优势之后,人们还必须进一步认识到,北京发展现代服务业在解决就业、安定人民生活、为中央服务、为国际交往服务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北京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是有利可图的,甚至比发展工业的收益要高,这一点可以从北京地方财政收入中得到充分体现。2003年北京地方财政收入为529.5亿元,天津为204.5亿元,广州为274.8亿元,天津和广州的工业总产值都比北京多300多亿元,但这两个城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却仅仅相当于北京的34.5%和46.4%。原因是,北京的营业税收入高。2003年北京营业税收入为263.7亿元,占北京地方财政收入的44.5%,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北京的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是来源于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当然,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水平还是相当落后的,与国际大都市和中央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例如,2002年北京文化娱乐业的增加值仅为73亿元,占服务业的比例仅为3.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增加值仅为52亿元,占服务业的比例仅为2.6%,这与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从北京的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出发,北京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认识,切实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和主导产业,认真抓紧、抓好。尤其是在入世之后的开放条件下,如果北京不加紧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那么其现有的和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市场将会被外资刮分,这对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北京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必须有紧迫感和危机感。
  八、北京不再提经济中心
四大功能圈定首都发展定位(转载文章)
  “北京市从来都是双线,除了为党政军服务以外,北京市还要发展经济。任何地方政府都要发展经济——但这一次,北京城市规划没有提经济中心。”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经济工作委员会委员谭卫和长期研究北京的定位和规划问题,他注意到了北京新规划中的这个变化。
  日,北京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结束。这次会议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部分内容被披露,规划提出,北京的发展目标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与区域管理系主任李国平说,“关键是一种理念的变化”。他说,过去我们总是将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舞台,而轻视城市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应该是一个生活的城市,是城市居民自己的城市。
  他说,新规划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宜居城市”,“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变化。”
  功能中心和单中心结构
  在上述的四大目标之下,北京市18区县划分成了四大功能区,即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北京市发改委宣布,今年北京市还将制定新城和中心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18区县各自的功能定位。
  这次规划强调了“功能”的概念,按功能来划分区域,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宋迎昌说。他同时也是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城市空间战略实施研究、北京市发改委“十一五”前期研究课题组组长。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说,近20年来,在我们的城市建设规划中,一直缺乏“生态”的概念。即使有些应是生态保护区的地方,也承担着以经济开发为主的功能。
  李国平认为,现在的划分一方面是对发展现状的追认,另一方面是对于发展方向的规定。
  清华大学教授曾昭奋将北京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市建设比喻成“摊大饼”——由二环摊到三环、四环、五环,不仅越来越不适宜居住,而且已经非常不利于城市的经济运行和行政运作。
  而“摊大饼”的直接结果是城市是单中心结构。
  北京的规划专家认为,单中心结构不会因为四大功能区的划分而改变。宋迎昌认为,这次虽然是按四大功能划分18区县,但具体看一看划分的结果,就可以看出:原有的圈层结构并没有改变。比如首都功能核心区是传统四城区加石景山区。
  “这样的结果是无法建立起真正的多中心结构。国外发达国家的国际大都市往往都是呈放射状、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宋迎昌说。
  而放射状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好处是:交通便利,且生态环境较好。
  区域经济还是区划经济
  从1994年起,北京就没有再提过“经济中心”的字眼。不过,在北京市场执政者心中,经济中心也许一直是一个无法割舍的目标。
  “北京这么大的都市,肯定需要经济功能支撑,这是毫无疑问的。实际上哪个城市都要发展经济,关键是你要发展什么样的经济,才能符合首都的特点。”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宋迎星说。
  在谭卫和看来,此次北京市城市规划,经济战略还是有问题。事实上,在北京提出要发展的12个产业中,汽车产业遭到了不少的质疑。
  谭卫和认为,北京不应该发展汽车产业。
  他说,只有配件成本最低,质量最好,才能形成规模。即使以华北而论,北京和天津,当然是天津发展汽车行业更强。天津搞夏利已经搞了20多年了。另外,日本丰田等公司都要扩资与它合作。要达到世界级水平,汽车规模的赢利线已经上升到了60万辆。北京搞5万、10万的汽车产量,能行吗?
