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储蓄是利还是弊

您当前的位置: >
政府过度储蓄弊大于利
政府过度储蓄弊大于利
腾讯财经智库特约 莫开伟 地方银行监管分局公职人员(掌上不浮躁 )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指出当前中国政府存在过度储蓄现象,她援用了中国人民银行9月底一项统计数据,政府机关团体存款接近21万亿元人民币。她还发现此类存款自2011年以来翻了一番,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2%(11月1日《参考消息》)。
众所周知,近两年国务院高度重视盘活存量财政资金、充分发挥资财资金稳增长作用;尤其去年以来国务院更加注重发挥存量财政资金作用,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使用效益,缓解财政收支困难,让积极财政政策更好发力;今年4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盘活和统筹使用沉淀存量财政资金,有效支持经济增长;7月29日国务院启动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督查发现,资金“沉睡”和土地闲置是一些中央部门和地方具有共性的问题,并动真格、下狠招,要求有问题的部门和地方抓紧整改,财政存量资金要坚决收回,闲置土地须加快处置,切实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服务。应该说,国务院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已到了煞费苦心和殚精竭虑地步了,在如此局势之下,政府财政存款仍高达21万亿元,确实值得思考。
存款“花不出去”?
当然,这个新闻前几天一出炉,即有评论作者指出政府21万亿元存款“花不出去”是个伪命题,其根据有三:
一是只公布政府存款不公布政府负债,如果负债率过度,存款数据就没有说明力;因为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高企,总负债已达30万亿元;尤其是一些医院和高校更是被庞大的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不能也不敢乱花钱。
二是各级地方政府也需要存款应付不时之需,存款不能全部花掉;且政府机关团体财务流程复杂,每一笔支出都要申报核准,耗费很多时间精力,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花钱缓慢。
三是受制于预算管理机制落后等因素,导致花钱效率不高。应该说,评论作者分析切合实际,也无需过多质疑。
但笔者认为,即便政府财政资金受制预算管理体制、高负债率及审批繁琐等因素,无论如何都不能成财政存量资金运用不及时的借口,更不能成财政资金配置不合理、没有发挥稳增长作用及造成一定资源浪费的“挡箭牌”,尤其不能因其对当前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开脱罪责”。
过度储蓄影响消极
从目前看,政府过度储蓄至少对经济带来四方面消极影响:
一是背离了国务院盘活存量财政资金的有关政策要求,助长了弄虚作假现象,不利于中央政府稳增长政策措施贯彻执行,使中央政府政策功效被大打折扣。
二是与中央政府启动经济增长大政方针存背道而驰之嫌。央行自去年以来进行六次降息五次降准,以图降低企业、政府融资及债务支出成本,营造金融宽松环境;而各级地方政府机关过度储蓄却通过各种税费及其他方式从经济中吸走的资金比中央政府和央行注入经济运行中的资金还要多,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运行。
三是造成政府财富缩水,加大政府运转成本及财务支出成本。财政资金不能正常使用出去,也没有积极用于偿还各种政府债务,将资金存在低利率的银行,实质一边等于政府财富缩水,一边等于无形中加大了债务支出压力,会使整个政府财务陷入恶生循环困局。
四是影响了正常投入,无法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使该由政府投入的项目资金没有投入到位,或延缓了资金投入时间,使财政资金不能及时发挥稳增长作用,最终使整个经济增长目标落空。
应重视多余闲置资金
显然,对21万亿元政府财政存款资金“躺在账上”的客观现实,各级政府不能无动于衷,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提高使用效率:
一要算好收入支出大账,尽可能将多余资金使用出去,让趴在账上的“死钱”变成“活钱”;将这些财政资金进行整合,统筹安排用于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向中西部倾斜,带动有效投资,增加农村贫困地区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二要对财政资金闲置沉淀对症下药,从体制机制入手推进改革,依靠制度管钱管事。应进一步改进财政资金分配和管理,加强各类预算之间的统筹与衔接,将更多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同时,加强各类专项资金之间统筹与衔接,以及“钱”与“事”的统筹与衔接,让预算更加科学准确,支出安排更加切合实际,彻底消除财政资金“睡大觉”现象。
搜索阅读:,漫画:人民币升值弊大于利
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问题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对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中国政府多次重申,将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人,,高校产业化带来了“专业设置不均”“学术买卖”“高额学费”等严峻问题,证明了“高校产业化弊大于利”。正方在总结中强调“产业化不能等同于利益最大化”,而是,更多关于教育产业化弊大于利的问题&&,辩论赛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利大于弊 精心收集的各类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格式: .doc 文档页数: 6页 文档热度: 文档分类: 中学教育 -- ,,您好,我想问下:小学生上网利与弊事例,这个问题。全部回答(1) 东北女孩 东北女孩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青少年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造成人口多的原因是经济,素质,以及战争等历史原因。 从军事上看利大于弊,人多可以肯定是有利的,但是同时带来了军费的问题。古人说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实行学分制弊大于利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实行学分制弊大于利总结点,辩论赛实行学分制弊大于利 1. 实行学分制实际上是因市场需求冲击而导致的教学,,中国历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一览() ( 18:50:25) 转载▼ 标签: 财经 分类: 中国排名
