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日常行为中,培养对佛教的自信心的培养

达真堪布:如何培养对往生法的信心--学佛网
&达真堪布:如何培养对往生法的信心
发布:悉以诸音而说法&[ &]&& 日期: 9:04:00&&
【大圆满龙钦心髓往生法】
10、如何培养对往生法的信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我们都是相信佛法的人,所以一定要相信破瓦法的功德,一定要相信上师三宝的加持力,一定要相信自己本性就是佛性,相信自己也能够成佛。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佛,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这不难,难就难在信心不足。信心不足是最大的障碍。我们学佛、研究佛法、消业、积福,这都是为了培养信心。跟其它的教育不一样,佛法的成就完全来自于恭敬心和信心。如果你有具足的信心,就是一个字也不认识,一句也不会念也能成就,也能从佛法里得到功德。以前也有很多这样的公案,现在在藏地、在汉地也有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也证悟了,就是因为他的信心足。如果没有信心,就是把三藏十二部都背下来也没有用,你不会从佛法里得到任何的成就。有具足的信心比什么都好,对上师三宝有足够的信心,才能得到加持。真正得到了上师三宝的加持,你才知道“不可思议”的道理。什么是上师的“窍诀”?对上师的信心足了,一切一切都是窍诀,瞪你一眼也是窍诀,骂你一句也是窍诀。那个时候,证悟、成佛是最容易的事。对上师信心不足,天天给你灌顶、天天给你念大圆满法也没有用,对你来说不是窍诀。
  对上师三宝、对破瓦法、对自己有信心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学习佛法、研究佛法,修很多法门,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培养对自己的信心。现在我们正在修破瓦法,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对破瓦法有信心、对上师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如果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就一定要培养信心。这次参加破瓦法法会的人当中,有的人年龄大、没有文化,但是有征相了,真的成就了。有的人成就的比破瓦法的成就还高;有的正好就是破瓦法的成就;有的还没有成就,但是也有感应了。这都是不可思议啊!我们这里,有的人懂得多、有文化、有学问,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征相,连相应的感应都没有。什么原因?就是信心不足。慢慢来,信心足了,你就快要成佛了。
  这七天我们共同修破瓦法,加上前面学习的三天,一共是十天,到今天已经结束了。很多人有成就的征相,大部分的人都有感应。我们都知道破瓦法的功德和力量了,这很好,我也随喜各位的功德。对上师三宝有信心,尤其是对破瓦法有信心,这都是你们自己的功德。希望大家以后要不间断地修持破瓦法,自己修也行,跟光盘修也行。现在有成就征相的人以后不要长期间断,一个星期、半个月做一次就行。现在还没有出现征相也没关系,方法都已经学会了,传承也有了,可以接着修,这也是一个过程。有时间就修,一直到出现征相了,才可以不修。一定要抓紧时间,精进认真地学、修,这都是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
  征相有很多种,头顶发痒、发胀、变软,这些都是征相,不一定是头顶出现小洞、流黄水。传统上有插吉祥草的习惯,但是后来就没有这个做法了,我在藏地跟上师修破瓦法的时候也没有插过。有的人肯定开顶了,插也没有问题,但是有的人肯定还没有开,不太容易插进去。插吉祥草只是一种验证,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关键是自己的感觉。现在很多人都感到自己跟上师相应了、感到见性了。还有的感觉头顶打开了,自己的心识都出去了,这些都是征相。知道自己有这些感应就行,插不插吉祥草无所谓。这次没有出现征相的人不能放松,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修。最好不要等我劝你学修,自己要关心自己,要考虑自己的来世,考虑怎么摆脱生死。这都是大事,不是小事啊!我们修习正法的时候要像饥饿的牦牛吃草一样――特别的用心,前一口还没有吃完就急着吃下一口。我们都是渴望解脱成佛的人,解脱成佛哪有那么容易,所以一定要用功。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不肯下决心,不肯下功夫,这样永远都不可能成就。
