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传统美德与当代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新华日报
第15版:讲坛
| &&&&&&&&
出版&&&|&&&&&&|&&&&&&|&&&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
&&&&&&&&坛主小传&>>>&&&&刘梦溪,当代文化历史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近著主要有《论国学》、《中国现代学术要略》、《陈宝箴和湖南新政》、《陈寅恪的学说》、《马一浮与国学》、《现代学人的信仰》等。&&&&核心提示&>>>&&&&·文化不是石头,不是固体,它是水,流来流去,不能任你来搬来搬去。&&&&·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就社会形态来讲,我们还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背后的那个精神连接的链条。传统文化能看得见,但是文化传统看不见,它主要由文化的规则、理念,特别是信仰所构成,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如果要讲当代社会共同的价值,应该是礼义廉耻。&“礼”是文明秩序,“义”是社会正义,“廉”是节俭廉洁,“耻”是道德的约束与自律。&&&&·中国文化是个经世致用的文化,他讲究力行,光讲空话不行动,不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很荣幸在这里跟大家做一次关于文化方面的交流。我想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当中有没有一些稳定的、恒定的、具有永久意义的价值理念。&&&&文化的定义很多,上世纪50年代,美国有一本关于文化概念的书,列出西方关于文化的160种定义。上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的文化符号学盛行,文化的定义就更多了。我喜欢使用的定义是: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讲文化离不开族群,离不开种族。一个是生活方式,是文化的物化和文明的方面,还有一个,它的精神价值系统方面,包括哲学,艺术,宗教,等等。但是谈文化的时候,不要把文化看成一个僵死的概念。文化是一个松散的结构,它里面有很多张力。文化不是石头,不是固体,它是水,流来流去,不能任你来搬来搬去。&&&&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我们在讲中国文化的时候,还要厘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大家马上就会问,什么是传统社会?比较简便的方法,把最后一个皇帝退位之前,就是1911年以前的中国社会,都可以称作传统社会。&&&&传统社会有什么特征呢?有皇帝。如果称作帝制社会也不是不可以。现代社会是与传统社会比较而言的。晚清到民国是传统和现代的交集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时期。甚至可以讲,这个转型的过程到现在还没有完结。&&&&在中国历史上,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努力有过三次集中呈现。&&&&第一次是晚清的洋务运动,从1860年到1890年。这30年是晚清政府初步的现代化尝试,主要是想建立现代工厂,能够生产现代的兵器,试图改变中国任列强宰割的贫弱状况。但是随着北洋舰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了。&&&&第二次是国民政府的现代化努力,从1927年到1937年。这10年间,中国经济、文化有不错的发展,但由于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再次中断。&&&&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但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是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开始的,现在还在进行中。我们头脑里应该有这个警觉:不能再让外在的因素打断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因素打断。就社会形态来讲,我们还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虽然我们现代化的努力取得了这样多的成绩。&&&&中国的传统社会时间长,留下大量的文化积存。例如中国留下的文本典籍之多,在世界文化历史上是仅有的,地上和地下的遗存,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此外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可触、可摸、可见,至今还在现代生活中发挥作用。&&&&而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背后的那个精神连接的链条。传统文化能看得见,但是文化传统看不见,它主要由文化的规则、理念,特别是信仰所构成,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假如没有信仰的因素参与,这个传统就不能够凝结而成,而且会影响文化的传承。&&&&一般的讲,传统不会断绝,虽然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之下,传统会受到伤害,会减少它在民众当中的信任。例如“五四”时期,在高扬科学和民主两面旗帜时,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第一流人物,对传统批判的力度很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这对传统的杀伤力很大。&&&&传统还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大传统是指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说儒家思想,从西汉中期开始,儒家思想居于社会的主流,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就是大传统。什么是小传统呢?小传统主要是指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宗教、民间信仰。&&&&大小传统之间是互动的。中国传统社会讲三纲五伦。所谓三纲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其中有两纲交叉有家庭,这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另外一个特点:这个社会是以家庭为本位的。家庭关系的血缘的纽带把这个社会联结在一起,而不是像西方那样靠契约的纽带。&&&&多元一体是中华文化的特质&&&&中华文化是多元共生的文化系统,可以称为“多元一体”。