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理论的当代价值所言的价值是交换价值吗

人人网 - 抱歉,出错了
抱歉,内部错误。&或者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苹果/安卓/wp
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
积分 5183, 距离下一级还需 642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设置帖子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变色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TA的文库&&
本帖最后由 xieyongxia 于
10:25 编辑
一、历史回顾
尼采认为:“没有自身历史的东西才能被定义。”[[德]魏德士:《法理学》,丁晓春、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价值概念的历史渊源由来已久,由此,明确价值概念本来究竟是指什么?存在哪些历史传承性和变化,将有利于我们把握价值的本质。需要说明的是,本章不在于全面阐述价值理论发展史,只注重价值概念演变史,摒弃一切对价值概念拖泥带水式的论述,价值本体、决定、衡量与来源均不在本文论述。
(一)前古典时代: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重商主义者
价值概念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古希腊、古罗马思想家。如柏拉图在《法律论》中说过:“果此人是自由民,那么他不仅被认做没有教养和冒犯法津而且还要向失者赔偿,赔偿费将10倍于他所移动的物品的价值。”[巫宝三,《古代希腊、罗马经济思想资料选辑》,第117页]“正如法律已规劝过卖者不要对产品估价过高,而仅应按其实际价值估价;我认为,法律也同样警告了承包人,因为他作为一个工匠一定清楚一件物品的价值。”巫宝三,《古代希腊、罗马经济思想资料选辑》,第124页柏拉图虽然用到价值概念,但遍寻其文献,他并没有说明价值是什么。
像柏拉图一样只管应用而没有明确界定其概念的随处可见,如“以此强迫他至于匠人应得的工资、定货的取消,别人对匠人们的或匠人们对他人的不公正行为等,凡价值在50德拉克米以下的,由城市管理员仲裁。”[巫宝三,《古代希腊、罗马经济思想资料选辑》,第112页]古罗马学者鲍路斯论货币时也说过:“买卖产生于交易;从前并没有现今的货币,……于是国家便选择一种价值持久而固定的物质,在一定量中包含同等的价值,用以克服交易的困难;并将这种物质铸成公用的形式(即铸币)以代表效用,而其效用与其说决定于其内在价值不如说决定于数量。”[巫宝三,《古代希腊、罗马经济思想资料选辑》,第369页]
而相当部分应用是在一商品所值货币数量的基础上应用的。“最后要告诉你的是买这座庄园要花多少钱:300万塞斯退斯。过去它曾经值500万,……”巫宝三,《古代希腊、罗马经济思想资料选辑》,第346页“那时在秘鲁,一条布料短裤就值300杜卡特,一匹骏马值杜卡特,一瓶酒值200杜卡特,这在东印度历史上是有据可查的。”巫宝三,《欧洲中世纪经济思想资料选辑》,第69页
真正讨论价值的第一人,被人们认为应当属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土多德不仅像后来的经济学家那样清楚地区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而且他还看出交换价值似乎是从使用价值派生出来的。”[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1992.10,第97页而明确的价值定义还谈不上,“有人认为这是由于他过多地注意定价的正义——即所谓‘交换的’正义——这一道德问题,因而转移了他对实际定价这一分析性问题的兴趣。”[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1992.10,第98页
最明确定义价值概念的文献记载当属早期的重商主义者尼古拉斯·巴贲:“市场是价值的最好的公断人;通过买卖双方的集合、商品的数量以及对商品的需要都知道得很清楚,商品能够卖得的价格恰等于这些商品的价值,照古典的说法,商品能卖出多大价钱,它就只能值多少。”[[英]米克 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 北京商务务印书馆1963年,P12]简明的说应当是:价值就是一物所能够交换到的其它物品的数量,如果用一般价值形式——货币来表示,就是一物所能够交换到或所值的货币数量。前古典的学者们虽然没有如巴贲一样明确说明价值是什么,但从巴贲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巴贲以前的学者——巴贲所谓的古典的说法,都是指商品能卖出多大价钱,它就只能值多少,只不过是他们把价值当作不言自明的概念来应用罢了。