  “我没有时间”,“我年龄大了,没有文化。”别说这些,这叫给自己的修行制造障碍,给自己的解脱成就造成违缘。这都是最大的障碍和最大的违缘。以前我也怀疑:一个字也不认识,也没有学过什么,也没有念过什么,怎么能证悟开悟呢?我们研究五部大论的时候耍小聪明,但是后来我就特别惭愧,不应该那么想。
  参加百日共修,尤其是参加修破瓦法的人当中有年龄大的、有没有文化的,他们说自己的感受、体会的时候我是真的相信,你们也应该相信。他们当中肯定有成就的,肯定有开悟、证悟的人。他们有一颗虔诚的心,所以一切都包括了。
  “我学了那么多年,修了那么多年,到过学院、寺院,依止了某某上师、某某法王,我还没有开悟、没有证悟,他刚学佛,刚修行,怎么可能就这么容易地就开悟、证悟了呢?”别讲这些,都是你自己的问题。到处东跑西颠,懂得多,小聪明也多,最后什么成就都没有。
  他刚进入佛门,刚接触佛法就一心一意,没有那么多心思,没有那么多想法。开悟证悟了,没有什么可嫉妒的。你不承认、不相信,这就是你的嫉妒心、傲慢心。觉得自己是老居士,觉得自己聪明、很懂佛法的知识,一讲就是一地、二地、十地菩萨的境界,实际上都是鹦鹉学舌,什么也没有学会。书上写的就是都背下来了也没有用,根本不懂内容。鹦鹉学舌的时候,你教它什么它就念什么,教它“你好”,它也会说“你好”,但是它根本不知道“你好”是什么意思;教它“hello”,它也会说“hello”,教它说“hello是你好的意思”,它也会说“hello是你好的意思”,但是它根本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别欺骗自己。
  相信不可思议,相信上师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你只有相信了才能体会到、才能感觉到。有的人八十多岁、一个字也不认识,他说自己有觉受了,开悟了,我真的相信,确实有这样的。怀疑是最大的障碍,别制造障碍。你们这些居士们都很好,心都特别虔诚,都是真想学、真想修、真想解脱成佛的人。
  我为什么发心学汉语,给你们讲经说法?我初到汉地,根本没有想到,这些居士们是那么虔诚。我们那边不少小活佛来到汉地,居士们听说是活佛,就都相信,就把他当作真正的活佛、佛了,恭敬供养,那么虔诚。我太感动了。
  很多居士都那么虔诚,都是真心想解脱,真心想成就、想成佛的,但是不知道方法。该怎么修、怎么做,根本不会不懂。对佛法的理解也不深,学佛修行特别盲目,所以没有结果和成就。所以我才发心学汉语。我对你们这些居士很有信心,你们一定能解脱,一定能成佛。你们这样的人不解脱不成佛,那什么样的人才能解脱、成佛啊?有些居士刚跟我结缘的时候和现在一比,简直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性格上、身体上、家庭上、工作上都变得那么好,这都是佛法的力量。这就是我为什么发心发愿讲经说法的原因。
  佛法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谁学谁修,谁就能得到解脱,谁就能得到成就,谁就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永恒的快乐。这是佛法的功德。
  我特别崇拜佛法,所以我特别愿意讲经说法,这也是我的事业。我说过,不要求人的数量,只要质量。有一两个真正想学的、真正想修的人闻法,我也发心讲,也传法。如果是真心想修行,人越多越好,如果不是真心的,人多了,对自己没有好处,对大家也没有好处,闹得不团结。国家也崇尚团结,佛家也崇尚团结,佛法里讲的也是团结。我们一定要团结,要和睦、和谐。一个家庭有和,这个家庭就是个幸福的家庭;一个村子有和,这个村子就是个幸福的村子;一个国家有和,这个国家就是个幸福的国家;整个世界有和,这个世界就是幸福的世界。我们学佛修行都是为了和睦、和谐。
  坛城里为什么要有根本戒?都是为了团结、为了和睦。到坛城、到道场里来,不团结,不和睦,那你不会得到佛法,不会得到加持。如果搞好团结了,和睦了,那肯定有佛法,肯定有加持,肯定能成就。我们的这些坛城、道场都清净,就是因为我们特别地和睦。现在很多寺院都没有和,这都是不清净的道场。我特别严格地要求大家团结和睦,不团结的人就不要到我们的坛城来。
  我们的UC房间也是,一定要保持清净,一定要团结和睦,这是佛法的核心、是佛法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你做不到,就别学、别参加了,对自己没有好处,对大家也没好处。