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6.5万亿元;,,应届毕业生网应届毕业生网辩论赛玩电脑利大于弊辩论赛正方辩论词 ,我赞成玩电脑!电脑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对方辩友会说玩电脑会误导青少年、影响,,有了人类才有家、社会、国家的存在,劳动价值是人创造的。历史上看,秦 末大规模战争造成人口的急剧减少,使得汉初国力极弱。,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弊大于利 ( 23:30:04) 转载▼
标签: 清华园 自觉性 培养大学生 自制力 管理模式 教育 分类: 教育
现在的学生个性太强,,网络弊大于利辩论稿 下载本文 据联合国教科文社团的不完全计数,以进修为主要目的上彀的中学生,美国占总额的20%,英国为15%,神州仅仅为2%这惊人的相比较,恰到好处,,送子女进名校弊大于利 第1页/共4页 下一页&
预览: 送 基本字义 1. 把,1.一味想进名校的观念是错误的,就如糖果诚然好吃,但你一味追求糖果,到时候您,
(搜索阅读内容由:提供)
【送子女进名校弊大于利 政府过度储蓄弊大于利|电脑弊大于利辩论会|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暂无相关内容
您可能还喜欢:
栏目热点:
最新更新:
(C)Copyright
不浮躁 ,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号-1 Powered By重要提示:看了本文的人还对以下公司做了评价!
内部各种流程冗杂,人员归属混乱…
中规中矩的台资公司,人际相对简单…
2016我国居民存款的“高增长”与“高储蓄”因素分析
更新时间:&&&&&&&&
来源:网络&&&&&&&&
【看准网()】经济论文频道小编搜集的范文“2016我国居民存款的“高增长”与“高储蓄”因素分析
”,供大家阅读参考,查看更多相关论文 ,请访问经济论文频道。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增长”与“高储蓄”的因素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国储蓄存款的“高增长”是正常的、合理的;我国储蓄存款余额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对储蓄的分流还存在一些困难。
关键词:居民存款;高增长;高储蓄;储蓄分流
据中央银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5年12月末,我国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折合人民币为14.71万亿元,其中,居民本币储蓄存款为14.11万亿元,约占96%;而居民外汇储蓄存款仅为743.8亿美元,约占4%。 表1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基本概况
GDP(亿元)
人均GDP(元/人)
储蓄存款(亿元)
人均储蓄存款(元)
储蓄存款/GDP(%)
77.36 注:表中数据均取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及相关官方网站。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25年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是5年前2.28倍,是1年前的将近5倍,更是2年前的9倍之多。与此同时,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5.81%迅猛地提高到25年的77.36%。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所呈现的这种“高增长”与“高储蓄”态势,究竟应该如何解释,并怎样正确看待,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储蓄本质上是收入的增函数   在储蓄决定问题上,西方理论界虽然承认利率是影响储蓄不可忽视的因素,并认为利率越高对储蓄的诱惑力越大,但是,人们普遍公认,决定储蓄的最重要因素是收入,而非利率。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决定储蓄的是人们的即期收入。当即期收入增加时,虽然消费也增加,但消费的增加必然小于收入的增加,从而形成“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和“边际储蓄倾向递增”的规律。供给学派则认为,储蓄并非取决于名义收入,而是取决于实际可支配收入,即从即期收入中减去纳税和通货膨胀损失以后的收入。由此可见,无论储蓄的决定因素是人们的即期名义收入,抑或是实际可支配收入,归根结底,储蓄本质上总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的。相应地,作为居民储蓄最主要形式的储蓄存款,它当然也会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 在改革开放的2多年间,我国经济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国民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潜能得到了极大的释放。25年,我国名义GDP较1978年增长了近5倍,年均名义递增率为15.62%。显然,这是我国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最直接体现。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也随之大幅增长,这无疑会大大促动人们终生收入预期水平的提高,从而刺激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和居民储蓄存款率的上升。改革开放的27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增长了近7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7.44%,差不多是GDP年均增长速度的2倍。改革开放前,由于严重短缺的计划经济强制压抑,中国人均零储蓄的状况长期存在,在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效后,居民储蓄的“热情”或“激情”逐渐被释放出来,并呈现出了“饥不择食”的、强烈“报复性”的储蓄补涨。关于这一点,我们从表1和表2所提供的数据中可以发现。