(二)古典主流——重农学派与劳动价值论:两种价值
被认为最为关注价值的是劳动价值论者或者说重农学派。配第是古典劳动价值论的创始人。他的价值概念与巴贲无异,“在爱尔兰,土地的价值只相当于六年至七年的年租,但在海峡彼岸,土地就值二十年的年租。”[王亚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1979.2,第17页]“至于房屋,……它的价值比四十年前涨了一倍。”[[英] 配第,《配第文集--政治算术》,1963.10,第75页]所谓配第的“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于生产这一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英]米克著 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 北京商务务印书馆1963年,P34]也只能说明配第的劳动是价值形成过程的决定因素,但并不是价值本身。
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奎奈,被认为缺乏“科学的价值概念”。该认识其实是后人的成见,奎奈只不过是把价值当作不言自明的概念来应用,至于“科学”与“不科学”只能是个人的价值判断。如其在《经济表》中明确说明“这样在全部产品价值一千二百利弗尔中,这个(生产)阶级支出六百利弗尔,……”[王亚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1]杜阁也存在相同的情况:“为了使人知道一块一定尺寸的皮革的价值,我们既可以说它的价值是等于三蒲式耳谷物,也可以说它的价值是等于十八品脱葡萄酒。”[[法]杜阁,《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1961.9,第37-38页]
至斯密则全面整理了前人的价值成果:“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说构成一国真实财富与收入的,是一国劳动和土地的年产物的价值,或是依随通俗的偏见,说构成一国真实财富与收入的,是国内流通的贵金属量?”经济学家都知道,经济学注重研究的是后者。其交换价值与巴贲的价值没有多大差别,只不过是前者强调了商品交换的能力,而后者强调的是建立在商品交换能力基础上的结果,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李嘉图被认为是古典劳动价值论的集大成者,他虽然坚持“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适用于一切社会”,“商品的价值或其所能交换的任何另一种商品的量,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而不取决于付给这种劳动的报酬的多少。”[3]P7但如果我们对上面的命题中仔细分析,李嘉图的价值仍然是“所能交换的任何另一种商品的量”,是交换价值,而其“劳动量”不过是价值的决定因素。接下来说得更明确:“效用对于交换价值说来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却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或者说,如果无论从哪一方面部都无益于我们欲望的满足,那就无论怎样稀少,也无论获得时需要费多少劳动,总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总之,重农学派或劳动价值论者的价值仍然是交换价值,仍然是指该商品所能够交换到的其它物品或货币的数量,或者说物品所值其它物品或货币的数量。但这并不否定劳动价值论者对劳动的重视。在讨论劳动与价值的关系时斯密所谓:“只有劳动是价值的普遍尺度正确尺度了,换言之,只有劳动,能在一切时代一切地方,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了”[国富论,亚当·斯密 郭大力 王亚南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03:P28];被马克思认为“继威廉·配第之后看出了价值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P65第2版注,1972,人民出版社]的富兰克林也只不过是认为:“用劳动来测量银子的价值,同测量其他物品的价值一样圆满。”“因为贸易本来不过是劳动和劳动的交换,所以一切东西的价值用劳动来测量是最正确的。”[何正斌 , 《经济学300年》 , 2000.9 , 第39页]可见,古典劳动价值论者大多只不过是把劳动称之为价值的来源、决定因素或衡量尺度罢了,并没有篡改传统的价值概念。
(三)西方现代主流综合:穆勒、马歇尔到萨缪尔森
