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美国人眼中的欧洲欧洲人中国人怎么买车

hbjkxu的日志
第三只眼如何看中国
热4已有 402 次阅读&
10月30日至11月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召开。“同归而殊途”、“此路亦彼路”,正像本届大会的点题语一样,大会以“汉学与跨文化交流”为主题,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互动和理解。本版报道了大会讨论的部分热点问题,以及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以飨读者。——编者
第三只眼如何看中国本报记者 杨桂青 纪秀君 张杰
&&德国波恩大学教授顾彬——
&&中国作家缺少世界眼光
&&顾彬,这位在第一届世界汉学大会因为大胆批评中国当代文学而被广泛关注的德国波恩大学汉学家,在这次会上不但没有成为“众矢之的”,相反凭着对中国文学持久倾注生命的热情,赢得了与会国内外专家的普遍尊重。
&&顾彬的观点一向不乏人们所认为的“偏激”,他之所以引起重视,不外乎他长达半个多世纪潜心的汉学研究基础,和对中国文学一直充满激情和热爱。他说他为此放弃了对一个西方人来说至为重要的神学。
&&长期从事法语翻译的资深翻译家、诗人树才说,真正理解顾彬,除了他的汉学家、研究者和翻译家的身份外,一定要注意他的诗人角度——他虽然在用诗人的方式说话,但背后是几十年汉学深厚学养的支撑。
&&在圆桌会议上,顾彬简要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中国作家应该学习外语。他说,翻译是非常重要的,从哥德时代开始,德国许多作家同时也是翻译家;从辛亥革命开始,鲁迅、卞之琳等中国作家也是翻译家。但此后,中国作家就不再做翻译工作了。
&&11月3日,在鲁迅博物馆,顾彬将自己“中国作家应该学习外语”的观点充分展开。在讲完自己对鲁迅的研究之后,他说,他为什么要求中国当代作家多学外语呢?因为,一个作家应该把自己的作品翻译成其他语言,同时也应该把其他国家的作品翻译成自己的母语。
&&他说,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通过翻译古希腊的作品提高了自己的德文,不然我们今天不可能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顾彬估计鲁迅也是通过翻译德文才找到了他以后的道路。在分析过郭沫若、戴望舒、林语堂、张爱玲等作家后,他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中国当代作家最重要的问题是缺少世界主义。
&&奥地利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雷立柏——
&&中国文化是活出来的态度
&&参加2007年世界汉学大学的人都记得他——中国人民大学奥地利籍教授雷立柏,他懂6种语言,几乎可以为每个参会的外方代表做翻译,请记住,是同传。他懂德语、古希腊语、拉丁语、古希伯来语、英语和汉语。正因为他始终忙于翻译,我们采访他的愿望在第二届汉学大会上才实现。
&&故事的动人之处,除了语言之外,还有他的“回归”。他20年前在台湾开始学习汉语。接触到了《老子》等古代典籍,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崇敬,后来考入北京大学,跟随汤一介先生攻读中国哲学,取得博士学位。“但是,我始终觉得和中国的古代经典存在距离。当然,和欧洲的古代经典也存在距离。没有办法,我只好双管齐下。我总觉得,我的根在古希腊,于是我又回归到了我的文化传统上。现在,我在研究古希腊文学。”
&&奇怪的是,“回归”之路上,他又看到了文化的一些共相。“学生们说热爱祖国,‘热爱’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古代没有这么热烈的词。其实,‘热爱’出自拉丁文,表达炽热的感情,比如,说爱情像火焰一样。这是拉丁文化在20世纪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文化的表现。再比如,前几天,我去看望一位出版社的朋友,把我的书稿送过去,她正在怀孕,说写一本书就像怀孕一样艰难。这种比喻其实就是柏拉图用过的比喻。”
&&他说:“在‘五四’以后,中国开始使用白话文,有很多比喻的概念和西方是相通的。这种相通不是肤浅的共通,而是深刻的沟通。在汉语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共相”大概还有城市的现代化。“1991年,我第一次来到北京,那时候的北三环上有很多树,没有立交桥,自行车道很宽,自行车多,骑得很慢。现在的北三环自行车少了,树更少了,车骑得也快了。路上很多宝马车,很摩登的高楼。”他说,这是一种城市现代化的表现,是高速发展、国家富强的表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
&&在飞速变化的北三环旁边的中国人民大学,他教书6年了,“学生的外语水平越来越高,创造性提高了,与众不同。只要有好的教育,年轻一代会很强。”
&&但是,在学术的某些方面,却退步了。他说,现在教拉丁语,只有一本教材,但是很贵,有1100多块。词典还在用1988年的《拉汉词典》,因为年代久远,数量非常少。社会发展了,学术的某些方面反而被忽略了,特别是人文科学的东西被忽略了。
&&也许,拉丁语是死语言,大家觉得不必计较。“但是,中国文化不是死的,是活的,是今天活出来的文化态度。现代生活中活出来的每个人都要有尊严,有自由选择,有丰富的精神。”他说,“现在的孩子,让他们阅读什么,背诵什么文章?是继续背《论语》,还是其他的什么?让孩子学什么外语,英语、日语,还是拉丁语?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要让他们受到什么样的精神教育?教育如何改进,按照什么原则改进?”