  这是重复建设。谭卫和说,问题的根源在于区域经济和行政区划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和冲突。
  他认为,应该把省的权力虚拟化,把地区的权力实质化。例如泛珠三角现在实现了9+2联席会议,长三角15个省也有定期的省长会议。这些都是方向。
  这其实正是北京在解决自身功能定位上没法回避却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京津冀地区的分工与协调?
  京津领衔的环渤海经济区提出于1986年,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但是将近20年过去了,这一地区的发展却迟于走向了良性循环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京津两地仍是竞争多于合作。
  2005年北京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在环渤海经济区方面的表述还停留在“积极参与国家京津冀地区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的层面上。
  宋迎昌认为,无论北京还是天津,在经济类型选择上都总想追求“大而全”,一个城市囊括所有经济类型。过去以发展制造业作为一个地区成为经济中心的标志。所以,北京和天津,在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存在趋同化的现象,各自定位不清楚。其表现是争相发展制造业,另外就是争当金融中心。
  “北京是各大银行总部所在地,成了一个金融管理中心。而天津一直想争区域金融中心,最后人行华北区行放在了天津。”他说。
  不过,新北京总体规划的亮相也许是一个新的契机。这个规划首次把京津冀区域协调作为了一项重要命题。
  根据总体规划,北京将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强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空间与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
  有规划专家表示,北京天津两地各自的规划都是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学者与地方设计院联合搞的,虽说是一套思路,但专业规划师也还是会受由地方政府部门的影响,因此应当由更高层次的机构,比如国务院来出面协调,统一制定地区发展规划。
  李国平主持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2020年 》中的专题研究之一的“京津冀北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他认为,如何解决京津冀的分工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关键是找准京津冀内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特征,调整区域内的分工体系,形成各自的产业特色,并在区域产业链中承担相应职能。
  按照李国平的研究成果,北京是“知识型区域”,天津则属于“加工型区域”。
  九、北京:站在明天谋划今天(转载文章)
  世界城市新定位推动首都又好又快发展&
  “到2050年左右,北京将进入世界城市行列……”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北京人议论着这样的消息。北京还不是世界城市吗?欣喜之余,也有人发出了这样的询问。喜欢寻根问底的北京人想知道:什么是世界城市?北京离世界城市到底还有多远?
  从“三个北京”到世界城市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城市只有三个:纽约、伦敦、东京。也有一些研究者将巴黎列入世界城市。这些城市在世界金融体系及世界经济事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从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再到建设世界城市,北京在不断升级着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建设世界城市,北京有备而来。
  日,北京残奥会闭幕第10天,北京市委常委会提出:“坚持科学发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这意味着,奥运成果将一直延续下去。人文、科技、绿色三大理念将以昨天的光辉照亮今天和明天。北京人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
  许多外国专家评论说,这是一个能够薪火相传的宏伟目标,是一个奠基性的重大决策。
  三大理念一上网,赢来广大网民的一片喝彩。
  “三个北京”成了凝聚人心的大磁场。
  正是在“三个北京”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作为国家首都,北京提出了“到2050年左右进入世界城市行列”的目标。
  2009年12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在市委市政府工作务虚会上提出,要把北京建设成一座世界城市;月末,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召开,刘淇明确指出:北京要瞄准建设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以更高标准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今年1月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世界城市”首次出现在市政府工作报告里,建设世界城市成为推动北京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定位。有专家认为,此举是“站在明天谋划今天”。
  作为首都,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地理位置,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极强的集聚吸引扩散能力,具有实力强大的科技、智力、人才资源……把这一切放在全球范围里,北京同样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具有建设成世界城市的有利条件。
  有专家总结:“三个奥运”是北京走向世界的开幕礼;“三个北京”是全面开创和提升北京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建设世界城市,是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北京实现新跨越的战略目标。
  把世界带到中国来
  截至目前,发展中国家尚无建设世界城市的成功先例。
  有外国专家采用“核心—边缘”法,给出了7项指标用来衡量世界城市:1、主要的金融中心;2、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3、国际性机构所在地;4、商业部门(第三产业)高速增长;5、重要的制造中心;6、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7、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根据上述指标,在发达国家中,第一级城市有纽约、芝加哥、洛杉矶、伦敦、巴黎、法兰克福、苏黎世、鹿特丹、东京;第二级城市有旧金山、休斯顿、迈阿密、多伦多、布鲁塞尔、米兰、维也纳、马德里和悉尼。在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中,第一级城市有新加坡、圣保罗;第二级城市有香港、台北、首尔、曼谷、马尼拉、墨西哥城、布宜诺斯艾利斯、加拉加斯和约翰内斯堡。
