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一切虽无关刑法因果关系理解,却各有其目的”这句话

徐志摩原配妻子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徐志摩对她却没有任何感情,第一次见到她照片时就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张幼仪将家务打理的井井有条,徐志摩却对她爱答不理,后来张幼仪怀孕,当时徐志摩正疯狂追求林徽因,所以逼她去堕胎,当时医学不发达,堕胎风险很大,张幼仪不愿意,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见妻子不答应,他便将怀着身孕的妻子一人撇下一走了之不闻不问。&br&&br&后来,徐志摩遇见了他朋友王赓的夫人陆小曼,两人迅速堕入情网。然而即使在热恋之中他还多次去嫖娼,有一次嫖娼完后写信给陆小曼汇报战果,信中写到:“说起我此来,舞不曾跳,窑子倒是去过一次,是老邓硬拉去的。再不去了,你放心。”陆小曼很生气但想想自己也不是处,看他保证再也不去,也就算了,几个月后,克制不住又入窑子。&br&&br&后来这个典型“渣男”在空难中丧生,享年三十四,印证他逼原配妻子堕胎时说的那句“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br&&br&追悼会上金庸的父亲(徐志摩表叔)赠上充满讥讽的挽联:“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司勋指杜牧,好写艳情诗;仆射指南朝诗人沈约,多风流韵事)。后来金庸写的天龙八部中四大恶人之一“云中鹤”正是徐志摩笔名。
徐志摩原配妻子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徐志摩对她却没有任何感情,第一次见到她照片时就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张幼仪将家务打理的井井有条,徐志摩却对她爱答不理,后来张幼仪怀孕,当时徐志摩正疯狂追求林徽因,所以逼她去堕胎,当时医学不发达,堕…
&p&&b&很好的一个问题,谈到因果律,我们的基本线路是这样的:机械论——决定论——因果论——先验论&/b&&/p&&p&&b&首先,我们来谈谈牛顿,哈哈,不要奇怪,科学和哲学,从来都是纠缠不清的。&/b&我们都知道牛顿的力学定律,就是这简单的三句话,但是在当时它却可以解释宇宙中一切物体的运动规律。而且以当时的观测条件,预测的结果都是正确的,整个世界在物理的手中转动。纷繁复杂的世界开始水落石出,就像缓缓撤下蒙着面纱的少女,眉目渐渐清晰。&/p&&p&顺着牛顿力学的思路,有人开始想,既然世间万物都要臣服于运动规律,那么动物或者更甚,人类的身体,是不是也会臣服于这些规律?因为我们都是肉眼可见的有血有肉的客观实在的生命,我们的机体也是组成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的血液,骨骼,毛发,皮肤都是物质的,都要受物理规律的约束。那么进一步想,是不是人类的思想、感情也会符合运动规律?是不是我们头脑中的一切意识,其实都不过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比如你的喜悦,悲伤,愤怒这些情绪,都是因为你在某种环境下身体分泌的某种化学物质所至?你的暴躁易怒,也可能是因为你血压不正常?大部分医学家也同样不相信人的意识能超越于物质存在,而是认为人体的物质运动是人的精神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br&&b&用物理学定理去解释整个世界,把世界万物包括意识运动都解释成机械运动,这种观点就叫做“机械论”。&/b&&/p&&p&接下来就是决定论,决定论的意思很简单,既然世界万物都可以用物理规律来解释,那么每一个事件之间必然要遵循严格的因果律。如果人的意识是完全由物质决定的,那肯定也得服从严格的物理定律。那么,整个世界该如何发展,该走向何处,都是由自然定律决定好了的。就像人们根据力学可以预测星辰位置一样&b&,人们也可以根据自然规律,去预测所有事物的未来,这就是决定论。&/b&&/p&&p&例如,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掷骰子,如果我知道这个活动所有的参数,比如骰子的形状、密度、重量,投掷手法等一系列全部的物理数据,我们就可以计算出骰子最终的点数。普通人以为骰子是随机的,只不过是因为数据采集和计算的难度过于庞大。&br&那么这就意味着,一切的事物运动都是可以计算的,世界上并不存在随机事件。他们认为,只要他们能拥有足够多的数据,就可以按照机械定律推出未来世界的全部面貌。只需要把各个参数面面俱到的带入,并且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就可以计算出未来的一切。&b&这意着什么呢?人类的意识的自主性完全的被否定了。因为我们的意识是由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决定的,而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又由物理定律决定。所以贯穿古今所有人的意识,在人类一开始存在的那天,一直到灭亡那天,都是决定好了的。&/b&如果按照决定论的观点生活,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整个世界互相影响的物理运动所产生的必然结果罢了。&/p&&p&&b&因果律是什么呢?在经验世界里,我们可以把因果律说成:一、A&/b&&b&事件发生在前,B&/b&&b&事件发生在后。 &/b&&b&二、这个关系是永远成立的。&/b&&/p&&p&因果律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先观察到两件事总连在一起发生,并且这两件事自己还不单独发生,我们就说这两件事有因果关系。这用的是归纳法。比如在地球上,苹果一离开树枝肯定会掉在地上,我们通过日常经验就可以认识到这一点。那么这算是我们认识到了,“苹果离开树枝”和“苹果落在地上”这两件事中存在因果关系吗?&br&休谟说,不能,因为你就算之前无数次看到苹果离开树枝落到地上这个现象,你也不能保证,下一次苹果还一定会落在地上。&b&这就是归纳法的局限性,我们没有办法证实自己已经观察到某件事物的全集。&/b&&/p&&p&罗素有一个比喻,说假设农场里有一只鸡,每次一看到农场主来,就被喂食物,那么这只鸡就以为农场主和喂食之间有因果联系。但结果这天,农场主带来的不是鸡食而是一把猎枪,农夫把鸡杀了。换句话说,鸡通过观察发现农夫和喂食这两件事总在一起发生,便以为其中有因果关系。但实际上,耗费它毕生时间得到的观察结果仍旧不能证明这两件事之间有必然联系或者因果关系。&/p&&p&&b&从逻辑上还可以这么解释。两件事连在一起发生,发生了一回,经验只能告诉我们这是偶然的。那么无论这两件事连在一起发生了多少遍,再多次的偶然也不能让这个关系变成必然,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次这种情况会不会再次出现。这使得哲学出现一种难以为继的局面,如果我们并不能正确的认识事物,如果我们不能归纳出适用于万物的必然规律,那么哲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b&&/p&&p&&b&此时出来一个救场的人,这个人是康德,康德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呢,他带来了一个比喻。&/b&&/p&&p&这个比喻说,假设每个人终生都必须戴着一副蓝色的有色眼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必须通过有色眼镜的过滤才能被人看到,那么所有人类看到的就是一个偏蓝的世界,而世界真实的面貌是人们永远看不到的。&br&在这个比喻里,有色眼镜是先天认识形式,事物原本的颜色是物自体,人类看到的偏蓝的世界,是表象。 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眼镜都是相同的,不会有人不一样。那么,戴着眼镜其实并不会妨碍人类的正常生活,因为我们的观测结果达成了一致,所以连物理研究的结论都不会影响。反正颜色只是人类自己起的名字而已,那么蓝色和白色在名称上换一下称谓也无所谓,还是可以达成共识。&/p&&p&&b&因此康德认为,这世界上有一些东西是人类永远无法认识的,人类看到的是被人类有限的观测能力片面采集的世界表象。由于每个人对真实世界的先天认识形式都是相同的,所以人类看到的同一个东西的感受还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察觉不到真实被扭曲了。这个扭曲后片面的世界观并不和我们的生活经验相悖,是因为我们采集信息和认知世界的物质系统是相同的,所以我们达成了共识,这就是先验主义。&/b&&/p&&p&比如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世界,都是局限于我们的视听感官的,我们的眼睛对于光的感受,只是大脑对于电磁波的一种图像化处理后的描述,我们感受的波长也是有局限性的,人类和其他动物对于光的波长感受能力就不同,同样我们在感受声波频率的方面也不同,超声波和次声波,我们都听不到,这是由于我们和动物的先天认识形式是不相同的。&b&这说明了,我们的认识永远具有欺骗性和局限性,是真理被我们用一种方式片面的采集,但绝不是真理全部或者本身,只是类似或接近。&/b&&/p&&p&&b&那最后的结论就是:我们只能谈论被我们所认知的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因果律是适用的,在我们观察能力之外的世界,不光是因果律,一切都是可以怀疑的,怀疑就是哲学的生命。&/b&&/p&&p&纵观科学发展历史,就是不断的推陈出新,地心说被日心说打败,日心说又马上退出历史舞台,牛顿的学说建立了当时完美的科学和哲学体系,当大家都以为尘埃落定的时候,以太证实和黑体辐射理论使这座大厦轰然倒塌,量子物理学以摧枯拉朽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粒子和波的争论开始了漫长的历程,波粒二象性好像使它画上句号,结果马上又迎来新的纷争,其中有一个说法:电子在没有观察者的时候是虚无的波,在有观测者时,它是一个粒子,这就是说,只有我们观察这个宇宙的时候,它才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没有观察者时,只是一团团的波!多么时曾相识的理论,我放佛看到了笛卡尔闭上眼睛时,整个世界不复存在。但是这些理论,我们都不能严格的证明它是错误的,我们只能争论。&/p&&p&&b&我们从没有掌握过真理,我们只是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不断地向真理靠近&/b&&/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2286&/span&&span class=&invisible&&2385/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1960&/span&&span class=&invisible&&9538/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
很好的一个问题,谈到因果律,我们的基本线路是这样的:机械论——决定论——因果论——先验论首先,我们来谈谈牛顿,哈哈,不要奇怪,科学和哲学,从来都是纠缠不清的。我们都知道牛顿的力学定律,就是这简单的三句话,但是在当时它却可以解释宇宙中一切物…
