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面上很多所谓“股票金融分析师师、金融分析师软件”感觉都不太靠谱,请问有

投资软件大量上市 “神奇”炒股软件名不副实
来源:北方网
  近一段时间以来,牛气十足的股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投身其中,不过对于那些刚刚进入股市的新手来说,如何选股、如何选择交易时机、如何分析行情走势等都不是轻松的事,于是一些商家便瞅准时机推出了各种各样的股票分析软件、炒股辅助软件,并且在宣传推广中大量使用“包赚不赔”、“炒股必胜”等极具诱惑的字眼。
这些炒股软件真的像商家说的那样神乎其神吗?真的可以为股民带来异乎寻常的丰厚回报吗?
  炒股软件名目繁多
  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股市越来越火,越来越多的炒股软件走进人们的视野,而且均宣称可以准确分析股票市场走势。例如一款股票分析软件,自称具有“异动雷达”、“预警系统”,可按使用者要求监控股票种类和相关板块,计算出准确的买卖点,分析远期风险,让使用者只赚不赔。另一款软件则号称具有完善的“预期涨幅”功能,能够通过历史数据计算出上涨几率,并做出个股推荐,保证上涨几率在99%以上。此外,有的分析软件不仅打出了“熊市翻四倍”、“权证必胜法”等诱人的口号,还在广告中详细列举软件曾经的“辉煌战绩”,宣称能够为股民带来巨大的财富。
  使用者收益不理想
  这些功能神奇的炒股软件是否真的能给股民带来财富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股民都表示,使用了一些“神奇炒股软件”后,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股民杜先生今年年初买了一款价值2000元的股票分析软件,当时觉得虽然贵了点,但股票涨了钱可以赚回来,但没想到,使用后的最大感觉就是分析非常不准确:多支股票的涨跌都没有按炒股软件显示的那样,说跌反涨,说涨反跌的情况时有发生。杜先生说,现在自己与一些不用炒股软件的股民相比,并没有多收益。
  另一位股民蔡先生告诉记者,“我按照软件预测结果买了三支股票,虽说有两支上涨,但涨幅远远没有软件上分析的那么多,另一支则连续下跌,与软件分析结果相去甚远。核算一下投入,简直可以说是损失惨重!”事实上,许多股民抱着轻松赚钱的美好愿望购入了价格不菲的炒股软件,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包赚不赔不太可能
  这些炒股软件真的可以让股民“包赚不赔”、“权证必胜”吗?东海证券公司的资深股票分析师接受采访时表示,股票市场分析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大部分数据在各个券商免费提供的普通股票行情软件上就能做出分析。而一些所谓的股票分析软件,只是将股票数据分析的功能做到了软件系统当中,再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果。虽然其中分析的行情走势和所谓的“买卖点”也有一定的技术依据,但不能作为买卖股票的惟一依据,更不能简单地说“包赚不赔”。
  光大证券公司的专家也表示,各种方法的数据分析都有一定的正误概率存在,并不可能保证100%正确。而且股票走势瞬息万变,同时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如果说仅仅一款软件就能准确把脉股市,显然是言过其实的。对于广大股民来说,各种分析和数据都可以作为参考,但是购买使用炒股软件,一定要擦亮眼睛,保持理性,谨防“忽悠”。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火炬新动态 胡锦涛访日 山东火车事故 奥运安全 辱华事件
大米涨价 楼盘降价 手足口病 罕见日食
缅甸风暴 失业率
肥田喜事 火影忍者 我的团长我的团
林心如专辑
我的青春谁做主
潜伏 黑执事 新进职员 咖啡王子1号店 纸醉金迷
我的帅管家
周润发电影全集 郭德纲经典相声
热点标签:
相 关 说 吧
说 吧 排 行
上证指数(77445)
李宇春吧(104510)
茶 余 饭 后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分析师的“秘密”
09:54:18 作者: 来源:
证券分析师的报告有水分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只不过有些分析师或者研究所要求相对严格一些,有些则自律不够,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可能离谱的让人不可思议。那么作为投资建议的....
证券分析师的报告有水分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只不过有些分析师或者研究所要求相对严格一些,有些则自律不够,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可能离谱的让人不可思议。那么作为投资建议的研究报告究竟该以何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又如何防止投资分析报告打着价值发现的旗号成为内幕交易的帮凶呢?
“我们测算公司年EPS 分别为0.12元、0.10元和0.23元,绝对估值为8.27~8.72元,相对估值为9.26~10.28元,建议目标价为8.50~10.00 元。首次给予公司谨慎推荐的评级,以反映其盈利回升的预期。”这段话来自国信证券于日发布的凯恩股份(002012)研究报告。
“推荐”、“谨慎推荐”、“中性”和“回避”是国信证券研究所的股票投资评级,其它券商研究所都有类似的评级分类,国信证券公开给出的“谨慎推荐”定义为“未来6个月内,股价表现优于市场指数10%-20%之间”。
1.湿淋淋的报告
如果按照该报告给出的盈利预测和估值,凯恩股份年对应的P/E超过82X,这在目前的A股市场上可是极为少见的,因为目前全部A股2009年动态P/E约为19X。即使按照其推荐的理由“反映其盈利回升的预期”,2010年对应的P/E也接近40X。
当然,除了会列出该股票的投资评级之外,每一份券商的研究报告还会附上免责条款,各家券商的此项内容也是大同小异――“报告中的内容及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对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询价。我公司及其雇员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
在免责条款的保护下,即使投资建议与股票的实际表现差之千里,该研究报告的撰写者及其研究所也不必为此感到不安。
这样看来,券商分析师似乎可以自由地指点股市,如果分析师故意提高或降低某股票的投资评级呢?如果分析师为了证明自己的投资建议将公司盈利预测推算得过高或过低呢?