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多元性,儒释道三家思想同时起作用,已显示多元。同时,中华文化的起源也是多元的,除了北面的黄河文化这一源,还有南面的长江这一源。&&&&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起源都是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从思想来讲,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产生于黄河文化,而老子和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产生于长江文化。很有趣的是,《诗经》是黄河流域文化的诗性代表,它是写实主义最早的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和《离骚》是长江文化的诗性代表,它是浪漫主义文学最早的源头。&&&&长江文化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它的上游,在成都郊区的广汉,出土了三星堆的青铜器,造型极端奇特;长江文化的中游,就是楚文化的地区;到了长江文化下游,如浙江的良渚文化区,出土了大量玉器。闽南文化区和岭南文化区,都离不开长江文化的主脉。黄河和长江“两河”文化的伟力,把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广大地区凝聚在一起。&&&&二是包容性,中华文化是多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没有宗教战争,之所以如此,在于儒家不是宗教,具有阔大的包容性。中华文化从来不排外,而是有强大的吸纳能力,哪怕是偏远的地区,甚至是那些穷乡僻壤,那里的民众也不排外,他们对不同的文化,甚至各种不同的奇装异服,能够取一种欣赏的态度,而不是嘲笑。&&&&我这里讲另外一个概念,多元一体。多元,大家都了解,一体,则是指中华民族。中华是个大包容概念,全国50多个不同的民族,其实在古代中国的族群更多,但最终被统一到中华这个一体多元的文化中来。&&&&中国传统价值的当代意义&&&&我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是也经历了近代的积贫积弱和对外交往的屈辱,中国的现代化是个艰难的旅程。我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它的最高经典当中,梳理出一些价值理念。我觉得这些价值理念,是属于具有永恒价值的概念,它不过时,不仅适用于历史,也适用于今天,不仅适用于中国人,也适用于全世界的人。&&&&中华文化最主要的价值理念都在“六经”里面。所谓“六经”,就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的文本存在于孔子之前。有人说“六经”是中国特有的最高的文化形态,有人说它是中国人立国和做人的基本精神依据。“六经”的基本价值伦理,就是传之不朽的历来中国人应该遵守的精神伦理。&&&&一是诚信&&&&诚信是中国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价值理念。所以孔子讲“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孟子说,“朋友有信”。《论语》《孟子》里面,把“信”放在非常高的位置。&&&&“诚”,《论语》《孟子》讲得很多。但《中庸》《大学》讲得尤其集中。《中庸》认为,“诚”是“天之道”、是“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把“诚”视为天道和人道的核心问题。《大学》讲“正心”、“诚意”。人的人格修养,总是内里有诚,外面才有信。所以《易经》乾卦“文言”说:“忠信所以进德也。”又说:“修辞立其诚。”&&&&明代的思想家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有个跟他学习的人在离开前说,我跟先生这么多年,有什么重要的话告诉我吗?王阳明说:“立诚。”这个学生说,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我们面对的事情太多,难道这两个字就够了吗?王阳明又说了一句:“立诚”。他又追问:“够了吗?”王阳明说:“够了”。&&&&立诚,这是做人之本。诚信是“六经”里面最基本的价值观。它不会过时,永远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精神内核。离开了诚信,说一点花哨的话,做一些花哨的事都没有用。&&&&二是爱敬&&&&“爱敬”是中国的经典《孝经》里面的话。《孝经》第二章引孔子的话:“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敬”自然包括尊敬他人,尊敬师长、尊敬长辈,但它的哲理义涵,并不是对他人而言,而是指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自性的庄严”。“敬”是人的内在性格、性体、本性的精神安顿之所。中国文化的一些重要价值理念,其精神价值内核,很多与“敬”有关。譬如“孝”。子游问孔子,到底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以为“能养”就是“孝”,如果“能养”是“孝”,那么犬马也“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区别在于,人的“孝”是以“敬”为旨归的。所以人们把对老人的“孝”称作孝敬,称为敬老。&&&&中国传统社会对官员的察选,如果不孝敬父母,就没有做官的资格。所以有句话,叫“忠臣出孝子”。忠敬诚信的人,一定孝敬父母。能孝敬父母,才能成为忠于职守、仁爱天下的贤者。&&&&传统社会最大的礼仪,一个是拜天,一个是祭祖。前者是朝廷礼仪,后者是家庭礼仪。拜天、祭祖是表达对祭拜对象的爱敬追远之情怀。孔子讲“祭神如神在”,意思是说,祭祀神的时候你要相信神是在场的。只有这样,祭祀时才能有诚敬之心。《礼记·祭统》:“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礼仪是文明的指标。文明与不文明的重要分野,在于文明需要讲礼仪。举凡一切礼仪,如果没有“敬”,就不值得看了。礼仪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所以《孝经》说:“礼者,敬而已矣。”&&&&“敬”可以使个体生命的精神高昂地立起来。“敬”是个带有终极意义的价值理念,已进入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讲的这种“大丈夫”的精神,内心的庄严是不可改动的。不论你处于什么职务,不论你遇到什么问题,你也可以有妥协,但是内心这种庄敬不能被夺。&&&&《红楼梦》里面有一个服侍贾母的丫头叫鸳鸯,贾赦看到这个孩子长得漂亮,想娶她为妾,她坚决不答应,甚至作出一些极端的举动,后来在贾母的庇护之下,贾赦最终没有得逞。可以看到,一个没有文化的丫鬟,她的内心的庄敬与庄严,是如此不可夺,这就是她内心的一种价值信仰。&&&&三是忠恕&&&&“忠恕”也是孔子的思想。忠是对一个人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描述,你与别人相交,有没有守持忠实的态度,是你能不能交到朋友的你自身的一个条件。