&&他的一连串发问,没有答案。“这些都值得讨论。”他最后说。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索罗宁——
&&西方无法忽视中国学术
&&1985年,我考大学的时候,有人跟我说“考什么中文系,以后可能找不到工作”,但我还是对中文很感兴趣。
&&我最早接触的中国典籍是司马迁的《史记》,后来逐渐对汉学接触越来越多。我的研究领域是西夏出土文献研究,目前跟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等机构合作很多。
&&我的研究领域是蛮有国际性的,中国、日本等都有人在做,因为文献都是散的、有限的,在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只能埋头苦干,很难有突破。从这一点说,汉学研究道路是曲折的,但我相信,未来是光明的。
&&最近几年,中国在汉学方面研究很多,得到了巨大发展,新出的书和杂志多得不得了,看不完。不光是数量增多,质量也有提高。以前在学术方面,西方人觉得中国人不太会做,但是现在不同了,发表文章的格式和质量都不输给西方了;以前西方人做研究,觉得自己做就行了,中国的东西不用管,但是现在西方人做研究,觉得必须依靠中国人的研究成果,中国学术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有很多人谈中国的“国学热”现象,我觉得,一种东西太热了,不见得好。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假如一个领域有5个人做,其中没有一个好的,这个领域就完蛋了。现在这个领域热了,可能有500个人去做了,其中肯定会有些比较好的,这样就会有贡献了,有发展了。
&&比利时鲁汶大学戴卡琳——
&&中国文化自信越来越强
&&1979年,我在鲁汶大学汉学系读书,同时攻读哲学。毕业后在台湾呆了半年,学汉语和中国哲学。后来我到美国夏威夷大学读中国哲学,我对中国哲学的兴趣就是这样开始的。
&&我很喜欢《论语》、《庄子》、《韩非子》。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很丰富,比如说“气”这个概念、关于养生的主张、对政治和语言重要性的了解,在中国文化中都是历史悠久的。
&&我现在的研究领域有两个,一是先秦的诸子百家,现在主要研究《墨子》,比如墨子对汉代有什么影响等;二是中国近代思想,比如怎么解释胡适等人的思想。我们国家的公众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但知道得不多。他们对古代中国有好感,但对当代中国有所批评。
&&过去有一段时间,中国受到西方很大的影响,但是现在正在走回到关注自己的传统这条路上。未来,所有文化国家一起向前走,应一起跨文化交流。
&&我想,在未来,中国会更多研究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自信会越来越强。汤一介说,有位西方哲学家先去研究中国文化,然后从中国文化回到对自己国家文化的研究。这位西方哲学家说,他想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没有经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就不会达到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这种了解。
&&中国文化研究也是这样,经由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来认识自己的文化,这样一个迂回到进入,迂回到回归的过程,是很有意义的。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杨富雷——
&&分享中国的经验
&&我从小对中国感兴趣,小时候正赶上中国“文革”期间,在书中看到毛主席、红卫兵、人民公社等,很感兴趣。后来,我发现中国不仅有这种政治文化,也有古代的文明。所以,我上大学时选择学汉语,觉得汉语有很多文化因素,包含哲学、宗教等各种流派的思想。
&&大学时,《论语》、《中庸》、《孟子》是我们必读的书,我对《中庸》特别感兴趣。我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当代宗教问题,将来会涉及中国传统思想对宗教问题的反映。比如在《中庸》中找到对人生问题的思考,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现在,瑞典有非常多的人想学汉语。上世纪90年代,我上中文系的时候,全班只有十几个学生。现在,每年录取100多个学生。一部分人学汉语是为了经商,一部分人是想当汉学家。瑞典国民对汉学并不太感兴趣,但他们知道孔子,知道我们国家有个孔子学院,只是不知道儒家思想的内容。他们对中国的饮食文化、音乐文化、服装文化都很感兴趣。
