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投了二十几个海投简历没有回音都没回音

为什么你们投给媒体的简历从来没有回音?
考研完了,有同学让我讲讲实习。讲实话,这个部分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说。在《人物》之前,我只在一个企业实习过,尽管也是上市公司。但是跟媒体几乎完全无缘,相当一段时间,我已经认为自己可能完全跟媒体没有什么关系。
这并不是我对媒体没有兴趣,在我大三大四的时候,我就开始给许多媒体投简历,但是都没有什么回音,也想过去广州或者北京实习,但是其实没有什么结果。后来进了传媒大学,在电视媒体和体制内方面要容易很多,但是市场化媒体依然故我,多少年投了许多简历都没回应,让我也是心灰意冷。如果不是《人物》,我想现在我可能会一直做学术或读博下去,估计完全不会进入媒体行业(当然这样的命运或许也不差)。
今天我从上地采访完,喝了点酒,和我的同事一起坐出租回家。到了路上,跟同事聊起来以往的实习经历,发现他的实习经历比我要丰富很多,去过南方报业的几个集团,也一起聊了现在招聘的一些故事,聊完以后,心情很沉重。回想起之前的经历,决定跟大家一起聊聊。
为什么你们投给媒体的简历从来没有回音?因为很多岗位,实际上已经被内推了。什么叫内推呢?就是说,许多岗位在我们发布之前,就已经有了差不多的人选,这种人选往往是通过我们已有的员工认识的关系而获得的(例如师兄弟、师兄妹、朋友、亲戚、网友等)。而公开招聘,实际上就是为了内推的意外情况打预防针而已。这种内推之普遍,在我看到的现代行业中间,应该媒体是首屈一指的。一个倡导公开化的行业,招人却是非常类似于手艺人的行会甚至封建制,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个原因,应该是媒体这个行业的特殊情况所致。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媒体,尤其市场化媒体,这个行业是一个非常精英的行业。它需要的人非常少,可以说,一个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比起一个全国知名度的企业,可能只有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的人数。那么这就造成了,每一个人的获得成本实际上是非常高的。而换掉一个人,也要付出相当高的沉没成本。如果作为一个类比,每一个人不是螺丝钉,而是拼图。这种的特殊性导致媒体必须找的人都是非常合要求的人。
而如果说合要求的人,这种概念就远远的超过了简历所能够包含的范围,它除了学校、成绩、文字这种看得见的因素,还包括性格、知识、阅历等必须长时间工作才能够明白的因素。但是,我们很难从一份简历里面看到这些,即使是面试,这样的时间也太短了。那么,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已经有足够的认知和信任程度的人中间筛选出来。而这种信任又会随着工作进一步加强。这就造成了媒体信任内推的客观局面。
第二个原因,应该也跟媒体付出的成本有关。在如今的情况下,纸媒的运营越发糟糕,它在
人事上,或者在别的运营方面,投注的时间和人力都必须减少。那么如果要通过海选和决策,要付出相当高的成本。原因在于,媒体实际上并不想从许多人中间寻找一个最优秀的,而是从一些人里面寻找一个比较优秀的。而且,简历本身也没法筛选,从前我看到过《人物》的简历,有一个人民大学的姑娘有两个非常不错的媒体实习经历,而另一个美国留学的姑娘则有一个南都新闻奖,是你你怎么选?如果每次都面试,其实真的是没有办法选,但是人又必须马上就要,怎么办?最终,人情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减小选择成本的砝码。
自然,还有其他原因。有些部分,是因为个人处于友情和感情的提携;有些部分,是这个社会阶层固化的缩影,客观上来说,纸媒这样也是对一个个人社会活动能力的挑战,如果一个人能够突破层层密网,接触到媒体的核心,那么这样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比较优秀的,或许也能够突破围绕在事实真相外的种种障碍,搞到事实的第一手材料。
不我并不是为这个制度辩护。从旧作坊式的行业,它无论再有多少理由,实际上也是背离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的初衷:那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唯才是举。不说是否截断了很多人的上升通道,埋没了很多人的潜在能力。仅凭内部的推举制,短期来看再优秀再好用,长期而言与容易造成群体意识形态和观念的单一化。甚至我可以大胆的说,纸媒现在的这种颓败状况,部分原因就是来自于推举制度,因为缺少了不同背景,包括没有不那么“纸媒气质”的人进入媒体,媒体很容易从一种既有的状态陷入固化,在我看南方系鼎盛时期那些年,许多名记者都是来自于不同行业并且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但是现在实习者逐渐变成了几个名校的新闻系垄断了,这个或许与媒体的现况不能说没有关系。
但是,目前而言,如果我们真的想去一家比较有资历的媒体实习,我们应该怎么办?