“证券分析师的报告有水分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只不过有些分析师或者研究所要求相对严格一些,有些则自律不够,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可能离谱的让我们不可思议,真遇到这样不靠谱的分析师,我们只能选择不看不听。”上海某基金公司的研究总监对本报记者表示。
上述凯恩股份研究报告发布的前两天即2月24日,该上市公司公布2008年度业绩快报称2008年每股盈利0.12元,相对2007年的-0.09元,公司盈利同比增加了233%。
环顾市场,如此惊人的公司业绩却没能促使分析师们蜂拥而上的强烈推荐,在上述上海基金公司订阅的研究报告系统以及百度搜索引擎中,仅能找到推荐凯恩股份的这一份报告。
本报记者电话联系了撰写该报告的国信证券分析师,关于该报告的业绩预测问题,他表示:“去年0.12元,今年0.1元,下降了,实际上是去年有子公司的转让所得收益,在去年一季度体现,所以去年显得比较高,那是一项非经常性损益。如果把它剔除掉,大概只有几分钱,那实际上今年在主业上的增长能达到每股0.1元。”
然而,这番解释在该报告中却未有只言片语。
上述报告将高达80倍P/E的股票列入“谨慎推荐”的行列,并没有列出P/E的倍数,只是用了现金流折现的绝对估值法。
该分析师认为:“对于一个变化的企业来说,价值相对当年的EPS可能显得很大,EPS极端的情况有可能是零,那就是说PE无穷大,但你不能说这个公司这一年的盈利是零,公司就没有价值了。甚至还有亏损的企业,它也有价值,关键是你预期它未来不会亏损,未来趋势向好。”
而一位曾在券商研究所工作多年,现在某基金公司主管研究部门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一般而言,对于一个上市公司的估值应该多种相对法估值和至少一种绝对法估值模型估值(以DCF为主)结合使用,以提高估值的准确性。”
这只是沧海一粟,上述报告的估值是否准确我们无从得知,更重要的是作为投资建议的研究报告究竟该以何标准来衡量和要求。
2.方璐“委屈”
这一问题目前也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
日,一份看似普通的券商研究报告的发布,引发了市场的轩然大波。作为一只平日乏人过问的小盘股票,新海宜似乎从来没有如此被市场关注过。日,其从上千只A股中脱颖而出,一开盘就被一笔四万多手的买单封停于涨停板上,全天未见松动,当日,大盘走势虽然强劲,但其仅2.28%的涨幅,与新海宜相形见绌。
接下来的第二个交易日,新海宜再度以8.76元的涨停价开盘,开盘后不到十分钟,涨停被打开,瞬间跌至8.51元,但仅仅5分钟后,新海宜便又再次被封于涨停板之上。当日13点,新海宜发布公告停牌。当日涨停打开时间不到5分钟,但就是在这短暂的时间内,新海宜却数笔大单成交,换手率竟达10.7%。
面对着突如其来蹊跷的放量巨涨,市场和媒体把原因归结为来自申银万国的一份报告。日,申银万国发布了一份名为《新海宜,业绩远超市场预期,首次评级“买入”》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明确表示:“不考虑参股创投公司所带来的投资收益,仅依靠主营业务贡献,预计09、10年EPS可达0.52元、0.85元,同比增幅107%、64%,远高于目前市场0.30元、0.36元的一致预期。给予09年25~30倍P/E,相当于10年15~18倍P/E,6个月目标价13~15元。”
公司没有任何消息公布,因此对这次涨停,不少业内人士给出的解释是创投概念,凌厉的操作可能是私募或游资所为。但有关数据却推翻有关“游资”和“私募”的判断,当日异常活跃的新海宜,似乎机构才使其股价大涨的幕后推手。
深交所数据显示,新海宜当日买入前两名皆为机构席位,两个机构席位单边净买入共计2145.77万元,其中仅排在第一的机构席位就买入1752万元,超过随后四者买入总和。
“作为分析师来说,发现公司的投资价值是其职业存在的意义。”同样来自于申万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告诉记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方璐有点冤”。
方璐说,对于新海宜的关注始于2008年年底,斯时,电信行业3G牌照的正式下发终于确定于日正式下发,“这可能给2009年通信行业带来一定的投资机会”。自08年12月底开始,方璐便开始陆续着手调研上海周边的有关通信类上市公司。而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以FTT-X通信配套系列、软件外包与软件服务、视频及互联网系列产品为主要经营业务的新海宜则由此进入其眼帘。
日,也就是在春节长假后刚上班两日,方璐便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新海宜公司内进行调研。
2月4日凌晨方璐写完报告。方璐说,他根本没有时间提前向有关的投资者透露任何有关报道的消息。在这份给方璐带来无尽麻烦的报告中,方璐认为预计2009年1季度新海宜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幅300%以上。
那么仅仅一天的实地调研,而在公司未透露具体的数据的情况下,如何得出业绩大幅增加的结论呢?