转贴于 看准网
二、名义利率的政策效应 改革伊始,我国一改过去利率水平低、档次少和利率长期固定不动的局面,连年多次调高利率水平,并增设了各种新的利率档次。从1978年到1995年间,我国总计调高利率水平1多次。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调动了居民的储蓄存款热情,从而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持续增长。 应该说,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和市场环境下,名义利率调高具有明显的政策效应。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透过两段不同时期的利率调整与储蓄存款的互动关系来加以佐证。 1993年5月至7月的两个月内,我国利率水平连续两次调高,储蓄存款一年期名义利率从7.56%调高至1.98%,这一高利率水平一直维持到1996年4月底。结果,1993——1995年间居民储蓄存款分别比上年大增了29.29%、41.54%和37.84%。事实上,在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当时的实际利率是负数。尽管如此,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不仅没有出现下滑的趋势,却反而以较高的速度猛增。这正是名义利率调高的政策效应发挥作用的结果。 另一种不同的情形则是:1996——22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虽经8次连续大幅下调,而且还开征了利息所得税,但在1996——22年的6年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率仍高达14.52%,并未出现人们所想象的名义利率调低的政策效果。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利率水平的不断调低是在物价涨幅不断趋跌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实际利率并不低于高名义利率时期;另一方面,内需不足、社会平均利润率及人们收入预期大大下降,是居民储蓄存款不减反增的超前反应。由此可见,名义利率调低对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的政策效应远不及利率调高时的明显。 事实上,居民存款中有相当部分,如养子储蓄、嫁娶储蓄、养老储蓄等在预期消费目标确定后,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正因如此,当名义利率不断调低时,为了在预期收益率降低的情况下使未来的本利和能保证达到一个既定的消费目标值,人们反而会增大储蓄存款比例,从而出现了储蓄的收入效应大于利率调低政策效应的情形。在一定程度上,这也说明了利率并非储蓄存款变动的决定因素。
 三、社会保障的替代效应   实践证明:在产生流动性偏好的谨慎动机作用下,存款储蓄与社会保障之间是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的。当一国或地区社会保障程度较低时,人们出于“生老病死”等谨慎需要,不得不将大量货币收入转化为储蓄存款形式,或直接作为“自我保障基金”,或间接作为“养子防老”的成本,以替代社会保障的不足,从而提高“自我保障”的安全感。相反,在“从摇篮到坟墓”已实现全程社会保障的福利国家,其居民通过储蓄存款的“防病养老”的动机就很淡漠。 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居民个人收支是以“高进高出”的形式来进行的。一方面,由于国民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个人向国家缴纳税金的份额也较大。个人高额纳税的实质是个人储蓄的社会化,即个人储蓄的相当部分通过税金形式转化为社会储蓄,最终形成“高福利”的巨大资金来源。在美、德、法等国的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中,个人缴纳份额(含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所占比重大多都在5%以上。这意味着在居民个人收入中,有相当部分是以高税负的形式暂时转移给国家的。这在客观上大大截流了居民的储蓄存款源。另一方面,由于高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程度也相对较高,国民主要靠社会保障制度为其子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就业、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物质保障,因而这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高福利使居民个人不必过于倚重储蓄存款来应付上述支付需要,这是导致西方居民储蓄率相对发展中国家要低得多的重要原因。此外,西方发达的消费信用制度,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先享受后支付的便利,而且大大刺激了人们对高档耐用消费品(如私人住宅、别墅和小汽车等)分期付款的消费欲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居民的储蓄存款增长。 在我国,则是另一种情形。由于我国国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而居民个人能向国家缴纳的份额相对更低。在这一点上,我国财政对居民个人的收支则表现为“低进低出”。正因如此,我国居民个人(尤其是8亿农民)不得不依靠个人储蓄存款的自我积累来实现自我保障,如自费教育、自费医疗、养子防老或攒钱养老等。因此,人们必须从极其有限的个人收入中拿出相当部分进行强制储蓄,以应生老病死及嫁娶养子等谨慎之需。应该说,这是我国居民存款增长、高储蓄的最重要原因之所在。转贴于 看准网
四、储蓄存款分流的现实障碍 金融市场(各种投资机会都在其中争夺储蓄流量)的扩大和多样化,以及金融自由化,极大地开辟了优化储蓄分配的道路。在金融自由化经济中,储蓄者有较大的资产选择范围──储蓄投放市场扩大了,在更大范围内选择金融资产的规模、期限和风险成为可能,比较各种投资选择的信息也容易获得。