当李嘉图体系解体以后,又兴起了另一派主流体系:这一主流体系可以追溯到萨伊,萨伊的价值理论被认为是比较混乱的,融效用、生产费用、供需等与一体。因此,马克思讥讽其“把价值理解为什么也不是”。其实并非如此,如他在论述到价值时说:“一件物品价值的唯一公平标准,是这物品主人在割让时能够很容易换取的其他一般物品的数量,这在商业行为上和在一切以货币估定价值的行为上叫做市价。[法] 萨伊 , 《政治经济学概论 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 1963.10 , 第319页“一幢房屋可以谷物或以货币估定价值。说它值二万法郎,比说它值一千公石小麦能更准确表达它的价值概念。”[法] 萨伊 , 《政治经济学概论 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 1963.10 , 第318页他的价值其实就是马克思所批评的:“物之所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P588马尔萨斯也是现代主流学派的来源之一,他认为:“大多数学者在讨论价值时,认为它有两种不同的涵义:一种是使用价值,另一种是交换价值。然而,在应用价值这个术语时,我们却不大习惯于用它来指前一种意义。尽管水和空气是非常有用的东西,对人类的生活和幸福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很少听说水和空气的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物品和其他一种或多种物品在交换中的关系。”[[英] 马尔萨斯 , 《政治经济学原理》 , 1962.10 , 第47页]具有综合能力的学者应当比较具有代表性,每当多种学派理论交锋到一定程度,往往就出现一些有识之士能够兼容并蓄。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全部折衷,而是把多种观点有选择性的综合在一起,并且融入自己独特的见解。约翰·穆勒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内容丰富,长时间中一直被奉为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必读教科书,仅在作者生前就重版6次。”白光,《经济学百家集要(上、下)》,2001.1,第412页他在本书中明确的指出:价值是“指它能换取的某一其他物品或一般物品的数量。”[6]P2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及至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融诸家学说之‘精华’于一炉,建立起一个面面俱到、精巧中允的理论体系。”白光,《经济学百家集要(上、下)》,2001.1,第793页无疑又是一个的新的综合,他对价值概念仍选择:“在任何地点和时间用另一物来表现的,就是在那时那地能够得到的、并能与第一样东西交换的第二样东西的数量。”其对后期的影响深远。萨缪尔森无愧于新古典综合大家,他虽然没有明确说明自己的价值概念是什么,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则干脆将马歇尔该书的基本内容综合进自己的理论体系。”白光,《经济学百家集要(上、下)》,2001.1,第794页同时也完全接受了马歇尔的价值概念。 (四)另路思考——马克思与边际效用学派:第三种价值 应当说: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家并没有真正明确的讨论过价值是什么,他们绝大部分把价值当作已经明确的概念。当时理论家们最关心的不是价值是什么,而是如何“公平交换”或和“合理分配”,他们讨论最多的是价值的来源、决定因素和衡量尺度,或者说他们一直在寻找决定价值的“内在价值”、“真实价值”或“公平价格”。但无论人们是寻找“内在价值”、“真实价值”还是寻找“公平价格”,他们最终寻找的还是价值的来源、决定或衡量尺度,而不是寻找另外的价值。马克思也希望找到这种交换价值的决定物,马克思针对当时流行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有内在的交换价值。’……‘物的价值正好和它会换来的东西相等。’”等现象提出质疑:“交换价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现在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继承了古典价值理论的逻辑思路。但他并没有保持这种寻找价值决定的逻辑同一性。交换双方商品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第三种东西”。这种第三种东西“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简明地说,“价值是劳动”[马恩全集25卷下920页]。可见,马克思在此比传统价值概念又多出了一个价值概念,又出现了第三种价值,或者说此时价值又存在了第三种涵义。