“我是按照调研得到的开工情况,产品的价格走势等信息个人推算的,产能利用率可以根据现在的开班时间推算,再利用数据模版就可以大概估算出收入。”方解释说。在他的该份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其为何对新海宜如此乐观的原因在于,目前市场严重低估了新海宜现有两块主营业务配线产品和软件外包的增长。而此外,方璐还透露称新海宜的“下一代互联网内容与流量控制系统”已在申报国家发改委批文。
方璐在报告中说,若获得批文,则可能获得60亿元以上的市场份额。2008年新海宜的主营收入则仅为2.95亿元。但日,新海宜发布的澄清公告却对批报问题含糊其辞,“目前项目已上报国家发改委,是否能取得国家发改委批文及批文取得具体时间目前尚不能确定,待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后,本公司将进一步进行论证。”
虽然申万分析师方璐对于新海宜的盈利前景称道有嘉,似乎新海宜方面却并不领情,称申银万国的调研,他们未提供报告提及的数据,报告中的数据均为研究机构的研究判断。
一面是市场上看似精准的运作,一面是新海宜方面“模棱两可”的指责。方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口水战之中,“配合庄家炒作”、“涉及内幕交易”等“罪名”轮番而至,之后当地证监局也介入此事调查,并找到相关人士了解情况。
“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现该分析师违规的情况。”据调查此事的有关工作人员透露,方璐自己也并没有购买过该股票。
“一个股票到底有没有价值是需要时间说话的,这个不是现在谁说话就听谁的。”方璐说,自己推荐这个公司是基于对此公司长期价值的看好,别人可能有不同看法,这不要紧,但我的观点不会变。
3月28日新海宜公布低于之前方璐0.25元的预期。之后,方璐再次发布研究报告表示:“新海宜公司具有显著的长期投资价值,维持09、10年EPS 0.52元、0.85元的盈利预测。”
若按此推算,新海宜在2009年其净利润将同比增长达147.6%,2010年其净利润与2008年相比涨幅则将达304.7%,也就是说,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新海宜的盈利能力将增长3倍。
“价值发现却被当成市场的帮凶。”方璐无奈地向记者表示,报告中的数据完全基于研究员自己的预测,公司未来项目的判断也是“我们认为”,没有任何内幕信息的泄露。“如果说报告出来涨幅高就是帮庄家出货,那让不让研究员推荐了?研究员价值何在?股价涨与跌市场说了算,公司价值是否低估市场会给出正确的判断。”
3.价值发现还是内幕交易?
分析师们的分析报告究竟是内幕交易还是价值发现?如何判断?
一些分析师铤而走险涉及内幕交易早已是公开秘密,就其原因而言,一是市场的需要,二是权威的迷信。一方面,市场需要专业人士来发现投资价值,并以之指导投资。而另一方面,则是市场的大部分参与者自身缺乏投资的实际判断能力,对于权威盲从。
“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来自于机构的研究报道。”北京某私募机构负责人吴先生告诉记者,对于这些来自于各大机构分析师的研究报告,他们只会选取自己非常熟悉或是感兴趣的行业报告仔细分析。
“对于自己熟悉的行业而言,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些研究报告中所提出的与自己的看法相矛盾的地方,然后根据自己对行业的了解和分析问题的逻辑,判断出新的投资价值。而对于自己不熟悉但感兴趣的行业,则会留意多份该行业研究报告中的相异之处,并从中发现疑问,然后通过有关渠道解惑,从而发现新的投资价值所在。”吴先生如此告诉记者其从研究报告中判断投资的方式。
“作为投资者来说,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其实更希望看到的是投资中存在的危机所在,从而避免危机的发生。”吴先生表示,但在他看来,现在市面上的分析报告中,对这种可能存在的投资危机隐忧往往“避重就轻”,一味地放大公司方面的投资价值,而对于可能出现的危机却寥寥数笔。
“这是行业里的‘潜规则’。”年前刚刚从一家大型券商研究所分析师一职跳槽至北京的一家私募公司担任研究员工作的王姓分析师告诉记者,“目前的分析师的报告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往往都是偏乐观,对于多数问题的分析,都是尽量以最可能出现的最佳结果为判断依据,对于投资而言,这种判断是很不妥的。”“对于稳健的投资者而言,应该是必须要预测到最坏的结果,而不是盲目地扩大最乐观的情况出现的概率。”
或许南郭先生寓言又会在分析师行业中上演,“潮水退去,裸泳者现”。
“只有在熊市或许才能显示出一个分析师的真才实学。”深圳某券商行业出身的某分析师告诉记者,要做好分析师,对于其所分析的行业的深入了解必不可少,而现在很多分析师则更偏重于“纸上谈兵”,真正深入到行业,对行业有深刻认识的人屈指可数,其中包括很多所谓“大牌”的分析师。
在牛市中,“南郭先生”或许不能被识破,随波逐流方向上很可能会正确。但到了熊市中呢?价值的发现,则将考量一个分析师的真正本领。
“而这样靠真本事吃饭的分析师,才能经历大浪淘沙而幸存下来,他们的价值才能受到市场真正的认可。”上述深圳某券商行业出身的分析师认为。