唐朝时,天然禅师投宿一处寺院,正是深冬,夜间寒气袭人。&br&&br&&br&天然禅师耐不过寒冷,柴火烧完以后,就径自将寺院大殿的木佛像投入火中来烧。&br&&br&寺院僧人发现,慌忙来救佛像,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住持怒斥道:“你怎么能烧佛像?”&br&&br&天然禅师不慌不忙用火钩子在灰烬里翻动,说:“我在火化佛身,寻找舍利子。”&br&&br&住持怒不可遏:“你荒唐!木头里哪会有舍利子?”&br&&br&天然禅师回道:“是吗?既然是木头,那我再取两尊来烧。”&br&&br&住持当下大悟。&br&&br&佛经说,&b&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b&
唐朝时,天然禅师投宿一处寺院,正是深冬,夜间寒气袭人。 天然禅师耐不过寒冷,柴火烧完以后,就径自将寺院大殿的木佛像投入火中来烧。 寺院僧人发现,慌忙来救佛像,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住持怒斥道:“你怎么能烧佛像?” 天然禅师不慌不忙用火钩子在灰烬…
没想到因为楼下的高票答案,这个问题又被翻了出来。看到各位知乎的小伙伴对哲学问题这么感兴趣真是很高兴O(∩_∩)O~~可惜的是,高票答案很明显核心概念就没有搞清,犯了不少基本错误& &休谟康德怎么总是被拉出来躺枪_(:з」∠)_&br&所以默默爬出来更新一下,主要是为了给哲学洗地。。。&br&&br&题主的问题涉及到了科学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但是问题本身却是模糊的(vague),因为它其实包含了好几个相关的问题。&br&&br&先来看什么是因果关系。关于因果关系,我们所拥有的经验事实只有:&br&事件A在时间t地点p发生了,然后事件B在t`地点p`发生了。进而我们观察到,迄今为止,每次事件A发生,随后事件B就会发生。&br&&br&人们便觉得事件A和事件B之间存在一种神奇的必然性关系,因而A发生,B就一定会发生。也就是说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因果关系的核心要素在于必然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必然性呢?因为自然法则(laws of nature)。比如说,如果我们的世界遵循牛顿定律,那么苹果会从树上落到地上,而不是自由地飞到天上去~&br&&br&所以这个问题的第一个层面是在问:我们所处的经验世界是不是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运行的?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是不是必然地联系在一起的?&br&如果是的话,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上怎么证明两件事之间存在这样的必然关系?&br&--原则上来说,经验无法证明。&br&&br&休谟小机灵说的是,你怎么知道A发生了B就一定会发生?这次有AB,下一次不一定有啊。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下一次A发生了,B就一定会发生?无论我们观察到AB多少次,这些过去的经验都不能作为证据支持下一次有A就会有B。因为我们无数次观察到AB,我们的认知方式倾向于得出AB之间存在某种必然关系的结论,但是,这样的必然关系无法得到经验上的证明。&br&&br&&b&所以休谟并不是说因果关系不存在,而是说我们无法用经验证明存在必然关系,而因果关系并不等同于必然关系。事实上,休谟重新定义了因果关系,其中的核心要素是经常性联结(constant conjunction),以此来取代必然关系(necessary connection)。&/b&&br&&br&休谟的贡献并不是消解了因果关系,没有必然关系并不代表我们的世界不遵从任何自然法则。事实上,哲学家们(其中以伟大的David Lewis为代表)追随着休谟的步伐,建立了一套新的理论来解释自然法则。这个理论一般被称为休谟式的自然法则解释(Humean Account of Laws of Nature)。根据这个理论,经验世界里只有许许多多的物体(physical objects)以及发生在它们身上许许多多的个别事件(particular events),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尤其是没有必然关系)。我们观察到的、已经发生了的物体的运动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科学定律/科学法则(scientific laws)是我们对世界上已经发生了的事最简洁、最有效的描述。&br&&br&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些物体必须按照我们总结的自然法则来运动。当你用手去拿杯子的时候,根据以往的经验,你期待你会把杯子拿在手里。但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保证你下一秒一定会拿住杯子,而杯子不会突然飘走~我们所知的自然法则也并不能解释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不能解释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它只是落到地上,没有为什么;也不能解释鸽子为什么这么大,它就是这么大=。=&br&&br&由于没有任何自然法则来规定这个世界的运转,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它说不定完全是chaotic(混乱的、混沌的),而我们所观察到的规律性其实只是一个巨大的巧合而已。没有人可以保证这些规律性会延续下去。而我们现在所有的科学定律只不过是人类对于这些规律的最简单(simplicity)、最有效(strength)的系统性概括和总结(generalizations)。&br&没错,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_(:зゝ∠)_ &br&&br&还有另一小撮哲学家觉得才不是这样呢,他们被称为必然论者(Necessitarians)。在他们看来,我们的世界是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的,因果事件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必然性的关系。而这种必然性的关系就是你下一秒会拿到杯子的保证。&br&&br&这两种理论--休谟式的自然法则解释和必然论--都是对于同样的经验事实的解释,所以从经验上是无法区分的。现在在哲学界,据我所知,休谟式的自然法则解释理论是占有主流地位的。双方的论证基本都是以(1)努力建构、完善自己的体系;(2)攻击对方体系来展示“我就是对的,你就是错的”。&br&&br&我个人觉得支持休谟式的自然法则解释理论对必然论的攻击最重要的:&br&“哎呀你说什么law啊~那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我不懂呀~有它存在的经验证据嘛~没有你说个蛋呀~反正你说的什么law我不懂我不懂我就是不懂~不服你来打我呀~”&img src=&/1a3eac21ca8e66282b7cfa5_b.jpg& data-rawwidth=&272& data-rawheight=&22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2&&&br&(咳咳。以上只是答主丧心病狂地脑补,如和事实相符,纯属巧合~但其实大概意思就是这样的。)&br&&br&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再来看题主的问题:&br&(1)如果你理解的因果关系是一种必然性关系,那么学界普遍认为这样的必然性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经验证据)。休谟特别指出,我们关于必然性的观念其实来自于我们的认知方式--在经历了无数个事件AB之后,一旦事件A又发生了,我们会自然而然的期待事件B也会随之发生。&br&&br&(2)如果你理解的因果关系只是前人总结大量经验得到的一种规律性关系,那么在我写下这句话之前的所有经验都会告诉你,存在这样的规律性——如果下一秒发生了什么事打破了这些规律,科学家会告诉你不是没有规律而是之前的规律总结错了_(:зゝ∠)_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性,表面上看应该是和我们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关,往深里说,只是一个巨大的巧合,它就是这么发生了没有为什么_(:зゝ∠)_ (——& 我个人觉得他们这么说是在无理取闹,不过你不用理我_(:зゝ∠)_&br&&br&其实题主的问题还可以继续问下去,如果休谟式的自然法则解释理论是正确的,因果关系并不是必然的,那么我们要如何重新定义因果关系呢?又要如何区分必然关系和相关关系(correlation)呢?&br&&br&休谟式的自然法则解释理论者又发展了新的因果关系理论--反事实因果(counterfactual causation),这样的因果概念是建立在可能世界和相似性的基础上。(关于可能世界可以参考&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什么是「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 - 与光同尘的回答&/a&)&br&&br&事实上,我们日常中对于因果的认识其实是非常naive(天真的)。因果关系并不是一个很严格的概念,没有绝对的标准来判断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至于为什么,一定要看&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理解 David Papineau 的因果观? - 与光同尘的回答&/a&。&br&&br&而这些都和高票答案最后指向的怀疑论是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的。哲学有这么多这么多这么多这么多这么多这么多这么多这么多有趣的观点和讨论,说什么最后都扯到怀疑论一点都不利于一点都不利于建立我大哲学酷炫狂霸拽的积极形象╭(╯^╰)╮。&br&再看到:&br&“这使得哲学出现一种难以为继的局面......那么哲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br&我能说脏话吗?不能吗?那我能替康德说脏话吗?&br&&br&这个问题和决定论及概率论之间的争论是有区别的(看到楼上有搞混的真的好捉急啊)。对于有些必然论者来说(比如说Tim Maudilin),自然法则也可以是概率性的法则--比如说,事件A发生,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事件B会发生,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事件C会发生。&b&必然论并不蕴含决定论&/b&。另一方面,即便必然关系不存在,并不代表我们不能预测未来,我们还有大confirmation theory啊!哲学家不是只有休谟康德啊!