我国有相当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继承了古典劳动价值论,但这不是在概念上。马克思的价值概念是自己的独创,并没有直接的历史渊源。从上所述:即便是劳动价值论者,也无一把“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作为价值的本质。传统商品的价值始终没有摆脱斯密的两种价值学说,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很少论及第三种价值。原因在于,马克思在此寻找的已经不是价值的决定,而是一种全新的价值,或者说他无意中偷换了概念。在此,他并没有把决定价值的因素当作决定价值的东西,而是直接把决定价值的因素当作了价值自身,并把传统价值当作了价值表现。熊彼特曾机敏地发现,“马克思所用的术语同其它经济学家所用的术语意义不同”。[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二卷,朱映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4页。]
没有继承传统思路,把价值决定的因素当作价值不只是马克思一人。相当部分边际效用学者把价值决定当作价值,如门格尔所谓:“所谓价值,就是一种财货或一种财货的一定量,在我们意识到我们对于它的支配,关系到我们欲望的满足时,为我们所获得的意义。”庞巴维克也认为:“价值的正式定义是一件财货或各种财货对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杰文斯:“所谓价值,应即指一种商品的最后效用程度。”但相当部分边际效用学者也并没有严格区分价值、交换价值。“也是以价格代表交换价值,而把交换价值当作价值,从而通过对市场的交换状况的分析来说明最后欲望满足强度决定价值。”从其说明中可以看出,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许多学者说价值其实也是在说价值的决定,而不是说价值自身。其实,这种现象严重存在于马克思以后的各历史阶段和当前价值理论界。(五)小结从价值概念的演进上看:人们并不是没有明确的价值概念,价值就是人们能够交换到或所值的其它商品或货币的数量。但人们并不满足于价值是什么,他们所努力的是寻找价值的决定,寻找价值交换时怎样能够更公平,分配时怎样能够更合理的决定因素。“政治经济学的一切困难可以归结为:什么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劳动价值论者认为价值的决定因素是劳动,而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只有边际效用才能够决定价值,但人们找着找着,就有人把价值决定等同于价值自身了。
支持楼主:、
购买后,论坛将把您花费的资金全部奖励给楼主,以表示您对TA发好贴的支持
载入中......
总评分:&经验 + 40&
论坛币 + 4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 |主题: 32, 订阅: 4
看到最后,明白作者所说的关于价值的概念了。实际上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所能交换到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或者商品出售所得到的货币量。而马克思认为所有的商品都有一个内在的共同的价值,那就是劳动。说白了,马克思的价值概念也就是一家之言而已。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马克思就是喜欢自说自话
本帖最后由 包不同 于
09:58 编辑
楼主如果能多补充一点奥派经济学家的观点可能更全面一些,
虽然历史传承不那么久远,却更符合我们日常语义.
譬如一张老照片,一个喂养多年的宠物,对我个人而言有很大的价值,对他人却未必有什么太大价值
庞巴维克指出:价值永远是一个主观概念.
也正是因为每个人价值判断不同,我们放弃对自己价值较低的东西,去换取对自己价值较高的东西,使得互利交换得以成立.
另外订正一个小错误:
“说构成一国真实财富与收入的,是一国劳动和土地的年产物的价值,或是依随通俗的偏见,说构成一国真实财富与收入的,是国内流通的贵金属量?”经济学家都知道,经济学注重研究的是后者。
应该说由亚当斯密奠定基础的微观经济学注重研究前者,由凯恩斯奠定基础的宏观经济学注重研究后者。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包不同 发表于
另外订正一个小错误:
“说构成一国真实财富与收入的,是一国劳动和土地的年产物的价值,或是依随通俗的偏 ...谢谢兄台仔细的阅读:不好意思,此处的前者是指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落笔太晚了,造成误解!
包不同 发表于
楼主如果能多补充一点奥派经济学家的观点可能更全面一些,
虽然历史传承不那么久远,却更符合我们日常语义.