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与“诚”可以互训。诚者必忠。“主忠信”是孔子的道德律令。弟子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忠”是一个永恒的价值理念。“忠”和“敬”相关,孔子讲君子有“九思”,其中两思,就是“言思忠,事思敬。”如果做到“言忠信,行笃敬”,即使到不同的族群或者不同的国度,也行的开;反之,即使是到自己的家乡,也行不通。&&&&子贡问老师:有一种道德理念需要一辈子来坚守,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是“恕”。“恕”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强加于人。如果用这样的态度来处理你和他人的关系、和朋友的关系,跟主体之外的他者的关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麻烦。&&&&“恕”这个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理念,西方思想界有很高的评价,他们称这个价值理念是人类的道德金律,属于所有人的。而且从这个价值理念,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异量之美。&&&&四是知耻&&&&“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仁,知耻近乎勇”,这是《中庸》里面的话。修身应该从“知耻”开始。中国文化是讲究经世致用的文化,他讲究力行,光讲空话不行动,不是中国文化的特征。“耻”这个概念是人所独有的,你遇到不好意思的事情,做了不合适的举动,你的内心会产生一个愧疚,会产生耻感。&&&&“知耻”其实是人之为人的一个文明指标。人的文明的表现之一,是有羞耻心,也可以叫“羞恶之心”。孟子讲:“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就是不忍;辞让之心,是文明礼貌;是非之心,是社会的公平正义;而羞恶之心,就是“知耻”。孟子称这四个方面是人的“四端”,即做人的开始。如果是一个士大夫,官员,有羞恶之心,知耻,才能廉洁。明代大学者顾炎武说:“廉耻,立人之大节。”所以&“廉耻”是人之为人的一个基本的价值理念。&&&&如果要讲当代社会共同的价值,应该是礼义廉耻。“礼义廉耻”最早出自《管子》。“礼”是文明秩序,“义”是社会正义,“廉”是节俭廉洁,“耻”是道德的约束与自律。管子称“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维”。&&&&五是和而不同&&&&中国文化倾向于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得不可调和。“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总原则,虽然不同也可以和平共处。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的史华慈教授提出一个理论:语言对思维的作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共存,可以沟通,可以融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固有的理念。古人有“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的说法。西方人也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世界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冲突,冲突不必然变成你死我活,而是可以沟通和对话,进而和解、共处的。正如宋代的思想家张载所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人类最终应该是“和而解”,而不是“斗而亡”。&&&&对话需要智慧。文化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这是老辈人,一个文化学者对这个世界的期待。中国文化里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要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态,认识人类自己,寻找危机的解决之道。这个世界应该更好些,应该更和谐,应该“有话好好说”。&&&&(本文编辑整理自刘梦溪日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领导干部学习会上的讲座,内容已经本人审阅)
集团 数字报刊: |    传统文化宣扬的道德文明正是给予科技、商业、法 制,以至生活各个方面的原则性指导。失去了道德文明,故虚妄邪僻,无所不至,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特点。学习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就是要恢复道德文明以对治虚 妄无根的现代心灵。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现为五伦八德的伦理与道德精神,而其表明,对人是仁民爱物,对己是修省立诚。这可透过教育而重植人心。宗教教育更应 纳入学制课程,让国民对自己文化中的道佛二教有基本的认知,并为他日追求心灵生活时有所持循,让人们拥有辨别宗教邪正的能力。儒释道三教的义理是我门传统 文化的核心,它不但对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作用的,而且我们民族的共同信念与气节,都是由这里产生的。因此。恢复儒释道三教在我们文化发展中的首要地位,传统 文化的现代虾才算真正的落实。由儒释道三教所形成的中华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是奋发进取、重礼知义、敬天法祖、崇德报功。这样的民族,在社会内部必 然重真才实学,敬老尊贤,长幼有序;而对外则能仁民爱物,和平理性,与人同乐。假如我们能使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重心,则中国自然能 够成为保至名归的利益之邦。礼仪道德,是贯穿于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础。而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道德,又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要因子, 几千年来,人们一切生命活动,皆以其为基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起来,我们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点:第一,以德行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最注重的就是个人的自我修养。