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难以转变就业观念的转变

您当前的位置:
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如何转变就业观念
  l 就业形势的严峻及造成原因
  1.1 高校连续7年跨越式扩招造成就业难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1998年的4 7倍,毛入学率为21 ,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而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预计到2010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将达到3000万人左右,比2005年增加438万人。教育部表示小幅度的增加还将继续,今后几年招生增长幅度将维持在3 ~5 之间。与这串逐年加大的数字相伴而生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手拿本科、专科文凭徘徊在用人单位门前,久久难以找到工作的机会。
  1.2 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高达410万,2006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是5年前的三倍,而从调查的企业2006年招聘大学生的人数来看,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在调查的企业中,只有35 39 的企业表示20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而且还有28.O3 的企业表示2006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所以从用人单位来看,2006年招聘大学生人数只是有小幅增长,远远落大学生人数的增长。
  1.3 我国各个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的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生活条件也较好,发展机会较多,学生毕业时优先考虑这些地方,而中西部地区经济较落后,生活环境也比沿海差,虽然需要大量的毕业生去支援建设,但只有少量学生愿意前往中西部地区。调查显示,无论从2006届毕业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还是从在校大学生对预期的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都呈现相同的趋势: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青睐,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较少,对人力的需求相对较多,区域性人力供求矛盾显著。
  1.4 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高校在扩招时,对社会需求考虑不多,主要扩大了那些不需要太多投入的专业,如新闻、中文、法律、会计,从而造成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什么专业好就业,各个学校就一窝蜂地办这个专业。同时,在投入较多的工程技术类专业上,各校扩招的幅度都不大,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非常紧俏。
  1.5 我国的教育存在着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现在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毕业就能马上顶岗工作、产生效益的人员,招聘广告上写着&工作经验X年&,而我们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和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不强,不能完全适应这一需要。大部分学生在校阶段,死啃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缺乏动手能力,这与很多企业要求能立刻上岗工作有相当大的差距。
  2 大学生如何改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率
  2.1 大学生自我评价的转变,应摆正自己的心态毕业生应调整好心态,放低架子,虚心学习,在能力没达到时自己的期望值稍微降低些,更务实些。主要是平衡眼高手低的心态。心态要端正,从基础做起。毕业生在首次就业时,要有好的心理素质,不要期望太高,即使不如意,可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
  2.2 大学生就业时应摒弃功利性
  据报载,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招聘147名收费员,有1600多人报名,而大学毕业生就占700多名!收费员,即在高速公路道口收取过路费用的工作人员。这是一个技术性要求很低的工种,该公司的招聘简章学历要求仅为高中。但就是这样一个职位,令相当多的大学生趋之若骛。而从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中可以看出,无论在校大学生还是2006届毕业生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外企、国企、政府机关,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O% ,可见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可预见的未来是&公务员热&将继续升温。这种现象折射出现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功利性。
  2.3 大学生就业应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选择西部和基层是解决就业的新渠道大学生往往把目光盯在东部沿海城市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政府部门,造成所谓的&结构性失业&。学校应广泛宣传国家制定的有关高校毕业生去西部地区、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社会需要和个人成才的关系,服从国家需要,勇于到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去锻炼成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鼓励学生改变就业的地域性局限,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西部,服务基层。大学生到基层为农村基层输送了人才,补充了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急需人才,储备了&生力军&。同时促进了青年人才的成长,有利于锻炼干部,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也促进了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2.4 大学生就业时不要过分重视经济待遇,更应看重发展前途现在的毕业生进人了一个怪圈:一去参加招聘会或是面试,张口就问待遇如何,目光短浅,而忽略了一个理想的就业单位是具备能提供培训机会、有职业发展的前景,能将个人的能力得到施展和提高的这样的条件。大学生就业时不能只注重于跟前的经济利益,而应该用长远的、发展的跟来看待每个就业机会,将每个就业机会作为提升自己职业素质的途径。
  2.5 树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观念据调查,近一成大学生最想自己开公司或合伙开公司,自己当老板。大部分有这种观念的大学生都想先打工,原始积累,再自主创业,开商店、酒吧、公司等。 目前国家的宏观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高等学校在逐步重视自主创业,社会需要自主创业人才。这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自主创业是未来就业的一大趋势。