...经济学中的商品的价值是不同于人本学中的主观价值的。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上文需要说明的是:价值概念虽不仅仅存在于经济学范畴,但商品价值的概念则是经济学所独有。本文所有价值概念除非明确说明外,都是在商品价值的意义上应用的。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旨在阐述价值的本质,或者说价值是什么。
观点有启发
总评分:&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xieyongxia 发表于
谢谢兄台仔细的阅读:不好意思,此处的前者是指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落笔太晚了,造成误解!哦,光注意黑体部分了
dxsheng 发表于
看到最后,明白作者所说的关于价值的概念了。实际上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所能交换到的另 ...是的,其实本文的目的也就是说明不要把马克思的价值等同于传统,特别是所谓的古典劳动价值论者的价值概念,言必称马克思继承了斯密、李嘉图,其实不然。马克思的价值只是他自己设定的。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三、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范式:资本逻辑过程中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看到以分工为代表的;在《哲学的贫困》第二章的“第二个说明”中,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又出现了“社会生产;从五十年代初伦敦笔记的《关于大卫?李嘉图》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95年版,第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95年版,第34;克思依然延
三、 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范式:资本逻辑过程中的矛盾与危机理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看到以分工为代表的生产力推动所有制历史变迁这一客观现象,也意识到这种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存在某种矛盾,而这种矛盾预示着当前历史阶段必然被超越的命运。然而由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水平的局限,他对于客观历史的矛盾解读依旧离不开经济学现象层面经验实证的理解,无法真正使这些客观因素获得历史辩证法意义上的哲学批判性。而从《德意志形式形态》一直到《资本论》的漫长时间里,马克思始终在做的事情就是一步步深入经济学与现实的研究。随着对生产力、生产关系这些概念理解的逐步推进,他才跃出之前两重逻辑的过渡阶段,最终实现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内在统一。 在《哲学的贫困》第二章的“第二个说明”中,马克思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未作区分而混用,并看到了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连,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从而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马克思说,以手推磨为代表的生产力产生了封建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而蒸汽磨所代表的生产力产生了工业资本家为核心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已经不再谈交往形式,而是看到了生产关系的历史性、暂时性,看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客观历史运动的线索,那么对于这一历史运动,对于“生产关系”或者“社会关系”,马克思又是作何理解呢?马克思在本文第一章中提到:“现在我们来看看,把劳动时间作为价值尺度这种做法和现存的阶级对抗、和劳动产品在直接劳动者与积累劳动占有者之间的不平等分配是多么不相容。”13“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14可见,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阶级对抗,阶级对抗推动历史发展。而这一阶级对抗如何产生?马克思接着用罗马皇帝和贵族与罗马人民生活的鲜明对比作出例证,用资本主义社会中奢侈品与必需品的对比作出例证,很显然,马克思认为这一阶级对抗来源于对直接劳动者和积累劳动占有者分配之间不公平的激愤。正因为马克思是在分配-交换这一层面来理解生产关系,所以他仍然将“生产关系”与笼统的“社会关系”混用。虽然“生产关系”已经成为马克思分析历史的核心概念,然而他此时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一般经验现象层面。这种社会关系对抗性的根源在哪里?分配领域的不平等的根源在哪里?马克思此时并没有进一步追问,也没有这个能力。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又出现了“社会生产关系” 的有趣提法。马克思说,经济学家将“资本”理解为积累劳动,即某种实体物,而马克思强调,物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才成为资本。“就像黄金本身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15。马克思说:“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因此,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的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的社会。”马克思在此处将“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作了一定程度的区分。为了生产而相互交换活动以及共同活动就是所谓的“生产关系”,而“社会关系”是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此时就是从相互交换活动而进行生产来理解“生产关系”。这依然还停留在现象层面。也因此,马克思将资本理解为一种社会生产关系的时候,也是从它与直接劳动、活劳动相互交换,从而实现“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水平上来理解资本增值。从而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的不平等在于现象层面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不平等交换。 从五十年代初伦敦笔记的《关于大卫?李嘉图》一文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此时对李嘉图的内在价值论并不能完全理解,往往还用交换价值来理解价值。马