  经济学家科恩的“跨国指数”和“跨国金融指数”方法,是在分析美国一些城市在全球城市等级体系中的位置时提出的。他认为只有当这两个指标均位于前列的时候,这个城市才能被认定为“全球城市”。对这两种指数进行综合评估,从全球范围看,只有纽约、伦敦、东京在两项指标中均居前三位,所以这三个城市属于全球城市,而巴黎、莱茵—鲁尔城市带、大阪、芝加哥、法兰克福和苏黎世的等级低于上述三个城市。
  英国拉尔夫堡大学“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是全球权威的世界城市研究中心,创造了一种以数量方式研究世界城市网络的方法。拉尔夫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彼得·泰勒认为,世界城市网络是在先进制造业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城市之间形成的关系。世界城市网络的形成被模型化为全球服务性企业通过日常业务“连锁”城市,而形成的一种连锁性网络,跨国公司是此连锁过程的代理人。一个城市融入世界城市网络的程度往往说明这座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与城市未来发展前景相关。根据彼得·泰勒的观点,过去几年间,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内地城市进一步融入世界城市网络,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2000年,北京与上海在融入世界城市网络的状况排名分别在31位与30位,排在香港、台北、雅加达与吉隆坡之后;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到2004年,北京与上海融入世界城市网络的排名明显上升,超过台北与雅加达,分别到达了22位和23位。
  有关资料显示,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1999年的20多年间,外国有关机构将北京列入世界城市的第三级,同曼谷、蒙特利尔、罗马、斯德哥尔摩和华沙排在一个档次上。那时,入围最高级别的城市有四个,分别是伦敦、巴黎、纽约和东京。
  然而,到了2008年10月,美国《对外政策》杂志发表了全球城市排行榜。此项排名的研究是在5个领域,即商业活动、人力资源、信息交流、文化积累及政治参与的基础上开展的。其中共60个城市入选,北京位列第13。
  那么,北京离世界城市到底还有多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专家组成员金元浦认为,从经济结构、文化发展、科技创新和城市功能等方面看,北京已经具备挑战世界城市的社会条件。因为,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应视为走向世界城市的首场演习;北京有高新科技的引领优势,总部经济和金融中心正在北京迅速发展、成长;北京的文化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在日新月异地大幅提升;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如初升之朝阳;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本优势;北京的国际经贸、国际交流和全球影响在持续上升。
  英国伦敦大学城市与历史地理教授、皇家霍洛威大学地理系主任大卫·吉尔伯特教授呼吁,北京要“把世界带到中国”来。
  北京有关权威人士说,北京要创建一个足以和伦敦、纽约、东京并驾齐驱的世界城市,而不是去模仿某座世界城市,决不去盲目地“没什么就建什么”。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将始终坚持独特的个性。
  把北京带到世界去
  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北京各项发展水平一而再、再而三地跃上新台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与政协委员座谈时,清晰地表述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路径:首先提升城市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确立新的政策导向。其次要扩大开放,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北京要对区域开放、对民营经济开放、对国际市场开放,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各种国际会议来京举办,吸引各类国际组织在北京落户,吸引各国高端人才在北京开创事业,加快北京发展的国际化步伐。
  北京人再一次问:什么是世界城市?这一次,是“明知故问”,目的是对照,是参考,是学习,是进一步把北京带到世界去。
  北京人精细地丈量出北京和世界城市的距离。
  据北京市规划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北京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发展很快,但距离世界城市公认的1美元的标准尚有不小差距;目前北京的国际组织总部只有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国亚太农业工程与机械中心、上海合作组织等少数几个;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古都以及全国文化中心,虽然有着资源上的优势,但目前文化影响力还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缺少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团体和文化活动;北京虽然科技研发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性城市比,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研发创新仍然较弱;北京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压力很大,改善生态环境和提升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任务艰巨;环渤海和京津冀地区发展水平还有很多不足,这些都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瓶颈。
  然而,有两大积极因素拉近了北京和世界城市的距离:一个是北京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奥运会的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北京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另一个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站在了讨论和处理国际问题的前沿,作为中国的首都,随着国家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的地位在日益增强。