以美国为例,2年底,美国居民各种存款和现金占金融资产的比重仅为16.43%,原因何在?因为经济发达的美国有着完善、规范而发达的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居民愿意而且善于将大量的货币收入直接转化为证券资产和保险资产。从表3中,我们发现,1999年当美国股市进入牛市的最后疯狂的时候,美国居民将金融资产的45.85%投放在了证券资产上;与此同时,个人持有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合计资产占比也高达3%以上。当然,在拥有了两个3%以上份额的投资资产后,居民也就用不着以太多的储蓄存款来“保障”自己的生老病死了。在此,我们不难发现,正是证券市场与保险市场的良好投资环境,以及风险多样化的投资品种,极大地分流了美国居民的储蓄,从而使居民存款所占比重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改革开放2多年来,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改革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只有储蓄存款和手持现金两种形式,除此以外别无选择;改革后,随着我国金融资产的日益多元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展,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和手持现金比例有了明显下降,而其他金融资产所占比重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尽管如此,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层次还是相当低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显示,在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总额中,储蓄存款所占比例仍然高达7%左右,比美国高出5多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股市运作不规范,法制不健全,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较弱,证券投资回报率过低,而且投资风险过大,再加上居民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淡漠,因此,我国居民证券投资在家庭金融总资产中所占比重不大。与此同时,在温饱刚刚解决的条件下,我国居民用于社会保险和人寿保险的投入也是相当有限的。这一些因素都是导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率日渐趋高,储蓄资产过于集中,居民存款难以分流的重要原因。
  五、值得商榷的几点结论   1.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过快了吗?   当“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和“边际储蓄倾向递增”时,储蓄是随着收入增长而增长的。作为居民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居民储蓄存款又将怎样变化呢?根据理论界研究的结果表明,可能存在两种情形:其一,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慢于居民储蓄的增长;其二,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快于居民储蓄的增长。一般地,前一种情形主要存在于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后一种情形则主要存在于金融市场较为落后的国家,我国储蓄存款的增长模式便属于这后一种。   在金融深化的改革过程中,金融发展总是很容易从抑制型增长较快地过渡到粗放式增长的模式下,这时,名义货币总量的增长一般都会呈现较高的速度。当遇到严重的通货膨胀或物价持续上涨时,便会使名义金融表现出更快增长的假象,但若从中扣除“通货膨胀税”或剔除物价上涨后,实际金融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快。应该说,改革开放后的2年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高增长”,正是在迎合金融深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恢复性增长或“补涨”,这种“高增长”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以及国民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性。因此,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所谓“高增长”其实是正常而合理的。   2.我国居民储蓄存款规模过大了吗?   25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突破14万亿元人民币,差不多是当年GDP的8%。据此,有人认为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实在是过高了。 的确,如果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这一比例的确是太高了。但从表1中我们发现,我国居民人均储蓄不过1万余元,而且这差不多是他们全部金融资产的7%。而在美国(如表),居民存款占其金融资产比重虽只有百分之十几,但其人均存款余额(含手持现金)却高达17554美元(2年底的数据)。从这一人均指标比较来看,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显然并不是真的多了,相反却是太少了。 另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人口比例不足1/3的我国城镇居民,持有储蓄存款总额2/3以上的份额;相反,占有全国人口2/3以上的农村人口,却仅持有全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额的1/3还弱。城乡储蓄存款分布结构的严重不均衡,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巨大差别所导致。 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看,占比重最大的除了食品支出(含自给自足的实物收支),便是建房支出,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程度普遍较城市低得多,除了“吃”的之外,农民不仅把“住”的看作是生存的最重要条件,而且他们还把住房看作是全家最重要的财产或“传家宝”。作为一种实物消费,占比重较大的建房支出客观上大大削弱了农民的储蓄存款能力。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镇居民不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较农村要高得多,而且他们还享受着农民所无法享有的各种财政补贴和集体福利,如公有住房、公费医疗、物价补贴等,在其消费支出中,住房、医疗等在个人支出中所占比重并不大,因为国家财政或集体福利替代消费者缴付了这些项目的个人开支,从而使城镇居民收入变相增加,其储蓄存款所占比重也相应大得多。 