而另一方面,由于对分析师权威的迷信而造成损失的案例的层出不穷,也不得不让投资者必须警醒和自我反省。
“我们的分析报告都不是针对普通投资者的,都是针对机构的。而且我们对于股票的判断只有推荐或建议的权利,只是发表我们的看法,并没有强迫投资者必须买入或抛售。”北京某大型券商研究机构分析师告诉记者,对于国内很多投资者而言,他们对于其所投资的行业或是公司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尤其是散户,大部分都是跟风效应。大多数投资者而言,他们很多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连其所持股票的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甚至连其主营业务的构成都不甚了解,他们关心的就是每天大盘上或红或绿的柱形图和涨涨跌跌的数字。
“数字涨了就欣喜若狂,跌了就指天骂地。”
但一些投资者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分析师的职业就是来发现价值,作为投资者而言,我们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对公司或行业进行细致的分析。”
“但股票买卖的根源在于对标的公司的投资入股,买卖股票,实际上和我们做实体投资性质上一样。”上述北京某大型券商研究机构分析师告诉记者,“如果有人让你出资数万元入伙共同从事生意买卖,而你对该行业的发展情况和现状一无所知,你会轻易出资吗?”
“但在股市中,这种现象却被二级市场中虚拟的交易外衣所蒙骗,而使得众多投资者却一边敢于拿出数年的血汗钱去‘果敢’投资一个自己之前压根不曾听说的公司或不曾关注的行业,一边为大盘或红或绿的更迭和数字的涨跌而牵心扯肺,”
“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似乎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还仅仅只是一句口号。
4.“潜规则”土壤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任何的投资都不可能是稳赚不赔的生意,一般而言,风险和收益都是成正比的。如果把股市当成一场投资游戏而言,参与一方在一面指责另一方暗箱操作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缺失。”上诉王姓分析师说,其实在他看来很多被认为市场“潜规则”的出现,虽然公司、研究机构、庄家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对于投资者而言,其“轻信”、“草率”、“放任”、“自我”的投资的态度,也成为这种“潜规则”潜滋暗长的肥沃土壤。
在经历了“冰火两重天”之后,无论是散户还是机构投资者,对于券商研究所提供的投资建议都有了不敢“托付终身”的感觉。究竟一份研究报告要经过几道关卡才能公之于众呢?
深圳某大型券商研究所的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通常分析师本人写完报告之后,还要给直接主管、研究所领导和公司合规部审阅,之后才能发布。
据记者了解,类似的三层审阅规定在大型的券商研究所都有,不过这一程序是走过场还是能真正发挥作用,让人怀疑。
以北京一家大型券商为例,曾经在一天之内推出了15份给予“推荐”评级的研究报告,鉴于大部分研究报告都需要及时地反映市场信息和公司公告等,这些报告只能是在临近发布之日时撰写完成的,一个研究所主管一天之内审阅15份报告又能看到何种仔细的程度呢?
该券商研究所的一位分析师坦言:“在刚到研究所工作的时候,研究报告会有指定的上级领导专门修改阅读,在成为独立的分析师之后,研究报告一般都是发布的当天上午才递交给相关部门,下午报告就已经发布出去,主要是调整格式以及合规部门的审核,至于盈利预测和估值等报告内容,完全是分析师自己把关。”
显然,自律是目前分析师在撰写研究报告时的主要依据。
另外,2002年12月,证监会颁布了《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构成了中国目前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的基本制度。
监管层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这一资格认证就是为了规范投资咨询活动,但是现在行业内还存在许多没有获得从业资格却从事相关业务的现象,这方面问题监管层也非常重视。
上述北京的这家券商研究所就内部要求所有研究报告的署名作者必须是已取得证券从业资格的分析师,但实际操作中,真正或者合作写报告的分析师也许没有该执业证书,只要不在报告上署名也就不会被监管层发现违规。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经济年会今日于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行,本次……
新闻直通车
01020304050607080910
证券之星十大名博,直播室全天直播大盘、指导股市操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年股票分析师是怎么预估未来股价和营收的?