  3 学校应注意的几项工作
  3.1 学校应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力学校要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择业水平,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根本。大学生就业能力既包括专业知识水准,更包括思想道德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择业水平则反映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的设计和专业发展能力,以及联系社会、推介自己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通过高校的日常教学活动来实现的。要通过各种措施,使学生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使大学生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更具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3.2 学校应全方位拓宽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途径从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和企业在困扰毕业生求职因素选择上,有很大的一致性,&对企业专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成为毕业生、企业一致都选择的困扰毕业生求职的首要因素。可见学生和企业都认识到了彼此缺乏有效的相互接触、了解的途径。其中,毕业生对企业专业知识、用人标准、求职方法、企业基本情况欠缺了解排在前几位。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对症下药,成为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深圳人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边带责任。
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
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深圳人才网。
紧急招聘职位
小贴士:欢迎应聘以下职位,本站会员可直接投递简历,如果还不是本站会员,请先
图片新闻推荐
热门资讯排行
深圳人才网服务热线:5、&传真号码:9&
()版权所有&& 未经深圳人才网(0755RC)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深圳人才网之所有招聘信息、人才简历及其它作品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备案号:&&法律顾问:炜衡律师事务所文道军律师
深圳人才网服务深圳企业、推荐八方人才!深圳人才网专注于深圳本地网络招聘,提供最新的深圳人才、深圳招聘信息,是深圳人才招聘和深圳求职者的首选平台!为什么人们难以转变就业观念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为什么人们难以转变就业观念
  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受今年金融风暴的影响,可谓雪上加霜。因此不乏有上千硕士去应聘卖猪肉,成群大学生竞聘农民工。加上以前媒体曾报道过大学生去擦皮鞋、搓澡、修指甲等等,不得不说,现在的大学生的确是“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了。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即便是社会有关人员呼吁大学生及人们转变就业观念,但似乎没有多少效果。其实对于大学生卖猪肉或者去干其他事儿,只要自食其力,都是值得赞赏的。之所以现在包括大学生、家长等在内的很多人,就业观念还是没有多大转变,我以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在上大学是一种不公平交易。
  以前上大学,大学生和家长也需为之付出高昂成本。但那时大学生少,教学质量有保障,学生确实能学而有术,学有所成,而且就业较易。考上大学往往意味着后顾无忧。所以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很多人觉得物有所值。
  而现今,由于高校年年扩招,大学教育质量日益下降,学费高昂,很多学生确实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于是有大学校长呼吁改进大学学风,有家长因为交不起子女的学费而自杀,有毕业生抱怨步入社会后才知道什么也不会。不得不说,现在上大学的确不是一种公平交易。花如此高昂成本,当发现“受骗”时,无论是谁都有类似抱怨,这是人之常情,难怪很多人难以转变就业观念。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的确早已是普通劳动者。但其背后,是因为很多国家把大学教育作为一种普及教育,上大学不需多少钱,而作为一种公共福利。虽然有些大学费用并不低,但大多是私立大学,而且这些私立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确实能学有所成,物有所值。可他们的公立大学却不需高昂费用。
  对我国来说,上大学的确是一笔大投资,不仅学费高昂,学生也得付出最佳的四年青春时光。如果毕业后去擦皮鞋、卖猪肉、做搓脚工等等,确实是没有体现其价值。从事类似普通行业,也不需一页薄薄的大学毕业纸。
  其实,早有不少人认为,大学生应该为大学费用自掏腰包,因为最终受益者是他们自己。同时,也有人指出,大学教育应作为国家基础建设的一部分。对于前者,现在似乎已不现实。我则更倾向于后者。
  我国在教育投入上一直相对不足,学费高是不争事实。如今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题,不是一句“大学生作为高素质普通劳动者”那么简单。我们的相关部门更应反思,深刻吸取教训。而且,无论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还是普通教育,最终受益者是国家。试问,当我国出现一批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时,不也意味着国家的“进步”吗?而这批高素质大学生在普通的岗位上为国家服务、贡献时,不意味着更大的财富吗?国家理应为他们“买单”。
  因此,既然国家把大学生作为高素质普通劳动者来培养,而且在有时并不能保证大学生高素质的情况下,就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公平交易原则,合理收取费用,甚至为学生费用“买单”。如果收取高昂学费,而学生又没质量保证,又怎去要求人们转变就业观念?就像平时人们买什么东西一样,花了如此的钱(价值),却没有获得相应的使用价值,他们能不抱怨、气愤吗?稿源:红网 作者:流铁
电话:010-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 09:59&&
?& 09:50&&
?& 09:53&&
?& 09:54&&
?& 09:51&&
?& 09:44&&
 当前位置:&&&&&&&&&
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 有业不就现象突出
  腾讯网-新京报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11月,校园招聘迎来高峰期。有数据表明,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加上出国留学(课程)归国人员以及处于待业的往届毕业生,预估届时将有1000万人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下,今年校园招聘企业的数量虽然并没有比往年减少,但是提供的岗位数量相对减少了。有人指出2016届大学生就业的整体形势依然比较严峻。求职一族,何去何从?