  还有一组数字,表明北京和世界城市的距离正在拉近:2009年北京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75%左右,已经接近国际公认世界城市标准的底线;北京国际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在2009年超过6500万人次,成为世界第四大机场;到2015年北京的轨道交通将达到561公里,达到了世界城市前几名的水平;其他如城市化水平、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基础设施水平、信息化水平等等均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城市的标准;综合多方面的经济预测,预计到2015年前后,北京人均GDP将接近或达到2万美元,到2020年前后,人均GDP将有可能达到3万到5万美元。
  众多北京市民通过各种言论渠道发表自己建设世界城市的设想:北京应该从“建设国际政治中心”入手;应该加速引进国际组织,从而影响全世界;北京要凸显大国首都的国际政治功能……许多专家、学者都赞叹这些来自民众的建议“很有水平”。因为,世界城市理应是对国际政治决策和国际舆论导向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中心地带。这一功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本地区所拥有的国际组织总部的数量、影响力以及所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的情况来决定的。
  纽约、伦敦、东京的发展实践证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不仅在于自身的强大,更在于他们都有一个支撑其发挥控制职能的高度发达的区域。“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不仅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而且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引发了生产及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全球市场的融合和生产与商务流程的重构带来了产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以区域为单位参与全球竞争逐渐成为各国的战略选择。世界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区域形态,是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它对于促进城市间区域经济发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今后几十年,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正是从更深远的历史视野作出的抉择。这是北京的历史责任。
  十、世界城市:北京发展的新定位(转载文章)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考虑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北京市近日提出,要准确把握首都发展的规律性特点,提升城市发展的内在活力与动力,瞄准高端,主动发展,着力推动世界城市建设。
  (一)世界城市是具有世界影响力、聚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和人才的城市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现代经济科技信息和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高端标志,是国际活动召集地、国际会议之城、国际旅游目的地。世界城市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从经济方面来看,世界城市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①城市规模大、经济实力强。②对外经济联系程度高。世界城市经济的外向度较高,并通过对外联系辐射和带动国内经济。③服务业是世界城市经济的主体。世界城市是后工业化社会的产物,服务业替代制造业,成为世界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④世界城市具有文化魅力。
  世界城市占据着全球的经济文化活动的制高点,其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①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管理和控制中心——企业总部集聚地。世界城市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对全球经济的控制能力,而控制主要来源于跨国公司总部或区域性总部。②世界城市是全球金融中心。世界城市应具备为企业或市场的全球运营提供服务、管理和融资的能力。在经济金融化趋势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世界城市必然是一定范围的金融服务中心。最高能级的三大世界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就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③世界城市是全球信息中心。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通讯系统和网络在全球的延伸,并且全球信息网络与全球金融系统及经济活动紧密相连,信息技术的国际扩张是国际间金融和经济活动联系的技术支撑。因此,对全球化经济的管理和控制需要世界城市成为全球信息中心。
  世界城市与国际化城市是两种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城市类型。国际化城市是拥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的城市,即一个城市与世界其他城市之间具有较高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程度。城市国际化程度高仅仅是世界城市的特征之一。因此,世界城市必然是国际化城市,而国际化城市不一定是世界城市。比如,瑞士的日内瓦国际化程度较高,但因规模小(只有70万人口)等原因,只能称作国际化城市,而不属于世界城市。总之,世界城市是位于全球城市体系的金字塔顶端、对全球经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化的国际城市。
  (二)从历史上看,中国的首都曾是世界上最繁荣、最发达、最辉煌的城市,具有世界影响