来源:互联网
【看到美股新闻中有时候会有某某公司的营收或者股价符合某某分析师的预期,想问下分析师都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准确预测营收和股价的? 另外,美股、A股、H股的预估是一样的吗?】
简单来说,是用模型计算出一个所谓的公司内在价值用来当做未来股价的参考。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几乎所有的估值模型都是由各种假设来驱动,而现实结果往往较财务假设有很大的偏离。即使是很简单的模型,也会有很多假设,见下图:对于那些对财务模型没有概念的同学,我这里随便截了个图,是某定价模型中的一部分假设而已,蓝色数字都是hard coded的假设。即使模型本身没有问题,只要这些假设稍微偏差哪怕1%,对最终的估值结果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现实中,再好的模型也没法给出股价的准确估值。个人以为,模型的主要作用是分析工具。一个合理构建的模型能够反应公司财务各变量的关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分析该公司。例如,某上市公司CFO对外宣称今年度收入预计将增长20%,capex增长15%,负债率下降到45%,利润上升12% 等等,通过一个好的模型,我们可以通过输入这些数据,来判断该CFO的言论是否靠谱。很有可能我们会发现,如果该公司要达到增长15%capex,就无法下降负债率;或者该公司如收入仅增长20%则远远不够提升利润12% etc。 带着这些问题去研究公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还是匿了吧,习惯了潜水,关注太多有点不适应。请勿转发,谢谢。
不是分析师,但是未来想成为分析师,所以试着来答一下吧…先回答如何确定股价:在学校的校友基金里待过一年多,我们用的模型是现金流折现和不同的倍数模型(市盈率,ev/ebitda等,看该公司所在行业和公司性质决定,比如零售业就会用市销率,感谢评论的同学给出模型的中文名称) 。前者求的是绝对价格,后者得到的是相对与行业中其他竞争者,该公司的股价是偏高还是偏低。你说的情况会在现金流折现模型中出现,该模型中心思想是股票的内在价值等于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的现值。自由现金流的算法是: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1-税率)+摊销和折旧-资本支出-净运营资本的变化量EBIT(1-t)+depreciation&amortization-CAPEX-change in working capital由此可见,要估算未来的自由现金流,就需要把财务报表仔细分析,估计出每一项在未来五年的具体数字。如何细分如何估算的方法我就不详述了,匿名用户同学给出了非常直观的回答,传送门 。之后,把估计出来的这些运营数据通过上面公式算出自由现金流,即可用折现因子(很多情况下是资本成本(?英文是cost of capital)来求出股票的现值,或者叫内在价值。所以很明显,所有的变量(收入,成本,支出,税收等等)全都是靠分析师主观估计得来的,过多估计量导致该模型很不稳定,一个很小的因素变化就会造成估价天翻地覆。所以分析师都会在新的信息例如新财务报表出来的时候修正以前的假设,得到新的估值。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美股的当前市价是市场上所有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集合,而华尔街的卖方分析师给出的各种估值对于投资者的影响很大,所以当前股价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卖方分析师的consensus estimations,如果财报发出来超出或低于了consensus,对股价影响很大,因此,分析师不仅要把新信息和自己的估值模型比较,还应该把它和consensus比较才能预估股票的大致走势。至于你说的A股和美股,H股区别,引用一个我在另外答案中的回复吧——首先A股市场很多公司流通的股票都只占了总股本的很小一部分,所以股价不完全是由于供需决定的。另外市场监管也不太到位,价格操纵有机可乘。以上模型都的前提都是所有投资者只能基于公开市场信息做投资决策,每个人获得信息的机会平等,价格完全由供需决定,而中国股市的价格受各种因素干扰太大,所以不可分析。
基本是靠算,猜,蒙。
已经有答案从“技术”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么我从另外的维度上补充一点说明。要想分析一个行业里的任何一个角色, 不可忽略的一点是,此种角色/职业在整个行业里的上下游是什么。就股票分析师这个职业来说,通常其上游是被研究公司,下游则是采用其研究结果与相关服务的客户,不管在国内国外,最典型的客户就是机构投资者里面的共同基金(例如你常听见的华夏、嘉实,或者国外的Fidelity, Capital等等),为了简单就以这些共同基金为例。首先说预估营收问题。其他答案里提到的价格、销量、成本这些框架,已经更复杂些的财务模型(本质是细化了参数的上述框架)都是预测营收的方法,但其实在现实世界中,最常用的方法来自于——采用公司自己的预测,然后加以一个discount(折扣)或者premium(溢价,这种情况较少出现)。换句话说,几乎所有股票分析师都是在参考“公司指引”(这东西放华尔街叫company guidance)之后自己在算出个差不多的数来。当然,计算这个营收的过程并不是——公司说我们明年能收入3亿盈利5千万,于是分析师们就琢磨,哎呀明年经济环境不好我还是别预测太高了打个15%的折扣吧所以我就预测明年公司收入2.55亿盈利4250万——而是仍然在自己更新了很多遍的财务模型上把各个参数进行调整,使最终的“大数”(ballpark number)比较贴近自己的想法。