  校招情形今年有些特别
  按照往年经验,每年9月一开学,各大互联网公司就会抢先进入一些知名大学进行宣讲,抢夺人才。他们的到来就像给大学生们打了“鸡血”,调动起他们求职的热情,也拉开了新一年校招的序幕。
  不过,今年的情形却有些特别。
  9月初,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宣布,由于集团人才战略调整,阿里巴巴2016校招名额将要缩减。
  此后不长时间,百度宣布暂时停止大规模的社会人才招聘,腾讯也宣布“冻结”外包招聘。
  校招大幕刚刚拉开,似乎就先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2016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然不会乐观。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国家宏观层面的经济下行压力下,今年进入校园进行校园招聘企业的数量虽然相比往年并没有减少,但是提供的岗位数量相对减少了。”智联招聘校园事业部全国培训及业务推广经理龙凤指出,一方面是应届毕业生供给的上升,一方面是企业需求岗位数量的减少,“所以,2016届大学生就业的整体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而在领英中国招聘负责人宣洋看来,对大学生就业也不必持过分悲观的态度,“从目前来看,校招的整体状况还是相对平稳的,个别行业、公司的招聘量会多一些或少一些,但不会过高过低。”
  麦可思专家宋修远也持有相似的观点,他指出,从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的趋势看,总体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根据就业蓝皮书的相关数据,2012届、2013届、2014届毕业生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90.9%、91.4%与92.6%。大学生就业一定程度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在新增劳动力放缓的情况下,如果经济增长不发生大的变化,今年大学生总体就业情况应较为稳定。
  校招形式紧跟时代潮流
  而在“就业难”持续的情况下,企业校招仍旧紧跟时代潮流,挖空心思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参与。
  当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日益发达,更多的企业也开始注重“线上招聘”。记者从部分企业宣讲会看到,近两年使用微博、微信以及职业社交软件等平台进行校招,在企业当中已经非常常见,有的企业甚至把宣讲会都转移到了线上。不少企业也已经完全取消了纸质简历。
  领英发布的《2015校园招聘调研报告》就显示,87%的企业持续采用或将采用线上的方式进行招聘。在所有线上招聘渠道中,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职业社交平台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北京某IT企业招聘负责人刘先生告诉记者,企业进行线上招聘也是迎合了学生的习惯和需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另外,对企业来讲,线上招聘也可以节约成本。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已成为不少企业校招时的选择。
  另据领英中国招聘负责人宣洋介绍,除线上招聘外,近两年企业在校招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招聘形式。比如百度、爱奇艺、天弘基金、AO史密斯、携程等公司都会通过发放PASS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些学生通过帮转发、帮推荐等行为获得企业的PASS卡,可免掉简历筛选环节甚至是第一轮面试。企业也借力于学生推广,提升自己的品牌效应。
  “此外,很多企业HR也将把目光投向被动求职者,让自己的招聘更有针对性,比如只召开面向特定群体的小范围宣讲会,或者对学生进行定向邀约。”宣洋说,一些创业型公司没有太大名气,投资公司就会让创业公司组团去校招,利用规模效应。有些创业企业还会邀请学生去公司参加宣讲会,让学生对公司有更直观的感受和了解。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延伸阅读
 010-603049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版权所有: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如何转变就业观念【非你莫属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如何转变就业观念收藏
l 就业形势的严峻及造成原因  1.1 高校连续7年跨越式扩招造成就业难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1998年的4 7倍,毛入学率为21 ,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而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预计到2010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将达到3000万人左右,比2005年增加438万人。教育部表示小幅度的增加还将继续,今后几年招生增长幅度将维持在3 ~5 之间。与这串逐年加大的数字相伴而生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手拿本科、专科文凭徘徊在用人单位门前,久久难以找到工作的机会。  1.2 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高达410万,2006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是5年前的三倍,而从调查的企业2006年招聘大学生的人数来看,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在调查的企业中,只有35 39 的企业表示20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而且还有28.O3 的企业表示2006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所以从用人单位来看,2006年招聘大学生人数只是有小幅增长,远远落大学生人数的增长。  1.3 我国各个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的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生活条件也较好,发展机会较多,学生毕业时优先考虑这些地方,而中西部地区经济较落后,生活环境也比沿海差,虽然需要大量的毕业生去支援建设,但只有少量学生愿意前往中西部地区。调查显示,无论从2006届毕业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还是从在校大学生对预期的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都呈现相同的趋势: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青睐,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较少,对人力的需求相对较多,区域性人力供求矛盾显著。  