第一个,我认为应该是增加自己的实力。我做考研辅导这些年,深深的感受到了一流学校和三流学校的差距,不仅仅是学习的差距,而且是眼界的差距。例如,三本的姑娘可能会以奖学金和三好自诩,而一流的姑娘的成绩可能没有那么好,但是有名企、名媒体的实习经历,也许有跨国NGO的资源体验,还有海外名校的交换机会
当然,眼界的差距中,客观资源的差距是占大多数的。一个人没有了那么多的资源可以选择,那她自然就只能选择已有的。在这个资源极度不平等的国家,我们发现它阉割人的梦想总是用一种让人无可奈何的方式,一次一次又一次,人心就散了,阶级就这样实现了它的再生产。
那么,如果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在资源不平等的情况下,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考研,当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途径。但是除此之外,自己要想办法把自己和一线的优秀同学作对标,而不是身边的人做对比。如果你觉得要去一线杂志实习,那么模仿它的文风,揣摩它的文笔,就是一种从零开始学习的好途径。如果你要去一线的电视台或者媒体工作室实习,那么拉它的每一部片子,也是非常好的方式,所谓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模仿往往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通过模仿,你自然能够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
除此之外,一个很重要的还有培养通识和公共意识。据我观察,优秀媒体的从业者在意识形态上有一个共同的趋势,那就是共享一个类似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包含了这样一些东西:对西方文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认知,对中国文化、历史的基本认知,对我国国情,尤其是社会与政治情况的了解。以及对于一些知识分子的著作和名字要有通读。公共意识则是指,能够对时事有自己的判断和了解,能够有一定的公民意识,拥有基本的政治常识与政治价值观,并且掌握一定的社会分析方法。据我听闻,有一位国内顶级名校新闻系的姑娘面试某家知名媒体,但是在写出一些具体的新闻报道方案的时候,眼界始终囿于学校,未能够囊括社会整体,最终她未能通过面试。我深深的为她遗憾的同时,也在想,媒体毕竟是社会公器,倘若一个人没有真正的社会意识,没有视社会为己任的眼界,那么恐怕她的确不适合这个工作。
最后,我觉得在现在一个行业逐渐细分的年代,除了文笔和叙事以外,很多时候我们还应该注重的就是培养自己的一门专业能力。这个能力一定是从个人的兴趣与资源出发。经常听到一种说法,一万小时造就大师,那么我们打个对折,五千小时也能制造一个高手,如果你能够一直坚持,这种细分的领域有可能比单纯的文字工作更能成为你就业的筹码,甚至一生的事业。
第二,就是增强自己的活动能力。简单的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被天然划归到一定的小圈子里,要到别人的小圈子里千难万难。要突破生活给我们的圈子,就必须增强自己的活动能力。我们要让自己的名字被别人知道,别人认识。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以第一点为基础。毕竟,如果自己实力不济,那么人脉最多不过是多认识几个人而已。但是如果你有了第一点,那么就应该做到让别人懂得欣赏你。社交媒体和社交平台是一个渠道,我认识的很多人就是通过社交媒体认识知名杂志的编辑记者的(当然你得有作品以及让人认识而不讨厌你的能力)。其次就是参与社会活动,北京的同学可能有优势,因为沙龙和讲座比较多,可以认识更多的人,但是其他人也不是没有机会。但是谈到具体的人际交往,因为实际上我也非常糟糕,就不谈细节了以免误导大家。
第三,就是利用地方媒体和自媒体拥有自己的作品。我们都会发现一个怪圈,没有自己的作品就没有了媒体实习机会,而没有媒体实习机会又很难拥有媒体作品。这也是我当年感到最大的困难。
许多人瞧不上地方媒体,尽管有时我也常常吐槽,尽管在许多地方仍然受到体制限制而且写作内容往往枯燥无味,甚至实习还要交费,但毕竟是新人进入行业的第一步。无论如何,它能够让人得到最基本但重要的写作训练,能够拥有自己的作品。所以不要因为岗位简单,内容枯燥就忽视自己的作品,许多媒体人都是从不知名的小报开始自己的新闻事业的。
如果没有小报的实习机会,那么自媒体同样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因为经营一个自媒体能够培养自己的多项能力,采编写,与用户沟通,都非常不易。甚至说找到一个自己擅长的领域和定位也是非常考验人的任务。但是如果能够写得好,那么影响力也是能够跨越学生层次的。如果微信公号无法坚持运营,可以从知乎答案,豆瓣书评,简书和十五言等开始,不管怎么说,先弄起来。
写到这里,突然疑惑,现在这个时代是否还适合号召人进入媒体?讲真,目前这个时代,可以说是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的黑暗时代,但是另外一方面,黑暗时代也是拓荒者的时代,因为黑暗时代之后就是文艺复兴。就好像90年代中后期一样,当时一些年轻人将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调查性报道引入了中国新闻界,创立了闻名天下的市场化媒体包括所谓的
“ 南方系 ”,那么,在新媒体时代,同样的拓荒者为什么不能出现在90后、95后、00后身上?对此我实际上是乐观的。
有一位朋友我神交已久,那就是四川大学的朱鹏景。他创办了《常识》。深深影响了川大,在他之后,许多人来到了一线的优秀媒体里,我经常听人提起他,说他在川大师弟师妹人心中的影响和改变,心中不禁感佩。年轻的时候我也曾想过做一本杂志来改变我的学校的师弟师妹,但是我没有成功,杂质也没有留存下来。回想起来人生如梦,我们青春里面都有一些遗憾。那么我弥补遗憾的方式就是写这篇文章给你们,盼望你们能够实现你们自己的新闻理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投简历没有回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