没想到因为楼下的高票答案,这个问题又被翻了出来。看到各位知乎的小伙伴对哲学问题这么感兴趣真是很高兴O(∩_∩)O~~可惜的是,高票答案很明显核心概念就没有搞清,犯了不少基本错误& &休谟康德怎么总是被拉出来躺枪_(:з」∠)_ 所以默默爬出来更新一下,主…
丛飞夫妻的一生,对于芸芸众生而言,是“善无善报”的典型,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反面教材。大家看到了他们的生活之后大多数人是不会去学习他们的,说明白点他们的所作所为“明善实恶”,所以把丛飞树列为感动中国的100人之一、把他二人作为我们青年人的楷模,只会误导国人。&br&在这点上,我们可以看看美国首富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的做法。他是全球第一大慈善家,个人累积捐款达400多亿美金,资助非洲贫困地区,艺术,环境保护,医学研究等等。同时在“修身”方面盖茨也很节俭,从不花不必要花的钱,比如坐飞机从来都只坐经济舱,不贪图高等舱的舒适与享受。在“齐家”,方面盖茨在生活中并不降低生活质量而亏待自己以及家庭成员,他花费了一亿美金修建了依山傍海的豪宅,就是为了让自己和妻子过上无与伦比的舒适生活,下班后没有一点点家居烦恼,从而可以充分休息,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去上班,“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可以继续向社会捐赠更多的财富,去“治国、平天下”,这样比尔盖茨就实现了慈善事业的良性循环,即善其身,又兼济天下。这全面诠释了中国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br&试想一下,作为富豪,世上有几个人愿意为了别人而失去千辛万苦挣来的财富和高品质的生活水准?相反,丛飞忽略妻子女儿的权利,把慈善和个人利益、家庭利益对立起来,他过度行善,把自己的行善资源过度利用,竭泽而渔,把道德变成了义务,把义务变成了债务。最终行出师未捷身先死,妻子离异,留下老母幼女,患癌逝后又留下一对寡母孤儿,可以说,家破人亡,这不是给慈善事业涂上了悲壮色彩,令后人视慈善为畏途,望而却步吗?丛飞的家庭悲剧只能让富豪们认为乐善好施是一件代价高昂的事。&br&盖茨的行为为全球富豪树立了乐善好施的光辉榜样,并且他的事迹具有可学习性,因为富豪们看到不必抛家舍业,就可以进行慈善事业,不影响自己的高品质生活,又能积善行德,获得慈善家的美名,何乐而不为?&br&对于贫困生来说,艰难困苦,玉汝以成,丛飞对178名贫困生捐助了300万,平均每人合1.5万,真的需要这么多钱吗?在丛飞因病而潦倒的时候,有家长给他打电话中说:“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还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这不是坑人吗?”丛飞回答说:“我病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演出,暂时没法寄钱了。”家长则问:“什么时候病能治好?”对于这个问题,丛飞也答不上来,因为自从住进医院,大夫就没有和他谈过出院的事情。&br&有个贫困生给丛飞写信说:“我们以为你是大歌星,一场演出就收入几万,所以接受了你的资助之后,花钱大手大脚也不心疼……我们错了”,这样的资助只能培养依赖他人,不知道感恩,缺少艰苦奋斗精神的懒汉。只有那些最贫困的,不接受资助就要失学的孩子,才值得资助。&br&丛飞资助178名贫困生,这不是他的法定义务,究竟谁应该资助这些贫困生呢?政府,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丛飞为政府省下了300万,但是政府每年却有2千亿用于官员们的吃喝。&br&  丛飞用自己的行动来揭示贫富极端不均的社会现象,他不屑于和为富不仁的富人社会同流合污,而反过来,丛飞却成为了他们拿来歌颂和粉饰社会一个工具!&br&  丛飞邢丹,安息吧,天国里没有人需要资助。&br&全文陈述之此,我想丛飞二人之善恶,应该已经明了,他们的的生命意义也就无损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真理性了。&br&《了凡四训》中也提到只有大善之人和大恶之人,才会产生和自己“命中注定”不相一致的命运。从他们现在的命运结局看,可以肯定的是,丛飞二人至少不是大善之人,至于他二人的命运是劫数如此还是大恶之人加剧了这种夭亡命运的到来,老天自由公道。
丛飞夫妻的一生,对于芸芸众生而言,是“善无善报”的典型,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反面教材。大家看到了他们的生活之后大多数人是不会去学习他们的,说明白点他们的所作所为“明善实恶”,所以把丛飞树列为感动中国的100人之一…
谢谢邀请回答,为我提供灵感。&br&《变先生怪奇系列》有一个故事便是讲与佛经有关的故事的。&br&先说明一下,佛家对因果的定义,并非是种恶因得恶果,而是有因必果。&br&甲残杀生灵,是为种恶因,但是甲却不一定得恶果。反而一生顺达,富贵无极。&br&乙一心向善,却说不定得到甲的果报,死得凄惨,悲苦一生。&br&有人种下恶因,必有人得报恶果。&br&公平么?&br&对佛家而言,便是如此。&br&佛家讲究的是有因有果,并不讲究谁因谁果。&br&就像你往茶杯放毒,大家自由取茶杯来喝,肯定有人中毒,但不一定是放毒的那个人。&br&换名话说大家就明白了:&br&杀人放火金腰带,&br&修桥补路无尸骸。&br&&br&你这亲戚层次还低,给他说也不明白。&br&另外,请关注怪奇更新
谢谢邀请回答,为我提供灵感。 《变先生怪奇系列》有一个故事便是讲与佛经有关的故事的。 先说明一下,佛家对因果的定义,并非是种恶因得恶果,而是有因必果。 甲残杀生灵,是为种恶因,但是甲却不一定得恶果。反而一生顺达,富贵无极。 乙一心向善,却说不…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br&蒲公英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br&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br&&br&子弹退回枪膛,&br&运动员回到起跑线,&br&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br&&br&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br&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br&帮我把书包背上。&br&&br&你还在我身旁。&br&——ZT香港中文大学微情书一等奖作品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 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
人渣什么时候遭到报应,取决于受害者什么时候停止祈祷,开始反击。
人渣什么时候遭到报应,取决于受害者什么时候停止祈祷,开始反击。
佛经里说宇宙每个世界像一张大网上的珍珠一样。&br&之前我基于现代科技的理解,宇宙在急速膨胀,星云、银河系是杂乱无序的分布;这和佛经中说的不一样。&br&因此心中一直存疑。&br&&br&直至今天看到这个&a href=&///?target=http%3A///a/409.htm%23p%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宇宙“穷游”路线图:绵延五亿光年&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64e08baaf390a2d4a5ef95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64e08baaf390a2d4a5ef95_r.jpg&&&blockquote&图中显示的为宇宙网分布图,每个发光点都代表着一个星系或者是星系团,除此之外的宇宙空间除了黑暗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或许也是未来星系旅行的路线图,沿着星系网的分布我们能够找到旅游目的地。&br&&/blockquote&&br&&img src=&/27cb3ba256dc6adaa3e2bb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27cb3ba256dc6adaa3e2bb_r.jpg&&&br&当时我的脑海中浮现的,即是《梵网经》记载:&br&&blockquote&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br&&/blockquote&&br&那些演化了无数时间的生命体,看着浩渺的宇宙,星空流布如幡如盖。&br&他们一念间,我们的银河或许已过万亿年,其间多少生命的生灭倏忽而逝。&br&如庄子的视野,天地如一指、万物如一马。&br&而我们却如朝菌不知晦朔,如草木不过百年。&br&&br&昔时的毗耶离庵罗树园,佛陀和弟子们在上课,天龙八部也来听讲。&br&佛陀问舍利弗在他眼中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舍利弗说我看这个世界坑洼不平,充满草木荆棘。&br&这时一个天王说,我看这个世界和天宫一模一样地整洁美丽啊。&br&&br&幸而生于这个时代,&br&我们能确信坐地日行八万里;&br&我们能和列子一样御风而行,朝游北海暮苍梧;&br&我们也能和螺髻梵王一样,看到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像玻璃珠一样闪烁于空中。&br&&br&《史记》为信史,可三皇五帝过去千万年,上古的资料,太史公采信孔子。&br&遇到暂时无法理解的事物,我们或以科学理解,或采信佛陀,或心中存疑;这些都不妨碍我们努力生活,与人为善。
佛经里说宇宙每个世界像一张大网上的珍珠一样。 之前我基于现代科技的理解,宇宙在急速膨胀,星云、银河系是杂乱无序的分布;这和佛经中说的不一样。 因此心中一直存疑。 直至今天看到这个: 图中显示的为宇宙网分布图,每…
