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哪个中国邻国有几个国家的邻国没有制造原子弹的能力

&|&&|&&|&&|&&|&&|&
学者:若没有美国的原子弹中国能打败日本吗?
凤凰网历史 【
核心提示: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是日本最终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战败不等于投降,投降则是承认战败。如果没有美国参战,或者说如果美国没有发明和使用原子弹,日本绝不可能那样迅速和突然地接受《波茨坦公告》,那样乖乖地放下武器。不要说70年日本皇军一直有视投降、被俘为绝大耻辱的传统,即连日本历史上也从未有过对外投降的记录。纵使日军在各战场失利,向本土节节败退,其作战能力仍不可低估。美国估计,在日本本土作战,盟军可能还要付出上百万的人牺牲才能取胜。从日本天皇的角度,原子弹的爆炸也给了他决定终战的最有力的借口。因为军部领袖们一时方寸大乱,提不出任何对付该武器的良策,当然更无力再阻止天皇做出决断。
日,故宫华北战区接受日本投降仪式。 资料图
本文摘自《赵无眠辣说历史》 作者:赵无眠&&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复杂的感情:仇日还是憎美
整个日本一片震惊,随后是伤心屈辱、惶恐茫然。一个又一个有泪无声或声嘶力竭捶胸顿足的武士,拔出佩刀插进自己的肚腹,颟顸地倒在污血之中。在世界的另一边,尤其是中国,却鞭炮锣鼓一片欢腾。战争结束了,而且是中国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晚清以来100年民族失败的耻辱史终于画上了句号。这个自参与八国联军打下北京,就一直在庞然大物的中国面前凶恶、狂妄、刁蛮、残暴地跳来跳去闹腾个没完的小个子国家,乖乖认输了!纵观20世纪,如果说只有一件大事真正值得中国人骄傲和庆贺的话,那就是抗战的胜利。中国人站起来了,虽然他后来又站起来了好几次;中国掼掉了扣在头上的&东亚病夫&的帽子,虽然它注定还要在贫穷、动乱和饥饿中继续熬过漫长的岁月,但毕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任人欺凌宰割,毕竟与美、苏、英、法一道跻身于&世界五强&。
也许不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能够体会得到中国人的心酸。民族的自尊和自负,多少年以来,而且还将不知多少年地左右着我们的情绪、观念、自我定位、心态和生态。在别的国家眼里,中国人真是难以理解。一方面,对战败国抱着&以德报怨&的宽宏大量,将大批侵略军优先用军舰送返日本,只对极少数战犯提出起诉,放弃巨额战争赔款;另一方面,又为对方老是以怨报德、忘恩负义而激愤,什么参拜靖国神社、拒不公开认罪、篡改历史教科书、钓鱼岛纠纷、极端右派分子的言论和表演&&每次都引起一番新仇旧恨。一方面,大量回忆和描写抗日战争的出版物、影视作品,大屠杀纪念馆,慰安妇的控诉,民间索赔,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惨痛的过去;另一方面,却发誓要和它&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国人的感情是复杂的&&对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居然惺惺相惜;听到美国大兵强奸日本少女,心里头又像邻村的二妞叫洋鬼子糟蹋了一样不好受;满心信任和称赞日本商品的同时,打心眼儿里嘲笑蔑视它们的制造者:&小日本做的!&
学者余英时曾用一个词形容中国人对美国的民族感情,叫&羡憎交织&。其实,这个词用来形容对日本人的态度更为确切。美国太遥远了。美国不管它有多好和有多坏,总不至于让中国人牵肠挂肚或是金疮迸裂。而日本就可以很轻易地做到,它就在你的隔壁,动不动就能让你既惊且惧,既慕又叹,既恨还爱。你说不清他们到底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是亲戚还是宿敌,是谦卑还是骄狂,是聪明还是蠢笨,是刻板还是滑头,是战争还是和平。