&&经济全球化强烈地影响着对不同文化的研究,同时也改变了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往。身份认同问题是这个影响的一种结果,也是中国和欧洲的共同挑战之一,应该说是一个“多元认同”的问题。
&&要达成真正的理解,我们不仅要做“西方人”或者“中国人”,还要做人,要更深地研究双方的语言和文化。在欧洲的大学,有关中国哲学、历史、文化和宗教的研究主要局限在中文系或亚洲研究所进行,这是欧洲汉学界面临的问题。如何分享中国的经验?在中国如何进行有关西方的研究和教学?我们要在怎样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作为汉学家和中国的西方专家,我们应该修改双方对他者的独占形象,增进相互了解并建立更深的友谊。
&&斯洛伐克科学院研究员高利克——
&&中国人现在写书太多了
&&高利克先生1956年发表第一篇文章,是纪念鲁迅诞辰的。“我喜欢鲁迅,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把中外传统集于一身。当然,他也有错误的地方,比如他反对孔子、批判儒家,除此之外,也有另外的错误。我喜欢他的短篇小说,最喜欢他的《野草》。”
&&高利克先生认同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提倡相互理解。“但你不能说,你们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好的,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不好的。”
&&现在,中国发展迅速。“在中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发展。”高利克先生说,“近20年至30年中,社会科学进步是很大的,可是也有个问题,那些人写书、写文章太多了,每个副教授都想被提为教授,就要多写一点。多一点还是少一点,总是一个问题。比如,我现在咳嗽了,去找医生,医生说,多吃药、多喝水、多休息。这些他不应该告诉我,因为我知道这些。”
&&先生笑着说:“出版图书多是国家发达的一种标志。不过,很多书没有人愿意看。如果能少写一些书、文章,会写得更好。”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鲁惟一——
&&喜欢中国文化没商量
&&剑桥大学教授鲁惟一先生,刚开始是学习日语的,当他接触到中国语言和文化时,他放弃了其他选择。这种选择和放弃并没有理由,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你不能理解,是吗?”鲁惟一先生笑着问。“别人会说,研究中国文化,是为了和自己的文化作比较,但我不是。”他特有的淡定和从容,又出现在脸上。
&&鲁惟一先生似乎没有“故事”。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很艰苦,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学习中国文化是一种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鲁惟一先生用汉语说,“你知道这句《论语》中的话吗?”选择了,而不放弃,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1947年,他曾经在中国呆过6个月,学习中国语言。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国家,当然,他看到了贫穷、饥饿。现在,欧洲人认为,中国将在经济上领导世界。“我到商店里去,几乎所有的电视都是‘中国制造’。”鲁惟一先生笑着说。
&&鲁惟一先生说,自己对现代中国几乎一无所知,他最感兴趣的是秦朝和汉朝,《剑桥中国秦汉史》、《汉代行政记录》,让他享誉历史学界。秦汉开始形成政府系统,后面的朝代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在汉代,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而不是帝王,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不认为帝王做了很多事,很多时候是大臣们在做。”高级官吏制定政策,让其他人遵守。但是,他们并不去具体执行,具体执行的,是那些低级官吏。
hold住课堂的秘诀在这里……
奖励学生的15个窍门,有用又有趣!(教师收藏)
老师最能打动学生的16句话!你说过几句?