  历史上,中国著名的统一王朝的都城均以规模宏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口众多而具有较强的辐射力,都是当时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大都市。最著名的如西安(历史上的长安)、洛阳和北京等,都有千年左右的建都历史,都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规模宏伟,制度严整。如作为唐朝都城的长安,面积达到84平方公里,主要大街——朱雀大街宽达150多米,“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②人口众多,世界之最。唐长安城有百万人口,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达到百万的大都市。北宋都城开封人口达140万左右,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城内外人口则达二百万。当时欧洲城市人口5、6万人已经算是大城市了。③经济繁荣、市场活跃。都城是全国经济的中心,也是对外贸易的中心,其经济地位在全国举足轻重。如唐朝长安,“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北宋形成以开封为中心的商业网络圈,正所谓“十二市之环城”。南宋临安周边设置了十五个镇,成为拱卫都城的商业市镇。元大都(今北京城)一直到清代的北京城,不仅是全国商品的集散地,面向普通百姓的庙会经济也异常红火。京城的金融业也很发达,几百年的北京老字号商铺,基本都与明清时期的北京有不解之缘。④文化昌盛,兼容并蓄。洛阳、长安、开封和北京作为王朝都城,都是文人荟萃的渊薮,官方和民间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异彩纷呈,都城在文化娱乐领域也是开风气之先,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⑤国际交流频繁,具有世界影响。唐朝长安是当时世界上国际交流最活跃的大都市,唐太宗时,仅仰慕中华典章文物到最高学府求学的域外留学生就有8千人。作为元明清都城的北京城,更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城墙、宫殿、园林、庙坛、陵墓等建筑精美绝伦,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
  (三)北京具有建设世界城市的资源禀赋和成为世界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在中国版图上,首都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地理位置,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极强的集聚吸引扩散能力,具有实力极为强大的科技、智力、人才资源,即使放在全球范围里,也极具强大的竞争能力,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是国内服务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前列城市之一,具有建设成国际一流水平世界城市的有利条件。而且,建设世界城市必然会使北京在规模、速度、水平、程度、范围等方面都成为载入世界历史的中国城市化模式的新的范本,使站在世界前台的中国首都的现代化充分彰显东方文化的无穷魅力。
  北京在产业结构、对外联系、创新能力和历史文化底蕴等方面已经显现世界城市的雏形。首先,产业结构已升级为“服务型”。2007年,北京三次产业的产值占比分别为1.1%、27.5%和71.3%,服务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的主体,初步奠定了作为世界城市的产业基础。其次,较强的航空运输能力。航空交通流是判别世界城市的重要指标。2009年,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6000万人次,排名世界第4位,跻身世界前十大最繁忙机场行列,提供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航空运输的技术保障。再次,较强的创新能力。世界城市应是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中心。北京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每万人科技人员比重、区域内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等指标值都较高;拥有大量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研发活动集中于重大创新、系统性创新及尖端科技领域。而且,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增强了北京城市魅力。每个世界城市都有其个性。北京的历史文化古迹以及几千年的传统积淀,使北京具备了世界城市应有的城市文化魅力和个性。
  北京具备成为世界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上,首都北京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以世界城市的排名来看,一个称之为GaWC“全球经济与世界城市”网络研究小组(位于英国拉夫堡大学),以世界核心城市的先进生产服务水平为基础进行统计研究,主要以国际公司的“高阶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法律为指标进行城市排名,把世界数百个城市分为三大类及十个级别,在发布的2008年版排名榜中,有40个A级城市,其中级别为A
+ +的城市,分别是纽约和伦敦;A+的城市有:香港、巴黎、新加坡、东京、悉尼、北京和上海。
  奥运会的承办和应对金融危机为扩大北京的国际影响提供了新机遇。北京通过承办2008年奥运会,增进了全世界对北京的了解,提升了北京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北京借此向世界展示了国家和城市的实力与责任,成为北京迈向世界城市的新起点。尤其是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致力于应对危机的国际行动,成为稳定世界经济、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北京”在国际上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这潜在地促进了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层级的提升,为北京发展世界城市提供了新机遇。
  (四)北京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世界城市,需要做全新的探索
  时代的发展要求将首都北京建设成国际一流水平世界城市,同时也要求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超常规发展道路。北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全新的探索。
  第一,建设国际一流水平世界城市,必须走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环境相互友好的道路。庞大的人口基数与相对较少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北京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要探索一种能满足集约土地、人口高度密集特点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城市具备经济增长、基础设施与三次产业结构协调的能力,解决好居民就业、居住、教育、卫生、文化各方面需求,并能为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规划与保障。