而这个数一般和公司自身的指引(guidance)不会偏差太多,只要这个公司是比较管理成熟的企业(管理乱七八糟连自己也没谱的公司不算),或者分析师在某些关键预测上和公司出现比较大的分别(比如中石油预测自身业绩的时候采用了布伦特原油价格100美元/桶,而分析师觉得明年要跌到60美元/桶,那么数据就会有较大的差距)。所以作为“被分析公司”的下游,股票分析师们其实是很仰仗公司所提供的信息、数据等等的,甚至对这个行业了解更多了以后,会感觉很多分析师其实只不过是公司的“传声筒”。但其实这个现象有如下几点需要说明:1) 从道理上讲,作为一个外部人员,大多数情况下对公司的了解是不可能比公司内部核心管理人员更清楚的(要不这公司也太糊涂了),所以”依赖公司提供的信息“有其合理性存在2) 从法律上来讲,股票分析师在未签署特殊的协议之前(通常在做某些特别的项目比如并购时候产生),也是不允许获取和传播上市公司”非公开信息“的。换句话说,他们和公众一样都是在公司提供的公开信息上进行判断。当然在实际情况中所谓的内幕消息无处不在(但对于分析师们总体是很难利用这些信息获利的,大多数情况只是加深一点对公司实际情况的了解)3) 真正区别开优秀和平庸的分析师,就是在一些关键信息上的把握和预测上,所以有人只是”传声筒“,有的人虽然最后数字预测八九不离十,但能讲出更好的逻辑和道理,当然更有人准确的预测了和大家都不一样的结果而一战成名4) 最后,很多情况下,具体的数字并不那么重要,分析师的预测更多是一种”方向性上的观点“。比如某家公司自己预测明年利润5000万,华尔街总体的"consensus estimate"是4500万,而某个分析师可能抛出个5600万的数字,这时候就代表了TA和大家有着方向性不同的观点,这时候具体是5600万还是5700万,是没有太多本质区别的。另外还有一种更坑爹且常用的预测营收的方法,经常在粗算一些企业估值和投资回报时候会用到,就是前一年数字x下一年增长率。很多时候大家就是拍个脑袋说,今后三年每年按增长15%算吧。当然这个数字更多是很粗略的计算,或是在很细致的计算之后来核对”大数“上合不合理。再说股价的预测。抛开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DCF模型,市盈率等等),预测一只股票的股价更多的是一种”观点“。想象一下股票分析师的客户——这些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们的工作,他们的任务是在几百种行业里的千百个公司/股票里,挑出一些靠谱的买入。很典型的思维方式是,寻找一个感觉不错的行业(蓄势待发或者是跌了好久该抄底了),在里面找出最好的一两只股票来投资。而股票分析师,aka行业研究员来说,就是在自己所熟知的行业里挑出那一两只最好的股票来推荐。另外一个方面,股票分析师的工作状态大概是:在自己专门研究一个行业下,覆盖(cover)从几家到十几家不等的公司,而分析师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在自己的覆盖面(coverage)里,选出一两只自己最喜欢的,打算最主推的股票来,推荐给各大基金和各种客户。所以对这些公司的股价估值,本质上就是股票分析师观点的反映(比如同行业里有的公司就给25倍市盈率有的就给15倍)。而且,股票分析师的天职是提供alpha, 而非绝对的收益(alpha大概可以理解成相对收益,例如我作为一个散户,大盘涨了30%的情况下我选的股票涨了25%,那也没有什么太大问题,毕竟挣到钱了。而如果是股票分析师这就是不合格的,因为理论上”什么也不选只买大盘“也能挣30%的钱)。所以在给自己所覆盖行业的公司股票定价时更要十分谨慎。而还有一个层面的考量就更现实了——很多时候股票分析师主推哪只股票是不完全受自己控制的。例如现在大家都看好银行板块里的xx银行(因为整个行业跌得很多了已经),于是基金经理们开始逐渐重点加仓这只银行股票,其股价也是蓄势待发,这时候作为一个小小的分析师,突然发一个报告说,xx银行不行啊我觉得还得再跌30%才说得过去,是会被自己客户骂死的——如果市场真信了你开始抛售,那之前加仓那些人就面临亏损;如果市场根本不理你,你也就成了笑话。所以有时候”顺势而为“也是必须,这个时候,乖乖地给这个公司一个相应的高股价可能是更理性的行为。当然,如果顶住压力且最终被证明是对的,也有可能在行业里的声望会大大提升,基金经理们以后也会更重视你的意见。等到了那个时候,一个分析师就有影响市场的能力了,店大欺客的形势也就转变成了客大欺店。总之,在真实世界里对一个公司股价和营收的预测是受多方面影响的,股票分析师的工作就是在能获取的所有信息内做出最好的判断。至于A股,美股和港股在如上所叙述的维度中,区别应该是不大的。只是越了解了股票分析的工作以后,感觉自己就越不敢炒股了。。。
分析师推荐的股票 和黑猩猩扔飞镖差不多最近股市暴涨,股民雀跃,各类“明星分析师”也纷纷登场,对股市趋势和某些股票“指点江山”。他们的分析真的靠谱吗?其预测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利益纠葛?普通投资者真的能从中获取有益资讯吗?长期从事对投资者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朱宁,近期在《财新网》发表专题文章,对牛市分析师的预测行为和其背后的利益关系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帮助大家在一片看涨声中保持清醒,冷静判断,作出理性选择。随着“熊市思维”向“牛市思维”的转换,市场中各种各样看多的声音从各个角落想起,而且有越演越盛,越传越广的趋势。近日,不但有不少分析员和股评人士纷纷发表意见,证明自己在一周、一个月、半年,甚至一年之前,就已经看到了这一轮大牛市,而且有同样多的分析员开始积极顺“市”而为,对下一阶段的市场走向,给出了3000点、3500点、4000点,甚至 点的预测。无疑,这种“火上浇油”式的预测,给市场上的广大投资者,尤其是对投资和市场不那么熟悉的散户投资者,带来了对市场上涨的新的憧憬和信心,众多尚未进入市场的散户急不可耐地杀入市场,同时吸引已经入市的散户们进一步增加杠杆和头寸,扩大风险敞口。对许多散户而言,证券公司的分析师,尤其是某些经常在媒体发表观点或者被杂志评为“明星”的著名分析师的意见,可谓是一言九鼎。