说起对美国的&羡憎交织&,其实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日本。日本打遍天下几无敌手,最终败在美国人手上。二战后,占领军统帅麦克阿瑟主导了对整个日本社会的结构性改造,使日本得以迅速修复战争创伤,成为&坐二望一&的世界经济强国。美国是日本的最大的克星,又是最大的救星,是主人、恩师又是竞争对手,不由得它不对之&羡憎交织&。&日本可以说不&,就是这种情结的最好注解。
当电视里面出现,西方七大工业国领袖济济一堂,规划着世界的经济版图和秩序时,一个头发梳得油光发亮、个头比其他人矮去一大截的日本首相也忝列其中,我们总不免要多打量他几眼&&用所谓&羡憎交织&的目光。我们不会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德国人、意大利人,更谈不上英国人、法国人、加拿大人,当然也不会这样去看美国人。历史上美国对中国是有恩的,谈不上有什么过不去的&仇&。美国从来没有侵占、分割过中国的领土,相反却在抗战中给予中国最大的援助。中国军队在朝鲜战争和越战中与美军交过手,朝鲜战争可以说是打了个平手,而越战却是美国输了。平手的意思,不是双方兵力消耗的相等,而是看战争的结果。朝鲜战争的结果是回到战前的起点,参战四方以原有的&三八线&为停火分界。连美国将军也承认,板门店谈判是美国第一次在结束一场没有打赢的战争的协议上签字。
难以独立打赢的一场战争
如果不是以结果,而以双方被俘、死伤的数字作为衡量战争胜负的依据,岂不是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没有胜利,中国应该算是战败国,而日本是战胜国?这显然是荒谬的。中国抗战中死伤的巨大数字,无法做具体统计,一般认为当数以千万计,其中绝大多数是平民。直接死于战场的军人,达132.4万多人。中国军队被俘或投降的数字也很大,仅被改编为伪军的就有几十万的人。经济损失更极为惊人,3000万的人丧失家园,战前战后物价相差1800倍(重庆2613倍,昆明6894倍)。为战争花费的巨额款项,已经大大超过了中国人民的纳税能力。
谁都知道,中国是惨胜。中国只是理论上和道义上,赢了这场战争。日本是向盟军投降,而中国仅为盟国阵营中的一员,耗时最久,代价最大,伤亡也最惨重。如果没有盟国的参战,中国要赢得这场战争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无妨这样讲,如果不是日本主动攻击同盟国而引发太平洋战争的话,中国连这样的惨胜都会觉得奢侈。有人把中国的抗战,形容为一个轻量级对重量级的拳击大战。这位轻量级拳手,被那个重量级的家伙连续打击了8年甚至更久之后,极度痛楚、疲惫地倒在绳栏上,忽然裁判一声口哨,将他的一只胳膊高高地举起,宣布是他&赢了&!情况就是这样。
1945年4月至6月间的湘西会战,是日本投降前在中国打的最后一次大的战役。中方投入19个师,日方投入3个师团、1个旅团和1个联队(团级建制)。按史家的评说,这次战役以日方的失败告终,所谓&湘西大捷&。双方的伤亡数字是,日方死1500人,伤5000人;而中方伤亡13713人,为日方的2倍。中方还特别提到,俘虏日军军官17人,士兵230人,为七七事变以来俘虏人数最多的一次。日军以&强弩之末&在中国作&垂死的挣扎&,仍有这样的战绩。
日本投降的主因,还是屈服于美国。更直接地说,还是怕原子弹。原子弹的威力,使得以凶顽著称的数百万皇军丧失用武之地,抵抗失效,只能给整个日本带来一片焦土,甚至种族灭绝。
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是日本最终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战败不等于投降,投降则是承认战败。如果没有美国参战,或者说如果美国没有发明和使用原子弹,日本绝不可能那样迅速和突然地接受《波茨坦公告》,那样乖乖地放下武器。不要说70年日本皇军一直有视投降、被俘为绝大耻辱的传统,即连日本历史上也从未有过对外投降的记录。纵使日军在各战场失利,向本土节节败退,其作战能力仍不可低估。美国估计,在日本本土作战,盟军可能还要付出上百万的人牺牲才能取胜。从日本天皇的角度,原子弹的爆炸也给了他决定终战的最有力的借口。因为军部领袖们一时方寸大乱,提不出任何对付该武器的良策,当然更无力再阻止天皇做出决断。
相关阅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作者:赵无眠
编辑:蔡信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热点图片热点视频中国原子弹研制,周总理为何首先通知日本?