  第二,建设国际一流水平世界城市,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建设国际一流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北京必须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要探索建立新的城市发展与管理的公共平台,通过制度建设切实保障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都能介入到整个城市的决策、规划与管理过程中来。
  第三,建设国际一流水平世界城市,必须加大北京对“泛首都区域”的全方位的辐射力、开放度、凝聚力。世界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全球经济有重要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北京要成为吸纳海外资源、促成周边区域其他城市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带动区域内各经济体进一步发展,区域城市之间要以发展好自身的独特竞争力为前提,实现功能互补、整体协调。
  第四,继续推进
“三个北京”的建设,提升首都北京在全球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是北京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应有之义,是建设国际一流世界城市的基础性工程。世界城市的奋斗目标,对“三个北京”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三个北京”高水平的建设成果会推动首都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更好更快实现。
  十一、北京定位首都和宜居城市
天津定位北方经济中心(转载文章)
  星岛网讯】中国国务院在批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表示,要将天津市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专家说,天津今后发展将与北京实现优势互补。
  据《新京报》报道,中国国务院2005年批复《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至2020年)》后,8日又批覆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至2020年)》。
  中国国务院在批覆中希望天津市以滨海新区的发展为重点,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与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以及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此前已得到批复的北京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北京被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并没有再提及所谓的“经济中心”,而且首次提出“宜居城市”的概念。
  报道引述天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季任均说,天津的总体规划得到批覆与此前已得到批覆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使得这两个城市能更好地协调发展,“北京首都,天津去发展经济。”
  季任均表示,包括河北的“十一五”规划,都已把环渤海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在考虑,这种思想无论是在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还是在北京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都得到体现。
  目前,天津滨海新区已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经济改革试验区后。开发天津滨海新区,可说是胡温亲自部署的经济开发大计,也是“十一五”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分析指,上一届政府将天津定义为“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而现在天津的目标是“北方经济中心”。两字之差,凸现了天津地位的提升。天津的腾飞将带动京津冀及环渤海经济发展,并辐射至东北、华北及西北的广大三北地带。中国经济南快北慢的局面将藉此改写。
  据报道,中国国务院的批复中提出,2020年,天津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1350万人左右;其中,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控制在360万人左右。
  此外,2020年,天津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50平方公里以内;其中,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控制在580平方公里以内。
  天津是“中心”北京怎么办?
  无论什么领域,从来都是中心的北京,在“经济”这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宽的汉语词汇中,未来将失去中心的地位,它意味着什么?
  老商观点未来15年,天津市将逐步承担起建设北方经济中心的重任。这是《国务院关于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中央政府对天津市提出的要求。
  千年等一回。对于天津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天津市等来了这个发展自己的大好机遇。但是,把天津市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北京怎么办?无论什么领域,从来都是中心的北京,在“经济”这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宽的汉语词汇中,未来将失去中心的地位,它意味着什么?
  这并不是笔者一个人的疑问。自从本月9日国务院的批复由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之后,就有众多的质疑出现,其立场各有不同,或站在北京的立场上,对天津的“中心”地位不认同,或站在天津的立场上,对终于有了出头之日而一吐压抑多年的郁闷。比较冷静的是研究区域经济的专家,条理清晰地为天津把脉,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笔者认为,当所有目光聚焦天津的时候,如果对北京有一个反向思维,也就是问一句“天津是‘中心’,北京怎么办?”在此时也是很必要的。这实际上是思考两点:一是中央政府为什么把“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赐给天津,而没给北京;二是在这种定位成为既定事实的情况下,北京怎么办?