  我们大圆满法房间不是一般的房间,这是一座坛城,有很多善神护法的护持。你们进来的时候,心里要想,“我进入大圆满法的坛城了,进入清净刹土了,一定能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一定能得到善神护法的帮助。”不要进来看一看、玩一玩就走了。现在很多人都是浏览一下就走,我们不能这样。如果你不但没有信心,甚至还诽谤、捣乱、说长道短、挑三拣四,这样你不但得不到加持,还会遭到善神护法的惩罚,不会有好结果。房间也有很多管理人员,都要记住,一定要保持房间、坛城的清净团结。如果有破坏团结的人,可以直接给他关麦。这是我们自己发心建的坛城,我们有这个权利,如果是清净的人,越多越好,我们非常欢迎。
  这是我们共同修行的地方,我们共同的家,进入我们的UC房间就是回家了。现在只是几个人当管理,以后都可以发心当管理,这里有什么事,都应该负责,照顾自己的家人。有些人觉得,我也不是管理人员,然后就在一边看着。不能这样,这说明你的心还没有到位。要照顾、尊重周围的人,还要尊重国家领导人以及法律,这都是我们学佛人应该做的,应该注意的地方。
  搞好团结,好好地学,好好地修,一定能成就。依止上师的目的是什么?一心一意、脚踏实地,跟上师修到底,修到位,这是最关键的。对所有的佛、上师应该恭敬,应该供养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恭敬、供养。我们要跟所有的佛菩萨、上师、善知识修学,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我们活在这个社会,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境界,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别在乎这些。上师给我们最后的教言说过:“不要扰乱他人的心,但也不能失去自己的决心。”
  我们修持破瓦法,主要是靠阿弥陀佛的加持力和愿力。仪轨后面有长寿佛心咒。密宗里讲的长寿佛,也就是阿弥陀佛。修长寿佛的人今生能够健康、能够吉祥如意。今天在房间的人都是真正能够修行佛法的人,我给大家灌长寿佛的顶。这次灌顶之前也没有什么通知,谁赶上谁算,靠缘分,谁能参加算谁有缘分。灌长寿佛顶的时候也一样,要把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完全放松下来,在非常自然的状态中,接受长寿佛的灌顶。大家得到了长寿佛的灌顶,以后可以念修长寿佛心咒。最好是不间断地念长寿佛心咒,这样的话一定能有不可思议的加持,也一定能成就。破瓦法里也有长寿佛的修法,你们也有了传承。
  我今天给大家灌长寿佛的顶,也等于供养大家了。你们以后一定要珍惜破瓦法,珍惜长寿佛的修法。我相信今天晚上能够参加的这些人,都是合格的接受此法的人,因为这里肯定有护法的安排。
  护法都有神通,肯定能知道谁是合格的弟子。我们没有神通,观察很费劲,不知道真正合格、如法的弟子在哪,在身边还是在别处,在近处还是在远处,包括好和坏,都很难分出来。但是每一个法门,每一座坛城都有很多护法,他们会观,会有安排。这也是缘分。相信一切都是护法的安排,相信一切都是上师三宝的安排,一定要修持,报答上师三宝的恩德。一切都很吉祥、很圆满,我们在法喜充满的气氛中,圆满结束了往生法的修法。明天开始我们传其它的内容,愿意参加的可以参加,有事的可以不参加,但是百日共修还没有结束,希望参加百日共修的人还能坚持,再过十多天就结束了,希望大家继续坚持下去。
  祝大家吉祥圆满,扎西德勒!
节选自《佛光普照?百日共修开示》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学佛网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传统文化)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佛教空性观思考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佛教空性观思考题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佛法讲座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生西法师答:在日常修为中应断除哪些不让人生信心的行为?
       
发布时间:日
来源:&& 作者:生西法师人关注&&&&&&
生西法师答:在日常修为中应断除哪些不让人生信心的行为?
