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机遇的事例“战略机遇期”新内涵①

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
06:27:30 &&来源:南方日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广东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提到:“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为确保“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一、战略机遇期的内涵表现为机遇与挑战均前所未有且并行发展从机遇来看,首先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为我国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人类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绿色、低碳、智能,为我国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其次,全球治理机制的新变化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兴经济体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全球经济治理主体呈多元发展态势。新兴经济体尤其是金砖国家在G20、IMF和世界银行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的重要性和话语权不断提高。全球经济治理内容不断拓展和深化,逐步扩大到全球经济复苏、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国际金融监管、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及网络安全等。这些都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断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提供了新的机遇。再次,全球经济在曲折复苏中重心逐步向新兴市场和亚太地区转移,有利于我国通过“走出去”和利用国内市场广阔的条件,构建有利的国际分工体系和吸引国际高端生产要素。在全球经济缓慢恢复和去杠杆化的过程中,我国可充分利用在发达国家呈现出的技术并购机会和各国的基础设施投资机会,并利用巨大的国内市场拉动全球经济的复苏,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者转变为贡献者。上述国际经济条件的变化都成为我国“顺势而为”的战略机遇。从挑战来看,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也为我国“十三五”发展增添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一是“去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有加剧的趋势。二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与全球经济再平衡战略对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构成挑战。三是国际经济规则迈向高标准化,对我国依靠低成本和低标准的传统发展模式形成冲击。
& ( 06:27:13)
& ( 06:24:19)
& ( 06:20:36)
& ( 06:13:30)
& ( 06:13:17)截止发稿时
英镑汇率967.080&日元汇率5.164&欧元汇率758.620&美元汇率621.180&
新年伊始,世界发布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报告,其中下调了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增长预估,美国经济2016年预计达2.7%,欧元区经济增长预估从前次的1.8%调降至1.7%。面对增长乏力的世界经济,中国如何在“危”中寻“机”?
值得欣喜的是,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增长6.9%,预计全年增速在7%左右。“可以看到,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这是党中央把握时代脉搏、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中国独有的需求潜力
“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增强对未来的信心。“我认为,中国巨大的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张立群说。
一是城镇化。中国城镇化水平2014年按照常住人口,达到了54.77%,按照户籍人口,则还不到37%。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一般都在70%以上,因此我国城镇化还将持续较快推进,今后还有大量的城镇人口持续增加,带来的住房、汽车等各种基本生活消费品的需求市场巨大。
二是产业升级。产业从中低端到中高端的升级,对中高端市场需求开拓能力将持续提高。随着百姓收入持续提高,中高端市场需求增长方兴未艾,产业升级拓展市场需求的潜力巨大。
三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相差50%以上。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
四是百姓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包含了巨大发展潜力。比如,按照我国现行标准还有7017万人口没有脱贫。如果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目前还有2亿左右的贫困人口。今后大量的低收入、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在全面小康进程中将有大幅度的提高,其中包含的需求潜力更是不可估量的。
不断改善的要素供给
2015年12月召开的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当前,支撑经济发展的要素供给条件依然较好。”张立群说。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保障比较充足。比如,现在劳动年龄人口超过10亿人,而全社会就业人口是7.73亿人,就业人口是5.45亿人,城镇就业3.9亿人,都远低于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表明劳动力供给保障是充足的。只要不断改善城市生活和工作环境,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包容开放的水平,劳动力资源就会被更充分地使用起来。此外与教育水平提高相联系的人才红利潜力巨大。
从资金方面看,国民总储蓄率保持在48%以上,目前存款规模达到136万亿元左右,支持生产建设的资金供给潜力非常大。
从技术方面看,随着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各种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条件趋向改善;此外我国原始创新的步伐也在加快。
“综合这些情况可以看到,‘十三五’期间,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要素供给条件都没有发生转折性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较快推进的历史进程没有改变。”张立群说。
坚定不移的改革决心
已明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中国经济发展确定了行动指南。”张立群说。
通过去产能,积极稳妥地调整过剩产能,就可以有效提升产业素质,优化要素资源组合;通过去库存,把消化库存与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就会促进房地产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去杠杆,就可以处理好与过剩产能调整等相关的债务问题,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与财产责任相关的机制和制度;通过降成本,就可以努力改善企业转型调整的环境,促进转型调整顺利进行;通过补短板,就可以进一步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扎实推进脱贫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支持新型城镇化、企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筑牢基本民生保障的底线。
未来五年,中国要在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7000美元的基础上,实现全新的跨越。在张立群看来,坚定改革决心,推进转型升级是关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全面转型调整的过程。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从普遍短缺转入普遍过剩,从主要关注价格转向更多关注质量和品牌、信誉,这是一次全面且非常深刻的转型。
“下一步,扎实落实五大任务,形成合力,必将系统推进企业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必将不断改善经济增长的基础,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牢牢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张立群强调。 (责任编辑:DF207)
更多信息请点击:深刻把握“十三五”时期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变化