&img src=&/bca135ae660fa2c39178_b.png& data-rawwidth=&528& data-rawheight=&2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8& data-original=&/bca135ae660fa2c39178_r.png&&&br&可能看起来三观不正,但我很认同他的看法,丛飞的心态是异常的。&br&&br&不是因为无私助人,不是因为甘于清贫。&br&&br&而是他拥有家人,拥有孩子,却仍可以如此不顾一切的热衷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慈善。&br&&br&同样是资助贫困儿童,白方礼老人得到的几乎是一致的赞许与尊敬,而丛飞不然。&br&&br&因为白方礼老人同样甘于清贫,却是对于自己的梦想一力承担,他拉扯大自己的家人孩子,让他们成功独立,然后独自一人默默的资助其他儿童,没有要子女一分钱,这是一个真正有担当的人,他即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也是一位值得尊重的老人。&br&&br&但丛飞呢?他作为一位丈夫,没有给妻子足够的幸福,他作为一位父亲,没有给孩子足够的保障,没有谁会想要这么一位可以说是不及格的亲人,他的乐于助人不仅仅是不顾一切,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br&&br&这才是丛飞褒贬不一的真正理由,他将助人的理想摆到了身为丈夫与父亲的责任之上,这种异常的缺陷让人难以对他产生认同感。
可能看起来三观不正,但我很认同他的看法,丛飞的心态是异常的。 不是因为无私助人,不是因为甘于清贫。 而是他拥有家人,拥有孩子,却仍可以如此不顾一切的热衷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慈善。 同样是资助贫困儿童,白方礼老人得到的几乎是一致的赞许与尊敬,…
谢邀。&br&蚊子咬你,你拍死它,同时也拍死了它肚子里的孩子,等于灭它全家。&br&蚊子咬你,你驱走它,让它去咬别人,咬到还好,没咬到的话就惨了,肚子里的孩子没营养,也是全家灭亡。&br&&br&这还没完,拍死蚊子是恶业,那蚊子咬人不也是么?你拍死蚊子,等于拍死了一支蚊子军队,既让它们不用种下恶业,也让很多很多人不被咬,自己积累了善业。&br&最重要的是,说不定它们下辈子投胎为人,闻佛法而大彻大悟,那你简直功德无量了。&br&&br&还没完,如果你的血有传染性,那蚊子吸了你的血,你不拍死它,等于间接害了其他人。&br&&br&就算你的血的是干净的,但也给蚊子去吸其他有传染性的血,留下了可能性,你同样脱不了干系。&br&&br&结果你崩溃了。&br&&br&佛说因果,是为了让我们认清一切的无常和苦,从而远离颠倒,究竟涅槃。你以为是与蚊子斗,其实不过是与我们颠倒的心在斗。
谢邀。 蚊子咬你,你拍死它,同时也拍死了它肚子里的孩子,等于灭它全家。 蚊子咬你,你驱走它,让它去咬别人,咬到还好,没咬到的话就惨了,肚子里的孩子没营养,也是全家灭亡。 这还没完,拍死蚊子是恶业,那蚊子咬人不也是么?你拍死蚊子,等于拍死了一…
&p&&b&&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谈无语:「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a&&/b&&/p&&p&&b&因果&/b&是存在的;&b&报应&/b&也存在;但把&b&因果报应&/b&组合在一起,则是不折不扣的“&b&道德鸦片&/b&”。&/p&&blockquote&题主的问题:佛所提出的因果报应是真的话,那南京大屠杀的逝者就是注定要死亡的吗?&/blockquote&&p&如果由结果反推,那么答案是“注定要死”,因为这些人已经死亡了。&/p&&p&如果从&b&因果报应&/b&上来解释,说这些人死是因为他们前世造了什么孽,今世作了什么恶,才有这样的劫难。&/p&&p&&b&我反对!&/b&&/p&&p&《论语》里面三位先王是这样说的:&/p&&blockquote&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br&(汤)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br&(武王)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blockquote&&p&尧说:“好啊!舜。天命降临到你的身上,让你继承帝位。如果天下都很穷困,你的帝位也就永远结束了。”&/p&&p&商汤说:“如果我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百姓;如果百姓有罪,罪都应归结到我身上。”&/p&&p&武王说:“百姓有错,在我一人。”&/p&&p&&b&国家大乱,民不聊生,赤地千里,国破家亡。&/b&&/p&&p&这是谁之过?&/p&&p&&b&归根到底是领导人的罪过。《老子》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b&&/p&&p&君王和领导人享受天下所有老百姓的供养,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和地位,那么他就要承负全天下人的苦难,他应该带领人民、领导人民,让人民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中国儒家、道家数千年以来共同传承的精髓。这也是治国的大要。&/p&&p&佛教自从流传世俗之后,就编造一些报应故事,将所有的不幸和苦难归结于前世作了恶、犯了罪(然而并没有任何证据佐证),以此来说明因果报应循环不爽。&/p&&p&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前世的恶因、罪行,究竟是真有还是胡说八道?&/p&&p&世俗佛教从来也无法正面回答这个问题。&/p&&p&所以世俗佛教“&b&因果报应&/b&”这个学说的成立的基础就是一个未经证实的假说,那么建立在一个无法证明真伪的假说之上的理论,其可信度又有几何?我相信凡是正常智商的人都能想清楚。&/p&&blockquote&宋儒理学对此早有批判: 陈淳抨击因果论,认为“因果之说全是妄诞”,他批评道:“所载证验极多,大抵邪说流入人心,出此等狂思妄想而已。&b&温公谓三代以前何尝有人梦到阴府见十等王者耶&/b&,此说极好,只缘佛教盛行,邪说入人已深,故有此梦想。”&/blockquote&&p&即便我真的要用因果学说来解释南京大屠杀的惨祸,我们也应该清晰的认识到:&/p&&ul&&li&中国国力积弱,无力自卫&/li&&li&日本帝国主义凶残无道&/li&&/ul&&p&这些才是大屠杀发生的&b&主因&/b&。把大屠杀的“&b&果&/b&”归结到三十万死难同胞自身的“&b&因&/b&”,第一无知;第二无耻。希望这样的流毒不要继续在知乎上散布。&/p&&p&最后,我并不反对每个人用“因果报应”来约束自己,修养自己的道德。但我们千万不要用“因果报应”去审视他人的行为,甚至做出一些无逻辑、无智慧的判断。&/p&&p&相信佛陀再世,也不愿意看到“因果报应”被某些人如此的滥用。&/p&&p&&br&&/p&&p&针对上面&b&《老子》:“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b&,我做个广告,我成立了一个收费的知识星球,里面每周分享一章道教的经典,目前是道德经。已经更新到了第七十六章。喜欢的人可以选择加入。&/p&&p&&a href=&///?target=https%3A///BIuNJI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BIuNJI&/span&&span class=&invisible&&a&/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img src=&/v2-02bfede94f653c2e0fb96da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310& data-rawheight=&36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0&&&img src=&/v2-2cb496c3cbacdda648118e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6& data-rawheight=&6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6& data-original=&/v2-2cb496c3cbacdda648118e_r.jpg&&
因果是存在的;报应也存在;但把因果报应组合在一起,则是不折不扣的“道德鸦片”。题主的问题:佛所提出的因果报应是真的话,那南京大屠杀的逝者就是注定要死亡的吗?如果由结果反推,那么答案是“注定要死”,因为这些人…
就算是未完成,也懒得改了。&br&&br&===========================================&br&&br&为了方便考察,现将所谓的因果关系进行两种限定:&ul&&li&&u&广义的因果&/u&,或记作&u&「因果」&/u&,指用「因为」和「所以」来进行连接的句子,采用这个概念是为了同时顺便考察题主口中说的逻辑关系和各类推理。所以,任何两个判断之间,只要可以用「因为」和「所以」来进行连接,就具有广义上的因果关系。这里的判断并不限于实然性判断,同时包括了应然性判断和价值判断。&/li&&li&&u&狭义的因果&/u&,或直接称为&u&因果&/u&,指&b&事件&/b&之间的一种关系。事件之所以为事件,是因为它有&u&过程&/u&,「我是人」不是一个事件(这一点有待考量),「我变成了一条狗」则是一个事件。事件开端之时我是人,而事件结束之时我是狗,显然发生了时间的流动。并且,既然是事件,那么也就应该仅仅包括实然性判断,而排除价值判断和应然性判断(此句存疑)。请注意,并不是所有用「因为」和「所以」连接的两个事件之间就具有狭义上的因果关系(此句存疑)。即便有,「因为」之后跟着的未必是原因,而「所以」后面跟着的也未必就是结果。&b&狭义因果涵盖的范围,是本文讨论的主题。&/b&&/li&&/ul&&br&&br&&u&广义的因果&/u&有两种:&br&&ol&&li&&b&有时间先后的&u&「因果」&/u&&/b&,往往体现为&u&微观-微观&/u&的或者是&u&宏观-宏观&/u&的。举例:这个电子的出现是&b&因为&/b&原子核发生了 β 衰变(&u&微观-微观&/u&);我打了你一下,&b&所以&/b&你觉得疼(&u&宏观-宏观&/u&)。(可以看到这两个例子同时也是狭义的因果关系。暂时没有想到好的不是狭义因果关系的例子,或许所有有时间先后的都是狭义因果?存疑。)&/li&&li&&b&无时间先后的&u&「因果」&/u&&/b&,比如逻辑中的&u&「因果」&/u&,又比如某些&u&微观-宏观&/u&的(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关键点)。举例:&b&如果&/b&所有 R 都是 S ,所有 S 都是 P ,&b&那么&/b&所有 R 都是 P(逻辑);水汽化是&b&因为&/b&水分子的运动加剧,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u&微观-宏观&/u&)。请注意,水分子之间距离变大和汽化是同时发生的过程,只不过一个是微观层面上的,另一个是宏观层面上的。