  生西法师: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如何生起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的殊胜窍诀。前面我们说要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发菩提心,实际上这种发心只是一个总相的发心而已,如果要在内心当中真实生起菩提心,必须要学习如何生起。《入菩萨行论》告诉我们怎么样从无到有生起菩提心,然后让它稳固、增长,最后达到圆满,这是一种殊胜的修道窍诀、关要。
  《入行论》共十品,现在我们学习的第五品---正知正念,在六度当中属于持戒度。在第三品中我们已经受了菩萨戒。如何受持菩萨戒呢?从一个角度讲,菩萨戒似乎是菩萨的戒条,一般人容易误解为一种束缚的因,很多人一看到戒,就认为是一种束缚,所谓戒,就代表不能做这、做那,自己喜欢的事情和物品都要完全放弃。菩萨戒一方面是戒,一方面也讲到了菩萨行的见解、修持和方式。从某个角度来讲,它是一种修行的基础,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它也是整个菩萨道的见解和修行方式。
  我们受了菩萨戒,就要注意怎么来守护菩萨戒。将菩萨戒守持圆满,就可以让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拥有保障,或者说可以圆满资粮、清净障碍,最后真正获证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菩萨戒的必要和利益,实际上远远超过一般凡庸者所认为的束缚的戒律,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戒律的束缚性,但它主要是束缚我们的心不要放纵于恶业。因为凡夫人无始以来散乱惯了,所以很容易按照习惯思维去做事情,如果放任其行,只会导致继续流转。所以,假如说戒律有束缚的作用,一定是束缚我们的身语意不要放纵于恶行,是为了让我们修持清净的佛法。
  第五品当中讲到的持戒,主要是通过正知正念来守护心和戒律。今天继续学习&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
  肩臂莫挥摆,示意以微动,
  出声及弹指,否则易失仪。
  这是教导菩萨在日常的修行和行为中,要努力断除不让别人生信心的行为。&肩臂莫挥摆&:我们在走路的时候,肩膀和手臂不要挥摆得很厉害,不能大弧度地摆动。&示意以微动&:如果要对别人示意,最好是微动。微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指第三句中的&出声&,另一方面是指&弹指&。如果我们要招呼某个人过来,或者要示意对方做某事的话,可以小声叫他,或通过弹指的方式吸引对方的注意。&否则易失仪&:如果没有这样做,而是大幅度地摆动肩臂,或者示意时声音和动作很大,行为就流于粗鲁,很容易失坏寂静的威仪。
  这个颂词是教诲我们身体必须要寂静,要制止让别人不生信心的行为。因为世间人的心比较脆弱,或者因为没有调心的缘故,对很多东西没有办法容忍。当然我们前面也讲过这个问题,随顺众生、容忍对方,也应该有一个底线,绝对不是造恶法的时候也去随顺。如果是日常的一些行为或者善法,就要随顺众生。此处从不要让众生生起邪见的侧面,告诉我们行为必须要寂静,或者要在身体、语言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威仪。
  &肩臂莫挥摆&:我们走路的时候,不应该大摇大摆,手不要甩得很圆,步子跨得非常大等。世间人虽然没有受过佛教的教育,但对于怎样走路也有一套衡量的标准&&怎样才是文雅的方式,让人看起来好象很有教养、学问,也会评价这个人走路没有规矩,那个人很粗鲁等等。
  我们走路的时候,不应该大幅度地摆动。如果在军队里,走路要摆手或者大步前进,是有它的必要性。除了这些特殊的团体外,也没要求一般人在路上要跳着走、手要甩得很高或者步子要跨得非常大,没有人认为在大街上这样走路是正常、合理的行为。作为一个修行者,在一定的场合、地区和时间段,对大家都认同的一种比较柔和的行为方式,就必须要随顺它。
  从佛陀的角度来讲,怎样走路对他无所谓,因为佛陀恒时安住在实相境界当中。但是一般众生很在乎走路的方式,走路的时候手怎么放,步子跨多大才算是一种比较优雅的姿态,对此有共同的标准。佛陀观照之后,采取了比较中道的方法告诉佛弟子,你们应该这样走路,如果不这样走路,就是颂词讲的&否则易失仪&,已经失去了合理的威仪。这样才能真正去靠近众生、利益众生。如果我们平时走路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学习颂词之后还是应该予以调整、改正。