日 11:59 | 作者:赵振华  | 来源: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窗口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从国际看,各种风险积累交织,各国角力更为激烈,但形势总体对我有利,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地缘政治、大国关系更为复杂敏感,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一些国家同我国的摩擦上升,那些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壮大的势力,对我国的防范和戒备心理加重,联手对我国进行牵制和打压。我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出现新变化,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任务加重。同时也要看到,虽然各种政治、经济、地缘因素相互交织,但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总体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对我国而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得以进一步深化,中俄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欧关系稳定发展,我们与各大力量战略互动中的有利地位没有改变。我们与绝大多数周边国家的关系处于深化合作之中,经济互补性不断增强,与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进一步巩固。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巩固和拓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尚处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需求增长和贸易增长乏力,但经济总体复苏趋势显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于预期,潜在增长率下滑,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世界经济可能出现多个引擎同时失速进而陷入停滞状态。”由于世界经济较快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目前全球仍处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主要国家去杠杆、去债务,全球需求增长和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市场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我们利用外部环境加快自身发展的条件发生改变。但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曲折复苏态势逐步形成,积极因素正在显现。美国经济增速从2009年危机低谷时期的-2.8%提高到2014年的2.4%,英国经济增长表现较好。面对相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我们一方面要运用既有经贸规则妥善应对国际经贸摩擦,另一方面要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在国内,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编辑:阮浩冉
关键词:发展 经济 风险 机遇“十三五”战略机遇期三大新内涵
  当前战略机遇期的国内外生成环境与此前不同,从相对稳定型和自发形成为主向更加复杂多变、更加依赖主动塑造的方向转变  文/《t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宫超“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对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做出的上述重要判断,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坚认为,相当精准,意义重大。他告诉《t望》新闻周刊,与之前的战略机遇期相比,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具有内在承继关系和逻辑上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在内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不是过去战略机遇期的简单延续。  和平、发展与合作作为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国际环境依然有利于中国继续推进以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事业。同时,多位受访专家指出,当前战略机遇期的国内外生成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从相对稳定型和自发形成为主向更加复杂多变、更加依赖主动塑造的方向转变。呈现三大新内涵:  当前战略机遇的本质是中国发展转型升级的机遇,从粗放发展方式下的规模扩张维度向发展转型形成的质量提升维度转移。  经济新常态推动我国走创新发展之路,使得中国的战略机遇正在由过去的要素驱动型机遇向创新驱动型机遇转变。  伴随着我国利用和维护战略机遇期的经济社会成本和国际责任正显著增大,战略机遇正由过去的国际跟随机遇向国际引领机遇转变。  规模扩张机遇转向转型发展机遇  中国战略机遇期出现新变化,首先是国际环境倒逼和推动的结果。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权威人士为《t望》新闻周刊分析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严重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新的自主增长动力没有形成,各国经济复苏主要靠政策刺激,世界经济可能维持较长一段时间的平庸增长。  “目前,我国已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世界经济增长对我国的带动力减弱。我国利用世界经济较快增长机遇加快自身发展的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必须放平心态,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自身增长。”权威人士说。  徐坚也对本刊记者表示,国际发展环境对中国延续传统发展模式的吸纳空间日益接近极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中国在国际市场的拓展空间越来越有限,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国际金融危机后,美欧等发达国家深陷财赤危机和债务危机,国际市场增长速度大幅降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欲继续通过大幅提升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支撑经济快速发展已无可能。  其二,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秩序渐入深度变革时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之间围绕国际秩序展开的博弈和竞争更加激烈,其对中国发展方式转型的压力不断上升。国际金融危机给发达国家造成重创,发达经济体对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不满加剧,西方扭转国际游戏规则中对其不利因素的诉求越来越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要引导和适应国际秩序变革大势,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其三,发展方式转型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普遍面临的一种全球性趋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再平衡过程,各类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遭遇发展瓶颈。不仅发达国家出现发展困境,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短板也相继显现,有关新兴大国面临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普遍都在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新途径,通过发展方式转型和体制机制变革摆脱发展困境或超越发展瓶颈,改革、转型和调整成为各国普遍面对的一个共同主题。中国只有顺应世界潮流,在发展转型问题上走在前头,才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  从中国国内来看,面临着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艰巨任务,这也倒逼中国必须改变传统粗放型、出口驱动型发展的模式。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战略机遇也由过去的速度扩张型机遇逐步转变为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机遇。  正因为如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对本刊表示,把握机遇的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如果中国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是机遇也可能变成机遇。未来的国际环境下,、欧洲调整对中国是机遇,的发展对中国是机遇,但能不能变成现实关键看中国自己的能力。总体来讲,"十三五"时期中国要利用国际机遇,不是单边的而是双边的,更重要的是自身的修炼。”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认同上述观点。她对本刊记者表示,全球转型,中国先行。虽然其他国家如美国也在推行转型,但中国的转型是全方位、高站位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对外开放、《中国制造2025》、“+”等大战略的实施,都将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抢占先机。  在受访专家看来,在全球增长动力都疲弱的情况下,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是引领中国转型的牵引力量,也是中国转型而不失速的动力保障。外部引擎进入调试阶段后,中国仍有内需这一巨大引擎。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在强调转型紧迫性的同时,也为本刊描绘了经济转型释放的活力元素。