个人认为&u&微观-宏观&/u&的&u&因果&/u&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逻辑&u&「因果」&/u&的特例(因为我们实际上重新定义了这个语词),但是人们却会用另一种态度对待&u&微观-宏观&/u&的&u&因果&/u&。毕竟大多数人会认为,水分子间距变大的确就是汽化的原因。很神奇是吧?&/li&&/ol&&br&进行这样的二分显然是合理的。但是,除了逻辑的确是无时间先后的因果之外,是否所有&u&微观-微观&/u&的或者是&u&宏观-宏观&/u&的都是有时间先后的,以及是否所有&u&微观-宏观&/u&都是没有时间先后的,尚且存疑。现在能够确定的只是,大部分&u&因果&/u&都是有时间先后的&u&微观-微观&/u&的或者是&u&宏观-宏观&/u&的。&br&&br&ps. 请注意「因为」、「所以」和「如果」、「那么」这两组词语的区别。「因为下雨,所以低湿了」,前后件都是对&b&事实&/b&的陈述。而「如果天下雨,那么地就会湿」是对&b&事件&/b&(&b&事态&/b&)的陈述,并且如果的确没有下雨的话,那么「如果天下雨,那么地就会湿」就是一个&b&反事实条件句&/b&。而在没有特别限定的情况下,这只是一个&b&假言判断&/b&。「如果」、「那么」并不会&b&影响&/b&或者说涉及&u&因果&/u&关系。【当然,也并不完全如此,比如说一个完整 MP 推理是:如果天下雨,那么地会湿,又因为下雨了,所以地会湿。形式化之后便是:p→q,p,所以 q。】&br&&br&&br&有时间先后的&u&「因果」&/u&是难定义的,正如@唐逍 所说的那样,因为定义日常语言中的语词本身就是难的,同时&u&狭义的因果&/u&也是难定义的。下面这两个例子无论是作为有时间先后的&u&「因果」&/u&还是&u&狭义因果&/u&&b&难以定义&/b&的示例来进行考量都没有问题:&br&&blockquote&【例 1】一个外星人每次都在进感应门的时候喊一句阿里巴巴,并且无一例外地,门都会开(实际上是因为红外感应),在这种情况下,&b&每次&/b&有 A 的时候,B 都会发生(A 是「喊阿里巴巴」,B 是「感应门自动打开」),所以 A 是 B 的充分条件,但是说「A 是 B 的原因」则不符合我们一般的用法。【反驳充分条件作为因果关系的定义,显然「喊阿里巴巴」这个行为不必要】&br&【例 2】有两个杀手 A 和 B 再各自不知情的情况下,同时向 C 的心脏开枪。显然,如果仅仅是 A 不开枪,那么 C 也会死,A 开枪不是 C 死亡的充要条件,而仅仅是充分条件。B 同理,所以,按照责任和因果的关系(由于如果一个事情和我完全没有因果关系,那么我也不必为之负责),A 和 B 都不必为 C 的死负责(A 可以说,即便我不开枪,C 还是会死)。【反驳充要条件作为因果关系的定义。另一个例子是,你母亲生了你是你死亡的充分必要条件】&/blockquote&可见,要定义&u&因果&/u&是十分困难的,无论我们使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来进行定义,都可以轻易找到反例(这里的反例是指那些虽然符合我们给出定义,但却明显不符合我们日常语言用法的特殊情况,比如说上面两个)。更准确地说,是我们在定义&u&因果&/u&以及有时间先后的&u&「因果」&/u&的时候,无法界定到底需要多么强的必要性。&br&&br&ps. 当然我知道,有另一些尝试,比如说一组充分条件中的必要条件,或者是一组必要条件中的充分条件,或者是另外的一些嵌套方式。但总而言之,每一种定义最终都会有问题。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只可能给出一个必要条件或者是一个充分条件,而没有办法给出一个等价定义,因为因果总是受到了休谟问题的限制。所以,我会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一些别的条件上,比如说时序性。&br&&br&&br&在定义这类因果的时候,有两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是时间顺序,另一个则是「事件」。为了区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我们会说:&blockquote&事件 A 是事件 B 的原因,iff(当且仅当) &u& A 先于 B 发生&/u&,并且每当 A 发生的时候,都必然地有 B 发生。&/blockquote&这便是以充分条件定义因果的一个例子,虽然这个定义是错的(考虑看到闪电和听到打雷,两者互不为原因),但是 A 先于 B 这一点却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我们就无法区分充分和必要了。参考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blockquote&如果 A 是 B 的充分条件,那么每当有 A 的时候我们都有 B&/blockquote&以及&blockquote&如果 A 是 B 的必要条件,那么每当有 B 的时候我们都有 A&/blockquote&显然,根据 A 和 B 的对称性,如果我们不用一个不对称的条件加以限制,那么对于某些原因和结果互为充要条件的事件,就会出现 A 和 B 互为因果的情况。(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世界上不可能出现两个事件互为充要条件,除非这两个事件是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述方式,比如说「水汽化」和「水分子间距扩大到某个特定值」)&br&ps.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事件和事态之间的关系。所谓&b&事件&/b&,是一种&b&事实&/b&,而&b&事态&/b&,是&b&可能的事实&/b&。&br&&br&一般来说,我们研究因果,尤其是研究历史事件之间和法律问题中的因果关系的时候,考虑的是事件之间的关系。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会考虑一些事态之间的关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在使用一个反事实条件句的时候。如果现在没有下雨的话,我们会说,「如果现在天下雨,那么地就会湿」,并且同时,我们还会认为「如果现在天下雨,那么地不会湿」是错的。虽然后一句话是逻辑真的。这也就反映了一个问题:在单纯的假言命题中,「如果」、「那么」表示的一种假设,一种语句的真值的逻辑运算(如果 p 那么 q 等值于 非 p 或者 q);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这个东西理解为假言命题,而把它理解为反事实条件句。那么这个东西就可以表示某种因果关系。并且事实上我们经常会使用这种语句。&br&&br&另外,如果可以将「观测」视作「薛定谔的猫死亡/没死」的原因的话,那么我记得不确定性不仅仅是未来所拥有的性质,过去也有不确定性,所以似乎存在现在的观测可以影响过去,即虽然历史从 A 到 B 可以有很多可能的轨道,但是观察可以使得轨道确定下来。于是「现在的观察」也可以作为过去发生的事件的原因。&br&不过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过去是在现在之后被确定的,但是从主观时间的角度上来出发,我们还是会认为观测先于确定过去。不过这种东西要说清楚的确有点困难。&br&&br&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就是,在这类有时间先后的&u&「因果」&/u&中,形如「地湿了,所以刚才下雨了」的这类句子显然不在狭义的因果的考量范围内,因为「因为」和「所以」所连接的两个事件竟然是倒过来的。然而这种句子在很多地方都很常见,凡是要用到&b&溯因推理&/b&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句子。比如说在法律上根据遗留下来的证据,来推断嫌疑犯的行动(因为正确的因果关系是嫌犯的行动导致了证据的留下)。又比如说医生根据病情判断病因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反过来。但是事实上是,我们虽然颠倒地使用了「因为」和「所以」,但是我们要表达的意思并未发生改变,「因为」和「所以」只是表示我们进行推理的时候,推理进行的顺序,而由于我们在进行溯因推理,所以我们想表述的依旧是因果关系,只不过我们是先陈述了结果,然后陈述了可能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而这里的「因为」表示我们先知道了什么,「所以」表示我们后知道了什么。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似乎&b&凡是和是用「因为」和「所以」连接有时间顺序的句子,就是狭义的因果判断。&/b&注意,有人可能会对此进行反驳,最简单的例子是去问「因为有闪电,所以有雷声」算不算一个因果判断。我的答案是:这是一个因果判断,但是它是错的。而且根据休谟问题,这种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情况类似于逻辑中的:「这是一个演绎论证,但同时是一个形式谬误」。&br&&br&&br&关于有时间顺序的广义因果中的最后一个问题是,&b&有时间顺序&/b&的&u&广义因果&/u&是否只能是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即,如果句子 A 和句子 B 是两个有时间顺序的句子,那么 A 和 B 是不是必须都要是事件,如果不是,那么 A 和 B 还可以是什么?&br&&br&首先我们说了,能够成为 A 或者 B 的只有三类:实然性判断、应然性判断和价值判断。除了第二类应然性判断中可能出现祈使句之外(我们应该行善)。其它都是陈述句。&br&接着,它还需要在时间轴上面有自己的位置。这样,应然性判断似乎就会被踢出去了,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给这类句子找到一个合适的时间段或者时间点来放置。但是考虑下面这个句子,我们又会觉得犹豫:「因为我应该去救人,所以我跳下去救人了」。我应该去救人的确是应然性判断,从逻辑上来说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并且的确是前者导致了后者。类似的还有价值判断+事实陈述:「因为这幅画很漂亮,所以我把它买下来了」。在考虑这两类情况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把「我」的想法作为事件的原因,而应该把「『我』持有这种想法」作为事件的原因,想法本身会分为观点和事实,但是「持有想法」这只能是事实(毕竟,「因为我应该去救人,所以我跳下去救人了」是一个第一人称的陈述,正常情况下我们陈述这个事件的时候会变成「因为他&b&觉得&/b&自己应该去救人,所以他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了」,而不会说「因为他应该去救人,所以他跳下去救人了」)。