分析师如果让散户往东,散户往往不会选择向西。类似的情况,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也曾经发生过。在 年的美国互联网泡沫期间,美国多家投资银行的策略分析师都给以科技股,乃至整个股市极其乐观的预测,其中不乏很多分析师预测某只股票的 价格会在今后一年内暴涨200%,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会在2000年涨到30000点,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会在2000年涨到10000点的大胆预测。结果呢?结果当然是以分析师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和资金冲进互联网泡沫的顶峰,而亏得衣衫尽失收场。其实,卖方分析师的不靠谱,并不只局限于互联网泡沫这样极端的市场行情里。早在1980年代,美国华尔街日报就曾经做过试验,让黑猩猩和券商分析师一决高下。一方面,华尔街日报按照分析师们的推荐购买股票,构建投资组合。另一方面,华尔街日报让黑猩猩从股票池中挑选股票(这一任务后来由华尔街日报工作人员通过扔飞镖的方式来模拟)。令人震惊的是,分析师推荐的股票表现,并不比黑猩猩,甚至扔飞镖所选择的股票表现更好。更有甚者,英国CASS商学院在1968年和2011年间曾重复十次让猴子进行投资组合的选择,结果竟然是,猴子们的选择明显地战胜市场和绝大多数基金经理们。非但如此,国内国际资本市场的长期实证研究表明,甚至是那些评级较高,屡获“殊荣”的明星分析师们所推荐的股票,也未必能给跟随他们建议的投资者带来明显的好收益。而分析师的“知名度”,也和他们对股市和个股的预测准确程度,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看到这里,大家不禁疑惑,那么这些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动辄年收入上百万甚至千万的“明星”分析师为什么看起来竟然如此无能和无助呢?首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分析师本身,也受到市场情绪的严重影响。在牛市时振奋,在熊市时萎靡,这本是人之常情,大量的分析师们也未能幸免。归根结底,利用短期股票涨跌来预测长期市场方向的做法,是人类非常根本的一种代表性行为偏差(representativeness bias)的直接反映。与 此同时,很多投资者也观察到,其实很多分析师的观点不但简单,而且几乎一成不变。有些经济学家和宏观分析师,二十年如一日地看好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堪称 “死多头”。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批专业人士则是二十年如一日地看淡中国经济和股市,堪称“空军司令”。有趣的是,无论经济和市场如何“与时俱进”,这些 专业人士的观点可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从来不曾改变。对待这种现象,投资者其实也可以从非常理性的角度来看待。首先,这 些分析师可能对于经济确实有一种一成不变的看法,并且并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其次,正如那些不会走得老笨钟一天也会对两次那样(每天当时间正好经过指针 指向的时间的那两个瞬间),只要时间足够长,一个预测者肯定能在波动的股市之中等到自己的预测的方向。毕竟,波动是市场亘古不变的趋势,市场有潮起,也必 定会有潮落。如果分析师们只是很傻很天真地做出这样那样错误和无知的预测,那么问题还相对好办。真正威胁那些跟随分析师的投资者财富的是,分析师的一些误判,可能并非那么简单和天真。首 先,分析师们之所以经常“语出惊人”,是因为分析师们的生存环境其实既拥挤,又残酷。著名分析师可以赚得钵满盆满,而无名的普通分析师们则只能望洋兴叹。 为了出名,分析师们不惜用极端的预测,紧密的客户关系,甚至填词赋曲,来吸引专业投资者的关注和好感,以及年底评选时的选票。从这个意义上讲,分析师和娱 乐明星有一定类似之处,只要出名就好,往往对于出名的原因和性质未必那么关心。更让人担心的,是分析师的推荐后面,往往有其机构和其自身的商业利益。根据美国股市的研究,那些为股票上市承销的券商,为某只股票提供做市商服务的券商,和正在争取某家上市公司增发和发债业务的券商,往往会给这些公司提供特别 正面的股票推荐。其原因,不外乎是因为券商为了能获得上市公司的青睐,提供不负责任,甚至虚假的股票推荐。近期A 股券商股的暴涨,其实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分析师的正面推荐,会对投资者的交易情绪和交易量产生怎样的推动,而这样的推动又是如何转化为券商的收入和盈利增 长,以及股价的突飞猛进。在美国互联网泡沫崩盘之后,多个著名投行的分析师都因为在互联网泡沫期间,故意散布不负责任的牛市股票推荐,掩护上市公司或本公司自营部门减持股票,而受到美国证监会和美国纽约州法院的调查和起诉。其 中多位分析师在接受调查后,被发现确实存在故意误导市场的行为,并被终身禁止进入美国资本市场。Henry Blodget,这位美林证券曾经如日中天的互联网分析师,承认自己的很多看多的股票推荐都受到自己和所在机构的利益冲突的影响,并且同意接受终身禁止进 入美国股市的处罚。之后,他把自己在华尔街担任分析师的经历汇集成“华尔街上的自我防卫之道”一书,帮助广大中小散户认识自己投资中的误区,识别和规避股市中的“老笨钟”和“深水炸弹”。
算出来的,有模型可用,但模型其实也很不靠谱,只不过用的人多了,渐渐就有了些"准确性",价格就只是种人们对价值的"共识", 例如,假如市场里有10个人,9个人算出来这东西值100块,另外1人你想卖200也难啊.A股也可以算啊,只不过算的人不多,有些人更喜欢在图上划线,那么假如算的人有2个,划线的人有8个,那么多半划线弄出来的价格更准呗.