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脑洞历史观
[摘要]为什么先通知日本人啊。一来日本是我们的邻国。二来日本受到过原子弹的轰炸,心里有阴影,阴影面积还不小。为了不让日本产生误会,周总理特地致函池田勇人,声明我国发展核武器是不得已而为之。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在1964年,研究成功了第一枚原子弹。当时研究的环境是很艰难的。从国际上来说,同样如此。我们先说苏联。一开始,我们是希望从苏联那里得到核技术。从新中国成立起,法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建议毛主席一定要发展核武器,因为你要反对它,就必须要拥有它。所以,毛主席决定发展核武器。而要发展核武器,能得到苏联的援助当然是最快的方法。斯大林没有同意。到了赫鲁晓夫时,一开始也不同意,说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个核保护伞就可以了。但后来苏联终于同意援助我们。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专家撤走,我们就开始面临自我研发的难题。后面,经过中国科学家的艰苦奋斗,我们取得了成功。但必须得说,苏联的前期帮助也起了一些作用,至少让我们避免了从头开始的问题。而对我国研制原子弹,苏联是不以为然,先是认为我们二十年也搞不出来。后来,发现我们进展很快时,他们也不在乎。毕竟苏联对我们比较了解,知道我们是不会率先使用原子弹。其实,最紧张的是美国。知道我们要研制原子弹,美国特别紧张,天天派飞机侦察,用卫星拍照。我们的基地在罗泊布,美国人的U2飞机飞得不够远,后来从台湾起飞才拍到了我们的基地。经过各方侦察,美国中情局终于确认我们的研制工作接近尾声了,当时中情局还认为发现中国核基地,是他们最大的工作进展。那美国人的反应是怎么样呢?高度重视,并考虑破坏。美国人先是跑去跟苏联人谈,说我们一起干,把中国的原子弹整黄了。赫鲁晓夫不理睬,反而说了一句:他们拥有了原子弹,反而会更克制的。这个赫鲁晓夫平时大大咧咧,对这个事情却看得很清楚。我们造原子弹,不是为了攻击别人,而是为了保证我们不被原子弹袭击嘛。美国人一看苏联人没兴趣,就准备单干,准备了一些计划,比如用轰炸机轰炸我们的基地,后面又想让国民党实施轰炸,或者派间谍潜入进行破坏,当时他们还想空投一百名国民党军队的特种兵到我们的基地来。当然,这些计划最后都没得到美国最高层的认可。慢慢地,美国开始接受中国会拥有原子弹的事实。接下来,就是英法。美苏英法,四大核武器国嘛。英国是跟随美国,法国当时跟我们关系还不错,我们在1964年就建交了。还有一个国家就是日本。日本为什么挺重要呢?因为日本人被原子弹轰过两次嘛。1964年1月,美国国务卿迪安·腊斯克给日本首相池田勇人打招呼,说中国可能一二年内就会进行核试爆,你们要有准备。池田勇人摇摇头,说不可能,”以中共目前的技术和经济水平,近期进行核试验或许可能,但制造出核武器还要很长时间。”美国人很恼火,给你透露情报,你还不听。这什么队友啊!结果,就在这一年的10月16日,我们成功进行了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的第二天,周恩来总理就给池田勇人发函。他是中国领导人第一个单独通知的外国首相。为什么先通知日本人啊。一来日本是我们的邻国。二来日本受到过原子弹的轰炸,心里有阴影,阴影面积还不小。为了不让日本产生误会,周总理特地致函池田勇人,声明我国发展核武器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是为了自卫发展的核武器,我们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更不会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duffzh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外媒揭秘中国816核军工厂 制造原子弹核心材料(图)|原子弹|中国|冷战_新浪军事_新浪网
外媒揭秘中国816核军工厂 制造原子弹核心材料(图)
  资料图:“816地下核工程”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建设长达18年,于2010年首次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被称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
  法新社3月17日报道称,这里一度是高度机密的中国核军工厂,肩负为原子弹制造钚的使命,但近来它的大门完全敞开,变成了一个旅游胜地。
  大而深的“816核军工厂”掩映在中国西南部郁郁葱葱的群山里。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6万名士兵夜以继日地在这里辛勤劳作。
  该核军工厂始建于1967年,是在中国成功测试第一枚原子弹3年后,当时中国急于追赶其冷战对手美国及苏联的核项目。该厂隶属于重庆市,占地10万平方米,相当于14个足球场大小,容积相当于600个奥林匹克标准游泳池。