一是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到2020年服务业占比达到55%以上;二是基本形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到2020年消费规模估计达到50万亿元左右;三是基本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到2020年占对外贸易比重估计达20%左右。  要素驱动机遇转向创新驱动机遇  “十二五”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跨步增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持续提高。从经济实力看,2014年我国GDP总量为10.4万亿美元,占全球比例为13.4%,牢牢占据世界第2位;从产业竞争力看,2014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产值份额上升至25%,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第1制造大国之位;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220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从科技实力看,科技经费投入规模位居世界第2位,科技人员规模位居世界第1位……这些都表明,中国综合国力稳居全球第一阵营。  在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权威人士也提醒,要看到中国未来发展中面临的压力。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下降,要素成本快速提高。中国利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原有比较优势的机遇成就“中国制造”的条件在发生变化,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结合国内实际看,创新仍旧面临着不少制约。比如基础研究薄弱、产业创新缺少基础支撑,科技和经济结合不够紧密,创新成果转化不力等。即使是在数量上有优势的科技人才队伍上,总量上美国虽不及中国一半,但在领军人才、尖子人才方面,中国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  在权威人士看来,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主导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没有多大空间。突破各种瓶颈制约,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强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近年来,中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2014年R&D经费投入达到1.3万亿元,占GDP比例达到2.09%,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技成果产出持续扩大,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85件,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特别是超级计算、探月工程、卫星应用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更是从国际对比的角度为《t望》新闻周刊分析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进步。他指出,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以及后发优势等,使得中国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角色和作用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引进模仿创新者转变为创新集成者、自主创新者,从创新跟随者变为创新并驾齐驱者,进而成为创新领先者。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李燕也为本刊分析指出,中国正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这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比较优势的重塑,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性交汇,给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集群式技术创新涌现,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日益明显。这些将对生产方式、产业分工、商业模式等带来影响,甚至实现国际竞争力的重塑。  国际跟随机遇转向国际引领机遇  回顾过去的全球发展历程,徐坚表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十年,既是世界经济的繁荣期,也是大批发展中国家的大发展时期。“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群体崛起,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势头之强、影响之深,近代以来绝无仅有,堪称世界发展五百年未见之巨变,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了不起的成就。”  权威人士也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发达国家相对下降、危机感上升,正在主导制定新的经贸规则和应对气候变化规则。“我们利用原有规则招商引资、促进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的条件发生变化,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保护和扩大我国发展利益。”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国际社会期待中国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多责任。而那些不愿意看到中国崛起的国家对中国戒备和防范心理加重,联手对中国遏制,与中国发展的摩擦风险上升。对此,中国需要统筹国内国外、统筹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工作,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努力维护和延长发展战略机遇期。  徐坚进一步分析指出,未来十年中国在国际上面临的期待、责任、压力和挑战将明显增多。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更加容易成为国际矛盾焦点。在国际治理体系重构背景下,许多前十年未曾出现或并不突出的问题,有可能成为当前及未来十年面临的新问题或迫切问题。包括中国在国际体系调整中的定位、中国如何引导周边区域重构、“全球公域”问题、国际话语权与国际形象提升等。  尽管面临各种挑战,但受访人士一致认为,中国有能力、有条件应对各种外部挑战。过去三十多年来的深厚积累,为中国在未来十年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构筑了必要的机制平台,为中国驾驭未来十年发展机遇进行了必要的准备。  更进一步看,由于中国对于世界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中国的发展本身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机遇。胡鞍钢表示,中国至少在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两次帮助维护全球宏观经济稳定,而且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增长发动机,第一大贸易发动机,第一大投资发动机。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利益共同体。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每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5%。今年上半年更是达到30%。中国还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胡鞍钢认为,在此过程中,中国除了继续利用外资、利用外国的技术和资源,还要走出去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视世界的问题为自己的问题,视世界的发展为自己的发展。  中国奉行的共赢主义,既大大拓宽了自身发展的空间,也与其他国家一起分享了发展的机遇。中国提出的诸多主张,都是为了促进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向着更加合理、更加均衡的方向迈进。比如中国通过多种方式,帮助非洲国家的发展,中国提出了“”战略,力推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倡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助力全球基础设施的建设,联合设立金砖国家银行,推动新兴市场的协同发展等,都会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  陈凤英强调,全球化合作的机遇仍旧存在并还将长期存在。“谁能够提供需求、谁能够提供资本、谁有合作的意愿,机遇就属于谁。目前,市场在我,资本在我,发展空间在我,所以中国理应成为全球发展的引领者,而不是过去的参与者。”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促进全球经济平衡、金融安全、经济稳定增长。这正是中国以积极负责任大国姿态,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的新开端。
(责任编辑:HN055)
11/10 10:2011/10 09:5011/10 09:4011/10 09:3811/10 09:3411/10 08:2611/10 07:16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把握机遇的名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