实际的预测有很复杂的模型,但可以以一个简化的模型表述。预测只涉及到两个量每股收益、市盈率。每股收益:通过对公司历史业绩,近期业务增长,市场反馈来获得。比如假设百度2011的股价为50美元,每股收益为1美元则2011年的PE为50倍,相对2010的增长率为100%,我判断搜索引擎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现有的广告销售客户主要集中在北方,南方地区仍有很多潜在的客户未发掘,因此通过在南方完善广告销售渠道,按照经验,对这样规模的公司扩张销售市场,大概年增长仍可达到100%,因此预期2012年百度的收入会翻倍,各种开支增长也翻倍,最后每股收益也会翻一倍,达到每股收益2美元。如果按2011年50倍的PE来计算,百度2012年2美元每股收益对应股价为100美元。但是还要考虑2012年以后2013年、2014年的收入增长情况。有分析师认为伴随着南方市场开拓完成,百度的增长速度将大幅放缓,因此50倍的PE过高,打个折给30倍PE,预计估价60美元。有人预计伴承受着市场开拓同时中国互联网程度也在加深,这两个力量同时会促进百度的增长。因此2013年、2014年仍可维持现有增长,仍然可以给50倍PE,预计股价100美元。
个人看法:对过去再精确的分析也不可能预测未来的发展~把自己的想法合理化的而已~天朝这方面更是............基本分析有三个方面:1.宏观经济分析。研究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等)、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通胀率、利率、汇率等等)对股票市场的影响。2.行业分析。分析产业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对上市公司的影响。3.公司分析。具体分析上市公司行业地位、市场前景、财务状况。还有技术分析从股票的成交量、价格、达到这些价格和成交量所用的时间、价格波动的空间几个方面分析走势并预测未来。目前常用的有K线理论、波浪理论、形态理论、趋势线理论和技术指标分析等。接着还有股票形态分析是技术分析体系中的基础,其他技术分析也包括各种图形分析,区别只是在于这些图形的取样已不再是原始的价格数据,而是经过数理处理了的以至指标化了的价格数据,因此,其他技术分析是形态分析的变形、复杂化和理性化,形态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也往往被用于其他技术分析。最后还要道听途说的市场传闻有很大的欺骗性和风险性,上市公司的实地调研耗费人力、财力大,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进行股票投资分析,特别是基本分析,依靠的主要还是媒体登载的国内外新闻以及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
非常宏大的问题,建议直接看CFA教材。美股H股可预测,A股的财务报表都是假的(连粉饰都算不上),所有模型都是浮云
营收靠问和勾兑股价靠算和推动
A股这些基本都不需要,尤其是现金流折现模型。
简单的说就是根绝市盈率及未来预计销售状况来预估反正就是一大堆公式往里套但是实际上有没有用,还真不好说因为市场是动态的,即便到了预估的价格,下一步该怎么样,还是事在人为。
在预测之前,分析师会去上市公司实地调研,通过交流来判断出公司大概的营收增长情况,然后回去之后放到自己的预测模型里,计算出其他的一些重要数据。
营收/盈利:如果让你估计楼下包子店的话,你会关注每日销量、包子单价、原料成本、人工成本、房租成本、设备/原料折损、工商税务、各种年检费用,等等等等;当这些都明白了,估计还是可以大致估计下未来的营收和盈利的;上市公司的营收/盈利估算,跟包子店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根据行业和规模的不同,比包子店复杂一百倍到一万倍,这其中的功力体现在对行业的了解(现状和未来预期),公司的了解(各种跟踪),商业环境的了解,等等。。。牛逼不牛逼就体现在这里了;美股公司的季报一般都会有下季度的营收指导,还是比较有参考意义的;具体的方法/模型,行业不同则不同,真的要去看CFA啥的了股价:短期的股价预测基本靠猜!一定要猜,一般就是先估计出E,再给个合理的PE,股价=E*PE,一定要加上个日期,只能是6个月或一年(一年后谁还记得?)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乔煜婷分析师靠谱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