  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已知人造隧道网,在其众多的迷宫式走廊中,有的绵延20公里以上。置身于黑暗以及潮湿的混凝土结构中,游客似乎穿越到冷战时期。来自邻近城市、与父母一道来游览的30多岁游客潘雅(音)说:“这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颇为神秘。”
  她一边盯着旧反应堆堆芯一边说:“人们早就听说过这个地方,但从来没有来过。”现在反应堆堆芯装饰着被涂成亮绿色的假钚棒。
  由于地面事态发展的急剧变化,甚至士兵们在下面挥汗如雨地劳作时,没有任何核材料在这里放置过。
  中国于1979年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后来与苏联的紧张关系也有所缓和。尽管接近完工,但该场所得到的评估是没有进一步的使用价值,于是在1984年被遗弃。
  它于2002年解密,2010年向中国游客开放,2016年底开始欢迎外国游客来参观。
  此后,来这里参观游览的中国游客达到30万以上,截至2月,外国游客还不到100人。
  只有仅10%的走廊、恢弘的大厅以及控制室向公众开放,但游客可以观看投放在一面巨墙上的灯光秀,还有各种展览,包括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模型。
  816厂负责人郑志龙(音)解释道:“我们并不是在宣扬核武器。”
  “恰恰相反,我希望有一天核大国会说‘停,让我们数到3,然后摧毁我们的核武库’。”
  曾经在这里工作的士兵、现年70岁的陈怀文(音)回忆道,“一名同事会引爆炸药,然后我们用机器挖走岩石。”
  陈怀文说:“我们几个人睡在一张床上,铺的是草席。在夏天,这里简直是火炉,夜里1点前根本睡不着。”
  “在我们施工时武警就守在外面。这是最高机密工程,入口不让外人进入。在当时,该地区老百姓只知道这里有一个大工程,但他们不知道在建的究竟是什么工程。”
  吃得也很普通:米饭和豆子,一周会有两次肉。
  李高云(音)是在816厂工作过的另一名老兵。当他看到隧道里展示的老照片时,不禁热泪盈眶。
  这是他在42年后第一次回到这个地方。中新网-共和国60周年大型专题策划-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日15时,中国在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实现了第一次核实验。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内情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下午三时,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中国人终于迈进了原子核时代。
  四十年前的那天,激动和喜悦的心情,传遍了整个祖国大地,巨龙腾飞,震动了整个国际朝野。但是,原子弹的爆炸成功,谈何容易。除了要突破科技领域中的无数难关,真正掌握确保原子弹起爆成功的奥秘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历史情况,那就是国家当时正处于经济最困难时期,可以说中国人勒紧了裤带,把原子弹研制出来,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务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会永放光芒。现将其中鲜为人知的部分重要内容作一回顾。
  毛泽东对制造原子弹的决策是这样形成的
  日,美国人在广岛投下了原子弹。几天以后,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干部会议上说:“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只是空的。”
  日,美国记者安娜.刘易斯.斯特朗女士在延安枣园树下采访了毛泽东,毛泽东说出了流传于世的一句话:“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
  1951年下半年,法国科学院院长、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居里夫人的女婿,法国共产党员)让人传话,“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形势的变化,毛泽东对原子弹在战略上蔑视,而在战术上逐渐重视起来。
  1954年,毛泽东对来访的赫鲁晓夫提出,能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给中国以援助。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8年,毛泽东正式表态:“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中国的核工业正式上马了。原子弹正式开始确定研制了。
  赫鲁晓夫翻脸不认账,却给中国制造原子弹燃起了自力更生之火
  1957年,中国与苏联经过多次谈判协商,10月份,两国正式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议。该协议明文规定,为援助中国制造原子弹,苏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数据,并派专家来中国帮助研制。