  为什么没给北京,难道北京不要发展了吗?不是。恰恰相反的是,在经济这个非常宽的领域内,北京是发展太快了。远的不说,就说改革开放这28年,北京在经济上的发展,客气地说是太快了,不客气地说是有些畸形了,也就是发展得“没样儿”了,已经和作为首都的定位严重偏离了。这并不是盲目地批评北京,而是有充分的事实根据。比如说城市规划与交通,由于城八区争相发展,追求所谓的日新月异,已经把古都风貌丢得差不多了。海淀中关村一带、朝阳CBD地区、亚运村地区、崇文区花市地区,还有包括全北京四环路之内的所有地区,哪里看得出什么规划,哪里有顺畅的交通?古都的大树矮房、静谧胡同,皇城的雍容典雅、开阔大气,都被高耸的玻璃幕墙大厦和纷乱的交通冲得七零八落。今天的北京,除了散落的几个景点,它已经难以作为一个整体的古都之城出现在世人面前,它已经和世界上其他大城市基本一样,没有迷人的个性了。其他还有诸如日益令人担扰的治安、汹涌的外来人口、不容乐观的环境污染、舒适度较差的不宜居等等。中央政府为什么让北京舍弃“经济”,这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北京怎么办?说起来,其实很好办,就是借这个机会,回归北京的首都定位,回归到绝大多数人理论上认同的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像华盛顿、堪培拉、渥太华等首都城市一样,有威严而不低俗,有庄重而不轻浮,有秩序而不混杂,有条理而不张扬,有历史厚重感而不随波逐流。遗憾的是,现在让北京回归原有定位已经有些晚了,因为作为一个元、明、清以来的几朝古都,它丢掉的东西太多了,许多独有的东西已然无法复原。但我们仍然要庆幸,庆幸中央政府借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时机,给北京一个警醒。至于北京能否警醒,则有待观察。我们所能说的,只是希望北京的决策者们,不要再以“发展经济”的借口,把美丽的古都一天天毁掉,这既是对先人的不尊重,也对不起后人。
  天津要建设“中心”,任务是繁重的,但留给北京的思考与任务,比天津并不轻松。
  十二、北京将发展定位瞄准“世界城市”(转载文章)
  正在此间举行的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市长郭金龙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建设世界城市被定为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世界城市”一词成为与会代表关注的焦点,引起舆论热议。
  2009年12月底,“世界城市”一词首次出现在市委书记刘淇的工作报告中,报告提出北京要“瞄准建设世界城市”。北京市政协主席阳安江在日前宣读的报告中也提出,市政协要着眼于建设世界城市的长远方向,更加关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根据北京市政府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及计划报告、财政报告名词解释》,“世界城市”是指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力。目前公认的世界城市有纽约、伦敦、东京。其具体特征表现为国际金融中心、决策控制中心、国际活动聚集地、信息发布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
  北京市有关负责人此前曾表示,以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为标志,北京市的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新目标的提出有助于凝聚共识,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去年北京GDP近12000亿元人民币,人均GDP首破1万美元大关。北京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居全球第三,仅次于东京和巴黎。
  在高端服务业方面,北京去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720亿元人民币。金融业对北京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6.7%,地位日渐上升。在交通方面,2009年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6500万人次,成为世界第四、亚洲第一大机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魏后凯研究员认为,“世界城市”目标的提出与中国的整体国力明显提高密不可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显示出强劲增长的潜力,北京作为首都,未来的前景自然看好。现在提出对北京的新定位,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在处理全球重大问题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现在提出‘世界城市’的目标可以说是应运而生。”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说。
  目前“世界城市”已成为政府战略,但其目标细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25日下午,市委书记刘淇在人大小组审议中表示,世界城市的具体指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形成一整套体系,目前已经组织专家进行研究。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世界城市”的概念有待进一步具体化,但加快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发展、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及海外人才落户、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无疑将成为北京未来发展的重点。同时北京还将大力改善民生、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世界城市”打好基础。
  据统计,截至去年10月底,北京金融机构管理资产规模达到53.2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一半以上。目前北京拥有法人金融机构600多家。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等新兴金融机构都在去年落户北京。
  北京市金融局副局长张幼林此前曾表示,作为北京金融机构聚集地的金融街和朝阳CBD均已启动“扩张”,丰台将要打造新型金融机构聚集区。在鼓励企业登陆创业板、发行中小企业票据和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等方面,北京市都有一系列“新政”出台。
  据21日公布的北京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8年北京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为75.4%,吸引就业人数占全市就业人数的75%以上,是中国内地各省区市中的最高水平。在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均在70%以上。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专职秘书长宋慰祖认为,能够称之为世界城市的都市,还需要具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所在地。
  据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束为介绍,截至去年9月,在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136家大型企业集团中,有104家企业总部设在北京;跨国公司在京设立投资性公司已达165家,占跨国公司在华设立投资性公司总数的40%。
  在规划未来的同时,专家认为,“世界城市”是比国际大都市更顶级的高端形态,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应该上升到长期的国家战略层面来执行。
  “国际上的世界城市不会超过5个,它不仅应该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产业链的最高端,而且在世界经济、政治乃至文化方面都能起领导作用。”魏后凯说。他指出,以纽约、伦敦等城市为例,“世界城市”还应包括政治话语权,媒体影响力,引领生活、消费潮流等多个方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宋都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