  &示意以微动&:我们平时有什么事情要告诉别人,或者让别人去看某个东西、拿什么东西等,必须要有所示意。示意的时候要&微动&,微动和前面所讲的意思一样,不能以很大的声音或者行为来表示。夸张的行为出现在娱乐节目和影视剧中,容易引大家发笑,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是以比较正常的方式进行交往。
  作为一个佛弟子,出声有出声的标准、范围,比如通过弹指的方式。当然寺庙的传统和城市的传统不一样。上师在讲记中以寺庙为例。寺庙中左邻右舍都是闻思的人,有人在传法,有人在禅房里禅修、看书等等,如果在寺庙中发出很大的声音,比如喊人、打招呼,就有可能让很多闻思和禅修的人分神,这会造成过失,所以从这方面来讲不能有很大的声音。
  &弹指&:在印度通过弹指招呼人是非常普遍的,但也要看不同场合,有些地方用弹指来吸引人,有些地方就没有这个习惯。弹指的声音也有差别,有的声音很大,有的声音很小。现在藏地很多寺庙也有这个习惯,内地有些寺庙和场合也用弹指的方式,因为在某些戒律中,做某些事情的时候需要用弹指。
  上师讲,有些地方不习惯用弹指,就不要求大家去学。因为即便在小范围团体中使用,在社会中也不一定用得上。甚至有的地方认为弹指是比较轻佻的行为,假如是这样当然更不需要去学了。但在非常嘈杂的环境当中,如果用很小的声音去招呼别人,别人根本听不到,这时也不得不提高声量,才能办事。所以,一般情况应该寂静,如果是特殊的情况,或者在某些地方没有这个习惯,我们本着不要让别人生起不信任、生起邪见的主旨,随顺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有必要做一些变通。要分析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否则就很容易失去身威仪。
  在上师的讲记和论典中,很多地方都出现过&我们要随顺他人的心、或者不要伤害别人的心、要维护别人的心&等教言。有些人想,对我而言,现在还没有能力去利益众生,如果要去利益众生,我才需要去考虑别人方方面面的感受,考虑别人是否生起信心,但我是自己修行,是不是根本就不需要考虑这些了呢?其实即便是自己修行,还是需要注意。我们修行的所依就是佛的教言和论典,以此作为所缘的对境和修学的基础。佛陀祖师在经典论典中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修行者,行为应该如理如法,即便不以利他为前提,实际上从自利的角度,也需要这样做,因为这是让自己的行为调柔、清净的方法。
  有时候我们不注意,动不动就说我发了菩提心,我要利益一切众生,其实利益一切众生或菩提心是很殊胜的善法,它是符合于缘起规律的。我们修学佛法都是以善法为基础,所以在修行佛法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有通过小的地方去改变自己、约束自己,那么一方面我们的理想好像很大,&要利益一切众生&,但我们在改变自己方面,行为还是没有约束,心还是非常放荡等等,这样我们就没有办法和最清净、最圆满的缘起法相应。
  菩萨道是最圆满、最究竟的一种缘起之道,它是与佛道和实相完全相应的一种缘起,这么大、这么圆满究竟的缘起我们现在还做不到。但如果不从小的地方去改变,比如说说话的方式,或者走路的方式等等,大的方面我们更不可能做到。微细的方面实际上我们也需要去改变,让我们的身体和行为符合于缘起因果之道。
  实际上我们的每个行为和所讲的每句话,都是我们一个心理的反射,如果我们外在的行为很粗野,它也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内心的状态,处于一种不约束、比较粗野的层次。我们要通过规范外在的行为和语言,让自己的心逐渐调伏。如果我们外在的行为很粗野,不调伏外在的行为,可能也没办法约束自己的心。因为我们的心已经习惯了粗野,在外在的行为和语言上才会如是发展。现在我们开始约束身体的行为,约束我们的语言,实际上也是对这种粗野的心,首先造成一种不习惯。我们刚刚学习佛法的时候,对于佛陀祖师在经典论典中所讲的戒律等行为会觉得非常不习惯,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触及到了内心的一种本质,或我们无始以来习惯的一种思维方法,我们已习惯放纵自己的身语意,而约束我们的身体和行为,就让我们的心感觉很不舒服。
  通过佛所讲的戒律,约束自己的身语意,我们的内心会慢慢开始调伏,接受比较轻柔、寂静的行为,时间长了之后,我们的心就习惯了。通过纠正我们的身语意而来调伏我们的内心,对自己修行也很有必要。因为大的改变往往都是从小的改变逐渐发展起来的,如果我们不在身体、语言上作一些改变,要一下从一个自私自利的凡夫,调整到一个不考虑自利、完全广大利他的菩萨心态,这是一个巨大的跳跃,实际上很难真正发生。所以我们要从小处着手,从约束身体和语言开始。