  核武器研究院的科技人员,听到这一消息,都甚为兴奋。但是情况发展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1959年初来了一位苏联专家,但是他对原子弹的技术问题只字不提,怎么问他都不说,就是重复一句话“你们都去工厂实习”。他口袋里装了一本资料,上班拿出来看看,下班装着就走,从不让中国人接触。
  日,赫鲁晓夫完全翻脸不认账了,决定撤走在华全部专家。8月23日,在核工业部系统工作的200多名苏联专家全部撤回国,并把重要的图纸数据全部带走,原来应该供应的设备也不供应了。
  中央果断决定,自力更生,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核武器研究院很快组成三大部──理论部、试验部、总体部,排列出原子弹的各项技术关,分工到各研究小组,分配到每个人,全面开始攻关;在长城外面很快建立了小型爆炸物理试验场,迅速开展了试验工作;在青海草原建立大型爆炸物理试验场和特种炸药浇注车间,以及其它相应配套的自动控制、机械加工等场地,各项理论研究和实际试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攻关如此有成就,进展如此之快,出乎国内、国际上的预料。
  原子弹的重大技术关──同步聚焦被成功突破了
  美国人在1945年制造出三颗原子弹,其中两颗是“内爆”型,一颗是“枪法”型,在广岛投下的是“枪法”型,在长崎投下的是“内爆”型。据日《纽约时报》报道,“内爆”型原子弹如果研制成功,就表明下一步有可能研制出氢弹,“内爆”型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原子弹。
  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采用了“内爆”型。所谓“内爆”型是将大量炸药起爆的能量压向内心,产生高温、高压,使内心里的核材料产生裂变,释放出大量核能。但是困难的问题在于炸药起爆后,能量并不是完全向内心压缩,而是向四周扩散,这就无法实现核裂变。
  从60年代开始,国际太阳能技术的许多报道,曾多次提到同步聚焦这一问题,但是没有关于这一技术内容和实现手段的任何报道。要解决这一重大技术关,应当是如何使炸药同步起爆,能量聚焦,科学家把这一技术问题叫做同步聚焦。面对这一技术难题,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经过无数次的理论计算和试验,从北京长城脚下试验到青海湖金银滩,从小型到中型再到大型,从局部到整体,一步一步的试下去,最后实现了炸药起爆的能量完全压向内心,同步聚焦技术关成功突破了。
  原子弹的核心材料──铀235研制出来了
  1964年初,核工业部部长刘杰在国防各工业部部长会议上高兴地说:“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核材料铀235已经研制出来了。”大家听了甚为兴奋,国务院国防工办常务副主任赵尔陆说:“好!那好!我们已经有了粮食,有了粮食,我们就可以做饭了。”这句话生动风趣地表达了这一成果的重要性。
  核材料铀235是原子弹的核心材料,原子弹是用铀235原子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而爆炸的,没有铀235,原子弹是无法制造出来的。铀235研制过程真是一件了不起的系统工程,从探矿、选矿、开采到最后的提取成功,有上百道工序,经过了许多家工厂。从南方的矿山开挖、选矿,由粗加工到细加工,再到精加工,一步一步的筛选,一步一步的提取,将半成品送到北方某工厂,再由北方某工厂加工后送到西部多家工厂,最后提取。整个工艺流程要经过大半个中国,缺少一道工序也不成。每一道工序都有极严格的技术要求,工作量之大、工艺要求之细、技术要求之强,不是有真才实学的行家里手,是完不成的。
  赵尔陆在得知铀235核材料研制出来后不久,在核工业部部长刘杰的陪同下,第一次看到了宝贵的黑色铀235,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粮食就是这块“黑金”。这块世界上极稀少、极珍贵、极秘密,既可以为人类造福又可以为人类带来灾难的“黑色金子”。
  周恩来和中央专门委员会委员审看了原子弹怎样才会起爆的纪录像片
  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是国家管理领导两弹事业的最高机构,由周恩来、贺龙、李富春、聂荣臻、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罗瑞卿、赵尔陆、张爱萍、刘杰等人组成,周恩来是主任。
  随着原子弹研制工作的开展,中央专委委员和中央的许多领导人都特别关心进展情况。在同步聚焦技术取得初步成果后,拍摄了一部绝密电影,从聚集组件开始介绍,对各种部件、器件的研制,到炸药浇注,再进行各部件组装,从内心到外层,一层一层的展示,最后组装一个大球,引出了密密麻麻的电线,这个大球除了核材料铀235未装上,其它的几乎全部装上了,离原子弹的真正实体已近在咫尺。最后的镜头是这个大球起爆,虽然不是原子弹,但是爆炸的威力和蘑菇云也非同小可。
  1964年初,影片制成,没有配音(出于保密也不让配音),只同意在放映时,有人做口头介绍,并决定在一次中央专委开会前放映。