第二,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作为儒家推崇的为人处世之道,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状态。 第三,以耕读传家为本的治家之道。中国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人们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土地之上,而科举取仕又成为他光宗耀祖的唯一通道,于是耕田、读书成为 古代文化基本治家之道。第四,以经学为治学之根本。因为是科举举仕,而封建统治者又崇尚儒家之道,儒家一概以经学为根本,因为学习儒家经典,成为文人治学 的根本。第五,以义利和一为基本价值追求。义利合一是价值追求的理想状态,二者冲突,舍利取义。第六,以主观意象为基本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 哲学明显缺乏思辨性,而更注重形象性,强调一种外在形式之优美。以上六点,我认为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这种精神,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因素。传统留 给我们物质的东西,是少之又少的,而从物质中所透出文化精神则源远流长,因此,我觉得要谈中国传统文化之现代意义,从这个方面入手,更有现实性。
&&&&&&&&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有 人类学家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传统文化是保存先人的成就,并使继起的后代适应社会的一种既定存在形态;若没有传统文化,现代人绝不会比类人猿更高明。因为生 物学意义上的遗传最多只能使我们在生理构造方面比类人猿更精细一些,只有传统文化的世代承袭才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所以,从一般意义上讲,传统文化对现代 人不可能没有意义,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性工具。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现代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 国文化传统,是构成中国文化的特质,没有这种文化的继承,则无法保持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延续性,则将失去民族的独立性。一个国家失去了其文化的主体性和独 立性,便会失去其根本,也就失去在世界上存在的独立性,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化精神的建立,为中国赢得世界,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 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以及灿烂的传统文化,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称道。这不仅对于树立中国的自信心,也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如在经济高度发展的 今天,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其提供了准则。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和&的精神内涵。对缓和国际矛盾,解决国际争 端有重要意义。&中国现时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四&结
束&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对于我们当今社会是大意义的。我们只有吸收一切古代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摈弃一切传统文化
的糟粕,同时,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
败。&&&&&&&&&&&
&&&&&&&&首先,传统文化可以安顿中国人的个体生命。因为人类生命的安顿古今中外都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来实现的,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文化中所体现的超越神圣的信仰与价值来提供生活的意义与安顿生命的无常,离开了特定的文化就不可能存在抽象挂空的超越神圣的信仰与价值。
&&&&&&&&&第
二,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人的社会道德。当今中国的社会道德已经全面崩溃,中国处在&一切向钱看&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所谓全民经商、全民炒股、全民言
利、全民发财,全民造假就是这一社会的写照。孟子说&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现在的中国道德崩溃、人心败坏的状态是无法维持下去的。&
&&&&&第三,重拾传统文化可以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传统的断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
华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学到西方的法律制度、科学技术却不能转化为自己的民族精神,结果中国人灵魂四处飘荡,无所归依,中华民族成了一个没有民族精
神的民族、一个不知道自己民族文化自性特质的民族。在这种情形下,中华民族就成了一个不知道&我是谁&的民族,一个&精神分裂无所适从&的民族,一个精神
上处于&游魂&状态的民族,一个民族内聚力日益弱化的民族
&&&&&&第四,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乃至世界的信仰与希望。从儒学的历史来看,儒学在
本质上是希望之学,儒学追求的正是社会和谐、世界大同与宇宙太和的信仰与希望,儒学把人类的希望寄托在人类的良知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儒学为中国人提
供了信仰与希望,使中国人的生命存在与历史现实具有了意义,获得了动力。它也必将在二十一世纪为人类寻求后工业时代的出路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方向。&百科名
&&&&&&&&中
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
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
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阅读(...) 评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