3.我国证券市场何以分流储蓄存款? 储蓄存款向证券市场分流,有两个必要前提:其一,作为储蓄存款者,在满足谨慎动机需要的条件下,必须有大量“余钱”闲置,并有长期投资的打算和计划;其二,作为证券市场,不仅要运作规范、法制健全,而且更要有多样化的、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可供人们投资选择。上述两个条件是证券市场能够吸引并分流储蓄存款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从第一个条件来看,我国居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他们在消费之后并无多少余钱,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主要属于“强制性”储蓄,并非他们不想将存款拿来投资增值,而是的确没有多少“闲钱”可供长期投资占用的。 从第二个条件来看,除了可供人们投资的品种要多样化外,更重要的是要让投资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投资有钱赚”。要做到这一点,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证券发行人必须要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好的成长性,尤其是对股市投资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虽已显现出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但总体而言,发展仍很不平衡。可供普通投资者选择的金融品种在风险程度上呈现“两极分化”走势:一极是零风险的国债市场,另一极则是风险过高的股市。而风险适中的其他金融工具却品种短缺,也无多少人气。在这种单一的市场结构下,再加上我国上市公司素质目前尚不高,盈利能力也不强,投资者在没有基本收益(即分红收益)保障的情况下,却还要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这怎能让储蓄存款者放心将不多的“养命钱”押赌在股市长期投资上呢? 笔者相信,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与发展,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金融产品终将会变得如此丰富,以致于投资者随时都可以从风险低的品种到风险高的品种序列上,作出最佳组合投资。到那时,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就会自然而然地从银行分流出来,并合理地分布在各种金融资产上,最终形成长短期结合的、风格各异的大众化投资模式。
[1][美]爱德华•肖著,邵伏军等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1月。 [2][美]罗纳德•I•麦金农著,卢骢译,《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3月。 [3]董登新:《中国股市与国际股市的差距比较》,《经济研究参考》21年1月。 [4]http://www.federalreserve.gov.转贴于 看准网 """
看了这篇文章的还看了
  入团志愿书范文1 敬爱的团支部: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我作为一名满十四周岁,生在新...…
  第一篇:800字的入团志愿书范文 敬爱的团支部: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同每一名中学生一样,有着理想和抱负,向往着美好的未来,而这需要有一个指路的明灯,团组织就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航标,所以我迫切要求加入共青...…
尊敬的团组织:   我是x班的,在班里任职xx,成绩在班上排xx,在上学期期末考试里得全班第x名。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一件光荣的事,因为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共产党的助...…
摘要:结合河南省供水区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制约矛盾,论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水资源供需矛盾对策南水北调 我国幅员辽阔,降水量地区差异很大,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
摘要:分析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非自愿移民的经济收入来源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探讨了非自愿移民收入风险规避与实现收入恢复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非自愿移民移民重建经济收入风险   国际上对非自愿移民①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主要始于2世纪8年代后期和9年代初期[1]。中国作...…
论文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链接合作QQ:【讨论】中国高储蓄率的利弊以及解决方法._南宁二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4,926贴子:
【讨论】中国高储蓄率的利弊以及解决方法.收藏
长期以来,中国高储蓄率问题一直是被西方所诟病的问题之一。而大量的资金没办法投入再生产也确实制约了经济发展。我把原因归了5个.1、社会上消费主力陈旧的消费观念。2、社会阶层的分布问题。3、社会陈旧的利益分配观念。4、中国社会制度的不完善。5、中国gov对经济的引导。献丑了,欢迎拍砖。
交通设施工程设计、施工、维护、生产、销售于一体,
1和5与其说片面不如说层次低2从你这话我是没看出什么端倪3对了一半就4说得相当正确——————————————————————首先,“观念”是主观的,“制度”才是客观的,观念更多地起导向作用(类似马太效应),制度才决定宏观面及微观点的总和,尤其在中国这种政府主导市场,执(和谐)政(和谐)党主导的政府的国家就更明显了对于1,消费观是与消费能力相适应的,应该是因为偏重储蓄而导致消费观滞后,而不是相反。对于2,社会阶层的分布?怎么分布?你想表达什么?对于3,还是1的问题,是制度而不是观念占主要因素对于4,人所共知对于5,纵观30年,中央政府对经济的引导大多是正确的,但地方政府在操作上由于个中搬不上台面的原因严重偏离了路线
面红耳赤- -1的层次的确不高.5,中国经济不是一直都是出口导向型的么?那么是不是会忽略促进国内消费?2我是想说中国的财富过多的集中在少数人手上.