优秀学生和一般学生只差“5分钟”,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并不知道!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阅读。您的文章也很棒?请立即扫描二维码,使用微信发送消息给我们。只是差异 没有优劣 国人买车与欧洲人有何不同
每个国家和地区,因为资源、国情、文化等等的不同,该地区人民买车的习惯是不一样的。比如美国人酷爱大排量,而日本则以小排量为主,G哥今天来聊聊,国人与欧洲人在买车时有何不同。
首先声明,G哥在此说的只是不同的地方,并没有好坏之分。好多人面对这种差异,上来就说国人不懂车,好面子,只知道买高级车、买大车,G哥就不明白了,为何买高级车就是不懂车,就是low呢?中东土豪买豪车,还贴的金灿灿的,也没人说low啊!比如一些文章的标题——这辆车在日本销量XX,在国内竟然无人问津!虽然并没有指明去说,但很容易把读者引导到一个结论——中国人不懂车,这根本不讲理好嘛。
国人偏爱大车
G哥不否认,在一些消费者观念里,大的车更有面子。与欧洲相比,汽车走入国人生活的时间真的是太短了,加之经济水平的差异,所以并不能像欧洲那样家里好几辆车,更多的情况是,中国大部分家庭都是只有一辆车。上有老,下有小,接送孩子、居家旅行,杀人放火,都得靠家里的一辆车啊,你说买大车有错吗?我们注重后排空间,是因为后排是我们家人最常坐的地方。而针对于此呢,很多车进到国内都会进行加长。
而反观欧洲,似乎满大街跑的都是小型车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欧洲老城区保护工作做的完善,城市中几乎稍有拆除扩建的现象,道路狭窄,小型车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停车、掉头都会很方便。再一个就是,欧洲汽车普及程度很高,很多家庭往往都会有两到三辆车,平时自己代步开的话只座一两个人,后排不是给儿童就是给宠物了。但是欧洲企业用来接待客人的,同样会是一些比较舒适配置较好的豪华车,一是尊重二是体现实力,别说欧洲人不爱面子。
欧洲柴油车多
在欧洲很多消费者更爱购买柴油发动机的汽车,哪怕柴油机车型更贵,消费者也愿意为之买单。因为欧洲柴油比汽油更便宜,而且柴油品质也很好(比国内好很多),而且政策上欧洲政府也鼓励柴油充当民用能源。而且欧洲的柴油乘用车发展的也非常好,在振动、噪音方面都能够令消费者满意,而且排放也更加干净,只不过,不知道“排放门”之后,欧洲的柴油车消费者做何感想...
而国内,其实政策上并不支持柴油车作为民用能源,我国的柴油大部分都供给了运输行业或者军事上。柴油品质也比较粗犷,柴油机给很多消费者的印象就是滚滚黑烟,和令人难以忍受的振动。不但油品不好,油价相比汽油也没有便宜太多,国内一部分系好柴油的消费者也是有苦说不出啊,说出来也不管用。
欧洲手动挡占主流
虽然在近些年来,欧洲市场也在逐渐的接受自动变速器,但是普及的过程很缓慢啊,相对而言,中国消费者在这方面是走在了欧洲的前面。其中有一点原因就是,欧洲驾照考试严格,在驾校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学手动挡。加之他们接触车比较早,手动挡的观念根深蒂固应该也是一方面原因,剩下的自然就是,手动挡便宜,富有驾驶乐趣,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想法。这一点G哥还是很羡慕的,因为他们很多性能车都有手动版本。
而国内呢,很多新生代的司机,驾驶技术并不过关,虽然也在驾校花费不少精力,但驾校那点东西对实际驾驶到底有多少帮助,我想大家心里应该都有数吧。这就导致了,很多消费者在驾校受完手动挡的折磨之后,就立志要买自动挡车型了。加之国内奇葩的销售策略,手动挡基本都是丐版车型,很多热爱手动挡的消费者并不能忍受丐版车型啊。
中国人偏爱高配置
中国大量的消费者买车时都是第一次,很多都没有过驾驶经验,没有经验,自然就很难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功能,或者说不需要什么功能。而且很多厂商在制定车型配置时,比较“鸡贼”,G哥不说大家也懂。所以很多消费者在买车时,只能尽量去买高配了,说不定以后万一用上了呢?其实G哥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因为这是一个了解的过程,在以后,国内消费者将会更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反观欧洲的话,他们大部分已经有了两到三代人的经验积累,自然就比较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再一个原因,可能就是高配太贵吧...
结语:除了以上几点之外,国人在买车方面可能还跟欧洲人有着其他的差别,但也仅仅是差别,我们买车的习惯,也都是在当前环境下,较为合理的选择。没有必要去跟欧洲比,自己喜欢什么就买什么是最好的。
更多劲爆、逗比、专业试驾内容,敬请关注“跟我试驾”官方微信。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欧洲人爱小车,美国人爱大车,那我们究竟该怎么选?
欧洲人爱小车,美国人爱大车,那我们究竟该怎么选?