编辑:张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精神基因的不可抗力,蕴藏在国人的意识深处,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及其历史与现实的重大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为什么尤其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做支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带来怎样的深刻影响,笔者尝试从精神价值、时代意义等方面浅析这一宏观的时代文化命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成长发展到今天,都有他的来龙去脉。追溯其历史渊源和精神成长历程,都会是一部跌宕起伏、风格迥异的传奇故事。华夏文明历经五千年风雨沧桑,其根脉更加深厚久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精神基因的不可抗力,蕴藏在国人的意识深处。如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忠孝,强调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以家为纽带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中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之一,有学者称之为&孝共同体&,即在&孝&这个理念下凝聚组成的共同体,是中国人的鲜明特征。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孝观、修身观、家国观、处世观都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它倡导天人合一、民胞物与,重视人生和入世的人文思想;追求厚德载物、内圣外王,推崇伦理纲常的道德教化;提倡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奉行中庸和谐的处世哲学;强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彰显坚韧顽强的文化性格。凡此种种,都蕴含在国人的德行性情之中。我们需要努力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基因,并不断激活和复制,重新架构民族精神谱系,实现当代中国精神的重铸和再生。
  (二)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中凝结了许许多多优秀独特的思想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比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担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理政之道;&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致中和&的经世方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境界;&见贤思齐&&三省吾身&&君子慎独&的修身之方;&孝悌忠信&&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忧后乐&&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仁义礼智信&的为人操守;&君子以自强不息&&不坠青云之志&的奋进态度等等。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并始终充满活力,缘起这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追求。对如此丰富珍贵的精神宝库,作为民族文化传人应该倍加珍惜,并将其融入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被一代代中华儿女所敬仰认知、学习传承。
  (三)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异族异质的精神基因、思维方法、文化底蕴决定了各族文化的迥然不同,特别是中西方文化更是存在较大差异。近代思想家严复曾将传统的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多忌讳,西人重讥评。&[1]
  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也曾解析:&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以法制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情感为本位&[2].来自不同文明的东西方世界,为人类文明贡献了各自的德行和智慧。虽然全球一体化正在加速,但拥有五千年根魂和独特精神基因的中华民族,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意识和头脑,绝不能妄自菲薄,要善于运用东方独特的精神和智慧。要知道独特的东方思想精神是一个更平和、更圆融的维度。比如奉行忠孝节义、强调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可能要比追求个性,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更富凝聚力;比如推崇中庸和谐处世、讲究平衡适度,可能要比非此即彼的残酷竞争更圆融通达;比如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气度,要比唯我独尊更谦和宽容。传统文化中扶危济困、协和万邦的和平主义精神,求同存异、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融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成为世界智慧宝库重要组成部分。
  (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将文化主体延续下来的国家,仅凭此亘古不衰的事实,就足以证明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旺盛与顽强。
  梳理 20 世纪至今中华民族的历史: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追求统一的解放战争、多快好省的新中国建设、十年文革浩劫、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和平崛起,历经无数劫难和挫折,中华民族以强盛的大国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蓬勃的生命力扎根在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汲取民族顽强坚韧的生存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取革新精神等丰厚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 2 565 年讲话中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3]