  从自己修行的角度来讲,这些威仪、行为,的的确确是必须要做的。还有从修菩萨道的侧面来讲,如果我们的行为不注意,非常有可能对众生造成伤害。因为毕竟自己是开始修佛道、发菩提心的人,如果觉得自己是一个修行人,却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让其他众生看到了,生起邪见和不好的想法&&当然一方面,有些人是对你本人生起不好的想法,但一般世间人,包括我们也是这样,往往很难把个人行为定义成一个单独的行为,很容易把个人的行为联系到他所代表的整个系统。
  比如,自己的行为不检点或者很粗野,本来是自己的行为,但其他人看了之后,就很自然地联想到你是一个佛教徒,你这个行为代表着佛教的行为,就通过你的行为开始指责佛教,说佛教的修行人如何如何,佛教如何如何。他是好像是直接对你做指责,对你有看法,其实他通过你,也对所有修行者和整个佛法开始有非议,产生不好的想法。如果这样,这个人就造下了很重的罪业。通过诋毁或者指责所有佛教修行者和整个清净教法的缘故,这个人就很可能堕落恶趣,虽然不是自己让他堕落恶趣的,但是是由于自己的行为不检点而导致的,他的堕落实际上和自己有一种因果关系。
  作为一个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如果一个众生因为自己而堕落了,的确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平时要尽量维护他人的信心,如果别人生起不好的想法,的确是因为自己行为不检点造成的,我们对这个问题就更应该注意了。
  还有一个问题有必要分析一下。一方面我们讲,世间人的心很不确定,不管一个修行人怎么做,有些喜欢挑毛病的世间愚者,你这样做他有看法,那样做他也有看法,这时怎么办呢?我们在这种前提之下就要分析:如果我们的行为让别人产生了不好的看法,比如自己经常放生或者拜佛、行持闻思修的事情,他因此而生起邪见,会不会因为要维护他的心而终止修行善法呢?这是不需要的。
  因为前面讲了,一般世间人分不清哪些是清净的法,哪些不清净的法,即便我们在做放生,或者不杀生、吃素这些事情的时候,假如其他人因此而生起了邪见开始诽谤,这就不是我们的原因造成的,因为我们是在如理如法地行持善法,所以我们只会觉得比较遗憾,众生不了解清净善法的修行原理而导致他产生了邪见;从另外的角度讲,如果他生邪见的因的确是因为自己不检点,通过自己不检点的行为,让别人产生了恶念,就主要是自己的问题了。所以要把这个问题一分为二来看。
  我们也不能过度地放荡不羁,不管别人责不责难,对调伏己心、维护他心方面都不注意,这样当然佛也不赞成,也不是《入菩萨行论》的意思。但是如果我们如理如法地行持了,比如,世间部分人对抛弃一切烦恼出家修行的人,还有吃斋念佛的人都有偏见,他们对于出家人割断青丝遁入空门,终日以青灯黄卷为伴,觉得是非常凄惨的一种行为;对修行善法的人,他觉得都是些斋公斋婆很迷信,认为这些人都是软弱之辈,都是可欺负的人。这是属于没有智慧的人对修行者的邪见,实际上我们不用理会。因为不管怎样,总有一些人会产生邪见。只要我们所作的行为是佛陀认可的,是佛陀让我们去做的,在这种前提之下,不管其他人怎么说、怎么想,我们也不必改变自己的发心和行为。所以我们要看情况而定。
  有些时候我们还会认为,威仪很清净、走路说话很规矩是南传佛教国家修行者的专利。一提到走路如理如法或者很威仪,马上就联想到南传佛教的修行人。其实我们学习之后就知道了,如果声闻乘、小乘行者的行为都如此如理如法,作为一个修菩萨行的人,行为就更加应该如理如法,更加深合缘起因果之道才对。如果我们不注意,虽然修行大乘佛法,却没有学到大乘佛法的精要之处,只在一些外在的行为和形象上去着手,很容易让人产生这种错觉&&好像声闻乘的人就应该中规中矩,必须要中规中矩;如果提到大乘,就觉得这些大乘修行人走路、说话的方式都比较散乱;如果提到密乘,就好像是放荡不羁的一种感觉。其实这可能是有些人的误解,或者也是因为有些人没了解大乘,或者密乘行为而导致的错误观念,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从教义的角度讲,不管是大乘修行者,还是密乘修行者,内心当中我们都可以发菩提心、修持密乘的教义。但在外在的行为当中,不管是大乘,还是密乘的修法,都需要修行者保持行为低调、谦卑和清净,除了一些个别开许的行为之外,其他绝大多数修行者,都要求行为必须如理如法,必须以令世间人产生信心的方式去实行。
  在密续当中也有这种教言,&外现声闻行,内行密集意&,外面显现声闻行者的形象&&他也出家或者是一个清净修行的居士。然后,&内行密集意&,他的内心在精进地修持殊胜的密法。或者还有一种说法,&外现声闻形,内隐菩萨行&,从这些教言观察,大乘行者外面的行为也要显现得和声闻人一模一样,然后在内心中你可以发大乘心、大菩萨心。或从密乘的角度讲,你内心对密乘的法义非常有信心,或者一直在观修,但你外在的行为也应该和声闻乘一样,这是让世间人产生信心的方式。这个方面不管是哪一乘,都是应该是完全一样的。