「持有想法」这个&b&事实&/b&在时间轴上占据了位置。这也便解决了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结合问题。至于应然性内部的结合为什么不会是一个因果判断,留在逻辑的部分说。&br&&br&另一个子问题是一个陈述是否为事件的判定,我们知道,每个事件都有起始,中间的过程则是这个事件占据的时间。但是有一些陈述是没有开端的,比如说「华盛顿不是中国人」。当然这句话有其暧昧之处:在没有华盛顿这个人的时候,这句话对不对呢?那么把它换一种说法:「所有名字叫做『乔治 · 华盛顿』的人都不是中国人。」&u&命题&/u&的暧昧之处就在于,一个准确的命题应该是时间独立的,比如说「凯撒于公元前 48 年击败了庞培」这个命题,在决定论的观点下,或者是在平行世界,考虑本世界这条世界线的情况下,无论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都是正确的,这句话在公元前 200 年是正确的,在公元 1 年也是正确的,在公元 2012 年也是正确的。当然,在非经典逻辑的某个框架下,这句话在 公元前 200 年处于未确定的状态,而在公元前 48 之后则为真。&br&还有一个子问题是事件时间先后的判定,不同的事件占据的时间可能是交叠的,并且每个事件的准确开端和准确的终点都是难以界定的。所以要如何判断两个事件是否一前一后呢?暂时没想到方法。考虑下面这个例子:「因为我不是会员,所以我不用交会费」。有多少人认为这两个句子之间有时间顺序?又有多少人认为这两个句子之间有因果关系?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是一个解释。所以我暂时没有考虑清楚这种话要放在有时间先后的这一块还是下面的没有时间先后的那部分来展开讨论。或许这是这个问题中最困难的部分,至少我现在都没有想到处理的方法。&br&&br&要解决是否为事件,以及事件的时间顺序,这两个问题似乎可以一并处理。我这里想到了一个方法,暂且来考察一下这个方法好不好吧。&br&假定,我们用命题的真值转变的时间点,作为事件的时间点,那会如何?当然首先必须要承认,这个东西本身是不好的,因为一个事件有两个时间点,起始点和终止点。当然,也有些陈述是只有一个时间点的,比如说「考试结束了」,又或者是「我吃完了」。但是大部分的行动都有两个时间点。(并且「考试结束了」算不算一个事件呢?)&br&关于「命题的真值转变」,还是以凯撒为例,在公元前 48 年之前,我们刚才陈述的关于他的命题为&u&不确定&/u&,而之后则为&u&真&/u&。可以认为这个转变发生在公元前 48 年的某一个点上,暂且不深究。&br&但是华盛顿问题呢?华盛顿问题中,我们会遇到一个窘况,就是,对于命题「所有名字叫做『乔治 · 华盛顿』的人都不是中国人」,它的真值尚未发生改变,也即,从过去到现在,这个命题的真值,一直都是不确定。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这是因为「所有」断的不仅仅是过去所有,还包括未来所有,所以这个命题在出现反例之前,真值都是不确定,准确来说,是永远不可能为真(除非人类死绝了并且到那一天为止都没有叫「乔治 · 华盛顿」的中国人?)。(请不要吐槽,虽然准确来说,科学中的几乎所有结论都和这个命题一样,真值应该是不确定才对的,否则就不具有可证伪性了,当然这里的可能世界应该连规律的其一性都否定掉了)&br&但是,如果改成「存在一个名字叫做『乔治 · 华盛顿』的,成为了美国总统的一个特定的人,他不是中国人」的话,那么这个命题就就纠结了……&br&为了方便起见,考察只有两个属性的命题(反正方法差不多):「存在一个名字叫做 乔治 · 华盛顿 的人,成为了美国总统」。它在华盛顿出生之前是假的,因为世界上还不存在一个乔治 · 华盛顿,但是在华盛顿出生之后是不确定的,因为不知道这个人会不会成为美国总统,当然,当时好像也还没有美国的概念,不过先不管美国了。再接着,在华盛顿成为美国总统之后,皆大欢喜,命题为真。&br&先别忙着开心,这只是理想的情况,如果在他之前,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叫做「乔治 · 华盛顿」的人,情况将会更为复杂。首先我要问,「存在一个名字叫做 乔治 · 华盛顿 的人」这句话,在现在是不是真的?这个的确很奇怪,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叫做「乔治 · 华盛顿」(假设的确没有)。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认为他存在,但是我们不知道存在的是什么,或者说,他仅仅是过去存在,但是我们也笼统地将此称为存在。没有人直接说「乔治 · 华盛顿不存在」吧?当然,这个其实影响并不是很大,即便认为乔治·华盛顿现在不存在也没有问题,看一下真值变化的过程吧。&br&首先,假设第一个华盛顿出生了,这个时候命题的真值改变,从假变成不确定。&br&然后,假设他死了,由于他死的时候不是美国总统,所以命题的真值变回假。在这里,无论我们是认为现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还是过去存在也叫做存在,命题都会变成假,因为我们知道他不是美国总统。&br&所以我们回到了开始的情况。&br&当然,这是假设这两个人的时间线,没有重叠,如果有重叠会是另外一种更为简单的情况。&br&&br&不好意思……槽吐远了……其实我本来只是想说,「乔治 · 华盛顿是美国总统」这句话,在不同的翻译方式下,就会有不同的时间点的插入。虽然后者才是正确的翻译方式,并且我们可以通过无数多的限定方式,或者就是直接指定的方式,来确定我们所指的对象就是第一任美国总统华盛顿这个个体。但是毫无疑问,第二个解释的时间轴让我们觉得有些不舒服,因为他的第一个命题真值跳跃点出现在华盛顿出生的那一瞬间。而这和我们真正想要讨论的内容往往没有关系。比如说我们可能陈述一个形如,「乔治 · 华盛顿是美国总统,所以 blah blah blah ……」的因果关系,在这里,谁他妈在乎华盛顿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反而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种坑爹的解释的定位会准确一些。当然,也可以通过限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说把要求限定为:命题真值变成真的时候。但是你让「乔治 · 华盛顿是中国人」情何以堪呢?这又是一个有趣的难点。&br&&br&&br&&br&对于后一种&u&「因果」&/u&,则会略微复杂一些,因为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这类无关于时间的判断也都被涵盖在这个范围之内。&br&&br&还是先讨论一下开头的那两个例子。水汽化,&b&就是&/b&水分子的运动加剧,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的过程(这两种描述具有等同的关系,they are identical to each other)。只要你把运动加剧和距离增大的程度确定下来,那么这就可以作为一个定义。所以这两种描述实际上指向一种东西。每当你在提到水汽化的时候,你就在提到水分子的这种运动过程,每当你想提到水分子的这种运动的时候,你就可以用汽化这个简称来指代这个过程。【当然,这个例子还有一些附带的问题要说明】&br&&br&类似地,因为三角形是多边形,所以如果 ABC 是三角形,那么 ABC 是多边形。这里的因果反应了一种「是」的关系。并且我们应该注意到,「是」至少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等同关系(水汽化的例子),一个是从属关系(三角形是多边形的例子)。而后者又可以完全地表达出前者的意思(从「 A包含于B」且「B包含于A」可以得到「A=B」,所以我们有从属的意思就足够了)。&br&&br&这里的「是」,不具有时间性,因为我们说「狗是动物」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在做一个综合判断,而是在做一个分析判断,换而言之,我并没有讲更多的内容,我只是在按照这个词的定义说话,我们根据「狗是一种……的动物」这个定义来完成&b&推理&/b&。这里的「X 是狗」和「X 是动物」之间之所以不会产生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是因为「狗」和「动物」都是一种指称,而「X 是狗」和「X 是动物」都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事件(对比这两个句子:「X 是主席」和「X 当上了主席」)。类似地,当我们一致地相信水汽化就是上面说的那个过程的时候,我们只不过是将「汽化」和这种微观上的现象联系在了一起罢了。&br&相对地,我们在路上走着,看到远处有一个东西在跑,我们首先知道这是一个动物,接着才看到它是一只狗,然后才认出它是邻居家的狗。从认知的角度上来说,这里的因果关系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确定了这是一只动物,所以我们之后才能确定这只动物是狗,也即,在任何情况下,如果我们要确定一只东西是狗,我们首先都必须确定它是不是一只动物。然而,&ul&&li&X 是动物是 X 是狗的必要条件。&br&&/li&&li&因为 X 是动物,所以 X 才有可能是狗。(「才」表示必要)&br&&/li&&li&因为 X 是狗,所以 X 是动物。&br&&/li&&/ul&这三句话都是没有时间性的,虽然进行判断的过程(过程是&b&事件&/b&)是有时间性的。当然,可能由于我们对狗过于熟悉,所以我们会直接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狗,而跳过「是否是动物」这个判断。但是对于一些我们比较陌生的动物,比如说蝾螈,我们首先只能判断出这是动物,然后通过知识回想起它是爬行动物,然后再查资料。这就和人的认知结构有关系了。&br&&br&对于这样的句子「因为 ABC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 AB 平行于 CD,AC 平行于 BD」,我们会认为虽然我们使用了「因为」、「所以」。但是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因果关系。更准确地说,我们不会认为「ABCD 是平行四边形」是原因而「 AB 平行于 CD,AC 平行于 BD」是结果。这是因为虽然我们同样使用着「因为」、「所以」这两个词,但是我们做的事情是不同的,我们在进行论证的时候,「因为」后面跟着&b&前提&/b&,而「所以」后面跟着&b&结论&/b&。当我们在进行解释的时候,「因为」后面跟着&b&原因&/b&,「所以」后面跟着&b&既成事实(解释的对象)&/b&。