13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95年版,第95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95年版,第104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95年版,第344页。 克思依然延续《雇佣劳动与资本》的观点,认为资本增值的秘密在于获得不平等的交换价值,因此马克思是在增加生产的意义上理解提高生产力,而不是在剥削剩余价值的能力上来理解生产力的提高;其次,他此处依然是从交换价值来理解价值。不能区分交换价值只是价值的实现,而决定价值的因素是内含的劳动量。 到《年经济学手稿》的“货币章”,马克思依然从交换价值的角度来理解价值,也是从交换价值的中介性来理解“社会关系”。马克思说:“每一个商品都等于一定劳动时间的对象化。它的价值,即它与其它商品相交换或其它商品与它相交换的比例,等于在他身上实现的劳动时间量。”16显然,马克思依然从交换的比例上来定义商品的内含劳动量,即价值。殊不知交换只是实现价值的必要手段,而非决定价值的因素。 如果仅止于此,那么马克思的理论还是停留在现象层面,其“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认识论也无法得到贯彻。“货币”还是一个抽象阶段,其许多秘密要到作为其丰富和具体化的“资本”阶段来寻找答案。马克思在“资本章” 的“资本和劳动的交换”节中就指出:“在资本和劳动的交换中第一个行为是交换,它完全属于普通的流通范畴;第二个行为是在性质上与交换不同的过程,只是由于滥用字眼,它才会被称为某种交换。这个过程是直接同交换对立的;它本质上是另一种范畴。”17可见,资本和劳动交换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个层次是现象层面的等价交换,而第二个层次是一种占有,本质上就是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当然,对这个占有、剥削的理解,马克思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在同一章节的稍后部分,马克思说:“劳动是酵母,它被投入资本,使资本发酵。”18可见,此时的马克思尚不是从剥削的角度来理解占有,而是从劳动不得不依附于资本,成为资本的一个要素这一强制性上来理解占有。当然,马克思稍后也意识到了剩余价值的存在,要不然资本增值就无从谈起。然而对于这个“剩余价值”,我们不如称之为“剩余价值量”。马克思依然是以交换价值为尺度来衡量这个劳动量。19事实上,马克思此时对“价值”的理解依然是模糊的。对于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关系,还不甚清晰。20以至于在整个《年经济学手稿》的末尾,他意识到要补入“价值”这一章节,却又戛然而止。 在《资本论》中,一切才都明晰起来。使用价值、交换价值都是商品在质上和量上显性的存在。而“价值”则是一个幽灵般的存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而交换价值只是价值的“必然的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马克思纠正了自己过去以交换价值理解价值的错误。马克思也纠正了过去以价值量理解价值的错误。何以劳动可以量化?21何以等价交换可以进行?都因隐藏在交换价值背后的价值。何以“价值”概念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是一个必然要出现的概念?这与马克思理论的最终诉求直接相关。 “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对象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22而价值出现的前提在于“价值表现的秘密,即一切劳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义,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国民的牢固的成见的时候,才能揭示出来。而这只有在这样的社会里才有可能,在那里,商品形式成为劳动产品的一般形式,从而人们彼此作为商品占有者的关系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23这个等同性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在普遍商品化的社会才会出现。不仅是因为它可以作为可衡量的劳动的量化,因此才需要它的抽象性,而更是因为它表
16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年版,第8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年版,第 233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年版,第256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年版,第281页。 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年版,第224页注释。 21 《资本论》第一卷,2004年版,第98页注释(31)、(32)。 22 《资本论》第一卷,2004年版,第65页。 23 《资本论》第一卷,2004年版,第75页。 现了物化社会背后的属人的秘密:“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中,一般的社会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24物的形式统治着世界,掩盖着背后人的社会关系的秘密。而“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联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25这就是马克思著名的商品拜物教批判。因此,马克思批判古典经济学家只见交换价值,不见价值;只见价值量,而不见价值;只见具体劳动,不见抽象劳动。事实上,那是因为他们的立场并不相同。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立场上,运用价值量的概念就可以完全说明问题。而对于马克思而言,交换价值是凝固的僵死的物,以交换价值为尺度而推算的价值量是凝固的僵死的物,而唯有价值是活生生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而马克思之所以提出价值,就是要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物的统治背后,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在发生作用。而这个社会关系最具体、最本质的层面就是生产关系。 在价值增殖的过程中,马克思看到:“包含在劳动力中的过去劳动和劳动力所能提供的活劳动,劳动力一天的维持费和劳动力一天的耗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26劳动力商品是一个特殊的商品,其与资本的等价交换过程背后,本质上是使这一价值差额被无偿占有的过程。似乎资本家已经支付了工人的劳动价值,剩余价值都是由生产资料所创造的。而商业资本和生息资本则进一步掩盖了资本拜物教的秘密。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三位一体公式恰恰反映了资本主义的这种颠倒的假象。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理论的批判精神显露无疑。然而,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是两个过程,“二者不仅在时间和地点上是分开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开的。前者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后者受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27而在剩余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包含的矛盾。2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必然导致危机,甚至灭亡。