  我们在学习教法的时候,如果是自己管不住自己,这个方面就另当别论,我们也承认自己有烦恼、有缺陷,作为才开始学道的凡夫人,任何一种发心、行为不一定马上就能如理如法,佛陀也没有这样要求过。但是,如果自己做不到,却以密乘或者大乘作为借口,就是完全不对的。自己有烦恼就是有烦恼,不能通过大乘教义、密乘教义,来为自己放纵烦恼找借口。
  不管从哪个方面讲,外在行为清净是三乘完全相同的要求。我们不要认为,这些行为全都是声闻乘的,大乘的佛子根本不需要;或者说我们是发大乘心的人,我们是救度一切众生的人,这些方面不需要。利他也是从小到大,由浅到深,不管大小,都要去落实。维护他人的心到底有多重要?如果我们不维护他人的心,就没有办法做利他的事业。再说,如果把利他的理念、目标带到我们的修行和生活当中,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是和利他相关的。并不好像只有放生是利他,或者坐在高座上讲经是利他,大显神通、制服外道、把很多人带到极乐刹土是利他。
  都是利他,的确是利他,但利他有很多方式,有一种是大面积利他,如高僧大德式的利他,还有些是一般初学者或者更多平凡的菩萨所做的利他,在生活和修行中处处都可以体现。随顺他人或者维护他人的心、不让别人生邪见就是一种利他,就是一种利他心,是一种从小处着手的利他方式。如果我们平时在这些小细节上都能够养成利他的习惯,处处替他人考虑&&世间说设身处地替他人想一想,或者换位思考,里面都含有利他思想。如果我们习惯了换位思考,习惯了在小的地方去替他人考虑,其实就是一种修行方法。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在和别人交往的时侯带着这种理念,或者在生活和修行过程中带进了利他的思想,这也是菩萨的一种修行方法,这样利他的机会就非常多了。
  不要想&我是一个初学的菩萨,我现在根本做不到利他&,好像利他是很大、很远、很高的事情。实际上作为一个初学菩萨,很高的目标对我们而言不太现实,当然以后要达到。但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就像以前讲的一样,我们的目标可以很大,但是应该从微细的地方去着手,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情开始,在一个小的范围中慢慢去做,如果把身边的事情都处理好了,再扩大范围就可以了。
  实际上人就是这么几个类型,如果把这些人一心一意能考虑到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能考虑对方的感受和利益,如果从这个方面去思维去下手的话,其实我们不管走到哪个环境当中,我们身边也就是这些人:要么是亲人,要么是素不相识的人,要么就是处处给自己造障碍的人或者怨敌。不管走到哪个国家,不管走到什么环境当中,也就是这几类人。如果我们把身边的这几类人处理好了,也就是把所有众生的事情处理好了。我们的利他心,或者利益众生的心才能够处理好。
  我们不要让别人产生邪见,要处处考虑别人的感受。乃至于寂天论师告诉我们,要把利他的思想落实到你的手臂挥摆的幅度、你出声的音量,或者适当的方法,落实到这么微小的细节上。关键是要深入分析这个颂词,它告诉我们一种怎样的利他的思想,怎样通过这些小的地方去修心。断除世间不信之行,一方面好像都是在考虑利益对方,的的确确我们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应该以菩提心来考虑任何事情,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寂天菩萨也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去落实利他行,怎么样去落实菩提心菩萨行,不要让我们的行为成为世间人不生信心的因,这也是一种利他的行为。
---------------------------------------------------------
---------------------------------------------------------
标签:|||||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还没有任何项目!
佛教导航@199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信心一柱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