好吧- -首先,中国人的观念问题,习惯把钱存在银行其次,如果市面上流动资金过多会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大多数人会把取出来的钱拿去投资这就捧高了房价、捧红了股市可是一旦市场出现波动泡沫化就会显现无疑
每个社会的发展都会经历这样的财富掌握情况:
初级是直线型
中级是倒三角
高级是长方形
小下载的第五点,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放在历史长河中还是符合规律的
11L跟我想法一样- -11L,股市问题可以用一些其他的方法来控制,只要控制流动性就可以控制住股市.
12L,中国现在不是哑铃那样两头大中间小么.
这个我也知道
出口导向型,每个发达国家都是这样,只是出口在GDP中的权重远在安全线之下,不像中国那么多,危机前好像有40%
又审查...为什么被审查的总是我!!!
我路过。你们继续。
处女星号邮轮由上海出发前往日本,畅享东京/大阪/富士山自然美景和饕餮美食
其次,出口的投资花的是国(和谐)家的钱政(和谐)府的钱,而国内消费更多地花的是民(和谐)众的钱,国家政策偏向肯定对居民消费有影响,但不是直接决定性的,这是收(和谐)入(和谐)再(和谐)分(和谐)配的问题,是另一个范畴了
至于WT,我怎么觉得跟报纸上说的一样啊——————————————————正因为居民储蓄率高,国家才放松银根,鼓励投资,这才是使市场货币量剧增的原因。而且,金融市场不稳定民众有智商者一般都不会去买房买股票,会去买金条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太粗放了,有钱投资也不会提高效益.
储蓄高未必是坏事。银行可以投放更多贷款增加乘数。GDP才会UPUPUP。不然你以为国内哪有那么多流通货币。
还是QS同学客观
我没说我支持你的观点啊= =课本这么说的。我只是学到了而已= =
储蓄高必然导致内需不足,外向型外向得太厉害也不是什么好事。危机你先死,壁垒你先撞,外币还拿得多…
回复:23楼可我想表达的差不多是你的意思回复:24楼未必不好,东南沿海经济困难可以有效地帮助中(和谐)央(和谐)打(和谐)压(和谐)地(和谐)方(和谐)派(和谐)系,这不许(和谐)宗(和谐)衡(和谐)被(和谐)双(和谐)规(和谐)了(和谐)嘛
回复:24楼对的。特别是中国内需严重不足。gov投入过大导致挤出过多。利率过高,私人投资力严重不足
现在gov的赤字是多少?连续大规模投资能否持续?
9万亿放贷,5.4万亿进入房地产领域,这是排除了不良资产的数据,这后半月财政还有突击花钱2万亿呢
回复:27楼8000亿,现在财政扩张当然是没办法的办法。过几年等需求产出平衡了就该减了。
老百姓手头没有富余资金 是谈不来拉动内需的
回复:30楼内需和就业是分不开的啊~所以说~我们还有gov创造就业啦!不用怕不用怕。虽然长此以往对私人投资不好。
好吧我的是个人观点
介个是分配的问题啦,简单说,由于一系列原因引起的价格上涨会导致边际产值上升,工资理应上升。但是现在工资没涨的说…
用赤字建起来的空中楼阁撒…
回复:32楼你有一个地方说错了。就是如果市场货币过多,会导致利率下降,产生流动性陷阱而不是去投资。或者吧,你也可以说是投资,不过是投机性的,所以总产出还是没增加,导致滞涨
QS说得比我还术语~~~不说别太学术嘛,娱乐,娱乐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居民储蓄存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