因此,马克思说,以广大生产者群众的被剥夺和贫穷化为基础的资本价值的保存和增殖,与无限制的增加生产、发展劳动社会生产力的生产方法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由于自身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运动而走向灭亡。 至此,我们发现,马克思站在资本家的社会这个人体的基点,反观历史,从历史的客观运动中分析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本质矛盾不断展开的过程,并以这样一种发生学的思路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揭示其本质性的生产机制的矛盾性,以及最终被超越的必然命运。这种历史观绝不是经验实证的描述性的历史,某种意义上说,它是黑格尔所谓的“哲学的历史”。理论的价值导向不再是一种外在性的抽象哲学批判,而是一种内生于历史逻辑的必然。这也就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425 《资本论》第一卷,2004年版,第97页。
《资本论》第一卷,2004年版,第97页。 26 《资本论》第一卷,2004年版,第225页。 27 《资本论》第三卷,2004年版,第272页。 28 《资本论》第三卷,2004年版,第278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价值内涵 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也是高校理论教育所直接面对的材料。如何将价值观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原理教育结合起来?首先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原理教育还原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使得这些具有概括性的原理重获理论原初状态的丰富内涵与鲜活思想;其次则要从思想史文本重新回归原理,挖掘这些原理本身的价值观意义,加深学生对于这些抽象原理的理性思考与感性体认,从而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尺度与行为准则。
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价值内涵:批判唯心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基线,究竟是什么意思?首先,此处的物质并不是某个事物的实体性存在,比如说杯子、桌子、甚至金木水火土、元素等等,而是从这些实体性存在中抽象出的一种性质,叫作客观存在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也就是说,世界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不是我们眼睛闭上,看不见了,就可以否认的存在。其次,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如果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那就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也就说,任何观念、意见都是一定的客观存在的事物、环境或者关系的产物,而不是相反。第三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承认自然界是物质世界,而对于人类世界的物质性的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是指社会经济关系的客观实在性,这个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一点,是马克思的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哲学的关键所在。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恩格斯在总结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历程之后得出的感慨,是完全正确的。近代哲学不同于古代哲学的,古代哲学,特别是经过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深刻影响之后,哲学普遍服从于对于超验世界的信仰。而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拓展,比如地理大发现,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人们对于自身的能力,对于自己认识世界的理性能力越来越自信。尤其是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自然科学越来越进步,那么它的真理性靠什么来保证呢?这就使得近代的哲学家开始论证这个认识的基础问题,于是开始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这一转向就把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摆在了台前。 近代哲学有两大阵营,一个是经验论,他们认为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没有经验之外的知识。其代表的哲学家有培根、洛克、巴克莱和休谟。发展到休谟那里,经验论就走向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因为如果说一切只是都来源于经验,那么最初的经验,也就是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因为毕竟感觉也是人自己多具有的机能,他和存在的事物之间还是具有不可跨越的鸿沟。这样一来,知识的来源成了一个谜。另外,如果说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那么人们的逻辑思维,比如判断推理,因果联系也是来源于经验吗?因此休谟就认为因果联系是来自于某种习惯,某种思维的惯性所产生的必然联系。那么这种依赖于经验习惯的因果联系事实上并不具有必然性,而仅仅只是无数偶然性的叠加而已。因此如果站在经验论的原则之上,那么一切知识都不具有必然性。可见,经验论证明知识真理性的努力是失败了。那么唯理论呢?唯理论的普遍观点是天赋观念说,他们认为经验都是偶然的,只有先天的观念才是具有必然性的知识。如果是这样,虽然知识的真理性是保证了,但是却只是局限在先天的观念中,而与广阔的世界,也就是存在无关。 为了解决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争论,为了证明知识的必然性和真理性,康德提出了物自体与现象的区分。物自体作为独立存在的事物是人们无法认知的,而人们所能认识的仅仅只是物自体对于人们的表现,也就是那些现象。这些现象是经验知识的内容的来源,而人们知识的形式则是先天的,包括最初级的感觉直观,知性范畴以及理性能力。这就解决了唯理论和经验论关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基础的争论。然而康德的做法也把物自体排除在人类认识范围之外,事实上,思维和存在之间的鸿沟反而变得不可逾越。黑格尔嘲笑康德对人类理性能力的考察是没有下水就想先学会游泳,黑格尔认为,游泳和学游泳只是同一个过程。绝对精神的发展和自我认识就是同一个过程。在黑格尔的绝对唯心论的体系中,绝对精神外化为万事万物,而当万事万物中潜在的精神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精神的外化状态后,就能扬弃这种异在的状态,而回复到自身。