1.4 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高校在扩招时,对社会需求考虑不多,主要扩大了那些不需要太多投入的专业,如新闻、中文、法律、会计,从而造成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什么专业好就业,各个学校就一窝蜂地办这个专业。同时,在投入较多的工程技术类专业上,各校扩招的幅度都不大,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非常紧俏。  1.5 我国的教育存在着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现在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毕业就能马上顶岗工作、产生效益的人员,招聘广告上写着“工作经验X年”,而我们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和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不强,不能完全适应这一需要。大部分学生在校阶段,死啃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缺乏动手能力,这与很多企业要求能立刻上岗工作有相当大的差距。  2 大学生如何改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率  2.1 大学生自我评价的转变,应摆正自己的心态毕业生应调整好心态,放低架子,虚心学习,在能力没达到时自己的期望值稍微降低些,更务实些。主要是平衡眼高手低的心态。心态要端正,从基础做起。毕业生在首次就业时,要有好的心理素质,不要期望太高,即使不如意,可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  2.2 大学生就业时应摒弃功利性  据报载,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招聘147名收费员,有1600多人报名,而大学毕业生就占700多名!收费员,即在高速公路道口收取过路费用的工作人员。这是一个技术性要求很低的工种,该公司的招聘简章学历要求仅为高中。但就是这样一个职位,令相当多的大学生趋之若骛。而从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中可以看出,无论在校大学生还是2006届毕业生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外企、国企、政府机关,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O% ,可见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可预见的未来是“公务员热”将继续升温。这种现象折射出现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功利性。
  2.3 大学生就业应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选择西部和基层是解决就业的新渠道大学生往往把目光盯在东部沿海城市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政府部门,造成所谓的“结构性失业”。学校应广泛宣传国家制定的有关高校毕业生去西部地区、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社会需要和个人成才的关系,服从国家需要,勇于到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去锻炼成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鼓励学生改变就业的地域性局限,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西部,服务基层。大学生到基层为农村基层输送了人才,补充了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急需人才,储备了“生力军”。同时促进了青年人才的成长,有利于锻炼干部,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也促进了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2.4 大学生就业时不要过分重视经济待遇,更应看重发展前途现在的毕业生进人了一个怪圈:一去参加招聘会或是面试,张口就问待遇如何,目光短浅,而忽略了一个理想的就业单位是具备能提供培训机会、有职业发展的前景,能将个人的能力得到施展和提高的这样的条件。大学生就业时不能只注重于跟前的经济利益,而应该用长远的、发展的跟来看待每个就业机会,将每个就业机会作为提升自己职业素质的途径。  2.5 树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观念据调查,近一成大学生最想自己开公司或合伙开公司,自己当老板。大部分有这种观念的大学生都想先打工,原始积累,再自主创业,开商店、酒吧、公司等。 目前国家的宏观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高等学校在逐步重视自主创业,社会需要自主创业人才。这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自主创业是未来就业的一大趋势。  3 学校应注意的几项工作  3.1 学校应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力学校要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择业水平,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根本。大学生就业能力既包括专业知识水准,更包括思想道德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择业水平则反映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的设计和专业发展能力,以及联系社会、推介自己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通过高校的日常教学活动来实现的。要通过各种措施,使学生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使大学生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更具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3.2 学校应全方位拓宽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途径从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和企业在困扰毕业生求职因素选择上,有很大的一致性,“对企业专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成为毕业生、企业一致都选择的困扰毕业生求职的首要因素。可见学生和企业都认识到了彼此缺乏有效的相互接触、了解的途径。其中,毕业生对企业专业知识、用人标准、求职方法、企业基本情况欠缺了解排在前几位。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对症下药,成为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