  当今在实现&中国梦&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一路实干前行,一路寻根溯源,倡导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要以更坚定的姿态,更自信的底蕴走向复兴,激活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基因,滋养民族的信心和力量,坚定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自信。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
  (一)文化寻根,回归民族精神家园
  全球一体化进程正在刷新每个民族的存在感。环绕国人生活的肯德基、麦当劳洋快餐,苹果、三星手机,日韩系化妆品,洋品牌时装,进口家电、汽车等等,异国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以惊人的速度侵袭而来,而许多人沉浸其中并以此为荣。当然不能做一个狭隘民族主义者固步自封,追求高品质生活也无可厚非,然而因此丢掉自己的品牌和形象,是非常值得警醒的。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魂,也是民族存在感的依托。悠久的文化里葆有中华民族莞尔惊鸿的音容笑貌,气定神闲的节奏韵律,兼容并包的思想精神,这是最原始的积淀和存在。曾经的存在也决定着未来的命运和走向,所以要在历史的各种回响中,找寻文化的根,回归本民族的精神家园。
  (二)道德重建,重塑国人价值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急速转型,打破了原有的价值体系,也打破了国人的精神信仰,中国社会被裹挟进一个急功近利、焦虑浮躁的时代。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观念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他们更多关注自身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而忽视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性优点及人的价值更为关注,重视伦理规范和道德教化,属于以&求善&为核心的道德型文化,其丰富的德育内容展示出强大的德育力量。如儒家思想认为人与人相处的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如何爱人,推行之即&忠恕&二字,&忠&即讲诚信,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底线。&忠恕&就成为最基本的道德操守。
  同时儒家道德观念重内在价值与自我修养,强调一种精神自律。孔子主张&义以为上&,即道德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儒家的价值学说,也可称为道德至上论。这种重视道德和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对中国古代价值观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也将有助于重塑国人价值体系。
  (三)文化传承,开创当代文化新态
  时代以它不可逆的态势急速变化,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主题和愿景,与时俱进的文化交织其间。且文化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一是强调代际传承,强调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世界文化不断融合趋同,唯有守住民族根魂,代际传承下去,才能避免中华文化在趋同中消逝或断代。所以面对异彩纷呈的世界文化,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定力,提醒国人莫忘民族本色,保持民族精神。二是强调开创新态。传承并不意味着盲目地袭古或复古,而是强调传统文化在当代坐标体系中的复活,它不是站在古典的角度来要求当下,而是站在当下坐标体系中去激活古典,发现古典元素的现代意味,并心平气和地呈现有效元素,实现古为今用,开创当代文化新态。
  (四)融入世界,引领普世价值规范
  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各国暗自较量的是文化影响力,谁的文化更优秀更出色,更能吸引世人瞩目,对人类文明贡献更大,谁就能引领世界文化潮流。毋容置疑,文化已然成为国力竞争的标志和策略。
  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大,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聚焦东方智慧,希望在这个古老常新的民族文化里找到解决自身发展困境的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的儒家传统价值观,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推己及人&的仁道,&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尤其是&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可作为人类文明对话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亦能引领普世价值,为人类文明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和意义,旨在论证传统文化自身蕴藏的重要价值以及发挥其价值所产生的深度影响,唯有认识到其重要价值和意义,才能进行文化传承等方法论的探讨,这也将是本课题组继续研究的问题。
  [1]严复.论世变之亟[N].直报,.
  [2]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J]. 新青年,1915(12):16-18.
  [3]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N].人民日报,(1)。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相关推荐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625297" data-title="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 data-imag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