也就是说,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的某一个特定环节,并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中,实现绝对精神的自在自为状态:绝对知识。黑格尔的这一体系看似神秘,实则也有其合理性。黑格尔虽然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产物,但是它并不否认事物的独立存在性,他只是认为事物的物质性都是偶然的、僵死的,没有意义的东西,而唯有将它们与理性相联系,将它们作为理性发展的某个环节来考察,才可以赋予现实以能动的意义,才能实现最终的自由。然而费尔巴哈就指出了黑格尔做法的根本错误,他看到了黑格尔逻辑学的起点,存在,就是一个完全脱离感性存在的哲学抽象,整个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运动过程都是在思辨的范围内发生的活动,而与现实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即便在黑格尔的体系中,一切矛盾都被最终扬弃了,但是在现实中,它们依然存在。费尔巴哈对黑格尔以及整个德国思辨哲学的批判是根本性的,但是他本人的哲学也被马克思看作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因为费尔巴哈虽然将感性存在认为是第一性的,而认为意识是第二性的,但是它的感性存在也是脱离任何社会历史关系的哲学抽象,因此在历史观上也陷入了随意构想的唯心主义特点,费尔巴哈所构想的人与人之间平等交往的“社会”完全是脱离现实的。 在回顾了整个近代哲学史之后,我们才可以发现马克思的物质观的提出所具有的巨大意义。它并不仅仅局限在自然观的意义上,那它就和一般唯物主义没有区别了,它的意义更存在于社会历史观中,因此是一种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指出,一切观念都不具有独立性,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活动的产物,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建基于物质生产基础上的感性世界的种种关系和反映它们的表象的种种观念不可能通过观念自身的运动而扬弃,唯有通过物质生产的历史性发展才能使现存感性世界的种种关系发生革命。 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人口增殖、社会关系是原初历史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其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是一切历史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第一个历史活动,而在此基础上的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是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人类共同活动的形式。只有在这些的基础之上,才有意识的产生和由于分工所导致的意识形态的虚幻的独立形态。 唯心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就是因为它颠倒了生活和意识的关系。如果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及其生活这一前提出发,“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来描绘出这一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那么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外观便自然破除了。马克思指出:“这种考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在这样一种考察方法下,历史就不再是僵死事实的汇集,也不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而是个人的实际生活的能动的过程。马克思进一步批判了唯心主义脱离现实关系的“抽象”,并指出新唯物主义的抽象只是用来为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方便,但是这种抽象从来不能脱离具体的现实生活实践。在这种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下,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了唯心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性质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自然分工的结果。马克思指出,只有消灭这种异己性的自然分工,才能使这三者不发生矛盾,才能消灭意识形态对于现存社会关系的扭曲反映。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生活休闲娱乐、马克思主义与价值观79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  浅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一,对马克主义价值观的初认识 在中学阶段我们就学习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那时主要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关于价 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论述。 我们...  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价值 的首要前提, 为实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 即价值实践是实现价值的唯一途径。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个人价值与社会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人生的价值观念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当代社会;价值观;马克思基本原理 (一)价值观的概述: 价值...  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的必要性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对待各种事物和处理各种关系时,必然会产生各种各 样的看法和观点, 对我们所经历的事情进行各种各样的判断,这些...  马克思主义与价值观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概论中的核心价值观教学探索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价值观教育中的理论问题第一节 价值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作为关于价值和价值现象的知识体系, 价值观从逻辑上通常包括价值思维、价值原则、价值 理想与价值规范, 它们相互...  1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生价值观 摘 要: 价值体系是由众多价值观念构成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价值体系中占据 不同的位置,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对价值体系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