当我们在阐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时候,尤其是想表达结果这层意思的时候,结果二字就注定了时间关系存在。这种阐述可以是解释,也可以是论证。但是解释和论证却不一定针对事件。至于溯因推理,则更是把事件顺序颠倒过来,最经典的溯因推理就是:「刚才应该下雨了,因为现在地湿成这样」,这句话中,「因为」后接的内容后发生,而「所以」后接的内容先发生。所以说,推理是另外一套东西,如果我们将因果狭义地理解为事件的原因和结果的话,那么推理和狭义上的因果是截然不同的。&br&&br&但是论证和解释不同。一般来说,道德领域和价值领域中更多的不是解释而是论证。解释只能针对实然性问题进行,也就是说,我可以去解释「为什么我认为不应该杀人」(可能的理由和原因可以是我从小受到了怎么样的教育,解释的重点在于这个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但是我只能去论证「为什么(我)不应该杀人」。审美判断或者是价值判断同理。我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会觉得审美东西是美的,但是如果我的侧重点是「为什么一个东西应该被我们视作是美的」,那么我便是在进行论证。总之,论证虽然用着「因为」和「所以」来连接,但是不具有狭义上的因果关系。另外请注意一点,同样的语句可以被视作是解释,也可以视作论证(毕竟解释和论证各自之间也有好坏之分)。比如说「我从来不投反对票,因为我热爱这个国家」(虽然如果作为论证这会是一个很差的论证)。&br&&br&&br&然后讨论一个日常一点的例子(啊啊啊!这一段话实在不知道应该要怎么编排才对,放到哪里都好奇怪)。比如说,「我不是会员,所以我不用交会费」。这两个陈述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这两个陈述之间的时间关系是怎么样的?&br&想了半天,发现其实关系很简单,是因果关系,至少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章程的话,应该是充要?)并且,两个事件,实际上不是事件,而是状态,也即,「我不用交会费」和「我不是会员」的状态是同时存在的。&br&在命题「我是会员,所以我要交会费」中,可能会有人误认为导致我要交会费的是「入会」这个事件,其实不是的,如果真要说「入会」的话,至少要加上一条,你没有退会(或者你没有死)。这个是关键的条件。但是这么麻烦,还不如直接换成,「我现在是会员」。而所谓的「我要交会费」,也是对现在的一个陈述。或者说,当你在陈述你要交会费的时候,无论这个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比如说「我去年这个时候要交会费」,实际上「我是会员」的条件也自然地变成了,「我去年这个时候是会员」。所以这两者是同时的。&br&有人会认为这个是充要条件,那么我换一种说法,「我是会员,所以我每年要交若干元给 XXX」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但是不必要,因为我欠了钱也可以按揭给他,他可能还有别的职务,我也可能因此要给他钱,或者入党不是唯一的可能性,所以这个条件不是充要条件,只是充分。&br&有人会说,如果看单次的交费的过程,而不是要交费的状态,那么要怎么样处理时间关系?好吧,如果是单次缴费的过程,的确可以视作一个事件,但是这个事件在发生的全过程中,都是以你现在是会员为基础的。如果在交钱的最后一瞬间你忽然不是会员了,那么你也会把钱抢回来,是吧。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还是可以视作是同时发生的,或者说,这个背景在这里作为一个 warrant。&br&&br&&br&然后是真理。Truth 是一个很蛋疼的词汇。绝对的真理一般来说都是分析判断。概括性的综合判断中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分析的判断只有一类,就是逻辑重言式。无论是数学判断还是形而上学判断都是如此,比如说 1+1=2,实际上是通过 1、2、+、= 这些记号的定义和相关的公理得到的(并且1+1=2 为真只是说在这套定义和这个公理系统下为真,其中=充当关系)。&br&相对的,物理学的真理就不是绝对真的。比如说我们会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行星会绕着恒星以椭圆轨道运行。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世界,那个世界中的行星就是不这样,甚至我们可以想象我们这个宇宙的某个角落中,就有一个行星沿着正方形的轨道绕着恒星转。所以,当我们观测到一颗恒星和它的一颗行星的时候,我们只是相信或者觉得后者应该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前者转。这里我们做了一个推理,其模式是,因为 X 是恒星,Y 是 X 的行星,所以Y应该会沿着椭圆轨道绕着 X 转。但是这个推理是一个归纳推理,它并不保真,所以它不是绝对的真理。更何况,每个实验现象背后都可以几套各自矛盾但却满足此现象的理论。其中注定只有一个是真理,但是我们需要的却是方便我们使用的那一个理论。&br&所以,&u&微观-宏观&/u&的因果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原子说只是一个假设,而不是一个唯一的可以为真的理论,没有人真的看见过电子,也没有人见到过夸克。单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原子假说连归纳都算不上,而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模型。当面对这个模型的推论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很多种看法,其中一种就是,这个模型的推论是绝对真的,因为这是一个数学模型,而真正的问题在于世界是否符合这个模型。在这种解释下,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u&微观-宏观&/u&的因果没有时间先后的因果,因为所有微观的东西,都是我们的猜测罢了,而&u&微观-宏观&/u&的解释方式,不过是在这个模型的公理系统中的一个定义或者定理罢了。反正都是重言式。于是,&u&微观-宏观&/u&的因果关系可以视作逻辑因果的一种特例。当然,这只是一种解释方法,毕竟正统的观点不会认为水分子之间距离变大必然会导致汽化。事实上,这种困难出现在一切经验认知领域。比如说水和 H2O 分子,对于我们来说,水实际上是一组现象的集合,它是透明的、一般来说是冷的,无色无嗅,可以使口腔和皮肤产生湿润的感觉,而 H2O 分子则是我们在它背后预设的一个实体。而这个实体并不必然存在。所以我们基于这个实体的判断也不必定正确。&br&&br&&u&微观-宏观&/u&的因果其实是最头疼的部分,因为它不具有时间先后关系,却又是一个综合判断,并且也不是一个正统的逻辑推理。在进行纯粹的逻辑推理的时候,我们不会用 cause 表示因果,而会用 which &u&means&/u& 或者是 which &u&entails&/u& 又或者是 which &u&is equivalent to&/u& 这样的词,cause 本身就有导致的意思,所以显得有先后。但是即便如此,当我们说「微观现象 cause 宏观现象」的时候,我们依然在使用一般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虽然它们是同时发生的。这是最麻烦的地方。唯一可能的解释是,虽然在客观时间上宏观现象和微观现象是同时发生的,但在主观时间上,我们会认为后者先于前者发生。
就算是未完成,也懒得改了。 =========================================== 为了方便考察,现将所谓的因果关系进行两种限定:广义的因果,或记作「因果」,指用「因为」和「所以」来进行连接的句子,采用这个概念是为了同时顺便考察题主口中说的逻辑关系和…
有一日,黄盖的屁股突然溃烂,血流不止,众郎中皆不止何故。后此事传到周瑜那里,周瑜说:“喝喝,这病我会治。”。于是周瑜命黄盖来到自己帐下,并令文武百官围观。只见周瑜一排惊堂木,道:“要治此病,需用棒打;万事俱备,只欠屁股。来人,把公覆拖出去打!”文物百官不知周瑜此举为何,遂纷纷来给老将军说情。一盏茶的功夫后,都督觉得差不多了,就命人把黄盖带来回来,只见黄盖满面春风,伤口已痊愈。黄盖对周瑜感激不尽,遂拜瑜母,不表。&br&&br&============================再补充一个=================================&br&刺客华佗&br&话说一日,关羽右臂突然破裂,数日后,伤口逐渐崩裂,血流不止。是时,佗自荐于关羽账下,自称能医好此病,关羽无奈,便请华佗为其疗伤。&br&佗实乃曹贼细作,此行为刺杀关羽,遂携毒药刀数把,企图以疗伤之名结果云长。佗解关羽右臂,以小刀割其肉,直至白骨。佗担心关羽不死,有把刀在羽臂骨上涂抹数下,方才离去。华佗到是走了,可怜关羽臂伤日夜加重。一日,军至樊城,守城管甚是厉害,无奈羽只好带兵亲自迎战。关羽带马直至城门前,忽有一支冷箭从门洞飞出,正中关羽旧伤,关羽强忍着伤,败会营地。&br&可关羽自从被射之后,臂伤不治而愈,军中上下无不庆祝。后关羽打败于禁庞德,威震华夏,不表。
有一日,黄盖的屁股突然溃烂,血流不止,众郎中皆不止何故。后此事传到周瑜那里,周瑜说:“喝喝,这病我会治。”。于是周瑜命黄盖来到自己帐下,并令文武百官围观。只见周瑜一排惊堂木,道:“要治此病,需用棒打;万事俱备,只欠屁股。来人,把公覆拖出去…