坐在旅途中
这是一个国人一直在争论的话题,包括在我买车的时候,一家人还为车大车小争得面红耳赤。最终,我买了一辆大车,福特金牛座。与金牛座相处了一年的时间,我慢慢发现,大车的优势更多。如果再让我选择,我仍然会选择一款“大车”。在分析大车小车孰优孰劣之前,我们先对“大”和“小”做一个定义。我个人的理解:车长4.8米左右的标准B级车是一个分水岭,从B级车开始到6米以内能挂蓝牌照的算“大车”,车长4米8以下的算“小车”。其中,经过加长的34C等豪华品牌仍然算紧凑型,也就是“小车”。从斯柯达速派,丰田凯美瑞这类标准B级车开始称之为“大车”奥迪A4L进入国内经过加长之后有了接近4米8的车长,但是欧洲原版车型仍为紧凑型车谁更实用?小车的优势:灵活,实用,操控性好。我们都知道,大部分欧洲国家并不像美国拥有广阔的国土,他们的国土面积小,城市道路也是狭窄,多弯,而且停车的环境很多都是路边的侧方位停车。这样的用车环境,小车确实方便不少。MINI能进去的车位,5系就不一定进得去,就算进得去可能也得倒腾好几回。另外,欧洲人对车子的理解更多意义上就是一部机器,所以他们对机械性能的要求会更高。这就造就了嘉年华,高尔夫,MINI这样小而精致车型的大卖。欧洲狭窄的街道令欧洲消费者更愿意买一辆停车方便的小车这种情况,如果是辆S级就只能继续寻找车位了大车的优势:空间大,气派,显档次,有面子……如果是米国佬喜欢大车是因为他们地广人稀马路宽,不开大车白不开;那么大车更显面子则是国人买大车最直接简单的原因。由于车身更加宽大,设计师可以更好地勾勒车身线条,这就使得越大的车越饱满大气。其实,近几年欧洲人也慢慢开始接受“大车”——我们都知道,像S级,7系这类顶级豪华车在欧洲都有两个版本,先研发一个标准轴距版,再拉长出一个长轴距版,也就是L版。而现款的奔驰S级,则是先研发标轴版,再缩短出一个“短轴距版”。也就是说,标轴版就是以前的加长版。可见,欧洲人的观点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分析完大小车的优势,其实我还是很纠结到底谁更实用。对于国内的消费者,他们是那么的在意空间,面子,配置……但是当我们开进狭窄的道路或者一些停车困难的老小区,相信很多人都会发出“我要是开辆smart该多好”的感叹。谁更安全?说到安全,小车的劣势就很明显了。车身小,直接影响了车厢空间的发挥;而空间小,也制约了安全性能的提升。对于欧洲“人手一车”来说,空间也许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但是安全性方面,小车不及大车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暂不说美国对交通事故死亡率和医药费赔付的数据,小车生存空间更小,车身更轻,在与大车发生高速碰撞的时候肯定是吃亏的一方。从美国相关部门对车祸死亡率的统计中可以看出,死亡率排名高的绝大多数都是块头较小的车型。其中还包括福特福克斯,本田思域这些在IIHS碰撞测试中表现不错的车型大车最大的优势:被动安全性能好!这也是当时选择金牛座的一大理由。“大车更安全”这一理论可不是仅仅是因为车重。而是体现在多方面的。原因之一:由于大车车身更大,为了保证车子的动态性能,对车身刚性的要求就更高。车身钢材的选择自然会比小车更苛刻。原因之二:大车由于级别更高,在选材时可以不那么在意成本,既然要对得起“高级别”,选用更好的钢材也是理所当然啦!原因之三:大车由于空间宽敞,在发生极端碰撞时生存空间也就更大。打个比方,同样是乘员舱溃缩变形10cm,可能小车因为空间挤压,乘员会被卡住;而对于大车位移10cm也许则显得不那么明显。从雅阁与飞度对撞我们看到,飞度的乘员舱已发生严重变形,而雅阁的表现则要从容很多当然,以上说的都是高速碰撞时的安全性能。小车由于车身短小,盲区会比大车小很多。相比家里另外那辆15年高龄的起亚千里马,盲区让金牛座显得十分笨拙,即便是有全车雷达,但是眼见为实还是会让我觉得更踏实。前不久发生的多起碾压小孩的事故,肇事车辆也多为车身高大的SUV车型。我会怎么选?一线合资品牌的B级车将会是我的首选正好,家里大车小车同时服役让我很有发言权。预算充足的情况下,我会尽量选择级别更高,块头更大的车。如果20万左右,我会选择一辆“最小的大车”,也就是车长4米8的标准中型车。那为什么不选一辆4米7的“最大的小车”呢?下期Rocky为你揭晓答案:鸡头还是凤尾?B级车和紧凑型车该如何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坐在旅途中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欢迎各位车友来交流车技!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人和美国人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