  下午2时,专门委员会准时开会,首先放映这部影片。中央专委委员们和有关领导看了以后,兴奋得直点头,给我一个明显的感觉,他们都认为我们国家的原子弹有希望了。
  原子弹能否爆炸成功,最后一道主要工序插雷管至关重要
  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采用铁塔上爆炸的方式,即先把原子弹在地面组装好,不能插雷管,而后吊升到塔顶,进行固定、检查、测试,等各项工作完成后,最后才能插雷管。
  这个铁塔是北京金属结构厂生产的。当年工厂只知道生产这个高度102米的庞大铁塔是个重要任务,而并不知道做何用途。
  铁塔竖立在大戈壁,因为当地多风多沙,早晚温差甚大,技术人员在铁塔上工作非常困难,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外,就是铁塔的自然摆动。在如此困难的工作条件下,必须把数量甚多、危险甚大的雷管插好,巨大的困难和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当年的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今天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特别强调这一点,原子弹能否爆炸成功,就看最后插雷管的了。这是因为雷管是否能按规定要求插到正确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原子弹是否能同步起爆,否则原子弹爆炸试验就失败了。
  当年曾爬到塔顶上插雷管的一位技术人员,后来在电视上讲了当年在铁塔上插雷管的感受。他以他的忠心和无畏精神,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将雷管插的完全到位,同步起爆获得了完全的成功。
  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听到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报告后,都同样问道“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现场总指挥是张爱萍(当时任副总参谋长),副总指挥是刘西尧(当时任核工业部副部长),他们根据中央的决定和命令,在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宣布原子弹试验的倒计时,零点定为日北京时间下午3时。
  日北京时间下午2时59分40秒,历史性的时刻到了,主控制站技术人员按下决定历史的电钮,10秒钟后,自动控制系统进入自动控制状态,这时倒计时从10到零点顺序跳动。这10秒是扣动人们心弦的10秒,因为在10秒内原子弹从雷管点火,炸药起爆开始,能量向内心聚焦,高温高压压缩铀235材料,核材料达到超临界值,中子轰击原子核,原子核产生裂变,释放出大量能量。只见零点一到,强光闪亮,天地轰鸣,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上蓝天。成功了,我们向全世界说成功了。
  张爱萍拿起现场直通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办公室的专线电话,极为兴奋地向周恩来报告核爆炸成功了。周恩来第一句话就问“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张爱萍继续报告,我们已看到火球,蘑菇云正在上升,铁塔已经消失……周恩来当即代表中央向原子弹研制和参试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随即赶到人民大会堂报告毛泽东。当毛泽东听到这一报告后,更为严谨地提出“是不是真的核爆炸?要继续查清楚”。
  当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放了《新闻公报》,《人民日报》印发了号外。美联社和路透社也相继进行了报道。国内、国际上引起了一场不小的“地震”。
  中国人勒紧裤腰带研制出原子弹,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我国的原子弹正式起步研制是1959年下半年,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供应,副食品短缺。核武器研究院的广大科技人员,同样度过了每天挨饿、身体浮肿的艰苦时期。
  但是,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却出现了奇迹,科研人员热火朝天,没有灰心丧气,没有消极沉闷,整个核武器研究院的人员,像蒸汽机车一样,加上点煤、水,就用尽全力向前奔驰。有了他们艰苦奋斗的闪光精神,才有我们今天的强大中国。这难道不是奇迹吗?
  原子弹爆炸后,第一时间看到的能量是闪光,科学家把它叫做光辐射,有极强的亮度,但是它比起从事我国原子弹事业的科技人员的内心的闪光,也只是第二位的。(摘自澳门《新华澳报》 作者:张开善)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邻国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