谢邀。&br&&br&其实,如果小明要和自己过不去,更简单的办法是回到1分钟以前,然后一枪打死自己。那么,现在的小明还活着吗?这算不算自杀?&br&&br&还有一个类似的希特勒悖论。一个时间旅行者回到过去,在二战爆发前杀死希特勒。然而,希特勒死了以后,二战就不会爆发,这个时间旅行者也就没有理由再回去杀希特勒。那么,他到底有没有回去呢?&br&&br&俄罗斯物理学家诺维科夫在80年代提出了一个自洽原则。他是这样说的:&br&&blockquote&只有一种对因果关系的违背作者认为不能接受,那就是科幻小说中那种回到过去杀死年轻的自己(改变过去)的概念。几年前,我们考虑到闭合时间曲线可能存在,并认为闭合时间曲线不能接受这种对因果关系的违背:闭合时间曲线上的事件已经保证它是自洽的。在一条闭合的曲线上,这些事件以一种自我调节,循环和自洽的方式互相影响。&/blockquote&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再回来想象一个时间旅行的故事。小明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医院,根据自己记忆的号码找到自己当时的婴儿床,并杀死了上面的婴儿。根据自洽原则,小明杀死的不可能是自己,而是另外一个婴儿。而这个婴儿确实在刚出生就被杀死了。在小明的未来, 这个人不存在。&br&&br&闭合时间线是自洽的,所以这个故事也是这样。那个婴儿被杀死,婴儿床就空出来了,然后婴儿小明就被放到了这个床上。也就是说,小明回到过去杀死一个婴儿,是时间曲线上的一个已经存在的事件,不构成任何悖论。&br&&br&但是,好像这并不解决所有问题。在前面那个小明自杀的故事中,如果小明回到1分钟前,确定无误的找到自己,举起枪,他会扣不下扳机吗?枪里会恰好是一颗哑弹吗?或者,肯定会有人来阻止他吗?&br&&br&自洽原则的一个推论就是对自由意志的限制。在闭合时间线上,你的自由意志不可以让你作出导致悖论的事情。你的自由意志可能会让你杀死一个人,但是如果你在杀死的人导致悖论,物理定律会阻止你。诺维科夫认为这没有什么问题,就算没有时间机器,物理定律也会限制你的自由意志,比如不让你飞起来或者穿过墙。这和不让你杀死过去的自己,本质上是一样的。&br&&br&不过我还是想象不出来,小明向1分钟前的自己举起枪时,什么事情会阻止他。&br&&br&对时间旅行悖论的另外一个解释是平行世界。小明会到的并不是自己的过去,而是一个平行世界。它杀死的是平行世界中的自己,所以自己不受影响。而在那个平行世界中的1分钟后,小明已经死了。这不构成悖论。&br&&br&物理学中存在多种平行世界假说。量子物理中的多世界解释可以用在这里解释悖论。这部分可以参考&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微观世界有哪些超乎想象的现象? - Mandelbrot 的回答&/a&。随机的量子事件可以让叠加的多重宇宙分离,分离的宇宙各自走向自己的未来。小明可以通过时间机器去另一个宇宙的1分钟以前杀死另一个版本的自己,就像李连杰的电影《宇宙追缉令》(One)一样。&br&&br&另一个多宇宙的假说来自由超弦理论发展出来的M理论。不过这个多宇宙和时间旅行关系就不大了。&br&&br&---------------------------&br&我写了一个关于自洽原则的小故事: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一分钟内编出的离奇故事是什么样的? - Mandelbrot 的回答&/a&
谢邀。 其实,如果小明要和自己过不去,更简单的办法是回到1分钟以前,然后一枪打死自己。那么,现在的小明还活着吗?这算不算自杀? 还有一个类似的希特勒悖论。一个时间旅行者回到过去,在二战爆发前杀死希特勒。然而,希特勒死了以后,二战就不会爆发,…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br&1,从定数的角度去看,未来是确定的,并且可以完全预知。我们都是理论的推测未来是确定的——而事实上,这确也是可实证的真相。&br&&br&2,这确定的未来,有一部分是我们个人或集体共同推进完成的——意思是我们是未来主动或被动的参与者。&br&&br&3,SO,确定的未来VS当下可作主的我们。并不矛盾,不是吗?&br&4,老根说: 宏观上是确定的,局部是不确定的。 对万物是确定的,对个体是不确定的。——我们都知道这只是自欺欺人的安慰罢了,如果从一切皆定数的角度去看,局部的细节只要有一丝改变,宏观上的漏洞也必然结不出确定的果实来。&br&5,每个人当下的思想与行为是自己未来命运的代言人——可以把握的部分。&br&&br&6,3、4、5并不矛盾。&br&&br&&br&借来一个小故事。&br&&br&&p&一件小事 &br&[重过程不重结果] &br&&br&&/p&&p&&br&
那年侄女高考,因为学习需要,他的父母决定给他买个手机,山区农村的孩子,父母在外打工,买个手机不容易,挺慎重的。看见别的同学好多人都在使用了,自己却没有,侄女一直很羡慕。而自己终于也会有了,很是兴奋。父母的钱带回家的时候,却不放心她自己去选购,须得有个大人帮参考才行,刚好我回家,于是星期天陪她去县城挑选。 &/p&&p&&br&  途中我对侄女讲:我们俩都不懂手机的好坏优劣,不一定能挑到最好的机型,但我们可以选自己最喜欢的使用。本来我们的最佳选择应该是:一,找个朋友或者熟人的门市购买。二,找个懂手机的‘内行’人去帮我们参考。这样会有保障些。可是,你只有半天的时间,要赶回去补课,而这两个条件我们短时间都做不到,就只好我们自己挑选。 &/p&&p&&br&  我们走完了县城所有的经销店,认真的对每一个我侄女喜欢的类型作了讯问了解,包括功能,性能,价格和售后服务。我侄女几次差点被能说会道的得推销员介绍得就要付钱,我都阻止了,我告诉推销员,请允许我们选到自己最满意的再决定。走完最后一个门市后,我问侄女最喜欢哪种,侄女说,好几种她都喜欢,要我帮决定拿注意。我于是从多方面帮她分析考虑,很快决定下来,于是找到那家有我们需要的款式的商店,付钱,成交。 &/p&&p&&br&  我侄女拿着新手机,急急地研究起使用来,而且摧我赶快走,因为我们花了整整三个小时在各个店里转看。就在跨出店门的时候,我突然让她停着了,很认真的问了一个她想都想不到的问题,并且是别人不愿意在这时候说的话。我对她说,如果这手机拿到家就坏了,怎么办,她楞楞地望着我,一会儿才说,不知道。 &/p&&p&&br&  我于是开始讲了一翻道理给她听:买手机的全部过程中,我们是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我们能有的智慧和经验都发挥了。如果回去后手机就坏,怎么办?我要告诉你的是:如果坏了,那不是我们的责任。因为我们已经把能做到的都做好了。从我们今天的行为看,我们没什么后悔的;假如因此而被别人笑话或者打击,那不是我们的错,所以不用去理会他们,我们塌实和坦然就行。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而且我要求你以后做一切事情,都要用这种态度和心理去对待,她说明白了,我们于是才走出店门。 &/p&&p&&br&  世间事情往往这样,你不希望的事情它偏会发生,侄女的手机一星期就坏了,不敢告诉父母,着急地向我求助。我说,直接告诉你的父母,老舅帮选的手机坏了就行。很快就全家人都知道了,我的弟弟,母亲,姐姐都带有埋怨的问我怎么回事,我笑笑没回答……侄女就不同了,她除了怀着对买手机运气的抱怨心理以外,还承受'大人的钱好辛苦'方面的压力,并且还有担心被责怪的负荷,我于是对她说,忘了商店门口说的话了吗?不后悔!! &/p&&p&&br&  接下来自然是找到商家按协议更换等杂事……&/p&&p&&br& 假满了,我要离开家返回的时候,非常难得的全家筹到一起在母亲那里吃饭,读书的孩子也全到齐了。席间大家不自觉的又谈到手机的事情,我于是把买手机的全部过程细致讲述了一遍,包括在店门口对侄女说的的话。之后我问在坐的各位,如果是你们去买,会比我们做得更好吗?我们是这么认真地做这件事情,事情的结果同付出却不成比例,这能是我们的错吗? &/p&&p&&br&  我更通过这事情鼓励了侄女:做事情就要这样脚踏实地,认真对待每一个过程,不必顾虑过程之外那些遥远的结果。做完了,才去品味享受事情的细节,不管这结果是好还是坏,都用好心情去对待。 &/p&&p&&br&  其实很多事情其过程做得再好,也不一定有完好的结果。不知道个中情由的人,从结果上评论我们买手机的事,把我们掌握不了的结果用来评判我们所做事情的好坏,把不属于我们的责任让我们承担,公平吗……?&/p&&p&&br&  家人轰然而动,不但理解了手机的事,还鼓励其他孩子们以此做榜样,凡事都重过程,不重结果。而做大人的,通过这件事情,也明白了一些道理:凡事不可以以现象的外形,外形的结果贸然对其作好与坏的批判…… &/p&&p&&br&  那天我的侄女很坦然了,和其他几个孩子一起对我表示:我们以后知道怎么做其它事情了。 &/p&&p&&br&  购买手机的事情看起来很小,可是牵扯到我们在世间做事情的方方面面。以小推大,凡事重视过程而不重结果的方法和态度,难道不是一种智慧和心胸吗。我们知道,世间做事一定有三种形态:一是付出多收获少,二是付出少收获多,三是付出和收获成正比。在这三种形态面前。我们每个人是没有办法做选择的,假如可以选择,我们哪个人会不愿意选付出少收获多的方式去生活!因为没有办法选择,才有失败和无聊存在,这或许就是命运。而我们能报的态度,就是把自己放在第三种状态的位置上,不管事情的结果会是如何,都认真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一切。不管是付出很多却收获很少,也不管是付出很少而收获很多,都把自己放在最现实和塌实的位置上,去完成每个过程,做完了,便用良好的心情等待最后的结果,不怨天忧人。 &/p&&p&&br&&b& 智者从不嗔恨老天,埋怨命运&/b&&b&。而是凡事努力,只重过程。因为只有过程,才是自己相对最能把握的部分。&/b&&/p&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 1,从定数的角度去看,未来是确定的,并且可以完全预知。我们都是理论的推测未来是确定的——而事实上,这确也是可实证的真相。 2,这确定的未来,有一部分是我们个人或集体共同推进完成的——意思是我们是未来主动或被动的参与者。 3,…
先搞清楚什么叫神通,什么叫业力。&br&&br&神,是不测;通,是无碍。&br&比方古人看到今人骑个摩托车就日行八百里,就可以目之为神通。因为超出他理解的范围了。但今天你坐飞机绕大半个地球,没人觉得你有神通。&br&所谓神通,只是你的智识无法料及的事情。&br&神通也有另一种解释。神是心神。静心照物,宿命记持,种种分明,皆随定力,无有障碍,是名神通。&br&这种神通,纯粹是心上的作用。换言之,你可以坐在家里闭上眼睛,就感到自己到了敦煌。但外人看来,你还是在家里。该吃饭还是得起来吃饭。当然,你要一直感觉自己到了敦煌,说明你脑子有问题,需要去医院治疗了。你得有应机切换的能力,能来去自如,叫”神足通“。&br&&br&神通是没有办法干涉业力的。&br&说”不及“业力也好,说”不敌“业力也好,都没什么错。&br&但神通和业力并不是”相敌对“的两个东西。没有什么东西和业力相对,任何东西都”不敌“业力,所以也没有必要说神通不敌业力。就好比说”神通不敌辩证法“,神通跟辩证法有什么关系?你再大的神通你能管住人家不用辩证法?&br&就是这个意思。&br&&br&说业力,其实说的是因果。因果是看待事物的一种方法。打个比方,一个人只要出生,他的母亲就是他的母亲,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这就是因果。母亲就是因,子女就是果。母亲生出子女,这个过程就叫业力。&br&无论神通再大,改变不了这种关系。&br&&br&至于题主说的,”多做善事改变不了业力“,这是个病句。——你要改变的不是力,而是果。就好比你用5牛顿的力往东拉一个鸡蛋,想要它保持静止,需要再给它施加一个5牛顿的力,方向相反。但并不代表之前的力就不存在。&br&作黑业,感苦果;作白业,感乐果。一条业感一条果,是历历分明的。也正因如此,神通本身才和业力没有什么交涉。要想改变果,只有从因上努力。这种因果关系,名为业。
先搞清楚什么叫神通,什么叫业力。 神,是不测;通,是无碍。 比方古人看到今人骑个摩托车就日行八百里,就可以目之为神通。因为超出他理解的范围了。但今天你坐飞机绕大半个地球,没人觉得你有神通。 所谓神通,只是你的智识无法料及的事情。 神通也有另一…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